识字教学专题研究工作总结
1、识字教学专题研究工作总结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阅读的基础,是写作的基础,这种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会认”这个识字教学的基本要求上。在传统意义上,对识字教学方面要求“四会”,即“会读、会写、会义、会用”。这种单向度的努力和多维度的要求,导致的教学后果就是识字教学越来越呆板,越来越模式化,机械化,繁琐的部件分析,枯燥的反复朗读,重复的机械抄写和魔术般的卡片认读,让学生死读硬记的传统教学显然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教学中,我以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教给学生识字方法为主导,拓宽学生的识字途径,从而提高识字效率。具体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激发识字兴趣。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是激发识字兴趣的有效方法。在识字教学中,采用“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把识记字形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让学生自己识字。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发现行之有效的识记方法,独立掌握生字。在实践中,引导学生们总结出各种各样的识字方法,如汉字加减法、想象法、整体记忆法、儿歌法、谜语法对比法等等。在教学时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遇到生字画出来,拼拼字音,看看字形,猜猜字义,然后想一想,自己用什么方法既快又准地记住字形,然后在全班交流。还有的用汉字加减法来识记“木+木=林玩-王=元”,学生在识记字形的实践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们自己想出许多形象、巧妙、有趣,甚至是创造性的识记方法,让学生在兴趣昂然中不知不觉的记住生字。
2、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提高学生识字兴趣。
教材的各个部分也体现了主动学、有情趣地学的编排意图。例如,在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中学习拼音、认识汉字;在连、涂、画、拼、摆等活动中,巩固汉字,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植识字的信心。教学中,我从教材实际出发,依据儿童年龄特征,精心设计教法,激发儿童的识字兴趣,教给识字方法。例如,汉语拼音第11课中编排了一首儿歌,并配有一幅形象逼真、色彩丰富的图画。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文来提高学生对文字符号的敏感性,激发学生对识字的兴趣。我先范读激趣: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我读儿歌:月儿弯弯挂蓝天,小溪弯弯出青山,大河弯弯流入海,街道弯弯到校园。学生听后,对这首浅显易懂的儿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要读的愿望。接着,指导朗读:让学生用小手指着字跟我读,一遍、两遍、三遍,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能熟读成诵。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圈一圈:拿出铅笔,在儿歌中找一找“弯”字圈出来,看一看一共圈出了几个“弯”字。然后连一连:请同学们找一找图中什么是弯弯的,用线把儿歌中的几个“弯”字分别与图中的月牙、小溪、大河、街道连起来。借助联想加深对字形的记忆,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从整体上认记了“弯”字。这样,字形轮廓和特征就与其意义自然联系在一起了。最后,有意识记:让学生再跟着我把儿歌读几遍,边读边注意圈出来的“弯”字,“弯”字在多次反复中被认记。
3、以旧引新,自主识字。
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也是个不错的识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常常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笔画、部首、熟字,采取加加、减减、换换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比如,在教学识字(一)第1课──《一去二三里》时,让学生用铅笔圈出“去”字,让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去”字。有的说“土”字加两笔,有的说“云”上加一笔竖就变成了“去”。“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能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生字。”说着,我们在黑板上板书了一个大大的“去”字,随后又从讲桌上拿起一支铅笔问大家:这是谁丢的铅笔?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这支铅笔上来。我随机用红粉笔在刚写的“去”字上边加一笔“撇”,告诉学生这一撇就是你丢的东西,你想想,你的东西去了,不就是“丢”了吗?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想教我们认识‘丢 字啊。”教室里响起一片笑声,学生们愉快地记住了“丢”字。实验证明,在有意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即意义识记),由于有思维活动的参与,其识记效果远胜于无意识记和机械识记。
4、课堂上利用多种活动,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在识字教学中,我和学生共同创设了“识字列车”“汉字王国”“汉字天地”等情境,每一个生字就成了“字宝宝”的角色。我们把学习汉字的过程想象为乘坐“识字列车”到“汉字王国”去和“字宝宝”交朋友、做游戏。有时候,我也会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来创设相应的情境。当教学《四季》一课时,在欣赏了四季的美景后,我结合课文内容说:“一年四季里藏着好多‘字宝宝 ,谁能找到它们,叫出它们的名字,它们就会出来和你们一起做游戏了!”这样一引导,学生把学习生字当成了“字宝宝”捉迷藏,都兴致勃勃地到课文中寻找生字并认读起来。认读生字的过程往往枯燥乏味,我把这个过程取上有趣的名字,如“和字宝宝打招呼”“把字宝宝请回家”等,使认读生字成了有趣的游戏过程。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动物读,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读、抢读等,都能有效地增添认读生字的趣味性。
2、识字教学工作总结
一、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识字四》教学反思。开课伊始,通过简单的对话把学生注意力引到夏季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把图片和文字的对应出现,变抽象为形象,让孩子们在具体的情境中识字,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组织探究,引导发现。为了实现学生独立、主动识字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学习生字的方法。课上,在学生认识了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等生字后,引导学生探究找规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们经过一番探讨,有的学生发现这些字都有虫字旁,有的学生发现它们和虫有关,还有的学生感悟到形声字的识字方法,教学反思《《识字四》教学反思》。这样在完成识字教学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三、寓教于乐,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本次活动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在完成识字任务的基础上,组织不同形式的朗读,如“打快板”、“根据《小星星》曲调来唱儿歌”,加深了学生对句式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语言实践活动,通过说话练习,鼓励学生编儿歌,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乐趣,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不足之处:在组织学生尽情地“学中玩”的过程中,写生字就少了,而且也没能和整体教学有机融合,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摸索、探究。
3、识字教学工作总结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识字、写字、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第一学段,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这一安排,体现认写分开,多识少写的原则。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尽快地多认识一些汉字,迅速扫除读写障碍,尽快进入阅读和习作。根据这一要求,实验教材第一册中,安排学生认识400个生字,其中100个会写。识字量比以往教材有明显提高。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这几百个生字,真正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意,就成了本次教材实验的重点。
我们认为,要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首先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内打好识字基础;其次,还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课外巩固。因此,本月中,我校实验组集中开展了一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五位教师分别上了一节研究课,全组教师参与听、评课,共同探讨教法,总结经验。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课堂识字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识字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自然就乐意去学,即使不教他去学习,他也会自觉去学,主动去学。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来调动学生兴趣。
1. 充分利用教材优势,营造轻松愉快的识字氛围。新教材的选文非常富有儿童情趣,为老师的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蔡兰芳老师执教的《影子》一课、陈祖兰老师、徐宇红老师执教的《比尾巴》一课,陈青老师执教的《比一比》,都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出现,内容通俗易懂,语调朗朗上口。老师们正确认识短文作为识字载体的作用,教学中都注意充分利用短文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轻松识字。
2. 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将识字和生活、识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陈青老师在教学《比一比》一课时,先让学生读“黄牛”、“花猫”、“鸭子”、“小鸟”等词,再让学生观察本课挂图,把词语贴在图中对应的事物的旁边,这一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巩固了生字。
3. 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形象。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在生字教学中,简笔画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表现汉字的象形特点,有效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蔡兰芳老师在教学“影”字时,根据“景”字的形貌,在黑板上画了一座亭子,亭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投下了影子。学生把图和字比较、观察,发现亭子就像“景”字,地上的影子就像那三撇儿。学生在欣喜之中牢牢地记住了“影”字。陈祖兰老师在教学“鼠”字时,随手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只露着尖牙的老鼠,看了图,再来记“鼠”字,既轻松,又有趣。
4.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识字。杨晓军老师执教的是《语文园地三》一课。在本课的教学中,杨老师让学生把生字填入相应的花朵里,她告诉学生,谁填对了,就把小花奖给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立刻调动了起来。之后,杨老师又带大家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空气(看图),边欣赏美丽的景色,边识字,学习的气氛非常轻松。
二、正确传授基础知识,培养识字能力
识字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之一。培养识字能力,能促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掌握识字的方法,形成独立识字的本领。
1.重视汉字基础知识的教学。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掌握足够的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学生具备了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常用偏旁部首、汉字结构等知识,就可以形成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都能贯彻这一教学思想。
2.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教学生学会分解合体字。有了知识不会应用,是书呆子,有了知识又会灵活应用,就形成了能力。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教会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完成新的学习任务。针对汉字中合体字较多的特点,首先,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带领学生牢记住汉字的偏旁部首、汉字结构等基础知识,学会分、合“合体字”。如,徐宇红老师在教学《比尾巴》一课的生字时,把“公”和“松”、“巴”和“把”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感性上认识独体字和合体字之间的联系。
3.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汉字,能比较形近字。学会比较形近字,既可以减少错别字,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记住新字。例如:陈青老师在教学“颗”字时,把已学字“ 棵”提出来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使学生通过换部件的方法很快记住了“颗”字,同时也记住了他们的不同之处,减少了错别字的发生率。
三、加强写字训练,坚持一个“少”,做到一个“好”
《语文课程标准》中,写字的要求和地位大为提高,特别强调写字能力的培养。第一学段的写字要求突出一个“好”字。要求学生一出手就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坚持一个“少”字。同时还应注意:
1. 重视对写字姿势的指导。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有利于把字写端正,而且有利于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视力。
2.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巧。第一学段中,要求学生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3. 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良好的书写习惯包括:一笔一划,把笔划写到位;把字写端正,注意美观;爱惜笔墨纸张,爱好整洁等。
4、识字教学专题研究工作总结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阅读的基础,是写作的基础,这种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会认”这个识字教学的基本要求上。在传统意义上,对识字教学方面要求“四会”,即“会读、会写、会义、会用”。这种单向度的努力和多维度的要求,导致的教学后果就是识字教学越来越呆板,越来越模式化,机械化,繁琐的部件分析,枯燥的反复朗读,重复的机械抄写和魔术般的卡片认读,让学生死读硬记的传统教学显然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教学中,我以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教给学生识字方法为主导,拓宽学生的识字途径,从而提高识字效率。具体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激发识字兴趣。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是激发识字兴趣的有效方法。在识字教学中,采用“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把识记字形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让学生自己识字。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发现行之有效的识记方法,独立掌握生字。在实践中,引导学生们总结出各种各样的识字方法,如汉字加减法、想象法、整体记忆法、儿歌法、谜语法对比法等等。在教学时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遇到生字画出来,拼拼字音,看看字形,猜猜字义,然后想一想,自己用什么方法既快又准地记住字形,然后在全班交流。还有的用汉字加减法来识记“木+木=林玩-王=元”,学生在识记字形的实践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们自己想出许多形象、巧妙、有趣,甚至是创造性的识记方法,让学生在兴趣昂然中不知不觉的记住生字。
2、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提高学生识字兴趣。
教材的各个部分也体现了主动学、有情趣地学的编排意图。例如,在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中学习拼音、认识汉字;在连、涂、画、拼、摆等活动中,巩固汉字,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植识字的信心。教学中,我从教材实际出发,依据儿童年龄特征,精心设计教法,激发儿童的识字兴趣,教给识字方法。例如,汉语拼音第11课中编排了一首儿歌,并配有一幅形象逼真、色彩丰富的图画。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文来提高学生对文字符号的敏感性,激发学生对识字的兴趣。我先范读激趣: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我读儿歌:月儿弯弯挂蓝天,小溪弯弯出青山,大河弯弯流入海,街道弯弯到校园。学生听后,对这首浅显易懂的儿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要读的愿望。接着,指导朗读:让学生用小手指着字跟我读,一遍、两遍、三遍,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能熟读成诵。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圈一圈:拿出铅笔,在儿歌中找一找“弯”字圈出来,看一看一共圈出了几个“弯”字。然后连一连:请同学们找一找图中什么是弯弯的,用线把儿歌中的几个“弯”字分别与图中的月牙、小溪、大河、街道连起来。借助联想加深对字形的记忆,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从整体上认记了“弯”字。这样,字形轮廓和特征就与其意义自然联系在一起了。最后,有意识记:让学生再跟着我把儿歌读几遍,边读边注意圈出来的“弯”字,“弯”字在多次反复中被认记。
3、以旧引新,自主识字。
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也是个不错的识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常常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笔画、部首、熟字,采取加加、减减、换换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比如,在教学识字(一)第1课──《一去二三里》时,让学生用铅笔圈出“去”字,让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去”字。有的说“土”字加两笔,有的说“云”上加一笔竖就变成了“去”。“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能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生字。”说着,我们在黑板上板书了一个大大的“去”字,随后又从讲桌上拿起一支铅笔问大家:这是谁丢的铅笔?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这支铅笔上来。我随机用红粉笔在刚写的“去”字上边加一笔“撇”,告诉学生这一撇就是你丢的东西,你想想,你的东西去了,不就是“丢”了吗?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想教我们认识‘丢 字啊。”教室里响起一片笑声,学生们愉快地记住了“丢”字。实验证明,在有意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即意义识记),由于有思维活动的参与,其识记效果远胜于无意识记和机械识记。
4、课堂上利用多种活动,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在识字教学中,我和学生共同创设了“识字列车”“汉字王国”“汉字天地”等情境,每一个生字就成了“字宝宝”的角色。我们把学习汉字的过程想象为乘坐“识字列车”到“汉字王国”去和“字宝宝”交朋友、做游戏。有时候,我也会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来创设相应的情境。当教学《四季》一课时,在欣赏了四季的美景后,我结合课文内容说:“一年四季里藏着好多‘字宝宝 ,谁能找到它们,叫出它们的名字,它们就会出来和你们一起做游戏了!”这样一引导,学生把学习生字当成了“字宝宝”捉迷藏,都兴致勃勃地到课文中寻找生字并认读起来。认读生字的过程往往枯燥乏味,我把这个过程取上有趣的名字,如“和字宝宝打招呼”“把字宝宝请回家”等,使认读生字成了有趣的游戏过程。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动物读,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读、抢读等,都能有效地增添认读生字的趣味性。
5、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工作总结
每一天的时间都非常珍贵,相信大家在这段教学实践中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教学感悟,写一份教学总结,好好地把它记录下来吧。那么一份同事都拍手称赞的教学总结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阅读的基础,是写作的基础,这种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会认”这个识字教学的基本要求上。在传统意义上,对识字教学方面要求“四会”,即“会读、会写、会义、会用”。这种单向度的努力和多维度的要求,导致的教学后果就是识字教学越来越呆板,越来越模式化,机械化,繁琐的部件分析,枯燥的反复朗读,重复的机械抄写和魔术般的卡片认读,让学生死读硬记的传统教学显然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教学中,我以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教给学生识字方法为主导,拓宽学生的识字途径,从而提高识字效率。具体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激发识字兴趣。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是激发识字兴趣的有效方法。在识字教学中,采用“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把识记字形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让学生自己识字。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发现行之有效的识记方法,独立掌握生字。在实践中,引导学生们总结出各种各样的识字方法,如汉字加减法、想象法、整体记忆法、儿歌法、谜语法对比法等等。在教学时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遇到生字画出来,拼拼字音,看看字形,猜猜字义,然后想一想,自己用什么方法既快又准地记住字形,然后在全班交流。还有的用汉字加减法来识记“木+木=林,玩-王=元”,学生在识记字形的实践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们自己想出许多形象、巧妙、有趣,甚至是创造性的`识记方法,让学生在兴趣昂然中不知不觉的记住生字。
2、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提高学生识字兴趣。
教材的各个部分也体现了主动学、有情趣地学的编排意图。例如,在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中学习拼音、认识汉字;在连、涂、画、拼、摆等活动中,巩固汉字,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植识字的信心。教学中,我从教材实际出发,依据儿童年龄特征,精心设计教法,激发儿童的识字兴趣,教给识字方法。例如,汉语拼音第11课中编排了一首儿歌,并配有一幅形象逼真、色彩丰富的图画。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文来提高学生对文字符号的敏感性,激发学生对识字的兴趣。我先范读激趣: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我读儿歌:月儿弯弯挂蓝天,小溪弯弯出青山,大河弯弯流入海,街道弯弯到校园。学生听后,对这首浅显易懂的儿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要读的愿望。接着,指导朗读:让学生用小手指着字跟我读,一遍、两遍、三遍,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能熟读成诵。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圈一圈:拿出铅笔,在儿歌中找一找“弯”字圈出来,看一看一共圈出了几个“弯”字。然后连一连:请同学们找一找图中什么是弯弯的,用线把儿歌中的几个“弯”字分别与图中的月牙、小溪、大河、街道连起来。借助联想加深对字形的记忆,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从整体上认记了“弯”字。这样,字形轮廓和特征就与其意义自然联系在一起了。最后,有意识记:让学生再跟着我把儿歌读几遍,边读边注意圈出来的“弯”字,“弯”字在多次反复中被认记。
3、以旧引新,自主识字。
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也是个不错的识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常常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笔画、部首、熟字,采取加加、减减、换换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比如,在教学识字(一)第1课──《一去二三里》时,让学生用铅笔圈出“去”字,让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去”字。有的说“土”字加两笔,有的说“云”上加一笔竖就变成了“去”。“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能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生字。”说着,我们在黑板上板书了一个大大的“去”字,随后又从讲桌上拿起一支铅笔问大家:这是谁丢的铅笔?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这支铅笔上来。我随机用红粉笔在刚写的“去”字上边加一笔“撇”,告诉学生这一撇就是你丢的东西,你想想,你的东西去了,不就是“丢”了吗?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想教我们认识‘丢 字啊。”教室里响起一片笑声,学生们愉快地记住了“丢”字。实验证明,在有意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即意义识记),由于有思维活动的参与,其识记效果远胜于无意识记和机械识记
4、课堂上利用多种活动,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在识字教学中,我和学生共同创设了“识字列车”“汉字王国”“汉字天地”等情境,每一个生字就成了“字宝宝”的角色。我们把学习汉字的过程想象为乘坐“识字列车”到“汉字王国”去和“字宝宝”交朋友、做游戏。有时候,我也会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来创设相应的情境。当教学《四季》一课时,在欣赏了四季的美景后,我结合课文内容说:“一年四季里藏着好多‘字宝宝 ,谁能找到它们,叫出它们的名字,它们就会出来和你们一起做游戏了!”这样一引导,学生把学习生字当成了“字宝宝”捉迷藏,都兴致勃勃地到课文中寻找生字并
认读起来。认读生字的过程往往枯燥乏味,我把这个过程取上有趣的名字,如“和字宝宝打招呼”“把字宝宝请回家”等,使认读生字成了有趣的游戏过程。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动物读,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读、抢读等,都能有效地增添认读生字的趣味性。
6、识字教学工作总结
在课题研究中,作为一线教师,我充分利用教材优势,引导孩子在课外阅读中,在经典诵读中,在生活中认字,巩固识字效果。从而拓展孩子阅读视野,提高识字能力。让孩子在自己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和汉字交朋友,常见面,成功地完成识字任务。从课题研究至今,我做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
1、大量的识字让孩子有了主动阅读的兴趣
我们的识字教学课题研究已经一年多了,其结果是学生对识字充满了兴趣,识字量大大增加,20xx年XX月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识字量的检测,优秀的学生识字量已达到20xx多个,能力较差的学生对四册教材中所要求会认的字也基本能认读出来。
识字最终是为读写服务的,所以在识字时,我们注重识字与运用密切结合,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个个孤零零的汉字,而是把字放到词语中,放到文章中去阅读,注重汉字的运用,让孩子们在具体情境中识字,以逐步实现识字的自动化。到二年级时,我们已经学完《必读古诗80首》,学生熟读成诵,认识了大量汉字,还举行了古诗背诵比赛和古诗知识竞赛。学生有了强烈的阅读欲望,读课外书已成为他们的兴趣。每个学生的书包里至少带有一本课外书,课间、午间,只要有时间,他们就会自觉地拿出书来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像毛柳方已经看完了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齐占波能背诵《三字经》,徐莹等同学会看《爱的教育》等名著。
2、促进了孩子的学科整合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生活化情境为基础的识字课,一方面作为一种情感的激励工具,它的交互性和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诱发孩子奋发进取,追求成功的心理倾向,有效地激发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教学设备它具有超文本、虚拟仿真的特性,创设启迪思维的各种问题情境,学习者可以按照自身的学习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满足个人需要,也可以依据能力和水平自定学习速度,满足个人的发展。事实证明,虽然实验的时间不长,但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孩子的差距在语文识字量上、识字方法上及由此引发的阅读能力等方面已经有所反映。尤其是在课外阅读和写话中反映出来创造性思维火花,是无法用分数来衡量的。
反思:
此课题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在教学班中实行大量识字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识字教孩子活化使孩子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识字效率高。他们喜欢阅读,乐与写话,能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识字已成为孩子生活的一种需要,孩子有意识地留心记录周围的事物,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主动获取知识与经验。他们的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得到了发展,学会创造性的学习。
3、对于改进教师的教育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4、识字教孩子活化对于不同层次的孩子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是不同的。对于接受能力中上水平的孩子效果相对显著。
5、由于教育个体性的差异,识字教孩子活化也并非能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会有明显积极的效应。
存在问题:
我们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通过一学年的研究也有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主要问题有:
1、对识字教学的生活化评价我们觉得很难检测等。
2、孩子方面:存在着两极分化。
3、如何通过识字教孩子活化,改变孩子的生活价值观,学会合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课外生活,成为一个善于学习和生活的人。
7、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工作总结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阅读的基础,是写作的基础,这种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会认”这个识字教学的基本要求上。在传统意义上,对识字教学方面要求“四会”,即“会读、会写、会义、会用”。这种单向度的努力和多维度的要求,导致的教学后果就是识字教学越来越呆板,越来越模式化,机械化,繁琐的部件分析,枯燥的反复朗读,重复的机械抄写和魔术般的卡片认读,让学生死读硬记的传统教学显然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教学中,我以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教给学生识字方法为主导,拓宽学生的识字途径,从而提高识字效率。具体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激发识字兴趣。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是激发识字兴趣的有效方法。在识字教学中,采用“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把识记字形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让学生自己识字。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发现行之有效的识记方法,独立掌握生字。在实践中,引导学生们总结出各种各样的识字方法,如汉字加减法、想象法、整体记忆法、儿歌法、谜语法对比法等等。在教学时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遇到生字画出来,拼拼字音,看看字形,猜猜字义,然后想一想,自己用什么方法既快又准地记住字形,然后在全班交流。还有的用汉字加减法来识记“木+木=林 玩-王=元 ”, 学生在识记字形的实践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们自己想出许多形象、巧妙、有趣,甚至是创造性的识记方法,让学生在兴趣昂然中不知不觉的记住生字。
2、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提高学生识字兴趣。
教材的各个部分也体现了主动学、有情趣地学的编排意图。例如,在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中学习拼音、认识汉字;在连、涂、画、拼、摆等活动中,巩固汉字,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植识字的信心。教学中,我从教材实际出发,依据儿童年龄特征,精心设计教法,激发儿童的识字兴趣,教给识字方法。例如,汉语拼音第11课中编排了一首儿歌,并配有一幅形象逼真、色彩丰富的图画。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文来提高学生对文字符号的敏感性,激发学生对识字的兴趣。我先范读激趣: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我读儿歌:月儿弯弯挂蓝天,小溪弯弯出青山,大河弯弯流入海,街道弯弯到校园。学生听后,对这首浅显易懂的儿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要读的愿望。接着,指导朗读:让学生用小手指着字跟我读,一遍、两遍、三遍,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能熟读成诵。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圈一圈:拿出铅笔,在儿歌中找一找“弯”字圈出来,看一看一共圈出了几个“弯”字。然后连一连:请同学们找一找图中什么是弯弯的,用线把儿歌中的几个“弯”字分别与图中的月牙、小溪、大河、街道连起来。借助联想加深对字形的记忆,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从整体上认记了“弯”字。这样,字形轮廓和特征就与其意义自然联系在一起了。最后,有意识记:让学生再跟着我把儿歌读几遍,边读边注意圈出来的“弯”字,“弯”字在多次反复中被认记。
3、以旧引新,自主识字。
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也是个不错的识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常常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笔画、部首、熟字,采取加加、减减、换换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比如,在教学识字(一)第1课──《一去二三里》时,让学生用铅笔圈出“去”字,让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去”字。有的说“土”字加两笔,有的说“云”上加一笔竖就变成了“去”。“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能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生字。”说着,我们在黑板上板书了一个大大的“去”字,随后又从讲桌上拿起一支铅笔问大家:这是谁丢的铅笔?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这支铅笔上来。我随机用红粉笔在刚写的“去”字上边加一笔“撇”,告诉学生这一撇就是你丢的东西,你想想,你的东西去了,不就是“丢”了吗?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想教我们认识‘丢 字啊。”教室里响起一片笑声,学生们愉快地记住了“丢”字。实验证明,在有意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即意义识记),由于有思维活动的参与,其识记效果远胜于无意识记和机械识记
4、课堂上利用多种活动,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在识字教学中,我和学生共同创设了“识字列车”“汉字王国”“汉字天地” 等情境,每一个生字就成了“字宝宝” 的角色。我们把学习汉字的过程想象为乘坐“识字列车” 到“汉字王国” 去和“字宝宝” 交朋友、做游戏。有时候,我也会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来创设相应的情境。当教学《四季》一课时,在欣赏了四季的美景后,我结合课文内容说:“一年四季里藏着好多‘字宝宝 ,谁能找到它们,叫出它们的名字,它们就会出来和你们一起做游戏了!” 这样一引导,学生把学习生字当成了“字宝宝” 捉迷藏,都兴致勃勃地到课文中寻找生字并
认读起来。认读生字的过程往往枯燥乏味,我把这个过程取上有趣的名字,如“和字宝宝打招呼”“把字宝宝请回家”等,使认读生字成了有趣的游戏过程。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动物读,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读、抢读等,都能有效地增添认读生字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