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学期教学计划

2023-08-18 15:02:09

  七年级历史学期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学期教学计划

1、七年级历史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一代新人,本学期初一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以提高课堂效率,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为核心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普及性;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1课。

  3、教材重点、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七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五、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 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1周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周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第3周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4周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5周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6周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7周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8周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9周 期中复习

  第10周 期中考试

  第11周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周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2、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期教学计划

  新的学期开始,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的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本学期要很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工作如下。

  一、教学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二、教学任务和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古代史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史念。

  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三、教学设想

  1、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

  2、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

  3、通过举办历史讲座、辩论会、舞台剧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习兴趣。

3、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教材分析: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畅想天地”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

  3、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

  4、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

  5、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周次具体计划:

  第1周(2.14-2.19)

  期末试卷讲评.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第2周(2.2-2.26)

  第2课“贞观之治”;第3课“开元盛世”

  第3周(2.27-3.5)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第5课“各同为一家”

  第4周(3.6-3.12)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第5周(3.13-3.19)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第一单元测验

  第6周(3.2-3.26)

  第一单元讲评;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第7周(3.27-4.2)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8周(4.3-4.9)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期中复习1-4课

  第9周(4.1-4.16)

  复习5-8课

  第10周(4.17-4.23)

  复习9-12课

  第11周(4.24-4.3)

  期中考试

  第12周(5.1-5.7)

  期中试卷讲评;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第13周(5.8-5.14)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第二单元测验

  第14周(5.15-5.21)

  试卷讲评;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周(5.22-5.28)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16周(5.29-6.4)

  第18课抗击沙俄;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17周(6.5-6.11)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18周(6.12-6.18)

  第21、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第19周(6.19-6.25)

  期末复习

  第20周(6.26-7.2)

  期末复习,期末考试

4、七年级历史学期教学计划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教材分析: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畅想天地”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

3、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

4、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5、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5、下学期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新的学期开始,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的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本学期要很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工作如下。

  一、教学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二、教学任务和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古代史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史念。

  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三、教学设想

  1、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

  2、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

  3、通过举办历史讲座、辩论会、舞台剧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习兴趣。

6、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期教学计划

  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一代新人,本学期初一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第一册总共有22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7、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

  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历史小故事”,梳理基本线索。书中还设计了一些探究习题以及“自由阅读卡”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增长历史知识。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

  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学进度安排:

  初一《历史》课程设置为2课时/周,全学期约40课时,现将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