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

一年级下册思品教学计划

2023-08-21 16:44:08

  一年级下册思品教学计划

一年级下册思品教学计划

1、一年级下册思品教学计划

  本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

  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

  一是成长中的新问题;

  二是我和祖国一起成长;

  三是外面的世界怎么样;

  四是我们的生活不一样。

  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都是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课文中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社会生活实际,努力体现“人和自然是不可分的;自然不再是被征服和战胜的对象,呵护和关爱自然是人类的责任;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等观点。使学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每篇课文的体例结构如下: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

  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教学理念:

  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

  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

  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

  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

  教学建议:

  一、运用对话教学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质疑。与学生沟通与合作是现代教学的.艺术,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教师应具有节目主持人的素质,能迅速对反馈的信息及时梳理,正确引导并添加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在对话教学中,教材只是个精选的例子,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才是目的。

  二、教学手段媒体化。

  教学手段是师生双方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的速度和学习的效率。课改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效的学习工具。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运用图片、图表、地图、报刊、图书、音像、网络、软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展开教学,尤其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活动多样化。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实际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具体指导活动,要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充足的活动时间,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既能实现理解、认知、探索和创造,又能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活动时间不一定局限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前准备和课后延伸。课前可以搜集资料,可以查阅书刊、报纸,可以去请教有关人士,也可以上网搜索,然后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线索和答案。课后可以对当堂没有理解的内容进行研究和落实。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在课堂上就能立竿见影的,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在于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当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知识就可能被真正领悟,能力就可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就可能被真正触及和调动,态度、价值观就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选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使我们的教育更加有效。

  五、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国际国内形势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因此,本册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就不应该是静态的、不变的,而应该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应该与本地区、本校的实际相结合,如与社会公益活动、少先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亲近感,也只有当他们感觉到所面对的教学内容原来就是他们的生活实际,他们才会产生积极的参与热情,有益于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如教学第三单元“世界问题还不少”时,可结合当时发生的世界性的重大事件,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等。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与时事发展同步。除上所述,还要不断拓展教学空间,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更多地从体验、理解、感悟中得到教益,提高他们的社会生活能力。

  六、以发展性评价为主。

  对学生的评价要从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以鼓励为主。这种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这种评价的标准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尺度的;这种评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评价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这对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面对各种压力有好处,也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社会交往、合作能力。

  教学进度表:

  1、2月25日:上课

  2、《可爱的地球》,2课时

  3、《可爱的地球》,1课时

  《从世界看中国》,1课时

  4、《从世界看中国》,1课时

  《我们互通有无》,1课时

  5、《我们互通有无》,1课时

  《网络连接你我他》,1课时

  6《网络连接你我他》,2课时

  7、《地球在“发低烧”》,2课时

  8、《天有不测风云》,2课时

  9、《许多物种消失了》,2课时

  清明节放假

  10、《许多物种消失了》,1课时

  《可怕的物种入侵》,1课时

  11、《可怕的物种入侵》,1课时

  《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1课时

  12、《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1课时

  《战争何时了》,1课时

  期中考试

  13、《战争何时了》,1课时

  国际劳动节放假

  14、《科学技术的喜与忧》,2课时

  15《科学技术的喜与忧》,1课时

  《我在联合国作报告》,1课时

  16、《我在联合国作报告》,1课时

  《我的这6年》,1课时

  17、《我的这6年》,1课时

  《去中学看看》,1课时

  端午节放假

  18、《我们的毕业典礼》,1课时

  考核

  期终考试

  7月1日放暑假

2、小学一年级思品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编排了三个单元,共12课主题活动,约30课时,每周上3课时。

  第一单元第1—4课我的家人与伙伴

  第二单元第5—8课走进大自然

  第三单元第9—12课健康生活每一天

  二、教学目标

  1、在介绍家庭成员,回忆甜蜜往事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家庭生活的欢乐与幸福,激发学生爱生敬长、热爱家庭生活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2、通过开展生活小故事的讲述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初步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逐步培养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学着做,不依赖父母,并掌握正确的保健常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使学生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热爱劳动也是爱父母的表现,学会一些劳动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5、引导儿童去观察、探究、体验爱的真谛,帮助儿童学会爱、乐于爱,不仅爱人,还要去爱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在爱心的培养中,快乐地成长。

  6、通过暑假生活中安全、健康、欢乐、有意义活动内容的安排和选择,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增强分辨是非好坏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自我调控的能力,知道自我保护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适应社会的常识的技能。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注意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切实上好每一节课。

  2、争取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3、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4、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一年级下册思品教学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整体看他们活泼好动,大多数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热爱关心班级集体,学习勤奋。但大多数同学都是独生子女,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不良习气,部分同学对他人的尊敬,对集体荣誉的珍惜趋于表面化,为了做给别人看而做,行动上缺乏自主性,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意识狭隘。在新学期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思想不断提高,自觉行动,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为五个单元,每单元3课,并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第一单元:“今天吃什么”;

  第二单元:“我的手儿巧”;

  第三单元:“我有许多好朋友”;

  第四单元:“快乐的小问号”;

  第五单元:“我爱美丽的生命”。

  具体特点如下: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突出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三、全册教材重点、难点:

  1、认真备课,注意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切实上好每一节课。

  2、争取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探索的欲望。

  3、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注意因材施教。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4、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突破性。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1、让学生介绍父母在家做的饭菜,感受父母的辛勤哺育和无私关爱,感受家庭生活的和睦和温馨。

  2、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人有两件宝:大脑和双手,培养儿童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3、引导学生认识到朋友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学习的好习惯和主动关心、帮助同学的态度。

  4、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养成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动脑筋,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5、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尝试。

  6、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和信息。

  五、教学中的主要措施:

  1、认真备课,注意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切实上好每一节课。品德与生活涉及到生活中的知识与习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养成习惯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充分备课。

  2、按照激情——明理——导行——反馈的思路进行教学。

  3、适当补充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强化观点形成。

  4、采取跟踪调查,联系家长等措施,促进学生良好意识、习惯的形成。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今天吃什么(第1—4周):

  (1)萝卜白菜我都爱,2课时。

  (2)我设计的午餐,2课时。

  (3)小心,病从口入,2课时。

  第二单元:我的手儿巧(第5—8周):

  (1)我有两件宝,2课时。

  (2)做个小玩意儿,2课时。

  (3)打扮我的小天地,2课时。

  机动2课时。

  第三单元:我有许多好朋友(第9—11周):

  (1)绥德朋友多,2课时。

  (2)你真行,2课时。

  (3)我们一起成长,2课时。

  第四单元:快乐的小问号(第12—14周):

  (1)你留心了吗,2课时。

  (2)我的问题卡片,2课时。

  (3)到哪儿找答案,2课时。

  第五单元:我爱美丽的生命(第15—17周):

  (1)让我走近你,2课时。

  (2)美丽的生命,2课时。

  (3)我能做什么。

  第18、19周复习。

4、一年级下册思品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和爱国教育,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引导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

  二、基本情况

  全班共有学生 50 人,其中男生 30 人,女生 20 人,他们大部份都是独生子女,受到家人的百般呵护,在各方面都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教育是件不容易的事。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全书共有五个单元,包括我上学了、上学路上、我的同学和老师、家里的我、大自然真美丽。每个单元又分为三个主题,其中第四单元有四个主题

  2、教学要求

  1) 知道生活、学习中常常会有不顺心的事,有困难,不要怕。

  2) 知道初步的健康常识,养成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 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知道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危险,知道最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

  4) 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5) 感受身边环境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

  1) 培养学生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恒心和毅力。

  2)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

  3) 引导孩子了解生活中基本的健康安全常识,引导孩子学会生活,保护自我。

  4) 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让学生从小形成关注家乡,为建设家乡做好准备。

  5) 让学生感受身边环境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能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节约水、电、纸张等资源。

  6) 初步培养学生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7) 使学生从小懂得珍爱生命,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教材的编排特点

  1)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教材内容的主要源泉。

  2) 重视生活情感的陶冶。

  3) 教材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4) 课堂从教师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不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

  四、教学措施

  1、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2、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3、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需要。

  4、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判断。

  五、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我上学了 四课时

  第二单元 上学路上 四课时

  第三单元 我的同学和老师 四课时

  第四单元 家里的我 五课时

  第五单元 大自然真美丽 四课时

5、一年级下册思品教学计划

  一、 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施课程改革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重点,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使他们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二、教材的特点

  1、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教材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关系紧密、切实需要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整合起来,引导他们综合地学习和思考。在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同时,出适当关注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需求。

  2、突出养成教育的要求。通过持为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促使他们成长为德行良好人格健全的公民打下基础。

  3、突出“活动性”和“做中学”的特点。通过创设活动情境,编写范例,设计思考问题,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

  4、突出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采用儿童的语言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启发性和指导性。

  二、 学期目标

  1、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家祖国。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自信、诚实、求上进。

  2、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3、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呼劳动技能。初步了解自然、社会常识。了解有并祖国的初步知识。

  4、过程与方法:

  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三、主要措施和方法

  1、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

  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相信、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5、以直接学习为主,并逐渐向间接学习过渡的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6、重视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对于点点滴滴进步时时给予关注。教给学生各种学习的方法。


6、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思品教学计划

  本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

  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

  一是成长中的新问题;

  二是我和祖国一起成长;

  三是外面的世界怎么样;

  四是我们的生活不一样。

  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都是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课文中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社会生活实际,努力体现“人和自然是不可分的;自然不再是被征服和战胜的对象,呵护和关爱自然是人类的责任;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等观点。使学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每篇课文的体例结构如下: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

  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教学理念:

  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

  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

  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

  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

  教学建议:

  一、运用对话教学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质疑。与学生沟通与合作是现代教学的.艺术,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教师应具有节目主持人的素质,能迅速对反馈的信息及时梳理,正确引导并添加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在对话教学中,教材只是个精选的例子,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才是目的。

  二、教学手段媒体化。

  教学手段是师生双方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的速度和学习的效率。课改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效的学习工具。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运用图片、图表、地图、报刊、图书、音像、网络、软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展开教学,尤其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活动多样化。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实际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具体指导活动,要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充足的活动时间,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既能实现理解、认知、探索和创造,又能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活动时间不一定局限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前准备和课后延伸。课前可以搜集资料,可以查阅书刊、报纸,可以去请教有关人士,也可以上网搜索,然后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线索和答案。课后可以对当堂没有理解的内容进行研究和落实。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在课堂上就能立竿见影的,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在于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当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知识就可能被真正领悟,能力就可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就可能被真正触及和调动,态度、价值观就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选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使我们的教育更加有效。

  五、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国际国内形势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因此,本册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就不应该是静态的、不变的,而应该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应该与本地区、本校的实际相结合,如与社会公益活动、少先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亲近感,也只有当他们感觉到所面对的教学内容原来就是他们的生活实际,他们才会产生积极的参与热情,有益于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如教学第三单元“世界问题还不少”时,可结合当时发生的世界性的重大事件,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等。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与时事发展同步。除上所述,还要不断拓展教学空间,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更多地从体验、理解、感悟中得到教益,提高他们的社会生活能力。

  六、以发展性评价为主。

  对学生的评价要从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以鼓励为主。这种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这种评价的标准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尺度的;这种评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评价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这对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面对各种压力有好处,也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社会交往、合作能力。

  教学进度表:

  1、2月25日:上课

  2、《可爱的地球》,2课时

  3、《可爱的地球》,1课时

  《从世界看中国》,1课时

  4、《从世界看中国》,1课时

  《我们互通有无》,1课时

  5、《我们互通有无》,1课时

  《网络连接你我他》,1课时

  6《网络连接你我他》,2课时

  7、《地球在“发低烧”》,2课时

  8、《天有不测风云》,2课时

  9、《许多物种消失了》,2课时

  清明节放假

  10、《许多物种消失了》,1课时

  《可怕的物种入侵》,1课时

  11、《可怕的物种入侵》,1课时

  《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1课时

  12、《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1课时

  《战争何时了》,1课时

  期中考试

  13、《战争何时了》,1课时

  国际劳动节放假

  14、《科学技术的喜与忧》,2课时

  15《科学技术的喜与忧》,1课时

  《我在联合国作报告》,1课时

  16、《我在联合国作报告》,1课时

  《我的这6年》,1课时

  17、《我的这6年》,1课时

  《去中学看看》,1课时

  端午节放假

  18、《我们的毕业典礼》,1课时

  考核

  期终考试

  7月1日放暑假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