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小学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 、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六年级是孩子发展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开始从相对的儿童心理品质特征向少年的品质特征转化,因吃对未来的成长影响很大,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要积极引导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朝着客观、乐观、进去的方向发展,为顺利完成中小学衔接作好铺垫。
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科书由四个单元构成。
第一单元 你我同行;
第二单元 人类的家园;
第三单元 同在一片蓝天下;
第四单元 再见,我的小学生活
(二)、教材重点与难点:
主要通过真实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在认识战争和冲突带给人类苦难的基础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共创和平的心愿和所做出的努力,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保卫祖国和维护和平的作为,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本册教材各单元目标
第一单元:
1.通过从太空中看地球,生活中感知地球,从而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熟悉世界海陆分布以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2.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主要省级行政区,能熟练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3.引导学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和世界的经济互动,为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让学生知道我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使学生感受和关心身边发生的经济活动,对外来产品持正确态度。
4.使学生认识到国际互联网是当代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学会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同时,又必须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其消极因素对自身赞成不良影响或侵害。
第二单元:
1.引导学生感受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所的作用,使学生将身边节能、绿化等“小事”和保护地球环境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
2.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自然灾害,知道保护环境可以减少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理解在危难中社会互助的作用,学习一些在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
3.使学生理解物种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特质基础,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保护物种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认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特别是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工作的紧迫性,培养学生以朋友们的爱心平等对待地球上其他动物,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的情感。
4.初步了解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对新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知道有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明确对待外来物种的正确态度,理解生物之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
5.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存量有有限的,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资源的良好习惯。
第三单元:
1.从战争给人类,特别是给儿童带来的巨大苦难的视角,使学生知道战争的残酷、战争的危害,从而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时,使学生知道全世界人民为了世界和平,制止战争,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2.科学技术的喜与忧。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生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以紫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在了解科学技术带给我们诸多好处的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不当不仅不能造福人类,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使学生能一分为二地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及其一些重要的工作机构,理解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知道联合国为解决世界儿童问题所做出的重要努力和产生的积极效果,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地球村公民的意识。
第四单元
1.使学生通过对6年小学生活的回顾,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认识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绩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助获得的,为顺利跨入中学大门树立应有的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在回顾过程中反思6年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借鉴。
2.“百闻不如一见”,为了能让六年级的同学对中学有感性的具体的认识,设置了直接到中学参观的活动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未来的中学生活的主要内容,思考自己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特别是做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3.生活是儿童受教育的基础,从六年级毕业学生即将面临的生活实际出发,唤起学生成长,成才的'进取意识和对未来中学生活的渴望和准备,帮助他们在离开小学大门后能够坚实地迈好通向中学的第一步。
三、任务、目标:
本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那么对综合课这个性质老师已不再陌生。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地理、历史、科学等各科内容融入到品德教育中,使品德课不再是纯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而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将品德、行为规则、法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课程性质和总目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延续了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的设计思路,课程的设置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展开,并注意到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及认知领域,将触角深到更加广阔而深远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六年级下学期又是整个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学期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状态。因此,从六年级下册的教材来看,更重视学生日益增强的道德素养与社会性的不断发展,较上册而言,在内容上更加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同时因为他们又将面临着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向初中阶段顺利过渡做了必要的准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
3、根据本册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儿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引领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多地呈现直观性的材料。
5、在本册教学中进行课题《品德与社会综合性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落实。
6、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7、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课文 课时
1 男生和女生 2
2 朋友之间 2
3、 学会和谐相处 2
4、 只有一个地球 2
5、 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 2
6、 当灾害降临的时候 2
7、 战争风云下的苦难 2
8、 放飞和平鸽 2
9、 我们手拉手 2
10、 我的成长足迹 2
11、 临别感言 2
12--16期末复习 10
2、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在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经验,尽管对于他的理解还是很不够的,但少年儿童们却是渴望去了解它,去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甚至从那里找到自己的朋友。
为了使我们的新一代能够以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去看待他们周围的世界,爱他们所居住的地球,爱周围的一草一木,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使少年儿童成长为地球上的新一代文明居民。
小学六年级是孩子发展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开始从相对的儿童心理品质特征向少年的品质特征转化,因吃对未来的成长影响很大,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要积极引导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朝着客观、乐观、进去的方向发展,为顺利完成中小学衔接作好铺垫。
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科书由四个单元构成。
第一单元你我同行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
第三单元同在一片蓝天下第四单元再见,我的小学生活
(二)教材重点与难点:
主要通过真实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在认识战争和冲突带给人类苦难的基础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共创和平的心愿和所做出的努力,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保卫祖国和维护和平的作为,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本册教材各单元目标
第一单元:
1、通过从太空中看地球,生活中感知地球,从而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熟悉世界海陆分布以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2、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主要省级行政区,能熟练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3、引导学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和世界的经济互动,为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让学生知道我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使学生感受和关心身边发生的经济活动,对外来产品持正确态度。
4、使学生认识到国际互联网是当代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学会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同时,又必须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其消极因素对自身赞成不良影响或侵害。
第二单元:
1、引导学生感受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所的作用,使学生将身边节能、绿化等“小事”和保护地球环境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
2、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自然灾害,知道保护环境可以减少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理解在危难中社会互助的作用,学习一些在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
3、使学生理解物种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特质基础,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保护物种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认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特别是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工作的紧迫性,培养学生以朋友们的爱心平等对待地球上其他动物,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的情感。
4、初步了解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对新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知道有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明确对待外来物种的正确态度,理解生物之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
5、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存量有有限的,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资源的良好习惯。
第三单元:
1、从战争给人类,特别是给儿童带来的巨大苦难的视角,使学生知道战争的残酷、战争的危害,从而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时,使学生知道全世界人民为了世界和平,制止战争,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2、科学技术的喜与忧
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生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以紫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在了解科学技术带给我们诸多好处的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不当不仅不能造福人类,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使学生能一分为二地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及其一些重要的工作机构,理解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知道联合国为解决世界儿童问题所做出的重要努力和产生的积极效果,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地球村公民的意识。
第四单元
1、使学生通过对6年小学生活的回顾,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认识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绩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助获得的,为顺利跨入中学大门树立应有的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在回顾过程中反思6年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借鉴。
2、“百闻不如一见”,为了能让六年级的同学对中学有感性的具体的认识,设置了直接到中学参观的.活动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未来的中学生活的主要内容,思考自己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特别是做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3、生活是儿童受教育的基础,从六年级毕业学生即将面临的生活实际出发,唤起学生成长,成才的进取意识和对未来中学生活的渴望和准备,帮助他们在离开小学大门后能够坚实地迈好通向中学的第一步。
三、任务、目标:
本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那么对综合课这个性质老师已不再陌生。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地理、历史、科学等各科内容融入到品德教育中,使品德课不再是纯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而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将品德、行为规则、法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课程性质和总目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延续了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的设计思路,课程的设置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展开,并注意到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及认知领域,将触角深到更加广阔而深远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六年级下学期又是整个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学期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状态。因此,从六年级下册的教材来看,更重视学生日益增强的道德素养与社会性的不断发展,较上册而言,在内容上更加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同时因为他们又将面临着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向初中阶段顺利过渡做了必要的准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
3、根据本册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儿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引领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多地呈现直观性的材料。
5、在本册教学中进行课题《品德与社会综合性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落实。
6、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7、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3、小学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六年级品德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旨在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话题,以少年们感兴趣和可以接受的方式和他们一起走进社会生活,逐步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让他们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引领他们顺利实现个体的社会化;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上下册教材各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4个主题,各单元体系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意在使儿童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
第二单元“地球生病了”,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
第三单元“世界问题还不少”,使学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第四单元“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意在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教学建议
1、恰当运用对话教学
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质疑。与学生沟通与合作是现代教学的艺术,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教师应具有节目主持人的素质,能迅速对反馈的信息及时梳理,正确引导并添加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在对话教学中,教材只是个精选的例子,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才是目的。
2、组织多样活动形式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实际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具体指导活动,要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充足的活动时间,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既能实现理解、认知、探索和创造,又能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活动时间不一定局限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前准备和课后延伸。课前可以搜集资料,可以查阅书刊、报纸,可以去请教有关人士,也可以上网搜索,然后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线索和答案。课后可以对当堂没有理解的内容进行研究和落实。
3、合理使用媒体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双方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的速度和学习的效率。课改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效的学习工具。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运用图片、图表、地图、报刊、图书、音像、网络、软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展开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在课堂上就能立竿见影的,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在于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当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知识就可能被真正领悟,能力就可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就可能被真正触及和调动,态度、价值观就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选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使我们的教育更加有效。
5、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国际国内形势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因此,本册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就不应该是静态的、不变的,而应该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应该与本地区、本校的实际相结合,如与社会公益活动、少先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亲近感,也只有当他们感觉到所面对的教学内容原来就是他们的生活实际,他们才会产生积极的参与热情,有益于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如教学《隔海相望》一课,可穿插最近台湾岛内的局势;教学《天有不测风云》一课,可穿插最近地震、泥石流的发生对人类的危害等。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与时事发展同步。
除上所述,还要不断拓展教学空间,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更多地从体验、理解、感悟中得到教益,提高他们的社会生活能力。
6、积极实施发展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要从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以鼓励为主。这种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这种评价的标准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尺度的;这种评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评价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这对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面对各种压力有好处,也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社会交往、合作能力。
三、教学进度表
略
4、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的个人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依据儿童特定发展阶段的认识方式及特征,采用与相适应的、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创设具体途径,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品德与社会》教科书采用的是“主题构建”方式。采取的是讲故事的形式,通过讲故事完成《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要求。
二、教材的主要特征:
1.围绕儿童生活,符合儿童情趣。
2.注重已有经验,贴近现实生活。
3.强调体验参与,引导学习活动
4.体现综合主题,规格合理适度。
5.单元组织教材,突出学生主体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生命中的“爱”——家人的爱、社会的爱,认识人类社会对生命的尊重,体会自己生命的可贵,学会积极的心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2、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中体会规则的重要性,知道各种规则既制约着我们的行动,又保障了我们的权益。
3、了解国家所蒙受的耻辱,激发青少年的忧患意识,激励他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
4、通过生动的事例,帮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5、让学生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极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意识到开放的世界充满机遇和挑战。
四、教学措施:
(一)必须注重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学生,以所有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必须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须与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呈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必须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二)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
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五、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坚持用钢笔写字并养成习惯。
2、培养浓厚的朗读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能有选择的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语句简洁完整。
5、培养课前预习课文,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好笔记的习惯。
6、培养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习惯。
7、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六、教学业务研修: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听课与评课;投身课题研究,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辅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活动。
5、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的教学计划
小学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1、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
2、充分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3、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策略。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习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习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
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习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习活动的联系。
3、教材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习单元
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原则,选择了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每一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
4、教材的呈现方式新颖独特
本套教材的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近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采用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习的需要。
三、教学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尽量将教学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小学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学习做人,初步形成社会意识、公民意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为逐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品德与社会》课最为突出的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实验教材强调,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教学单元都包含“单元导入”“学习重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单元练习”及“单元评价”等6部分。
1、单元导入:在每个单元课文之前,标示提示内容,点明单元主题。为增进学习兴趣,则采用艺术手段、图文并茂(如儿童歌曲或漫画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感染和理解图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单元主题的学习。
2、学习重点:旨在引导 学生了解学习的方向和重点,标明“关键词”,明确将要学到的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概念。
3、学习内容:即课文部分,力求浅显平易,说理与实例并重。
4、学习活动:即活动部分,力求形式多样,如角色扮演、辩论、演说、实地参观、调查访问、影片欣赏、展览、竞赛、讨论等,依据教材内容加以设计。
5、单元练习:分课文练习和活动练习两大部分。“课文练习”意在掌握品德与社会知识,“活动练习”意在形成相应的态度、技能,增强社会参与和道德体验。
6、单元评价:包括相关的品德与社会知识技能、实践与态度,形式不拘,如书面测验、口头报告、行为观察、问卷调查和社会生活反思均可,重在发展性评价。
四、采用多媒体的展示手段
1、歌曲:通过歌曲来导入学习,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教材在每个单元教学前都选用了一首歌曲。所选用的歌曲,大都是节奏轻快、内容紧扣单元主题、富于教育意义的中外儿童歌曲。这些歌曲还附有动作,让学生边唱边作,以强化学习效果。
2、故事:学生们都喜欢听故事,适合孩子的`年龄、心理及语言特点的故事,肯定大受欢迎。教材中所选用的故事包括漫画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童话等。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一些益智的故事,让学生边学边动脑筋深入思考。
3、儿歌:儿歌简短、生动、形式活泼,语言富于节奏感,最适合儿童学习。
4、诗歌:教材也选用了少量适合学生读的古典诗,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让儿童接触一下古诗,效果良好,因为我国古典诗词中很多是具有道德教育和社会学习意义的。
此外,还有漫画、游戏、谜语等形式。
五、内容与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 我们健康成长 13课时
第二单元 为了建设新中国 10课时
第三单元 腾飞的中国 15课时
小学六年级2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三)
一、指导思想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按照学校要求,遵从课程标准和教学规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全面发展,要在班级教师和学生的协作配合下顺利的完成本期的教学工作。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是一个人数较多的班级,有47人,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在上期教学中,学生整体成绩不错。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太好,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学习氛围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及措施
在本期的思品教学中,针对上面的情况,我决定首先在班上选好小组长。利用班干部来管理好小组长,小组长又管理其他成员。要求当天上的内容当天必须完成作业,并能够背诵。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多开展一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通过实践活动,产生兴趣,掌握技能,获得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教育学生有正确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四、课时安排
本册教材共有13课,我准备每周上一课,一课用一个课时上,其它几周用做开展实践活动和复习。
我希望通过本期的学习,学生的思想有所提高,并且在学习和生活上有所表现,能够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
6、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的儿童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少年期。这个期间人的发展是极其复杂、充满矛盾的。在个性方面出现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成人感”的发展,表现在:期望自己能和成人一样独立地支配和安排自己的生活;期望了解和参与成人的生活世界;对于成年人的刻意模仿。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在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经验,尽管对于他的理解还是很不够的,但少年儿童们却是渴望去了解它,去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甚至从那里找到自己的朋友。
为了使我们的新一代能够以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去看待他们周围的世界,爱他们所居住的地球,爱周围的一草一木,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使少年儿童成长为地球上的新一代文明居民。
小学六年级是孩子发展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开始从相对的儿童心理品质特征向少年的品质特征转化,因吃对未来的成长影响很大,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要积极引导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朝着客观、乐观、进去的方向发展,为顺利完成中小学衔接作好铺垫。
二、教材分析(教材结构、内容等)
本册教科书由四个单元构成。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
第二单元地球生病了
第三单元世界问题还不少
第四单元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三、教学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本册教材各单元目标
第一单元:
1.通过从太空中看地球,生活中感知地球,从而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熟悉世界海陆分布以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2.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主要省级行政区,能熟练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3.引导学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和世界的经济互动,为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让学生知道我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使学生感受和关心身边发生的经济活动,对外来产品持正确态度。
4.使学生认识到国际互联网是当代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学会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同时,又必须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其消极因素对自身赞成不良影响或侵害。
第二单元
1.引导学生感受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所的作用,使学生将身边节能、绿化等“小事”和保护地球环境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
2.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自然灾害,知道保护环境可以减少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理解在危难中社会互助的作用,学习一些在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
3.使学生理解物种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特质基础,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保护物种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认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特别是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工作的紧迫性,培养学生以朋友们的爱心平等对待地球上其他动物,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的情感。
4.初步了解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对新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知道有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明确对待外来物种的正确态度,理解生物之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
5.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存量有有限的,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资源的良好习惯。
第三单元
1.从战争给人类,特别是给儿童带来的巨大苦难的视角,使学生知道战争的残酷、战争的危害,从而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时,使学生知道全世界人民为了世界和平,制止战争,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2.科学技术的喜与忧
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生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以紫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在了解科学技术带给我们诸多好处的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不当不仅不能造福人类,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使学生能一分为二地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及其一些重要的工作机构,理解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知道联合国为解决世界儿童问题所做出的重要努力和产生的积极效果,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地球村公民的意识。
第四单元
1.使学生通过对6年小学生活的回顾,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认识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绩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助获得的,为顺利跨入中学大门树立应有的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在回顾过程中反思6年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借鉴。
2.“百闻不如一见”,为了能让六年级的同学对中学有感性的具体的认识,设置了直接到中学参观的活动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未来的中学生活的主要内容,思考自己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特别是做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3.生活是儿童受教育的基础,从六年级毕业学生即将面临的生活实际出发,唤起学生成长,成才的进取意识和对未来中学生活的渴望和准备,帮助他们在离开小学大门后能够坚实地迈好通向中学的第一步。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
3、根据本册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儿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引领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多地呈现直观性的材料。
5、在本册教学中进行课题《品德与社会综合性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落实。
7、小学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一 、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六年级是孩子发展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开始从相对的儿童心理品质特征向少年的品质特征转化,因吃对未来的成长影响很大,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要积极引导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朝着客观、乐观、进去的方向发展,为顺利完成中小学衔接作好铺垫。
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科书由四个单元构成。
第一单元 你我同行;
第二单元 人类的家园;
第三单元 同在一片蓝天下;
第四单元 再见,我的小学生活
(二)、教材重点与难点:
主要通过真实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在认识战争和冲突带给人类苦难的基础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共创和平的心愿和所做出的努力,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保卫祖国和维护和平的作为,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本册教材各单元目标
第一单元:
1.通过从太空中看地球,生活中感知地球,从而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熟悉世界海陆分布以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2.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主要省级行政区,能熟练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3.引导学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和世界的经济互动,为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让学生知道我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使学生感受和关心身边发生的经济活动,对外来产品持正确态度。
4.使学生认识到国际互联网是当代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学会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同时,又必须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其消极因素对自身赞成不良影响或侵害。
第二单元:
1.引导学生感受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所的作用,使学生将身边节能、绿化等“小事”和保护地球环境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
2.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自然灾害,知道保护环境可以减少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理解在危难中社会互助的作用,学习一些在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
3.使学生理解物种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特质基础,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保护物种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认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特别是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工作的紧迫性,培养学生以朋友们的爱心平等对待地球上其他动物,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的情感。
4.初步了解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对新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知道有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明确对待外来物种的正确态度,理解生物之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
5.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存量有有限的,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资源的良好习惯。
第三单元:
1.从战争给人类,特别是给儿童带来的巨大苦难的视角,使学生知道战争的残酷、战争的危害,从而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时,使学生知道全世界人民为了世界和平,制止战争,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2.科学技术的喜与忧。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生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以紫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在了解科学技术带给我们诸多好处的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不当不仅不能造福人类,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使学生能一分为二地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及其一些重要的工作机构,理解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知道联合国为解决世界儿童问题所做出的重要努力和产生的积极效果,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地球村公民的意识。
第四单元
1.使学生通过对6年小学生活的回顾,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认识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绩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助获得的,为顺利跨入中学大门树立应有的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在回顾过程中反思6年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借鉴。
2.“百闻不如一见”,为了能让六年级的同学对中学有感性的具体的认识,设置了直接到中学参观的活动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未来的中学生活的主要内容,思考自己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特别是做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3.生活是儿童受教育的基础,从六年级毕业学生即将面临的生活实际出发,唤起学生成长,成才的'进取意识和对未来中学生活的渴望和准备,帮助他们在离开小学大门后能够坚实地迈好通向中学的第一步。
三、任务、目标:
本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那么对综合课这个性质老师已不再陌生。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地理、历史、科学等各科内容融入到品德教育中,使品德课不再是纯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而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将品德、行为规则、法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课程性质和总目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延续了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的设计思路,课程的设置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展开,并注意到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及认知领域,将触角深到更加广阔而深远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六年级下学期又是整个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学期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状态。因此,从六年级下册的教材来看,更重视学生日益增强的道德素养与社会性的不断发展,较上册而言,在内容上更加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同时因为他们又将面临着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向初中阶段顺利过渡做了必要的准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
3、根据本册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儿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引领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多地呈现直观性的材料。
5、在本册教学中进行课题《品德与社会综合性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落实。
6、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7、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课文 课时
1 男生和女生 2
2 朋友之间 2
3、 学会和谐相处 2
4、 只有一个地球 2
5、 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 2
6、 当灾害降临的时候 2
7、 战争风云下的苦难 2
8、 放飞和平鸽 2
9、 我们手拉手 2
10、 我的成长足迹 2
11、 临别感言 2
12--16期末复习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