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的教学计划
1、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的教学计划
一、 教材分析
(一)基本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二)设计思路。
品德与社会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
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综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交流和合作。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了解个体与全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的规则。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民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三、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基础知识,从而整体的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是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的主题,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同时,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充实教学内容。
5.拓展教学空间。
2、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简析。
虽说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但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所以我尝试以动情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全年级共有147名学生,分为2歌教学班级。全部来自农村或者是场镇。学生学习兴趣不很高,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对品德的知识知道了解得比较少。因此对本校五年级年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本学期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
1、知道一些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的事迹,并赞美他们。
2、 懂得在集体生活中,有事要与大家商量。学会遵守集体生活原则,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
3、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党的关怀和父母、老师的教育和培养。能孝敬父母、尊敬老师。
4、懂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为了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要从小勤奋学习,热爱科学。懂得学习、做事要讲效率,学会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
5、知道国家有法律,少年儿童是受法律保护的,小学生要学法守法。
6、 懂得社会财富、幸福生活都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
7、 乐意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
8、 知道要尊重他人,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同学间能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9、懂得为人要诚实正直,处事公正,能说真话。
10、懂得做事要有责任心,对师长和集体交给的工作能认真负责地去完成。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故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1)以趣激情,导入新课。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2)知中生情,学文明理。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情理交融,辨析导行。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知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辨析导行”十分重要。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良好的思想品德体现于具体的道德实践,思想品德课还必须安排一定时间供学生实践,在导行训练和实践中,让学生不仅巩固道德认知,培养道德行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热情鼓励、积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情感体验,从而顺利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四、教学进度:
第1周 爱护集体荣誉
第2周 学做集体小主人
第3周 从统一到鼎盛
第4周 野蛮与文明
第5周 勿忘国耻
第6周 觉醒的中国人民
第7周 光辉的历程
第8周 黄河在怒吼
第9周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10周 多民族的大家庭
第11周 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
第12周 多种多样的语言和文字
第13周 风味独特的饮食
第14周 缤纷艳丽的服饰
第15周 别具一格的住所
第16周 享有盛誉的工艺
第17周 灿烂辉煌的文学和艺术
第18周 多姿的传统体育活动
第19周 富饶美丽的地方
第20周 复习
3、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一、课标依据
1、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规定:
“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
本册教材从时间和空间的不同维度,以“寻根问祖”、“可爱的祖国”、“我们同有一个家”三个单元的篇幅达成《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
2、教材的特点
(1)教材的呈现方式上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结构创新,主题构建,范例原则。讲究层次,引发问题,信息单元丰富)。
例:以我国远古的农业文明、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古代文化名人三个主题勾勒出我国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传承,凸显出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在第二单元里,教科书从国土教育(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和地形、人口、资源方面)与“沿着江河走下来”(黄河、长江)两个主题的学习,通过对祖国疆域纵向、横向的空间分布形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第三单元里,通过对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展示,通过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教材内容最显著的变化是点式呈现,课程观念和目标发生了根本变革(强调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
例: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通过对我国古代文明的感受,萌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所以这个单元就不是单纯的学习历史,不是我国古代史的讲授。但是在各主题中又都设有很简单的年表,用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历史概念。并且,这个单元的最后展示出一个家庭历史的范例,引导学生学习写家史。这样通过具体的感受、初步的熏陶、简单的练习,不仅达成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而且更加开阔了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3)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例:第二单元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不是对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不是标语口号式的教学。而是帮助学生具体了解伟大祖国辽阔的国土、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和地形、人口、资源、大江大河,以地图学习作为中介,从祖国的空间分布方面产生比较具体的表象,这样学生们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实实在在的,而决非空泛的了。
特别提示: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地图学习,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
(4)教材的使用,突出学习方式的转变(给教师留有充分的教学空间)
例:第二单元中对祖国行政区的学习,教科书以《中国政区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又以制作表格、朗读歌谣和开展拼图游戏等活动方式帮助学生学习,不仅使教师的教学空间十分宽阔,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很活泼。
(5)教材引导教师自主引发教学思考(提倡教学反思,提升教师的社会认识水平。)
二、本册教材使用中的问题、困难与解决
1、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都源于生活。有的是学生的直接生活,有的是他们间接可以触摸到的生活。由于间接生活与学生有距离,教学中的困难可以用如下方法解决:
(1)帮助学生运用直接生活经验来感悟
(2)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利用故事吸引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2、运用形象思维拉动抽象思维
小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认知有着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
本册教材内容的教学可以利用地图作为形象认知的中介,帮助学生接受抽象认知的内容。例如,《我们生息的国土》主题教学就要尽量利用地图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学习内容,达成教学目标。
三、检测与评价
1、评价的目的与功能必须明确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不是对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作出终结性评定,或对儿童进行比较或分等。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重视的是诊断与调节的功能、强化与教育的功能。
2、评价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内容包括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的综合性评价。
3、评价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除了采取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学生自述、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等方法,也可以采用测查、检测的方法获取反馈信息。
4、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的教学计划
一、 教材分析
(一)基本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二)设计思路。
品德与社会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
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综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交流和合作。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了解个体与全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的规则。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民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三、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基础知识,从而整体的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是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的主题,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同时,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充实教学内容。
5.拓展教学空间。
5、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简析。
虽说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但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所以我尝试以动情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全年级共有147名学生,分为2歌教学班级。全部来自农村或者是场镇。学生学习兴趣不很高,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对品德的知识知道了解得比较少。因此对本校五年级年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本学期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
1、知道一些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的事迹,并赞美他们。
2、 懂得在集体生活中,有事要与大家商量。学会遵守集体生活原则,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
3、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党的关怀和父母、老师的教育和培养。能孝敬父母、尊敬老师。
4、懂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为了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要从小勤奋学习,热爱科学。懂得学习、做事要讲效率,学会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
5、知道国家有法律,少年儿童是受法律保护的,小学生要学法守法。
6、 懂得社会财富、幸福生活都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
7、 乐意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
8、 知道要尊重他人,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同学间能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9、懂得为人要诚实正直,处事公正,能说真话。
10、懂得做事要有责任心,对师长和集体交给的工作能认真负责地去完成。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故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1)以趣激情,导入新课。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2)知中生情,学文明理。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情理交融,辨析导行。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知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辨析导行”十分重要。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良好的思想品德体现于具体的道德实践,思想品德课还必须安排一定时间供学生实践,在导行训练和实践中,让学生不仅巩固道德认知,培养道德行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热情鼓励、积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情感体验,从而顺利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四、教学进度:
第1周 爱护集体荣誉
第2周 学做集体小主人
第3周 从统一到鼎盛
第4周 野蛮与文明
第5周 勿忘国耻
第6周 觉醒的中国人民
第7周 光辉的历程
第8周 黄河在怒吼
第9周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10周 多民族的大家庭
第11周 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
第12周 多种多样的语言和文字
第13周 风味独特的饮食
第14周 缤纷艳丽的服饰
第15周 别具一格的住所
第16周 享有盛誉的工艺
第17周 灿烂辉煌的文学和艺术
第18周 多姿的传统体育活动
第19周 富饶美丽的地方
第20周 复习
-
6、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他们但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分析: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2、引导儿童进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国公民教育的范式。
3、呈现历史的“人化”,引导儿童走进历史。
4、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5、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6、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四、教材重点难点重点:
“我们的民主生活”和“我爱祖国山和水”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对祖国山河了解,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五、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六、课时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