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二册第八单元的教案一等奖参考
1、一年级二册第八单元的教案一等奖参考
设计理念: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所以识字教学应该依据儿童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适应天性,回归生活”,让学生在游戏、活动、比赛中眼、耳、口、手、脑等一齐动起来,活起来,让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大舞台。
学习语言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的过程。这篇谚语的内容较深,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中,我以学生合作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感悟、去探索、去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和富有童趣的活动,让学生在画中理解词语;在议中感悟句意;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境;在说中训练语言;在评价中激活思维。创设一种言、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认知水平,运用“画一画、议一议、读一读”等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乐于参与的活动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学习合作。学生不仅领悟谚语的意思,学会读懂句子的方法,而且会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探索发现的欲望。
学习目标
1.认识“初、眉”等10个生字,会写“北、南”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和了解谚语的美。
3.有主动积累谚语的愿望,能在积累谚语的同时增长知识。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本课5个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谚语、懂得自然常识。留心生活,热爱科学。
教学准备
1.学生用识字卡。
2.教师用识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识生字词。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
一、激趣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谚语,它不仅告诉我们很多知识,而且方便我们的生活。和它交上朋友是很有意思的,现在我们就来学几个。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介绍谚语的作用。使学生对谚语有初步认识。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小声地读课文,把课文中的生字勾画出来,再把生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听。
3.学生说说自己的记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并总结推广学生中好的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自编谜语等。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4.教师出示字卡,指名学生读、齐读、抢读。
做找字游戏:将本课的识字卡摆在桌上,教师发字音,请小朋友赶快找出来。(也可以小组做这个游戏)最后,开火车读字。
5.再读课文,要求认准课文中的生字,读通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并对课文再次全面了解。
三、写字教学
1.请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看看该怎样写才好看。
如,“北”字,谁来提醒小朋友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你觉得这个字的哪部分最容易写错?(注意里面不是“羊”)
2.北的反义词是什么?(南)你会写吗?你能给他组词吗?
3.学生描红,书写。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其它字用类似的方法学习。)
5.总结、表扬写得好和进步大的孩子,并展示。
2、一年级二册第八单元的教案一等奖参考
单元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会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地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百以内各个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会比较它们的大小;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据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
(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难点
数100以内的数。
课时划分:(10课时)
认识整十数1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
认识几十几1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
数的顺序、单双数1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
多些、少些、多的多、少得多1课时;
一、认数
一年级 第一单元
单元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会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地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百以内各个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会比较它们的大小;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据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
(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难点
数100以内的数。
课时划分:(10课时)
认识整十数1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
认识几十几1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
数的顺序、单双数1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
多些、少些、多的多、少得多1课时;
3、一年级二册第八单元的教案一等奖参考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由《钓鱼的启示》《落花生》两篇精读课文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两篇略读课文组成。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四篇课文围绕本单元的学习专题“生活中的启示”,分别告诉我们: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确是一本永远读不够,也读不完的书,虽然书上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就看我们善不善于去读它。
单元教学整体预设:
本组所选的四篇课文,情节性强──学生爱读;语言质朴简洁──学生能读;含义深刻──也许会影响学生一辈子,可他们不一定能真正读懂,这正是本单元课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好在每篇课文,特别是两篇精读课文,都有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我们可以凭借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生活,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这也是本单元重点要培养的语文能力和需要落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分析学生情况:
五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他们已不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想法开始更加独特,对生活有所体验与感悟,思想也开始向成熟发展,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辨是非,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期。学习上,他们也具有一些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是这就更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循善诱,关注每名学生的个性体验。用文本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生活中学习,会学习,会生活。
教学目标:
1、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为文本中的人和事所感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回到多彩的现实中,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待人
3、再回到文本:对于课文中给人深刻启示的重点语句,能够熟读成诵,牢记于心,自觉用这些富有哲理的话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诚实善良、乐观向上、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待人。
课前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2、教师准备课件、图片。
课题:
《钓鱼的启示》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与《珍珠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38个生字,会写2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单元主题。
3、理解基本词语的意思及了解本单元的近反义词。
教学过程:
一、解决本单元生字词
(一)、词语解释
涟漪:细小的波纹。
小心翼翼:非常小心,丝毫不敢疏忽。
翕动:翕,收敛。(嘴唇)一张一合。
皎洁:(月亮)明亮而洁白。
乞求:请求(对方)答应。
不容争辩:不允许争论、辩解。
诱惑:吸引。
抉择:挑选,选择。
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星罗棋布:像天上的群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罗列分布。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
环抱:围绕,多用于自然景物,如“群山环抱”。
大喜过望:望,希望。所得超过了原来的期望,因而特别高兴。
心灵手巧:心思灵敏,手艺精巧。
挑拨:搬弄是非,引起纠纷。
络绎不绝:络绎,往来不断,前后相继。形容过往的人或车辆连接不断。
开辟:开拓发展。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样子或穿着)好看;有气派。
深幽:深而幽静。
斑斑驳驳:指一种颜色中夹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也指阳光透过物体的缝隙照射下来,形成许多不规则的光点,明明暗暗的。本文指吊兰的叶子在阳光下明明暗暗,颜色不一,相互交错。
生意葱茏:文中形容草木生长旺盛,充满生命活力。
索性:直截了当,干脆。
流泻:迅速流出。本文指作者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感受从一下子从笔端流淌出来。
信赖:信任并依靠。
(二)、近义词
启示:启发乞求:请求争辩:争论依依不舍:恋恋不舍
面临:面对和蔼:和善教导:教诲挑拨:挑唆
大喜过望:喜出望外可惜:惋惜居然:竟然吩咐:命令
爱慕:喜爱立即:立刻信赖:信任
(三)、反义词
熟练:生疏漂亮:丑陋皎洁:暗淡筋疲力尽:精力充沛
和蔼:粗暴素净:鲜艳消失:出现垂头丧气:兴高采烈
便宜:昂贵可贵:可鄙爱慕:厌恶舒适:难受自在:拘束完整:残缺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学文《钓鱼的启示》
1、根据“我”的心情变化,填空。
当“我”钓到大鲈鱼时,________________;爸爸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________________,但因为爸爸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只好________________。事情过去三十四年后,我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
2.读下面的句子,写出“我”不想放掉鲈鱼的理由。
“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不少水花。”
“啊,好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到处是静悄悄的……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从中体会“我”实践道德的艰难(诱惑难挡)。
3.根据提示,写句子。
三十四年前的那个夜晚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可以写月色,也可以写事情,还可以写得到的启示。)
14*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本篇为略读课文,应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初读课文时,可设定以下任务:
1、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2、提出读不懂的地方。
3、大致理清课文脉络:一个场景,两件事,一段结语。
4.初读后交流: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事或句子是什么?
5.引导理解、欣赏重点语句。
6.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侧重体会选择材料的恰当和表达的详略得当。
7.适当引导,联系生活实际。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的确是一句让人终生受益的话,人有了这样的生活理念,就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尽管学生年纪还小,但生活中也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可适当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或所了解的事),以加深对“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理解,从中切实受到教益。
第三课时
《落花生》《珍珠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2、在学生读完本课的基础上,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珍珠鸟领悟到做人道理。
3、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及快速默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感受到爱与信任营造的美好境界。
教学难点:通过我对教材的理解,我认为本课的难点在于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是什么含义,又有什么目的.?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内容:《落花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质疑激趣。
同学们,回忆第四单元的主题。
《落花生》、《珍珠鸟》又会告诉我们生活的哪些启示?
二、抓住重点,细读品味。
1、找重点。由学习小组合作读课文的吃花生、议花生部分。一名同学读,其他同学画出觉得印象最深的重点句,读给小组同学听,将学生内容引到重点上来。全班交流时将重点句呈现出来。
2、读重点:采用多种方式:如师生对读、小组齐读、分角色朗读、默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重点句。
3、品重点:个性展示朗读三段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那么,父亲特别指出花生的可贵之处,目的是什么呢?”齐读12、13段,抓住“不好看”,“很有用”,“体面”等关键词,深入理解父亲教育的目的,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父亲教育我们时的语气。
4、悟重点。全班齐读重点句,说说你在学习中有什么收获?父亲的话给你什么启示?进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没有像花生那样的物或人?我们又要像这些人学习什么?通过再次交流学习,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再次感知,分清详略。
《珍珠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导入
2、(板书:*)珍珠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3、这个单元的导读部分提示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二、学习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读,看看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2、师归纳问题。
3、用学过的快速阅读方法速读课文,并结合思考习题在四人小组内试着完成填空题。时间5分钟(课文生动描述了珍珠鸟在“我”的____照料下,由____到____的变化过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的。)
4、个别汇报答案,集体评议。
第四课时
回顾
拓展四
交流平台
这一板块的教学可参考以下步骤进行。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的课题。选择一篇自己印象最深或自己最感兴趣的课文,说说主要内容和所得到的启示。
(2)独立摘抄各课的重点词句。
(3)选背自己最喜欢的句段,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从中受到的启发。
(4)拓展。说说学了本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例如,对作者的了解,所引起的联想,对课文表达上的感悟)。
日积月累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是一句汉族谚语,意思是说,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世界上没有什么办不好的事情,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欲,想。究竟,结果,原委。留心,注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把事情(问题)搞清楚、弄明白,那就要处处注意观察。
“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虚心,不自以为是,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自满,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这句话的意思是:虚心能帮助你把许许多多的事办成功;而自以为是,骄傲自满,那十件事可能会有九件办不成,也就是说事情办成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这句话说的是:滴水可以穿石,只要有恒心,不怕花时间和力气,坚持下去,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宝剑的锋利,需要经过反复磨砺,梅花的清香是经历了严冬的考验才释放出来的。人要成材,事要成功,都得付出代价,经历考验。
(1)自读自悟。
(2)组织交流。
(3)背诵、摘抄自己感兴趣的格言。
(4)拓展。补充交流积累的名言警句。
(5)延伸。建议学生课外继续收集警句名言,有条件的,鼓励他们分类摘抄,以方便查找引用,或者做成卡片,作为座右铭置于书桌、床头,用来经常提醒、激励自己。
成语故事
本单元安排的成语故事是《水滴石穿》。故事脉络清晰,文字浅显易懂,理解的重点是故事的原意和现今引用的转换意。
教学时,以下步骤可参考选用。
(1)让学生自读故事,然后同桌交流:“水滴石穿”是谁在什么时候对谁说的话?它的意思是什么?
(2)“水滴石穿”这一成语现在一般用在哪些地方?
(3)讲成语故事“水滴石穿”。如有可能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读了这一成语故事的体会。
4、一年级二册第八单元的教案一等奖参考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元宵节”,主要结合正月十五这一中国的传统节日而安排。在寒假,小朋友们刚刚度过了欢乐、热闹的新年。虽然已经开学了,大部分孩子还沉浸在过年祥和、高兴的气氛中。这一单元就是要小朋友们能够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到来之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既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又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感受到生活与学习的联系,增加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本单元中有两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两篇课文:《元宵节》和《看花灯》,以儿歌的方式呈现,朗朗上口、生动形象,与孩子的生活紧密联系。语文天地中安排了“描一描,写一写”、“抄一抄”、“组词”、“照例子说一说”、“读一读”等练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便于学生复习上一学期的拼音生字等知识,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练习、延伸。
二、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体会其中的乐趣,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25个生字,巩固学过的字。会书写单韵母,并且逐步复习和练习组词,逐步会组词,掌握识字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意思,会组词。背诵课文;自读短文。
情感态度:1 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体会其中的乐趣,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2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以及勤于复习、练习的好习惯。
过程和方法:1基本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检的习惯。
3 学习搜集整理资料,参与班级活动。
三、重难点:
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和习惯是重点。难点是使学生能够熟练、有感情的朗读《元宵节》、《看花灯》两篇课文,并且要能有感情的背诵《元宵节》这一篇。认识本单元的25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并且逐步复习和练习组词,逐步会组词,掌握识字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卡片、录音机、磁带等
五、课时安排:
课时分配课题
共6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课余时间一个半小时课时
元宵节 2课时
看花灯 2课时
语文天地 2课时
六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拼音、拼读掌握较好,能借助拼音自学生字,儿歌中有的生字学生已经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由于本地没有相应的社会活动,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设计
《元宵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
一 、目的及意义。
1 结合学习第一课《元宵节》,使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完成识字任务。
2 着眼点: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组织活动,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体现“学生是学习和活动的主体”这个理念。培养他们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能力,包括合作能力、参与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让学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积极、主动求知的愿望,
3 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使他们感到学校和学习都是生机盎然的,充满趣味的。
二 、基本情况
1 时间:正月十六晚上6:00——8:00
2 地点:本班教室内外
3 人员:本班全体学生及自愿参加的家长、教师。
4 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带一个灯笼,查阅资料,或自制灯谜若干,写在纸条上。要符合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并自备奖品,准备奖励给猜出自己制作的灯谜的同学。可以请求家长协助(比如写灯谜),但不能完全代替。
三、 活动基本思路。
1 动员,集思广益。在正月十六早晨报到完后,教师讲话,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讨论如何办好这次活动。归纳总结活动方法,鼓励大家积极筹备,简单分工。(比如哪些同学重点搜集跟“羊”有关系的词语,哪些同学重点搜集喜庆的词语,或是跟元宵节有关的知识等。提示学生如何搜集资料,制作灯谜。
2 教师,做好领路人。为了落实活动中的知识能力目标,教师一方面做好引导,一方面也要参与到活动中去。我设计制作一些灯谜,有意识地包含第一课的生字词以及一些估计学生不好完成的目标。
3 家长,好帮手。充分调动家长这支好帮手队伍。请几个比较有组织能力的家长来协助管理,以便更有秩序的搞好活动,同时也让家长从中体会新课程的理念。
5、一年级二册第八单元的教案一等奖参考
知识结构
1.通过课文阅读,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状物和在景物描写中抒情的方法。
3.学习抓住特征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专题研究
一、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述的方法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思考:
1.弄清文章的写作对象,即找到文中描述的中心景物。这个中心景物常在文章的标题中出现,如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基本是如此。当然,还有的写作对象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只要读懂全文,就不难找到。但需要注意,写作对象必须是全文描述的核心。
2.掌握写作对象的特征,即文中所写的对象是什么样的。这是文章所有的材料、所有的语言围绕的主题。写作对象的特征有的在开头交待,如《济南的冬天》;有的在文中体现,如《海滨仲夏夜》、《秋魂》等;有的则在结尾点明,如《春》。本单元选的是描写四季的散文,春光、冬景、夏夜、秋实的特征自然各不相同,只有把握了写作对象的特征,才能进一步分析作者描述的方法。还需要注意,写作对象的特征有时有主次之分。作者写次要的特征,是为了突出表现主要特征。阅读中要加以辨别,分清主次。
3.分析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述景物特征及描述的顺序。在阅读这类文章时,我们常发现作者在直接描述写作对象的同时,还会写到一些其他的人、物或景,如《春》中描述的“春草图”,除了描写草的质地、色泽外,还写到了人的活动;“春雨图”除了直接写雨的`细密、轻盈外,还写到了树叶、小草。这是不是偏离中心呢?其实,这是描写景物的文章中常见的方法——侧面烘托。“春草图”中看起来是写人的活动,其实却烘托出春草的的柔嫩可爱;“春雨图”看起来是写树叶、小草,其实却是体现春雨对万物的滋润。文章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使景物特征更鲜明、突出。
为了体现这么多的内容,作者是如何写得脉络分明的?这就要考虑到描述的顺序:或由主到次,如“春花图”中由桃花等写到不知名的野花;或由总到分,如《秋魂》中由“题记”的总述到下文的分述;或按时间顺序,如《海滨仲夏夜》中由“夕阳落山不久”写到月至中天,如《济南的冬天》里对小雪覆盖的山的描写。
除此以外,我们还应注意这类文章常从感官变化上去描述景物的特征:或视觉,或听觉,或触觉,或味觉等,角度多变。阅读文章时,应把握这些方法,并结合关键词语、精彩语句、修辞方法等来解决相关问题。
二、体会精彩、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作用的方法
这里首先应做到的是掌握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妙处。而要把握住词语的含义,则应做到:
1.了解词语的一般含义。这除了平时多查字、词典,注意积累外,还可利用一些小技巧:如根据形声字形旁判断字义,推知词义;将词语分成若干单字(若用专业术语讲,就是“语素”)解释,再将意义酌情合并;还可以展开联想,例如要解释“悖”,可由字想到“与常理相悖”的说法,就可推知到“悖”解释为“相反、相冲突”。
2.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好词语在句子或文章中所表示的意思,有可能仍是本义,也可能是由本义引申出的引申义或是基本上通过比喻手法形成的比喻义,甚至是指代文中的某个内容,这些就需要结合上下文来揣摩了。一篇文章的中心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乃至为体现中心而采用的暗示、象征、感情色彩的变化等方法,都有助于我们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而要体会关键词语的作用,也就是词语使用的精妙之处,就更需结合文章的主题和具体内容了。体会时,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该词,将形成的新句与原句比较对照,分析优劣及原因,作出判定。二是暂时删除关键词语,对新旧句进行比较、分析、判定。一般来说,这类词语多为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动词的妙处是能传神地刻画人、事、物,表现人物的性格、景物的特点。尤其在本单元写景物的散文中,动词更起到了化静为动,在写活了景的同时,又寄托了作者的情感的作用。如《济南的冬天》中的“卧”字,《海滨仲夏夜》中多次借翻滚的海浪赋予霞光、灯光以活力等。形容词则能绘声绘色地描绘人或事物,饱含作者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而副词则常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使文章语言更准确,如《秋魂》一文中写秋叶落下时,用了“它似乎既不留恋枝头”一句,“似乎”二字表明这只是作者的猜测、用语准确。
3.②句a、b、c处应填的喻体是 ( )
A.火 霞 云 B.火 霞 雪
C.阳 霞 雪 D.阳 桃 云
4.⑤句d处应用的标点符号是 ( )
A.。 B.; C.: D.,
5.①句中“赶趟儿”的意思是 ( )
A.花儿赶上了开放的时间。 B.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C.花期赶得上结果实。 D.各种鲜艳的花同时开放。
6.下列对这段文字理解恰当的是 ( )
A.①-③句着重写春花颜色的鲜艳繁多。
B.⑤句写“野花遍地是”是为了与桃花、杏花、梨花形成对比。
C.③句想象表明作者要赞美的是秋实。
D.④句是侧面写春天的百花盛开。
1.文章可以不可以先写春天后写春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触,柔和 嗅,芳香 听觉,和悦
3.B
4.C
5.B
6.D
7.不可以。有两个原因:一是从时令节气上看,是草先发芽,然后才有百花争春的景象;二是从文章内容上看,只有先写小草“钻”,然后才可以写“野花……散在草丛里……”。
12. 济南的冬天
1.分析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2.陈述作者观赏景物的独特感受。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在作者笔下是怎样突出出来的?
特点是温晴,于第一段点明。作者通过三组对比突出这一特点,即将济南的冬天分别与北平的冬天、伦敦的冬天、热带的天气相比较。
2.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济南的冬天的景色的?描写中又怎样体现“温晴”的特点?
具体通过写老城、写山、写水来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写城时略去琐碎细部,突出冬天济南城秀美的睡态;写山时强调这一圈小山可爱之处在于“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交代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重要原因;写水时着力渲染它的绿。城、山、水的特点,从不同侧面,表现出济南的冬天的“温晴”的特点。
3.作者写济南冬天的山、水,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采用了多角度描写、衬托的手法。比如第4段,先写城外,再写城外的山坡,再写山坡上的小村庄,再写小村庄房顶上,这是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又如第5段,先写水中冒着点热气,再写水藻,再写垂柳,再写水面的上空以至于半空中,天空上,这是由近而远,由小而大。
1.给加点字注音
济南( ) 害羞( ) 发髻( )
水藻( ) 贮蓄( ) 澄清( )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正确的一组是 ( ) ①事情 不好办, 我们也要努力把它做好。
② 大家不断的帮助他, 他有了很大的进步。
A.因为 所以 虽然 但是 B.如果 那么 因为 所以
C.虽然 但是 因为 所以 D.虽然 但是 如果 那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3-5题。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非曲直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3.文中划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一个小摇篮”是比喻的说法,它的本体是 。
5.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段文字写老城,略去了琐碎的细部,着力描写冬天济南城秀美的睡态。
B.写山,一起笔就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C.写人,不知男女老少,不写耳鼻眉目,只是抓住济南冬天人的情态的主要特征:面上含笑。
D.这段文字写景用的是“以小观大”的写法,抓住细部、次要的部分来突出主要特征。
答案
jǐ xiū jì zǎo zhù chéng
2.C
3.拟人手法。“晒”“睡”“醒”把老城拟人化,烘托出舒适温暖的环境。
4.一圈小山。
5.D
6、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试卷反思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检阅》这篇课文选自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4课。课文讲述的是波兰首都华沙,人们欢庆国庆时发生的一件事。博莱克是一名残疾队员,要靠双拐走路,队员们决定把他放在队伍的最前面接受检阅,经过检阅台时,观众给予了热烈的掌声。课文内容比较简单,却洋溢着浓浓的人文关怀,是权利面前人格平等的表现。这与我们今天的研究主题──“课堂上关注人,还是关注课”是一致的,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是:
一、激情导入,激励学习心灵
关注课和关注人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课堂教学就是以教材为媒介,培养学生和谐发展。关爱学生,激励学生,那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便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伊始,我精心设计对话紧紧抓住“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一评价语,巧妙地把文本的内容和学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赞扬博莱克真棒,进而激励全班学生的学习也一定很棒,老师时刻关注你们这样的设计,其实质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和对人格的尊重。
二、读中悟情,注重情感体验
文章不是无情物,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感情的有机结合。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感悟博莱克身残志坚和儿童队员们和善友好相互尊重的美好心灵,我设计了三次读文。第一次指导学生读博莱克参加检阅的句子,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博莱克当时的心情,第二次指导学生读队长的话,进一步体会队员们关爱心灵关爱人格的情感,第三次指导读队员的话和观众的评价语,感悟美好的心灵。因此,我采用了练读、导读、教读、有感情的读,来引导学生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三、尊重差异,促进整体提高
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必须遵循的素质教育思想。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设计提问时,我有意识的'做到有梯度,照顾到全体学生。对于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我都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回答,并给予他们“你又进步了,谢谢你听得这么认真”、“虽然你的声音不大,但你却很有勇气”等这种激励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在情感上获得信任与尊重,使每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课的和谐统一。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7、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试卷反思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描述的是一位名叫瓦尼亚的小朋友,趁家人不注意,偷尝了一个李子,《李子核》教学反思。妈妈知道后,问大家吃了李子没有,他说自己没有吃。后来,当他听妈妈说,谁要是把李子核吞下去,肚子里就会长出小树来时,他吓得脸色发白,忙说自己把李子核扔到窗子外面去了。这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做人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不能说谎话。文中的第二自然段描写尤为生动,非常真实地描写出瓦尼亚想吃李子又犹豫不决的样子。
课上完了,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如下几点认识:
一、要给学生一个自主的课堂。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教育论文《《李子核》教学反思》。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本节课我正是朝为学生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有很强的参与意识。这一点我做得不够。
二、语文教学要“去粗取精”针对学生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
这篇课文对我们班的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进行第二段的教学时,我开始是让学生先找出能体会到瓦尼亚特别想吃李子的词语,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理解不是很好,于是接着让学生先读句子表演动作,在指导、评价学生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句子中对瓦尼亚动作描写背后的瓦尼亚想吃李子的内心。由于变化了教学方法,降低了学生理解上、语言表达上的难度,学生的学习气氛很容易被调动起来了,但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没有买到李子,所以没有进行学生表演部分,所以学生理解有些难度。
在第三段的教学中,又有做动作体会的环节。为了避免重复感,在体会心情后又增加了一个问题:“你觉得瓦尼亚能尝出李子的香甜美味吗?”这个问题一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通过各种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真正走进了瓦尼亚的内心,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这是我本节课的核心关键。
8、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试卷反思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文章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写。首先把走进张家界索溪峪的整体感受概括为一个“野”字;接着,分别描写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最后,作者说由于索溪峪的天然野性荡涤胸怀,使自己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和清爽。
教学时,我借助网络资源,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感悟语言,领悟作者表达方法,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下面我就具体地说说本课教学后的一点反思:
一、课始,我就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阅读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有位博士说:“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教学中,在学生利用网络学习以后,并说一说“你用哪种方法学会了什么?”不断呈现学生的真实体验,呈现他们的重重疑虑足以可看出课程资源不仅来自书本也来自学生,更来自师生的交流,也就是说这样的课堂不是我们教师能完全预设的,也看不到教师受教案的束缚,整个教学在互动中进行,学生在互动中不断向深层推进,课堂呈现真实的状态。
三、在交流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利用网上优势,结合文本语言,边交流边朗读一些语句,相机理解一些词句之意。他们在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读中领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提高,使课堂教学建立在语文实践的基础上,完全跳出了烦琐的分析。
在本案例中我认为有几个值得探讨的地方: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是自主学习的实施不应以否定教师“导”的作用为代价。我认为该讲的地方还是要讲,该点的地方还是应不失时机的加以点拨。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已成为大家的共试,但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也离不开教师的点拨。不仅如此,教师的巧妙点拨应该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此时,教师的适当点拨不但能使课堂出现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而且还能给学生一种启示。如果经常性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意识。
9、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试卷反思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一、第一次教授《热爱生命》时,将整体感知环节的具体做法设置为速读课文、概括小说故事情节,发现学生很快就能概括出来,也无需其他人提醒补充,发言人也没什么热情。这正犯了课堂教学“你讲的我都懂”的大忌。于是,在另一个班再上此课时,将此环节调整为谈自己对生命的感悟,由于结合了自身体验,不仅营造了氛围,同时与结束部分的思考自身生活相呼应,启发学生要在阅读中认识自我、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成长,自然地贯穿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语文新课标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如何才能让学生不仅对主人公的经历感同身受,还能引发出更多的感悟呢?笔者认为要立足于语文课的根本——语言表达,即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和文章特点等方面来领会。 在品味赏析环节中,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揣摩品味文章的具体描述,随着与课文内容的近距离“接触”与领悟,不自觉地移情换位,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不同的学生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理解不同,欣赏的角度不同,对课文的理解自然会有所不同,教师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予以充分肯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真正的阅读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的基础上的,虽然我们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但确实不能把课堂上出现的每一个“意外”都“引导”入“正途”,也不能一味迁就认同,对任何答案都以简单的一句“言之有理”作为评价。笔者认为,当课堂上出现分歧时,用导入正途法会打消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一味迁就认同也会使学生感觉正确答案就是正确答案,提出再多的想法也只能是说说而已,这两种做法都是虚假的课堂民主。当学生提出“病狼”的表现也是热爱自己的生命的时候,教师在措手不及之时不忘了引导学生就“生命”和文章的主旨深入探究“病狼”的形象意义,不仅为自己变换教学内容和思路赢得了时间,也使得学生换一个角度、兴味盎然的探究文本的深刻内涵。有兴趣、有新意的阅读探究更有助于学生的心灵成长,这样的阅读才回归了阅读的本质。
10、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试卷反思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案例】
《推敲》课后作业:
下列句子中的带点的词语能换括号里的吗?为什么?
1、一天,贾岛到郊外去拜访(访问)一位叫李凝的朋友。
2、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即时)写成的那首小诗。
3、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安静),读起来也更响亮些。
师:“拜访”能否换成“访问”?我们也来推敲一番。
生:我觉得不行,因为“访问”好像带着问题带着事情去的,而拜访则是礼节性地看望。
师:哦,你是这样理解的。这么说,如果没有事情就不能“访问”了吗?(学生为难的样子)看来这个答案不够准确。看看还有什么不同的理解?
生:我觉得“拜访”是带着对对方的敬意,很尊敬地看望。而访问好像是一般的看望。贾岛对李凝应该是怀着敬意的,所以我认为用“拜访”更好。
师:嗯,你感觉很“准”。是的,“拜访”和“访问”其实是一组近义词,但是,他们还是有区别的。也就是他们之间不能画等号。如果我们一定要在他们之间画一个等号的话,你认为应该怎么处理?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拜访=访问 )
生:我认为应该在访问的后面加上“带着敬意”。
师:好!(老师板书“+带着敬意”, 拜访=访问+带着敬意)
师:呵呵,今天我们用数学的方式表示了这一对词语,是不是很有意思?
生:(会意地笑)。(呵呵,我最陶醉于学生这样的笑。)
师:下面还有两对这样的词语,你有没有本领也能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示?试一试。
学生思考。片刻,交流。
生1:即时+兴致=即兴。(第二句)
生2:即时+诗兴=即兴。
生3:宁静>安静。(第三句)
师:解释一下。
生:宁静比安静更静。
师:好,有道理。
生4:宁静=安静+美。
师:不错,很有意思,安静加上美能否等于宁静呢?
生:是“约等于”。
师:好,改成“约等于”。“宁静︾安静+美”呵呵,看来,这个“宁静”还有美的意思在里面啊!(因为我的网名是“宁静”,多数孩子都知道,所以又有很多会意的眼神投向我,暧昧的眼神投向发言的学生,呵呵,得意。)
(下课了,黑板上就剩下了这么多“公式”,还有点舍不得擦掉。)
【感触】
这个点子也是突如其来。用一种比较新鲜的形式包装传统的训练内容,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1、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试卷反思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一、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和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我在《燕子专列》的第一课时确定了如下的达成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通顺、流利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过程方法目标: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学会探究,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自己学会想象,在老师的鼓励声中,自己学会表达。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增强爱护鸟类的意识。从课堂的实施来看,这几个目标还是基本能达到的。
二、今天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能创设一个个情景,把孩子们带进文中。《新课标》要求: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所以,我在设计时,就尽量不让学生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了解故事,而能入情入境地体验课文,想方设法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燕子,当作小贝蒂,设身处地地阅读想象,交流感受。如指导理解第三自然段的时候:学生把自己当作小贝蒂,和老师对话:“小贝蒂,雪太大了,路太滑了,小贝蒂,我们回家吧。”“小贝蒂,你已经一天没有吃东西了,我们回家吧”“小贝蒂,那山崖岩缝太危险了,我们回家吧。”再如拓展延伸环节:列车开动了,人类的爱心感动了春天的精灵,车厢里的小燕子在唧唧喳喳,向人类致谢呢。你听,你认真地听,你安静地听,你听到它们说什么了吗?
你看,那只燕子正朝着一位抱孩子的阿姨张望,它在说什么?你看,那只燕子正不停地朝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挥动翅膀,它在说什么?你看,还有一只可爱的燕子正深情地注视着贝蒂,它又在说什么?。这些动情的语言把孩子们引入了课文中的世界,在那里,他们激动着主人翁的激动,感受着主人翁的感受。这样就少一些生硬的剖析,增加一些语文味。
三、比较遗憾的是:
1、自己相对紧张了,对孩子整体的情绪与表达把握不够。特别是到了后面,感觉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不够到位。
2、教学的整体设计感觉比较浮躁,教师说得多,整顿纪律的时间也用得多了,这样学生就说得少,说得不够好了。
3、朗读的时间不够,特别是教师在范读方面不够。
四、设想与重建:
1、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关注学生的情态发展,挖掘课堂的生成资源,让自己的教学教态更从容,更淡定。
2、在以后教学中,更多把平台让给学生,让他们施展,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孩子们发展。
12、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试卷反思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优美华丽的辞藻,这样的文章,中学生大都不喜欢学。要顺利地完成这节课,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一上课,我就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让学生齐诵曹操的诗,让学生讲曹操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曹操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杨修之死》是初四上学期的课文,初四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这就如同教小孩子走路。你用手扶者他走,可能比他自己走要快的多,稳的多。但由于有依赖,长此以往,他便不会努力去走,肌肉不发达,便学不会走路。到十八岁不撒手,他可能还走不稳。尝试着在适当的时候松开手,松开手,让他自己走,他可能会跌交、磕破头,但只有经过这样艰苦的练习,他才能学会走路,并且,他会越来越发现:独立行走,其乐融融。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告诉我们,不存在客观的纯粹的知识供学生去接受,知识只能由学习者自我进行,建构而不是由教师传授。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情境,为学生参与任务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不再是拥有知识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灌输的容器,而是师生相互作用中的主体。
那么,教师就不能永远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在独立的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壮大。
只有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同学们都表现的非常积极。细心钻研,认真探讨,急剧争辩,思维十分活跃,态度极为认真严肃,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的责任感。
再者,同样的知识内容,由老师讲出和学生说出,效果会大不一样。老师讲让学生听,他们心理上会有一种压迫感,久而久之,产生厌倦心理。而由学生自己说出,他们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产生不断学习的动力。这节课结束后,我听到,有许多同学还在为某个有分歧的问题而讨论,争辩。
本节课所设计的十个问题大都被学生分析到了。学生没想到的最后三个题目也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所以,虽是学生独立阅读,老师也不能只是袖手旁观,也要积极参与,与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