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艺术课程教案一等奖
1、一年级艺术课程教案一等奖
第一单元 你、我、他
教学名称:你 我 他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自己的双手表现出不同的手影,启发学生发挥想像创编出各种手影,一年级艺术教案。
2、过了解十个手指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深化同学们之间的和谐关系,加深友谊。
3、描画手形添加绘画教学准备:投影仪,可以用来敲击节奏的事物,彩色的纸,一棵画好的大树
教学过程:
一、请你跟我这样做。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随着教师做动作。教师的动作主要集中在手部,包括十个手指间的配合。其中也可以穿插一些有趣的动作。
二、玩一玩。同学们,人类与动物最主要的区别之一就是我们有一双灵巧的手。你们的小手灵巧吗?举起来让老师看看好吗?教师念儿歌:巧巧手,巧巧手,长着十个手指头。你帮我,我帮你,好像十个好朋友。你帮我来我帮你,好像十个好朋友。他们都会做什么?我们都是好朋友,十个手指也是好朋友,看,他们团结一心,为我们大家带来了什么?
1、教师通过投影仪表演手影。教师只表演一、两个手影,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做手影游戏。这十个好朋友团结一心,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手影,看我们的艺术书上就有很多,你们试试看,能不能做出来。请学生到台前表演。
3、你还会做哪些手影游戏?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下位到投影仪前来试试看。如果学生做不出的话,教师可以多做一些手影,教给学生。
4、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手影做好?
三、比一比。
1、在音乐的伴奏下,分组比赛,比一比哪个组表演出的手影最形象,哪个组创编出的手影最棒,哪个组的同学最团结,合作的最好。
2、同学合作描画手影,发挥想象涂色、添加完成美丽的画面。
教学名称:我有十个好朋友
教学目标:
1、将手形的轮廓概括成具体形象并进行平面装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2、通过手形添画的练习,锻炼学生对形象的观察、想象能力。教学准备:水彩笔或蜡笔、图画纸、手形的组合图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上节课我们做了许多好看的手影,谁还记得?能为大家表演一下吗?谁还学习了新的手影?
教师演示:
通过光的.照射,我们的手在墙上留下了一个影子,假如我把他们记录下来会是这样。出示一组事先画好的手形外轮廓,教师经过简单添画变成美丽的图画。
一、比一比。你们也能行,让我们分组比一比,看哪个组添画地又快又好。(出示四组手形图)
1、学生发挥想像自由添画。
2、评一评。学生评选出添画比较好的作品,教师奖励一个小手。
3、想一想:还可以添画成什么形象?三、画一画。让我们把自己的小手描下来,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好吗?欣赏学生作品。说一说他们把小手都添画成了什么?画面的颜色怎样?画面的大小呢?学生做画。教师强调画面要饱满、色彩鲜艳,可以画单只手、双手或多只手。学生做画中,引导学生互相帮助,让每个同学的十个小手指都动起来,每个好朋友都笑起来。
4、评一评。评选创意奖、美观奖、合作奖。
5、集体做画。黑板出示一整张图画纸画成的心,教师在中间印上自己的手,添画成鸽子,学生画完作业后可稍做修剪贴到前面。粘贴过程中培养学生互相协作、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并感受集体的温暖。
教学名称:找呀找,找朋友
教学目标:
1、在游戏中,增进彼此的了解,认识朋友的可贵。
2、通过为朋友画像,回忆自己和好朋友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增进友谊。
3、培养团结友爱的思想感情。
4、能恰当地运用颜色、线条画出朋友的画像或者自己和朋友在一起时的美好情景。
教学准备:录音机、歌曲《找朋友》、图画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做游戏。全班分成四组,每组选出一名同学,跟着音乐在教室里边走边跳,当歌曲唱到最后一句时,一定要找到一个朋友,并请他起立,两人交换位置,游戏继续进行。在游戏中主要训练学生的音乐反应能力,并通过找朋友增进学生间的友谊。
二、说一说。你有好朋友吗?他是谁?能讲一个你们两个在一起时发生的故事吗?学生讲故事,引导学生回忆和朋友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
三、画一画。你能为你的朋友画张像吗?也可以画你和朋友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
1、说一说。 你想画什么?结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自画像,说说在画这幅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2、看一看。欣赏课本的范画,找出他们的值得学习的地方。
3、画一画。学生创作绘画,教案《一年级艺术教案》。
要求:第一:构图要饱满,头象画的大一些。
第二:起稿时要用黑色或深颜色的彩笔。
第三:涂色时要认真观察,大胆用色。
4、讲一讲。为全班同学介绍你作的画,把画中表现你和朋友在一起时的情景说一说。或者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听。
5、和自己的好朋友交换绘画作品。
6、想一想。怎样才能有自己的好朋友?和朋友在一起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如果你和朋友发生里矛盾,你怎么办?
四、总结:这节课,同学们为自己的朋友画像,增加了同学之间的了解。我们在一个集体中学习、生活,就象一个大家庭,同学们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象画画一样,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表现出来。
第二单元 我上学了
教学名称:校园里的发现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把校园里自己喜欢的画下来。
2、使学生感受到校园里的友情和关爱。
3、在有趣的节奏游戏中,帮助学生认识文具盒和文具,教育学生爱护文具,养成好习惯。
4、通过画自己的书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准备:磁带、彩笔、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谈一谈。校园里有哪些事情令你感兴趣?(同学间可相互交流,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你观察我们的学校,有哪些美丽的地方?
二、看一看。欣赏课本上的学生作品,找出值得学习的地方。
三、画一画。画一画校园里你最喜欢的……。
要求:第一:构图要饱满。
第二:色彩要鲜明。教师巡视,帮助学生完成作品。
四、讲一讲。同学间相互介绍自己的画,把画中表现的情景说一说,感受校园里的友情和关爱及学校生活的美好。
五、活动延伸把自己在学校里的发现和感受回家讲给家长听。
教学名称:我的小书包
教学目标:1、学会制作简单的文具头饰,能自己为头饰设计形状以及颜色。
2、根据老师编讲的故事表演童话剧《书包的故事》。
3、了解学习用具的用法,懂得合理地整理和使用学习用具。
4、认识书包是学习的用具,引导学生爱惜文具,懂得文具是我们的好朋友。
教学准备:纸板、卡纸、水彩笔、胶水、剪刀、书包、课本、各种文具的角色头饰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做一做。
1、教师头戴书包的头饰说:“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小书包,我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助我吗?我的小伙伴文具盒、铅笔、橡皮、书本……都不见了,你们看见他们了吗?那你们能不能帮我做一些文具的头饰呢?现在就让我们开始动手吧!”
2、头饰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图案部分,二是由一个长条围成的头套。我们先来绘制图案。
3、画各种文具的图案。(学生自由选择自己要制作的文具头饰)教师提要求:抓住各种文具的特点来画,注意画面要大方。起好线稿以后在用彩笔涂色。
4、按轮廓将画好的图案剪下来。
5、取卡纸的一条,按自己头的大小剪下来。
6、将图案粘在卡纸条上。这样,一个文具的头饰就做好了。表扬绘画、制作好的同学,并把他们的作品展示。
活动二:认识书包。说说书包的来历、特点、用法。
活动三:画画书包。
1、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的书包,有几个面?
2、书包上有那些附件?有什么图案?(书包带,拉链或开关等)
3、欣赏书中学生的画。
4、先将书包大形画出,再画细小部分(如书包带,拉链、图案等)
5、构图要饱满,色彩要鲜艳。
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
教学名称:生活中的声音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声音的敏锐感觉,引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从新的视角认识生活。
2、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敏锐的听辨能力,以及节奏感、韵律感等艺术要素
。3、在模拟、制作、辨别、欣赏各种声音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准备:1、锅、碗、瓢、盆、瓶子、米粒、多媒体、录像机、录音机2、挂图、头饰、报纸、雨衣、圆珠笔
教学过程:
活动一:模拟自然界声音
1、热身迪斯科(带领学生跳舞,活动)
2、听录音,猜猜是什么音响?(暴风雨声、海浪声、流水声、喇叭声、摩托车声、东西倒地、婴儿哭声、关门声、笑声等)
3、有那些东西可以发出声音?它们的声音怎样?学生们充分举例、演示。
4、看录像(没有声音),老师在旁边用道具模拟声音。师:录像上没有声音,老师用道具完成的(老师出示道具发出声响,分别让学生猜模拟的现象)
5、请学生到台前根据录像内容配上声音。(根据时间可几个同学一起表演)
6、各小组展示结果。教师及时评价,奖励。
活动二:创造声音
1、教师出示一个瓷碗,提问:怎样让它发出声音?
2、教师向学生展示几种方法,教师提示: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演示。
3、你能用桌子上的物品创造声音?任选一样,使它发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声音
活动三:模拟声音
1、用多种方法模拟很多声响,用桌子上的材料发声、模拟。
2、启发学生想象,创新,展示,评价。
3、用自己创造的声音为图片的“骑马”配上远近不同的马蹄声。
活动四:做游戏(出示图片)
1、提问: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嘴里应该是什么声音?
2、学生回答、模仿、两个同学表演,教师随机评价。
3、小组同学一起表演,创设氛围。
教学名称:图画里的声音
教学目标:1、通过对图画的观赏、理解、体会图画所表现的声音。
2、启发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凝固的图画流动起来,有声有色。教学准备:空镜框、多媒体、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名画欣赏《风雨鸡鸣》
1、(投影出示第一幅名画)提问:想象一下,画中有哪些声音?
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2、一年级艺术课程教案一等奖
6.4 有几棵树 _月_日
教学目的:
1、 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
2、 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3、 组织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4、 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感受计算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情境图及一些实际数学问题的用品。
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
一、 情境引入,进行环保教育
图和环保教育相结合,让学生生活经验与情境相映合,并从中产生数学问题。(积木型板图)
1、 树林中有20棵小树,分两排种植,可是过不了多久一些小树死了,第一排死了2棵,第二排死了4棵,你说怎么办?(一些为几棵树发问,一些为小树的死着急)。
2、 给小树浇了水,施了肥,还给小树带来了一个朋友,小草、小树快乐地生长,又活了两棵,长哪儿好呢?
3、 小朋友去树林玩,去跳皮筋, p树,摇树,还把小草带回家给自己的小兔朋友吃,小树又生病了,有3棵小树生病了,怎么办呢?
在众多连续情境的呈现下,学生情感与小树产生关系,达到环保教育这一目的,又引导学生去研究所产生问题。
二、 问题摆现,体会计算多样
8+6 8+8 5+8
这些在情况设计下,产生了这些算式,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1、 8+6=14怎么来?
(1)8+6=14 (2)8+6=14
(3)9+6=15 (4)8+6=14
8+6=14 看见8就减2
(5)8+6=14
2、 自己研究其余算式。
3、 比一比,谁算得快。(说一道,算一道,并说算的方法)
8+8 7+8 8+4 5+8 8+6
8+3 4+8 8+7 8+5 2+8
9+8 8+9 3+8 6+8 8+2
三、 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 p103 独立完成思考,解决问题。
题2 组织学生交流图意和算法。
题3 先说一说计算方法,再进行计算,也可以先计算,再说一说方法。
2、 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蕴含的数学问题。
种树问题 游戏问题 银行问题
选一些挑战性问题大家进行讨论,并加以解决,使之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3、 课外作业。
课外研究:
7+ 6+ 5+
有什么办法计算更快
3、一年级艺术课程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
1、歌曲演唱《堆雪人》
2、三拍子节奏的掌握
3、律动表演、演绎歌曲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歌曲《堆雪人》,能用活泼欢快、有弹性的声音表现歌曲。
2、能力目标:通过听、唱、演等表现手段,掌握三拍子节奏的强弱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歌曲学唱,节奏拍打,律动表演等综合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及引发学生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听音乐、唱问好歌。
二、新课导入学习
1、猜谜激趣导入
老师给学生谜面:“小朋友,冬爷爷给大家带来了礼物,快打开看看是什么?一种花儿真奇怪, 夏天不开冬天开,不长叶子不结果,漫天遍野一片白。”
学生猜出来是“雪花”(多媒体上出示谜面)
2、介绍有关雪花的知识
让学生了解雪花是由云中的许多小水滴和小冰晶增长变大而成的,雪花形状极多,有三个、六个、十八个枝杈的,还有的像纽扣,像刺猬等关于雪花的知识。
(多媒体上出示雪花的形状及介绍雪怎么形成的文字)
3、谈话交流
师:“大雪天,你们都想干些什么呢?”
生:“堆雪人、打雪仗、滑冰、做游戏……”
(欣赏多媒体小朋友堆雪人的情景)
师:“那么你们想不想堆雪人,来模拟一下堆雪人的动作。”
( 学生上来模拟动作,用语言描述怎样堆雪人的过程。)
师:“雪人堆好了,那么怎样才能把雪人打扮得更漂亮呢?”。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回答问题。)
4、节奏练习
A、听音乐《堆雪人》音乐伴奏,拍拍手,注意三拍子的节奏特点:强弱弱 。师生一起拍。
B、老师用串铃来伴奏,请7到8个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拍打。
C、请四五个小朋友上来表演敲打串铃,表演得好的给予表扬和奖励。
三、歌唱新授《堆雪人》
1、听音乐《堆雪人》范唱。老师用串铃伴奏,增强效果。
2、学生跟老师按节奏朗读歌词,然后师生齐读歌词。
3、请小朋友说说你从歌词中听到了什么?歌词描写了哪些情景?
4、分句教唱,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然后连起来唱。先第一段,再第二段,最后两段连起来唱。(教唱的过程中,老师注意及时纠正错误的的地方)
5、接龙演唱。老师唱第一句,学生唱第二句,以此类推。
6、请小朋友用欢快的情绪完整地演唱全曲。(第一遍用钢琴伴奏,第二遍听音乐伴奏,注意速度比较快,跟上节奏。)
四、演绎歌曲《堆雪人》
1、师生一起听音乐表演动作。根据歌词表演。(老师适当提醒注意动作)。
2、请第一圈的小朋友起立,老师跟小朋友一起拉手做律动。熟悉动作。
3、请一位小朋友上来扮演雪人,做个可爱的动作,再请7到8位小朋友拉手围着雪人转,唱歌游戏。
4、合作练习,请部分小朋友敲打串铃、部分小朋友唱歌、部分小朋友表演,一起演绎歌曲《堆雪人》。
五、拓展练习
1、请小朋友欣赏关于雪花的动漫《堆雪人》,提高学习兴趣。
2、欣赏朗读关于雪花的儿歌《雪花飘》、《雪孩子》等等。
六、课堂小结,师生再见。
教学反思:
猜谜语是孩子们最喜爱玩的游戏,这样的导入设计既紧扣了课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为下一个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儿歌是他们熟知的内容,游戏是他们乐此不疲的活动。我充分利用低年级小朋友对集体活动的热衷和积极参与的热情,将歌曲的学习贯穿于游戏和音乐活动中进行,使小朋友不觉得枯燥乏味。歌词的学习我是按三拍子的韵律节奏带他们读一读、拍一拍,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开始的几个环节中一直伴随着《堆雪人》的伴奏音乐,目的是发挥音乐的弥漫性,让学生自然地、愉悦地学会歌曲。
我根据新课标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歌唱教学采用了听唱法学习法,我运用模拟唱、接龙唱等不同的手段和方式巩固歌曲,解决歌唱难点。带领学生不厌其烦地进行三拍子的节奏训练,突出强弱弱节奏特点。
课堂最后的环节,我注意拓展学生的思路,把儿歌与歌曲相联系,引导学生从儿歌、歌谣等方面体会理解歌曲的含义,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的体验。
4、一年级艺术课程教案一等奖
第十九课《蚂蚁搬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观察了解蚂蚁的外型特征,抓住蚂蚁的基本特征刻画动态。
2、能力目标:能凭着自己的观察、体验和丰富的想象进行无拘无束的表达;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创作。
3、情感目标:通过对蚂蚁外型特征及搬家过程的描绘,激发对蚂蚁的喜爱和探究兴趣;在共同创作、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合作的乐趣和劳动的喜悦,树立集体意识,培养通过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绘画形式,通过集体创作,创造性地表现蚂蚁搬家的生活情景。
难点:抓住蚂蚁的基本特征刻画动态,以及蚂蚁搬家过程的拟人化的想象。
作业设计:
用绘画的形式小组合作完成童话故事《蚂蚁搬家》的创作。
教学准备:
教具:CAI课件、范画、场景道具、画纸、奖励星、评价表。
学具:课本、卡纸、水彩笔、各色蜡光纸、剪刀、胶水、观察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蚂蚁的生活环境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播放儿歌《小蚂蚁》导入:
1、听,歌曲唱的是谁?
2、今天我们一起来扮演小蚂蚁,让我们随着音乐快乐地跳起来吧。
师邀请一名学生上台表演。
二、画蚂蚁
(目的:认识蚂蚁的'外型特征,学习抓住蚂蚁的基本特征刻画动态的方法。)
1、课前老师布置大家观察了蚂蚁并做了记录,请说说你观察到蚂蚁是什么模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用动画展示蚂蚁的外型特征。
2、老师还鼓励大家尝试着把你观察到蚂蚁画下来,请把你画的蚂蚁给你的小伙伴欣赏欣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师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并请1—2名学生介绍画蚂蚁的方法。
3、动画展示绘画过程:
(1)引导观察:可用什么基本形状画出蚂蚁的三个部分?
(2)归纳画蚂蚁的基本方法。
4、CAI 课件展示蚂蚁的动态。
(1)“黑豆豆”作自我介绍。
(2)引导观察:学一学“我”(黑豆豆)的样子,说说我在干什么?
5、小结:刚才老师讲了写实和卡通这两种画蚂蚁的方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6、请你在作业纸上用线描的形式画一只卡通蚂蚁。
7、看一看,评一评:
(1)、请把你画的卡通蚂蚁给你的小伙伴欣赏欣赏,并说一说你画的小蚂蚁在干什么?
(2)、如果你认为你画的蚂蚁还可以,请你轻轻笑一笑;如果你认为你画的蚂蚁比较满意,请你笑着摆摆头;如果你认为你画的蚂蚁很满意,请你使劲地拍拍手。
5、一年级艺术课程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0-31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学会2-5的分与合,初步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2.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有条理地思考。
3.体会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培养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今天邱老师给小朋友上课,大家欢迎吗?
生:(齐)欢迎!师:小朋友们怎么欢迎呢?来,表示一下。(学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你们的掌声!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
(一个学生主动示范,但动作比较快)
师:做得很好,就是有点儿快。谁再来示范一次,要求越慢越好!
(又有一个学生主动示范,样子有点滑稽,引得一些小朋友笑了起来)
师:大家为什么笑了?
生1:他拍得太慢了,不像鼓掌。
生2:他拍得太慢,都听不到掌声了。
师:那大家也照样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师:现在你能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吗?
生: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师:(点头认可)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响(板书课题:分与合)。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分与合。
[评析:让学生鼓掌欢迎老师上课,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营造出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再通过"慢镜头"式的拍手动作,巧妙地将"分”与¨合"这两种互逆的动作分解、凸现出来,为学生理解"分与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提供了通俗、形象的原型启发,也为下一环节学习数的分与合作了很好的准备。]
二、展开
师:(将左手的大拇指弯曲,伸直其余四指,手背对着自己)请小朋友像邱老师这样竖起你的左手,现在有几个手指竖着?
生:4个。
师:你能把自己竖着的4个手指分成两部分吗?(学生在小组内尝试着分一分,再组织全班交流)
生1:(举起左手)我把4个手指分成1和3。(教师画出手势图1)
生2:(举起左手)我把4个手指分成2和2。(教师画出手势图2)
生3:(举起左手)我把4个手指分成3和1。(教师画出手势图3)
师:还有不一样的分法吗?(没有)那我们把4的三种分法先按顺序排一排,再请大家相互说一说。(教师边说边在相应的手势图下板书)
师:现在请小朋友将左手反过来,手掌心对着自己再看一看,如果刚才是4分成了3和1,那么现在你看到4分成了几和几了?
生:4分成了1和3。
师:分法没有变,怎么看到的结果却不一样了呢?
生1:认因为手反过来了。
生2:刚才3在左边1在右边,现在1在左边3在右边。
师:(指第一种分法)这种分法反过来看结果是怎样的?
生:把4分成3和1。
师:第二种分法呢?
生:还是2和2。
师:为什么还是2和2?
生:(边说边做动作)因为原来左边是2、右边是2,所以反过来看是一样的。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学会了4的几种不同分法。再请小朋友反过来想一想,几和几可以合成4呢?
生1:1和3可以合成4。
生2:2和2可以合成4。
生3:3和1可以合成4。
师:看看我们的教室,你能用教室里的东西来说一说4的分与合吗?
生1:讲台上的花盆里有4朵花,2朵红色的.2朵黄色的。
师:4分成-
生1:4分成2和2,2和2合成4。
生2:教室里有4张名人画像,一边两张,4分成2和2,2和2合成4。
生3:我们小朋友坐成4大组,除了我们组还有3大组,4分成1和3,1和3合成4。
师:还可以怎样说?
生3:4分成3和1,3和1合成4。(教师打开教室里4台电扇中1台的开关。)
生4:我们教室里装了4台电风扇,4可以分成t和3,1和3合成4,也可以说4可以分成3和1,3和1合成4。
师:(再打开一台电扇的开关)现在呢?
生4:4分成2和2,2和2合成4。
[评析:怎样直观地让学生感受4的分与合?教师一改操作物品的做法,利用手指这一人人都有的天然学具,在看似随意的摆弄中,简洁而又有趣地学会了4的分、合。正反两面看的变化,巧妙地将有联系的两种分法进行了沟通,有利于启发学生从更高层次上理解数的分与合。利用教室内的实物进行巩固练习,体现了很好的课程资源意识,教得灵活,学得生动。]
三、拓展
师:(伸出左手五指)小朋友的一只手共有几个手指?
生:(齐)5个。
师:下面就请同桌的两个人一起来分手指,想5的分与合,把你们想出来的结果写出来(出示方格图5)。
生1:5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3和2,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1和4。
生2:5可以分成1和4,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成3和2,可以分成4和1。
……
师:再看看我们的教室,你能用教室里的东西来说一说5的分与合吗?
6、一年级音乐课程教学反思
第一次教一年级的音乐,完全陌生,不知道该怎样教、教什么,所以一边学习,一边摸索,一边反思。本以为一年级的音乐只要教会学生唱歌就可以了,没想到一年级音乐的内容非常丰富,欣赏、编创、器乐、歌唱教学等等几乎每一堂课都有涉及,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实际教起来,就出现了很多难题。
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习音乐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游戏”中学习,只有当孩子在音乐游戏过程中获得快乐,才能唤起她们对音乐的热爱,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
所以,在最初的几堂课中,我开始尝试将游戏活动贯穿到音乐学习中。在聆听《玩具兵进行曲》一课时,初听乐曲时,我给孩子们讲玩具兵的故事,孩子们听的很认真很安静,在复听时,我让孩子模仿玩具兵的样子在教室里行走,大多数孩子都表演的非常好。但由于乐曲较长,孩子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孩子们逐渐开始乱走、打闹、说话,总之自己玩的不亦乐乎。所以不得不停止了乐曲的聆听,让孩子们回到座位做好,准备歌曲的学唱。通过“游戏”可以潜移默化的引导孩子熟悉歌曲,学会歌曲,并且获得表演的乐趣,但如果没有好的教学组织,游戏就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每一堂课都要精心准备,精心设计,灵活的将听、唱、表演等各种音乐常规训练融入游戏之中,让学生充分在游戏中体会音乐学习的乐趣。
关于组织课堂教学这一方面,我一直做的不是很好,学生在游戏活动时不能像成人一样按游戏规则来进行,经常会发生“失控”的'现象。
因此一段时间内我都不敢再让这群孩子在课堂里进行大幅度的活动,就只是通过奖励“小花朵、小音符”、小组得到老师的“笑脸”这样简单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这种方式在三、四周之后就失去作用了,有几个孩子甚至直接告诉我“老师我不想要小音符了”。当时虽然表现的很镇静但心里已经惊慌了,接下来该用什么方式让孩子们静下来,不随意的打闹、说话。一年级的孩子模仿能力特别强,所以在教唱歌曲时就编一些简单的小动作,让学生边唱边表演,大部分孩子都能很认真的学唱,只有几个特别“调皮”的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我想时间长了他们应该会被其他孩子感染,就没有过多的管束。
一开始考虑到一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太多,一首歌曲的学唱,一首乐曲的聆听欣赏,有时还要学生进行编创等等。
我总是将40分钟安排的满满的,生怕跟不上教学进度,就略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很多孩子开始“躁动”起来。情急之下,就开始喝责这群孩子,逼迫他们安静下来,但是孩子们反而越来越乱,令我头疼不已。最近一直在看《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这本书,虽然是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但我想总归是一年级,多少会有帮助的,其中有一篇文章就讲到“常规教育围绕一个中心词——静,讲课声音尽量小,学生读书要求用心但轻声。”我便不断提醒自己上课时要温和,范唱时声音小一点但要声情并茂,希望这样能让孩子静静的学唱歌。几节课下来,效果是有一些的,但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好,同时我又开始担心孩子本就是天真活泼好动的,这样过于强调安静会不会与音乐学习的初衷背道而驰。
音乐蕴涵着真、善、美,有着无尽的文化内涵,陶冶着孩子们的情操,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不断探索、勇于实践,才能让音乐课成为孩子们增长知识和接受教育的乐园,才能让孩子们热爱音乐,热爱学习。
7、一年级音乐课程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在聆听音乐《挤奶舞》这一环节,我从学生跟教师学跳《挤奶舞》入手,这时的学生兴趣高涨,学得很认真;但有一点忽略了,这首《挤奶舞》是聆听乐曲,应该在学生学会挤奶舞后,再让学生安静、完整地聆听乐曲《挤奶舞》,以“动”、“静”相结合教学效果会更好,让学生对乐曲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接着在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这一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自己模唱歌曲的教学方法,由于一年级学生音准、节奏都不是很准确,教师还是应该分句教唱一下歌曲,学生对歌曲的掌握会更准确。
在此基础上,我深入挖掘教材所提供的资源,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我用启发式的话语引导学生参加草原上的“那达慕”大会。先是让学生为节奏分别配出象声词,接着学跳蒙古族舞蹈《挤奶舞》,让学生体验与模仿的活动中发现、探究、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更进一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从而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感受到节奏就在身边,是鲜活的。
在学唱新歌《草原就是我的家》时,由于在课前“找领袖”的音乐游戏和欣赏内蒙古风光片时,播放的就是《草原就是我的家》的伴奏音乐,学生已初步感受到歌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对歌曲有了初步的印象。在学唱歌曲前又让学生听了两遍歌曲,又加深了对歌曲的印象。所以在学唱歌曲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学《草原就是我的家》是很容易的,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的新课程理念。
在进行即兴创编、表现音乐时,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尊重学生的编创成果,让他们为歌曲编创自己喜欢的动作,学生非常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全员参与,课堂氛围很积极,也激发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8、一年级音乐课程教学反思
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
音乐课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提及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在所听到的音乐课里,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尤其是欣赏课。有些老师的课,他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师的教学中,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的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学生的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是对音乐课没了热情。我们坦言,讲文学我们比不过语文老师(就普通而言),讲解数理也非我们所长,为何不发挥我们音乐教师的优势呢?
音乐课即唱歌课,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课的后半部分)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
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们的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得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