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书》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1、《石头书》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石头书”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非常有趣的课文。
二、整体感知:
1、师述:
一天,川川和磊磊在山上玩,看见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川川和磊磊感到非常好奇,向叔叔提了很多问题.
2、快速朗读课文,找找川川和磊磊问了几个问题?
3、(显示:6个问题)(只要读引号里的对话内容)
师:川川和磊磊提了这么多问题,目的就是要把一个问题弄明白,探个究竟,什么问题---“为什么叫石头书?”找一找,书上有个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显示:刨根问底)指名读读
过渡:做学问都应该这样,下面请大家也进入“石头书”的世界去“刨”个明白,把你认为能找到“为什么叫石头书”的自然段好好读读,或者做个记号。
三、学习课文:
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五节
交流(板书:一层一层)
(从外形上看,书是一页一页、一册一册的,石头是一层一层的,很像)
2、“你们看,……厚厚的书吗?”这是一句反问句。
叔叔这样说是想加强肯定的语气,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导朗读
3、齐读第五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
1、交流:书上有字,石头上也有字(板书:字)
2、指名读第7段,评价读书(来啊,是比较兴奋的语气)
3、通过朗读,你知道这石头书上的字是什么:雨痕、波痕、矿物
这里的省略号里让你明白了什么?(矿石还有其他的颜色,说明石头书上的字也是很多的)
4、师生分角色读6、7两节
第九自然段
1、找到这一自然段的同学起立读读。
2、说说理由:书上有画,石头书上也有画(板书:画)
3、“树叶、贝壳、小鱼”都叫---化石
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等埋藏在地下,经过很长时间变成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你在前一周的恐龙化石展里看到了哪些化石?
欣赏其他化石
4、分角色读8、9两节
5、师引导质疑:看到了这些化石,同学们有问题要问吗?
师:我们有一个问题能解决:化石能说明什么呢?
十一自然段
1、指名当勘探员叔叔读11节(读好“很久很久”慢些)
(1)显示:
___________________化石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石头书上的雨痕和树叶判断出这里曾经是“一片密林”;根据石头书上的`波痕和贝壳、小鱼判断出后来这里变成“大海”,现在又变成高山。化石可以让我们了解各个地质时期的特点。)
(2)联系7、9和11两节先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练说
(3)交流:这里怎么能说明石头是书?(它也能让我们获得知识。石头能告诉我们地壳变化这一知识。)板书:获得知识
(4)齐读11节
十三自然段
1、石头书上还有什么学问?
(1)“……”省略号说明什么?(石头书上的知识十分丰富啊,比如我们都没有见过恐龙,但恐龙骨骼和牙齿的化石是我们了解恐龙生活的主要线索。
2、从叔叔的回答中川川和磊磊知道了很多,他们是多么高兴呀!
生齐读14节
四、总结:
1、石头就是书,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而大自然更是一本百科全书。同学们更要学会读这本身边的无字的书。
2、自己浏览各网站,把你刨到的关于石头书的知识发在网上。
附板书:
17、石头书
一层一层
字
画
获得知识
2、《石头书》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了解什么是石头书、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以及研究化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一块小石头。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揭题。
2、谈话。(出示课文插图)
师: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还知道两个小朋友川川、磊磊看见一位叔叔正看着一块大石头,这位叔叔还说他在——(生:读书)他读的是什么书呀?(石头书)为什么要读这石头书呢?请大家来读读这一句话。
3、质疑。
(1) 出示句子: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
(2) 指名读句子。
(3) 质疑: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提问,师归纳)
(4) 过渡: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只要认真地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解决“石头能做成书吗”。
(1) 师: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第五自然段,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声读读这一段,看谁能自己解决。(学生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2) 学生交流。
师听后边说边板书:原来,这篇课文讲的是石头像书,而不是用石头做成书。(把课题改成“石头 书”)
(3) 激趣:可是这石头怎么能像书呢?你们看我们平时用的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等等,它们都有什么特点?(生回答,师板书:一页一页、字、画、获得知识)
(师拿起一块石头)可是这石头光秃秃的,我左看右看,也看不出它哪儿像书呀!这个问题你们能帮助老师解答吗?
2、解决“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
(1) 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该怎么找答案呢?老师教你们一种读书方法,拿出笔来,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石头像书,找到了就在这个自然段前作一个“☆”的记号。然后同桌讨论讨论,说说自己选择这个自然段的理由。
(2) 学生自读课文,作上记号后同桌讨论。
(3) 交流。(应该是第五、七、九、十一、十三自然段)
(学生说到哪个自然段就学习哪个自然段)
A、理解第五自然段。
① 请交流的同学读读这一段,并让他说说石头哪儿像书。(师板书:一层一层)
② 句子训练。
出示句子: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请学生把这句问号的句子改成句号的句子,然后进行比较,说说哪句好,为什么,最后指导朗读。
③ 说话训练。
请学生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石头像书。
B、理解第七自然段。
① 请学生说说选择这一段的理由。
②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找找这石头书上有哪些字,并把它们圈出来。
③ 再交流。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雨痕、波痕、矿物……。
理解“雨痕、波痕、矿物”,并想象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最后欣赏矿物(演示课件)。
④ 说话训练。还是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石头像书。
⑤ 师生对读第六、七自然段。
C、理解第九自然段。
① 请找到第九自然段的'同学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② 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师板书:树叶、贝壳、小鱼……)
③ 理解“化石”。(化石就是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等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演示课件,欣赏化石。
④ 练习说话。用上“因为……所以……”再说说石头为什么像书。
⑤ 分男女生朗读第八、九自然段。
D、理解第十一、十三自然段。
① 学生自由朗读这两段,并想想石头书能告诉我们什么,用直线划出来。
② 交流,板书:告诉我们……
③ 出示填空,指名口答。
化石告诉我们:这里曾是__________,后来变成了__________,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__________,这里又变成了__________。石头书会告诉我们__________……
④ 探究。
再读第十一、十三自然段,并联系上文,想想勘探队员是根据什么来推断这里曾经是密林和大海的。
⑤ 师生对读第十至十三自然段。
(4) 小结。
再次出示句子: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
让学生说说石头书里究竟有哪些学问,这里的“读”是指我们平时的读书吗? (“读”是指探索、研究)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石头的奥秘,知道石头里原来有这么多的学问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总结谈话
四、课外延伸
你们见过哪些石头?它们是什么样的?
3、《石头书》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石头书》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勘探队员叔叔告诉我们石头就是书,因为石头一层一层
的……(生答)
2.关于石头书,这节课你想进一步了解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二、学习第六~十四自然段
1.自己读第六~十四自然段,看看自己能不能读懂读好,《石头书》第二课时。
2.老师了解班上哪些同学爱提问,哪些同学爱回答问题?再读课文,爱提问的遇到课文中的问话多读几遍,爱回答的遇到课文中的回答就多读几遍。
3.(出示问话)请爱提问的同学推荐一位导读。要求:让我们一听就知道你重点问什么?[相目机板书:字画]
4.(出示带提示语的问话)加上提示语,你们是不是能读得更好,问话更吸引
人?自己读。
(1)指名读,把你读得最好的句子读给我们听。
①“不禁笑了起来”——说说川川心里怎么想?
②“一起问”——找一个你的好朋友一起问,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石头书》第二课时》。
③“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我们班有没有像川川一样遇到问题爱刨根问底的同学,请你们一起来读一读。
5.学习答话。
(1)你对这4个问题中哪个问题最感兴趣,就在书上找到叔叔的回答,自己读一读。
(2)指名答。
①“有字吗?”指名答。问:字是什么?[板书:波痕、雨痕、矿物]问:矿物是什么?还有可能有什么颜色?
②“有画吗?”指名答。问:画是什么?[板书:树叶、贝壳、小鱼]看书上的化石图,欣赏上面的.图画。
③“化石能说明什么?”老师课前找了一些资料,请大家读读课文,再结合资料想一想,化石到底能说明什么?可以四人小组讨论讨论。指名答,再结合这块石头上的“字、画”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④“看懂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呢?”指名答。结合书上的省略号想一想还有哪些作用?引导学生课后查资料。
6.分角色读叔叔和川川、磊磊的对话。
三、师总结
化石能让我们由现在推测到过去,多神奇啊!课文学到这儿,你们心中的小问号解决了吗?这样的石头书你们会读了吗?(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石头书
字波痕雨痕矿物
画树叶贝壳小鱼
4、《石头书》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
精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了解什么是石头书、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以及研究化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一块小石头。
教学过程 :
一、揭题,质疑
1、揭题。
2、谈话。(出示课文插图)
师: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还知道两个小朋友川川、磊磊看见一位叔叔正看着一块大石头,这位叔叔还说他在(生:读书)他读的是什么书呀?(石头书)为什么要读这石头书呢?请大家来读读这一句话。
3、质疑。
(1) 出示句子: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
(2) 指名读句子。
(3) 质疑: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提问,师归纳)
(4) 过渡: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只要认真地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解决石头能做成书吗。
(1) 师: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第五自然段,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声读读这一段,看谁能自己解决。(学生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2) 学生交流。
师听后边说边板书:原来,这篇课文讲的是石头像书,而不是用石头做成书。(把课题改成石头 书)
(3) 激趣:可是这石头怎么能像书呢?你们看我们平时用的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等等,它们都有什么特点?(生回答,师板书:一页一页、字、画、获得知识)
(师拿起一块石头)可是这石头光秃秃的,我左看右看,也看不出它哪儿像书呀!这个问题你们能帮助老师解答吗?
2、解决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
(1) 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该怎么找答案呢?老师教你们一种读书方法,拿出笔来,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石头像书,找到了就在这个自然段前作一个☆的记号。然后同桌讨论讨论,说说自己选择这个自然段的理由。
(2) 学生自读课文,作上记号后同桌讨论。
(3) 交流。(应该是第五、七、九、十一、十三自然段)
(学生说到哪个自然段就学习哪个自然段)
A、理解第五自然段。
① 请交流的同学读读这一段,并让他说说石头哪儿像书。(师板书:一层一层)
② 句子训练。
出示句子: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请学生把这句问号的句子改成句号的句子,然后进行比较,说说哪句好,为什么,最后指导朗读。
③ 说话训练。
请学生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石头像书。
B、理解第七自然段。
① 请学生说说选择这一段的理由。
②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找找这石头书上有哪些字,并把它们圈出来。
③ 再交流。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雨痕、波痕、矿物。
理解雨痕、波痕、矿物,并想象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最后欣赏矿物(演示课件)。
④ 说话训练。还是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石头像书。
⑤ 师生对读第六、七自然段。
C、理解第九自然段。
① 请找到第九自然段的同学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② 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师板书:树叶、贝壳、小鱼)
③ 理解化石。(化石就是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等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演示课件,欣赏化石。
④ 练习说话。用上因为所以再说说石头为什么像书。
⑤ 分男女生朗读第八、九自然段。
D、理解第十一、十三自然段。
① 学生自由朗读这两段,并想想石头书能告诉我们什么,用直线划出来。
② 交流,板书:告诉我们
③ 出示填空,指名口答。
化石告诉我们:这里曾是__________,后来变成了__________,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__________,这里又变成了__________。石头书会告诉我们__________
④ 探究。
再读第十一、十三自然段,并联系上文,想想勘探队员是根据什么来推断这里曾经是密林和大海的。
⑤ 师生对读第十至十三自然段。
(4) 小结。
再次出示句子: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
让学生说说石头书里究竟有哪些学问,这里的读是指我们平时的读书吗? (读是指探索、研究)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石头的奥秘,知道石头里原来有这么多的学问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总结谈话
四、课外延伸
你们见过哪些石头?它们是什么样的?
5、《石头书》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石头书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非常有趣的课文。
二、整体感知:
1、师述:
一天,川川和磊磊在山上玩,看见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川川和磊磊感到非常好奇,向叔叔提了很多问题.
2、快速朗读课文,找找川川和磊磊问了几个问题?
3、(显示:6个问题)(只要读引号里的对话内容)
师:川川和磊磊提了这么多问题,目的就是要把一个问题弄明白,探个究竟,什么问题---为什么叫石头书?找一找,书上有个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显示:刨根问底)指名读读
过渡:做学问都应该这样,下面请大家也进入石头书的世界去刨个明白,把你认为能找到为什么叫石头书的自然段好好读读,或者做个记号。
三、学习课文:
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五节
交流(板书:一层一层)
(从外形上看,书是一页一页、一册一册的.,石头是一层一层的,很像)
2、你们看,厚厚的书吗?这是一句反问句。
叔叔这样说是想加强肯定的语气,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导朗读
3、齐读第五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
1、交流:书上有字,石头上也有字(板书:字)
2、指名读第7段,评价读书(来啊,是比较兴奋的语气)
3、通过朗读,你知道这石头书上的字是什么:雨痕、波痕、矿物
这里的省略号里让你明白了什么?(矿石还有其他的颜色,说明石头书上的字也是很多的)
4、师生分角色读6、7两节
第九自然段
1、找到这一自然段的同学起立读读。
2、说说理由:书上有画,石头书上也有画(板书:画)
3、树叶、贝壳、小鱼都叫---化石
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等埋藏在地下,经过很长时间变成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你在前一周的恐龙化石展里看到了哪些化石?
欣赏其他化石
4、分角色读8、9两节
5、师引导质疑:看到了这些化石,同学们有问题要问吗?
师:我们有一个问题能解决:化石能说明什么呢?
十一自然段
1、指名当勘探员叔叔读11节(读好很久很久慢些)
(1)显示:
___________________化石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石头书上的雨痕和树叶判断出这里曾经是一片密林;根据石头书上的波痕和贝壳、小鱼判断出后来这里变成大海,现在又变成高山。化石可以让我们了解各个地质时期的特点。)
(2)联系7、9和11两节先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练说
(3)交流:这里怎么能说明石头是书?(它也能让我们获得知识。石头能告诉我们地壳变化这一知识。)板书:获得知识
(4)齐读11节
十三自然段
1、石头书上还有什么学问?
(1)省略号说明什么?(石头书上的知识十分丰富啊,比如我们都没有见过恐龙,但恐龙骨骼和牙齿的化石是我们了解恐龙生活的主要线索。
2、从叔叔的回答中川川和磊磊知道了很多,他们是多么高兴呀!
生齐读14节
四、总结:
1、石头就是书,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而大自然更是一本百科全书。同学们更要学会读这本身边的无字的书。
2、自己浏览各网站,把你刨到的关于石头书的知识发在网上。
附板书:
17、石头书
一层一层
字
画
获得知识
6、课标本第五册《给予树》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案例】
人教版课标本第五册《给予树》。
一、导入新课,感受心情
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给予树》,把题目齐读一遍。(生读)
师:圣诞节快到了,妈妈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分头去采购。两个小时过去了,圣诞礼物买好了,在回家的途中,大家的心情各是怎样?请打开书,轻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标出最能表现大家心情的词语。(生动笔)
师:谁找到了?
1、兴高采烈:
师:兴高采烈什么意思呢?能换个词吗?
生:是非常高兴。
师:那你为什么这么高兴?
生:因为我用妈妈给的二十美元买了很多礼物,所以很高兴。
师:那快把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生读。)
2、沉默不语:
师:什么是沉默不语?
生:是心里很难受不说话。
师:是呀,那你为什么不说话呢?
生:因为我用二十美元只买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心里害怕妈妈挨骂。
生:因为我觉得很惭愧,只买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
3、生气:
师:可妈妈为什么生气呢?
生:因为金吉娅乱花钱。
生:因为金吉娅只买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没为家人买像样的礼物。
师:是呀,透过塑料口袋,妈妈发现了金吉娅用二十美元只买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她有些生气:(生接读)
师:可后来母亲的心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妈妈变得很高兴。
师:你是从文中哪个句子体会到的?
生: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动笔划出)
师:是呀,又是什么原因让母亲的心情有了这样的变化呢?
二、以读促思,感悟给予
师:请孩子们默读课文第四段,想想金吉娅为什么要给小女孩买洋娃娃?用~~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生默读并动笔找。)
师:你们找到了哪些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
师:陈老师发现不少孩子都说到了这句话:
出示句子:
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师:请孩子们反复地读,细细地读,不放过一个字,你觉得哪个词很难理解或你能从这个词中读懂什么,你抓住它,做个重点符号。
(生动笔。)
1、援助中心:
师:孩子们援是这课的生字,把这个词读两遍。(生读)
师:什么是援助?
生:援助是帮助的意思。
师:援助中心就是一个给别人提供帮助的地方。
师:孩子们,想想生活中需要援助的人有哪些?
生:有流浪的人;失学的孩子;没有父母的孤儿;贫困山区的人
师:再想想看,课文中需要援助的小女孩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
生:也许她是一个没有伙伴的人;也许她是一个没有父母疼爱的孤儿;也许她是一个没有童年回忆的女孩
师:你看,她多么需要人们的帮助呀!而有时谁援助了她?
生:金吉娅。
2、一直盼望:
师:一直盼望又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天天想,每时每刻都在想。
师:那你为什么一直盼望呢?
生:因为没有一个人陪我玩,我很孤独,所以我很想要洋娃娃。
生:因为我一人躺在医院里很痛苦,没有一个人愿意来陪我,我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爱,如果有一个洋娃娃来陪我就好了;
师:我们看看她有时怎样一直盼望呢?
出示句式:
晚上,她盼望──;梦中,她盼望──;早晨,她盼望──;
师:谁能读出小女孩急切的心情?
(生悟读。)
3、卡片:
师:(看课文插图)孩子们,你们看在商场中有一棵给予树,树上挂着──,其中一张就是一个──,
(生接读)卡片上还有她的一个小小的心愿,你们快看看卡片上写了什么?
生:我是一个失学的孩子,没有东西吃,没有衣服穿,我希望有一个洋娃娃,能陪我度过每一天。
生:圣诞老人,您好!我是一个残疾人,别人都笑我,不愿意跟我玩,您能送我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吗?
师:是呀,金吉娅仿佛真的看到了这些情景,她被小女孩的心愿感动了。
(师生齐读。)
师:于是,金吉娅取下____(生接读。)
师:是呀,洋娃娃被寄走了,(板书:洋娃娃),但我知道小女孩她现在的心里一定充满了____。(生说)
师:我们再听听金吉娅又对妈妈说了什么?(生读)
出示句子:
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没有。
师:发现了什么?
生:少了什么都这三个字。
出示句子:
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师:这两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什么都没有是什么意思?
生:一样东西都没有;一点一丝一毫都没有。
师:那她没有什么?
生:没有父母;没有伙伴;没有食物;没有房子
师:一想到这呀,金吉娅的心里就──(生个别读)
师:圣诞节快到了,却没有一个人对她说圣诞快乐,一想到这呀,金吉娅的心里就──(生个别读)
师:你听,孩子们唱起了歌,打开了礼物,而那个小女孩却孤零零的,一想到这呀,金吉娅的'心里就──(生齐读)
师:孩子们,现在这个八岁的金吉娅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我觉得她是一个善良的孩子;我觉得她是一个善良、仁爱、同情、体贴的女孩;我觉得她有一颗天使般的心灵
板书:
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三、总结给予,升华情感
师:金吉娅的行动也深深地打动了母亲的心,你看。
出示句子:
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师:孩子们,偿是我们这课的生字,把这个词读两遍。
师:什么是如愿以偿?课文中将谁的什么如愿以偿了?(生说)
师:是的,母亲她知道了,她是怎样夸金吉娅的?(角色体验)
生:金吉娅,我为你感到骄傲!(生读)
生:金吉娅,我的女儿,妈妈觉得你做得对,之前妈妈还错怪你,对不起!(生读)
生:金吉娅,你的行动感动了我!(生读)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赞扬金吉娅!(师生齐读)
师:现在呀,陈老师知道孩子们对给予树都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你们能给给予树再起个名字吗?
生:幸福树、爱心树、天使树、快乐树
师:是呀,一个洋娃娃,一棵给予树,却寄托了许多人的爱。(板书:爱)愿这样的一棵树永远种在每个人的心中!
师:孩子们,再读最后一段。
(师生有感情地读。)
四、课后延伸,感恩给予
师:孩子们,陈老师知道这个陌生女孩收到礼物后特别高兴,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女孩,你的心情会怎样?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好,请同桌互相交流。
(同桌交流。)
生:我很激动,现在有了这个洋娃娃,我不在寂寞了。有人陪我一起玩,一起睡觉,我很快乐,我想对金吉娅说我很感谢你。
生:我想对金吉娅说,亲爱的金吉娅,谢谢你帮我完成了心愿,你使我感到很温暖,我现在很快乐,每天晚上都抱着它进入香甜的美梦。
师:可孩子们,这个小女孩希望我们班的小朋友帮她一个忙,就是帮她写几句话感谢金吉娅,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不过你们写的时候要把自己当作谁?
生:金吉娅。
师:好,动笔。
(生动笔,师巡视。)
【反思】
《给予树》是一篇有关爱心奉献的故事。课文写了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孩金吉娅把原本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小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文本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在课堂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如你在卡片上看到了什么?你是怎样一直盼望呢?,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通过体验告诉孩子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当妈妈被金吉娅的行动所感到时,我问孩子,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怎样赞扬金吉娅呢?为重点,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读说思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的心情会怎样,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这是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既说出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说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如有的孩子说:亲爱的金吉娅,谢谢你帮我完成了心愿,你使我感到很温暖,我现在很快乐,每天晚上都抱着它进入香甜的美梦。
三、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朗读是培养语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朗读不是简单的把文字转换成声音,要以情带声,以声传情,而这种情来自于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如,我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抓住三个表达心情的词语兴高采烈、沉默不语、生气,引导孩子们思考他们的心情为什么不同,通过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创设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孩子们读得有滋有味。
可回想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存在着不少需改进的地方:
一、词语的理解有许多不同的有效方法
如兴高采烈我先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是兴高采烈,还可以通过换词兴奋不已兴致勃勃等来体会孩子心情的愉快。
二、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语言,善于捕捉意外之处
如,我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时,有位孩子说到我很惭愧,如果我再加以追问,也许,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三、课堂的调动也离不开教师丰富的评价语言,对激励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要恰到好处
课堂是个包罗万象的空间,要不断地摸索、探讨、研究,才会成长。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坚信会更加成熟!
7、二年级《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葡萄沟》是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的课文,第四单元的第三篇。第四单元围绕“家乡”这个主题编排,涵盖古今,跨越海峡,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感情和认识家乡的渴望。本单元的语文素养训练重点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语意思”,“学习课文语言表达积累语言。”
因为是借班上课,接到xx市“1+4互惠共同体”及县北片“四互”活动时间时,了解了班级教学进度,课程还没上到这一单元。学生的基础在一年级的基础上,缺少相关训练,所以备课伊始,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怎么把这一训练重点在第一次接触中,教给学生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课后练习提示,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设置为以单元目标,具体落实在对“五光十色”等词语的理解和课后练习题中的仿写练习。并降低理解难度,借助图片、视频等,了解课文内容,通过问答式教学方式,通过点评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仿写练习以例子引领,将两道练习合并为一道,选择学生熟悉的公园为请境,指导写句子。最后结合板书梳理课文,这是对文理的梳理,也是口语交际的训练。作业布置中进一步要求学生了解xx特产,了解家乡。
识字写字教学主要在第一课时完成。课标实施建议中强调,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并明确提出第一、二、三学段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随堂练习的要求。本节课安排了一个生字“坡”的书写指导,巩固左右结构的字书写要点,意在让学生意识到书写的重要性,将写字要求通过“堂堂见”的方式落实。
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大部分同学通过指导和训练,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意意思。但在对词语意思的表达上,能力欠缺,课前缺少预设,课上指导不够细致。
教学内容安排过满,造成课堂节奏过快,学生学得时间少,对文本缺少课堂朗读体验。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环节缺少设计,随意性较强。设计的教学环节能节约课堂时间,组织课堂教学,管理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情绪。这一点在我本人以往的课堂中一直缺乏,将引以为后面课堂教学的学习目标。
8、小学二年级《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说明文,按照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总的介绍了颐和园的规模和地位,中间部分分别介绍了颐和园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其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六处,简略介绍了四处。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就使学生对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大致内容有所了解了,并且对颐和园有了一个总的印象,那就是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
第二课时就具体来感受颐和园怎样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了。课前做好了演示文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图文结合,每学习一处景物都出示相应的图片(幻灯片)。在了解仁寿殿这一处建筑时,先出示了殿内部精美豪华摆设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们默读描写仁寿殿的这一部分内容,看看仁寿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旁边做出简单批注,为什么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用笔画下来。对这一处建筑的.了解是由老师带着学习和体会,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另外几处建筑的了解是采取自学的形式,自己喜欢哪处就学习哪处,方法与学习仁寿殿的一样,给出学生自学的时间,学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最后在全班汇报,同时把课前查到的有关资料向同学们加以补充介绍。
由于学生们已具备批注的能力,又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因此对每一处建筑的特点能够找出来,并能体会出课文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语文实践活动的习作就是选择一处自己印象深的景点进行描写,学生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掌握了总、分、总的叙述顺序;详写和略写;用数字说明及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等,这些对这次习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学生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原以为学生答不出来的问题,却出乎意料地答得很好。比如:仁寿殿的特点应是充满皇家气派,我事先觉得学生说不出来皇家气派这个词,然而却说出来了。在学习长廊这一部分时,有个学生在没有老师提示的情况下居然说出了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
另外,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每了解一处建筑时,都应该联系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这个总体印象。又如:为了使学生感受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我找了很多图片来辅助教学,教法上比较陈旧,这一课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每组学习一处建筑,由学生们自己查资料、查图片,自己动手做演示文稿,介绍那一处建筑的特点,老师只是做一些必要的指导或点拨即可。
9、二年级《找规律》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内容是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稍复杂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相比,二年级的数列排列本身是有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并且数列中,相邻两数的差也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
本堂课我通过创设一个数字乐园的游戏场景,使学生在玩中学数学,使学生乐学,并终于努力使学生善学。本节课上,本班学生也表现的较认真。大部分的孩子能找到相邻两数存在着的等差数列关系,并能根据找到的规律填出缺少的'数字。但是还是有几个孩子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在课堂上不能直接掌握今天教授的新知,虽然在课后通过提醒能找到数字规律并填出缺少的数字。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听课和上课习惯上,我的革命道路还是很漫长,同志尚需努力。
反思本节课,我觉得自己还是包办的太多,还是应该放手,让更多的孩子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而不是将目光集中在几个中游至中上游的孩子身上,应该更多的把目光放在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身上。特别是要多关注上课爱开小差,爱影响他人学习或爱做小动作的孩子身上,让这些孩子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反思,自己老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学困生只要老师在课后给他们开开小灶补补就好了,其实不然,在课堂上能学习并掌握到的知识,何必累了自己多讲一遍也累了孩子多听一次,既费时又费力,吃力又不讨好。或许自己可以尝试着放手,让学有余力的孩子们来当小先生,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最后,吸取几位老师的建议,在出示主题图的时候,可以将增加的方块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这样能使学生更简单明了的发现不同组的方块数存在着什么样的规律。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寻找数列里相邻两数的差存在着的等差数列关系。
10、小学二年级语文《中国美食》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时,我引导学失从中华民族丰裕的美食中感觉劳动人民的智慧,明白到我国丰裕的饮食文化,以及我国差异地域的饮食习惯特色。
本节课通过赏美食、说美食、吃美食的`故事,引导学生欣赏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感受到中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食文化的兴趣。
本课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多学科课程很好地整合了起来;
二是切合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一直很热烈;
三是学生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老师的帮助,及与同学的协作、交流,同时利用学生已知信息为基础,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取认识,符合教学规律。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深刻认识到: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实际能力出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快乐学习、高效率学习!
11、二年级语文上册《雪孩子》的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雪孩子》一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将水的变化常识融于故事之中,易于激发学习兴趣。以下是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反思:
一、尊重学生独特感受,朗读感悟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这教学片断中,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走进新课程,我们的课堂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教学方式,点然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想法,每个孩子们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给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
例如在最后一段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去练读,说: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请小朋友自由读第八段,想一想,你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有一位学生说:我觉得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雪孩子虽然已经变成了白云,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白兔的平安,雪孩子觉得很高兴,所以要读出高兴的语气。第二位学生说:我觉得要读出伤心的语气。因为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小白兔觉得很伤心,所以要读出伤心的语气。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答案该如何选择呢,我顺势引导所有的孩子来参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这段话。一边的小朋友在读“很美很美”时,读得比较慢,可以看出这时她很伤心。在读“飞到了空中”时,也读得较慢,可以看出这时她很伤心。另一方的小朋友在读到“很美很美”时,语调比较高,也读得比较快,读出了高兴的语气。在这教学片断中,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学生在朗读中,体验到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后的高兴心情;而从另一角度,学生们也感悟到小白兔失去雪孩子后的悲伤之情。此时,情感的体验就像我们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最后我也只是说了一句中肯的话,发表我的'意见:我认为从“美”这个词,还能看出雪孩子的心灵美。
二、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在理解课文后安排了四人小组讨论“雪孩子会回来吗?”的话题。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毕竟是低年级的学生,所以要深入到各组,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雪孩子还会回来吗?”这是孩子们最想知道的问题,但是老师不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通过课件引导学生理解“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以培养孩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最后再通过演示课件理解“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让孩子们体会去了学习的乐趣、成长的快乐。“雪孩子回来以后,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来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有创意的表达。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求证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阅读积累方法的指导,又要注重课内外知识积累的运用、延伸与拓展,为学生提供运用知识、创新思维及实践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有效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意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