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高一优秀物理教案一等奖:自由落体运动

2023-06-21 13:55:10

  高一优秀物理教案一等奖:自由落体运动

高一优秀物理教案一等奖:自由落体运动

1、高一优秀物理教案一等奖:自由落体运动

  重点与剖析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最大;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 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 =

  5.推论: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 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 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 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典题与精析

  例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

  B.若空气阻力不能忽略,则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C.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下落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精析:此题主要考查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选项A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物体,所受空气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选项C中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应为竖直向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都与时间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ABCD

  例2 小明在一次大雨后,对自家屋顶滴下的水滴进行观察,发现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1.5 s,他由此估计出自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间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样估算的吗?

  精析:粗略估计时,将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体,g取10 m/s2,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求得.

  答案:设水滴落地时的速度为vt,房子高度为h,则:

  vt=gt=101.5 m/s=15 m/s

  h= gt2= 101.52 m=11.25 m.

  绿色通道:学习物理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在学习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各种因素是否对结果产生影响都应具体分析.

  例3 一自由下落的物体最后1 s下落了25 m,则物体从多高处自由下落?(g取10 m/s2)

  精析:本题中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10 N/kg,并且知道了物体最后1 s的位移为25 m,如果假设物体全程时间为t,全程的位移为s,该物体在前t-1 s的时间内位移就是s-25 m,由等式h= gt2和h-25= g(t-1)2就可解出h和t.

  答案:设物体从h处下落,历经的时间为t.则有:

  h= gt2 ①

  h-25= g(t-1)2 ②

  由①②解得:h=45 m,t=3 s

  所以,物体从离地45 m高处落下.

  绿色通道:把物体的自由落体过程分成两段,寻找等量关系,分别利用自由落体规律列方程,联立求解.

  自主广场

  基础达标

  1.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让一轻一重的两石块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

  A.在落地前的任一时刻,两石块具有相同的速度、位移和加速度

  B.重的石块下落得快、轻的石块下落得慢

  C.两石块在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相等

  D.它们在第1 s、第2 s、第3 s内下落的高度之比为1∶3∶5

  答案:ACD

  2.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处相隔1 s先后自由下落,则在下落过程中

  A.两球速度差始终不变 B.两球速度差越来越大

  C.两球距离始终不变 D.两球距离越来越大

  答案:AD

  3.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到达地面时的速度与在一半高度时的速度之比是

  A. ∶2 B. ∶1

  C.2∶1 D.4∶1

  答案:B

  4.从同一高度处,先后释放两个重物,甲释放一段时间后,再释放乙,则以乙为参考系,甲的运动形式是

  A.自由落体运动 B.匀加速直线运动a

  C.匀加速直线运动ag D.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D

  5.A物体的质量是B物体质量的5倍,A从h高处,B从2h高处同时自由落下,在落地之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下落1 s末,它们的速度相同

  B.各自下落1 m时,它们的速度相同

  C.A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

  D.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

  答案:AB

  6.从距离地面80 m的高空自由下落一个小球,若取g=10 m/s2,求小球落地前最后1 s内的位移.

  答案:35 m

  综合发展

  7.两个物体用长L=9.8 m的细绳连接在一起,从同一高度以1 s的时间差先后自由下落,当绳子拉紧时,第二个物体下落的时间是多长?

  答案:0.5 s

  8.一只小球自屋檐自由下落,在t=0.2 s内通过高度为h=2 m的窗口,求窗口的顶端距屋檐多高?(取g=10 m/s2)

  答案:2.28 m

  9.如图2-4-1所示,竖直悬挂一根长15 m的杆,在杆的下方距杆下端5 m处有一观察点A,当杆自由下落时,从杆的下端经过A点起,试求杆全部通过A点所需的时间.

  (g取10 m/s2)

  图2-4-1

  答案:1 s

2、高一优秀物理教案一等奖:自由落体运动

  名师导航

  ●重点与剖析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最大;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律动规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 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 =

  5.推论:Δ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  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  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  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典题与精析

  例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

  B.若空气阻力不能忽略,则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C.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下落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精析:此题主要考查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选项A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物体,所受空气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选项C中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应为竖直向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都与时间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ABCD

  例2  小明在一次大雨后,对自家屋顶滴下的水滴进行观察,发现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1.5 s,他由此估计出自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间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样估算的吗?

  精析:粗略估计时,将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体,g取10 m/s2,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求得.

  答案:设水滴落地时的速度为vt,房子高度为h,则:

  vt=gt=10×1.5 m/s=15 m/s

  h= gt2= ×10×1.52 m=11.25 m.

  绿色通道:学习物理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在学习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各种因素是否对结果产生影响都应具体分析.

  例3  一自由下落的物体最后1 s下落了25 m,则物体从多高处自由下落?(g取10 m/s2)

  精析:本题中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10 N/kg,并且知道了物体最后1 s的位移为25 m,如果假设物体全程时间为t,全程的位移为s,该物体在前t-1 s的时间内位移就是s-25 m,由等式h= ggt2和h-25= g(t-1)2就可解出h和t.

  答案:设物体从h处下落,历经的时间为t.则有:

  h= gt2                 ①

  h-25= g(t-1)2              ②

  由①②解得:h=45 m,t=3 s

  所以,物体从离地45 m高处落下.

  绿色通道:把物体的自由落体过程分成两段,寻找等量

3、高一优秀物理教案一等奖:自由落体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

  (3)、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习惯、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 3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实际问题中分析规律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教学重点

  1、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教学方法

  1、以物理情景导入目标――合作体验――分析讨论――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2、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学会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分析并能解决问题。

  ★教学用具

  多媒体,金属片,纸片,打点计时器,纸带,重物(两个质量不同)

  ★设计思路

  让学生通过合作实验,分析总结得出:物体自由下落的快慢和所受重力无关。

  让学生通过小组实验,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共同分析纸带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让学生依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理论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苹果落地”视频)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1、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活动:演示纸片与金属片的.下落过程,提出问题: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

  教师活动:为了研究下落的快慢与质量是否有关,老师给同学们提供金属片、纸片,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探究。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

  点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得出结论:质量并不是决定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与体积、形状或面积有关吗?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

  得出结论:体积、形状或面积也不是决定物体下落快慢得因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造成金属片与纸片不同时落地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

  教师活动:同学们有办法消除阻力吗?

  点评:学会一些基本的推理方法,初步养成置疑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用牛顿管演示物体在空气中和真空的下落情况。引导学生得出: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物体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

  学生尝试归纳: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条件。(学生的总结可能不够准确,注意引导)

  教师补充归纳完整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条件:

  a.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气阻力)

  b.从静止开始下落

  点评: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自由落体加速度

  学生活动:(实验 小组合作完成)安装好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纸带、重物等,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计算其加速度,换用不同质量的重物看纸带上点子间隔有什么不同,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点评:将两条纸带对比,只要两条纸带上的点间间隔相同就说明它们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学生活动: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计算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总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在各个地方相同吗?

  b.它的方向如何?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中列表,尝试从表中寻找规律,这一规律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猜想,但不宜过多解释)

  教师总结:自由落体加速度:

  符号:g

  方向:竖直向下(与重力方向一致)

  大小:与地点有关。一般计算中g=9.8m/s2,粗略计算中可以取g=10m/s2(纬度越高g越大,纬度越低g越小)。

  点评:通过算g值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一个定值(在同一地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规律。

  教师点评: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只要这些公式中的初速度v=0,a取g就可以了。自由落体运动遵从的规律:

  v=v0+at推出v=gt

  x=v0t+1/2at2推出h=1/2gt2

  2ax=v2-v02推出2gh=v2

  3、自由落体规律的应用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练习P(47)“问题与练习”第2题:

  一位观察者测出,悬崖跳水者碰到水面前在空中下落了3.0s,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悬崖有多高?实际上是有空气阻力的,因此实际高度比计算值大些还是小些?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习独立作答;学生解答完毕后相互讨论和检查结果。

  教师点评: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可算结果达到45m,实际上由于空气阻力,3s内不会下落这样的距离,提醒学生注意理想化可能带来的误差。

  点评: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运动的理解。

  三、课堂总结、点评

  (1)、学生试着归纳

  (2)、教师补充:自由落体运动只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v0=0,a=g。我们在以前各章节中所掌握的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推论,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均可使用。

  四、作业布置

  1、教材 P45 3、4

  2、试测反应时间(做一做)

  五、板书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

  概念

  运动规律

  加速度

4、高一优秀物理教案一等奖:自由落体运动

  研究性实验:(1) 研究匀变速运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1.构造:见教材。

  2.操作要点:接50HZ,4---6伏的交流电 S1 S2 S3 S4

  正确标取记:在纸带中间部分选5个点 。T 。T 。 T 。 T 。

  3.重点:纸带的分析 0 1 2 3 4

  a.判断物体运动情况:

  在误差范围内:如果S1=S2=S3=......,则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

  如果?S1=?S2=?S3= .......=常数, 则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

  b.测定加速度:

  公式法: 先求?S,再由?S= aT2求加速度。

  图象法: 作v-t图,求a=直线的斜率

  c.测定即时速度: V1=(S1+S2)/2T V2=(S2+S3)/2T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1.原理::?S=aT2

  2.实验条件:

  a.合力恒定,细线与木板是平行的。

  b.接50HZ,4-6伏交流电。

  3.实验器材: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片、低压交流电源、小车、细绳、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刻度尺、钩码、导线、两根导线。

  4.主要测量:

  选择纸带,标出记数点,测出每个时间间隔内的位移S1、S2、S3 。。。。图中O是任一点。

  5. 数据处理: 0 1 2 3 4 5 6

  根据测出的S1、S2、S3....... 。S1 。S2 。 S3 。S4 。 S5 。 S6 。

  用逐差法处理数据求出加速度:

  S4-S1=3a1T2 , S5-S2=3a2T2 , S6-S3=3a3T2

  a=(a1+a2+a3)/3=(S4+S5+S6- S1-S2-S3)/9T2

  测匀变速运动的即时速度:(同上)

  (2) 研究平抛运动

  1.实验原理:

  用一定的方法描出平抛小球在空中的轨迹曲线,再根据轨迹上某些点的位置坐标,由h=求出t,再由x=v0t求v0,并求v0的平均值。

  2.实验器材:

  木板,白纸,图钉,未端水平的斜槽,小球,刻度尺,附有小孔的卡片,重锤线。

  3.实验条件:

  a. 固定白纸的木板要竖直。

  b. 斜槽未端的切线水平,在白纸上准确记下槽口位置。

  c.小球每次从槽上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

  (3) 研究弹力与形变关系

  1. 方法归纳:(1)用悬挂砝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压力(2)用列表法来记录和分析数据(如何设计实验记录表格)(3)用图象法来分析实验数据关系步骤:1:以力为纵坐标、弹簧伸长为横坐标建立坐标系2:根据所测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3:按照图中各点的分布和走向,尝试作出一条平滑的曲线(包括直线)4:以弹簧的伸重工业自变量,写出曲线所代表的函数,首先尝试一次函数,如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如看似象反比例函数,则变相关的量为倒数再研究一下是否为正比关系(图象是否可变为直线)----化曲为直的方法等。5: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意义。

  2. 注意事项:所加砝码不要过多(大)以免弹簧超出其弹性限度

5、高一优秀物理教案一等奖:自由落体运动

  语言:谈话:我爱的菜

  语言:谈话《我爱的菜》

  一、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农家小菜的`菜名及所用材料,并能大胆地表达。

  2、体验分享的快乐,懂得尊重成人的劳动成果。

  二、准备:

  请幼儿每人带一盘喜欢吃的小菜。

  三、过程:

  1、请幼儿讲讲自己带来了什么菜,妈妈(奶奶)是怎么做的。

  2、幼儿一起品尝。

  四、活动实录:

  琪:我带来的是蘑菇、百叶、胡萝卜还有肉,我不知道叫什么菜,妈妈没有告诉我。

  飞:我带来的是韭菜炒蛋。妈妈先把韭菜放在锅里炒一下,然后在把蛋放进去在炒几下,然后,就盛在这只碗里。

  鑫:我最爱吃爸爸妈妈做的这个兰花茄子,妈妈把茄子切成一小片一小片排成一朵花,在爸爸放上一层辣酱。

  亮:在家长的配合下,每个幼儿带来了不同的菜肴,幼儿们被深深吸引。小朋友们多能大胆地讲述自己来的菜,而且能认真听别人讲述,但幼儿只能讲述简单的菜名,一些制作过程讲不出来。

6、《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反思

  教材在本节课中是从通过证明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从而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变速直线运动,进而通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而教学的难点正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证明思路。原计划在本节课中通过介绍伽利略的研究过程来使学生明白这种研究思路的形成过程,但经反复研究发现伽利略采用的&ldqu;冲淡重力&rdqu;的思路同样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所以最后决定仍然按照教材的思路进行。为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前增加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复习,在教学中加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并通过图像先得到证明速度与时间成正比的思路,再由我们的实验条件有限来引导学生得到教材所采用的思路。

  通过课堂教学,本人觉得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有几点比较成功:

  一、整个教学流程比较流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比较轻松的接受这一教学思路,能理解教材为什么采用这么一种证明方法,并能自己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二、师生有比较充分的互动,学生在课堂上有积极思考问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能对其他同学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

  三、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演练,在对学生的演练结果进行讲评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认识错误。

  四、例题、练习的编排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五、在教学中贯彻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六、在教学中通过对前人的研究过程的介绍,贯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七、新课引入前的复习与例题的拓展前后呼应。

  同时,回看整个教学过程也发现课堂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发现学生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其原因在于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了解仅仅限于上一章中研究图像时接触过匀变速直线运动,但对于其运动规律完全没有理解。由此可见粤教版中对于本章的安排对于学生的认知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而人教版中先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再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是比较适合的。而今后的教学我们需要灵活使用教材,不受教材编排的桎梏,真正做到是我们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二、教学中的教师引导太过详细,学生完全是一步一步被牵着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

  三、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为了节约时间,完全由教师利用Excel解决,并且实验数据采用书上所印的的纸带数据,对于学生来说缺乏真实感。以后可以考虑与第一节课的实验相结合,

  将本课完全变成一节探究课,虽然在教学时间上花得比较多,但对于学生的理解和自己动手能力的培养将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四、课堂时间的安排略显前松后紧,学生在练习上的时间偏少,不利于发现学生隐藏的错误。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反应不同,同样一节课对不同的班级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所以我们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我们只有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不断的完善自己的课堂,才能使我们不断进步。希望下一节课能够更接近我心目中的精品。

7、《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反思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第二章中的第五节课。 虽然在知识上它是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之后的一个特例,在整个高一年级教学的安排上,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重点在于规律的应用,因此它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本节课成功之处:较为成功地展示出新课程理念下的实验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深挖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认真研究教材,查找相关的教学资料,确定了这节课教学目标。

  2、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性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必要的选择与改组,精心设计好适用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案,给学生一个充裕的思考问题(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探究)过程,利用前边学过的测加速度方法来测重力加速度,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放于研究者位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与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

  3、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从实际生活中物理现象出发(两张相同纸片做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再由学生在实验中归纳出结论和规律,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4、让学生自己进行演示实验,容易暴露出学生存在的问题,由学生讨论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有发散性思维又有集中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的力量。

  5、借用实际应用,测学生反应时间,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这种和谐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应用知识,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思维和动手能力得以发展, 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 知识掌握更为牢固,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探究过程需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因而处理例题时间时间较为紧张。

  2、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时,只是部分学生进行演示实验,没有进行小组分工合作。

  3、学生实验时纸带与打点计时器阻力较大,应建议学生多做几次取平均减小偶然误差。形体教学反思三下观察物体教学反思认识液体教学反思

8、《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反思

  自由落体运动”是“直线运动”一章中的第六节课。本节课主要学习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特点及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本节课是想让同学们把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所以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及计算既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深入分析自由落体运动也就是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过程。

  为了加强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运动特点的理解,我是这样设计这堂课的:用纸片和钥匙是否同时落地的小实验引起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同时思考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重量是否有关,其次用牛顿管让学生对比真空下和空气中物体的下落与重量是否有关,由这些实验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重量无关,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由落体运动。

  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我引入了几个小故事,如: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商人的货物由赤道运到北极重量增加。学生在故事中加深了对自由落体运动和重力加速度的理解,使教学过程变的不枯燥。

  对于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我是这样处理的:导学案着重放在最简单公式应用和基本概念的说法上,从我的批改来看,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有一定的偏差,如对自由落体运动条件的理解上,所以我把处理导学案基本概念的习题就放在给出基本概念之后,来着重强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学生对简单公式应用掌握还可以,但是个别典型题处理的就很差了,如导学案的第6题,我先纠正学生错误的做法,其次和学生一起观察题目特点,给出比例法解决题目的技巧。

  课本的做一做小实验,我也利用起来了,和学生共同探讨原理的基础之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自己计算,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有的学生计算出反映时间是17秒多,我马上指出学生出现如此大的偏差的原因是计算过程中单位换算出了问题,正好借此提醒同学们以后应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自己感觉这节课还是比较紧凑的,还有时间处理课后习题,找了一个同学到黑板上规范了一下步骤。

  本节课的缺点:课本重力加速度的给出是用实验的方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如果做这个实验的话,会占了这节课一半多的时间,根本没有时间处理导学案和课后习题。会使这节课的容量打了折扣,所以考虑再三,我还是舍弃了这个实验,虽然我知道这样做不符合大纲,但符合实际。

  本节课我还有一个感想:非重点生除了知识上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在计算能力和观察能力方面也还需要慢慢培养,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降低起点,放慢速度,认真设计,将课堂落实到实处。

9、《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反思

  一、课程分析

  1.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的内容是第二章第5节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内容。

  2.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历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研究方法。

  (2)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探究过程。

  (3)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解决简单问题。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刚学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后,急需一次真正的实践去更深刻的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而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恰恰适应了学生的这一要求,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要让学生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

  2.本节课从人类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历史引入,重点介绍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强调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以期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有全面、清楚的认识。

  3.两位科学家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讲课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及对他们的评价,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从生活实践出发,结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观察,初步了解自由落体运动,并通过对两位科学家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结合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接着,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所遵循的规律。通过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理解加以训练,让学生初步接受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最后,在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后,通过回扣课堂游戏,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加以巩固和提高。

  四、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研究并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并会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解答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2)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规律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设计思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咱们班哪位同学反应比较快?请到讲台上来。

  生:(推荐一位同学)。

  师:我们看这位同学能不能抓住这片铁片。(向学生展示长度约为3.5cm的铁片)

  师生共同完成这一游戏。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能抓住这片铁片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抓住呢?我们在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之后,同学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设计思路: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物理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索的欲望,处于欲摆不能的状态。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悬念解除之时,也就是正迁移实现之时。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