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挑山工第2课时教案一等奖
1、语文挑山工第2课时教案一等奖
东鄱小学谭柳爱
一、目标:
1、教育: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2、教养: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读书能力和质疑能力。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二、重难点: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三、教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四、准备:家庭作业(初读第一自然段后,每人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五、过程:
(一)复习:
1、齐读课题。
2、请用段意归并法简单说说全文主要讲什么?
(二)学第三段。
1、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是的,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末句,学生默读,抓重点词质疑,教师归纳具有深究性的问题。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①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②“一直”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③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3、引出学习上文的思路:
要弄清“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联系上文理解好以下三个问题:(小黑板出示三个问题)
a、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b、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
游人多?
c、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三)学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用──划句子。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1)“他们肩上......保持平衡。”作者用简短的语句,形象地描画出挑山工挑着重物上山的样子。(登山姿势的特点)
(2)“他们走的路线......扁担换一次肩。”(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出示几幅学生画的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分辨对错。依据课文说理由。
2、老师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动手画图,也是一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图说话(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内化语言。
4、引读: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5、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指名读第二节,边听边想,交流。
6、过渡:对此,我觉得很奇怪。我的疑团是怎样解开的?课文讲了我
和一个挑山工4次相遇,经过了解,终于解开了不解之迷。
(四)学第二段
1、快速默读,我和挑山工在哪4个地方相遇?用()括出。并且找出表现我们和挑山工速度变化的句子,用──划出。
老师小结:这几次相遇,每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了挑山工,但结果又总是他走到了前面。
2、那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我们前面去了?这使我感到很惊异,所以走过去跟他交谈,挑山工的哪些话解开了我的疑团,用~~划出。
3、汇报后,请抓住重点词提问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提的问题(“随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为什么一步踩不实不行?“耽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4、教师贴出写有道理的字条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
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并指着小结: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五)回头再深究第三段。
1、引入:所以从泰山回来,我就画了这样的一幅画,(指挂图)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幻灯(文章末句和学生质疑的3个问题)
(1)“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什么?第二个意思指什么?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2)教师:作者体会到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受到了教育、感染、启发,所以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让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3)教师小结: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同样是重要的读书方法。
3、“一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这样处理起强调作用,强调什么?
5、教师:对,这种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师同样需要它,同学们更加需要它。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的。(指着写有道理的字条讲)
6、教师指着“一直、因为我需要它”小结:作者围绕.写作目的精心用词造句。
(六)质疑。
(七)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用“耽误、朴素”造句。
3、背诵第五自然段。
板书:4挑山工
挑山工游人
沉甸甸没挑子
路程长一条道
速度快落在后面
一个劲儿走玩玩闹闹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
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2、语文挑山工第2课时教案一等奖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往前走的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能用"心悦诚服"、"意味深长"等词语造句。
3、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能从中受到启迪。
教具准备:
1、写有生字新词和挑山工说的一段话的小黑板。
2、一把折尺,一张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此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整体入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挑山工》一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同学们已预习了课文内容,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了作者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时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而产生了疑问,后来,通过一个挑山工几次超过他的事实,以及与挑山工的对话,解开了不解之谜,并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
二、讲读课文
(一)自由小声朗读课文,找出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的段落,.写作者的亲身经历的段落,.写作者受到启发后的段落,并注上符号。然后讨论。
(二)讲读第一自然段。
1、齐读第一句,讨论:作者用这一句开头能起什么作用?为什么起到了开门见山的`作用?(一开头就触及题目,不绕弯子。)
2、指读第二句,讨论:
①第二句写了什么?(挑山工挑重物的样子)
②扁担是"光溜溜的",绳子是"垂下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扁担担的时间久,磨光滑了。因担的物品重,"沉甸甸"的,故绳子"垂下"。)你从挑山工的扁担是"光溜溜的"联想到了什么?(有经验)
③究竟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经验(特点),课文是从哪些地方来写的?请默看第一自然段的后面部分,用笔注上符号。(先写登山的姿势,再写登山的路线)。他们登山的这种姿势起到什么作用?(保持身体平衡)"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破折号是表示什么?(表示注释)。"折尺"是什么?(实物演示)他们折尺形路线是怎样的?(齐读)指名在黑板上画出来。从游人登山直上直下,挑山工登山的折尺形路线,你看出什么?(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既然走折尺形路线,会使路程加长,为什么挑山工还要走这种路线呢?(使东西不碰台阶,省些力气,对膝头有好处。)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是什么现象使作者感到很奇怪?为什么感到奇怪?(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有关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
2、"腾云驾雾"是什么意思?(原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那样腾云驾雾",是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感到吃惊,不可理解。)
(四)讲读第三至六自然段(文章的重点部分)
过渡语:为什么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而速度并不比游人慢?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么得到解决的?下面,我们就着重学习讨论这个问题。指名读第三至六自然段,大家思考两个题: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说明理由。(证实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按事情发展经过写。因为写了作者在山下、回马岭、五松亭、极顶四个地方与挑山工相遇的情况,证实挑山工登山的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人物、地点、事情都交代得很清楚,说明的道理使人心服。)讨论第一节课同学们在质疑问难时提出的有关这部分课文的问题,学生已懂得的问题就不再讨论,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两个难度大点的问题:
1、挑山工挑的东西多,走的路程又长,为什么比游人还先登上极顶呢?他们是不是有近道?(读课文中写游人和挑山工登山时对比的语句。无近道。)边讲边出示字幕幻灯片:游人挑山工东看西看踩不实不行玩玩闹闹停停走走更不行总停下来一个劲儿往前走
2、作者为什么感到挑山工的说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告诉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第一,要弄明白"意味深长"和"哲理"的意思;第二,再弄懂挑山工说的这段话的意思;第三,弄清这段话的含义。这样,就可理解作者认为挑山工说的话是哲理的原因了。)"意味深长"?(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这段话的含义:看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3、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往往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即挑山工说的这段话的含义)提出小黑板,读一读。
(五)讲读最后一自然段。
齐读(以读代讲)
计论:1、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勇往直前。)
三、挑山工负重坚持不懈地登山的形象对你有什么启发呢?请回家后写出心得体会。(课堂有时间可先说一说。)
3、语文挑山工第2课时教案一等奖
一、目标:
1、教育: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2、教养: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读书能力和质疑能力。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二、重难点: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三、教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四、准备:家庭作业 (初读第一自然段后,每人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五、过程:
(一)复习:1、齐读课题。
2、请用段意归并法简单说说全文主要讲什么?
(二)学第三段。
1、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是的,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末句,学生默读,抓重点词质疑,教师归纳具有深究性的问题。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①它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我需要它?
②“一直”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③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3、引出学习上文的思路:
要弄清“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联系上文理解好以下三个问题:(小黑板出示三个问题)
a、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b、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 │
游人多?
c、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三)学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用──划句子。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1)“他们肩上。。。。。。保持平衡。”作者用简短的语句,形象地描画出挑山工挑着重物上山的样子。(登山姿势的特点)
(2)“他们走的路线。。。。。。扁担换一次肩。”(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出示几幅学生画的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分辨对错。依据课文说理由。
2、老师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动手画图,也是一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图说话(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内化语言。
4、引读: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5、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指名读第二节,边听边想,交流。
6、过渡:对此,我觉得很奇怪。我的疑团是怎样解开的?课文讲了我
和一个挑山工4次相遇,经过了解,终于解开了不解之迷。
(四)学第二段
1、 快速默读,我和挑山工在哪4个地方相遇?用( )括出。并且找出表现我们和挑山工速度变化的句子,用──划出。
老师小结:这几次相遇,每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了挑山工,但结果又总是他走到了前面。
2、那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我们前面去了?这使我感到很惊异,所以走过去跟他交谈,挑山工的哪些话解开了我的疑团,用~~划出。
3、汇报后,请抓住重点词提问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提的问题(“随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为什么一步踩不实不行?“耽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4、教师贴出写有道理的字条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并指着小结: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五)回头再深究第三段。
1、引入:所以从泰山回来,我就画了这样的一幅画,(指挂图)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幻灯(文章末句和学生质疑的3个问题)
(1)“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什么?第二个意思指什么?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2)教师:作者体会到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受到了教育、感染、启发,所以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让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3)教师小结: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同样是重要的读书方法。
3、“一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这样处理起强调作用,强调什么?
5、教师:对,这种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师同样需要它,同学们更加需要它。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的。(指着写有道理的字条讲)
6、教师指着“一直、因为我需要它”小结:作者围绕写作目的精心用词造句。
(六)质疑。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用“耽误、朴素”造句。
3、背诵第五自然段。
板书:
4 挑山工
挑山工 游人
沉甸甸 没挑子
路程长 一条道
速度快 落在后面
一个劲儿走 玩玩闹闹
↓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
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4、语文挑山工第2课时教案一等奖
一、目标:
1、教育: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2、教养: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读书能力和质疑能力。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二、重难点: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三、教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四、准备:家庭作业(初读第一自然段后,每人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五、过程:
(一)复习:
1、齐读课题。
2、请用段意归并法简单说说全文主要讲什么?
(二)学第三段。
1、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是的,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末句,学生默读,抓重点词质疑,教师归纳具有深究性的问题。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①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②“一直”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③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3、引出学习上文的思路:
要弄清“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联系上文理解好以下三个问题:(小黑板出示三个问题)
a、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b、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c、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三)学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用──划句子。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1)“他们肩上......保持平衡。”作者用简短的语句,形象地描画出挑山工挑着重物上山的样子。(登山姿势的特点)
(2)“他们走的路线......扁担换一次肩。”(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出示几幅学生画的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分辨对错。依据课文说理由。
2、老师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动手画图,也是一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图说话(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内化语言。
4、引读: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5、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指名读第二节,边听边想,交流。
6、过渡:对此,我觉得很奇怪。我的疑团是怎样解开的?课文讲了我和一个挑山工4次相遇,经过了解,终于解开了不解之迷。
(四)学第二段
1、快速默读,我和挑山工在哪4个地方相遇?用()括出。并且找出表现我们和挑山工速度变化的句子,用──划出。
老师小结:这几次相遇,每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了挑山工,但结果又总是他走到了前面。
2、那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我们前面去了?这使我感到很惊异,所以走过去跟他交谈,挑山工的哪些话解开了我的疑团,用~~划出。
3、汇报后,请抓住重点词提问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提的问题(“随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为什么一步踩不实不行?“耽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4、教师贴出写有道理的字条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并指着小结: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五)回头再深究第三段。
1、引入:所以从泰山回来,我就画了这样的一幅画,(指挂图)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幻灯(文章末句和学生质疑的3个问题)
(1)“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什么?第二个意思指什么?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2)教师:作者体会到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受到了教育、感染、启发,所以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让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3)教师小结: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同样是重要的读书方法。
3、“一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这样处理起强调作用,强调什么?
5、教师:对,这种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师同样需要它,同学们更加需要它。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的。(指着写有道理的字条讲)
6、教师指着“一直、因为我需要它”小结:作者围绕.写作目的精心用词造句。
(六)质疑。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用“耽误、朴素”造句。
3、背诵第五自然段。
板书: 4挑山工
挑山工 游人
沉甸甸 没挑子
路程长 一条道
速度快 落在后面
一个劲儿走 玩玩闹闹
↓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5、语文挑山工第2课时教案一等奖
一、目标:
1、教育: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2、教养: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读书能力和质疑能力。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二、重难点: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三、教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四、准备:家庭作业(初读第一自然段后,每人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五、过程:
(一)复习:
1、齐读课题。
2、请用段意归并法简单说说全文主要讲什么?
(二)学第三段。
1、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是的,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末句,学生默读,抓重点词质疑,教师归纳具有深究性的问题。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①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②“一直”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③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3、引出学习上文的思路:
要弄清“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联系上文理解好以下三个问题:(小黑板出示三个问题)
a、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b、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
游人多?
c、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三)学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用──划句子。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1)“他们肩上......保持平衡。”作者用简短的语句,形象地描画出挑山工挑着重物上山的样子。(登山姿势的特点)
(2)“他们走的路线......扁担换一次肩。”(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出示几幅学生画的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分辨对错。依据课文说理由。
2、老师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动手画图,也是一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图说话(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内化语言。
4、引读: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5、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指名读第二节,边听边想,交流。
6、过渡:对此,我觉得很奇怪。我的疑团是怎样解开的?课文讲了我
和一个挑山工4次相遇,经过了解,终于解开了不解之迷。
(四)学第二段
1、快速默读,我和挑山工在哪4个地方相遇?用()括出。并且找出表现我们和挑山工速度变化的句子,用──划出。
老师小结:这几次相遇,每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了挑山工,但结果又总是他走到了前面。
2、那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我们前面去了?这使我感到很惊异,所以走过去跟他交谈,挑山工的哪些话解开了我的疑团,用~~划出。
3、汇报后,请抓住重点词提问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提的问题(“随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为什么一步踩不实不行?“耽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4、教师贴出写有道理的字条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
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并指着小结: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五)回头再深究第三段。
1、引入:所以从泰山回来,我就画了这样的一幅画,(指挂图)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幻灯(文章末句和学生质疑的3个问题)
(1)“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什么?第二个意思指什么?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2)教师:作者体会到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受到了教育、感染、启发,所以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让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3)教师小结: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同样是重要的读书方法。
3、“一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这样处理起强调作用,强调什么?
5、教师:对,这种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师同样需要它,同学们更加需要它。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的。(指着写有道理的字条讲)
6、教师指着“一直、因为我需要它”小结:作者围绕写作目的精心用词造句。
(六)质疑。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用“耽误、朴素”造句。
3、背诵第五自然段。
板书:4挑山工
挑山工游人
沉甸甸没挑子
路程长一条道
速度快落在后面
一个劲儿走玩玩闹闹
↓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6、挑山工教学反思
《挑山工》是一篇篇幅相对比较长的课文,又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怎么处理呢?后来我们经过集体备课,做了这样的处理:1、(第一课时)扫除生字、读书;2(第二课时)质疑,估计学生会提出的问题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有这三个:
(1)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为什么这样登山?
(2)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为什么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3)“我”为什么需要这幅画?这些问题既是教学的难点又是教学的重点。
“简简单单就是美”。教学《挑山工》这一课,一幅画、一个动作,帮我解决了不少用语言很难表达的东西。也让我明白简单其实也是一种美。
《挑山工》的第一小节是描写挑山工上山的情形,为了学生便于理解挑山工的工作,更快地掌握这一段的内容,我先在黑板上画了阶梯的简笔画,然后让学生帮我来画挑山工行走的路线。这下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到书本中去寻找相关的句子,过了一会儿,他们便纷纷举手,画的路线也很是恰当。线路画完,挑山工上山的动作又该如何安排呢?我拿着直尺对学生说:“同学们,假如你是挑山工,这是你的扁担,你上山的时候会怎么做呢?请你先看看书,过一会儿我请同学来表演一下。”话音刚落,学生就边看书边舞动着双手,俨然一副挑山工的样子。
就这样,在欢声笑语中学生愉快地了解了这一小节的内容,我想这么做远比我一个人在台上喊破喉咙地讲解要好得多。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学习下面的知识也特别来劲,对我所提问题也是积极思考、认真回答。所以,有时候文中内容很难讲解时,我们不妨换种角度去思考,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去掌握,也乐于去掌握,让他们自主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注意让学生紧紧围绕问题进行解答,这样一来,利于学生口语的表达,让别人听了也会觉得很有条理。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认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让学生读写结合,练习做读书札记,学会读书的方法。理解课文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紧紧抓住“作者需要它什么?”进行理解,理解深刻叙述理由也很有条理。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当别人的理解对自己有所启示时,同样会毫不迟疑的举手参与补充。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认真思考,使得大家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就十分明确的摆在大家的面前了。在最后总结概括时学生用词准确无误,使整个学习的过程非常完整。
7、挑山工教学反思
《挑山工》是一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冯骥才登泰山时从一位挑山工身上受到启发的事情。课文夹叙夹议,通过自己的见闻和与挑山工的对话说明了干什么事都应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道理。上这课时我以“先学后教,问题评价”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自己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导读单指导预习——预习效果检测——自学成果交流——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教师点拨适当拓展——问题训练检测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回顾和反思,不禁为这课的几个亮点而欣喜:
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前学生在导读单的指导下进行了自学,对生字、词语、优美句子学习积累之余充分的阅读课文,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自己不懂得问题。课堂上学生完成自学检测的同时能有个性的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如展示自己积累的词语时,有的同学不但自己进行了读、解释,还别出新裁的请其他同学参与进来用词语造句,并恰当的表扬这个同学,课堂气氛活跃。紧随其后的是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疑问、小组学习成果汇报以及课堂结束时的训练检测、小组评价无不显示着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1、预习和质疑能力。学生在课前根据我设置的“低层目标”,通过目视、口诵、手写、脑想充分自学。既掌握了本课的相关字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又在积累、标画、批注的过程中提出了好多有针对性和学习价值的问题,如
(1)挑山工和游人上山有什么不同?
(2)挑山工的话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3)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我需要它。” 作者需要它什么?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斯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所以在学生质疑时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判,鼓励其敢于大胆设想、敢于标新立异 ,即使提出的问题与本课关系不大也不要去伤害他们这种积极探索、敢于发散思维的精神。
2、合作和解疑能力。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激励启发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这一环节先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然后让学生确定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如在解决大部分同学集中提到的问题: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我需要它。” 作者需要它什么?学生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通过沟通互动他们体会到了不同的理解和思路。他们有的说“它”指作者画的挑山工登泰山那幅画,有的说是画中的挑山工,有的`说是挑山工的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精神……并且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了互相接纳、赞赏、争辩,看到了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理解知识,圆满解决问题。
3、表达和展示能力。课堂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都交给了学生。学生提问,自学展示,合作交流,小组汇报,互相评价都要靠学生自己来完成。不论是单个学生给小组成员讲,还是给全班同学讲,他们都表现出了和以前不同的学习状态,他们能够讲清楚了,讲明白了,胆子也一天天增大了,自我展示兴趣高了,花样多了,个性充分得到了张扬。我终于发现原来孩子们都可以那样的能说会道。
4、延伸和动笔能力。当学生充分领悟到挑山工的精神时,我让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需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想到自己的学习需要这种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还想到很多成功人士就因为具有了这种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才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给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我又根据课标体现了读写结合的课题思想,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有的学生这样写到:我们都应该像挑山工那样具有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
学生的能力是无限的,只要老师敢于放手,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相信这张白纸一定能绘出美丽的风景。
8、挑山工教学反思
“简简单单就是美”。教学《挑山工》这一课,一幅画、一个动作,帮我解决了不少用语言很难表达的东西。也让我明白简单其实也是一种美。
《挑山工》的第一小节是描写挑山工上山的情形,为了学生便于理解挑山工的工作,更快地掌握这一段的内容,我先在黑板上画了阶梯的简笔画,然后让学生帮我来画挑山工行走的路线。这下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到书本中去寻找相关的句子,过了一会儿,他们便纷纷举手,画的路线也很是恰当。线路画完,挑山工上山的动作又该如何安排呢?我拿着直尺对学生说:“同学们,假如你是挑山工,这是你的扁担,你上山的时候会怎么做呢?请你先看看书,过一会儿我请同学来表演一下。”话音刚落,学生就边看书边舞动着双手,俨然一副挑山工的样子。
就这样,在欢声笑语中学生愉快地了解了这一小节的内容,我想这么做远比我一个人在台上喊破喉咙地讲解要好得多。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学习下面的知识也特别来劲,对我所提问题也是积极思考、认真回答。所以,有时候文中内容很难讲解时,我们不妨换种角度去思考,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去掌握,也乐于去掌握,让他们自主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9、挑山工教学反思
今天在讲《挑山工》时,我虽然使尽浑身解数想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但都没有成功。课文《挑山工》中挑山工肩挑重担向泰山登攀的激情丝毫提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小组中对挑山工和游人的登山讨论显得有些冷场。
这时的教学再进行下去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了,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教学的双边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交流。我灵机一动,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游人和挑山工登泰山的简笔画,然后根据两者的行动路线在台阶两边同一高度画了一条直线和一条折线。这时黑板上的路线图引起了部分学生的注意,我便又拿来尺子,让一个学生来量一量,其他同学算数据。在大家的积极参与下,我们一起得出:“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为激发学生更深入探论:“挑山工路程远、速度慢,却比游人先到达山顶”这一问题,我请一个同学讲《龟免赛跑》的故事,学生们兴致很高,并通过这个故事为课文中“我”的“不解之谜”揭开了谜底,很快讨论总结出:游人玩玩闹闹、东看西看的时候,()挑山工却一个劲儿向上登攀,所以挑山工比游人先到。
本次教学就在学生们热烈讨论从挑山工身上所得的人生哲理的氛围中结束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泥工教学反思电子电工教学反思包身工教学反思
10、挑山工教学反思
《挑山工》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课文详细描写了在泰山上随处可见的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登山的时候,走着折尺形的路线,可速度却不比游人慢。作者通过与一个挑山工攀谈,从其朴实的话语中弄清了其速度不比游人慢的原因,并从中悟出了深刻的道理:只要脚踏实地、抛却杂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成功。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上网或通过其他渠道搜集有关泰山和挑山工的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从而让学生对挑山工有初步了解,明白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是干什么的。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通过安排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让他们自主学习,学习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也为后面以疑促读,深入自学,自主解疑做好了准备。
3、以学定教,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决定了后面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感悟人物精神品质的教学。
4、创设具体生动的语言情境,唤起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给了孩子一次触动心灵的机会,深化了思想认识。
5、用品读来结束教学,让挑山工的'具体言行去感染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学生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又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体会到写人的文章可以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的品质,使“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读”带“写”,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1、挑山工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中的“折尺路线”,及挑山工为什么走折尺路线?比较难理解,我在备课时也设计了让学生画一画,走一走,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上我让学生自由画,并请几个学生上黑板画,再让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走一走。活动中,同学们都能理解折尺形的路线了,可还是不明白挑山工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走比游人多一倍的路程。学生大部分没登过山,更不能体会“与游人一样,膝盖受不了”的感觉。怎么办呢?我突然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抬张椅子到楼梯去走一走。于是我带领学生来到楼梯,让学生把椅子抬在膝前,先按游人的路线向上直走,再让学生和挑山工一样走折尺形路线,从“左下角斜行向上,走了六七个台阶,再反方向走”。上完一楼,然后回到教室,让学生说说刚才走的感觉。这下教室里可炸了锅,有的说:“直走费劲,斜走轻松”;有的说:“自己直走腿会酸,斜走腿没感觉”;有的说:“直走椅子老碰到膝盖,斜走就不会了”……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大家有了亲身体验,很容易就理解挑山工话中的深刻哲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挑山工》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挑山工》这篇课文,没上以前,很是担心,这是一篇经常被别人那去做课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很难讲,要深挖的东西太多了,我也不想太多,大致看了一下课文,不管它了,边上边看吧!
结果效果还行,我是这样做的:
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读三次课文,并且按老师的'要求,读第一次:大声读出来,一边读一边划出好词和生词及不会读的词语,因为要左脑右脑交替使用(我告诉他们左脑管语言,右脑管思维,如果你两件事情都能做好算你左脑右脑都好使,),这可要本领,啊呀依,开始了,然后我请了几个同学又将这些词语写下来,读一读;
然后我告诉他们,读第二遍要带着问题读,我要他们读了一次课后的题目,思考:“我们”使指谁,“你们”又是指谁,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要他们采取默读的方式再读课文,好的,他们读得很认真,也可以看出他们很认真地思考,我看时间差不多了,马上说,开始讨论了再说,(我觉得自己在这里处理得很好,先说出任务,明确目的,然后给足时间思考,再进行讨论,不会造成他们乱说的现象。)他们很高兴,因为都有的说,接着我让他们自己将答案写在了黑板上,(近来我找到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自己写板书,这样他们既很高兴,我有“懒”了一下,何乐而不为?)这部分解决得很好。
最后,我告诉他们读第三次了,我提出:你认为文中哪些段落最重要,我们再来读一读,他们都一致认为挑山工说的那段话重要,于是他们大声的读了起来,我问:“你们读到了什么?”他们纷纷说挑山工和游客的最大区别就是游客是停停走走,而挑山工是一个劲儿往前走,我又问这告诉我们什么呢?他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真好,这篇课文的中心也解决了。
唉,这篇文章的教学总算完成了,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中老是这样,上课前是一片空白的,我一边上课一边设计,这样真的感觉很好,这或许是一种教育机智,为什么在公开课中,我的这些就没了呢?
一点不奇怪,那时我尊重的是听课的人。
如何不去在乎别人的评价,这是很多老师要做的!
是不是在强调生本的同时,也要强调如何关注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