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品德与生活做游戏守规则教案一等奖
1、二年级品德与生活做游戏守规则教案一等奖
做游戏 守规则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式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课程结束后引导学生对自己、同学、小组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活动情况、学习习惯和方法、学习能力提高、与他人合作、自主创新等5个方面进行评价。在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的时候,引导学生要客观、公正的看待每一个同学,鼓励多发现他人优点,教给学生学会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相互促进。
(二)评价量规
1.参与活动情况。是否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能否与大家积极交流、努力探究,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积极参与所有的活动。
2.学习习惯和方法。是否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是否能倾听他人发言、尊重他人的意见,对问题情景的.自觉关注等。
3.学习能力提高。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等能力是否有提高,本节课有什么新收获?
4.与他人合作。能否很好的和老师同学团结合作,合作时能否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够倾听、协作、分享。
5.自主创新。发散思维并提出自己独到见解和思路,善于运用已有探究成果解决新问题,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能质疑问题;
六、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的教学设计相比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完全遵循“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而设计”的新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发展的源泉,所以将新课程理念与品德与生活教学策略用系统的观念融合到教学设计中,力求科学性、突出实效性,以期获得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第二,采用对比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在游戏活动后探究,再将探究的结论(即游戏规则)应用到下面的游戏活动中。带领学生完成了一个“实践——提升理论——再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学习过程,恰当的渗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第三,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更依赖于生成的资源,对教师课堂的教育机智有更大的考验。教师虽然在课前对游戏进行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可以发现的问题有多少?这些问题是什么?教师需要进行怎样的引导?等等,在课前几乎都是未知数,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及时抓住有效的教育资源进行开发,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5
2、二年级品德与生活做游戏守规则教案一等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游戏在规则中的作用,初步树立规则仪式。
教学重点:
感受规则在游戏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人人遵守游戏规则。
教学过程:
1、身临其境的感受。(合学生一起做游戏)
2、分析游戏为什么玩得特别愉快(或不愉快)
3、玩得不愉快的'原因及害处。
4、讨论:在游戏中你看到过那些不守规则的现象?
这些人为什么会不遵守游戏规则?
5、指正不守规则的现象。
6、教师小结: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人人遵守游戏规则)
课后反思:通过游戏环节,学生们认识到了规则的重要性,理解了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懂得规则是参加游戏的人共同制定的,做游戏的人必须共同遵守。愿意并遵守游戏规则。
2、初步尝试创编游戏、制定规则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重点:
懂得制定游戏规则人的意图,游戏规则人们必须遵守。
教学难点:
人人遵守规则。
教学过程:
1、做游戏。(有哪些规则)
2、做有意义的游戏。(做游戏之前先商量规则,然后按规则玩)
3、评议:看看那个组玩得好。
4、创新活动。(分组创游戏)
5、制定规则。
6、展示给大家。
7、比一比看哪个组创编的游戏合理。
课后反思:学生们的热情从开始到最后都特别高涨,尤其是让他们来展示自己小组创编的游戏的过程。但是中途有点乱,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注意把要求想仔细、说清楚。
3、二年级品德与生活做游戏守规则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知道做游戏应该守规则,课外活动应该守秩序,感受守规则游戏的快乐,激发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的愿望。
[智育目标]:知道一些常见游戏的有关规则。
[素质发展目标]:养成游戏时互相商量、轮流玩耍、友爱合作,活动时守秩序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做游戏应该守规则,课外活动应该守秩序。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的愿望。
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一些做游戏、课间活动的素材。
学生活动设计
“我们一起做游戏”、“说一说”、“评一评”
【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欣赏视频“快乐课间活动”。)
老师:同学们,视频中的同学们玩得高兴吗?
老师:大家知道他们为什么能够玩得这么成功和高兴呢?
老师:那是他们都遵守游戏规则的缘故。(过渡)
【讲授新课】
一、遵守游戏规则(板书)
(让同学们玩一个事先不告诉游戏规则的游戏。)
老师:同学们,你们玩得开心吗?
(老师可以针对游戏中的可能出现的不遵守游戏规则的现象,让同学们发表感言。)
老师:下面大家按我说的来做这个游戏,好不好?(制定游戏规则。)
老师:大家这次游戏有什么体会呢?和上一次有什么不同呢?
老师:可见游戏规则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下面大家讨论一下遵守游戏规则有什么好处呢?然后说一说。
(让同学们欣赏视频“课间活动要守秩序”;还可给同学们讲“袋鼠蹦”的故事。)
老师:我们只有遵守规则,才能让我们玩得更开心,更安全,大家打开课本第五十页,说一说图中的同学在做什么,这些游戏和活动都需要哪些规则呢?
老师:大家还知道哪些游戏和活动要守规则呢?
(让同学们欣赏图片“课间活动(一)”、“课间活动(二)”、“课间游戏”、“老鹰抓小鸡”、“踢毽子”、“跳大绳”、“捉迷藏”、“游戏”等。)
老师:当然,在游戏和活动中不仅要守规则,还要守秩序。(过渡)
二、守秩序(板书)
(让同学们欣赏图片“有序”、“活动有序”、“有秩序”、“遵守秩序”、“秩序井然”等。)
老师:图中同学们做得好不好呢?
老师:不遵守活动秩序对我们有什么坏处呢?大家讨论一下,然后说一说。
(可以给同学们讲“不该发生的'故事”,详见文本资源。)
老师:不守秩序同学之间可能会闹意见,磕着、碰着、出事故,不仅得不到休息,还会给自己和别人造成伤害,所以课间活动守秩序非常重要。我们打开课本第五十一页,我们看下图中同学做得好不好,为什么?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图中的同学没有遵守活动规则和秩序,这样有可能使同学间闹矛盾,玩得不高兴,还可能出危险,所以我要向他们学,大家说是不是?
老师:大家下面来夸一夸我们中间“游戏守规则,活动守秩序”的同学。
教学反思
游戏是学生课间的主要活动,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进入学校,正规的集体生活刚刚开始,还未建立集体生活的意识,因而做游戏时常常出现家庭生活中常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种种表现:如独占、抢夺玩具或游戏器械,抢先、不按顺序,不守规则等。这不但影响游戏的进行,还会影响同学们上课的情绪,甚至发生意外事故,危及学生的安全。所以,针对这种情况,从正面教育学生课间活动守秩序十分必要,一方面教育学生遵守学校一日生活常规;一方面教育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时,不能只顾自己,要心中想着他人,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和习惯。
4、二年级品德与生活做游戏守规则教案一等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与小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
2、初步发现并体验规则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
学生身边的规则
教学难点:
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1、看视频小游戏,发现交通规则及设施
2、讨论:假如没有这些交通设施及规则我们的交通会怎么样?
3、利用学具袋,做交通游戏。
4、交通安全童谣。
5、连线:安全标志场景
6、讨论:不注意安全标志的后果
7、小结,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课后反思:
学校附近就有公路,交通安全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安全,遵守交通规则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学习交通规则认识了解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配合以安全教育使学生更能提高警惕,过马路时不打闹不玩耍。学生高高兴兴上学来平平安安回家去,促进了学校与家庭的和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初步树立遵守规则的意识,愿意做个遵守规则的小公民。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树立遵守规则的意识。
教学难点:
遵守规则
教学过程:
1、找一找,在我们身边与我们自己有关的规则
2、我们生活的地方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制定规则。
3、讲演,遵守规则从我做起
4、小结。
课后反思:
这节课中的遵守规则从我做起这个活动非常成功,学生都能成为规则的小主人,时时刻刻遵守规则牢记规则。
5、二年级品德与生活做游戏守规则教案一等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校园生活有规则。了解与小学生相关的规则。
懂得校园规则是学校正常有序活动的保证。
教学重点:
知道校园生活规则。
教学难点:
遵守校园规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有家规,学校有学校的规矩,那么我们学校贵具有哪些呢?
二、新授部分
1、说校规(以课前寻找校规为基础,课上小组交流,统一认识)
2、分组讨论:学校规则的利弊。
三、教师小结。
课后反思:校园的规则是让学生更好更快乐的.在学校中学习生活,自觉遵守校园规则能使学生体会到校园中的和谐。无论师生间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能通过校园规则这个桥梁连接起来相处融洽其乐融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自觉要遵守校园班规
教学重点:
自觉要遵守校园班规
教学过程:
1、想一想,班中有哪些需要立班规的地方。
2、提出自己的建议
3、讨论建议
4、归纳班规
课后反思:班级是校园的组成单位,班级的小和谐能促进校园的大和谐,学生通过立班规守班规的活动增加了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促进了班级的和谐建设。
6、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我能行》教学反思
《我能行》是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中的一节新授课,其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故事和讲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
在教学时我把本课设计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为讲故事,主人公的年龄与学生相仿,学生很快产生共鸣通过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了小主人公的勇敢与坚强。第二个环节为讲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切身的感受,真实的体验,同学的佩服,老师的夸奖,让学生越说越爱说,越说越想说我给足了时间让学生去交流,让学生树立自信心。第三个环节为刘翔这一人物的引入,通过刘翔获胜时的照片和平日不顾伤痛的对比,使学生明白了成功不可能唾手可得,他需要你的努力和不怕困难的拼搏精神。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做自信勇敢的人,明天成为和刘翔大哥哥一样成功的人。
一节课的时间在学生的兴趣中引入,在兴趣中结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兴趣设计教学是我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在讲自己身上的事情时,学生非常踊跃但给学生回答的机会较少,如果把此环节改为小组内演讲或许会更好。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改进不断探新!
7、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远离危险》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图片、交流经验、模拟活动等来让学生懂得危险无处不在。让他们学会生活中的一些安全常识,懂得自救方法,具有遇事冷静、沉着、勇敢、善于动脑思考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学中,我做到图片与日...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图片、交流经验、模拟活动等来让学生懂得危险无处不在。让他们学会生活中的一些安全常识,懂得自救方法,具有遇事冷静、沉着、勇敢、善于动脑思考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中,我做到图片与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图片来感受危险就在身边,危险时时都可能发生。生活中因大意、无知就可能发生危险,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能够自觉改掉不良习惯,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接下来让学生进行交流,说说日常生活、学习中掌握了哪些关于安全方面的知识,学会自我保护。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应从防范意识和安全知识两方面进行。对于防范意识可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参与活动,模拟表演,把知识转化为实用的能力。
8、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我们在成长》教学反思
单元目标
情感与态度: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感到高兴和自豪,体验成长的快乐。
行为与习惯:初步形成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意识,养成合理安排生活的好习惯。
知识与技能: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初步学习正确看待自己。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总结自己收获和不足的方法,并探究如何科学、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
设计构想
这个单元是本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这时候的学生正处在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过渡阶段,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上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设计本单元,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同时对升入中年级将要面对的学习和各方面的变化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本单元共设计了两个主题:
“我们长大了。”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帮助学生回顾入学两年来的成长变化,进而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并为自己的成长进步而感到自豪。
“暑假生活我安排。”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暑假生活,学会记录自己的进步。希望学生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更好地由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
主题活动指引
主题一“我们长大了”,主要是让学生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学会关心他人,做一个懂事的好学生。
1.通过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能力等方面发现并展示自己的成长和变化,知道懂事更是长大的`表现。
2.将成长中难忘的事制作成《成长记录袋》,在展示《成长记录袋》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成长的快乐。
3.填写卡片,并进行交流,从中体会自己更懂事了。
4.夸夸班级取得的成绩,体会自己和班级共同进步的快乐。
主题二“暑假生活我安排。”引导学生懂得放暑假的意义,能够在成人的指导下合理安排自己的暑假生活。学习记录自己的成长进步,从而懂得做事情应该持之以恒。
1.指导学生制订暑假作息时间表,让学生知道应该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暑假生活。
2.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暑假里可以开展的活动和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从而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
3.引导学生讨论并找到制订假期计划后不执行的解决办法,度过一个愉快的暑假。
4.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外出过暑假要注意的事项及如何合理安排好学习和生活的关系。
9、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保护森林 节约用纸》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课重视让学生体验、参与,重视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本主题活动中,我引导学生针对生活和学习中使用纸张的不同方面展开调查,从而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采用这些方法来进行研究。在活动中,调查研究的记录和统计分析也是很重要的,我激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展示自己的调查资料或结论,如录音、图片、表格等。通过这样的过程来引导学生研究纸与森林的关系,培养节约用纸、保护资源的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开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作为一名小学生能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从而直接参与纸与环保的实践活动。
在调查身边的人每天用多少张纸时,出现了个别同学不实事求是,随便填写数字的情况。所以,在以后的调查活动中要强调调查的真实性和严谨性。调查结束后为了使同学们感受到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浪费用纸的情况,我不仅让学生统计全班同学一天使用多少张纸,而且还帮助同学们计算清楚全校一天、一年使用多少张纸,让学生们真真切切感受到生活中浪费纸的情况,从心底领悟到节约用纸的必要性。在活动中我发现学生们身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们的'思维很活跃,能想到很多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关注到生活中很多细微的方面,能从事调查和研究,并且完成得很出色。原来,学生的潜力真的是无限的。
10、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牙齿刷得白又白》课后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作为小学入门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注重的是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培养的是富有爱国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的现代公民。采用什么方式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是我们品德课程的坚持不懈的追求。据国外对中学生学习类型的调查研析,发现通常情况下,听觉学习者占34%,视觉学习者占29%,而动觉学习者占37%。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更是决定了不仅动觉学习者所占比例更高,而且越是低年级就越普遍具有动觉学习者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品德课程中活动性教学的必然性和重要性。那么,如何使活动教学更具实效性呢?下面我就自己教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牙齿刷得白又白》这一课,来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案例】:
课堂情景1
在指导学生如何刷牙时,教师出示牙齿模型边介绍边指导。
师:如果上牙有食物的残渣,咱们怎样刷才能把这些渣子去掉呀?
生1:横着刷。
生2:不能。
师:能说说原因吗?
生2:这样刷容易把牙齿旁边的肉刷破了。
师:是呀,那可不好。
生:从上往下刷,能把脏东西除掉。
【思考与分析:围绕教学目标,尊重儿童的认识基础,给他们提供较大的时间和空间。从初试刷牙方法到师生共同探究,再到学生通过照镜子、小朋友互评来发现自己是否拥有正确的刷牙方法等自主活动让学生获得认识发展,技能巩固,显然优于纸上谈兵式的空洞说教。】
课堂情景2
在讲解如何保护自己的牙齿时,教师出示两盆甘蔗,一盆是粗粗的甘蔗,第二盆是切过的长条甘蔗。请两位小朋友上台。两名学生都选了切过的甘蔗吃。
师:大家说说,你来选,会选哪一盆呀?
生:我也是跟他们一样选切过的一盆。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第一盆甘蔗这么粗,牙齿会咬坏的。
生:会咬出血的。
师:看来,咱们吃东西也要讲究方法。
【思考与分析:这样的教学为学生营造的不仅是学习的情景,更是生活的情景,很容易引发儿童参与的兴趣。让学生口头说如何保护自己的牙齿,远不如实际生活的再现更有说服力、更具可行性,更能促发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课堂情景3
当学生想到用刷牙的办法来清除牙缝里的残渣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都在刷牙嘛!你平时都刷几次牙呀?
生1:两次。
生2插话:我不刷牙!
师:哪两次呀?
生:早上一次,晚上睡觉前一次。
师:刚才一个小朋友说他不刷牙,你怎么刷两次牙呢?
生:吃了饭,就会有一些汤呀、肉呀嵌在牙缝里。时间一长,牙齿里就会变成酸酸的了。如果晚上不刷牙,过了一夜,我们牙齿就会像鸡蛋壳一样变软、变黑了。
师:说得真好,看来,我们还是得刷……
生:两次牙
【思考与分析: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真实地再现生活情景,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对品德教育更好地深入生活教育有很大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说:“让孩子们如同林子里自由翱翔的小鸟,从生活中遭遇的、体验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为切入点,从儿童与环境的互动出发。”确实,教育的真正指南针是实际生活,生活才是学生学习的教材,它向我们提供了无穷的问题。因此,实施“活动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更加需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给学生充分自主活动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训练,得到发展。
一、目标引领教学。
伴随着新课程走进课堂教学,我们教师的角色在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凸现,大家都在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程”最为合拍的课堂。然而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教改大潮中,面对层出不穷的教育新理念,我认为作为一线的教师要当好这个引导者,上好每一堂课,首先要明确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的定位准确与否是一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质量高低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目标导向教学,以目标来管理整个教学的每一段过程,不断注意学生的变化,并根据学生的反映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避免那种只追求“理想”结果不顾过程的做法。学生在课堂上,不是静态地、被动地聆听接受,而是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机会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题,研究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二、体验增进感悟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到“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由此可见,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健康意识的培养、生活能力的'锻炼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教室是剧场、剧本是教材,道具是粉笔和黑板,作为主角的教师在演一场独幕剧的时代也早已经被不断发展的教学事业淘汰了。在学习《牙齿刷得白又白》这一主题时,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牙齿,我从学生直接的生活经验入手,“吃甘蔗,你会怎么吃?”让学生在选择中道出缘由,明白吃东西也要讲究方法。只有把学生置于适合学生自己身心特点和能力水平的活动主体中,分享彼此的体验,才能让孩子真正地感悟,从而更好地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把品德教学拓展到生活之中。“学是为了不学”,这种分享、这种感悟不是由老师“告诉”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主体参与体验获得的,课堂生活真正成为了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三、交流促进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老师在课堂上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者,也不单只是一个课堂的设计者而是一个引导者和倾听者,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学生们的学习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进行讨论交流,不仅可以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从容表述的能力,还能把学习个体的见解转化为群体的发现,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同时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机会,为他们创造性地学习提供了条件。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组织学生讨论,采用多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多向交流合作,在交流合作中各抒己见,为各类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
比如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当我问孩子平时刷几次牙时,总以为孩子会回答一次或者两次,没想到一个孩子居然说:“我不刷牙。”笑声过后,想来确实如此,有的孩子受家庭影响并不在这一方面特别注重。因此教学中,我们要积极鼓励儿童袒露自己真实的思想,让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看法在课堂生活中呈现出来,把自己的困惑亮出来,使我们的品德课真实起来。与学生亲近,与生活接轨,使我们的课堂更具吸引力,真正体现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理念。
11、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怀着新奇与忐忑的心情我上了今天第一节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对于本课的设计,我基本是以教材为载体,以活动为手段进行的。
开始是一首学生熟悉的歌曲《上学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孩子们纷纷举手告诉我这是什么歌,什么意思。课堂气氛很活跃,孩子们的情绪也很高涨,我也放松了很多。
接下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和自己生活的变化,孩子们说得也很好。这时,我就随着孩子们的话题因势利导,我们进行了很多活动和情境模拟。例如:有的学生说,“我今天很高兴,但是我还不认识我的同学。”这时,我就带领学生进行活动,一起来认识我们的同学,告诉学生要与别人认识应该怎样说,怎样做;我让孩子们从同桌开始认识,然后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们自由的去认识自己想认识的同学。课堂中,一片其乐融融。
在这一环节中,有的学生就谈到了,我们发了很多新书,我就问,“你喜欢这些书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爱护它们呢?”
由于孩子们初入校门还不够适应,所以40分钟的内容没有全部完成。但我觉得这节课我们很有收获,孩子们在宽松逾越的氛围中,认识了《品德与生活》,认识了张老师,认识了自己的同学,还知道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好好爱护自己的的书本。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觉得自己的设计意图是正确的,但是在备学生这方面还要细致些,应该更多地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完整。
以上是我今天的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愿我们携手同行!
12、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这一学科以它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深受我和孩子们的喜欢。这种课型为低年级儿童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的奠基石。在本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而且传统课堂的纯粹传授也不再受学生的欢迎。有幸接触两届一年级“品生”课的教学,我觉得“品生”教学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交流中得到升华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努力在教学中架设从学习到生活、活动的桥梁。
1、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搭建活动舞台让他们去体验
体验是维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中介环节,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因此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如《家里的我》这一主题单元教学中我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细化这一主题。如:“全家福展示”、“为家人做一件事”让孩子体验———我是家里的一分子,从而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奠定基础。接着通过“洗衣服比赛”、“剪指甲比赛”、“缝纽扣比赛”以及“叠衣服比赛”等让孩子在活动中展示———我已经长大。一系列的活动过程我还特意为孩子们留影为他们制作“成长的足迹”,给孩子的成长留一分宝贵的回忆。
2、及时交流,升华认识
《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辨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导行的作用。”因此在活动过后我们要及时让孩子们就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或心理感受进行有效的交流分享。如在《家里的我》每一活动过后我都及时辅导小组长组织交流。在交流中孩子们认识到了“妈妈(奶奶)每天给我洗衣服,很辛苦,所以我以后要听她们的话,还不乱弄脏衣服。”“衣服很难叠整齐,但是我一定要学会,再帮妈妈,让她不辛苦。”“指甲里有很多脏东西,以后我不留长指甲,还要经常洗手。”……每一句话都让人感动,所以我建议学生把话写在“爱心卡”上回去说给家长听。
从体验到认识,胜过千万遍说教。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注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做到润物细无声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品生课的教学决不是孤立的,而是立体的多角度的。我们应该注重它与其他学科间的整合让思想品德教育无处不在又不露痕迹。再说,农村教师一师任多课又为这一做法提供了方便。如《我上学了》这一主题单元的`教学我就整合了语文课第一单元《上学了》和心理健康课中《我是小学生》。《我的同学和老师》我将它整合到体育课的游戏中,让孩子在玩耍中与老师和同学亲密接触在不知不觉中增进了师生、生生间的感情。这样一整合既为活动的开展积攒了时间,又将品德课上的思想教育很好地渗透到各个角落,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开发课程资源,发挥地方资源与校园资源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课程窄化为“学科”,窄化为“教材”,甚至“教科书”,那么课程资源也无非是一些书面的材料。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要走出教材的狭隘视野,广开思路,因地制宜,让课程资源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素材和条件,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专家认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在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我试着这样做:《大自然真美丽》的教学中我则充分利用大海这一地方便利带领学生“亲亲大自然”,然而海边的载沙行为引起学生的兴趣,我索性讲起载沙的危害性,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有效制止这一行为,当然,一年级孩子所能做的便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写“爱护沙滩不载沙”等标语。过后就这一主题我开展了“保护大自然”的班队课,学生通过一组组照片和一段段声情并茂的解说认识到:大自然很美丽,但很脆弱。并签名表示从现在开始从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爱护我们的大自然。接下来,我将充分利用学校的绿色资源带领学生定时开展“护绿”活动。教材或教参只是为我们提供个参考,而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借助“参考”努力向社会、生活延伸,让孩子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四、借助家长的力量让学生的行为习惯真正得到落实
随着计划生育的有效落实,家中的孩子几乎是独生子女,这更增加了中国家长溺爱孩子的情感。因此对学生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得到家长的配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家访,把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和评价策略作为“建议”向家长提出;接着,通过不定时的“信访”、“电访”将每一个活动目标实现。如《我长大了》要求学生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且不会的事学着做。这就要求家长适当地放手让孩子去锻炼。《我是家里的开心果》就要求家长配合接受孩子的关怀或问候。《在学校的一天》中孩子作息时间的安排并执行更是需要家长的全力辅导和督促。......总之,只有家庭与学校形成一股合力才能让学生的行为习惯真正养成,才能让学生更茁壮地成长。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更广阔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