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一等奖
1、《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形式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⑴ 谁欺骗谁?
⑵ 为什么欺骗?
⑶ 怎么骗?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反馈交流。
⑴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⑵ 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⑶ 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⑴ 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
(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⑵ 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⑶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⑷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同学们,“我 ”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四、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五、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2、《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别饿坏了那匹马》 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媒体
搜集有关事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直接导入.
2.质疑:本文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是谁说的 为什么要说
二,精读指导.
自学课文:(1)本篇课文写了几个人 主要是谁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表现了什么
(3)画出你最感动的句子,再读一读.
2.分组交流.
3.班级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
(1)他先是一楞,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
(为什么先是一楞,继之眼睛一亮 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
(他为什么急了 )
(4)"对不起,我这样做可能伤害了你."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说道:"我知道你希望真有那么一匹马,其实,没事的,你继续看书吧."
(这句话道出了摊主"撒谎"的原因,是不想伤害我,是希望我能继续看书,多么感人的谎话1读时要表现摊主十分诚恳的语气.)
4.指导朗读.
三,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四,作业.
搜集这样的事例,讲给同学听.
3、《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一等奖
篇一:《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 11 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个摆书摊的残疾青年以“别饿坏了那匹马”的善意谎言成全 一个极其喜欢看书,但又没有能力看书孩子愿望的感人故事。善意的谎言是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因为它没有掺合任何的功利, 完全是真情凝铸的尊重和关爱。“别饿坏了那匹马”就是这样美丽的一个谎言,在这个谎言中包含着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是这样的一个谎言成全 了“我”年幼时渴望看书的强烈愿望,同时更为可贵的是在“别饿坏了那 匹马”的托词中保全了“我”一颗需要尊重的心灵。文章文字朴实无华,可是在这平淡如水的文字下面去蕴涵着作者“我”对那个良苦用心 的残疾青年万分感激,同时文中也折射出一个发人深省的话题:尊重,是给予一个人最大的帮助和关怀。 设计理念
略读课文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应该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尽可能多些让学生独立阅读,使学生逐步做到自能读书。《别饿坏了那匹马》记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表达了“我”对残疾青年的感激之情。全文描写细腻、情真意切。本设计力图让学生自读自悟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展开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让学生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读敏感,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领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学习者分析:
本班有一部分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对于词句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不是很好,因此老师在课堂上适当的引导,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增加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在把握人物情感、心理变化的基础上加以分析,透过语言理解人物的内心,相比之下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为学生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角色转换,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语言的深刻内涵,体会人物复杂的心理和浓厚的感情,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理解“别饿坏了那匹马”的不同含义。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狼来了》的故事,我们痛恨一个“说谎的孩子”,痛恨他一连几次谎称“狼来了”把山下的人骗上山去。可有人却说“世界会因为谎言而丑恶,也会因为谎言而美丽”,也就是说“善意的谎言不但不受谴责,反而还会让人存感激!”有这样的事吗?
2.听故事
出示图画、声音并茂的动画《别饿坏了那匹马》故事式课件。
【设计意图:听故事是大人小孩都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讲故事能让学生喜欢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促进也课堂教学。】
3.引出课文题目
故事讲完了,大家知道事故事的名字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个“美丽而善意的谎言”——板书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齐读课题。)
让学生说说听了故事后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听了故事后有何感受?
【设计意图: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以及从根据第一印象而产生的一点点体会和感受。】
二、结合自读导语,有由题思启,默读课文
预设提出的问题:
1.文章为什么以《别饿坏了那匹马》为题?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小组合作探究,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形式。】
(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设计意图:根据课文前导语的提示,学会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以及从根据第一印象而产生的一点点体会和感受。】
三、再读课文,自主感悟。
“别饿坏了那匹马”,我们知道,原本无马,残疾青年却假称有马,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去细细地体味,去揭开这个谜底。
1、学生再次阅读,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谎言?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灵?在文中找出依据。
2、同桌交流自读情况,探讨问题。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从课题开始探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四、引导探究,潜心会文。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青年是怎么想的?)——板书:良苦用心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指导:深入理解谎言的善意 ——板书:善解人意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4)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
心情如何?)
3.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生活中你有遇到过这样的例子吗?
(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师:“我”的知恩图报,父亲的善良、碧云的善解人意,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交流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设计意图::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美好心灵,因此,抓住重点词句朗读、体会、感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小结:是啊,只要放弃自己的一点点私欲,就能够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只要每个人付出一点点善意,这个世界将增添许多美丽和欢乐。“善意的谎言不但不受谴责,反而还会让人存感激!”让我们每个人都像这位残疾青年一样,尽自己所能地去帮助别人吧!给别人一点快乐,我们自己也会得到快乐!
总结课文写作方法,鼓励学生积极运用
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我们在作文时要多些运用这些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中感受到那一群普通老百姓的美好品质,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让学生用心去发现心,用心去点燃心,并学习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六、拓展延伸,动手练笔
1.读写互动,创境导写:
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师: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推开木板房的门,“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请发挥想象,将“我”此时的心理活动写下来。
2.让学生动手写小练笔。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理解深透,设计这样一个练笔,帮助学生理解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体会“我”对残疾青年深深的感激之情。学习写作方法,适时捕捉文本空白,阅读课上的“小练笔”,可以及时运用刚学
到的写作方法应用在自己的作文,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板书设计: 言行、心理
残疾青年 : 良苦用心 善解人意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我 : 酷爱读书、 心怀感激
教学反思 :
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句子,语言细腻精美,不可不读,不可不品,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去认真品读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去感受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所采用的方法是对重点词句的朗读、体会、感悟,理解这些关键句子在表情达意上起到的作用,这也是对如何刻画人物品质的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潜心揣摩、反复吟诵,从文中的一句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品读出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体会人间有真情,细节见真心。
在了解课文赞扬书摊主人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对学生恰倒好处地渗透思想素质教育,让学生感知到生活是复杂的,有时候需要善意的谎言,它不是欺骗,与讲诚信并不冲突,做人应该追求真善美,对这个世界,我们应该拥有一颗善良、宽厚的心,并随时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在课文结束时安排一个小练笔,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理解深透,设计这样一个练笔,帮助学生理解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体会“我”对残疾青年深深的感激之情。同时,阅读课上的“小练笔”,可以及时运用刚学到的写作方法应用在自己的作文,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对学生理解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是很有帮助的。
篇二:《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欺骗谁?
(2)为什么欺骗?
(3)怎么骗?
【教学意图:通过欺骗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欺骗故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生活中为什么有这样的欺骗?它是善意的吗?】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教学意图:根据课文前导语的提示,学会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以及从根据第一印象而产生的一点点体会和感受。】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C.“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D.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教学意图: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美好心灵,因此,抓住重点词句朗读、体会、感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五、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教学意图: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理解深透,设计这样一个练笔,帮助学生理解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体会“我”对残疾青年深深的感激之情。】
板书:
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 我
热心、善良 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全课评析:本课旨在赞扬书摊主人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让学生感知到生活是复杂的,有时候需要一些着意的谎言,它不是欺骗,与讲诚信并不冲突,做人应该追求真善美,对这个世界,我们应该拥有一颗善良、宽厚的心,并随时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所采用的方法仍然是对重点词句的朗读、体会、感悟,理解这些关键句子在表情达意上起到的作用,这也是对如何刻画人物品质的学习。最后安排一个小练笔,对学生理解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是很有帮助的。]
篇三:《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触动情感:
每个人都不希望被欺骗,谎言可能会带来很大的伤害,可是有些谎言却是善良的,给人带来真诚和温暖。看到过一则新闻:一个得了白血病的小女孩,在她生命的后期,当医生问她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时,她说想去天安门广场看看升旗仪式,对一个生命垂危的女孩的最后心愿,医生和家长哪有不满足的理由呢?但是因为她的家住在遥远的新疆,如果满足她的要求,医生怕女孩经受不住旅途的劳累,于是一个由2000多名志愿者和医生还有女孩的家人组织的集体编造谎言的活动开始了,从上火车到改乘旅游公车,一路上,从报站到服务员端茶倒水,甚至到旅客的交谈,都是大家有意安排的,最后来到了一个学校,在军乐队伴奏的国歌声中,双目失明的女孩以为真的来到了渴望已久的天门广场,当看到她无力地举起小手向国旗的方向敬礼时,在场的人们全都流下了热泪,这次由2000多人组织的集体说谎行动,你能说他们善意的谎言不是崇高、美好、令人敬佩的吗?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这样的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里真是数不胜数, 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一个善良的谎言,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关心和温暖。一起来学习第10课《别饿坏了那匹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上的学习目标,全班齐读。
2、读准生字,联系上下文想想新词的意思。
3.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在小组内探讨一下。
三、 小组讨论,解疑质疑
1、小组内讨论。
2、各学习小组将本组讨论的问题书写到黑板上,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3. 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4).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①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C.“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D.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②.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5).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四、拓展延伸
课文几次提到的马,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可是我们仔细想想,这匹马似乎又是存在的。对追求知识如饥似渴的我,就是那匹饥饿的马,为了不让我“饿”坏,残疾青年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让“我”感觉到了关心和温暖。你身边有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一)同桌互相交流事例,说说感受。
(二)指名交流。
(三)总结:是啊,只要放弃自己的一点点私欲,就能够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只要每个人付出一点点善意,这个世界将增添许多美丽和欢乐。让我们每个人都像这位青年一样,尽自己所能地去帮助别人吧!给别人一点快乐,我们自己也会得到快乐!
4、《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一等奖
一、教材阅读
1.课文简说。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全文主线清楚,脉络分明。围绕“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的谎言被揭穿的过程,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美好心灵。如,残疾青年的善良、宽厚、善解人意。他明知“我”在偷看书,却一直没有阻拦;当“我背着马草四处寻找买主”时,他谎称“咱家的那匹马正缺马草”,买下“我”的马草,还叮嘱“以后,马草就卖给我”。又如,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而“我”喜爱看书,能听从父亲的教导去扯马草挣钱。对于青年的帮助,“我”心中感激不尽,因此一心不让青年家的马饿坏了。朗读本文,不能不为这些人美好的心灵而感动。
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品德。如,残疾青年关心“我”的读书:“我”读《红岩》时,他让“我”“‘坐下慢慢看吧 ”;为了阻止真相暴露,“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还不惜用“那马会踢伤你的”威胁“我”。课文还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攥着马草换来的毛票,我立即奔向书摊,泰然地坐下来,从容地读着一本又一本的书”。写出了“我”重新获得读书机会后的兴奋。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通过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普通百姓美好的心灵,体会“我”对青年的感激之情。二是进一步领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词句理解。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上小学五年级那年,学校不远处的书摊是我放学后流连忘返的地方。
“流连”是留恋不止的意思。“流连忘返”写出了“我”酷爱看书的程度。残疾青年也正是从“我”在书摊前流连忘返的情景,发现了“我”对知识的追求,以及身无分文的无奈。这是他一直帮助“我”、想方设法给“我”看书机会的原因。
②我回头去看愣在轮椅上的他和他手里的那本书,书页中分明多了几张毛票。
“书页中分明多了几张毛票”,那是父亲利用翻书的机会,悄悄夹在书里的。父亲知道,青年是靠摆书摊养家糊口的,生活也不容易。所以他不光忍痛打“我”,让“我”认识到:做人不能只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别人着想,同时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对青年的关心。
③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笑着对我说:“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他认真地看过马草后,冲里屋叫道:“碧云,你出来一下!”
青年获悉“我”马草不好卖的消息,为了继续帮助“我”,打算通过说谎买“我”的马草。句子具体写出了青年做决定的经过。“愣”字表明青年突然明白马草并不好卖。“眼睛一亮”表明他想出了既能帮助“我”又不易让“我”发觉的主意。青年之所以“认真地看过马草后”,才让碧云收下马草,是想让“我”产生错觉:青年家真的有马,而且正缺马草。这样“我”就不觉得他是为了帮助“我”而故意这么做。这段言行与神态描写烘托出青年关心“我”的良苦用心。
④“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这段话写出了青年的着急。由于碧云的意外不在,青年又是残疾,所以无法将马草提进院子。而“我”担心那匹马饿坏,提议自己把马草提进院子。青年知道,一旦“我”走进院子,就会看到那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谎言就会被揭穿。他就不可能继续留“我”在他的书摊上看书了。文章这样写,突出地表现了青年对“我”的关心。
⑤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这段话写出了事情的结果,我明白了事情的真相。通过两个感叹句、两个问句写出了“我”见到马草后的震惊与感激。文章中的破折号起到注释说明的作用,强调了“我”卖给青年的马草全部都在。
(2)对词语的理解。
刻骨铭心:铭,把文字刻在石头或金属器物上。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多用于对别人的感激。
毛票:口语,就是面值一角的人民币纸币。
攥:握。
一如既往:跟过去完全一样。
瞥见:一眼看见。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2.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建议
1.首先,可以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按照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个中心问题,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从“我”的角度说,也可以从残疾青年的角度说。
2.进一步理解课文,了解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别饿坏了那匹马”既是课文的题目,也是推动故事发生的关键句。它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我”把马草卖给残疾青年,离开书摊时,青年嘱咐“我”的话。他的话,看起来是对自己家的那匹马的关心,不让它饿着,实则是免去了“我”寻找马草买主的辛苦,让我把时间花在看书上。第二次是青年看见“我”背着马草走向书摊时,吩咐妹妹碧云的话。这话既是说给妹妹听的,暗示妹妹不要拒绝买这无用的马草;更是说给“我”听的,让我能心安理得地看书。青年既帮助了“我”,又很好地维护了“我”的自尊。第三次是“我”对青年说的话。每天“我”都想象着马“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情景,心安理得地看书。关心马,就是“我”对青年的关心。文章用“别饿坏了那匹马”贯穿全文,起到了层层推进的作用。
然后重点学习“有一天”发生的事,可以以“走进院子,我看到了什么”为题组织学生讨论,充分感受青年的美好心灵,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
3.课文中有不少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的语句,集中表现了人物的美好品质。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这些句子,然后用心读一读,想想自己为什么感动,或者是自己从中体会到人物什么样的品质。可以把这些心得、体会写在句子的旁边,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4.课文展示的不仅仅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品质,在其他人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一颗颗闪光的心灵。教学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说说对文中其他人的印象,体会其他人的美好品质。
5.本组口语交际要求就“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这个话题进行辩论。教学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青年与妹妹说谎的本意,为开展辩论做准备。课后,也可让学生发现周围的人有无说谎现象,调查说谎的原因及结果,为辩论积累素材。
四、教学案例
明白真相体会真情
师: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
生:没有。
师: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
生:看到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
师: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朗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
生:我注意到了“枯蔫焦黄”这个词语,说明马草放了很长时间了。
师:会多长呢?
生:从“我”卖给他的第一天起。
师:是啊,从那一天起,马草就堆在那里,天长日久,枯黄了。
生:我注意到了“一堆”这个词。这个词说明马草很多,也说明青年收下了“我”的很多马草。
师: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生:他对“我”的关心。他愿意帮助“我”,让“我”有书看。
生:我注意到了破折号。破折号起到了解释说明的意思,强调那马草是“我”卖给青年的。
师:是啊。“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生:心里非常感激。
师:这就是“我”要强调“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的用心。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生:“我”看到了青年“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的情景。
生:听到了青年冲里屋喊的声音:“碧云,快把马草提进去,别饿坏了那匹马。”
生:看到了碧云茫然的眼睛。
生:看到了青年“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的情景。
生:看到了青年乐于助人、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
师: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又如何呢?
生:感激。感谢他给“我”看书的机会。
生:惭愧,那么长时间没有能够发现秘密。
师: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5、《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⑴ 谁欺骗谁?
⑵ 为什么欺骗?
⑶ 怎么骗?
评:通过欺骗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欺骗故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生活中为什么有这样的欺骗?它是善意的吗?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反馈交流:
⑴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⑵ 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⑶ 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评:根据课文前导语的提示,学会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以及从根据第一印象而产生的一点点体会和感受。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⑴ 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⑵ 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⑶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⑷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评: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美好心灵,因此,抓住重点词句朗读、体会、感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五、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评: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理解深透,设计这样一个练笔,帮助学生理解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体会“我”对残疾青年深深的感激之情。
【板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 我
热心、善良 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全课评析】
本课旨在赞扬书摊主人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让学生感知到生活是复杂的,有时候需要一些着意的谎言,它不是欺骗,与讲诚信并不冲突,做人应该追求真善美,对这个世界,我们应该拥有一颗善良、宽厚的心,并随时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所采用的方法仍然是对重点词句的朗读、体会、感悟,理解这些关键句子在表情达意上起到的作用,这也是对如何刻画人物品质的学习。最后安排一个小练笔,对学生理解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是很有帮助的。
6、《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记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故事性较强,其语言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进行这一课设计时充分考虑这一特点,充分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寓教其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以“谎言”为切入点,走进文本
从“谎言”入手,引导学生抓住题眼,把握重点,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从思路上了解文章的顺序。一开始就告诉学生我们将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了一个善意的谎言。相信老师的这一番话,定会在学生心中激起涟漪,产生疑问。于是就是利用这一及时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自己去寻找这个谎言。由谎言引到那匹马,再由那匹马走近青年摊主,可谓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由此,身残而心底善良的青年摊主的形象开始在学生心中扎根。
二、以“谎言”为研究点,读中感悟
在本课教学中紧扣“寻找‘谎言 的蛛丝马迹”这一问题,把读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课堂上,让学生边读边想,画画写写,一步一个脚印,真正收到了读写相结合的效果。初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找出谎言;熟读,引导学生找出这个谎言的蛛丝马迹;精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说出理解,读出感受;品读,引导学生选择最感人的段落,读出情感。可谓环环相扣,步步到位。本课中设置的一个小练笔也非常成功,通过想像写话,把学生带入了文中“我”的内心世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三、以“谎言”为升华点,升华主旨
阅读教材,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感人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的价值。因此,在本课教学即将结束之前,设计了这样一系列环节:在学生进行小练笔之后,老师请学生再读课题,问:你又从这个谎言中体会到什么?紧接着第二问: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在这二问的基础上,老师进行第三次深层次地引导:读书就要读有所悟,你从文章中悟出些什么?通过这三问,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从而顺利地引出文章的中心,即两句名言:“放弃自己的一点私欲,能够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和“每人一点点善意的付出,会给这世界增添许多美好和欢乐”。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读有所悟,就是说要读出道理来,悟出人生哲理来。结尾处让学生感作者之感,从而联系自己,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受到心灵的陶冶。
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几次朗读都不是很充分,学生阅读后的交流也不够深入,在总结时学生谈感受也没有完全投入,表达的比较肤浅。
总之,一次公开课就是一次最好的历练,我会把这次历练当作一个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不断超越自己。让自己的语文课堂绽放出新的活力与魅力。
7、《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别饿坏了那匹马》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较个人得失、想方设法让“我”安心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这篇课文并没有因为是示范课而特意选择的,只是按进程刚好到这里。这样做没有一点儿轻视本次教研的意思,只想努力把常态化课堂展示给大家。说实话,把一堂课上好实在是太难了。尽管我也花了不少功夫,尽管我也听取了教研组老师的不少好意见,但结果却还是不尽人意。
对于略读课文的字词教学,我是这样认为的,应该由学生自学为主,但本篇课文出现的几个字读音学生读起来实在有难度,所以就有意安排这样的字词教学。本来,我还设想仿学太平小学陶志斌校长的做法,利用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说话的方式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来这种方法既可让学生认识词语、了解词意又能达到运用的目的,真是一举多得。但由于这样做费时太多,在这样的场合实试就显得很不现实,所以尽管有效,还得忍痛割爱。
关于略读课文的切入点和驻足点,《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课文,作为对话的切入点在哪里呢?读了许多遍文本后,我也想了多个切入点,最终确定从题目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很清楚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以“谎言——为什么要编谎言——真相大白”三大块串成现在这条线。特别是略读课文,就要求我们教师有审读教材的独特慧眼,发现有核心教学价值的精妙之处,如果面面俱到,走马观花,似乎什么都教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给学生留下。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集中有限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在语言精妙之处驻足鉴赏,细心揣摩,反复吟诵,直至领悟其中滋味。《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课文值得我们驻足鉴赏、细心揣摩的地方在哪里?我认为有三点精妙之处:1、课文开头部分我看书时的尴尬;2、我看书时被父亲抽耳光;3、残疾青年编造的那匹马。抓住了这些精妙之处,引领学生去认真品读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去感受残疾青年不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学生通过自己的潜心揣摩、反复吟诵,从文中的一句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品读出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困惑: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小手林立、口若悬河,教师神采飞扬,这样的场面我想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想追求,但他们漠然的神色又让我们显得那样的无奈,我们怎么办?我束手无策。
还好,有人说,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人家都这样说了,我也就可以心安理得了。但我还是很恳切地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够对我这一堂课和我的困惑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先谢谢了。
8、《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激趣导入,启发学习。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伊始,我说:“我们都不希望被别人欺骗……但是有些谎言也是善意的。”接着导入新课。新课的导入即触发了学生对新课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课堂教学有效性自然就提高了。学生各抒己见,达到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的目的。
2、教路清晰,重难点突出。
“别饿坏了那匹马” 围绕这句话展开学习。文中几次出现“别饿坏了那匹马”,划一划,想一想每次的用意是什么?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文中的青年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这一教学思路清晰,又抓住文章的重难点。
二、不足之处:
当然,我们的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一节课难免会有不如意之处。在教学中,教师不敢放手,总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学习。同时学生缺少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没有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三、改进措施
本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想在教学目标中就应该增加“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这一目标,因为这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不能只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品质,还应该引导学生透过字面,了解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品质的,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从而迁移运用。毕竟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也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
9、《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开学初拿到新课本,同学们充满了好奇。那新颖的版式,那优美的诗文,再配上精美的图画,简直令人爱不释手。如何用好这套教材,体现课改理念的精神?我在课堂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首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把全班分成十几个学习小组,每4人一组,小组成员轮流担任组长。上课时,先由老师导入,提出问题,然后小组合作学习,自由讨论,组长整理归纳,形成小组意见后在全班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别饿坏了那匹马》的教学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最佩服这些人物的哪些品质?各小组展开讨论,纷纷发表见解。最后,我综合大家的意见,使同学们对残疾青年的形象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理解了课文深刻的主题。
二、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新教材中有好些课文,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感人、如何让学生深刻领会,自主学习?我一改过去由分析故事情节入手,进而分析人物形象的旧模式,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课文改编成短小精悍的课本剧,排练后在课堂上表演。同学们对此十分乐意,倾注了满腔热情,常常是课堂上领会课文,下课后讨论剧本,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节目,忙得不亦乐乎。有两个学习小组把这篇课文内容改编成剧本后,小组成员根据各自的特点选择角色,把人物形象表演得惟妙惟肖,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同学们通过形象的表演来诠释课文,对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创作和表演中获得了乐趣,在快乐中养成了自主学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