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优秀数学教案一等奖之认识生活中的数据

2023-06-28 15:32:10

  优秀数学教案一等奖之认识生活中的数据

优秀数学教案一等奖之认识生活中的数据

1、优秀数学教案一等奖之认识生活中的数据

  1、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

  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据,为了帮助人们了解情况、发现规律、作出决策而引入这部分内容的,是为了让学生们通过对数据的学习,掌握必要的统计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节内容应突出一个特点——注重学生的活动。在认识百万分之一和学习科学记数法的内容中,经历观察、实际操作、交流等活动,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多角度对小数进行描述与估计发展数感。

  从内容来看,本节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数感,所以本节的教学应以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而展开,在教学上根据本节内容提出以下建议:

  (1)在进行对小数的感受及表示的教学时,要重视小组活动,重视小数的实际意义,注意对小数的估测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感受小数,估计小数和表示小数。

  (2)本节的教学策略就是充分让学生动口、动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特别是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2、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

  由于发展学生数感和科学记数法是本节学习的主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所以课堂教学设计应围绕学生的实践活动这一思路展开。具体的设计思路如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情境应来源于实际,来源于学生生活中与数据有关的以及学生很感兴趣的素材,让学生体会所学内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

  (2)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活动

  教师在学生认识一百万分之一的活动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协助有困难的小组。活动结束后,随机抽取部分小组发言,教师应给以适当的鼓励性的评价。在活动中要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用多种方法进行估算。

  另外,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幂的意义进行回忆,弄清指数与其结果中零的个数的关系,以此帮助学生对科学记数法的理解。通过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幂的形式表示数的简便性从而导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数。

  §2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学习目标: 1、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

  2、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3、体会近似数在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建议:

  1、分两课时上;

  2、第一课时建议:

  (1) 通过具体的情境来辨别精确数和近似数,体会数出来的数是准确数,测量的结果是近似数,且测量工具的.单位越小,所得的数就越精确.

  (2) 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还有不少情境也用到近似数,如因为客观条件无法或难以得到精确数(人口统计)以及实际问题无需得到精确数据(97人门票每人8元经需800元).

  (3) 按要求取近似数的方法是四舍五入法,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注意题目尽量要有实际背景,并且不宜在此做过多的练习,关键是掌握方法.

  (4) 选取适当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如国家之间面积的比较.

  3、第二课时建议:

  (1) 对于有效数字的概念,要使学生明白右边是到精确到的数值止,如精确到十位的近似数是20,有效数字仅为2.

  (2) 注意本部分内容不作为评价的重点,故不宜作拓展,掌握教材中的题目即可.

  §3世界新生儿图

  学习目标: 1、体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能从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能形象有效地运用统计图描述 数据.

  3、经历估测平面图形面积的过程.

  教学建议:

  1、分两课时上.

  2、第一课时建议:

  (1) 估测平面图形面积最好用方格纸,如教材中的世界地图就很好,建议在世界新生儿图中画方格,以澳大利亚作为单位1,然后估测其他国家的面积.

  (2) 求面积之比时可引导学生掌握连比方法:把最小的面积看成单位1,然后利用计算器就可写出连比.

  (3) 选取合适的内容引导学生能从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如世界新生儿图.

  3、第二课时建议:

  (1) 引导学生理解比较形象的统计图的特点,如四个国家森林面积统计图.

  (2) 人均森林面积与森林总面积进行比较讨论时可引导学生体会绝对数量与相对数量比较的结果可能会不同,同时了解我国的森林资源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不是占优势这一情况,以及可让学生提出一些好的建议.

  (3) 引导学生尽可能形象地制作统计图,应给学生充分想象和实践的时间,如制作统计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均森林面积.

  课题学习 制作“人口图”

  人口图知识简介:人口图反映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构成、人口变动等状况的一种专题地图。人口地图的编制是把有关人口的统计资料经过整理后,选择或设计适当的表现方法,绘制成为以地图为背景的图象,反映人口分布区域差异规律和发展趋势。

  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图表地图“人口图”常用来反映有关人口的内容,这种地图的特点在于:①统计单位不是按实地范围,而是根据各单位数量大小决定其在图上的面积;②各统计单位地区的实地轮廓界线简化,近似于实地轮廓;③保持各单位地区间的相邻关系。以市为单位的地区,各市在地图上的面积是把实地轮廓稍加简化并按人口数量计算所得的面积。

  一、基本内容

  本课题学习的基本内容就是制作一个类似于第3节中“世界新生儿图”那样一种人口统计图。需要综合运用数据分析与处理、比例、测量、画图等知识,学生将经历观察、比较、估计、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

  二、设计意图

  1、学生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相对于这三种统计图,制作本课题学习的“人口图”要更复杂一些,但也更有趣。因此,本课题是一个现实、有趣、具有挑战性的课题。通过本课题学习,学生不仅进一步认识制作统计图的全过程,而且也将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教材为了呈现内容的方便,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步骤,教学时不一定拘泥于教材的思路和步骤。比如,可直接把这一课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寻找解决课题的思路和具体步骤(自己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制作统计图等),教师只须给予适当的指导即可。

  三、教学建议

  1 、第一课时,可在复习图3—1所示的“世界新生儿图”基础上,引入课题学习,组织学生完成“议一议”中各项任务,让学生充分交流从中获取信息,指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口分布情况,初步了解其原因。通过染色分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简单介绍“人口图”的制作方法及要求,根据课题学习的特点,教师可以设置若干个小课题,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课题的讨论。指导学生分组分小课题进行制作“人口图”。

  应鼓励学生根据不同问题,进一步体会不同统计图的特点,能选择适当的方法把杂乱无章的数据通过统计图整理得简洁、醒目和富有个性。

  2、 第二课时,可在制作“人口图”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或我地区人口分布状况,可通过资料的收集分析我国人口其它状况,如年龄结构(反映老龄化)、文化结构等等。可以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奋学习的优秀品质

2、优秀数学教案一等奖之认识生活中的数据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利用直观教具正确地用分数表示相关的数。

  2、能利用分数知识将低级单位的长度、钱币换算成高级单位,并用十分之几的分数表示,为下面认识小数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600÷3320÷4690÷3720÷9

  60×40×7889+2572-56

  80×6080+6015×616×5

  二、在下图中涂上分数所表示地部分。

  3/4

  2/3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6题

  2、做“想想做做”第7题

  提问:为什么第一个括号填写1/10,第二个括号填7/10?

  教师在线段上再任意表上几个括号。

  3、做“想想做做”的第8题

  出示放大图。

  这把尺总长是几厘米?也是几分米?看着直尺说一说1厘米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为什么?也就是几分之几分米?3厘米和7厘米呢?

  4、做“想想做做”第9题。

  5、做“想想做做”第10题

  6、做“想想做做”第11题

  四、全课总结。

3、优秀数学教案一等奖之认识生活中的数据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学会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

  纸、剪刀、圆规、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大屏幕展示高年级同学课间投篮比赛情境图)

  2、师质疑:你们认为安排这样的队形公平吗?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

  3、生自由回答,师相机点拨。

  4、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板书:圆的认识)

  (二)、恰当引导,自主学习

  1、师:你们认为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区别?

  2、(师板书:圆是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3、生齐读三遍。理解意思。

  (三)、师生交流,感受新知

  1、找身边的圆。

  2、师:(出示教具圆规)这是什么?它表面上有圆吗?(生边看边答。)

  3、在你的纸上画一圆。

  4、师抽生在黑板上画圆。

  (1)没成功:他为什么没画成功?(1是没有固定好有针的那个脚;2是没固定好圆规两脚间的距离;3是可能不太好旋转;4是黑板比较滑,不太好固定)

  5、师示范画圆。

  师:刚才同学们总结得很好,看来,用一只手固定住圆规的针尖很关键。看老师画。

  师:圆规固定不动的这个脚,也就是这个点,对画圆至关重要!谁能给它起个名字?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点出你所画圆的圆心,标上字母O。一个端点在圆心【板书:圆心】,另一个端点在圆上【板书:圆的曲线上、圆边上、圆的边缘上、圆的弯线上】

  师:我们把……统称为圆上【板书:圆上】

  师:只能画这一条吗? 生:还能再画!

  师:再画一条。还能再画吗?再画一条。还能画吗?到底能画多少条?

  师:所画出来的表示圆规两脚间距离的这几条线段,一个端点都在哪?另一个端点呢?

  生:一个端点都在圆心,另一个端点都在圆上。

  师:我们给这样的线段起个名字吧!

  师:【板书:半径(r)】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在你的圆上标上r。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半径。(一个端点在圆心,另一个端点在圆上的线段就叫半径。)

  师: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

  生:在一个圆里,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师:既然半径有无数条,那么在围成圆的这条曲线上,像这样的端点能找出多少个?

  生:能找出很多(无数)个。

  师:(在三个点的旁边紧密地多点几个点)这行吗?

  师:正是这无数个点紧紧地手拉手,靠在一起,连接成一条完美的曲线,围成了圆。

  师:请同学们拿出剪刀,剪下你所画的圆。

  师:这是一个平展的圆,上面只有圆心和半径,请大家像老师这样把它对折,用食指触摸折叠的地方,打开。多了什么?

  生:一条折痕。【痕迹、印子、折痕】

  师:我们把对折产生的这条线段、这条痕迹统称为折痕。

  师:朝不同的方向再对折一次,用手触摸折痕,打开,请同学们照这样再做几次。

  生:折圆

  师:原本平展的圆上,多了很多很多的折痕,在这些折痕里藏着许多许多关于圆的奥秘,同学们想发现吧?请同学们在4人小组里围绕折痕,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由组长记下“我们的发现”。汇报发现的时候,由组长上来发言,组员可以补充。但每一组只能用一句话汇报一个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发现,别的组发表过的观点,其他组便不再重复,开始讨论。

  1、(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3、课堂小结:下面我们来整理一下我们的思路。今天,我们认识了圆。【板书:圆的认识】一开始,我们学习了画圆,你觉得画圆要注意什么? (定点、定长)圆是由无数个特定的点手拉手围成的优美曲线。半径和直径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圆。半径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直径呢?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直径呢?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在回过头去,你现在知道为什么投篮比赛要站成圆形了吗?谁来说说为什么?

  (四)、巩固练习,问题解决

  1、判断直径 、半径

  2、[媒体]填一填:

  3、[媒体]再请你辩一辩:下面各句话对吗?

  4、画圆

  请你画一个半径为4厘米的圆

  画的圆半径为4厘米的同学,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简单地说你是怎么确定半径为4厘米的?

  师:下面我们还将面临3个实际问题的挑战,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

  问题1、你能测量出1圆硬币的直径吗?(参考用工具:直尺,一副三角板)

  问题2、你能在地面上画一个半径1米的圆吗?(参考用工具:绳子、粉笔)

  问题3、车轮都做成圆的,车轴装在哪里?为什么?(参考用工具:自行车)

  师:我已经发现,很多同学都笑了,这说明他心里有底了。每个同学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来研究。

  (五)、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发挥想象,灵巧操作

  (1)、给你两枚钉子和一条一定长度的绳子,你有办法画出圆来吗?

  (2)、任意画出一个圆,再标出圆心、半径、直径。(字母表示

  师:学完这节课,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吗?圆里面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着同学们去研究和发现!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像圆那样完美!

4、优秀数学教案一等奖之认识生活中的数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与感受圆的基本特征,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应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1.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2.感受圆的基本特征。

  3.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教学难点:应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不同的含有圆形的实物、剪刀、直尺、圆规。

  教学过程

  教学例1。

  (一)感知生活中的圆。听,一滴雨水滴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起一层层涟漪,看,是什么形状?

  出示图片,问:这些物体上也都有圆,谁来指一指。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看到圆?

  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圆

  (二)自主画圆。先请你想办法画出一个圆,并在小组里交流你是用什么画的?

  (三)交流感受。你觉得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二、圆规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例2。

  (一)圆规画圆。

  1.认识圆规。如果要画一个更大、更小或指定大小的圆,借助你手里物品上的圆还行吗?得有一个能调节大小的画圆工具——圆规。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它?

  2.尝试画圆。你能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吗?试试看。(师同步在黑板上画圆)

  3.展示作品,归纳画法。

  (1)展示完美作品。问:你是怎样用圆规画圆的?课件出示画圆步骤:

  ①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

  ②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一点上;

  ③把装有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

  (2)展示问题作品。强调画圆时的注意点。(定点,定长)

  4.规范画圆。如果让你重新画一个圆,有信心画得更好吗?要让全班同学画的圆一样大,该怎么办呢?(脚距?厘米)

  (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1.圆心。师:画圆时,针尖固定的这一点,在圆的什么位置?你猜这一点叫什么?(板书:圆心)通常用大写字母O表示。(生标O)

  2.半径。你能在圆内画一条线段表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吗?试一试。(指名板演)

  小组交流:你是从哪画到哪的?(辨别圆内、圆上、圆外)

  其实,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圆的半径,通常用小写字母r表示。板书:半径,r。(生标r)刚才画的圆半径是几厘米?如果要求画一个半径5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为多少?

  3.直径。

  你能在圆内画一条线段将这个圆平均分成两份吗?画画看。(指名板演)。画好后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像这样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圆的直径,通常用小写字母d表示。板书:直径,d。(生标d)刚才画的圆直径是几厘米?如果要求画一个直径5厘米的圆,圆规脚距应定为多少?(2.5厘米)。

  4.练一练第1题。(课件出示)(以毫米作单位,要精确。)

  三、合作探究,揭示圆的特征。

  教学例3。

  我们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其实,关于半径和直径还有许多奥秘呢,一起来探索好吗?

  (一)合作探究:出示例3

  师:先任意画一个圆,把它剪下来。(2分钟够不够?)

  示: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在小组里讨论: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课件反馈)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课件反馈)

  (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对折引伸)

  (二)汇报。(略)根据学生汇报板书。无数条,都相等,d=2r,r=

  (三)你还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你觉得对折时的折痕就是圆的什么?直径所在的直线就是圆的对称轴。)

  五、回顾总结,赏析提升。

  (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二)视频欣赏。后问:圆在建筑物中,艺术品中被广泛运用,大自然中也随处可见圆的身影。圆美吗?板书:圆

  圆心(O)

  同圆中半径(r)——无数条,分别都相等,d=2rr=d

  直径(d)

  作业实践活动

  (四)练习:1.判断。

  2.练习十七第1题。(说说是怎样想、怎样算的)。

  3.练习十七第2题。(提醒:要在圆中标出相关条件。)

  四、拓展延伸,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请大家看动画片,高兴不?

  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车轴要装在哪儿?

5、优秀数学教案一等奖之认识生活中的数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及画圆的方法。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圆的存在及作用,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掌握圆的特征及画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喜羊羊和灰太狼一起参加动物王国里举办的汽车设计大赛,喜羊羊设计一个圆形车轮的汽车,灰太狼设计一个方形车轮的汽车。它们行驶起来会是什么感觉呢?

  (2)对于圆,我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生活中你们在哪见过它们呢?

  (3)(课件出示)欣赏有关圆的美丽的图片,如向日葵、光环等。

  【设计意图】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需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与数学的运用。

  二、自主探索,交流互动

  1、感悟画圆法

  师:好了,欣赏了那么多美丽的圆,大家想画这些圆吗?你们有什么办法把圆画出来呢?

  ……

  2、尝试用圆规画圆

  师:利用实物画圆这个方法大家都会了,我们就不研究了。你们想挑战用圆规画圆吗?

  (生在纸上画圆,师巡视,仔细观察学生画圆时出现的问题)

  师:老师发现大部分同学画的圆很漂亮,但有小部分同学画的圆不是很好喔!你猜猜,他们可能在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大家愿不愿意帮帮他们呢?

  ……

  师:其实大家所说到的就是用圆规画圆的步骤和应注意的地方。谁说说?师根据生说相机归纳与板书,并示范画圆。

  (1)确定圆规两脚间的距离

  (2)把针尖固定在一个点上

  (3)把另一只脚旋转一周

  3、画定长为2厘米的圆

  师:同学们学会画圆了吧?想再画一个吗?不过这次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喔,就是要使咱班同学画的圆一样大,怎么办?(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定的一样长)

  【设计意图】

  把静态的图片变为动态的操作,从学生的真实点出发,以练习作为贯穿用圆规画圆的教学过程的始终,并以观察、讨论、谈话等教学方法加以辅助,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画圆的方法及注意点。

  4、剪一剪、折一折

  (1)认识圆心。师:把这些折痕都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它叫做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小结: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请同学们用彩笔在圆上标出圆心。

  (2)认识直径。师:我们任取一条折痕,观察它有什么特点?

  小结: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是一条线段。(揭示概念像这样通过圆心并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就是圆的直径)用字母d表示,并在圆上标出。

  (4)认识半径。师:画面中的线段有什么特点?

  小结:一端在圆心上,另一端在圆上任意一点。揭示概念(连接圆心与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

  (5)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师:我们认识了圆心、直径与半径,想想它们的特征及其关系?

  a在剪成的圆里你能画多少条半径?它们的关系有什么关系?

  b在剪成的圆里你能画多少条直径?

  c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交流

  小结、板书

  【设计意图】

  在这里先让学生掌握画圆的方法,再让他们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既优化了教材的编排,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自练反馈,巩固练习

  (1)填一填:

  ①同一圆里有( )条直径,有( )条半径。

  ②在同一圆里,直径与半径的比是( )。

  ③把一个圆规的两脚张开2厘米,画一个圆,它的直径是( )。

  (2)判一判,对的打“√”错的打“×”。

  ①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圆的直径。 ( )

  ②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

  ③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3)三题中选一题做:

  ①请你当裁判员:我们班举行迎“元旦”套圈比赛,参赛的同学应站成什么形状合理、又省时?请根据你的创意画出相应的示意图。

  ②请你当设计师:绿岛公园计划在圆形人工湖里建一个观影亭,请你拟定一个选择建设位置的方案并简要说明理由。

  ③体育老师想在操场上画一个10厘米的圆圈做游戏,可圆规太小,你能帮她想一个办法吗?

  【设计意图】

  《课标》提倡: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强调数学知识的来源与应用。这一环节将枯燥的练习,融入到当设计师、裁判员中来,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又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在交流中开阔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而且练习的设计富有层次性,体现了实践性、应用性、开放性。

  四、回顾总结

  师:在这节课里,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生活中有些东西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呢?感兴趣的话课后我们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

6、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欢迎大家分享。

  活动目标:

  1、通过画圈数数活动学习区分单双数。

  2、能正确判断、区分单双数。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1到10的水果卡、笔、(人手一份),1到10的数字卡和圆形小卡片10张,箱子一个(里面装着数量1到10的物品卡片)。

  2、经验准备:幼儿已有初步认识单双数的学习经验。

  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通过画圈数数活动学习区分单双数。

  2、活动难点:能正确判断、区分单双数。

  3、指导要点:引导幼儿通过画圈数数活动正确判断并区分单双数。

  活动过程:

  1、给水果画圈,找单双数。

  (1)圈画1—10的水果卡。(将图上每个盒子里的水果每两个圈在一起,重点是让幼儿会每两个圈在一起,先数共有多少个水果并填写数字,再来找朋友把水果圈起来。)

  师:今天小猴去果园摘了许多水果,请小朋友帮忙数一数每个盒子里水果数量,数好了就填在盒子下的小方格里,再给他们找朋友,把盒子里的水果两个两个的圈起来了。

  (2)观察以画过的卡片。

  师:你们都给水果找完朋友了,是不是每种水果都找到了朋友?

  教师小结:我们给水果找好朋友后,发现两个两个圈画能把水果圈完的是2、4、 6、 8、10,我们把它们叫双数,两个两个圈画最后总剩一个的是1、 3、 5、 7、 9,我们把它们叫单数。

  2、操作1—10数字卡,可以区分单双数,发现10以内最大的单双数和最小的单双数。

  师:现在呢!老师把这些数字宝宝请出来,请告诉老师哪些数字宝宝是双数,那些是单数吗?单数有几个,双数有几个?最大最小的`单双数是哪个?

  3、做游戏“摸宝”

  (1)规则:幼儿从箱子摸出宝贝后,数数里面物品个数几个,是单数还是双数。

  (2)游戏2—3遍。

  4、“抱一抱”游戏活动。

  评析:教师教态自然,很富有感染力。数学的概念也比较清晰。最后游戏结束后,可用语言提示自然结束,不必再坐回位置上效果会更好。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条理清楚,结合幼儿日常生活经验来学习单双数。并运用观察法、归纳法、操作法、游戏法、赏识激励法,特别是操作法的运用,是突破重难点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法。因为在操作中,能引起幼儿思维的积极探索,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操作结果,达到了帮助幼儿整理经验、明确概念的目的。

7、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高矮》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高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自主的探索活动认识高矮、高矮的相对性以及高矮排序。

  2.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形、时空和空间等现象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活动准备:

  1.高矮不一的:木棒、积木、瓶子、杯子、盒子、笔等等。

  2.长颈鹿、小猴子的图片(小猴子站在椅子上,用布遮住只露出小猴子比长颈鹿高些)

  3.红、黄、蓝三块积木。

  4.气球2个、音乐《找朋友》、录音机。

  活动过程:

  1.游戏《排气球》引入高矮话题

  请一高一矮2名幼儿拍气球,提问“他们都拍到气球了吗?为什么?”

  2.游戏《找朋友》

  音乐《找朋友》幼儿两两找朋友进行比高矮,引导幼儿学会比较高、矮、一样高。

  3.探究活动

  ①师:小朋友在比高矮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为什么你跟x x小朋友比高了跟x x小朋友比又矮了?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玩具,小朋友去排一排、比一比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讨论一下为什么?

  ②幼儿自主探究

  教师重点就高矮的相对性、高矮的排序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启发幼儿解决问题。

  4.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①利用红、黄、蓝三块大积木的演示引导幼儿理解高矮的相对性。

  ②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高矮的排序。

  5.活动的延伸

  通过长颈鹿和小猴子比高矮引导幼儿理解比高矮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

  6.户外活动

  幼儿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

  活动反思:

  生活中大部分幼儿对“大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幼儿分辨高和矮的区别,和‘大小”也有相似之处,因而有了先前的基础,并且涉及的知识面不是太广,再次实施起来就有些经验了。可万万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幼儿所表露出来的现象却是比较笼统、模糊的。

8、生活中的数学优秀教学反思

  (一)、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地用于生活。数学同样也应该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唯有此,数学才会被孩子所接受,数学才会受孩子的欢迎。因此,数学教学应注意把"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科学的思维方式发展。要让学生不怕数学,不厌烦数学,把它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生活中的数学"要求数学学习内容应当具备小学生所感兴趣的实际背景--他们熟悉的生活背景;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并且让小学生在实际的背景中,从事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与问题的解决等活动。

  那怎样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又怎样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

  1、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问题,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其引入课堂,用于教学中的引入、新授、练习的各阶段。如:在这堂课中,创设小朋友整理珠子的情境和闯关游戏。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由此引出数学问题,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身边,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2、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究数学规律。

  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他的原型,我们要善于捕捉,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主动探究数学规律。如:这节课中的猜珠子颜色,学生通过已有知识用各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通过交流得到最佳答案。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来源,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

  3、通过模拟实践活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我们可以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应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如:今天的闯关游戏及最后的挑战题。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数学的优越性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 4、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要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教师能够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实践情境,还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使学生能主动地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9、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优秀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记录下每个地方到学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让学生通过多次的猜测、比较,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因为课前布置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测量出学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课堂上请几位同学说说家在哪里,再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离学校有多远。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还是少或差不多,再进一步猜出大约是多少米。再请已经测量好的这位小朋友当小老师进行评判,比一比谁猜得最准。小朋友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但是全班同学一起猜,被请到的同学人数有限,学生的参与面不够,无法满足大家,所以我再让小朋友分小小组活动,让每个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机会。通过猜一猜、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再出示三个实例:小明走100米需要210步,那他需要走多少步大约是1千米?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长?(2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这三个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简单化聚,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最后是课堂小结。

  这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参与对1千米或几千米的体验和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课前布置学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如果没有这些活动,而只靠学生想象1千米有多长是无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