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案一等奖
1、《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的:
1.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
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通过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特征的掌握。
二、教学重点:见教学目的1.2
三、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疏通课文生字词及语句停顿节奏。
一、导入新课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出自何人所写的哪篇文章?(柳宗元《小石潭记》)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今天将再次和柳一起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三.解题
八百零五年,柳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他放浪于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初识,初游."宴游",宴饮游乐.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视情怀。
2、《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案一等奖
一、 教材分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 是我国古代散文的精 品,传诵千古而不衰。本文是柳宗元著名的“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所叙述和描写的景物,都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折射和体现。这是了解柳宗元主要思想脉络的重要途径,所以,这虽然是一篇课标外的古文,可是鉴于这篇文章的重要地位、艺术特色、描写方法以及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考虑用两课时学习本篇文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正确理解“其”“则”“未始 ”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再次了解“记”的'特点。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概写”“特写”之不同,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内容,读作者感情。
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讨论分析写学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
3.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 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4.通过背景知识的介 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孤标傲世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1.引导学生身处逆境,仍胸怀大志。
2.教育学生对祖国大 好河山进行赞美,增强自豪感。
3. 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以自然学物中发现美的眼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难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四、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文言散文在整个中学教育阶段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精品,传诵千古而不衰。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文言散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进行时代的处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散文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预习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熟读课文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设计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见导学案
3、《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⒈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重要语言知识点
⒉朗读课文,品析文章的语言艺术特点
⒊分析探讨,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跟大家一起来会见一位老朋友,柳宗元。之所以说是老朋友,是因为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一些作品。(学生说学过的柳宗元的作品:《江雪》《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与《始得西山宴游记》都写于作者被贬永州之时,同属“永州八记”,且《始得西山宴游记》为“永州八记”之首。
解题:始得,刚发现。宴游,宴,安闲。
二、诵读积累
提示语:要会老朋友,不能见其人,只能通过细读其文才能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一)诵读,积累字词
⒈齐读课文(学生齐读,教师点评)
⒉刚才有些字音有些同学读错了,哪位同学来纠正一下?(学生纠正读音,教师补充)
附易错字音:僇人、施施、更、趣//茅茷、衽席、岈然、垤、攒蹙、培塿、引觞
除了以上读音外,还有一些重要词语的大家要注意:
穷回溪:极、尽。披草而坐:拨开。
更相枕以卧:互相。 意有所极:至。
凡是州之山水:凡,凡是;是,这。 外与天际:交会。
引觞满酌:拿起。
⒊再读课文(巩固读音,熟悉课文,教师点评)
(二)诵读,品析技法
接下来我们逐段朗读课文,每读完一段,请一位同学用简单的几个字来概括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⒈朗读第一段,概括第一段大意:游众山。(学生朗读,并概括)
一个重要的修辞现象:顶真大家一起诵读顶真句
从顶真句中,你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心境?——随性而为,但无意趣。
⒉朗读第二段,概括第二段大意:游西山。(学生朗读,并概括)
问:题为“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为什么写游众山?
——对比以突显西山的怪特。
又问:西山的怪特表现在哪几句?朗读之,说一说这几句分别写出了西山的什么特征
——①从“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可以看出西山之开阔。
②从“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可以看出西山的高竣。
本句补充释义:其高,岈然,若垤;其下,洼然,若穴。以此推断,岈然,当解释为山崖高耸的样子。
③从“萦青绕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可以看出西山的秀丽。
登上这样的高山,你会有什么样的心境?——心胸为之开阔,俗虑涤荡一空。
写作技法:衬托,以登西山所见之景来表现西山的怪特。
三、翻译
⒈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译文:自从我成为罪人,居住在这个州以来,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暇,就缓步行走,没目的地出游。
⒉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译文:从此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是从这时才开始的。
四、研读探讨
(一)你认为以上两个“游”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⒈第一个游是游众山,是“形游”,虽然游了很多地方,但作者的精神并没有得到放松。
理由如下:(从哪些句子,看出是“形游”?)
①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②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③觉而起,起而归。
⒉第二个游是游西山,是“神游”,在游西山时,惴栗之情得以排遣,精神得到了彻底的解脱。
理由如下:(从哪些句子,看出是“形游”?)
①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②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③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小结:作者出游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解除郁于胸中的“惴栗”之情,游众山并没有让他达到这一目的,游西山时,作者的心情才得到自被贬永州以来的第一次放松,达到“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神游之妙境。作者也因此名其文曰“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作者为什么如此喜欢西山?
提示: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而悟山之寂寞如己之寂寞,此时的敬亭山就如诗人的一位老朋友,诗人从敬亭山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么柳宗元又从西山身上读出了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西山之特立恰是作者精神人格的写照,作者在西山这一自然景观中看到了自己傲然独立的人格,从而摆脱“惴栗”之情,与西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明乎此,我们才算真正了解了这位老朋友。
五、结语
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当一个人的精神屡受打击而惊惧不安时,或感到精神的苦闷时,可以到自然中去寻找精神的慰藉,到自然中去找回真正的自我。
板书:
始得西山宴游记
神游:与万化冥合
从自然中
得到慰藉
找回自我
形游:犹怀惴栗之情
4、《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作者被贬永州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3.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难点:学会翻译文言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投影)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永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滴、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2.解题。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二、阅读课文
1、同学自读
2、同学分段朗读,大家听读正音,教师点评
3、教师提醒以下词语读音
j惴栗(zhuì lì)k榛莽(zhēn)l衽席(rèn)m灏气hào)n颓然(tuí)o冥合(míng)4、大家齐读
三、同学对照注释默读翻译
四、作业:抄写课文并口头翻译
五、教师投影小结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字词解释。(投影)(1)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初游。宴,安逸,快乐。游,游览。(2)余自为僇人:僇(lù)人,受刑的人,罪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3)居是州:居,住。是,这。是州,指永州。(4)恒惴栗:恒,常常。惴栗,忧惧的样子。(5)其隙也:隙,空闲的时候。(6)则施施而行:施施(yì),缓慢行走的样子。(7)漫漫南游: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8)日与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其,自己的。徒,同伴。(9)穷回溪:穷,尽,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河。(10)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异的石头。(11)无远不到:意思是,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12)到则披草而坐:披草,拨开草。披,拨开。(13)醉则更相枕以卧: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靠着。(14)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极,到。趣,通“趋”,往。(15)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异态,奇异的形态。(16)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尝。怪特,奇怪、特别。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翻译。(投影)
(1) 始指异之:指异,指点而称奇。(2) 缘染溪:缘,沿着。(3) 斫榛莽:斫(zhuó),砍。榛(zhēn)莽,杂乱丛生的草水。(4) 焚茅筏:焚,烧。茅筏(fá),茅草之类。筏,草叶众多的样子。(5) 箕踞而邀:箕踞(jījù),席地而坐,两脚伸直岔开,成簸箕状。遨,游赏。(6) 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土地。(7) 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8) 岈然洼然:山谷深幽的样子,溪谷低洼的样子。(9) 若垤若穴:垤(dié),蚁垤,蚂蚁洞外的小土堆。穴,洞。(10) 尺寸千里:看上去只有尺寸的大小远近,而实际上有千里的大小远近。(11) 攒蹙累积:攒(Cuán),聚集。蹙(Cù),缩小。累积,重叠积压。(12) 莫得遁隐:遁隐,隐藏不见。(13) 萦青缭白:青色和白色的景物萦绕在一起。萦,缭都是缠绕的意思。(14) 外与天际:际,连接、结合。天际,天边。(15) 四望如一:向四面环顾,看到的情景都一样。(16)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立,高出一般的立在那里。(17) 不与培塿为类:培楼(pǒu lóu):大小坟冢。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丘,小土丘。(18)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广大的样子。灏(hào)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灏,水势大。涯,边际,极限。(19)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得意的样子。造物者,即天地、自然。(20) 引觞满酌:引觞(shāng),拿起酒杯。引,拿起。(21) 颓然就醉: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22) 心凝形释: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 (23) 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24)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未始,未尝。(25) 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26) 故为之文以志:以,来。志,记。
3、书面翻译课文
第2课时
一、同学齐读
二、同学逐句翻译,同学点评,教师提供自己翻译,和同学进行比较,看看谁翻
第3课时
一、课文主旨把握
1、请同学概括本文的主旨并说明理由
2、教师点评
寻找点明主旨的文句
提供自己的概括和学生进行比较
A、点明主题的文句: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B、文章主题:
历遍永州山水,与山同醉;始得西山宴游,万物同归:西山怪特我独行。暗抒特立独行之人格。
3、重点检测
二、《始得西山宴游记》难解句子
①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
②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③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 卧而梦。
④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⑤ 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⑥ 悠悠乎与灏气 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⑦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⑧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附译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从我成为罪人,居住在这永州,心中常常忧惧不安。在那些空闲的时候,我就外出缓缓地散步,不受拘束的游玩,每天和自己的同伴们攀登高山,深入树林,沿着曲折的溪流一走到它的源头,无论幽深的泉水还是奇特的石头,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一到那里,就拨开草丛随地而坐,把壶中酒全部喝干,一醉方休;醉酒之后,就和同伴们互相依靠着睡上一觉,在睡眠中进入梦境。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睡醒之后就起身,起身后就直接回家。我认为,凡是这永州山水有奇异形态的,都被我领略过,却不曾知道西山怪异特别。今年9月28日,我来到法华寺西边的亭子赏景,远眺西山,这才指点就感到西山的奇异。于是,让带领仆人渡过湘江,我们一起沿着染溪行进,砍掉杂乱丛生的树木野草,烧掉茂密难除的茅草,直到西山的最高才停下。当我们艰难地登上西山顶峰之后,便席地而坐,两脚伸直岔开,成簸箕状,尽情赏玩西山的美景。包容数州的辽阔的土地,都在我坐席之下了。那高高低低的地形,有的山谷深幽,有的溪谷低洼。山峰有的像蚂蚁洞外的小土堆,有的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的大小远近,而实际上有千里的大小远近,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压缩、累积在眼前的视线之内,不会隐藏不见。西山周围青色和白色的景物萦绕在一起,向外与天空连在一起,向四周了望到的情况都是一样的。这样以后才知道这西山高高耸立,与小山丘不是一类。这里空旷浩渺啊,仿佛与整个宇宙的浩气融为一体,不能看到它的边际;仿佛飘飘然与造物者同游天地间,而不知道它的尽头。我拿起酒杯倒满美酒,歪歪斜斜快喝醉了,也不知道太阳已经落山。苍茫的暮色从远而止;直到什么也看不见,但我还是不想回去。我的心像凝结那样忘掉了一切的思虑,形体也像消散那样忘掉了本身的存在,自己已经与这天地万物融合为一体。这时,我才知道自己以前从来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赏景是从这里(这次)开始了。因此,写下这篇文章记叙我今天的游历。这年是元和四年。
5、《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案一等奖
一、目标:
1、体会柳宗元滞留永州时的一次心灵苦旅,从“恒惴栗”而麻木于山水到“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的天人合一境界,精神上的自救。
2、了解西山特点和她在柳宗元心中的位置及作用。
二、过程:
1、导入:今天非常荣幸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五板块“像山一样思考”的第三专题“感悟自然”的一篇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说到感悟自然,老师在备课时想”一句来自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所谓的参禅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懂吗?说说看法。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柳宗元和他笔下的西山,感受一下山水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感悟。
2、关于柳宗元,大家比较熟悉,曾学过什么作品?介绍因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10年和那时创作的《永州八记》。
3、点名朗读,正音,集体朗读。老师曾布置大家预习,整理出不懂的语句进行交流,不知道有没有?没有吗?那太好了。不过,老师有个句子读了大概有一千遍,还是不大懂,哪位同学能帮忙?
A、其高下之势……莫得遁隐。
B、题目什么意思?
4、看得不大懂吧?那请大家找出带有“始”的几个句子,朗读,参考注释,什么意思?看这几个句子有什么作用?连起来能解决题目的意思了吗?那我们不急,先看一下作者宴游了几次?(西山宴游和众山宴游)
5、我们先看第一次宴游。朗读“其隙也……起而归。”
6、你感觉那时候的柳宗元是什么样子的?(快乐与否要找出证据,可以根据场上的`形势展开辩论)
可以引导的是:
1)、漫漫游,毫无目的的游玩,心中缺乏支柱与精神;
2)、去的那些地方或是高山,或是深林,或是幽泉,都是人迹罕至之所,都是阴森之所,似乎有躲开众人的嫌疑;
3)、到那也不怎么观赏风景,而是很干脆利落,喝酒醉酒再梦一场,梦醒时分也不怎么留恋,而是起而归,打道回府。
4)、他说“意有所极,梦也同趣”,那就是“日有所思,日有所梦”,他梦见什么?(可以又学生任意发挥)
(也可以引导:他宴游众山的时候有什么目的?也就是醉一场梦一场吧?;也可以引导“恒惴栗”这一语。)
总结:这里的柳宗元是快乐其表,忧伤其里;山水只是他发泄的一个对象,只是他逃避现实的一个面具而已。那时候的山,那时候的水,洒满了他的泪,但那山还是那山,那水还是那水,谁能读懂他深入骨髓的痛苦?谁能让他走出忧伤?
朗读总结。
7、那西山宴游又如何呢?
朗读次段。
柳宗元认为西山有什么特点。(怪异、特立)什么意思?
你能用有关的语句加以说明吗?
1)、险(过、缘、斫、焚)
2)、高(皆在衽席之下)
3)、空阔(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4)、独立(不与培娄为类)
8、面对这样的西山,他有什么样的表现?(颓然就醉,乐不思归;那为什么乐不思归?)
9、这时候的西山还是山吗?那是什么?
西山不是山,西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他自己,因为西山的高峻独立,如一个刚正不阿的完全的人;他自己,因为西山也是风景独绝,而人迹至,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他不必重用;西山是他朋友,是他知音,只有西山能读懂他;西山是桃花源,在这里,他可以心净神清;是伊甸园,他可以哺育崭新的自己;西山就是西天,他可以新生……西山是源泉,力量与精神上的源泉)
10、从众山到西山,你看到柳宗元的变化了吗?用你的语言表达一下。
在老师看来,这是一种灵魂的进化与自救。从一个苦苦挣扎在痛苦边缘上的灵魂;从一个不知路在何方的灵魂;从一个似乎被生活折磨到近乎只有肉体的灵魂;找到了他的家,找到了他的根,也找到了他的路,找到了力量与精神。而这一切因为西山,因为这一怪异、特立的山。
现在你能感觉题目的意思了吗?(只在宴游了西山之后才发现自己开始了真正的宴游之路,这是一个发现,一种惊喜……朗读感受。)
11、那么柳宗元是否由此开始真正找出了“惴栗”,走向精神上的豁达与强大了呢?老师对此没研究,但可以提供一点资料:
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但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10年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板书:
众山------------------------恒惴栗
西山————————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6、《格列夫佛游记》的教学反思
进行了几个星期的长文短教的尝试,加上专家的指导,在教学本课时,我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读文,提出疑问,交流解答,效果不错。
课堂上,我只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格列佛来到了什么地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用笔勾画,在旁边批注。在交流中,我让找到句子的同学不仅要朗读句子,还要说出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然后,还要另外的同学读此句,还要说体会。
这样既逼迫每个学生要认真读书,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频率也比以往多了。第二,明白课文内容后,你还从文中学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真多:格列夫的乐观、勇敢、宽宏大量……写作方法: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运用夸张、比喻、拟人、对比、细节描写,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展现在读者面前。
7、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课前准备】
我十分重视这次的教学活动,态度是端正的。变压力为动力,很早就开始准备:认真备课,认真制作课件;多次修改课件、教案。
【预期的目标】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部分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教学设计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学生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教学时,使用许多自己制作的课件,形象生动,提高教学效率,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效果】
1、实现两个目标:
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2、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
教学时,我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
不足之处:上课紧张有余,教学机智不足;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8、八年级语文下《满井游记》的教学反思
袁宏道的文章,清新而富有灵气,其中的景物描写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个封建文人的思想的解放和张扬的个性。
教授这篇文章,我感受颇深,总结教学反思如下:优点:
1、为了让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更深的了解,我课前多方面收集有关作者简介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白,封建时代,并不是所有的文人都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本篇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
2、作为一篇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强调学生要特别重视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给他们着重强调“之”字和一些词类活用字的`用法
3、训练学生的语感和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和学生共同分析写景作文的妙处,学习之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不足:
1、由于自己对学生的估计不是很到位,导致课堂容量有点大,学生不能很充分的消化吸收。
2、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齐读这一环节时拖沓散漫,影响了课堂氛围。3、我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的不是很到位,所以对作者到底是想当官还是不想当官与部分老师的见解不一致,以后在这方面应多和老师们讨论、交流,务求更好。经过这次讲课,我认识到我教学中的许多不足,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会吸取经验教训的,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