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草叶上的歌》教案一等奖
1、北师大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草叶上的歌》教案一等奖
设计理念:
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诗歌,感受草坪绿茸茸、亮晶晶、笑盈盈的美。
2、通过学习诗歌,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诗歌二至四小节,感受草坪绿茸茸、亮晶晶、笑盈盈的美。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与交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会草坪绿茸茸、亮晶晶、笑盈盈的美。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充分地预习课文,能够读通课文。
2、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情境导入
在春雨的滋润下,沉睡了一冬的大地伸了伸懒腰苏醒过来了。花儿涨红了脸,柳树笑弯了腰,连草叶也唱起了动听的歌儿。同学们,想不想去听听?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作家高洪波写的一首优美的小诗草叶上的歌。(板书课题)
2、读题质疑
读了这个课题,你想说什么?
二、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读后反馈
谁来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草坪绿茸茸亮晶晶笑盈盈)
哪一节诗概括地描写草坪的这三个特点?(指名回答并齐读第一节诗)
三、美读诗歌,读中感悟
(一)欣赏草坪,形象感知
(二)感情朗读,读中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读二至四小节诗,感受草坪的美。
2、指导朗读、体会第二节诗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指名反馈: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再次欣赏绿茸茸的草坪。
(4)引导想象:大森林睁开了明亮的眼睛,还看到了什么?
(5)引读:多美啊,绿茸茸的草坪,溢出春光的一只瞳孔。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把绿茸茸的草坪比作溢出春光的一只瞳孔,说明透过这绿茸茸的草坪我们看到了到处是一片绿色的春天。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自读指名读男女赛读)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四节诗
4、交流反馈学习情况
(1)学生汇报交流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齐读二至四小节诗
6、美读第五节诗
(三)、配乐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文,体会情感
五、齐唱歌曲,升华情感
师生齐唱歌曲《春天在哪里》。
六、布置作业,延续情感
1、美美地把诗歌读给家人听,争取把它背下来。
2、练习写本课生字新词,比比谁写得最漂亮。
七、板书设计
草叶上的歌
绿茸茸瞳孔
草坪(美)
亮晶晶明镜
大自然(美)
笑盈盈酒坑
2、北师大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草叶上的歌》教案一等奖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张迎善那双宽大、粗糙、有力、勤劳,创造了绿色宝库的手,投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灵及其高尚的情怀,赞美了普通劳动者坚忍、敬业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意。
教学目标:
1.学习专注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教学重点:
1. 体会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 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写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感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图片导入:人人都有一双手,可由于人的年龄和社会经历不同,它们绝不会是一模一样的,每双手都有它的特点,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张关于手的图片,请大家猜猜它是属于谁的手?
生:
妈妈的手(温柔细腻的抚摸着婴儿,藏着浓浓的母爱)
农民的手(手上布满老茧和泥土,藏着农民的辛劳)
医生的手(带着手术用的手套,藏着救死扶伤)
……
2.引导质疑:每双手都有它的特点今天我们也来认识一双特殊的手。(板书课题:一双手)通过上节课的初步了解,这节课你还有哪些疑问?
生:
张迎善的手是什么样的?
他的手有什么特点?
他的手做了什么?
……
3. 提示引路,自主探究:
自探提示: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读课文,边读边用笔把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抓住关键词把你感受到的手的特点批注在旁边。
2.思考:为什么这双手会是这个样子?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细细品味。
二、解疑合探
(一)1.小组合作,汇报自学成果。分小组展示自学时找到的关于手的样子的句子,并简单谈一谈在读这句话时的感悟。
2.转关键词,深入分析张迎善手的特点。
A. 出示句子“ 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能得逞。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方法指导:从哪些地方看出张迎善手的特点?
粗糙(“活像半截老松木”联系实际生活中老松木的样子进一步理解手的粗糙)
有力(“想抽回手没得逞”、“紧紧裹住”说明张迎善得手有力)
读书指导:出示“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读出惊讶的感觉。(差生读,中等生评价后再读,优生再评价再读。比一比谁读的更好)
并且多次阅读后让学生观察句子特点:前面是问句,后面是对问句的回答,这样的句子叫做设问句,出示设问句的作用,让学生进行句子练习。)
结合图片认真观察感受手的粗糙
B.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方法指导:这里运用打比方的手法,把______比作 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_.
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手的粗和硬)
C. 出示“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阅读感知:从文段中抓关键词了解手的特点,从“没有指甲”、“刻”、“黑且深的裂纹”等知道这双手是伤痕累累的。
D. 出示: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感知手大的特点,总结列数字说明方法。
展示按照这个尺寸画的一只手,组织学生比一比,在直观形象对比中是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总结张迎善手的特点,让学生看一看自己的手,再对比张迎善的手,想一想他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和我们的'手千差万别?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答案。
(二)从文中找出这双手形成原因的句子,进行朗读。
A. 出示: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保证苗苗不窝根,得用手把苗根送进土里。栽一根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贴胶布涂手油不管用。
(让学生边读,边做出动作,体会张迎善对树苗的爱惜,再带着爱惜之情读一读,明白张迎善必须亲自用手种树,因此才会伤痕累累,手上布满老茧。)
B.计算器请:
我们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三四次,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张迎善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780000次)
组织交流: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接触了几十万次,这一串数字多令人惊讶,作者在得知这一数字后惊讶的说道: 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造的,怕也是磨光、磨透了。
请尽情地用惊讶的语气读出这句话来。学到这里,让我们想一想这双手的付出,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双手。
生:勤劳的手,坚硬的手,比钢铁还硬的手,无私奉献的手,默默无闻的手,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三)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绿色金库指的是什么?植树造林还有哪些好处?小结:这大森林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是张迎善这双手,让我们再重温一下张迎善的手。
三、质疑再探
课前的问题大家都弄明白了吗?谁还有那些疑问?
预设:看着双手老师看到了翠绿的森林,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四.运用拓展
一双手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双手一个奇迹的见证,一双手一个美好心灵的展现!张迎善用他普通的双手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你愿意用你的手为社会做哪些好事呢?
(拾金不昧,助人为乐,扶老爱幼……)
五、布置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3、北师大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草叶上的歌》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
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
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
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
(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
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寓意。)
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实践性作业: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赵国燕国罢兵懒洋洋劝说夹住
鹬蚌相争毫不示弱鱼翁占便宜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三、学习会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书写评价。
作业:
1、读课文。
2、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二、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3、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指导朗读。
(8)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组说说故事。
4、指名说故事。
5、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拓展
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齐读课文。
作业:
1、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4、北师大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草叶上的歌》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企鹅的可爱,激发学生对南极的热爱与向往。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课文是围绕南极企鹅十分有趣这个意思,从几个方面写具体的。学习课文仔细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企鹅,感受企鹅的可爱。
2.激发对南极的热爱与向往。
3.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出示南极的课件。
2.学生观看课件中南极的景象,感受南极冰天雪地的情景。
3.出示企鹅岛的图片。
4.学生看图感受岛上成千上万只企鹅的壮观景象。
5.激趣:大家想不想也去企鹅岛上看一看?
6.板书课题。
7.学生认读生字:“企”。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
2.分段指名读课文,评议正音。
3.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其中主要是介绍了什么?
4.指名反馈,评议、交流。
5.学生自由读课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检查生字新词,指导写字。
1.学习本课的生字。
(1)出示本课的生字词,指名认读。
要求会认的字有:般、厘、躯、部、腹、颈、呕
要求会写的字有:企、鹅、厚、建、般、厘、呈、部、猛、迈、驱、逐、驴、茸、趣
要求掌握的词语有:企鹅覆盖、厚厚的、一般、厘米、腹部、凶猛、迈进、驱逐、毛驴、毛茸茸、有趣
(2)学生以各种形式读生字和新词。
(3)说说这些字在读音和书写上要注意些什么?
(4)老师小结,强调重点。
2.学生练习书写生字,结束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企鹅岛上居然生活着这么多的小巧可爱的企鹅,那里的企鹅都长得什么样呢?请大家课后再读读课文,查查资料,我们等到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已经一起了解了许多有关企鹅的知识,今天就让我们乘上开往南极的飞机,一同去企鹅岛看看这些小家伙吧!(播放有关企鹅的课件)企鹅岛的这些小家伙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学生看后自由说自己的感受。(活泼、可爱、有趣)
二、深入课文,用心感知
1.画面是可爱的,而我们的文章,会让你收到更准确、更有价值的信息,学生开始仔仔细细地读课文,一边读还可以一边画出,你对企鹅有哪些新的、具体的了解。
2.学生小声读书边读边想,感受到了企鹅岛的企鹅数量多。并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感受用读表达出来。
3.学生汇报(有的'说外形,有的说各个不同企鹅的差别,还有的说小企鹅是怎样一点点变大的)
4.老师在学生零散的汇报基础上,归纳小结。(学生谈到哪就讲哪一部分)
(1)小企鹅长得什么样,是哪个自然段的内容。(第三自然段)
(2)“这次再完整的读本段,企鹅是什么样?”板书:样子。
(3)有的说:“企鹅有60多厘米高,长着鱼鳞状的毛。”有的说:“它们的躯体呈流线型,背部黑色,对比很鲜明,走起路来一摇一摆,十分有有趣。”有的说:“未成年的就更小了,只有小猫那么大,全身是绒毛。”
综合以上各位同学的发言说出企鹅的显著特征走起路来一摇一摆
(4)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企鹅到底是什么样?
(5)全体同学站了起来,做一做那有趣的姿态。(全体同学做一摇一摆的动作。)
(6)请你再读第三自然段感受小企鹅的可爱样子。
5.学习第四自然段,抓住特点感悟写法。
(1)默读,看看这里介绍了几种企鹅,用直线
画出来,用曲线画出文中能概括出了这种企鹅特点的词语。
(2)课文介绍了三种不同的,各具特色的企鹅,请你轻声读课文想一想你最喜欢哪种企鹅,为什么?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体会小企鹅的可爱。)
学生谈读后感受(有的说:“我喜欢金企鹅,因为它是最漂亮,远远一站就吸引人的目光,金红色的嘴,脸上还有两块白毛。”有的说:“我最喜欢阿德雷企鹅,它多凶猛,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土,非常勇敢。”有的说:“还是帽带儿企鹅好,它那么有礼貌,见人就点头问好!”)
“看,那是金企鹅:的确嘴是金红色,太漂亮了,噍脸上的两块白毛,简直就像一个大花脸。”“你看,远处走来的是帽带儿企鹅,远远看脖子上真像系着一根黑带儿,太有趣了。”“你看它走来,表情多好,真够温顺的!像我养的小动物。”孩子们把书中的语言变成了自己的话。
6.在此画面上,教师放出一段悦耳的铜铃声,兴致盎然的说:“呀!它向你们发出邀请了,说什么呢?”
说:“欢迎你到企鹅岛上来,我们做个朋友吧!”说:“我来为你当一个向导吧!要不,你在企鹅岛上该迷路了。”说:“你看,我是帽带企鹅,因为我脖子上的一圈黑毛,好像系帽子的带儿。”
7.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非常活跃,从不同角度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紧接着,教师又打出了“阿德雷企鹅”的画面。
(有的说“噍,它多么凶猛,双翅一翘好像跟人打架一样。”)
8.紧配画面,我放出了一阵类似毛驴生气的尖叫声,“它喊起来话来。你们说它喊什么呢?
(“它喊的是,快离开,快离开,否则我对你可不客气了。”它喊的是:“你要是还不走,我就让我的伙伴们一起来帮我,看你怕不怕?”等等)
9.企鹅岛上的这些小家伙,名字多有趣,根据自身的形态、特点、声音来命名,其实南极大陆还有其它的企鹅也同样精彩。让我们一起欣赏它们,在银白世界中,尽情玩耍的情景,你能为它们起个名字吗?”(取名字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化了学生的探究。)
10.小企鹅这么可爱、有趣你们知道他是怎么成长的吗?请同学们仔细阅读5.6自然段,和同伴合作编一个企鹅成长的小故事吧!讲故事应该注意什么呢?下面,我给你们一些帮助,紧接着出示这样一段话:“我是一只小企鹅,刚刚出生不久……过几个月……再过几个月……”。
(“讲故事就要自己熟记这部分内容。”有的学生说,“讲故事要发挥想象,表情丰富,还可以做一做动作。”)学生通过讲故事把书上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强化了语言训练。同时教师巡视、点拨、参与,提高探究式阅读的效率。
三、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指导读全文:今天我们登上了企鹅岛,不仅了解了这里企鹅的样子、种类,更感受到了它们的可爱有趣。就请你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课文吧。
2.我们就要和这些可爱的小企鹅告别了,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画面上出现了小作者怀抱小企鹅留影的场景时,依依不舍的感情由然而生。此时,我说到“多珍贵的一张照片,再留下几个字就更美了,你能帮帮他们吗?”
这么多小企鹅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南极大陆,现在企鹅的家园,正逐渐的被人们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的人登上了南极大陆,打破了企鹅原本宁静和谐的生活,面对这种情况你想说些什么呢?)
(为照片配文字,读写结合。让学生体验探究成功后的乐趣。)
【课堂作业】
1.从大家与企鹅里别的话中我能感觉到,大家和舍不得离开南极,离不开这些可爱的企鹅们。那就希望大家努力学习本领,长大后能真正到南极去考察,真正登上企鹅岛,好吗?
2.必做题: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②阅读《有趣的企鹅》、《南极风光》。
选做题:
①给你喜欢的企鹅画张相。
②查阅中国南极考察站的资料。
5、北师大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草叶上的歌》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了解南极大陆企鹅岛上企鹅的种类、特点,感受他们的可爱。
2.学习本课生字,自主积累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南极大陆企鹅的`种类、特点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南极风光。教师简介:南极大陆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又使人向往的地方。1986年1月,北京大学附小的杨海蓝和蓬莱路第二小学的吴弘,与北京时间13日21时,顺利到达南极乔治岛长城站。当天下午,考察队队长带领他俩游览了企鹅岛,还同小企鹅合了影。
板书课题:登上企鹅岛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标出课文里的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种企鹅?
四.小组合作,学习课文重点段。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四段,完成表格。
企鹅种类
特点
2.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金企鹅漂亮
帽带儿企鹅彬彬有礼
阿德雷企鹅凶猛
3.指导朗读。
(1)抓住表示颜色的词语,读出金企鹅的漂亮。
(2)抓住“站”、“点头”等词语,读出帽带儿企鹅的彬彬有礼。
(3)抓住“尖叫”、“驱逐”等词语读出阿德雷企鹅的凶猛。
五、朗读课文,整体回顾。
课文里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南极美丽的风光,有感情的读一读。
六、拓展延伸,交流资料。
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说说你对南极还有哪些了解?
七、作业:
把你了解到的南极风光介绍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登上企鹅岛
种类特点
金企鹅漂亮
帽带儿企鹅彬彬有礼
阿德雷企鹅凶猛
6、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瀑布》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瀑布》一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激情引入,整体感知。
首先我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又被多媒体所再造的瀑布情境中。真实的瀑布,动人的音乐,激情的范读,三位一体,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思维被激活,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读,感悟语境,体会气势。
文中第一节比喻瀑布的水声“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让学生观看“浪涛翻滚,松涛轰鸣”,的动画,在此基础上学生感情朗读,揣摩作者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的比喻突出了瀑布先声夺人的非凡气势。这样避免了对比喻句作复杂的讲解,让学生从自身体验语言的美丽,体会瀑布的雄伟气势。文字的音效化将学生的体验与重点句的欣赏,理解结合起来。
3、质疑启思,突破难点。
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要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去理解。“你喜欢哪小节?”“读了这小节,你发现了什么?”这些问题促进学生作个性化的选择性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孩子能自由、大胆地参与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思维碰撞、相互启发,在协作交流中逐渐学会与人交往、沟通,消除人际交往中的自卑、紧张心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可能。这样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构建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的新型师生关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用“挂”与“衬”作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动态图,此时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瀑布”与“白银”的相似以及“衬”字的贴切。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以语言文字为依托,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4、审美陶情,融为一体。
欣赏完瀑布的色彩美之后,我再用录像展现了第三节描写的近看瀑布的情景。当学生欣赏到瀑布飞流直下,腾起水汽,缓缓飘落,如烟、如雾、如尘的美景时,他们陶醉了,此时的情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为这种亲自体会到大自然的美而愉悦。这种审美感知力也就是审美素质的核心。在多角度欣赏了瀑布的壮丽和柔美之后引导学生自读感悟,互读点评,用声音之美展现文字之美,景物之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语言,欣赏景物;在读中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进而达到纯熟的境界。赞科夫说“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情感,其余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感情的自然结果。”
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虽然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朗读,但学生模仿朗读多过于自身慢慢从朗读过程中体会。
7、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花钟》的教学反思
《花钟》是一
本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是
1、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生字,理解“欣然怒放”“含笑一现”
2、能体会“左右”用词的准确性。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感悟鲜花开放的不同表达方式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为了让学生不仅会读词语,会认词语还要让学生理解词语。为此,我采取了直观图片教学和让学生做动作的方式理解词语。三年级上册时,我我关注到学生在做阅读题时,都没有关注到顺序。阅读题很多时候填空都需要按顺序找答案,而我们班的孩子这种意识比较薄弱,所以在找花的时候我特意强调了顺序,有意识培养他们去按顺序找,不遗漏,不乱找。
第一自然段对不同的花开放的描写都是不同的,并且语言十分的生动,为了让学生体会花开的多种表达方式,我特意用了枯燥的离开了开了开了和课文里的语言作对比,让学生体会拟人比喻的生动,和具体。并且联系语文作业本第五题的第二小题,更加直观的对比感受。但是这节课仍然有很多的不足,在学生朗读上比较欠缺。第一段的语言很美,但是却没有利用好朗读去感受。学生主体性还不是很突出,一定要注意老师要少说,多让学生去说。三年级学生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还比较薄弱,这一点还需要不断加强练习。
8、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翠鸟》的教学反思
《翠鸟》是一篇精读课文,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体态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教学本课时,我从兴趣入手,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只鸟为什么叫“翠鸟”?如此不仅让学生体会翠鸟外形的美丽,喜欢翠鸟,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迫切希望对这种小动物有更多的`了解。于是,我放手学生自学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体会翠鸟动作的敏捷。最后,小组讨论“翠鸟的捕鱼速度和它的外形有没有关系?”进一步理解翠鸟特点,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在合作中品尝到成功的体验。整节课轻松愉快,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9、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花钟》的教学反思
这次语文团队所研修的课题是:朗读的指导,让我们语文教师围绕这个研修课题设计一节课,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摸索,我设计了《花钟》这节课,《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尤其是第一自然段的描写,生动,优美。所以,在第二课时教学中,着重让学生体会到各种花的美,并读出这种美。通过两种句式的对比表达,学生体会到同一句话的不同表达方式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既而提出要求“一边读一边想像花朵的样子”,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想像和动作读。
我在教学设计上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甚至连夜制作课件来辅助教学,我设计完这节课后,在同年组的三班试讲了一下,结果由于三年级孩子年龄太小,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在我设计的问题当中,学生很难理解教师的意图,竟不知如何回答,如我问的一个问题是“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牵牛花像什么呀?学生答像小喇叭,“牵牛花能吹小喇叭吗?”学生答不能,“那把牵牛花怎么了?”由于我的问题,提得不是很明确,所以学生完全没有理解我的意图,还有在指导朗读时,由于评价语言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你读得很好!你还能读得再好吗?等等,平淡无奇,不吸引学生,没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课后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我们又坐在一起教研:如何才能把这节课上好?如何能够突出朗读的指导?如何能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呢?
最后,我们一致意见:朗读中老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老师的范读要起到作用,要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来更好的体会句子的意境,才能更好的诠释句子,读出感情,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学生的评读也是必不可少的。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呀!我又重新设计了这部分内容:例如:“烟草花从暮色中苏醒”这一句,可以提示学生,‘苏醒“是怎么醒的?是被惊醒的吗?那我们应该怎么去读这一句呢?学生即刻明白应读慢一点,小声一点,温柔一点。又如:”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这一句,第一位学生读得很平淡,于是我这样点评:”你读的还不够怒放,再大点声就好了。愿意再试试吗?“接下来,这位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还有学生在读最后一句时”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学生已经能够读出很遗憾,很可惜的感觉,但还是欠缺点什么?这时,我进行了范读,我启发学生注意,老师读的与自己读的有什么不同,老师为何这样读。朗读中,老师那饱含激情语言和老师无奈遗憾的表情,很快便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之中,一幅幅,一幕幕可惜遗憾的表情都挂在了孩子们的脸上,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了”昙花一现“的珍贵。当然在朗读的过程当中,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你读的可真有滋味呀!我最欣赏你读的这一句了,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会读的更好!……在这充满激励、鼓励、肯定的评价语言中调动学生朗读的欲望。本课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男女生读、齐读、范读等形式。”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朗读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且需要经常的反复训练。除课堂教学注重朗读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自读、多读,找出文中精髓,也让学生评读,学生之间评评,哪读的好,哪读的差,应该怎么读。评读不仅能提高朗读的质量,也为以后的朗读提供了规律性的朗读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积极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只有学生具有了初步的朗读能力,才能”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在以后在备课当中我还要扬长避短,向理想的课堂迈进。
10、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理想的翅膀》教学反思
1、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就课题“理想的翅膀”提出疑问,显然,
孩子们提问题的能力已有所提高了,能够提出较明确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 “理想怎么会长翅膀呢?”“理想的翅膀指的是什么?”“是谁的理想长上了翅膀呢?”“为什么风筝就是理想的翅膀?”……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自由读文后,马上领会了“理想的翅膀指的就是风筝”。并能够从中找出了统领全文的中心句“这些在天空中飞着的,都是我们理想的风筝。”
2、“看风筝猜理想”
“我和小伙伴们各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带着这个疑问,我让孩子们结合观察文中插图,在自读3——6自然段中,圈出文中提到的各种风筝的名称,并猜猜这些风筝可能寄托着孩子们什么样的理想。“看风筝猜理想”的做法充分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他们猜得不亦乐乎!也从中理解了“每个人的理想不一样,扎出来的风筝也不一样。”这句话的含义。
3、指导朗读,感受快乐心情
再次默读文中3——6自然段后,我让学生通过填写表格梳理课文重点内容,知道“我”和小伙伴们都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为什么他们放的风筝不一样。接着引导学生在相关段落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读读,通过美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心情。
4、结合生活,读中仿写
在孩子们沉浸在放风筝的欢乐氛围中,我结合学生实际创设话题:同学们,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想放飞什么样的.风筝?把课堂学习和生活衔接起来,引发学生对未来的思考,渗透理想主义教育。这时,孩子们跃跃欲试,纷纷起来发言。“我的风筝像一个画板,上面还挂着两根画笔呢,因为我长大想当一名画家。”“我的风筝像一个警察帽,帽子正中的国徽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因为我长大后想当一名警察。”“我的风筝是一条漂亮的绣满花纹的裙子,因为长大后我想当一个服装设计师。”……此时,孩子们已把自己的理想和风筝联系在一起,充分理解了“理想的翅膀”的含义。最后,我和他们进行师生合作朗读3——6自然段,让孩子们和文中的孩子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让他们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进一步领会“理想的翅膀”的含义。
11、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山村的早晨》教学反思
《山村的早晨》是一首现代诗歌,,课文描绘了山村的美丽和宁静,展现了山村里人们生活的祥和,愉快,表达了对山村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读讲之前,老师让学生自读质疑、小组讨论、互助解答,促使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并在小组讨论中发表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见解,生生之间得以充分交流。学生们仍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向老师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相机插入解决。
我想,要把阅读课上成真正意义的“读书课”,多读是必要的,但是要在多读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孩子们真正有所感悟、体会才行。所以在教学中,我较注重教会学生正确的朗读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把文本内容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始终坚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逐步培养孩子“读出神,读出味”的`良好阅读能力,加强感悟,加强体验,深入到作者潜意识的层面,理解作品,并且能够把自己的感情借助文本和自身的感受表达出来。
从写法上看,主要是反复手法的运用。在这三节诗里,每节诗的一、三行,句子的构成方式相同,短语“走进画里来了”六次重复使用。这种同一短语有规律地间隔反复,即从劳动、梳洗、晨练三方面标志了三节诗的具体内容,也鲜明标志出诗的音律节奏,使得前三节诗所描绘的那幅“水墨丹青”,由静而动,赋予了山村之晨以无限活力,给人以动的美感。
主要抓住早晨人们生活的场景,通过男女老幼的活动——牧童放牧、妈妈挤奶、姐姐汲水、小妹梳妆、爷爷打太极拳、哥哥长跑,从他们欢欣喜悦的表情中,从他们美丽的衣着和精心打扮的举止中,从他们认真的晨练中,反映了山村人们生活的祥和美好。
12、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画杨桃》的教学反思
《画杨桃》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启发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画什么样”也就是实事求是这个道理。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而且又要抽出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所以我并没有展开来读,而是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较后再来引导学生通过填空补充提示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刚开始学生在充分理解老师和同学态度变化后,就基本明确的同学们由“嘲笑”到“惭愧”,抓住这一点,我马上让学生想象,该怎么读好这两句,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我模仿课文,在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在朗读中,还有的同学还带上了表情动作,如:嘲笑时,不仅有哈哈大笑的,还有嘻嘻笑的;在惭愧时,有几个同学甚至感觉到像自己做错事情一样,边说边把头低下来。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给学生部分添加提示语。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想象,最后在敞开心扉的.对话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这种源自学生“童心世界“的生成资源是富有生命力的——处处呈现着精彩的感悟,焕发着灵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