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矛和盾的》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2023-07-09 15:32:09

  《矛和盾的》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矛和盾的》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1、《矛和盾的》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者的意图,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 记字的方法。正确 规范地书写生字。

  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通过学习,懂得坦克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而成的。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做合理的想象,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 由鲜明意象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分为两个小点)

  教师借助多媒体或图画也可以是课文插图,导出“矛”和“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讲述对图中矛和盾的理解,最后小结:“矛:能攻不能守;盾:能守不能攻”,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

  揭示课题:

  教师指出:“矛”和“盾”是功能完全不同的两样武器,它们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设想,如果把它们的优点集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呢?

  第二环节:

  借助识字工具阅读课文,交流识字(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1 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借助字典 工具书查阅生字,认字。(这个活动也可以放在学生预习时就完成)

  2 采用“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字义,在学习伙伴间交流识字方法。(因为学生已经有两年多的识字经验,到了三年级上学期末,学习课文生字就能更加放手,让学生自由识记。)

  以“摘苹果” “抓阄认字” 组词等游戏形式检查认字情况。

  第三环节:读读画画,了解坦克的由来(这个环节分为8个小点)

  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

  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发明家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要求默读时找出有关段落,画出关键词语。

  (本训练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1——4自然段的同时,勾画具有总结性的词语:“比赛 想法 发明”,勾画完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是怎样从这三方面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

  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词句。

  学生交流时侧重于两个训练点:

  (1)理解这几个段落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难以招架” “紧张危急”。

  (2)体会比喻句的妙用。这个训练点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首先,教师出示两个句子,学生比较a b句子的不同点,体会用上打比方句子的好处。

  A:对方的矛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B: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因为用上比喻句,可以看出矛进攻得非常激烈,发明家才会感到“难以招架” “紧张危急”,才会产生发明坦克的想法。

  在这里,结合对比喻句的体会,理解词语“难以招架” “紧张危急”。

  5 让学生思考比喻词替换及用法,懂得替换了比喻词,比喻句的意思不变。(这个练习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的习题进行训练。)

  “对方的矛雨点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6 读书作画,理解发明家想法。

  学生边读书边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出坦克的样子,注意画出坦克既能攻又能守的特点,结合作画,指导学生说说矛和盾与坦克有什么联系,或议一议发明家的想法是否合理。

  学习第五节,理解内容,记忆词语。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五节,找出喜欢的词语和同学交流一下理解 记忆词语的方法。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诸如“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的词语等)

  学生读了课文后,想想哪句话对自己的启发最大?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更深化理解课文的中心)

  第四环节:

  拓展思路,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训练(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或课外查阅到的知识举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也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最后一题“互动天地”进行说明。

  质疑:让学生指出课文里不明白的地方。

  解释:引导学生寻求答案。

  第五环节:

  总结:同学们,让我们也像发明家那样,开动脑筋,仔细观察,成为新事物的发明者吧。

  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 词。

  (2)选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

2、《矛和盾的》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预习课文发现问题

  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这样一段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对问题进行探索到欲通未通之际,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来讲,这种状态叫愤悱。这时只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稍加启示引导,就可使学生豁然醒悟。而学生的愤悱又必须以自主的阅读、思考、探索为基础。因此,应帮助学生养成课前自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查找相关的资料的好习惯,使学生逐步做到课前有备而来。

  二、整体感知初读质疑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学习潜能很巧妙地牵引出来。

  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在学生课前预习质疑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并提炼出两个重点问题: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这一提炼,既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带着他们直奔文章的关键处。此环节的设计使以后的教学呈辐射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三、以疑促读交流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在学生渴求了解问题的答案时,教师并不急于解决,而是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改变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进人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在自读解疑的基础上,再将学生按同质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小组内的漫谈(指不拘形式地就问题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使学生读中有思,以想促说。团坐的四人小组既体现团体合作的精神,又发挥个人才智,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在关键处、学生疑惑处加以点拨。接着请学生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其他小组的代表可以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补充拓展,有不清楚的可自由提问,有不同意见也可进行当堂反驳。教师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以疑促读,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

  质疑是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在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因此上课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例如,什么叫大显神威?坦克为什么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这样的质疑,无疑从另一个角度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读中悟理深悟寓意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如能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对这句话有全面、深入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出发,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使学生摒除抽象教条的分析,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体会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的含义。这样读中悟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到实处。

  五、积累语言课外拓展

  语文的学习很难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本文简洁流畅、用词生动,是指导学生准确用词的范例,可要求学生将生动传神的词语摘抄下来加以积累。

  学生的智力背景越广阔,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入。要比较深刻地理解文章揭示的科学道理,了解发明家的灵感缘于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应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课后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次故事交流会。

3、《矛和盾的》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学习目标

  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①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②矛和盾的图片。

  ③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A案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④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①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②同座交流交流。

  ③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④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②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般攻炮坦战神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③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①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②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①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②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④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①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②齐读这段话。

  ③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写字抄词

  ①练习其他7个生字。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实践活动

  ①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②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B案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①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学生齐读。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②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①学生听课文的录音磁带。

  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②学生把刚才画出的生字新词读几遍。

  ③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④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⑤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自主阅读,解决读题时提出的问题

  ①教师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②学生根据以上总是,自学课文,做好准备,下节课交流。

  记字写字

  ①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它们。

  ②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③学生写字,教师及时评议。

  拓展阅读

  搜集发明家的故事。

  第二课时

  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①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三个问题的认识。

  ②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对三个问题的理解,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句进行概括,要点如下。

  a.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发明家和对手比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结合起来。

  b.又是怎么结合的呢?

  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让它会动。

  c.结果怎样?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③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至五自然段。

  畅谈感受,总结全文

  ①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②齐读这段话,说说人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③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④再读这段话。

  交流故事,拓展延伸

  ①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发明家的故事。

  ②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相机谈谈感受。

  抄写词语

  ①同座互相读词语。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作业

  ①摘抄课文里的好词好句。

  ②自己设计一项作业。

4、《矛和盾的》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发明家将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故事。由此启迪人们:谁善于把别人的优点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教育学生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研究,热爱科学。

  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坦克的发明过程充满兴趣,但是对坦克的作用并不是太了解。

  2、要把学习的重点引导到发明过程中如何取长补短的过程,而不是如何研究和改进新型坦克。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通过各种方式理解上下文的意思。

  2、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怎样吧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3、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4、培养学生学会集别人的优点。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发明家如何讲矛盾的优点集于一身发明坦克。

  2、理解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新课。

  1、出示教学图片,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搜集资料,谈谈对矛和盾的认识。

  2、教师引导: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古式武器矛和盾一根本不能满足新时代战争的需求,人们因此发明了许多更先进的武器。比如说:坦克。

  3、出示各种坦克图片,引导学生汇报搜集资料,交流对坦克的了解。

  4、教师导入:有心的发明家总是从生活中,自然中寻找灵感,受到启发而发明创造的。莱特兄弟研究鸟儿飞翔的奥秘发明出飞机;从鱼儿在水中上潜下游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而本文中的发明家从矛和盾的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坦克。今天,我们来看看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板书:矛和盾的集合。理解“集合”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

  2、抽读生字卡片,指导字形。

  三、再读课文,感悟大意。

  1、指名分节读文,思考课文内容。

  2、说说课文大概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发明家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告诉人们要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四、细读课文,分小组展开自学。

  1、通读课文: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2、出示自学提纲,要求熟读课文,巡视自学情况。

  (1)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

  找出相关段落记句子,指读——品读。

  (盾太小,当敌人的矛如雨点般刺来时,将难以招架,自卫能力差,显得不够安全。)

  (2)有了安全的“铁屋子”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他又做了哪些改进?找出相关段落。指读——品读——带感情读。

  (铁屋子虽然安全,但是无法进攻,行动不便。改进方法:设置枪口或者炮口,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3)坦克之所以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一句话来说明。)

  a、先看坦克在战场上进攻和自卫自如的录像片段。

  b、引出学生体会,加深理解“大显神威”的词义。

  (4)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让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

  a、让学生自由谈启发。

  b、用肯定的语气读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c、联系生活实际,用例子说明。

  学生举例展示:

  1、在手工比赛中,我看了很多资料,向哥哥请教,看了很多同学的制作过程,我汲取了他们的优点,做出了我的作品,最终获得了第一名。

  2、人们汲取空调和风扇的优点,制成了冷风机。

  3、在作文竞赛中,我的作文《美丽的家乡》运用了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总分总结构,适当的运用了另一篇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让我得了一等奖。

  ......

  五、小结

  发明家从矛和盾的身上受到启发,把二者的长处合二为一,从而发明了坦克,我们应该学会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且多多学习,让自己不断进步。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矛+盾——坦克

  枪口、炮口、轮子、履带铁屋子——坦克

  教学反思:

  1、可以在课后拓展,让学生想象如何把现在的坦克加以改进,培养学生对坦克的新的兴趣。

  2、教学中读的运用不够强化,不够明确。

  3、词语的理解,运用、积累重视不够。

  4、备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基本考虑全体学生的认识水平加以完善。

5、《矛和盾的》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学习目标

  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④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课前准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矛:古代一种兵器。长形,尖头,安上木质的长柄,作战时用于直刺。矛在商周时用青铜制成,汉代多用铁制成的矛。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挡御刀箭等的武器。)

  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武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开火车组词读生字和词语。

  ③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三、理清思路

  1、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课文应该如何划分层次?

  四、指导写字

  ①认读要求会写的14个字。

  ②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③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③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一、读文质疑。

  1、自读课文,你能提出了哪些问题?

  ①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②“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2、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①学生自己先带着第一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②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④感情朗读课文第一至五自然段。

  ⑤学生自己先带着第二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⑥小组讨论。

  ⑦集体汇报交流,读课文。

  ⑧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学习写法

  课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自由读文说一说。

  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四、实践活动

  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课后反思:

  本文学习中理清思路是一个重点,学生在反复朗读之后能自己明确的叙述顺序,互相讲道理,是一大进步。本文的写作方法详细进行了讲述,学生能举例说明,模仿课文的写法口述如何用事实讲道理的写作方法,对今后的写作是有帮助的。

6、《矛与盾的》的教学设计反思

  1、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例子,都能够说明这一点,谁想到了,给大家说一说。

  (教师可以提示:如双层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 圆孔邮票。还有许许多多我们身边的人,他们吸取了别人的长处,如某某同学学习特别认真,某某同学字迹清清楚楚等等。说的同时,学生可以展示自己惧收集到的物品或者图片。)

  2、刚才我们说了一些好的.方面。其实生活中不方便的事情还有许多,你说出来,让我们大家帮你解决解决。看谁出的金点子最好。

  (结合课文内容,引发学生想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适时地将学生的学习引向生活的大课堂,体现学科整合思想和大语文观念。)

  3、总结:同学们,只要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认真思考,刻苦钻研,一定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将来大家都会成为小发明家。

7、《矛与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的】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全班能正确读写生词,在此基础上每个人还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4、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生词并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一些生词的读写和运用。

  【教学准备】

  矛和盾的图片及有关生字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生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巩固新词。

  〖照顾差异策略:想把生词读一遍的得一颗星,想把生词读一遍并用其中喜欢的一个词或几个词说话的得两颗星。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照顾差异策略:允许优生离开座位帮助学困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6、了解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教学意图:教学中常会碰到在掌握生字词时不同水平的学生掌握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一些优生常在统一的教学步调后无所事事,甚至做些小动作,在这种时候设计异步教学大有好处,以上两个异步策略的设计就是让优生发挥出更大的潜力,让学困生有可能的话也摘到更大的果子吃。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⑴学生观察这7

  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⑵多媒体演示这7

  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照顾差异策略:允许写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读课外书并做摘抄。

  【作业】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选做题:从本课生词中选用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词写话。

  〖照顾差异策略:选做题优生必做,其余的选做。

  【教学反思】

  1、本节课运用直观的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抽象的矛和盾有了直观的印象。

  2、能从“差异教学,异步发展”的课题出发,设计多个异步策略,让优生在课堂上没有吃不饱闲着没事干的事情发生,让学困生在优生地指导下进行较到位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3、鼓励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多提有价值的问题,避免滥问。

  4、在写字时发挥学生的积极自主性,让学生来当小老师,指出某个生字难写和易写错的地方,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致很高。

8、《矛和盾的》的教学反思

  上课之前,我认认真真地研读了教材,也参考了很多资料,几易其稿,最后决定从词语学习入手,由“自卫、进攻、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引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来统领全文,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再结合生活感悟“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然后进行小练笔,模仿第四和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也是集合了各自的长处,发挥了新的作用,既加深对结尾揭示的道理的理解体会,又做到读写结合,运用语言。

  为了保证这堂课确确实实能起到示范的作用,教学前我精雕细琢了一番,还预设了每一环节的大致时间,便于及时调控,保证教学过程的完美。

  正式上课,我使尽浑身解数,也随时调控,努力按照进度按部就班完成每一个环节。可是由于容量太大,预设的最后一环节——理解结尾和练笔无法完成,只好顺着铃声点到为止。

  课后,我对这堂没有按计划完成的教学公开课进行了剖析,颇多收益。

  一、教学的设计,要关注学情。

  在设计教案时,我关注的更多的是文本,是教学的完整性,想在一教时完成所有内容,既要正确认读6个生字和16个词语,又要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学生理清发明家的思维过程,体会发明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最后还要学生理解文本揭示的含义,并结合生活中的应用加深感悟,最后是练笔。如此大的容量,只能草草走过场。这样的处理,自然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出现了预设的内容无法完成的现状。现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把预设的最后一环节——理解结尾和练笔放到了第二教时,这样有了较宽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对话文本,语言的训练落实到具体的相关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上,把对话与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阅读教学的本质回归,既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又能真正解决教学的难点。而在第二教时结合生活实践体会文章揭示的道理,安排练笔,也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感触一:教学不是教师的表演,不能为了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忽视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忽视了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关注学情是教学的根本。

  二、词语的教学,要有意识训练。

  词语作为语言的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它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课程改革以来,语文回归本真,更重视词语的教学,这从特级教师的展示课中就能很好地发现他们匠心独运的设计,词语在阅读教学中不可抹杀的作用。所以,在字词教学设计上,我颇费功夫细细琢磨,一个一个词语读下来,终于找到了一些规律:“坦克、炮口、履带、庞然大物”是描写坦克外形的,“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是写矛的威力的,“合二为一、大显神威、乱作一团”是来表现坦克的威力的,“战场、首次、长处、乌龟”是名词,“自卫、进攻、集合、戳不到”是动词,“紧张、固然、善于”是形容词。然后,我按照它们的组合规律分组呈现。

  在读词后,我问学生在读词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意图是让学生发现词语的特色,感悟汉语的独特魅力,可指名的第一个学生却用第一组的词说了一句介绍坦克外形的句子。这瞬间的生成,让我发现词语的教学不该局限于发现组词规律,更应该学会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词语。于是,我改变策略,既让学生发现规律,又增加了连词成句的句式训练,如用表现威力的词语说说矛和坦克的威力,这既是学习词语,也是运用词语,还能检查学生初读的效果。同时对课堂生成及时应用词语,如男生读得有点声嘶力竭,于是抓住“乱作一团”,引导他们读词语不要喊。学生读到“长处”,引出前面学过的词语——长进,“老师希望每个学生在这堂课里都有长进”,既复习了多音字,也给了学生充分的鼓励。学生把“大显神威”误读成“大显身手”,“老师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在这堂课里大显身手,我们三(1)班就大显神威了”,帮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词语教学突破了我预设的范畴,超出了我预设的时间,但我觉得很值得。词语不是简单的符号,不是简单的认读书写,它应该呈现蓬勃的生命。学生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学到了方法,学会了表达,学懂了做人。

  感触二:词语教学是一种有生命的活动。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的慧眼,也要有一颗智慧的心,善于引导学生在平凡中发现真知,在表达中感受乐趣,培养发展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等综合能力和真善美的情感态度。

  三、教材的处理,要有所创新。

  这堂课的切入是我比较满意的。原先也打算从课文开头入手,顺次学习,因为三上的学生思维跨越度有限。但当我反复地读着文本时,我发现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是对课题的最好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的优点。而且从这句话中的“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入手,也就是从重点词语入手引出这句话,既保证了词语的教学,又切入文本的重点,衔接自然贴切。然后前后勾连,了解归纳前面部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感悟后文集合后发明的坦克的巨大威力,不是更能突出重点,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吗?

  在教学词语后,我问道: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问题才抛出,学生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争着要露一手。而当他们发现后,又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巧妙,老师设计的精彩,也想很好地表现一下自我。这种热情由始而终,极大地提高了整堂课的教学效率。

  感触三: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在普通中发现玄机,匠心独运,才能抓住每个孩子的心,抓牢每个孩子的心。

  四、方法的渗透,要有自觉的意识

  语文教学的低效度往往是我们语文老师教学的随意性所致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更需要方法的指导,他们是从模仿起步,逐步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我安排了练笔。我先让学生做几道趣味数学题,如:矛+盾=坦克,鞋子+轮子=溜冰鞋,电视+电话+摄像头=可视电话,再组织“我的奇思异想”思维训练活动,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发明创造。后来,又想到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也可用这样的方法去解决。这个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培养参与意识和科学的探索精神。在此基础上,安排练笔:用以上算式模仿第四、五自然段写一段话,写它新的作用怎样。这样做的目的,既通过说话训练和写作训练加深对结尾含义的理解感悟,同时在范本中学会表达。因为三年级的写作从句过渡到段,写作的方法就是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并逐步掌握。

  感触三:教学是一种方法的传递,教师一定要有自觉的方法指导意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学生如何读,如何说,如何表达。

  五、板书的设计,要克服随意

  在本课教学中,我对自己的板书设计也是满意的。我从课件展示的两件古代兵器入手,引出“矛”和“盾”。因为这两个是生字,要会书写,所以在板书的时候,结合进行字音的学习和字形的指导,尤其是“矛”,学生很容易写成“予”,所以强调了“矛”的一撇就好像它锋利的刀头刺向敌人。然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说一说它们的作用,并分别在“矛”和“盾”的下面板书“进攻”和“自卫”。在学习“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一句时,引出并板书“合二为一”和“大显神威”,结合理解“合二为一”的“二”指什么,“一”指什么。在理清坦克的发明过程后,认识坦克的各个部件,以及与矛和盾的相同点,引出“枪炮口”和“铁屋子”。结合板书小结:盾能自卫,改变成铁房子,防卫的本领更大;矛能进攻,改成枪炮,攻击的能力更强;再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会动了,坦克的作战就更灵活了。坦克的发明就是把矛和盾的优点?——板书:集合。

  最后形成的完整的板书是:

  25矛 和 盾的 集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枪炮 铁屋子 坦克

  这个板书既落实了生字、词语教学,又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体现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9、《矛和盾的》的教学片段及反思

  这是一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让学生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首先我在揭题时让学生说说有关矛和盾的故事,结合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留下伏笔:当矛和盾再次碰在一起结果会怎样呢?

  接着鼓励学生读好课文,在由衷赞叹声中,学生将课文读懂了,并能结合“矛、进攻、盾、自卫”等词语概括了全文主要讲的一件事。

  其次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抓住“大显神威”这个词分两层来感染学生。

  1、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

  2、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在感性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五小节。紧接着在学生对大显神威的坦克读得威猛无比之时,抛出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

  四人小组读读2、3、4小节,进行讨论:发明家的思路是怎样的?划划有关的词句。

  把学生讨论的内容板画下来:

  比赛时难以招架──盾太小了──盾大得像屋子──开小洞──加上轮子──装上履带──坦克

  为了让学生能加深印象,我再让学生照着板画来说说发明家是这样发明坦克的。

  最后进行思维训练活动:“为什么这次矛和盾相处在一起,不再自相矛盾而是变成威力无比的坦克呢?”在讨论交流中大家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时我让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学生纷纷议论:铅笔和橡皮的结合──橡皮头铅笔;

  电风扇和取暖器的──集合空调……

  【反思】

  新课标中具体的3~4年级阅读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本课的3、4环节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目标。“大显神威”词语的理解能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对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的过程复述,即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对文本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

  开发智力无凝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本文发明家的思维过程是值得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反思发明家想法的过程使自身学会在看待问题上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发散思维,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实践。

10、《矛和盾的》教学反思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中,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 指导学习第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同学了解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是怎么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再用自己的话把说一说这个发明过程。最后一自然段是课文的难点,使学生了解本文所要阐明的道理,就是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根据需要,把优点很好的集中起来,为我所用。

  但是,在理解方面学生对于一些词语把握不准确。比如最后一自段,学生很自觉地归纳总结为取长补短。可是如何现实相结合,学生不知如何说,我就给了他们一些提示:铅笔、两用空调等物品是如何发明的,学生从中也可以领悟到集合优点所得。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由于题目上就有生字,所以上课时我采用先出示“矛”“盾”两个字分别让学生说说自已对这两个字的理解,学生联想到古代的兵器,这时我引导学生或画或表演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学生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理解了大概内容,所以我请学生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学生在用个性化语言说时,我趁机引导学生品味了“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句。

  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准确。并引导学生读相关句子,去掉第五段比较体会作者文章结构的严密。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于学生一时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双层汽车、带橡皮铅笔等,学生经提示马上说出了生活中的很多事例。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同伴中互相说一说。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发明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发现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考,想到了发明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发明了坦克。

  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在教学《矛和盾的集合》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件出示两幅图,矛和盾,问:“你们认识这两幅图上的东西吗?”学生们都很积极,说出了自己所知道的内容。之后,我们总结出:矛是用来进攻的,盾是用来自卫的。接着,我说:“矛和盾是两种对峙的开口,如果把他们集合在一起会怎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堂上充满了浓浓地学习气氛。

  学生们总结出:矛和盾是古代两种不同用处的武器。矛用来攻击敌人,盾用来保护自己。两者完美结合,就是坦克。只有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最后,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完了本课的课文。

11、《矛和盾的》教学反思

  前几天讲了《矛和盾的集合》,怎么说这篇课文呢?看似简单,图文并进。但读起来略显晦涩。较容易理解却不太深入人心。

  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们就课题来提问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矛是什么?盾又是什么?”

  “矛和盾是怎么结合起来的?”

  “为什么矛和盾要结合。”

  “矛和盾结合产生了什么?”

  孩子们提的问题很好,很值得大家研究学习。但不是很广泛,很全面。但不影响讲课。

  我要达到的教学目标:1、字词积累。2、课文结构方式。3、概括课文。4、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5、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谁胜利者。”的'含义。

  最后让孩子们说课文结构方式,孩子们找的很准:分—总。怎样把矛和盾集合发明坦克是重点。

  “第二段讲了发明家由盾想到了铁屋子。”

  “第四段讲了发明家由矛想到了枪炮口。”

  “集合就是合二为一的意思。”

  “发明家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制成了坦克。”

  最后我让孩子们说一说生活中有没有这种情况。即最后一段小泡泡里的话“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

  “把铅笔和橡皮绑在一起就是带橡皮的铅笔。”

  “火车车厢和轮子组成了火车。”

  孩子们太棒了。1—4段埋木匣。5—12段呢?“挖木匣。”最后的13段说明了道理。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