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设置段落的格式》教案一等奖与反思
1、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设置段落的格式》教案一等奖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利用段落设置调整文本的知识。
能力目标:掌握设置段落对齐、行间距、段落间距和缩进的方法。
情感目标:提高审美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养成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学习习惯。
重点
难点段落的对齐、间距和缩进的设置方法。
教学素材
未排版的《校园的早晨》的样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老师这里有《校园的.早晨》这个文档的两个不同版本,同学们想不想先睹为快?看可以但老师可有个小要求:仔细观察一下这两篇报道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看谁找的又快又准。
对,这些就是咱们说的段落的格式,通过设置段落的格式可以让文章的版面看起来更加美观大方。你们想用这种方法来编辑自己的文章吗?那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回答不同,师随即点出段落的各种格式名称(文章的标题不在正中(对齐方式)、每段的开头没有空格(段落缩进)、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太宽(行间距)、段与段之间的距离太宽(段落间距))师随机引导板书。通过设置已排版和未排版的两个文档,让学生在寻找不同中先去体会一下段落的格式,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启发探究, 技巧点拨要想设置段落的格式,我们得有专门的武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师带领认识工具栏生通过老师点拨或课本或询问同学等去认识格式工具栏上的对齐方式按钮和格式菜单中的段落命令。通过寻找设置段落格式的工具先让学生在心理上感觉本节知识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以调动它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自主探究,交流分享师演示讲解
学生自由练习
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聆听
练习培养动手能力
合作学习,释疑解难小组内互相检查,指出不足并修改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并演示。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比较难的操作,发展协作学习能力开阔思路。
实践创作,展示评价学生推荐自己小组内优秀作品,班内展示,说一说值得学习的地方及不足谈感觉。作品完成后,选出代表向全班展示,其他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并帮助完善作品。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去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并培养其美感。
梳理总结,拓展延伸通过板书与学生一起梳理本节所学知识。教师总结:段落设置找格式,对齐按钮格式栏里找,缩进与间距格式菜单来帮助,加上你的大胆与心细,段落设置很简单。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梳理总结本节知识,让学生在思维中形成一个整体的感知
板书
设计
设置段落的格式
对齐方式
段落缩进
行间距
段落间距
教后反思本节课内容有难度,有些学生没有全部掌握,建议回家多练习。
2、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设置段落的格式》教案一等奖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在文档中插入图片、调整图片的知识。
能力目标:掌握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方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设置。
情感目标: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习电脑的兴趣。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在文档中插入图片并进行简单的设置。
教学难点:设置图片的版式。
教学
素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两份内容,让学生比较哪一份比较漂亮。
2生:第二份漂亮
3.、为什么呢
4、文字的中间有很多漂亮的图片,图文并茂的文章使人赏心悦目,同时能增强文章的表现效果
5、我们想不想掌握在文字间插入图片的这门本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8课
图片的插入与设置。
1、欣赏、评价。
2、想!
我将“美”的教学融入本课中来。通过对不同效果文档的对比自然地转入到要本课上来,使学生心中就产生下了“我要学会这种操作方法,并要做得漂亮”的想法,学生学习的起点要求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
启发探究, 技巧点拨
1、 讲解课本内容,老师演示
一、 插入图片从“剪辑库”,有同学说想插入一幅“我的电脑”中自己保存的
二、 有同学说图片太大了,调整大小
三、 又有同学说插入到文章中的图片,总是独占几行,不能和文字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调整图片版式;这一内容是本课比较难的内容,请同学们看课本36至37页
2、 讲解要点
3、鼓励学生:插入图片难不倒我们
那老师就业给咱们同学布置一个任务看哪一位同学完成的最好:(1)给文章《校园的早晨》分别插入小树和牵牛花两幅图片
(2)找出word中图片的来源有哪两种:一、在word“剪辑库”中有剪贴画;二、我们电脑中存储的图片
1、学生观察!
2、学生记忆
要求全体队员都通关是为了促使他们互相帮助,让每个同学都学会。
自主探究,交流分享
1、学生自主练习
2、有困难可向老师求助
3、也可身边的同学
1学生自主插入图片。
2、调整图片大小
3、调整图片版式
在这一环节中,大胆放手,提出任务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己主动获得知识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合作学习,释疑解难
1、比赛:每一排同学为一个小组,小组的同学可以下位相互欣赏小组同学的作品,并提出修改意见
2、结合同学的意见修改
3、之后,老师会从每一组中抽取一位同学的作品,让全班同学来评价,如果咱们同学一致认为好的作品,老师会给他们组一颗五角星
1、学生相互评价
2、修改
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
实践创作,展示评价
1、老师展示部分同学的作品,相互评价
2、老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继续创作更优秀的作品
1、欣赏作品,
2、互评
3、展评
4、给五角星
增加学生信心,激发兴趣
梳理总结,拓展延伸
3、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设置段落的格式》教案一等奖与反思
一、本课说明
本课是在课余计划文字美化的基础上,对计划内容进行段落格式方面的修饰。本课主要介绍段落的选定方法,段落对齐、缩进、间距等概念及其修饰方法,并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和审美观。
二、学习目标
1、知识性目标
让学生了解段落的对齐、缩进、间距等概念和操作方法。
2、技能性目标
通过学习和练习,能够对一篇文章熟练设置段落格式。
3、情感性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继续培养学生“先选定,后操作”的操作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段落的选定方法;
(2)段落对齐与缩进的定义与修饰;
(3)段落间距的定义与修饰。
2、教学难点
(1)各种段落对齐方式的.区别;
(2)各种段落缩进方式的区别;
(3)各种段落间距的区别。
四、教学准备
上一节课所完成的“课余计划”文件和几篇文章修饰较好的海报。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运行“wps文字”软件,打开上节的文档“我的课余计划”。
提问:经过文字美化的“我的课余计划”和我们单元前面的“我的课余计划”效果图有什么样不一样?
屏幕广播:大家认为哪一种样式较好?并说说看其为什么好?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教师将汇报总结:修饰计划段落格式主要包括段落对齐、段落缩进、段间距、行间距等。在进行段落格式修饰之前,首先选择相应的段落。
2、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设置对齐缩进操作。
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观察;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思考:在设置段落对齐时,如果只选定一段,是不是非要将整段文字全部选定?
学生交流汇报操作。
(2)指导学生设置段落间距。
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观察;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指导学生设置行间距。
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观察;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实践
任务:请同学们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设置“我的课余计划”内容。
学生实践、教师反指导帮助。
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相互进行评价。
4、巩固练习
根据自己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完成“试一试”部分练习。
5、评价小结。
4、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设置段落的格式》教案一等奖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常见花的造型特点及寓意;通过欣赏发现中国传统绘画、建筑、工艺品中花优美的造型;认识中外不同艺术表现方法及不同表现形式表现出的花的特点。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发现大自然的美,学习用美装扮生活,用美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能比较中外作品,评述其相同处和不同处,从中感情艺术家在作品中寄托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自然界中的花与艺术中的花的关系;学习用花美化生活。
教学难点
对比中西方作品,从不同的文化背景认识艺术家们不同的表现方法;理解、感悟绘画作品的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教具
花的图片、资料、第七册教学课件
学具
自己搜集到的花的资料(图片、花语)
教学过程
一、预见教学,明确目标
师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现状进行教学预测,并在明确教学目标后搜集资料,科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语言并制作教学课件。
二、搜索资料,感知欣赏
学生根据所学课题进行多渠道的资料搜集(各种花的图片),在收集、准备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学习的快乐,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对课题的关注。
三、设置问题氛围,激发探究热情
1、出示一个装满各种盛开的花的花瓶。
师:生活中我们见过许多的花。不同的花人们根据它的外貌、品格给了它们不同的花语。看老师花篮里的花,百合花寓意纯洁、顺利、心想事成,郁金香象征爱、荣誉。下面向同学们展示一下你们搜到的资料,看看你们都找到了哪些有关花的资料。(让学生展示自己搜到的资料、图片)
花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也是艺术家们乐于表现的题材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生活与艺术中的花,板书课题。
四、谈话交流,质疑解疑
1、欣赏并分析西方油画作品中的花。用课件展示或者让学生欣赏课本中的《银莲花》和《蓝花瓶》,出示问题:
1)生活中的瓶花与艺术作品中的瓶花有什么不同?(生活中的:自然、纯洁、没有情感。艺术中的:色彩鲜艳、具有装饰性、艺术性、富有情感。)
2)这两副画面中的.花分别体现了怎样不同的美感?(《银莲花》:线条奔放、色彩艳丽、笔触明快,画家对花的形态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强力的表现,作品中充满了活泼自由的气息。《蓝花瓶》:形象鲜明、形体结实,色彩与笔触庄重大方,作品体现了瓶花的高贵。)师:塞尚在西方美术界一直被誉为现代绘画之父,他作画常以黑色的线勾画物体的轮廓,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2、欣赏并分析中国画作品中的花。用课件展示或者让学生欣赏课本中的《写生玉簪》和《露气》,出示问题:
1)两副中国画在绘画风格上有什么不同?(《写生玉簪》:工笔画----柔美细腻。《露气》:写意画----大气豪放。)
2)画面色彩有什么特点?(设色清淡,层次分明,清新淡雅,浓淡相宜。)
3、比较中西方绘画作品中的花:教师选出西方和中国画的两副作品让学生观察并比较。(西方绘画多以瓶花、静物出现,展现花的造型和色彩的魅力。中国画多表现自然中生长的花,配以飞禽、昆虫增加生气。)
4、比较生活与艺术作品中的花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1)我们通常在什么地方见到花呢?(公园、街道、家里、生日、婚礼、开业庆典等)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花语,它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并且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教师解说的同时可以播放搜集到的有关花用途的图片)
2)艺术作品中的花是经过艺术家的加工再创造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装饰性和艺术性。师总结: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3)分析了许多生活与艺术作品中花的不同表现形式,谁能说一下生活与艺术作品中的花都有什么共同作用?(美化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得到美的享受。)
五、展示收获,评价整合
花及有关花的作品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如果让你选择课本中的一副作品去装饰美化你们自己的小天地,你会选择哪一副?为什么?分析时可根据表现形式、色彩、笔触及作品内容去分析。(在这一环节,也可以让学生观赏花卉,画一副花的记忆画。)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花以及有关它的作品对我们生活的美化还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家居设计、服装设计、园林设计等等。(教师讲解同时可展示搜集到的图片,如没有多媒体教学,也可欣赏课本中的作品。)
5、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设置段落的格式》教案一等奖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句,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课文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九寨沟神奇的自然风光,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知道美丽和谐的自然是建立在人们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基础上。
教学重点:感受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渗透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受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风光描写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九寨沟风景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情,揭示课题
在很久以前,一个叫达戈的男神,热恋着美丽的女神沃洛色嫫。一次,达戈用风月磨成一面宝镜送给心爱的女神色嫫。不料魔鬼插足,女神不慎打碎宝镜,宝镜的碎片散落人间,变成了114个晶莹的海子,像宝石一样镶嵌在山谷幽林之中。从此,人间便有了这处童话般的梦幻仙境———九寨沟。(齐读课题:九寨沟)
读了课题后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问略)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课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思考上述问题。
2、读后交流。
(1)九寨沟在哪儿?
(2)它的名字是怎样来的?解释“九寨”、“沟”。
(3)它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板书:童话世界)
三、教学生字、词。
过渡:刚才大家通过大家之间的交流大致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阅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地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1、检查交流。
生词拼读:九寨沟三县图画恰似继续逃窜若无其事敏捷异兽珍禽
四字词语:清澈见底色彩斑斓银花四溅高低错落蔚为壮观林深叶茂憨态可掬古木参天诗情画意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你觉得哪些难读句子,你能读好它吗?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4、通过刚才我们反复的读,九寨沟给我们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的是什么?
5、找出课文概括九寨沟特点的两句话(齐读最后一段话)这句话中写到了九寨沟的哪些景物?(板书: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找找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这些景色?
4、过渡:俗话说得好:“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只有入得深,方可知其妙。”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九寨,透过文字去聆听九寨的天籁之音,去感受九寨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
四、走进九寨,感受诗情
1、指导学生阅读:请同学们用边读边想边做记号的读书方法来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①回忆学过的阅读时做记号的方法。(板贴写有这些阅读方法的4条卡片:重要的地方或生字新词下画“——”;关键词语下加“.”;精彩的语句下加“。”;有疑问的地方下加“?”)
②你最喜欢九寨沟哪儿的美景,用重点号标出,可以是一处或是两处。
③这些美景都美在哪儿,找到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
2、你觉得九寨沟美在哪?你喜欢什么景物?
(1)雪峰(出示雪峰图片及相关语句: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你为什么喜欢雪峰,作者用的哪些词吸引了你?在这句话中你是怎样做记号的?“插入云霄”“银光闪闪”(雪峰的特点:高、美),指导朗读
(2)湖泊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湖泊的美的?你在这段中又是怎样做记号的?
湖泊的特点:(湖泊多、湖水清、湖底石块色彩斑斓)抓住“大大小小”“颗颗宝石”“彩带般的.沟谷”“清澈见底”“五彩缤纷的图画”等词语体会,指导朗读。
(3)介绍原始森林的情况。
原始森林的特点:(多、广)抓住“遍布”体会,(出示图片)
(4)瀑布
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多姿多彩抓住“高低错落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等词语
指导朗读,读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5)学到这里,九寨沟的雪峰、翠海、彩林、叠瀑这四绝一定深深地刻在了大家的脑海中,就让我们用朗读的方式把这人间仙境留在记忆里吧。(齐读第三自然段)(板书:人间仙境)
五:知识拓展,创作小诗:
同学们,九寨沟的山美、树美、水也美,能用书本中的相关语句来描述吗?
这是一个()的童话世界:
这里有一座座(银光闪闪)的雪峰,
这里有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湖泊,
这里有一片片(古木参天/五彩缤纷)的森林,
这里有一道道(高低错落/层层叠叠)的瀑布。
九寨沟真是个()!
板书:9九寨沟
雪峰插云
古木参天
童话世界人间仙境
平湖飞瀑
异兽珍
《九寨沟》的课后反思
这是我在学校参加一年一度的资深教师教学公开课,为了真实反映学生学习的课堂状态,还原于一种常态的课堂教学,也想把我平时对教材的研读成果做一次系统的展示。也想为本学期的教学定位做一次自我评估。所以在选择文本时就摒弃了故事性强含义深刻的方案,即选择一篇写景文章《九寨沟》。本次课为《九寨沟》第一课时,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更多的是考虑结合自己班级现状特点出发,从目前班级的学情来看,班级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后进生,他们对文本的具体景物描绘中语言文字,他们的感悟是严重滞后。因此,在设计能力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课文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把目标要求放的很底,只是想保底。在实际的课堂上大家可以看到我让学生整体感知时采用了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方式,从一上课就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心思,让学生对九寨沟产生一种向往,引发他们学习课文、探究知识的兴趣。
其次,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自读。看似很平常的自读环节,学生读得很投入但却用去相当长的时间,刚开始会有自读变成齐读,这个现象在平时上课没有的,我想其真正原因在于学生对自读训练还有待提高,及学生回家预习的效果不好,对课文不完全熟悉,更谈不上理解与体验了。这让我想起某一个教研员曾经讲过:“每篇课文不通读五遍不开讲。”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熟悉文本。
我本人将整个教学流程为:以传说故事引题——教师范读整体感知课文——用边读边做笔记的方法精读第三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描绘景物描写的表达方式——指导朗读,提升情感体验。目的就是想让学生静下心读一读文本,用自己方式感受九寨沟的神奇的自然风光,同时积累文本中的好词佳句。
这节课的亮点:1、借助文本指导学生采用“读书做记号”的方式独立理解文本,正确指导学生学用抓住关键词体味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指导学生在读课外读物时,学生也采用做记号方式积累好词佳句。2、注重读写短线与长线相结合,因为四年级习作要求不仅要把句子写明白做到文从字顺,还有新鲜的词语。本次通过课后创作小诗,恰到好处的把文本中的四字词语进行积累和运用。3、在设计第一课时,能根据本班学情预设保底的“双基”的知识的教学的内容,花一定时间让学生自由地读文本,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扎扎实实地将读落在实处。
不足之处:教师在设计课堂语言时,文本的语言不够润色,没有积极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体验这如诗如画的意境。今后对本班学生的语言表达上多下工夫,改变学生欲言又止的现状。
6、四年级上册《探索与发现四商不变的规律》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探索性很强的数学课,是让学生探索“商不变的规律”,并利用该规律使有关除法简便,这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往往经历感知(具体)-----概括(抽象)-----应用(实际)的认识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由“感知----概括”,也就是说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在具体感知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从而得出知识的结论。第二次飞跃是由“概括----应用”,这是把掌握的知识结论应用于实际的过程。能辅助学生做好这两个飞跃,久而久之就教会了学生“学数学的方法”做到了“授之以渔”。基于这一认识本节课我们设计了开放度很大的学习活动,设计了适宜于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活动。
1、 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孙悟空分桃子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积极思维,学生在故事中发现问题,从而带着愉悦的心情去探索。
2、创设探究空间,引发探索。
学生发现问题,老师不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是让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逐步去发现,去构建,去理解“商不变的规律”,引导学生经历“发现——探索——构建——应用”的知识建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学会学数学做数学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总结的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同伴互助等形式下完成规律的探究过程,感受发现的快乐,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7、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的教学反思
《垂直与平行》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鉴于此,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摆一摆让学生在白纸上去画不同位置的两条直线,然后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出代表性的画法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再通过让学生去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的现象,加深学生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最后通过找、摆等环节,在学生进一步认识垂直与平行的同时,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感受数学的意义。
在课的开始阶段,请学生直接画出两条直线的位置,现在我想可以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在一个很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接着,又出现了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怎样?请同学们睁开眼,把你想象到的直线的位置画出来。这样,以空间想象为切入点,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无限大的平面内出现两条直线,并要求学生把想象出的两条直线画下来,直接进入纯数学研究的氛围,创设这样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和吸引学生,并有利于学生展开研究,特别是为较深层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
8、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有关句段,背诵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美丽奇特。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造句。
3、认识“鸟的天堂”,初步体会景物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作者简介。
2.揭示课题。
(对作者巴金作简单介绍,既是一种文学修养的熏陶,也是从语文的内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正确;(2)读通顺。
思考: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自由读是一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能对课文有一个完整初步的了解。)
2.检查反馈。
(1)课堂交流: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认真阅读,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学情;教师的宽容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
(2)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
(读的是个别学生,检查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字词的学法似乎有些凌乱,但有实效。)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速读课文。
思考: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1)自己读读、划划、想想。
(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简化分段,强调清晰分段的思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
2.检查反馈。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写的情景。
2.质疑:在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问题?
(尊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相互作答,教师重点指导。质疑是一种重要能力,既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和能力,又激发学生边读边思。)
3.在这些句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有感情朗读。
(1)尝试有感情朗读。
(2)朗读指导。
(3)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7、8自然段。(机动)
(给学生选择的权利,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句段,感受“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应接不暇”、“留恋”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应接不暇”造句。
3.精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景物动态和静态的方法,了解作者观察描写的精细、巧妙。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较:这三段话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引导学生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领悟作者观察、描写之巧妙。)
(2)尝试将这三段话按树根、树枝、树叶的顺序改写成一段话。
(这是一项语言表达练习,同时也是理解的深化。)
2.自由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1)思考: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
(宽泛的问题,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心理空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
①理解“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一句。
A.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B.有感情朗读句子。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应接不暇”。
二、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课文。
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在这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出比较,教师应有限度的认可这些答案,并引导学生认识在内容和写法上的本质联系和区别,比如静态与动态等。)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句段。
三、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1.置疑。
(在置疑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弥补一些教学中遗漏的问题,可以称为教学民主,也可以理解为因学而教。)
2.介绍“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历史与现状,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
四、作业
1.背诵课文12、13自然段。
2.尝试用静态、动态描写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选做题)
9、四年级上册《溶解的快与慢》教学反思
昨天我执教了《溶解的快与慢》一课,回顾整节课的教学,觉得有许多地方在设计和教学中有缺乏之处,应该反思一下。
反思一:课堂容量。在当初进行优秀教案的时候,基本依照教材的基本内容,我布置了5个主要环节。师生一起设计实验计划,同学操作搅拌对溶解影响的实验,同学设计实验计划和交流,同学操作冷热水和完整、碎块对溶解影响的实验,吃糖体验溶解快与慢。这5大环节再加上其他一些小环节和衔接局部,整节课的容量比较大,赵海军老师在一开始就提醒了我这一点,但是由于各个环节难以割舍,再加上没有机会试教,所以一开始我在起点就犯了错误。关于这点我想,以后我们有机会在上没有试教的公开课或者是上陌生班级的公开课,我们尽量的要降低教学目标,不要有过多的教学内容,只要把1—2个环节研究的`透彻一点,深入一点就好了。
反思二:实验的疑惑最好当场解决。我设计的第一个实验让同学做实验,2个杯子里,一个搅拌,一个静止,预设让同学通过实验,对比出搅拌的因素能够加速溶解。可是结果不是很明显,在9个小组里,有2个小组不能得出这个结论,他们认为不能明显的观察出哪个溶解的更快。面对这样的情况,我首先是让同学分析他们的问题可能会出现在哪个环节,我第一个错误是没有让这2个小组自身分析,而是让其他的同学进行猜想,这是无效的提问。在同学分析无果后,我让同学课后领取方糖继续实验。其实依照岳老师的观点,我完全可以让这2个小组的同学在接下来的实验中,继续做这个实验,而不是让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继续操作下一个实验。让同学当场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中就能得到解决。
反思三:规范的仪器操作。在课时进行到一半的时间后,我已经明显的感觉到了时间的缺乏。一开始原本想让同学在操作完第一个实验后,把第一套实验器材上交后领取第二套实验器材,结果由于时间紧,我没有让同学的桌面上同时出现了2套实验资料,这样有可能在客观上容易让同学操作时,分散注意力,用第一套的资料参与到第二个实验;此外,原本设想让同学在自身倒水的时候,用上滴管,以便更加精确的做到2杯水的水量一样多,结果滴管放错了位置,放到了不需要滴管的小组内,让不需要滴管的小组感到纳闷,这个滴管用来干什么的?有个别小组甚至用滴管来进行搅拌。这2点失误,使课堂上同学对仪器的规范使用,有负面的影响,需要注意和改进。
一个疑惑:由于溶解现象的特殊性,在没有搅拌的情况下,它的速度是很慢的。那么在课堂上我们要不要让同学看到完整的溶解过程,假如是让同学看到完整的过程,那么时间是不够的,方糖即使在热水中,假如不借助搅拌,那么30分钟左右也难以完全溶解,显然在课堂中是不实际的,那么借助搅拌的话,可以让同学能够完整的看到溶解过程,但是这样的话,在整个实验中就有2个变量的影响了,难有说服力。既然这样的话,那么就让同学观察到局部过程,能够区别到快与慢就好了。我觉得实验的过程,在没有完全结束的时候,就得出结论,这与我们科学的探究精神是不相符,也难以客观、信服的得出结论。我虽然在课堂中采用了第二种处置方式,但是面对这样的疑惑,我左右为难,实在不知道怎样处置会是科学、合理的。
10、四年级上册《溶解的快与慢》教学反思
昨天我执教了《溶解的快与慢》一课,回顾整节课的教学,觉得有许多地方在设计和教学中有不足之处,应该反思一下。
反思一:课堂容量。在当初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基本按照教材的基本内容,我安排了5个主要环节。师生共同设计实验计划,学生操作搅拌对溶解影响的实验,学生设计实验计划及交流,学生操作冷热水和完整、碎块对溶解影响的实验,吃糖体验溶解快与慢。这5大环节再加上其他一些小环节和衔接部分,整节课的容量比较大,赵海军老师在一开始就提醒了我这一点,但是由于各个环节难以割舍,再加上没有机会试教,所以一开始我在起点就犯了错误。关于这点我想,以后我们有机会在上没有试教的公开课或者是上陌生班级的公开课,我们尽量的要降低教学目标,不要有过多的教学内容,只要把1-2个环节研究的.透彻一点,深入一点就好了。
反思二:实验的疑惑最好当场解决。我设计的第一个实验让学生做实验,2个杯子里,一个搅拌,一个静止,预设让学生通过实验,对比出搅拌的因素能够加速溶解。可是结果不是很明显,在9个小组里,有2个小组不能得出这个结论,他们认为不能明显的观察出哪个溶解的更快。面对这样的情况,我首先是让学生分析他们的问题可能会出现在哪个环节,我第一个错误是没有让这2个小组自己分析,而是让其他的学生进行猜测,这是无效的提问。在学生分析无果后,我让学生课后领取方糖继续实验。其实按照岳老师的观点,我完全可以让这2个小组的同学在接下来的实验中,继续做这个实验,而不是让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继续操作下一个实验。让学生当场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中就能得到解决。
反思三:规范的仪器操作。在课时进行到一半的时间后,我已经明显的感觉到了时间的不足。一开始原本想让学生在操作完第一个实验后,把第一套实验器材上交后领取第二套实验器材,结果由于时间紧,我没有让学生的桌面上同时出现了2套实验材料,这样有可能在客观上容易让学生操作时,分散注意力,用第一套的材料参与到第二个实验;此外,原本设想让学生在自己倒水的时候,用上滴管,以便更加精确的做到2杯水的水量一样多,结果滴管放错了位置,放到了不需要滴管的小组内,让不需要滴管的小组感到纳闷,这个滴管用来干什么的?有个别小组甚至用滴管来进行搅拌。这2点失误,使课堂上学生对仪器的规范使用,有负面的影响,需要注意和改进。
一个疑惑:由于溶解现象的特殊性,在没有搅拌的情况下,它的速度是很慢的。那么在课堂上我们要不要让学生看到完整的溶解过程,如果是让学生看到完整的过程,那么时间是不够的,方糖即使在热水中,如果不借助搅拌,那么30分钟左右也难以完全溶解,显然在课堂中是不现实的,那么借助搅拌的话,可以让学生能够完整的看到溶解过程,但是这样的话,在整个实验中就有2个变量的影响了,难有说服力。既然这样的话,那么就让学生观察到部分过程,能够区别到快与慢就好了。我觉得实验的过程,在没有完全结束的时候,就得出结论,这与我们科学的探究精神是不相符,也难以客观、信服的得出结论。我虽然在课堂中采用了第二种处理方式,但是面对这样的疑惑,我左右为难,实在不知道怎样处理会是科学、合理的。
11、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溶解的快与慢》教学反思
昨天我执教了《溶解的快与慢》一课,回顾整节课的教学,觉得有许多地方在设计和教学中有不足之处,应该反思一下。
反思一:
课堂容量。在当初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基本按照教材的基本内容,我安排了5个主要环节。师生共同设计实验计划,学生操作搅拌对溶解影响的实验,学生设计实验计划及交流,学生操作冷热水和完整、碎块对溶解影响的实验,吃糖体验溶解快与慢。这5大环节再加上其他一些小环节和衔接部分,整节课的容量比较大,赵海军老师在一开始就提醒了我这一点,但是由于各个环节难以割舍,再加上没有机会试教,所以一开始我在起点就犯了错误。关于这点我想,以后我们有机会在上没有试教的公开课或者是上陌生班级的公开课,我们尽量的要降低教学目标,不要有过多的教学内容,只要把1—2个环节研究的透彻一点,深入一点就好了。
反思二:
实验的疑惑最好当场解决。我设计的第一个实验让学生做实验,2个杯子里,一个搅拌,一个静止,预设让学生通过实验,对比出搅拌的因素能够加速溶解。可是结果不是很明显,在9个小组里,有2个小组不能得出这个结论,他们认为不能明显的观察出哪个溶解的更快。面对这样的情况,我首先是让学生分析他们的问题可能会出现在哪个环节,我第一个错误是没有让这2个小组自己分析,而是让其他的学生进行猜测,这是无效的提问。在学生分析无果后,我让学生课后领取方糖继续实验。其实按照岳老师的观点,我完全可以让这2个小组的同学在接下来的实验中,继续做这个实验,而不是让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继续操作下一个实验。让学生当场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中就能得到解决。
反思三:
规范的仪器操作。在课时进行到一半的时间后,我已经明显的感觉到了时间的不足。一开始原本想让学生在操作完第一个实验后,把第一套实验器材上交后领取第二套实验器材,结果由于时间紧,我没有让学生的桌面上同时出现了2套实验材料,这样有可能在客观上容易让学生操作时,分散注意力,用第一套的材料参与到第二个实验;此外,原本设想让学生在自己倒水的时候,用上滴管,以便更加精确的做到2杯水的水量一样多,结果滴管放错了位置,放到了不需要滴管的小组内,让不需要滴管的小组感到纳闷,这个滴管用来干什么的?有个别小组甚至用滴管来进行搅拌。这2点失误,使课堂上学生对仪器的规范使用,有负面的影响,需要注意和改进。
一个疑惑:
由于溶解现象的特殊性,在没有搅拌的情况下,它的速度是很慢的。那么在课堂上我们要不要让学生看到完整的溶解过程,如果是让学生看到完整的'过程,那么时间是不够的,方糖即使在热水中,如果不借助搅拌,那么30分钟左右也难以完全溶解,显然在课堂中是不现实的,那么借助搅拌的话,可以让学生能够完整的看到溶解过程,但是这样的话,在整个实验中就有2个变量的影响了,难有说服力。既然这样的话,那么就让学生观察到部分过程,能够区别到快与慢就好了。我觉得实验的过程,在没有完全结束的时候,就得出结论,这与我们科学的探究精神是不相符,也难以客观、信服的得出结论。我虽然在课堂中采用了第二种处理方式,但是面对这样的疑惑,我左右为难,实在不知道怎样处理会是科学、合理的。
12、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做个聪明的消费者》教学反思
2012年11月8日,教研室的视导活动,准备的课题是八年级上册第九课项目三《做个聪明的消费者》,总体感觉:架子还算稳,但骨肉不丰满,不细腻。 先说一下不足之处:
1、对学生的评价过于简单、笼统。大多数时候在用“好、很好、还行”等等随口性的评价,失去了它实质的作用。课后想想,评价应该有三个方面的主要作用:鼓励、补充、纠错、提升。鼓励应该是具体的,学生回答的好,到底好在哪里,“读的好,还是有新意,还是很全面,条理清晰”,学生应该有个明确的落脚点。这节课中的.纠错尤其做得不好,如“一学生根据图片辨别侵犯了哪种权利时,对五种权利的含义及表现明显认识不清晰,我只是否定了他的答案,换了其他同学来继续回答。没有指出原因,更没有加以引导,分析辨别。我自己也意识到,做好评价的背后是不懈的学习与努力,做为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性格脾气,书籍的涉猎,生活阅历,兴趣爱好等等的积累沉淀。我更深深的体会到,在课堂上做好评价的前提,首先老师是一位认真的倾听者。因为准备课,连续几天熬夜,有些疲惫,思维有些卡壳,没有了听也就无所谓的评了。
2、问题设计有些随意。有一部分问题过小,价值不大,缺少思维含金量。仅需要“对”或“错”的判断而已;而有些问题过大,过于笼统,缺乏层次性,梯度不够。如本节课中,引用了网上的一段关于食品安全的调侃段子作为案例,出示问题:怎样摆脱这种“爽”的生活?在学生讨论中我发现,这个问题太大了,它不是单方面的责任,而是有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甚至还有监管部门,国家的法制建设等等,学生们考虑时却相对单一而集中,费了不省时间。如果把它分解为几个小问题:要想摆脱这种生活,哪些人负有责任?他们各自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有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应该更容易思考与解答。
有一点还值得自己欣慰:各环节的设计,案例的选择,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一天恰逢“党的十八大”召开,导入时进行了时政播报,也是政治课的一大特点;中间选用的案例,都是近年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如“毒胶囊事件”,“典型的食品安全事件”;采用了学生们喜欢的形式:漫画、网络段子、视频(中间有一段歌曲改编),以诙谐幽默的形式接近了学生与教材、社会的距离,营造了融洽的课堂气氛。
困惑:在课堂上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其实这一点不是个新课题。就自己而言,从未正儿八经坚持来做,常常碰到课堂沉闷,学生无话可说时,让学生自由讨论一下,更多时候形式远远大过了作用。
一节课结束了,遗憾很多,我会一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