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四年级上册《练习5》教案一等奖

2023-07-13 18:12:13

  四年级上册《练习5》教案一等奖

四年级上册《练习5》教案一等奖

1、四年级上册《练习5》教案一等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真读短文,补写小主人的话,明白文中蕴含的道理,并体会用上成语的好处。

  教学重点:

  认真读短文,补写小主人的话,明白文中蕴含的道理,并体会用上成语的好处。

  教学难点:

  补写小主人的话,明白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

  1.导入:生活中,我们离不开电脑,那你知道电脑包括哪些部分吗?可是今天它们却争吵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出示文题)

  2.读文,初知大意。

  (1)认真地读一读短文,短文共写了哪几个“人物”?它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2)指名读,分角色读。

  (3)从它们的表现中感受到了什么?

  3.小组交流。

  4.集体交流,相机指导读好有关句子。

  b.最后,小主人会怎么说?先同桌讨论。

  6.交流、评议。

  7.将小主人的话补写下来。写完后再交流、评议。

  8.读了这个童话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9.体会成语的好处。

  (1)找出文中画线的部分读一读,能否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来替换?

  (2)换上成语再读一读,你有什么感觉?

  (3)朗读换上成语的句子。

  10.感情朗读。

  板书设计:

  练习5

  争 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背八个词语和鲁迅的名言。

  2.照样子,练写半包围结构的字。

  教学重点:

  熟背八个词语和鲁迅的名言。

  教学难点:

  照样子,练写半包围结构的字。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1.熟记词语。

  (1)复习导入(复习上次练习的词语)。

  (2)指导。

  ①学生自由读八个词语,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②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

  ③再读词语,想想词语的意思。

  ④交流。(学生大体上能说出词语的意思即可,对有难度的,教师给予讲解)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渊博。

  博古通今:对古代的事知道很多,又通晓现代的事情。

  著作等身:著述之多,和身体一样高。

  文质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

  (3)练习。

  ①学生自由练读,背诵。

  ②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熟记名言。

  (1)自由读名言,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鲁迅的这句话是针对别人说他是天才的,我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都用在了工作上。

  (4)学生自由练读,练习背诵。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3.你还知道相关的词语或名人名言吗?学生交流。.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咫、起、逛”这三个字,认读。

  (2)观察三个字有什么特点。

  (3)指导书写“咫”字。

  (4)学生练习写“咫”字。

  (5)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练写“起”和“逛”。

  (6)反馈、评讲。

  板书设计: 练习5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帮他出主意。

  教学重点:

  口语交际:帮他出主意。

  教学难点:

  办法要合理,表达要清楚。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帮他出主意)

  1.导入:你听说过“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话吗?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揭题:帮他出主意。

  3.指导。

  (1)创设情境:过几天,学校要举行读书节的系列活动,大队委员方明正犯愁呢!组织各班同学开展哪些读书节的系列活动呢?你能帮他出出点子,想想办法吗?

  (2)指名说,教师指导(提醒学生,要动脑筋,想出切合实际的办法,要能解决实际问题。说话时,语言要清楚、明了、简洁)。

  4.学生练习。

  出示书本上的三个问题,小组内学习。

  5.集体交流,评议。(注意说话的态度、语气,是否把主意说明白)

  选择好的主意,请学生演一演。

  板书设计:

  帮他出主意

  想出切合实际的办法、能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学写毛笔字:两点水和三点水。

  教学重点:

  学写毛笔字:两点水和三点水。

  教学难点:

  掌握字形和运笔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偏旁,说出它们的名称:两点水和三点水。

  (2)指导书写。

  ①仔细观察这两个偏旁,该怎样写好它们?

  ②教师范写并指导写法及注意点。

  两点水:第一笔写上面的襄二笔为斜提。注意上下两笔要呼应,注意两点的位置、距离。

  三点水:先写上面两点,第二点应偏左一些,第三笔写成斜提,三点水成圆弧形。

  (3)学生练习写偏旁。

  (4)指导书写“决”和“江”。

  3.学生练习写,教师指导。

  板书设计:

  练习5

  决 江

  教学反思:

2、四年级上册《练习5》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手测量,使学生经历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的全过程,并渗透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思想。

  4.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神奇和奥妙,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感知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一规律。

  教具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 引发探究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四边形。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探究新知

  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一下每个角的度数。再把四个角的度数相加,是多少度呢?这是一个四边形,其他的四边形是什么情况呢?

  小组研究,总结规律:

  1.组内分工测量75页8题中的每个四边形的各个角的度数。

  2.汇总填表75页9题。

  3.共同讨论总结规律,全班汇报交流。

  出示图形,小组内可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试一试。小结:任意一个四边形四个角的度数之和都是360度。

  三、巩固新知

  1.在表中适当的空格内画“∨”。

  2.在图中填写合适的四边形名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3、四年级上册《练习5》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练计算1~5的加减法,能够运用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观察情景图,说出题意,列出算式。

  (二)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情境图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认识大括号和虚线圈,并能将符号和语言表述建立起练习;在解决一组情境图中,感受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感受数学语言的魅力,渗透函数的思想。

  二、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初步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能运用加、减法意义根据情景图列出算式,能计算1~5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更熟练的计算1~5的加减法计算,在加减法的对比中强化学生对加减法的意义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计算1~5的加减法;正确观察情景图,说出题意,列出算式。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读懂题意。

  教学难点:正确观察情景图,说出题意,列出算式。

  四、教学准备

  课件、算式卡片、写有口算的信封和写有答案的信筒等。

  五、教学过程

  (一)巩固基础,提升计算速度

  1.练习数的分与合

  (1)学生自己边打手势边说1~5的组成与分解。

  (2)师生互动巩固数的分与合。

  师:我出3和1。

  由学生回答出3和1组成4,4可以分成3和1。

  师:组成5,我出2。

  由学生回答:我出3,2和3组成5,5可以分成2和3。

  2.巩固1~5的口算

  (1)老师出卡片,学生用手势作答。

  (2)火车。由一组同学逐个出口算题,全班抢答口算。

  (3)在送信游戏中练习口算。

  出示第29页第9题。让几位学生拿着写有算式的信封,根据结果送到相应的信筒中,其他学生来做小老师,看看是不是每封信都送对了。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进行1~5以内的口算训练,使学生在多种形式中,手、脑、口、耳配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同时提高口算的兴趣,加快口算的速度,提高正确率。

  (二)在计算中发现规律

  1.完成第28页第2题

  (1)学生独立计算并反馈答案。

  (2)引导学生纵向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①观察第1、2组算式。

  每组算式交换了加数的位置,但计算结果相同。

  ②观察第3组算式。

  2+2=□和1+1=□,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算式没有变化,计算结果也没变化。

  (3)总结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2.第28页,第4题。

  (1)先观察算式,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竖着观察,每组的被减数相同,减数不同。

  (2)学生独立完成,边做边思考,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3)汇报:发现了每组第一题的减数就是第二题的差,第二题的减数是第一题的差。也就是每组减数和差交换了位置,而被减数不变。

  3.完成第29页第7题。

  (1)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习。一个人拿着+1,再找四位同学分别拿着1、2、3、4,让他们组成算式进行计算。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一个加数不变,和会随着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2)完成减法计算,所用方法同上。

  被减数不变,减数变化,计算结果也随着减数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计算的基础上寻找规律,直观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做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景算式互相转换

  1.把语言转变成数学符号

  (1)出示第28页第1题。

  ①教师先出示1把扇子,由学生图题意。再出示2把扇子,由学生图题意。

  ②让学生依据扇子图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教师板书问题。

  ③针对问题,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把两部分合并起来。之后,教师边口述问题,边出示大括号。告诉学生,求一共有多少把扇子,还可以用这样的符号(指大括号)来表示。让学生书写大括号,加深对大括号的印象。

  ④让学生再次看图,说出图表示的意义。列出算式,追问学生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⑤完成第28页第2题,重点理解大括号表示的意义,完整描述图意,列示解决问题。

  (2)出示第28页第3题。

  ①逐一出现情境图,在学生的`描述中教师出示虚线圈,告诉学生虚线圈表示去掉的意思。让学生完整的表述图的意义。

  ②列式计算,并说明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2.完成第29页第6题

  (1)逐次出现四幅情景图,让学生说题意,提问题,列算式。

  (2)隐去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四个算式,引导学生横看、竖看,发现规律。

  (3)再出现情景图,让学生尝试结合情景说一说道理。

  (4)完成第29页第8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汇报第2幅图时,要说清楚5-2=3的意义和5-3=2的意义,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出问题:还剩多少条黄瓜和摘了多少条黄瓜。(学生只要能提出一种问题即可,不要求全掌握。)

  3.算式与情景建立联系

  (1)看图提出问题,并与算式连线。

  以上各图学生可以提出用加法计算或者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2)课件出示第28页第5题中的左部分。

  ①让学生说一说从1+4=□这道题中,看到了什么。

  ②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算式的意思(学生用画一画、贴一贴、写一写等方式表示出1+4=□的意思,写在方框里)。

  (3)学生之间交流想法。

  (4)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或者让其他同学说一说图的意思。

  (5)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发现数字和符号的神奇与作用。

  4.小结

  刚才我们是观察图意,列出算式,现在我们是根据算式来表示它的意思。看来图和算式,我们可以互相转化,既可以用算式来表示图意,也可以用图来表示算式的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符号大括号和虚线圈的作用,并将语言表述与符号建立起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化的表述意义,一个算式可以有很多情景(整体与部分关系)与之联系。逐渐培养学生理解与表达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个符号,说一说这个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4、四年级上册《练习5》教案一等奖

  课题

  练习 6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要求

  1、读读背背,了解冬天的特征。

  2、仔细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象,运用一段连贯的话复述图意。

  教学重点

  读读背背,了解冬天的特征。仔细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象,运用一段连贯的.话复述图意。

  教学时间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20xx年12月25日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读读背背

  1、读题:理解题意。

  2、简介:冬至那天起,第一个九天为一九,第二个九天为二九,一直到九个九天叫九九,《九九歌》向我们介绍了数九寒天的气候变化。

  3、教师范读儿歌。

  4、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儿歌,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5、指名读儿歌。

  6、指导读好停顿。

  7、理解:

  (1)、“不出手”、“冰上走”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2)从哪一九开始天气转暖,你从哪里看出?

  8、练习背诵。

  二、教学第五题: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

  1、理解题意。

  (1) 指名读题。

  (2) 本题的要求是什么?(看图听故事,讲故事)

  2、看图,听故事。

  (1) 出示四幅彩图,要求学生仔细看、专心听、认真记。

  (2) 教师有声有色地讲述这个故事,共讲三遍。

  第一遍: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第二遍:要求学生听清小猫是怎样钓鱼的?

  第三遍:听完后,大概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3、练习讲故事。

  (1) 教师重点指导说第一幅图。

  (2) 学生自由练说第二、三、四幅图。

  (3) 指名把四幅图连起来说一说。

  4、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或者邻居的小孩听。

5、四年级上册《练习5》教案一等奖

  教学设想:

  《借铅笔》是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练习2中的一项口语交际训练。教材画了两幅图画,一幅是小猴向熊猫借铅笔的情景,另一幅是小猴还铅笔的情景。每幅图旁还提了几个与图意相关的问题。本次练习是让学生以“借铅笔”为题说说两幅画的意思,根据思考题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小猴是怎样向熊猫借铅笔和还铅笔的,熊猫是怎么说和怎么做的,最后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这是一项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交际内容,一看到这个课题,学生就会感到分外亲切。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口语交际的即时性,导致了学生的思维不够流畅、语言表达不够完整、表演不够形象等现象,因此需要教师在学生交际的过程中作积极有效地引导。

  从“口语交际”这一要求出发,我要求学生说话声音清楚,态度大方,并且通过分角色表演,让学生懂得向别人借东西的礼仪,学会说“对不起、请、谢谢”等礼貌用语,从而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表演是一项集语言、表情、动作等一体的需要多种器官参与的艺术。要想把静止的画面内容配上相应的表情、动作活生生地再现出来,从中领悟借东西的礼仪,培养自然大方、有礼貌的说话态度和表演的自信,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实非易事。因此,指导学生能够生动地分角色表演便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巧妙创设实际情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口语交际训练中去,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之一,一上课,我就创设了一个动物故事的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即观看动物故事的过程中)我相机作了引导。如:“你们注意看,小猴是怎样向熊猫借铅笔的?熊猫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这样,引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做到了观看有目的、有重点,为形成学生的角色意识作了有益的`铺垫。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对于那些内容有趣、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儿童文学作品,低年级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大兴趣。如果让学生充当故事中的主人公,创设故事情境,更能诱发他们的创造力。在学生具备了交际意识的基础上,教师一次次地让学生扮演图画中的角色,通过有层次地演练,并采用师生评价夸奖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在评价中初步学会人际交往的知识。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各种能力,在示范、熟悉交际语言的基础上,通过创设表演的情境,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交际活动,灵活得体地使用语言技巧完成交际任务,并拓展交际内容,提高了交际水平。

  课堂即生活,学生课堂上学的,正是生活中要用的,很有实用价值。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练习分角色表演借铅笔的基础上,教师拓宽了交际的内容,让学生联系生活想想平时同学间还要互借哪些学习用品?该怎样借?并分小组演一演。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成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交际内容

  播放根据图画内容改编的小猴向熊猫借铅笔及还铅笔的故事录像。教师相机提示:

  1、小猴是怎样向熊猫借铅笔的?熊猫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2、字写好后,小猴是怎样还铅笔的?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的开始用小朋友喜爱的故事入手,激发了学生说话兴趣,同时,针对训练的重点,教师充分发挥了电教媒体的示范作用,为解决训练的重点作了有益的辅垫。】

  二、指导讨论,培养交际意识

  (出示挂图)

  1、请小朋友结合刚才看到的录像想想小猴是怎样向熊猫借铅笔和还铅笔的?熊猫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2、小猴向熊猫借铅笔时说话的语气怎么样?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熊说说话时脸上的表情又是怎样的?

  3、如果让你们来表演这个故事,你觉得应该和同学怎样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明确本次训练的内容及目标,并逐步形成了学生的角色意识。】

  三、角色表演,学会交际常识

  1、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演。

  2、全班汇报。(指名学生上台戴头饰表演。)

  3、师生评议。

  如:

  ①教师相机点拨:你们看,小猴说话多有礼貌呀,在向别人借铅笔时用了“请”字。

  ②学生评议:小猴得到了熊猫的帮助,应该对熊猫说声“谢谢”。熊猫也会客气地对小猴说:“不用谢”。

  (通过评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向别人借东西时和还东西时要面带微笑,说话有礼貌,态度大方的交际知识。)

  【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学生融入了图画的角色中,语言表达连贯又完整,而且在交际的过程中,教师能及时抓住教学的细节让学生明白与人交往要有礼貌的交际知识,成功地解决了训练的重点。另外,在训练过程中,重视人人参与,加强了口语交际训练的互动性,并增大了学生交际的空间。】

  四、拓宽内容,强化交际本领。

  1、想一想、说一说:除了借铅笔,平时,同学之间还要互借哪些学习用品?你是怎样向别人借的?怎样还的?别人又是怎样说的?

  2、分小组练习表演。具体内容由各小组自由决定。

  【拓宽了交际的内容,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自由地想,尽情地说,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享受到创新的愉悦,体现了很强的人文性。】

6、五年级上册《练习2》教学反思

  “语文与生活”中的第一项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歇后语故事讲给同学听;第二项是试用歇后语填空;第三项是向课外延伸,试着用自己知道的`歇后语说一句话。

  课前,我先让学生查工具书或向大人了解书中歇后语所包含的故事,尽可能地收集一些歇后语。

  上课时我先出示书上的五条歇后语,让学生自己读几遍,注意纠正读音、语气、语速、停顿等问题。提醒学生歇后语有自己独特的读法。然后让学生把通过各种方法了解的歇后语的小故事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讲给同学听。学生理解了这些歇后语的含义。这样学生从表面的词到故事再到内涵,有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从文本到内化的过程。

  第三部分,许多学生都说出了自己平时在生活和课外学习中学到的歇后语,并用知道的歇后语说一句话。这样既加深了对歇后语的了解和认识,又激发了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

7、二年级数学上册《100以内进退位加减法口算练习》教学反思

  反思整节课的教与学,本节课有以下一些特点及问题。

  1.基本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本节课把活动课与练习课有机地整合,使学生能够在有趣的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来提问题、解决问题,并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得到内化。如:设计奖杯这一环节,看似美术课,其实里面包含着辨认图形及图形的运用等数学知识。正是由于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所以比较好地体现了本节课是数学的复习课,而不是其他科目的复习课。

  2.体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不但有自己的观察思考,更有小组的合作探讨、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白道理,在合作中享受成功,在交流中发展自我――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同时,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完善自我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充分地发挥。如:这些运动员怎样安排在两辆车内比较合理?这个问题经过学生的讨论,他们的回答让你惊奇,“小狗和松鼠一辆车,猴子和兔子一辆车,车上空余的位置给它们放行李”。

  3.注重数学应用

  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会应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了解数学的价值。如设计奖杯、安排车辆等问题,都是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与值得思考的地方。

  1.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方面是如何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如果能把“动物们的运动会”改为“学校学生自己的运动会”,效果也许会更好;另一方面是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一些知识整理与归纳的方法,潜移默化,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

  2.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虽然本节课已经精心设计了小组的分工协作,如: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2人合作:一人提问题并记录,一人解答写算式,然后交换。但实施时,出现一些学生代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做练习等现象。因此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如何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8、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7的乘法口诀练习二》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练习课,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巩固和熟记7的乘法口诀,并应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题,为了做到分层教学,我为设计了几道智力题,目的调动中等以上学生的积极性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从设计上,本节课还是基本符合练习课的基本框架,内容也比较充实,学生能积极参与,但还是存在不足之处:

  1、学生参与形式比较单一。很多都是采取开火车、个人自由发言等形式,这样显得音调调些,有些差生没有表现的机会。其实对于计算那一块,可以设计比赛,看谁哪那一小组说得又快又准,或者多设计些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地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

  2、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不是每道题老师都要对答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之间有时就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呢,对于一些难度小的,应该多交给学生,让他们相互间进行评价,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并不是每道题都要交给学生,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组织者。

  3、时间收缩性不够紧。希望以后多加强课堂的管理,明确纪律要求,充分利用40分钟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9、四年级上册《探索与发现四商不变的规律》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探索性很强的数学课,是让学生探索“商不变的规律”,并利用该规律使有关除法简便,这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往往经历感知(具体)-----概括(抽象)-----应用(实际)的认识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由“感知----概括”,也就是说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在具体感知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从而得出知识的结论。第二次飞跃是由“概括----应用”,这是把掌握的知识结论应用于实际的过程。能辅助学生做好这两个飞跃,久而久之就教会了学生“学数学的方法”做到了“授之以渔”。基于这一认识本节课我们设计了开放度很大的学习活动,设计了适宜于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活动。

  1、 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孙悟空分桃子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积极思维,学生在故事中发现问题,从而带着愉悦的心情去探索。

  2、创设探究空间,引发探索。

  学生发现问题,老师不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是让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逐步去发现,去构建,去理解“商不变的规律”,引导学生经历“发现——探索——构建——应用”的知识建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学会学数学做数学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总结的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同伴互助等形式下完成规律的探究过程,感受发现的快乐,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10、四年级上册《颐和园》反思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顺序记叙,移步换景的方法分别写了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景点,作者通过优美的文字展现出对颐和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教学之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结构。对于游记课文,我认为应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作者的游览顺序,掌握课文结构,明确作者带领我们游览的是颐和园的三个景点,并明确游览三个景点的先后顺序。所以在教学中这一点放在了首要位置,学生们在这一点上是达到了我的预期的。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颐和园》这篇课文不仅文章内容美而且在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之前,我就设想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记忆课文内容,练习表达。于是,在教学中,我根据本文内容及学生喜欢旅游的特点,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这一情境对长廊进行介绍,但由于我对学生的启发不够没有使学生融入到导游这个角色中,没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第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场境。在教学中,我一直努力让自己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但由于自己不够活跃,且在教学中的提问方式不正确,学生回答问题并不积极,导致课堂对话有些沉闷,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