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看云识天气》的教案一等奖
1、小学课文《看云识天气》的教案一等奖
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层次美、语言美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难点: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设想:运用“巧妙裁剪”法,难文浅教、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利用所创设的情境,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第一个教学板块:导入 ,检查预习(3分钟)
1、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 ,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板书课题),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2、点出常用雅词和谚语:
二字雅词: 峰峦 招牌 点缀 预兆 轻盈 绫纱 鳞波 崩塌 弥漫 征兆
四字雅词: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白云朵朵 阳光灿烂 乌云密布 大雨倾盆 丝丝缕缕 朦胧不清 密密层层 连绵不断 群峰争奇 耸入天顶
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二、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整体感知(15分钟)
1、导读:将课文分成五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
2、自读: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 (粗略板书)
三、第三个教学板块:演读,理清层次(10分钟)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3、学生发言,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边演边完善板书)
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侨鲜读烁髦衷撇剩?靼琢怂?虢??颐谴?丛跹?奶炱??庋?颐嵌钥挝哪谌萦氩愦问遣皇歉?煜ち耍?
四、第四个教学板块:说读,品味语言(15分钟)
1、读第一段,(分两种读法导读)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
2、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
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五、第五个教学板块:寻读,课外延升(2分钟)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2、小学课文《看云识天气》的教案一等奖
知识点: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了解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能力点: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要点: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过程: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我们先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1.解题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三、导读课文
1.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2.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表名称 形态变化 位置 厚度 天气征兆卷云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卷积云 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很高 很薄 无雨、雪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渐渐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高积云 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列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名称 形状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卷层云 卷云聚集着,仿佛蒙上白色的`绸幕,卷云慢慢向前推进 高 晴转阴高层云 卷层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乌云密布 更低 雷雨冰雹云彩识天气简表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 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 里紫外红 华环小到大晴华环大到小阴雨虹 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霞 出现在早、晚,太阳照红云层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4.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
5.速读课文,指出下列各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打比方。
6.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再找出例子来。――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7.拟题训练。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五、布置作业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日记本上。
第二课时要点: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引用、拟人、排比、对比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的知识过程:
一、巩固知识
1.给下列字注音。 燚yí 霎shà 刹chà(那) 晕yùn(圈) 盈yíng2. 解释下列词语。 峦:又小又尖的山或连着的山。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 轻盈:轻巧优美。 弥漫:布满。姿态万千:姿态多种多样。
2.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时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3.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晴朗天气的征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都是阴雨风雪的征兆,光彩包括晕、华、虹、霞。这些是什么说明方法? ――分类别。
4.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一句是什么说明方法? ――打比方。
5.天气晴朗的云有什么特点?阴雨雪风的天气,云有什么特点? ――轻、高、薄;低、厚、密。
6.第一段中,结构是怎样的?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形态?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特征? ――总分总的结构,姿态万千总写云的形态,变化无常总写云的特征。
二、感悟语言(配乐朗诵第1自然段)听完后有什么感觉?――生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动态、静态结合描写。 寓准确于生动中,是这篇说明文的特点,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方法,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等,同时还用了拟人、排比、引用、对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分析本文寓准确于生动的语言特点,研究讨论以下问题。
1.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作用是什么?举例说明,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什么? ――本文中比喻的作用:一是知识性,如“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的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这里的比喻分别说明了卷云和卷积云的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比如:还有的像峰峦,像刚川,像雄狮,像奔马……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喻体能够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和事理。
2.生动的语言不仅是因为使用了比喻以及动态描摹事物,还有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的多种修辞的使用,在文中找出例子来体会作用。
(l)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比喻、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
(2)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对比,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深刻的认识和鲜明的印象。
(3)站得高的云,叫卷云。……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拟人,使被说明的对象具体生动形象。
(4)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对比、引用,引用谚语可简洁、通俗地说明有关问题。
3.本文作者准确地使用了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在文中找出例子并分析。
(l)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2)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春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
(3)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几个钟头内便下雨或者下雪。
(4)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表明天气的阴晴变化虽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又不是绝对的。
3、小学课文《看云识天气》的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一、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二、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 准确性。
教学重点: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 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 知识告诉我们的?
三、讨论全文结构。
四、着重研究一、二部分层次及语言特色。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朗读首句提问什么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3、朗读指出修辞手法?
4、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三)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形状、位置、厚度怎 样,是什么样天气?
2、雨天的招牌呢?三种云的特点、高度、厚度、颜 色在怎样变化?
3、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4、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 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归纳与第二节关系。
(四)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1、云上有哪几种光彩?(晕、华、虹、霞)
2、这些光彩特征怎样?预示着什么天气?
3、引用谚语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板书设计 :
看 云 识 天 气
(观察) (推测) (天气的变化)
4、小学课文《看云识天气》的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一、 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二、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三、讨论全文结构。
四、着重研究一、二部分层次及语言特色。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朗读首句提问什么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3、朗读指出修辞手法?
4、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三)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形状、位置、厚度怎样,是什么样天气?
2、雨天的“招牌”呢?三种云的特点、高度、厚度、颜色在怎样变化?
3、“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4、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归纳与第二节关系。
(四)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1、云上有哪几种光彩?(晕、华、虹、霞)
2、这些光彩特征怎样?预示着什么天气?
3、引用谚语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板书设计 : 看 云 识 天 气
(观察) (推测) (天气的变化)
总说:看云可以识天气。[总—分—总] [现象]
条理清楚 高、轻、薄 层次分明 形态 分类)
分说:怎样。 低、密、厚 (先总后分)
(分类) 光彩:晕、华、虹、霞 [本质]
总说:意义与局限。
用词准确 往往、常常
科学严密 一般、可能、渐渐等
语言通俗 像.....像.....;刚才-----一霎时------;“招牌”;改名换姓
生动有趣 比喻、排比、对比、拟人;谚语
幻灯片内容:
(一)、云的形状与天气关系 (二)、云的光彩同天气关系 (略)
5、小学课文《看云识天气》的教案一等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了解气象知识, 学会看云识天气。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难点:
1、了解气象知识,学会看云识天气。
2、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收集有关云的谚语,
3、云名称卡片。
4、云与天气关系简表(10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中国有句俗话叫“天有不测风云”,意思是“天也有不能预测的时候”,那么用逆向思维反过来思考就成了“天气一般都能预测”。确实,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已经能够预测天气了,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经验总结成了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下面就让我们用这些谚语并做个游戏——找朋友。我这里有谚语的上半句,下半句已经分到了你们手上。我们就来找一找谚语的下半句各是什么。
第一组:天上钩钩云 地下雨淋淋
师:请手里拿着这句谚语的同学到第一组就坐。
第二组:早上乌云盖 无雨也风来
第三组:朝霞不出门 这个简单,下半句是什么? 生:晚霞行千里
第四组:乌云接日头 下一句是什么呢? 生:半夜雨淋淋
第五组:有雨山戴帽 生:无雨云拦腰
第六组: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师:请到第六组就坐。
师:(分学习小组) 好,现在每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也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要相互配合。下面我分配一下任务:请①②号同学代表小组发言;③号同学补充;④号同学为组长,组织好合作学习;⑤号同学负责记录下小组讨论的内容,给发言的同学参考。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请认真完成。
师:我们看到古人是那么聪明,已经能将天气情况编成简单的谚语。我们当然也不甘示弱,今天我们也来看云识天气。(补充:课题2)我们虽然没有古人那么多的实践经验,但我们手头有最好的老师。是什么?
生: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跳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五分钟准备)
2、研读课文,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光彩?在文中画出来。(抢答)(出示课件3)
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晕、华、虹、霞。
3、这些云和光彩各有什么特征呢?现在请小组长上台来任选其中的两种,小组合作完成简表里相关的内容。(4分钟准备)
4、现在,请各小组根据所选的两种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出示课件4)。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先小组活动,五分钟完成。)
答案参考:
我是“雨层云”,我又矮又胖,穿着暗灰色的外衣,太阳、月亮见了我都要躲藏起来,我在天空出现时就表示连绵不断的雨雪就要来临了。连绵不断的雨雪就要来临。
当积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时就变成了我,我是积雨云,然后我越长越高,慢慢变黑,最后我整个倒下了,这是乌云弥漫、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下起了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或者龙卷风。
我是卷层云,是在连绵的雨雪来临之前出现在天空的一层薄云,看到我,请大家出门前带上雨具。
生:我的绰号叫“毛玻璃”,是由卷层云积聚而来的,透过我看天就会模糊不清因而得名,其实我的真名叫“高层云”。雨雪都是我的好伙伴,常常和我形影不离。
听了那么多云和光彩的自我介绍,我们对这些云所预示的天气已经很清楚了。请你判断一下图上分别是什么云? (出示各种各样的云层图)象征晴天的是哪几种云?有什么特点?象征雨雪冰雹的是哪几种云? 有什么特点? 云上的光彩又有什么特点呢?预示怎样的天气?
三、我是小小预报员:
以往我们总习惯于听天气预报,今天我们也来当一次小小的天气预报员,根据云图来预报天气。提示:确定云的种类;说明它所预示的天气;模仿天气预报员的语气、语调、动作、表情。也是5分钟的准备时间,现在开始。 现在是气象服务时间,想要了解未来的.天气趋势吗?让我们来听听天气预报
江西的上空出现了一片雨层云,雨层云……(介绍雨层云的特点),那里马上就要下雨,请出门的朋友带好雨具。
海南岛上空偶而飘着几多积云,晴空万里,气温23——27°C。人体舒适指数:2级,气温适宜。穿衣指数:3级,长袖衬衣。旅游指数:4级,适合外出游玩。
四、课外拓展:
听了那么多介绍,我们发现天上的云真是变化多端,非常奇妙啊。它离天最近,是最佳的天气预测者。但善于观察的人一定会发现,除了云之外,自然界中还有许多东西也可以预示天气。你发现过吗?它们预示了什么天气?
燕子低飞,要下雨。
鸡迟迟不愿入笼,是下雨的预兆。
蜻蜓低飞要下雨。
蚂蚁搬家预示将要下大雨。
蜘蛛张网补网兆天晴
我们除了可以看云识天气, 还可以看天象.风向.物象识天气呢.
看物象识天气: 看天象识天气:
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 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大雾不过三,过三阴雨天。
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 先雷后刮风,有雨也不凶。
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看风识天气:
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 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
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 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
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
狂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
五、课堂小结
有这么多可以预示天气的现象,你们想过其中有什么科学依据吗?或者有没有什么疑惑?我就有一大堆的疑惑?这些现象真的准确吗?为什么能预示天气?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都在课堂上解决,下课后,学习小组可以继续活动,相互协作找出问题的答案。同时我们还要把这节课上“细心观察、专注思考”的学习方法继续用下去,仔细观察身边的任何一样小事物,发现它的独特之处,并用最精彩的话将其记录下来。我们到时来看看谁的发现最新鲜、描写最生动有趣。
板书设计:
17 看云识天气
说明文
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怎 卷云 卷积云 高 轻 薄
样 积云 高积云 (晴)
看
云 卷层云 高层云 低 密 厚
识 雨层云 积雨云 ( 雨雪冰雹)
天
气 晕 华 虹 霞 (阴晴风雪)
6、《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范文
《看云识天气》上完了,感触颇多。下面我谈一谈我的教后反思:
1、语文课首先要解决教什么。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精美的科普说明文,内容丰富翔实,贴近生活,说明方法科学适当,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虽是说明文,但文章通俗易懂。那么,这节课我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教气象知识,还是按正常的说明文去教说明文的知识?好像都不大好,因为这是语文课,而不是地理课,而且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科普文),讲一些枯燥的说明文的知识也许会不感兴趣。那么我究竟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语文能力呢?我的教学目标究竟应该设置为什么?
经过几番思索和查阅资料,我确定了该课的教学目标应该从知识性、条理性、生动性几个方面去设置。 另外,根据单元提示,我觉得应该训练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提炼信息的能力,还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其科学精神。
2、语文课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训练。
在教学云的形状、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时我采用分组研究、填写图表、观看图片的形式来完成,我认为这样可以使学生把云的各种形状、各种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展现得一目了然,脉络清晰,而且能提高学生提炼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以及抓住事物特征进行介绍的能力。在探究文章的条理性的环节,我提示学生一种概括内容的`方法:提炼总领句,这些方法对学生学习语文应该是长期受益的。
3、语文课应培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要重要。”可见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我想首先要让学生敢问 ,然后是会问。比如《看云识天气》这一课,学生可以这样提问:看云的什么可以识别天气?看云可识别怎样的天气?这两个问题就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结构梳理出来了。并且本文重要的说明方法—分类别也一目了然了。
4、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别让他们当“看客”和“听众”。
总之,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问题多多,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思考、探索。
7、《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
刚刚上完《看云识天气》一文后,我感触颇多。在这里我谈一谈我的教学反思:
云的形状,光彩与天气的关系用图表的形式来完成。这样把云的各种开头各种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展现得一目了然,脉络清晰。可以通过表格设计,帮助学生理清头绪,明确概念。
上完课后,我才明白了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我在“看云识天气”这一方面就做不好。比如从云的形状来判定云的种类,我就在现实生活中做不好,怎么能很好地教给学生呢 下去后,多找一下关于“看云识天气”的云的开头光彩的图片,多分析,多比较,充实自己,适当的机会,在班上办一个云的形状,光彩的图片展览,成立一个气象预报小组,使本节课的外延更广泛,更美好。
多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谚语。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厚薄,颜色,移速等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这些谚语蕴含着丰富的物候知识,是他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让学生多积累一些谚语,是很有好处的。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这些谚语:“天上钩勾云,地下雨淋淋”,“炮台云,雨淋淋”,“云交云,雨快临”等朗朗上口的谚语,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一切教学过程最终都必须以学生获得知识,增长能力为目的。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不断发展,它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如何使说明文说得更科学,更有时代的气息,这就要求教师以主导作用之火,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本文教学中怎样表现它的时代气息?可在教学中设计要学生修改,加工文章结尾的训练──“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这样的设计,可以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总之,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看到了不足,但我很庆幸的是,我找到了针对不足而采取的方法措施。让我们共勉吧!
8、《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技小品。课文以云的变化为线索,以怎样看云识天气为重点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告诉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本案例是借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运用部分中央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因此我事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之间的竞赛,使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一、收获与亮点:
首先,本案例力图体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做)贯穿课堂始终。从情境导入、出示学习目标,创设问题以引导学生自习、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到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总结延伸,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重要思想,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教师在课堂的任务只是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指导、激励和监考,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自我坚持、发现、改正的过程。
其次,本案例在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即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即运用“互教”、“班教”、“导教”的方法,即以会的学生教不会的;有代表性和共性的问题教师设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积极讨论,各抒己见,在相互讨论中掌握知识;对于个性的或通过以上环节仍然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回答。
再次,在练习环节里,本案例采用自练、互练、导练等方式,巩固学习效果。
总之,本案例体现了老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教学做得到了和谐统一的教育思想。
二、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的环节多,课堂容量过大。容量大导致个别环节没有充分展开,时间仓促,学生讨论不够,理解不深透。
2、引用的远程教育资源——图片过多,导致情境导入时间过长,时间分配不合理,且设置问题放置太散,不利于学生集体讨论也是导致时间不够的一个原因。
3、对于学生的发言,没有进行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三、改进方法。
1、科学有效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局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结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开展课堂教学,让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合理安排每节课的内容、时间,从40分钟里要质量。
9、《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案例
刚刚上完《看云识天气》一文后,我感触颇多。在这里我谈一谈我的教学反思:
云的形状,光彩与天气的关系用图表的形式来完成。这样把云的各种开头各种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展现得一目了然,脉络清晰。可以通过表格设计,帮助学生理清头绪,明确概念。
上完课后,我才明白了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我在“看云识天气”这一方面就做不好。比如从云的形状来判定云的种类,我就在现实生活中做不好,怎么能很好地教给学生呢 下去后,多找一下关于“看云识天气”的云的开头光彩的图片,多分析,多比较,充实自己,适当的机会,在班上办一个云的形状,光彩的图片展览,成立一个气象预报小组,使本节课的外延更广泛,更美好。
多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谚语。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厚薄,颜色,移速等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这些谚语蕴含着丰富的物候知识,是他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让学生多积累一些谚语,是很有好处的。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这些谚语:“天上钩勾云,地下雨淋淋”,“炮台云,雨淋淋”,“云交云,雨快临”等朗朗上口的谚语,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一切教学过程最终都必须以学生获得知识,增长能力为目的。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不断发展,它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如何使说明文说得更科学,更有时代的气息,这就要求教师以主导作用之火,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本文教学中怎样表现它的时代气息?可在教学中设计要学生修改,加工文章结尾的训练──“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这样的设计,可以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总之,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看到了不足,但我很庆幸的是,我找到了针对不足而采取的方法措施。让我们共勉吧!
10、看云识天气的教学反思
《看云识天气》上完了,感触颇多。下面我谈一谈我的教后反思:
1、语文课首先要解决教什么。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精美的科普说明文,内容丰富翔实,贴近生活,说明方法科学适当,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虽是说明文,但文章通俗易懂。那么,这节课我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教气象知识,还是按正常的说明文去教说明文的知识?好像都不大好,因为这是语文课,而不是地理课,而且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科普文),讲一些枯燥的说明文的知识也许会不感兴趣。那么我究竟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语文能力呢?我的教学目标究竟应该设置为什么?
经过几番思索和查阅资料,我确定了该课的教学目标应该从知识性、条理性、生动性几个方面去设置。另外,根据单元提示,我觉得应该训练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提炼信息的能力,还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其科学精神。
2、语文课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训练。
在教学云的`形状、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时我采用分组研究、填写图表、观看图片的形式来完成,我认为这样可以使学生把云的各种形状、各种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展现得一目了然,脉络清晰,而且能提高学生提炼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以及抓住事物特征进行介绍的能力。在探究文章的条理性的环节,我提示学生一种概括内容的方法:提炼总领句,这些方法对学生学习语文应该是长期受益的。
3、语文课应培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要重要。”可见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我想首先要让学生敢问,然后是会问。比如《看云识天气》这一课,学生可以这样提问:看云的什么可以识别天气?看云可识别怎样的天气?这两个问题就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结构梳理出来了。并且本文重要的说明方法—分类别也一目了然了。
4、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别让他们当“看客”和“听众”。
总之,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问题多多,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思考、探索。
11、小学课文《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
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也是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乘法的产生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意义,同时通过简单实际问题的解决,感受乘法的应用价值。在教学设计上我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主探索、体验成功、主动发展和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使课堂有效性得以充分体现。反思以上的教例,我觉得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二年级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现成学具袋中的教具,让学生在课堂中借助实践操作来理解数学概念、数学算理等。学习认识乘法,我让学生边摆小棒边数出几个几相加,这样的操作能帮助学生很快说出乘法的结果,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即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在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小棒代替小鸡、钢笔、花和圆片等等,让学生借助小棒先摆一摆,说一说几个几相加,再进行独立思考,并填写。我发现学生通过摆小棒操作,能熟练说出乘法算式的答案,学生尝试到操作的快乐,他们乐于通过实践操作进行数学练习活动。在一些数学练习中,经常碰到一些带有操作图示的题目,而有些学生解答这些题目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教师多提供加强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的机会,必要时进行学具方法的指导。
二、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个几”。
首先组织学生按群数出鸡和兔的数量,列出连加算式,对几个相同数连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圆片,将刚刚形成的感性认识加工成动态表象,在亲自操作中体验几个几;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花片,分别列式求数量,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实际含义。教学中,学生通过看图数数→操作体验→比较感知,在鲜活的具体情景中初步建立起“几个几”的表象。
三、在强烈反差中感知求几个几用乘法写比较简便。
由于学生是初次认识乘法,再加上未系统学习乘法口诀,学生暂时尚不能体验乘法计算的简便。教学时通过创设对比强烈的情境,从“4个2”到“8个2”,再到“100个2”,让学生实际列式并数一数、写一写,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和写的过程中体会到求几个几是多少,有时用乘法写算式比较简便,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四、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乘法意识。
有效的数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乘法意识作为数学意识的.一种,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时就应该进行培养。整堂课中,结合乘法知识的学习,始终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沟通几个几的生活经验和乘法的联系,让学生不断联系生活实际,用乘法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课末,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乘法现象时,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想象,说出了许多有趣的乘法现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乘法意识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
整节课,学生的活动基本上是在教案的预设中进行,但是从练习的情况来看,发现问题还是不少,如部分学生对乘法结果的由来比较混淆,有的同学甚至会把4乘2算成4加2,因此我们在处理这部分教学时,还是要引导学生考虑加法算式2+2+2+2=8,为了简便,我们把这样的4个2相加表示成乘法4乘2或2乘4,其加法和乘法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还有一些比较后进的学生,看了图还是不能正确的写出图中有几个几,我就让他先在图的下面先写好有几个,在每个图的下面都写好数字,然后再来数一数有几个相同的加数,再来写出几个几。还有学生碰到《补充习题》第2页中的画几个几时,错的特别多,把2个5画成5个2,学生对于几个几还是没有理解,可以看出我们在备课时,对于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够全面。
12、小学课文《数星星的孩子》的教学反思
在本篇文章的教学中,由于我在挖掘教材时,考虑得过于简单,没有深入分析。比如:教学“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时,我就把教学目标单一地定位在感受星星之美上,忽略了“满天、无数、撒”等词,这些词都充分说明了星星之多,特别是“撒”这个词形象地说明星星之多之杂,充分体验了这些,既能感受用词的`准确,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张衡数星星之不易,领会仔细认真的品行。在处理“我知道”时,我只是让他们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也即为资料而资料,没有充分挖掘资料的价值。比如,在介绍地动仪的资料时,我可以出示图片,介绍相关知识,突现它的价值,让学生从张衡的功绩中感受他的伟大,产生自豪之情,激发课外探究的欲望,这样就提高了资料的价值,实现思想感染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