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画图作品》教案一等奖及课堂实录
1、《修改画图作品》教案一等奖及课堂实录
课 题:修改画图作品
课 型:上机实践课
课 时:1课时
设计理念:
从学生发展观出发,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现代教学思想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为指导开展教学活动。针对学生信息素养参差不齐的现状,以活动训练为主线,让学生在实践操练中使用和感悟画图中喷枪工具的基本方法及画出画的效果。
教学策略:
春天来了,大自然赋予了万物以生命,树儿绿了,让学生观察环境的变化并抒发内心情感,画出自己的所见所想;通过展示优秀作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教材内容出处: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材
教学目标:
1.复习刷子和铅笔、油漆桶工具
2.练习并掌握喷枪工具
3.掌握画图的基本知识:近大远小、近清楚远模糊以及白云淡化的效果。
教学重点:
喷枪工具的使用
教学难点:
近大远小的效果、白云淡化的效果
教学方法:
结合任务驱动法,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
教学延伸与拓展:打开上节课的作品改为现场画树,在画云彩的时候,穿插画图知识和技巧。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进行了哪些操作?
生:画树
师: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生1;我用刷子画的
生2:我用铅笔画的
师:你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再画一棵树吗?
大家说:行
师:大家开始画
(教师巡视)
师:不错,大家都画的很好,我看到有的同学已经开始涂色了。你用什么工具涂色的。
生:油漆桶(用颜色填充工具)
师:我刚才发现这个同学在涂色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你能给大家说说吗?
生:我用油漆桶一涂树冠,结果整个画布都成了一种颜色了。
师:谁能说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生1:用油漆桶涂色必须在封闭的图形里进行。
生2:他涂色的时候没有画成封闭的图形。
师:那么遇到这种情况,你将如何解决?
生1:清除图象
生2:那样太费事,还得重新画图。
生3:应该是使用菜单栏的编辑项里的撤消。
师:说得真好,那么大家想一下,撤消最多能使用几步?
生:3步,撤消最后操作的三步。
师;大家表现非常好。
师;刚才大家已经画好了一棵树,如果让你装扮一下这张画,你将如何装扮?
生:画些花。
生:画上小草
生:树上画苹果
生:画蓝天
生:画白云
师:大家都说的很好,我们就来装饰一下这棵树。
二、 新课
(学生开始装饰,教师巡回指导。)
师:大家画云用的是什么工具?
生1:刷子工具。
生2:铅笔工具、画出来之后,用油漆桶填充。
生3:用喷枪工具画。
师:说的很好,我们应该用喷枪工具。好,我们现在先试用一下喷枪。用喷枪画图,感觉喷枪画出来的效果。
(学生选择工具箱中的喷枪工具,画图)
师:喷枪的样子跟颜料桶比较接近,我们要注意区分。喷枪有三个选项,从小到大的喷枪头。那么我们该怎样使用它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可以单击(单击三次,每一个选项一次),可以拖动(拖动两次,一次是快速的,一次是慢慢的),我们来看一下两次拖动鼠标所出现的效果为什么不一样呢?
总结:快会淡,慢会浓。喷枪可以单击可以拖动,只能画特殊效果的图,不能填充颜色。颜料桶却只能单击不能拖动,只能填充颜色。
师:喷枪工具画出来的画给你是什么感觉?
生:云彩轻飘飘的,给人的感觉是柔的。
生:朦朦胧胧
生:漂浮不定
师:我们知道了喷枪工具的用法及使用规律,那么喷枪工具怎样才能完成一幅画呢,大家继续操作吧。
师;老师发现这位同学画的非常好,请他为大家说说是怎样画的。
师:你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生:我在天空的部分用蓝色进行填充,然后用再淡点的蓝色画云。
师:哦,想的很不错,这些云“是显非显”,说明是(教师用手势做出一个很远很远的动作。)的云。
生:远处的云
师:你真聪明(教师用手抚摩孩子的头,并树起大拇指。)
师:我们的视力是有限的,所以,远处的东西看上去就不太清楚,朦朦胧胧,还很
生:很小。
师:你也非常聪明。
师:那么近处的云又怎么画呀?
生:画的.大些
生:画成白色的
师:说的真好。近大远小、近清楚远模糊,这也是画画的常识。大家试着画一下。
(学生画,教师巡视。)
师:我刚才还发现有一位同学也画的很好。
师:你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有的云是先用白色涂,然后用蓝色在上面装饰一下。有的是先用蓝色画,然后用白色装饰一下。
师:你为什么这样画?你能用语言描述一下吗?
生;我觉得这样画出来的云才会有随风而散,白云淡离的那种感觉。
师:你描述的真好,太了不起啦!
师:大家试一下吧。
(展示学生作品)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大家一起装饰了树,用不同的工具画了不同的事物,并学会了用喷枪画不同样子的云。看着大家的作品,我觉得同学们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很好!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发挥自己。
2、《修改画图作品》教案一等奖及课堂实录
课前活动:
1、你说我猜常见动物
2、小组学生比动作加语言提示,一个学生站在最前面猜动物成语。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写动物的课文,请大家看我写课题。
板书课题
师:好,同学们放开声音,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我们都知道猫这个字是一个形声字,那你看表义的是哪一部分呀
生:反犬旁
师:表音
生:苗
师:古人为什么用苗表音呢
生:因为猫叫声是喵喵的
师:你来学学猫的叫声
生学猫叫
师:好可爱的小猫呀。这个同学推测挺有道理的。
师:同学们,宋代陆佃说:鼠善害苗,而猫捕鼠,去苗之害,故猫字从苗。看了这段资料,再看猫这个字你想说什么
生:猫可以为民除害
生:之所以猫可以为民除害,所以我们要保护它。
师:正向我们所说同学们你看这种说法里寄托着古人对猫的喜爱之情呢。你看,咱们中国的汉字多有趣啊。(板书课题)
我们上节课看到了老舍先生满月时候的小猫,今天啊,小花猫长成了大花猫。你想知道大花猫的什么呢?(生说)
我把大家的想法总结了一下(出示)
读课文指名接读课文,师指导
师:课文都读通顺了,说说这三个自然段是围绕那一句话写的。
生:第一句猫的性格实在古怪既是中心句也是总起句。师:你很会读书,她读懂了课文主要写的是猫的性格是,一起说
生:古怪
前三自然段是围绕第一句话写的。
师:自己先来读读课文,猫的性格到底有多古怪。
生读
师:读完了,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我是从第一自然的第四句话读出来,(读句子)一般的猫玩一会就回来,这只猫玩一夜都不回来,像个野猫子一样
众笑
师:哦,多贪玩的猫啊,谁给他补充
生:有时候老实还会找个地方睡大觉,但如果出去玩玩听到老鼠一点响动,所以我觉得他的性格很矛盾
师:哦,你很会读书,注意边读边想,读出了猫的'古怪,你说他有时很老实,有时还很贪玩,有时还很尽职。
师板书,猫有时很老实,有时又贪玩,又尽职。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猫的老实,贪玩,尽职,我们们先来读读贪玩。
生读句子“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它也不肯回来。”
全班读
师:多贪玩的猫啊,对于猫如此贪玩,老舍先生是什么态度?请大家读读书,画出有关的语句。
生画句子
师:谁来读你画的句子?
生:读句子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先生的态度。同学们,老舍先生再写这句话用词很有特点,你自己先读一读。
师:刚才我们品读老舍先生的语气词,老舍先生对这只贪玩的猫是这种态度,而且有的同学发现老舍先生用词很有特点,大家还记得是什么吗?
生:记得
师:那你还来接着说说
生:吧,呀,呢都用得很有意思,常说的语言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是常用的语气词
生:比如我们常用的去玩——吧
师:哦,你和生活联系起来了,多聪明。孩子们,老舍先生在一句中连用了三个语气词,现在我们去掉三个语气词,请大家自己比较着读一读,来放开声音读。
生自由读
A、说它老实吧
B、它很老实
A、说它贪玩吧
B、它很贪玩
师:体会出什么了
生:加上语气词可以强调猫一天一夜没回家,但没加语气词的句子就不能强调
师:这是你的体会,哪有别的体会吗?
生:没有加的句子很平淡像白开水根本没有一点味道,加上语气词后,句子写得更具体,更通顺了。
师:哦,你觉得更通顺了,同学们我也想来读读,加上这三个语气词我们可以感受老舍是带着什么样感情来说的呢?
师读
生鼓掌
师:你体会到什么
生:老舍对猫的喜爱,
师:他品出了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了不起。
生:他非常喜欢这只猫。
师:从老舍先生连用三个语气词,可以体会到老舍先生多么喜欢这只猫啊。谁能带着喜爱之情再来读读这句
生读
师:这样读好吧。(范读)像说话一样
生读
师:好多了。就像老舍先生面对面地我们说话一样。咱们呀,就这样读
师:第二天,这只贪玩的猫终于回来了,老舍先生把它爱怜的抱在怀里,一位邻居进来了,老舍先生对领居说——
生:接读句子: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
师:慢一点,像对朋友说
生轻说
师:你多爱这只猫啊,一位朋友来做客吧,老舍对朋友说——
生说
师:老舍先生还写下了这句话,想对所有的读者说——来,一起读
生齐读
师:读得太好了。同学们,让老舍先生如此喜爱的猫,不仅贪玩,还尽职呢!谁能读一读猫的尽职
生读句子
师:你读得很认真,同学们,让我们看看这幅画面。师描述猫捉老鼠屏息凝视的情景。
师:什么样子啊,都来做做
生做
师:我看你做得很好,你来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生:非要把老鼠捉住不然不吃饭
师:哦你说的是它心里的想法,屏息凝视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认真的看,生怕老鼠溜掉
师:凝视就是认真地看,
师:同学们,你们在鼓掌,我有一点不明白,一口气都不喘,这样的猫能捉老鼠吗
生:屏息就是,一般同学几分钟就忍不住,就算把脸红了,也得忍着,要不老鼠就吓跑了
师:哦,你是只尽职的猫,这就是屏息不喘气,你再来说说
生:不是的,屏息就是暂时不呼吸
师:对,就是暂时不呼吸。一个小时过去了,它——一起读
生:屏息凝视。
师:轻一点,千万别惊动老鼠,两个小时过去了,它
生:屏息凝视
师:它就是这样,一连几个小时不动,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猫尽职
生:很执着,非要捉住
师:课文中哪个词还能读出尽职。
生:非,不可
师:你体会到了,你能读出它的尽职吗
生读。
师:读得好
师:这么尽职的猫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来,一起读读
生齐读
师:下面,请大家看黑板,让我们再看看老舍家的猫,老实、贪尽职,你发现什么?请你说
生:我发现它的性格很矛盾,为什么老实又贪玩
生:性格古怪贪玩又尽职
师:老舍先生就是通过写猫这种相反的矛盾的性格,来体现它的古怪,表达喜爱之情。你看多有意思的猫啊,同学们,课文的二三自然段也写出了猫古怪的性格。请同学默读。
生默读。
师:同位讨论一下。
师:同学们坐好,我们交流一下,请你说
生:我认为第二自然段猫的性格更古怪了,高兴时比谁都温柔可亲,不高兴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师:你很会读书,读出了古怪的性格,我要把它写下来,猫高兴的时候是温柔可亲,不高兴的时候是一声不出。就这样继续说
生:第三自然段,表现它的性格有点古怪什么都怕藏起来,可有时候又那么勇猛,遇到蛇也不怕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能不能用既怎样,又怎样?
生:它既胆小又勇猛
师:你们也读出了矛盾的性格,多古怪的猫啊
板书
师:好,同学们,通过我们自己读书思考,就发现了这么多古怪的性格集中在一只猫身上,可见猫的性格真是古怪啊,其实这一对一对古怪性格也是一幅幅可爱的画面。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幅画面,读一读。
A、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B、在稿纸上踩印几个小脚印。
生读
师:怎么了,你说
生:我发现课文中是写小梅花,而黑板上的是小脚印。
师:哦,你发现了小脚印,小梅花,有区别吗,有,说说你的看法
生:小脚印不是这么深,如果是小梅花就更可爱了,就能更喜欢了
生:小脚印很单调,小梅花就是一个作画师,做了几个漂亮的画。
生:小脚印不亲切,小梅花感觉老舍更喜欢这只猫了
师:体会得好。一个小脚印把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都表现出来了,老舍先生正在伏案写作呢,猫——
学生接读。
师:老舍先生多喜爱猫啊。
生:这是典型的猫爱人人爱猫
师:应该说猫亲人
生:人喜爱猫,猫亲人。
生:猫对老舍先生用温柔可亲来回报老舍
师:是啊,同学们,人爱猫,猫亲人,对这温柔可爱的猫,老舍怎能不爱呢。可是这些都是猫高兴的时候,不高兴的时候呢
生:一声不出
师:多有趣啊,刚才老舍先生是这样写的他的性格古怪。
师:谁能以“我们家的大花猫的确(实在)勇猛”为中心说一段话。
生:
师:说能说一说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呢?
生:认真细致的观察
生:爱猫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希望大家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把自己心爱的小动物可爱的一面展示给读者。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谢谢大家。
3、《修改画图作品》教案一等奖及课堂实录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说出自身家的具体位置。
2.能和同学友好交往,热情待人。
3.在语言环境中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内容分析:
打电话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活动,本次口语交际以打电话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为主题展开,让学生清楚地表述自身家的准确位置,并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表达,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学生分析:
学生大多打过电话,但是对于打电话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却知之甚少。通过本课的口语交际教学,可以使学生明白打电话需要注意的言语、礼节等方面的问题,对学生生活实际非常有协助。同时,通过邀请对方来家里做客,培养学生的文明、友善的习惯,通过介绍自身家的位置,培养学生的方位感和想象思维能力。
四、设计思路:
通过对学生日常打电话的观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反思自身的行为。然后邀请同学到自身家做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分步练说。
(从师生互相介绍,引出话题)
师:小朋友,家里有没有你最喜欢的玩具、小动物或者别的什么东西?说出来让大家听听好吗?
(生说)
师:小朋友说得这么好,我真想到小朋友去看看。想不想让我去呀?
生:想。
师:哪个小朋友愿意邀请我?怎么邀请呢?(板书:怎么邀请)
(在师生互动交流中一起小结:可以打电话邀请,生活中我们邀请人家的'时候,要注意称谓(礼貌)、时间(准确)、邀请地点(清楚)、干什么(内容具体),这样我们就学会打电话邀请了。
师:小朋友热情地邀请了老师,我很高兴,也很乐意去小朋友家做客。那你们家住在哪儿呢?(板书:家住在哪儿)
(小组互说,指名说。在说的基础上,师生小结:我们在说自身家住在哪儿的时候,只要说清楚家住在哪条路、哪个家属院、住几单元几层,被邀请人就能找到我们的家)
师:小朋友的家住在哪儿老师已经清楚了。假如从学校动身,到你家去该怎么走呢?(板书:讲清怎么走)
师:我认识一个小朋友,他的名字叫小明,他不只热情地打电话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玩,还能把自身的家住在什么地方、怎么走说得很清楚,想不想认识小明呢?
(引出课文中的内容,进行看图说话练习)
二、创设情境,整体训练。
师:刚才小朋友们说的热情很高,我也确实想去小朋友家做客。这样,现在你们正式邀请老师,看谁能把老师邀请到你家去。
(创设情境:杨老师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
生:喂,你好,是杨老师吗?
师:你好,我就是,你是?
生:我是×××,星期天中午请您到我家做客,好吗?
师:好啊,你家住在哪儿?
生:我家住在医专家属楼2号楼3单元4楼东边。
师:哦,我知道了。从咱们学校动身到你家去怎么走?
生:出学校门往前走到小庙那个路口时,向左拐,直到医专急诊大楼往前直走,看到一个家属院,那就是我们住的地方。
师:好的,谢谢你的邀请。星期天中午见!再见!
生:再见!
师:这位同学演得很好,其他小朋友会打电话吗?
生:会。
师:好吧,下面就练习打电话邀请教师。同桌互相练一遍,每个小朋友当一次老师。
(师拿出电话模型,让两名同学扮演)
师:其他小朋友看看他们扮演得好不好。
(扮演开始:一天晚上,王老师正在家看电视,电话铃响了)
师:喂!请问找哪位?
生:我想找王老师。
师:我就是,你是谁?
生:我是小刚,明天中午我想请您到我家做客。
师:对不起,明天中午我没时间呀。
(小刚摸了摸脑门,一时不知怎么办,其他小朋友跃跃欲试。一位学 生:约后天中午。另一位学生:你问问老师什么时候有时间)
生(小刚):您什么时间有空儿?
师:后天晚上吧。你家住在哪儿?
生(小刚):我家住在沿淀街东大街道22号。
师:好吧。谢谢你,后天晚上见。
(师生评议后,师又找两位同学扮演)
师:我们现在学会了用电话邀请他人。小朋友,你们内心最想邀请谁,现在给你们机会,你就热情地邀请他吧。
生:我想邀请“哪吒”到我家做客。
生:我想邀请我的好朋友李敏到我家做客。
……
师:勇敢的小朋友,可以邀请你们的老师或朋友。
师:小朋友们学会了打电话相邀,小朋友们的热情确实打动了我。下个星期天的中午我会沿着你们告诉我的路线到你们家去,到时候你们如何招待我呢?(板书:如何招待)
三、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扮演。
(敲门声)
师:小亮在家吗?
生:老师,您请坐。
师:还没开门,我怎么进去?
(生笑,开门让座。生拿茶杯倒水)
生:老师,请喝水。(单手递给老师)
师:(笑)我不敢喝,诚心缺乏。
(生用双手捧杯,递到老师面前)
师:谢谢你。
(生拿香蕉剥开皮双手递给老师)
生:老师,请吃香蕉。
师:你真有礼貌,谢谢你。
(同桌互演说)
师:(总结)通过这堂课的练习,我们学会了邀请他人,学会了招待客人,还学会了与人交往,真是好样的。在交流中,我以发现了咱们班小朋友更多的优点,你们不只热情、友好,而且聪明、勇敢。感谢小朋友们的真诚相邀,有时间我一定去小朋友家做客。谢谢小朋友们!
4、《修改画图作品》教案一等奖及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要点,研读语言文字内涵,感悟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培养倾听他人见解的习惯,锻炼发表个人见解的能力。
2、通过对语言文字品析、感受以及对文章矛盾之处的思考,提高分析、概括、想象能力,学会探究和发现。
3、从福勒高尚的体育道德和风范中受到人性美的教育,在幼小的心灵中播撒真、善、美的种子,使学生的是非观、取舍观、道德观得到进一步完善。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词语,从而体会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 给问题,设置悬念,在“思”中创
1、师:有人说,足球比赛就像一场武林大战。合理的战术、团结的集体、坚定的信心、勇猛的斗志、过人的智慧,使得绿茵场上精彩纷呈、悬念迭起。而最能引爆全场的还是射门进球的那一刻。(板书:射门)只有射门才能离胜利更近。然而就在昨天,我们却读到了一篇特殊的文章──《放弃射门》。(板书:放弃)
2、齐读课题。
3、学生回顾主要内容。(板书:人性美)
师:“人性美”这个词怎么理解?
生: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和情感……
师:相信通过学习,我们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点评: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疏通信息,形成想法,产生阅读期待的心理,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抓住课文主线,激活学生与文本相关的生活经验,积极调配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成功的运用阅读期待心理,让学生进入探究性阅读。>
二、给权利,丰富形式,在“读”中创
1、师:故事的主人公福勒,课文中有一句话直接介绍了他,找到了吗?
生:利物浦队前锋,22岁的世界级球星。
师:看过足球比赛的人都知道,前锋在球队中主要负责──
生:射门进球。
师:这是福勒的义务,也是他的职责。
师:“世界级球星”包含的内容很丰富,想一下说清似乎不太容易。没关系,我们可以从咱们平时熟悉的那些“世界级球星”身上寻找答案。
(出示图片:贝克汉姆 罗纳尔多 齐达内)
师依次指认并介绍:
贝克汉姆:任意球、角球世界超一流水准,是足球场上的“万人迷”。
罗纳尔多:经常以令人匪夷所思的速度带球突破对方防守,射门得分,被称为“外星人”。
齐达内:带领球队获的欧洲杯、世界杯冠军,三届国际足联金球奖得主。
师: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觉得怎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世界级球星”?
生:球技高超,进球多,能左右比赛胜负,带领球队获胜……
师:福勒和他们一样,也是“世界级球星”。默读课文,找找看,从哪儿可以表现出福勒的确是“世界级球星”?用手中的笔画下来。
2、(生自学并交流。)
生:福勒和那些“世界级球星”一样的.地方是球技高超。我是从“行云流水”体会出来的。这个词让我感觉到福勒带球像云和水一样流动,他的动作纯熟流畅、特别连贯。
师:这位同学能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句子的意思,真了不起!
还有谁想谈谈自己的感受呢?
生:我注意到了“晃”字,平时我们踢球想过一个人都很难,福勒却能连续“晃”过几名对手,我觉得福勒带球的动作特别轻盈,球技高超。
师: 动动脑筋,想想我们能用什么词替换一下“晃”字?
生:避、闪、躲……
师:为什么作者就只用了“晃”呢?
(生比较词语,体会到了福勒不仅球技高超,而且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师:还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福勒球技的高超呢?
生:我找到了“拨”字,我觉得福勒头脑冷静。
师:联系上文,结合课文找找看,福勒为什么要“拨”?
生:是为了把球射得更准。
师:是啊,一个“世界级球星”不仅应该有出色的技术,在球场上更要有冷静的头脑。
生带着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三、给对手,交流争论,在“辩”中创
1、师:福勒不愧是一个“世界级球星”,他依靠精湛的脚法、冷静的头脑、过人的智慧,创造了这一绝佳的射门机会,此刻,进球的机率有多大?
生:100%,机率很高……
(生联系文中“禁区里只有守门员西曼一个人,即使是技术平庸的前锋,也能将这个球捅入网底”“调好了角度,轻轻一拨”体会进球易如反掌、十拿九稳,势在必进。)
师:如果你是福勒,你会想什么?
生:求胜欲望强烈,怎么就能把球万无一失地射进去……
师:如果你是福勒的教练、队友,你是支持他的球迷,你会怎么做?
生:欢呼,呐喊,摇旗助威,祈祷球进……
师:但是就在这时,对方守门员已经──
生接读至“已经闪电般扑倒他的脚前”。
师:西曼不扑不行吗?
生:即使受伤,也得扑住。否则所有的努力都将白费,这是他的职责。
师:两军相逢勇者胜,球员的情绪总是受球迷影响的,此刻的福勒一定也是热血沸腾,充满斗志。可是,西曼却像疯了一样扑了出来,一边是进球,一边是对手的安危,如果你是福勒,你会怎么做?
(生分为“射”和“收”两种意见激烈讨论。)
<点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抓住这些宝贵的“学情”,“顺水推舟”,巧妙地抛回问题,诱导其进一步深入思考,让他们自由发挥,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2、师:现在,我们的时间仿佛已经定格在福勒即将完成最后一击的时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福勒身上,他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所有人的心。然而,就在这一刹那间──
(出示“福勒猛得将脚收了回来……他放弃了一次成功的辉煌”,生齐读。)
师: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福勒选择了放弃,选择了“收住”。如果你是他的队友、教练、球迷,此刻的第一反应又是什么?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生:大声叹息,不理解,捶胸顿足,扼腕叹息……
师(出示图片):再看看这进球之后欢乐的场景吧!福勒的一个“收”,使球迷的欢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埋怨;球员、教练的欢庆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指责。福勒为什么还要“收”住?
生:宁失一球,不能伤害别人。生命最可贵,不能将个人的成就建立在对别人的伤害上。
师:但那一刹那间,他来得及想这些吗?是什么促使他这么做的?
生:对别人的关爱,善良的本性。(板书:关爱)
师:(引读)所以,就在那一刹那间──
师:这才是真正的“世界级球星”。
3、(略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找到表现福勒“世界级球星”风范的地方谈体会。)(板书:正直)
师:如果你是西曼,你是对方教练,你是体育评论员,你会说什么?
四、给空间,拓展迁移,在“写”中创
1、师(总结):福勒放弃了射门,却赢得了尊重,赢得了友谊,赢得了胜利……他用自身的表现展示了一个“世界级球星”的风范,也使我们领略了“人性美”的光辉,能再说说你对“人性美”的理解吗?
生:真、善、美……
2、布置作业:齐读国际足联秘书长的信,下课后试着把这封信写完整、写具体。
教学反思:
《放弃射门》一课的教学关键在于唤起孩子们内心的独特感受,此课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了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活动方式,让孩子们在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创新。通过思、读、辩、写等环节层层深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些活动平台的设置,使课堂既同学生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想象世界紧密结合,又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既有语言文字训练这条共性纽带,又有学生独特个性的光辉映照。
这堂课取得了很大成功,多次在省市各级观摩课上展示。对这堂课的效果,我自己这样评价: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有形象做支持,情感必会有依托;有情感为依托,“人性美”必不会空洞。孩子们在课堂上心情愉悦,思维紧张,灵魂纯净,精神自由
5、《修改画图作品》教案一等奖及课堂实录
设计意图
(一)教案设计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读的训练和指导,运用“读书——说话”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故事,通过“读书——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妈妈和我对苗家小姑娘的那份“爱心”,学生在表达、争辩中认识和体会人物。
(二)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的第一感受是要想办法使他们有内容可写,我觉得写日记也一样,只要有了内容,剩下的就好办多了,怎么样让孩子写日记有内容呢?我就想到了把平常看到的东西拿到课堂中来,作为具体的教学材料。蒋锞沅同学是我们班的一个很有个性的男孩,非常聪明,爱动脑,敢提问,发言大胆,知识面广,但行为邋遢,作业拖拉,字迹潦草,不知道整理书包。于是我就把他拿到课堂上来作为写日记的材料,学生就感到有话要说了,觉得写日记原来就这么简单。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认识“则”、“昨”等13个生字。会写“份”、“粉”等8个字。
(二)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人为乐的意识。
(三)情感目标
有写日记的兴趣,并按照日记的格式开始写日记。
教学重点
有写日记的兴趣,并按照日记的格式开始写日记。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人为乐的意识。
教学媒体
(一)让学生课前读通课文,把字音读正确。
(二)通过调查、访问、查资料等了解日记是怎么回事。
(三)日记格式图。
(四)准备日记本。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我写两个字,你了解它吗?(师板书:日记)
生1:日记。
生2:把做过的事情记下来。
生3:把一些好事写下来。
生4:把我们出去游玩过的地方写在本子上。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两则日记。(揭题:24 日记两则,并板书)
(二)读书——说话
师:现在我们读课文,老师对小朋友读书没有很多要求,我也不问你问题,什么问题也也不问。只有一个要求:读完了,你有什么话要说的吗?说什么呢?说你的感想,说你的理解,也可以说你的疑问。行不行?
生:行。
师:咱们试一试,以后养成一个习惯,读完了就应该有话要说。好不好?那接下来我们一边读一边想:我要说什么呢?还有一个情况,老师认为要养成一个好习惯,一读书就要拿起笔来。现在开始读,怎么读都行,默读可以,朗读可以,两个人一起读也行,小组一起读也行。
(生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还想读吗?真好,好孩子就喜欢读书。那么谁想起来大声读?现在请举手的同学站起来读,读完了你们就坐下,想读下面的同学就赶紧站起来,争取机会哟,读书的机会是靠自己争取的,第一段开始读,
(举手的同学读第一、二段)
师:好,想读的站起来,你们接着读第三、四段。
(生读这两段)
师: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动作慢了点,刚才没有争取到机会,现在请没有读过课文的同学站起来,把机会让给你们,你们要不要大家帮忙啊?
生:不用。
师:好,刚才读的同学都坐下,你们几位读第二则日记开始!
(生读第二则日记的第一段)
师:现在全部都读过了,我就想问一下,有谁敢举手,说我是全班读得最好的?
生:我是全班读的最好的!
师:她这么说是骄傲吗?不是,是自信,是勇敢,是有胆量的孩子!我们请她读最后一段。
(生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读得真不错,好,现在谁想说话呢?想说就举手。
生1:第一段有一个字不认识。
师:这个不认识的字你作上记号了吗?
生1:我圈出了。
师:非常好,把难读的字圈出是个好习惯。同桌愿意帮他吗?
生2:我愿意。那是个“投”字,“tóu”。
生3:课文中说,今天是我的节日,我想问是什么节日?
师:哦,这个同学提了个问题,我想,这问题暂时先记下,等会你就明白了,行吗?你还有什么话要说的吗?
生4:在第一则日记中,我做的梦是梦见自己穿上了摆在商店里的那条白纱裙,很漂亮的。
师:那么,课文中的我梦想成真了吗?结果妈妈送我什么礼物呢?请同学拿起笔画出妈妈给我的礼物。(师板书:穿上白纱裙)
(学生边读边画)
生:我的梦想没有成真,因为妈妈的礼物是一条粉红色的布料连衣裙,一个红书包,还有一套《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就是没有我心爱的裙子。
师:应该说是“她”,而不是“我”。谁能正确的说呢?
(指名同学继续讲)
师:她的梦想没成真,结果心里真不是滋味,哪里能看出来?谁能读出感情?
(生读最后一段,师板书:不高兴)
(三)指导写字
师:同桌互读要求写的8个字,并说说可以组成什么词?
(同桌互相检查)
师:有困难吗?
生:没有。
师:考考同学,这8个字可分成几类?为什么这么分?
生:按偏旁可分为4类:女字旁为一类,日字旁为一类,有“分”字的“份、粉”为一类,“读”字为一类。
师:非常好。老师先范写“姑、娘、妹”。
(师范写,提醒学生女字旁的横变成提,生先书空,再在书上描红。)
(同样方法指导书写“昨、晴、份、粉、读”。)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师:上节课我们是读书——说话,这节课我们是读书——提问,来个问答大挑战,行吗?
(二)读书——问答
师: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则日记,读完后,请围绕课文内容,你能对其他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吗?
(生自由读课文,并提出一个问题)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讨论,哪个同学来提问?
生1:阿英妹妹是个怎么样的人?
其他组回答:阿英妹妹是苗家小姑娘,家住贵州山区。
补充:她很勤快,帮妈妈干活,也很好学,不是看书就是问问题。
生2问:你认为妈妈小气吗?
其他组回答:妈妈不小气。她一直寄钱帮助阿英读书,穿的衣服和路费也是妈妈寄去的。
补充:六一节那天,妈妈也买了连衣裙,一个红书包,一套《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也送给阿英的,所以妈妈不小气。
生3问:第二则日记中的我做了一个什么梦?
其他组回答:我梦见妈妈带我去买那条裙子。我没让妈妈买。我把钱省下来买书送给苗家小姑娘。
(三)学习日记格式
师: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1;第一则日记开头写了6月1日,星期五,阴。
生2:第二则也写了这些。
生3:我认为写日记要写名、明几月几日,星期几,天气怎么样。
师:同学们真行,是的,日记比以前学的课文开头多了日期、星期和天气,但没有题目。
(四)练习写日记
师:你觉得我们班的谁最聪明?
生1:蒋科沅,因为他上课爱动脑,常常举手。
生2:可他有一点不好,有时要欺负我们。
生3:他作业不按时完成,字写得很潦草。老师也常批评他。
生4:他很大方的,彩色笔、铅笔常借给我的。
生5:他笑起来眼睛很好看,象一条缝。
生6:他的眼睛笑起来象二个弯月亮。
生7:他还有一点不好,东西不整理的,常常是周颖帮他整理的。
师:你自己说,同学们说的对吗?坏习惯要改正哟!接下来把刚才同学们讲的话用日记的格式记下来,就成了日记。试一试,写一写,行吗?先写他的外貌,接着写他的聪明,最后写他的不好的地方,按这样的顺序,开始。
6、《卡罗纳》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卡罗纳》这篇略读课文同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争吵》一样,都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她,默默地关爱他。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卡罗纳的爱,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为了突破重点,较好地达成情感目标(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课前预设学习过程时,我把课文重组成两个版块。一:找出描写卡罗纳的悲痛欲绝的语句,体会感悟,指导朗读,表现出卡罗纳的心情。二:再读课文,找找卡罗纳身边有哪些人在关心他,并划出有关语句,细细品味,说说他们是怎样关心卡罗纳的。
课堂实录:
师: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悲痛万分,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卡罗纳
心情的语句,再认真读读,用你的朗读声表现出卡罗纳的心情。
生默读找划语句,一会儿几个同学就认真地练读起来。
师: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卡罗纳悲痛的心情。谁先来读一读。
生1: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我从卡罗纳的脸色中体会到他失去母亲是多么的伤心、难过。
师:卡罗纳承受着多么巨大的悲痛呀!谁再读。(指名读)
师:你体会到了卡罗纳的悲痛。让我们一起读。(学生齐读)你还从哪句话体会到了卡罗纳的心情。
生2: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卡罗纳失去了母亲,他的内心充满了悲哀,他羡慕我还能拥抱妈妈。
师:你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走进卡罗纳的内心,读。(学生齐读)
师:卡罗纳失去了母亲是那样的痛苦、伤心。假如卡罗纳就在我们身边,你会怎么做?
生1:安慰他,叫他不要再伤心。
生2:帮助他走出伤痛。
生3:鼓励他,让他重新快乐起来。
反思:
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自读自悟,集体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语句,学生体会到了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从而激发起了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
此文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本站仅为收集收藏,若您不愿意转载,敬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7、《武陵春》的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播放《月满西楼》
师:之前听过这首曲子没有?
生:没有?
师:好,静下心来听一下,跟着哼哼看!
一、对联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很高兴和咱们青田华侨的同学们一起来学语文,老师呢,给同学们带来一份礼物,这份礼物事一份对联,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好吗?
生:好
师:大家一起来默看一下吧,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吧!
生齐读对联: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师:我想聪明的同学们已经猜出这枝女儿花的芳名列吧,对,就是李清照。今天我们透过她精美绝伦的诗词作品,一起走进一代婉约词宗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翻开书本208页。
二、吞吐吟诵,感受词的韵律。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两遍吧。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顺词意。
生自由读《武陵春》
师:可以来吗?
生:可以了
师:那咱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好的,来,你来!谢谢!
生1:读
师:鼓掌了,很好!其实呢,我们这首词有很多地方式容易读错,看错的,刚才你有没有发现自己看错了一个地方,还有一个地方是很容易读错的,舴艋舟,栽不动(纠音),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刚才她把不会读的拼音都标在书本上,以后我们读诗文的时候,也要把读不准的拼音注上去,那我们说读词主要读准字音就可以来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来,你来说!
生1:要读出感情。
师:怎样读出感情?你觉得语气上要读得……
生1:沉重一点
师;语速上呢?
生1:要缓慢一点!
师:哪位同学来试一下,带着你的初理解把这首词朗读一遍!
师:很有韵律感,我可以再追问你一下吗?刚才在朗读的过程中,你是用什么样的情感来读这首词的?
女生2:有点悲伤,心里面有点不舒服,因为想到那些很难过的事情,还有不仅能够感受到词人心里的那个感受,还有自己心里面对词的理解。
师:你的朗读功底很不错,那你觉得这首词流淌着什么地情感?
女生2:悲伤
师:是的,很悲伤,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要跟她比一比的?她朗读出来悲伤,咱们班的播音员来试一试吧!
男生3读
师:请坐,谢谢!听别人朗读总是有点不过瘾吧,咱们一起来朗读,好吗?记住了,朗读和读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朗读要读出这首词的语气,语气要悲伤,语速要缓慢,准备好了没有,那老师就不客气了,《武陵春》开始!
生齐读
三、品味言语,揣摩词人心理。
师:如此地悲愁,在同学们反复的诵读中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那你们呢,感受到到了吗?好的,我看到有同学在点头了,你是从词中哪个句子里感受到的?
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生4: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师:那你是怎么理解?为什么选这一句?
生4:让人感觉很消极。
师:那具体哪个地方让你感觉很消极呢?
生4:事事休,
师:还有吗?
生4:欲语泪先流
师:欲语泪先流什么意思?
生:还没有说话,眼泪就先流下来了。
师:她想说吗?
生5:想
师:说得出来吗?为什么说不出来?
生5:因为太悲伤
师:悲伤到什么程度,连话都说不出来?这眼泪控制的住吗?
生5:控制不住
师:只要一张张嘴巴,眼泪就流下来了,这是如此地悲愁啊
是啊,苏轼因梦见亡妻写下了PPT5(链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因和爱人分别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李清照呢 ,到底是什么样的痛苦让她欲语泪先流呢?
生:丈夫去世了。
师:我们的同学已经感觉到了!从词中哪里读出来?
生:物是人非
师:你们知道他的丈夫是谁吗?
生6:赵明诚
师:是的,她的丈夫赵明诚是北宋的四大学士之一,有名的金石专家,写这首词时,李清照53岁,她丈夫离她而去已经六年了。在这之前,他们在一起生活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李清照在《金石录》后续当中描写的一个生活片段。
PPT6:(幸福婚姻片段)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金石录>后序》
请同学们默看一下,当然也可以自由朗读,大致看得懂吗?
师:他们在干什么?
生7:他们在探讨。
师:探讨得快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7:举杯大笑
师:她喝到茶了吗?
生7: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
生7: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师:你能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他们此时的生活吗?
生7:幸福快乐!
师:那如今呢?写《武陵春》时的李清照呢?
生8:很,悲伤,
师:现在地她只能发出什么样的感慨?
生8: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师:是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物是人非啊,景物尚如初,可人情不似初啊,斯人已去,能不叫李清照欲语泪先流呢?来,跟老师这样读一遍。读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师:事事休呢,什么意思?休时休息吗?
生:万事都停止了
师:表明了她对生活的什么态度:
生9:消极,绝望!
⑵、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师:那她绝望的态度表现在行为举止上呢?
生9:每天不梳头。
师:词中是怎么讲的?
生9:日晚倦梳头。
师:日晚解释为每天吗?
生:早上晚上
师:是的,有同学讲了,日晚解释为日上三竿,李清照那么懒啊,都日上三竿还不梳洗,不是懒是什么?
生:不懒,是倦,因为她没有心情梳头
师:她怎么没有心情梳头
生10:她沉淀在悲伤当中?
师:这里可以用沉淀吗?
生齐:不可以
师:那应该用什么?
生齐;沉浸
师:是啊,她一直沉浸在悲伤当中,也许当年清照梳洗时,赵明诚就陪伴在她的身后,可是现在,熟悉的一桌一凳,一梳一镜,都还是原来的样子,斯人早已离去六年了,那触动悲愁的仅仅是屋里的景物吗?
生11:风住尘香花已尽,外面景物的悲凉还有花的凋谢。激起来她内心悲伤的心情。
师:讲得很全面,同学们知道参考书是预习的帮手,不要把它们带到课堂上来,可以吗?来,咱们收起来!用自己的思维领悟情感。是的,风住尘香花已尽,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在书本的空白处,用文字将这幅画面描述出来,有点难,是吗?那老师给大家提个小建议吧,其实你可以这样去想象,在这个画面里你仿佛能看到了什么?又仿佛能听到了什么?好,开始写吧,给大家3分钟时间,写好了就举手示意一下。
师:请你把你写的读给大家听一下。
生12:在一个幽静地山谷里,这里是一片世外桃源,这里有花香,还有一间小茅草屋,屋里住着一对夫妇,相亲相爱,屋外事一片花海,一片桃花林,不久,那间屋子的男主人病逝了,女主人非常的痛苦,终日以泪洗面,望着屋前的桃林,风起来花瓣也落了,在泥土中还可以闻到花的余香,似乎浮现出丈夫的`身影。
师:你编故事的感觉很好,那我可以在问你一下,可以吗?同样的风景现在只有谁在看了?
生12:女主人
师:那她看到这样的画面又会想些什么呢?
生12:与丈夫一起的美好生活。
师:好的,来,下一位。
生13:风吹过,花纷纷落下,泥土中有落花的香气,沁人心脾。
师:泥土中有落花的香气,那枝头上还有花吗?从词中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生13:尽
师:什么意思?
生13:枝头上的花都没有了
师:你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13:很悲凉。
师:那李清照呢,她看到这样的画面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13:痛苦
师:是的,那咱们再一起来倾诉这份悲愁好吗?
生:好
生齐读
⑶、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师:是啊,这些美好的东西又何尝不是枝头上的花朵呢,而今却零落沉泥碾作尘,所谓的香如故也只能在记忆里寻找。但她总不能一直活在悲愁中,整天以泪洗面吧,有一天听朋友说
生14:双溪风景好,
师:如果你就是她的这位朋友,你会怎么说?
生14:双溪春光明媚,去游赏一下吧!
师:哦,你认为是去游赏吗?是什么?
生:散心
师:是啊,美好的风景也许能带来一点轻松吧!更何况我们的词人是最喜游山玩水,泛舟溪上的。我们七年级时学过她的《如梦令》
PPT9:《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她此时泛舟溪上的心情如何?
生15:她应该很快乐!
师:你加了一个词“ 应该” ,从哪里读出来?
生15:沉醉不知归路,还有兴尽晚回舟。
师:是啊,那时的她是多么的活泼、快乐、充满勃勃生机啊!那现在呢,她去泛舟了吗?
生16:没有,她打算去
师:从词中哪里读出来?
生16:也拟泛轻舟。
师:也拟什么意思啊?
生16:也打算
⑷、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师:是的,她也想啊,她心里也明白什么叫拿得起放得下啊,可此时此刻,她放得下这满怀的悲愁吗?
生:放不下。
师:你怎么知道她放不下?
生17: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师:是的,词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竟然放不下,那语气应该怎么读呢?
生17: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句。
师:是的,很好,词中是有那么一句的,来我们一起来读。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那“愁”是什么?它看不见,摸不着。然而古人却用语言让心中的“愁”字变得可感可知。来,咱们来齐读一下关于写愁的诗句吧!
PPT10: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生齐读
师:愁可以使一江春水,也可以是一川烟草,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愁似乎是一个不可计量的东西,但李煜量出了愁的长度,李白写出了愁的韧度,李清照呢,别出心裁的称出了愁得重量。所以我们要读出词的什么?
生:沉重感。
师:准备好了吗?
师:词的悲愁全出来了,合上书本,也能吟诵出这首词的悲愁,那就更好了,来,试着背背看。看谁最懂李清照的心!能背下来了就举手。
师:我们不仅要背出这首词,还要背出这首词的感情。
师:准备好了是吗?那把书本合上,咱们有感情的齐背一遍吧!
生齐背
师:满意了吗?有同学摇头了,那咱们再一起来试试看!
生齐背
四、知人论事,探究作品的深层意蕴
师:怎一个愁字了得!曾经如此活泼快乐的女子,如今为何愁肠百结?载不动的愁里究竟有什么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则背景资料,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吧。咱们班谁的声音比较宏亮的!(看来大家都很谦虚,那我就不客气了)来,你来展示一下你的声音吧!
PPT8:北宋“靖康之变”后,高宗南逃。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李清照夫妇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只身流亡,八年后她流落到金华,写下了这首《武陵春》。这时她已经53岁了。
生18:读
师:读得很响亮,有一个词呢能再跟老师读一遍吧,江南
生18:江南
师:有进步了,课后再去练练好吗?
生18:可以
师:你从这则背景资料里读出哪些愁?来,咱们这位男生一直都沉默,是不是太愁了,你来说说?
生19:丈夫去世了
师:很好,你呢?
生19:国破家亡,还要流落异乡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
生19: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李清照夫妇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
师:你呢?
生20:只身流亡之苦
师:你为什么要加“只身”呢?
生20:这时候,她丈夫已经去世了
师:哪个更苦?
生20:后面的
师:是的,孀居之悲,家国之痛,将词人的愁凝成一个重字,别说是词人自己,就是我们聚集的心灵之舟也难以承载吧!
师:咱们再一起去感受这许多愁!
生齐读
师:今天我们拾起一朵《武陵春》,走进一代词宗的内心世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春残何事苦相思,病里梳头恨发长”,“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一地落花,悲愁重重……去读吧,希望你们能喜欢李清照的词,还有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课后完成。(音乐)
PPT9:想象词人写完《武陵春》,放下笔内心又生一份感慨,试写一段话,描述词人当时的心理活动。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师:耽误大家几秒钟时间,也许出来这个门,就没有机会讲了,谢谢咱们九(四)班的同学给了老师一堂那么好地语文课,同学们都很棒!老师真的很荣兴来上这一堂《武陵春》谢谢!
生齐鼓掌
教学反思:
1、在李清照的笔下,有很多不同的愁,少女的愁,闺怨之愁,相思之愁,以及中年的乡愁、国愁,每一种愁跟她的生活经历以及生活背景十分相关,所以在上课的时候,不时插入与作品有关的资料。特别是读到“日晚倦梳头”时,插入“翻书赌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对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并曾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此时最爱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离开了自己,再怎么梳妆打扮也已无人欣赏,自然是“倦梳头”了。在读到“只恐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时,插入作者的身世经历;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这时她已经53岁了。试问,一个垂垂暮年的孤独、柔弱灵魂如何能承受得起这许多愁。这些资料对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词意主题起着很大的作用。
2、朗读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备课时在这个方面花了不少心思。怎样把吞吐吟诵的停顿长短,快慢延长贯穿到这首词中?同时考虑到朗读又是学生的薄弱点,怎样有新意又有效呢?朗读形式上多样性,齐读,男女生分别朗读,同时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了朗读的境界,体会到了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事实上,这批学生朗读的功底还是可以的,由于我个人的引导繁琐,并没有想象中的好,但如果想达到更尽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读音像资料,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会更锦上添花。
3、课堂教学总体而言是表面热热闹闹的小讨论和满堂絮叨不清的碎问碎答。而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描写“风住尘香花已尽”的画面,给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且采用感性思维简单切入,让同学们比较容易下笔。问题流于文本表面,激发不出思维冲突,连珠炮似的简单追问充塞整个课堂。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由的课堂空间,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4、①语文教学除了朗读见功力之外就是板书,板书的艺术是对文字最好的阐释,但整节课下来,却只字未见,这是这节课最大的缺陷,也是我的一个遗憾。
②课堂用语在环节不能一矢中的,设问不准,学生回答就会脱离教学意图,如果没有很好的课堂机智,就很容易让学生逃出课堂,走入无效教学的怪圈。都说“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确实,课后发觉自己的实时评价还不够精确,丰富,全面引导学生的能力还欠缺,朗读还有待于加强等等,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琢磨加强。
8、《盘古开天地》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一. 导入:
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我们居住的这个美丽的地球上都有什么?(生闭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好,请睁开眼睛,谁来告诉老师,你刚才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茂密的森林;我看到了辽阔的大海;我看到了漂亮的楼房;我看到了山)什么样的山?(
(高大的山)是呀,这个地球上有巍峨的高山,有辽阔的大海,有一泻千里的飞瀑,有遮天蔽日的森林,更有美的让人心碎的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可是同学们,你可知道这一切的一切是怎样来的吗?有一个神话故事告诉了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你听过神话故事吗?有什么?(女娲补天,哪吒闹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那你觉得神话故事和一般的故事有什么不不一样的地方吗?(神话是虚构的,是不真实的)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再读一遍,你读懂了课题吗?什么意思?(一个叫盘古的人开辟了天地)那么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把这件事情讲清楚的呢?来,端起书,边读边想。开始!(生初读课文)
二. 师生合作,感悟文本
好,读了课文,你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的时候,宇宙诗歌什么样子的?(板书:混沌一片)“混沌”是什么意思?(浑浊不清)在这一片混沌之中,有一位名叫盘古的巨人在干什么?(沉睡)他沉睡了多少年?(十万八千年)十万八千!这个数字听着好耳熟啊!在哪里听过呢?(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哦,对了!这些问题都在课文的第几段?(一)好,让我们一起读一下第一段。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找同学读一下第二段。(随机纠错)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这一段主要写的什么吗?(盘古用斧头把天地劈开了)所以现在有一个成语叫(开天辟地)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来的。(板书:开天辟地)这一斧头下去,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板书:轻
清 上升 天 重 浊
地)我发现这一部分在用词上有一个特点?(用了好多反义词)读一读,缓缓,慢慢呢?(同义词)好,女生闭眼,男生来考一考女生!轮到女生了,男生闭眼。我宣布:女生赢!
好了,天和地终于分开了,盘古的任务是不是完成了呢?(没)盘古有做了哪些事呢?画出对盘古进行动作描写的句子!(交流板书:头顶着天,脚踩着地)哎呀,你向导了哪个成语?(顶天立地)现在你的脑海中盘古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板书:高大,顶天立地)就是这样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也有累垮的时候,盘古为什么会累倒呢?(在书上找一找,画一画)交流。
盘古为了天地的形成终于耗尽了最后一口气,倒下了。。。。。。盘古倒下后,他还能做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第四段(
——)盘古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化做了天地间的一物,那他身体的这部分和它所变成的东西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因为眼睛是明亮的,所以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呼出的气息是气体,变成的风和云也是气体。。。。。。)那他的头发呢?他的骨骼呢?他的肌肉呢?你能象作者那样展开神气的想象,接着往下说吗?(浓密的头发——森林;坚硬的骨骼——山脉;发达的肌肉——肥沃的土地。。。。。。)你的想象力比作者的还要丰富!让我们再读一下这一段,体会一下作者那神气的想象!
这一段的每一句话都写了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变成了地球上的一种东西,是吗?第一句也是吗?(不是)那第一句写的什么?总的说盘古的身体发身了变化,后面是具体的说每一部分变成了什么————这样的结构我们以前似曾见过,在哪一课?(《秋天的雨》)对,第一句总写的句子有个名字叫——(中心句)以后你写作文也可以采用这种结构。
现在盘古的任务完成了吗?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句:再来一遍!你体会到了什么?盘古身上有一种什么精神在闪光?(为了创造美丽的宇宙,盘古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板书:献身)
三,练习复述课文
三年级的学生了,除了开始学着写作文以外,我们还要掌握一种新的语文技能,那就是复述课文!什么是复述课文呢?是背诵吗?不是!是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大体意思讲下来,明白了吗?想不想试一试?给你一分钟的时间准备,等会男女比赛。开始!
好,男生先来,(对照板书,每人一段,接力赛)还不错,98分!这两分差在感情上。
女生来,(擦掉文字提示,看大屏幕上的图片)
我宣布:女生赢!
四. 布置作业:
晚上回家后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家长听,然后请家长评价一下你讲的怎么样,明白了吗?好,下课!
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是鲁人版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神话故事。
本节课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这一主要特点。针对这一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在品读第四部分,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盘古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变成了自然界的一物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盘古身体的这一部分和它所变成的东西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想象”也是有法可循的,应该是合理的。为下面学生的练笔——想象“盘古的其他部分会变成什么”做了一个铺垫,暗示了想象的思路。从学生后来的发言来看,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很有必要的,是不可或缺的!这一设计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学生的想象既大胆又合理,而且情感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熏陶,在谈对盘古精神的体会时,我没想到学生会谈的那样动情,那样到位,那样美!看的出来学生心中充满了对盘古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本节课教学目标之二是练习复述课文。复述是中年级的一个很重要的语文技能。对于初次接触复述的学生,如何潜移默化的帮助和引导他们完成本篇课文的复述呢?我在这个问题上很是下了功夫。应该说我所设计的整篇课文的学习都是为最后的复述做铺垫的,包括对故事情节的整体把握;对重点词语的关注;对最能展现学生自由精神的模仿想象等,我都做了相应的处理,结果表明:学生在第一轮“对照板书复述课文”这一环节中就很好的完成了复述任务,让我很有成就感!因为课前没有做任何的“准备”,只布置学生把课文读两遍,我就是想做个实验:看学生的即时学习能力到底怎样,看我这样设计效果如何。最后,我把板书的内容擦掉,学生在没有任何文字提示的情况下,对照图片,就能把课文复述下来,应该说,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实现了我的教学设计意图,我觉的我的实验取得了成功!
本节课不尽人意之处在于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对照图片联系复述课文。怎么说呢?我原来的设计意图是在这一环节配上音乐,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可是由于时间仓促,前一天也没接到讲课的通知,所以没有音乐,只有5个学生干巴巴的复述,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就很难一直集中,显的统筹不够合理。
《盘古开天地》是鲁人版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神话故事。
本节课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这一主要特点。针对这一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在品读第四部分,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盘古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变成了自然界的一物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盘古身体的这一部分和它所变成的东西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想象”也是有法可循的,应该是合理的。为下面学生的练笔——想象“盘古的其他部分会变成什么”做了一个铺垫,暗示了想象的思路。从学生后来的发言来看,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很有必要的,是不可或缺的!这一设计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学生的想象既大胆又合理,而且情感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熏陶,在谈对盘古精神的体会时,我没想到学生会谈的那样动情,那样到位,那样美!看的出来学生心中充满了对盘古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本节课教学目标之二是练习复述课文。复述是中年级的一个很重要的语文技能。对于初次接触复述的学生,如何潜移默化的帮助和引导他们完成本篇课文的复述呢?我在这个问题上很是下了功夫。应该说我所设计的整篇课文的学习都是为最后的复述做铺垫的,包括对故事情节的整体把握;对重点词语的关注;对最能展现学生自由精神的模仿想象等,我都做了相应的处理,结果表明:学生在第一轮“对照板书复述课文”这一环节中就很好的完成了复述任务,让我很有成就感!因为课前没有做任何的“准备”,只布置学生把课文读两遍,我就是想做个实验:看学生的即时学习能力到底怎样,看我这样设计效果如何。最后,我把板书的内容擦掉,学生在没有任何文字提示的情况下,对照图片,就能把课文复述下来,应该说,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实现了我的教学设计意图,我觉的我的实验取得了成功!
本节课不尽人意之处在于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对照图片联系复述课文。怎么说呢?我原来的设计意图是在这一环节配上音乐,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可是由于时间仓促,前一天也没接到讲课的通知,所以没有音乐,只有5个学生干巴巴的复述,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就很难一直集中,显的统筹不够合理。
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是鲁人版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神话故事。
本节课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这一主要特点。针对这一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在品读第四部分,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盘古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变成了自然界的一物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盘古身体的这一部分和它所变成的东西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想象”也是有法可循的,应该是合理的。为下面学生的练笔——想象“盘古的其他部分会变成什么”做了一个铺垫,暗示了想象的思路。从学生后来的发言来看,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很有必要的,是不可或缺的!这一设计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学生的想象既大胆又合理,而且情感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熏陶,在谈对盘古精神的体会时,我没想到学生会谈的那样动情,那样到位,那样美!看的出来学生心中充满了对盘古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本节课教学目标之二是练习复述课文。复述是中年级的一个很重要的语文技能。对于初次接触复述的学生,如何潜移默化的帮助和引导他们完成本篇课文的复述呢?我在这个问题上很是下了功夫。应该说我所设计的整篇课文的学习都是为最后的复述做铺垫的,包括对故事情节的整体把握;对重点词语的关注;对最能展现学生自由精神的模仿想象等,我都做了相应的处理,结果表明:学生在第一轮“对照板书复述课文”这一环节中就很好的完成了复述任务,让我很有成就感!因为课前没有做任何的“准备”,只布置学生把课文读两遍,我就是想做个实验:看学生的即时学习能力到底怎样,看我这样设计效果如何。最后,我把板书的内容擦掉,学生在没有任何文字提示的情况下,对照图片,就能把课文复述下来,应该说,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实现了我的教学设计意图,我觉的我的实验取得了成功!
本节课不尽人意之处在于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对照图片联系复述课文。怎么说呢?我原来的设计意图是在这一环节配上音乐,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可是由于时间仓促,前一天也没接到讲课的通知,所以没有音乐,只有5个学生干巴巴的复述,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就很难一直集中,显的统筹不够合理。
《盘古开天地》是鲁人版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神话故事。
本节课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这一主要特点。针对这一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在品读第四部分,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盘古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变成了自然界的一物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盘古身体的这一部分和它所变成的东西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想象”也是有法可循的,应该是合理的。为下面学生的练笔——想象“盘古的其他部分会变成什么”做了一个铺垫,暗示了想象的思路。从学生后来的发言来看,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很有必要的,是不可或缺的!这一设计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学生的想象既大胆又合理,而且情感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熏陶,在谈对盘古精神的体会时,我没想到学生会谈的那样动情,那样到位,那样美!看的出来学生心中充满了对盘古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本节课教学目标之二是练习复述课文。复述是中年级的一个很重要的语文技能。对于初次接触复述的学生,如何潜移默化的帮助和引导他们完成本篇课文的复述呢?我在这个问题上很是下了功夫。应该说我所设计的整篇课文的学习都是为最后的复述做铺垫的,包括对故事情节的整体把握;对重点词语的关注;对最能展现学生自由精神的模仿想象等,我都做了相应的处理,结果表明:学生在第一轮“对照板书复述课文”这一环节中就很好的完成了复述任务,让我很有成就感!因为课前没有做任何的“准备”,只布置学生把课文读两遍,我就是想做个实验:看学生的即时学习能力到底怎样,看我这样设计效果如何。最后,我把板书的内容擦掉,学生在没有任何文字提示的情况下,对照图片,就能把课文复述下来,应该说,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实现了我的教学设计意图,我觉的我的实验取得了成功!
本节课不尽人意之处在于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对照图片联系复述课文。怎么说呢?我原来的设计意图是在这一环节配上音乐,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可是由于时间仓促,前一天也没接到讲课的通知,所以没有音乐,只有5个学生干巴巴的复述,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就很难一直集中,显的统筹不够合理。
9、《各种各样的岩石》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用的岩石:用纸盒装有棱角、表面没有磨擦过的各类岩石(里面有编上号的花岗岩、萤石、凝灰岩、页岩、珍珠岩、沸石等缙云本地出产及常见的各种各样岩石)。
活动学具准备:人手一张岩石观察记录单;每组2个铜钥匙、小刀,三个放大镜。
(2)课件:录像资料(缙云仙都石景及岩石建筑物)。
(3)每组桌子上铺桌布。
(4)师为每小组备一袋非岩石标本(砖瓦块、水泥块、陶瓷片)并于课前置于各小组的抽屉里。
(把全班分成6人一组,共8组围成一圈)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起开始播放录像资料,并谈话:从刚才的录像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还想不想再看?那先说说老师今天为什么要给大家放这样的录像?你知道咱们今天要研究什么?那咱们现在开始上课好吗?)
[点评:缙云县地处括苍山与仙霞岭的过渡地带,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素有“石城”之称,并以石景为胜。境内主峰大洋山,海拔1500米,为括苍山脉最高峰。县内非金属矿产极为丰富,已发掘的有沸石、凝灰岩、珍珠岩、澎润土、石英砂、萤石等。其中,沸石贮量约3亿吨,居全国第四,质量第一。建材矿产以凝灰岩、花岗岩为主。县内的仙都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有奇峰一百六、异洞二十七。其中,鼎湖峰号称“天下第一奇峰”,状如春笋,直刺云天,高170.8米,是世界最高大柱石。课件展示的缙云石城特色,既为下一步研究岩石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又为学生今后充分利用家乡的岩石进行研究、把“小课堂”延伸到“大课堂”做好了铺垫。同时,应该指出的是此课件是放在课前(通常情况下许多老师是用来与学生谈话的时间),长短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并非一定要全部内容播放完毕。]
一、介绍自己带的岩石
师:今天啊咱们要来研究的是岩石,那关于岩石,你都了解些什么?
[点评:引导学生说说对岩石情况的已有经验和了解,目的是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牵引过来,为下面的学习打基础,因为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知识并不是线性的,新的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生:岩石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生:不同的岩石颜色不一样。
生:岩石种类很多。
师:课前我们都去收集了岩石,而且今天大家都带了岩石,是吧?
生(齐说):是。
师:那现在谁愿意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岩石,是从哪里来的?有些什么特殊的地方?介绍的时候请把岩石举起来让大家看到。
生:我这块岩石是从家里的鱼池里拿来的,它身上有很多一条条条纹,我把它取名叫作条纹石。
生:这是我在小溪边玩耍时捡来的,它很特别,因为其他石头基本上都是黑色的,但我的这块不同,表面是透明,里头却是淡黄色的,闻起来有一股清香,有一次,石头滚到太阳底下就会发出了闪闪的亮光,我就给他取了个有趣的名字叫水晶石头。
师:哎呀,我昨天说了今天要请大家介绍一下,她还作了精心的准备。还有谁来介绍一下?
生:我的这块石头突出的地方是它像一只小猫,它躺在一块扁扁的石头上,我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小猫睡懒觉,这块石头最长的地方是5毫米,最宽的地方是8毫米,这块岩石我是从小溪边捡来的。
师:看来大家收集活动都做的很不错,那除了刚才大家说的地方可以得到岩石之外,还有哪些地方也可以得到岩石?
生:还有火山口和海边
生:溪边和小河边。
生:在山上、在路边。
二、辨别岩石与非岩石
师:看来在我们的周围岩石怎么样啊?(“太多了”、“无处不在”……生抢着接着说了),说的不错,在上课前啊我也在路边捡了一些,看看还比较特别所以就把它们带来了,想不想看看?
生(齐喊着):想!
师:我已经都放到大家的抽屉里了,请各个小组同学轻轻地从抽屉里拿出来看看,如果有什么问题的可以举手。
(学生从抽屉里拿出非岩石标本进行合作观察、讨论、辨析。教师下位观察、倾听学生们的讨论。教师注意到学生们有的一拿出来就在讨论着什么;有的同学则拿起这些标本深思了一会儿,然后和其他同学交流起来;还有的问老师“这些好像不是岩石?”老师则不给予回答或是肯定,而是提醒学生自己去想想,与同学讨论讨论,并提示学生“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举手。”过了一会儿,逐渐地有学生举起了手。)
师:有好多同学有问题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看到底有什么问题。
生:这块石头好像不是石头,好像是砖。
师:啊?!这块石头不是石头?(师生大笑)
生:不是,不是,这块是砖,不是石头。
师:你们也这么认为?
生(齐说):是。
生(举起水泥砖):这块不是石头,是水泥砖。
生(拿起地砖):这块石头是人做起来的。
师:嗯?这块石头?
其他的学生叫起来了:不是,它不是天然的。它是地砖。
师:这究竟是不是石头啊?
生:不是。
生:刚才老师说这些岩石很特别,我觉得这些岩石没什么特别的。
师:他说这些岩石没什么特别的(重重地突出了“岩石”两字),你有不同意见吗?
生:这些都不是岩石。
师:同意吗?
生(齐说):同意。
师:怎么回事啊?都不是岩石啊。其实是有原因的,我在其他班级上这课的时候,就有同学把这些砖块之类的当作是岩石带来了,所以我今天拿了这些来想难一下你们,没想到难不住你们,既然这样,那我只好把我带的真正的岩石请出来了。先请大家把这些不是岩石的都放回原来的地方。
三、观察岩石
师(抱出分组实验用岩石标本):想不想看看我带的真正的岩石?
生(大声地喊着):想!
师:那想不想我把这些岩石放到你们的桌子上好让你们自己看个够?
生(更兴奋地喊起来):想!
师:那请每个同学把自己带的岩石先都放到抽屉里。
师:在给大家之前,先请大家想一下,今天咱们把岩石从各个地方请到我们的桌子上来,是准备干什么来着?
生:观察那些岩石。
生:研究岩石。
师:哎呀,说得真不错。那今天啊咱们就主要来观察、研究一下岩石都有些什么特征、什么特点。好不好?
生:好。
师:那咱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它的特征、特点呢?又怎么观察?(板书:特征)
[ 点评: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由于岩石的观察不同于以前学生观察过的纸、水、苹果等,它有着其特有的特征需要用特有的方法来观察,因此,在这里提问实验方法是必要的。通过指导,学生能想到一些方法对岩石从硬度、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
生:岩石的形状、颜色和气味。
生:长和宽。
师:怎么来观察它的长和宽。
生:硬度。
师:怎么来观察它的硬度?
生:用小刀刻。
师:可以吗?
生:可以。
师:哦,还可以这样来观察它,还有吗?
生:还可以观察它的粗糙和光滑。
生:可以观察它的成份。
师:什么成份,哦,你是想观察一下它组成的东西是怎么样的,是吧?(生点头)
生:还可以观察它的重量。
师:怎么观察?
生:用秤称。
师:可以吗?
生:可以。
师:哎呀,真对不起,今天老师没带秤,待会儿大家可以想其他的办法试试。我们还可以从更多的方面、想更多的办法来观察它的特征、特点。在大家观察之前我想先提个建议,待会大家观察的时候从这些岩石当中只选择一块你感兴趣的岩石来进行仔细地观察。另外,这上面(师指着标本盒)还有一张记录表,请大家在观察的时候把你的发现都记录下来。看看通过我们自己的观察你能发现些什么?(教师分发标本实验盒,并提醒学生:拿到之后就可以自己选一块开始观察了)
(学生进行观察活动,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活动,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不同的表现。并引导学生要注意互相合作、注意轻声讨论和提示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观察。约四五分钟后教师不声不响地为每组学生提供一套活动学具,让学生继续观察。学生拿到工具后更加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了进一步的观察活动中。活动中有的学生拿着放大镜作更仔细地观察;有的则拿起铜钥匙刻刻岩石看看会怎样,又拿起小刀刻刻看一看;还有些同学自己刻了之后又看看同学的,并小声地议论着。)(活动持续了10余分钟)
师:先请每个同学把自己观察的岩石放在自己面前的桌子上,然后把工具放回原来的盘子里。刚才的观察大家都做得非常认真,现在请大家来说说,通过刚才的观察,你都发现了岩石的'哪些特征?一个同学发言的时候,大家该怎么做?
[点评: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这其中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培养对现阶段的学生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学会倾听,那么交流合作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生:认真听。
师:对,而且要边听边动脑筋,听听看跟你的发现有没不一样?如果听着听着你有什么补充、有什么不同意见的待会儿可以举手先说,明白吗?
生:明白。
师:那谁愿意先来说说,你观察的是哪块岩石,又有些什么发现?把你的岩石带到上面来介绍吧。(师指着实物投影)
生:我观察的是6号岩石,它会闪闪发光,它的长是55厘米、宽52厘米,它的颜色是黑色的,还有棕色、红色、绿色,它不太光滑、很粗糙,它很硬,用小刀刻刻不动。它放在桌子上像乌龟爬一样。
师:谁有什么不同意见现在可以说了。
生:刚才他说他的岩石长有55,有没有这么长啊?
师:对呀,你这个数据是怎么出来的?
生:用尺子量出来的。
师:量出来这么长啊?
生:是55毫米。
师:观察其他岩石的谁来说说?
生:我观察的是5号岩石,我这块岩石有两种颜色,分别是绿、透明,表面像个三角形,会发光,里面有小小的玻璃碎片,表面很粗糙,上面有一个个小洞。
师:嗯,有意见、有问题的都可以说了。都没有了啊?那我想问一下。里面有玻璃碎片是怎么回事啊?
生:样子很像玻璃碎片一样的东西。
师:哦,是这样。有没有补充的?观察这块岩石的。
生:我这块岩石的颜色和他的不太一样,我的这块还有点黑色的。
师:看来同一种岩石也会有所不同的,是吧?还有谁想介绍一下。
生:我观察的这块岩石是5号岩石,它的形状像一座山,是绿色的,从上往下看有七种颜色,它很粗糙,用小刀在石头上一划会留下痕迹。
师:有没有意见的?
生(质疑):他说从上往下看有七种颜色,我想知道是哪七种?
生:红、黄、蓝、绿。
生(追问):站这里看为什么没有红色?
师:你是怎么看的?
(生拿起岩石在灯光下侧来侧去地看)
师:大家看到了他这样做是看他的什么啊?
生:反光。
师:还有补充?你来说。
生:他说红、黄、蓝、绿,只有四种颜色,刚才他说有七种颜色呢。
师:你怎么说?
生:还有的颜色我忘记了。(师生哄堂大笑)
师:别人听的可是很认真的哦,那看来下次记录得时候要更仔细些了,是吧? 还有谁想介绍的?
生:我观察的是2号岩石,观察后我的发现是:1、岩石外形像一座小山;2、岩石的颜色是橄榄绿、棕色、土白色组成;3、摸一摸手上有亮晶晶的东西;4、岩石最高有55毫米、最宽有46毫米;5、岩石有13毫米厚;6、用放大镜看岩石上有一粒粒小黑点;7、用小刀在岩石上刮一刮有许多细细的小粉;8、岩石表面十分粗糙。
师:她的记录十分清楚,12345678,是吧?还有补充和意见吗?哎呀,没想到就这么点时间,而且每个同学只观察了一种岩石就有了这么多的发现。如果给大家更多的时间,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发现,希望大家课后继续去观察研究。今天啊,陈老师还给大家带了一些岩石,先把它们请出来吧。(师抱出第二组岩石标本实验盒)想不想要(师指着盒子)?
生(高声喊着):想!
四、给岩石分类
师:不过给你们之后,要考你们一个问题,待会儿我把这些发下来后,请大家把我们桌子上所有的岩石包括你们自己带的岩石都放在一块儿,然后请各个小组几个同学合作着给这所有的岩石分分类,能不能分?
生:能。
师:如果让你来分,你会怎么分?
生:从大到小分。
师:你是按什么分?
生:大小。
师:怎么分?
生:长和宽超过1分米的分为大的。
师:你的意思就是先找个标准然后再给它分,是吧?(生点点头)看来我们给它们分类的时候还要先找个什么?
生:标准。(板书:标准)
师:还可以按什么分?
生:按你觉得漂亮的和不漂亮的各放在一边。
师:那你觉得怎样的是漂亮的?
生:有些透明的我就觉得很漂亮,有些很粗糙又不光滑的我就觉得讨厌。
师:那我觉得那个透明的不漂亮,那你怎么说?
(生愣住了)
师:可以按什么分?
生:按光滑和粗糙分。
师:这样行不行啊?
生(齐说):行。
师:还可以按什么分?
生:按气味分。
生:按形状分。
生:按硬度分。
师:你觉得我们能想出多少种方法?
(“一百种”、“无数种”……学生私下叫开了。)
师:那么多呀,反正是很多种,是吧?今天呢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你们商量商量,然后选择一种你们最感兴趣的或是认为最特别的方法来把我们的岩石分好类,看看哪些小组能想出与其他小组不一样的分类方法。小组几个人先商量商量吧。(师边分发岩石标本盒,并提示:商量好再给它们分类。)
(学生先商量后合作进行分类,老师巡视。约两分钟后就陆续有小组分好了,三分钟左右8个小组都分好。)
师:现在我们来听听,各个小组都是选择了哪种方法来分类的,又都分成了哪几类?
生:我们小组是按颜色分的,有很多种颜色的分成一类,绿色的分成一类,白色的分成一类,黑色的分成一类。
生:我们小组按硬度分,把不硬的放在一边,把硬的放在一边。
师:你怎么知道硬与不硬?
生:用小刀刻,刻得进的就是硬的、刻不进的就是不硬的。
师:哦,你想到了这种方法,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我们这组是按粗糙和光滑分的,把粗糙的分为一类,把不粗糙的分为一类。
师:还有吗?不同的、不一样的?
师:通过刚才的分类,你还有其他的发现吗?(学生沉默了一会儿)比方说,我按不同的方法来分,结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看来关于分类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希望大家课后继续去研究研究。
五、课外延伸
师:今天陈老师还给大家带了些我们缙云的岩石风景,想不想再看看?
生(齐喊):想!
师:那要看仔细了,待会儿我还要请你提问题哦。
(课件播放缙云的一些特色岩石:仙都石笋、叠箱岩、米筛洞、火山口、五指岩)
师:看了这些岩石的图片,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为什么岩石会有那么多的名称?
生:为什么岩石会有那么多的形状?
生:火山口是怎样形成的?
师:大家还有许多的问题,是吧?那今后呢咱们将对这些方面进行研究。怎么形成的?怎么来的?为什么会形成这样?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先去研究研究。
师(举起一块粉红色透明的精美萤石):我这块岩石喜不喜欢?
生:喜欢!
师:哪些同学课外去研究了,把你的研究成果给我,谁研究得最好我就把我的这块心爱的岩石送给他。看看谁有机会拿到。想不想要?
生(大喊起来):想!
师:那就看你们自己课后的行动了。今天咱们就上到这儿好吗?(下课时提醒学生把桌子上的东西整理好,并拿到课堂的后面。)
【反思与建议】
1、进行了座位的重组。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等理念。”如何体现这些理念呢?我认为,关键是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人(师生)的观念转变,包括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职责和作用,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体现的课堂活动的思想和方法,尤其是教师注意新课堂创设要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善于合作。二是物(教室环境)的转变,包括教室里的亮度、光线、视线、声音、温度、空气等自然性环境,教室的布置装饰、桌椅的摆放等人文性环境,其中很重要的是桌椅摆放的改变。在这两个转变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人的观念决定着物的转变,有什么观念,教室环境就会怎样布置。否则,即使教室环境转变了,人的观念不转变也不过是“用新瓶装老酒”;物的因素是第二位的,但它往往会对人的因素产生很大的影响,它不仅为教育提供可能与机会,而且作为一种具体的、静态的物质存在形式,对教师和学生在里面“可以做什么”给予限制;同时教室的布置、座位的安排,潜在地影响整个课堂气氛。一个好的教室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无疑是有促进作用的,正如一个人走路,有鞋与赤脚,或者有了鞋,合脚不合脚,都会对一个人走路的速度产生影响一样。由此可见教室环境对学习效果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我在本课教学时根据具体需要(为了便于活动的开展,如学生介绍自己的岩石;小组合作观察、分类活动;小组材料的分发、教师巡回等)对座位进行了重组——以小组为单位, 6人马蹄形排列,再以这些小组为单位组合成全班的圆形这样一种便于人际交流互动的空间形态。座位的重组,打破了体现传统“授受式”教学思想观念下的“秧田式”,不仅营造了便于信息交流的教学空间、改变了师生之间传统的交往方式,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更为生动的反映了课堂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地位角色的变化——课堂教学的中心从以教师为主转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上来,位尊一方的教师形象将不复存在,取之而来的是民主、平等、和谐课堂氛围。
2、体现“用教材”理念。“用教材教”是新课标中重要的新理念之一,这一理念指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因地、因时、因生制宜,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在本课“观察岩石”活动之前的“辨别岩石与非岩石”的活动是教材中没有或是说没有凸现的。在设计教学时,我认为指导学生观察、研究岩石(本课为第一课时),学生对岩石的认识是基础,否则观察、研究岩石也就无从谈起了。只有有了这个基础,才可能进行“各种各样的岩石”的观察、研究活动。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补充了这一个活动,从教学反馈来看,这一个对教材的补充还是很有意义的。课后章鼎儿老师的评课就给予了这个活动充分地肯定:欣赏这个活动!从科学的角度;从学习主体的角度;从教材的完善的角度。
3、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缺乏有效的指导。在进行“观察岩石”的活动之前,为了能使学生从更多地方面来观察岩石的特点、特征,我试图通过教师的指导达到这一目的。课堂上采用的是以提问与交流(对问题的回答)的形式进行指导的,可能这也是当前我们大部分科学老师常用于指导的形式吧。在课后章鼎儿老师在评课中给予了这种指导以严厉地批判:对交流形式的指导需要进行批判;这只是一种低水平层次的、效率不高的指导形式;反映出科学教学处于指导苍白无力的阶段。其实也不能说我或是其他有类似做法的教师对于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我也知道教师的有效指导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可能是教师自己对活动所实施的指导欲达成的目标是什么不清楚、不明确、不具体才导致这样简单、单一的指导方法:由于教师自己都不明确该如何帮助学生在如观察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又向什么方向发展,于是就让孩子们自己说说就过了的所谓的“指导、帮助”。关于这一点我在5月份的“西湖之春”活动中再次上的时候作了些改进后效果就多了,这是因为自己对活动所实施的指导欲达成的目标比之前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可见,章老师等大家指出的“对学生科学探究问题的指导问题,实质就是对学习主体的认识和研究的问题”确实是深刻。
建议:1、辨别砖头等是不是岩石很重要,这个环节我们上课也不能漏;
2、这节课老师要准备充足的岩石标本,但观察岩石时要提醒学生挑一块岩石仔细观察。
10、《我与地坛》的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体悟母爱的伟大与艰辛。
2、感悟生命的意义。
[教学设想]
课型定为诵读课,采用的手段以诵读为主。这段选文的语言也是很值得品味的,但是在这堂课里只能忍痛割爱,目的是通过诵读让学生在情感和认识方面得到提升。
[过程实录]
[PPT1:课题名称及史铁生照片,背景音乐为满文军的《懂你》营造一种气氛]
师:一个人可以没有朋友,没有妻子,没有儿女,但他一定有过母亲。史铁生从残疾的阴影中走出来,不再去问“我”为什么要出生,不再去想“我”为什么要活着,不再去抱怨命运的不公。这当中除了地坛给予的启示之外,还有“母亲”伴行他走过了最艰难的一段路。这是一段很长很长的路,“母亲”用她的爱和生命支撑起史铁生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今天我们与作者一同去感受母爱的伟大与艰辛吧。
[PPT2:呈现教学目标:诵读全文,感受母爱,读懂母亲,感悟生命,启迪人生。]
师:大家先自由朗读选文(二),把你认为最能感动你的句子或细节找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说说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生:第三开头这个细节很感人。(读)“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正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师:你刚才念“看见母亲正站在原地”,与原文一致吗?
生:原文是“仍站在原地”。
师:你觉得是原文的好还是你改的好?
生:原文好。
师:为什么?
生:“仍”表示站的时间长。
生:“仍”字体现“母亲”对“我”去地坛不放心,还在出神地想事,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师:这事一定与“我”有关,对吧!(停顿)是啊,一个“仍”字,我们可以看出母爱就是一份牵挂,一种担忧。这一细节看似平淡,可在这平淡当中蕴含着的是浓浓的爱意。你的生活当中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生:有,我每次回校时,妈妈都要送我上车,而且总是唠叨个不停。现在,我发现原来这“唠叨”就是爱。
师:我也有跟你一样的生活体验。自己的年岁在一年年增大,父母的白发也在逐渐增多。每年假期我都要回义乌看望父母。每次回来,母亲都要亲自送我到车站,车不开就不肯回家,等车快要开时,她又到大门外站着,看着我们远去。我转过头,总是看见她张望的情景,然后是小心翼翼地横穿马路去等公交车。每每到这情景,我都有一种欲哭的感觉,这是一种幸福。
生:我找的是这一句。第二节最后“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我喜欢这句,是因为它写出了母亲是毫不张扬的,是平凡的。母爱就在点点滴滴、平平凡凡之中。
生:我选的是第三段中的这一句,“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原来,母亲的爱是要去设想的,母爱是“痛苦的”、“艰辛的”。
生:我找的是“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我自己平时也从来没有为母亲想过,现在我体会到了做母亲的艰辛和痛苦。
生:我选的是最后一句,“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我”走到哪儿,母爱就跟随到那儿,母爱是无处不在的。
师:说得很好,“我”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我”成长进步的每一寸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
师:从同学们找的句子看,我们可以发现,你们找的都是“母亲”这条线,“母亲”是如何爱儿子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来看看“母亲”的爱都体现在
生:“母亲”的爱主要体现在对“儿子”的理解上。
师:具体说说。
生:如第二节中,写“母亲”无言地帮“我”准备,又目送“我”去地坛时,连用了五个“知道”和一个“不知道”,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理解和深爱,“无言”二字包含着浓浓的爱意,一切皆在不言中。
师:是啊!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节所体现的是“母爱”的深沉,在朗读时应把握怎样的语气和语调?
生:应读得深沉含蓄,充满深情,五个“知道”和一个“不知道”应略读重音。(生有表情朗读第二节,同学们评价说他语气语调都把握得不错。)
生:“母亲”的爱还体现在矛盾、痛苦之中。如第三节,“我”到地坛以后,“母亲”一个人在家里胡思乱想。
师:“我”怎会知道“母亲”在家想些什么?“母亲”对“我”的爱,是否一开始“我”就明白,就有深彻的体会?
生:不是的,是“母亲”去世以后,“我才有余暇设想”,“母亲”在家里担忧“我”,是“我”猜出来的。
师:“母亲”在家怎样,日日夜夜怎样想,这是看不到的。不去设想,那是体会不到母爱,也不能完全懂得母爱。通过对“母亲”的矛盾、痛苦、担忧的描写,来体现出“母亲”的坚忍与伟大。“母亲”的爱有多深,“母亲”的痛苦就有多深。母爱总是毫不张扬的,母爱的方式总是平凡的,母亲的心总是深沉的,往往要靠做子女的去体察,去设想,去感悟,才有深切的感受。那么第三节该怎样去朗读?
生:应读得深沉,“设想”后面略快略重,要读出“母亲”的矛盾与痛苦的心理。
师:那你试试。
[生朗读第三节,声情并茂,但过激昂,同学们提议再深沉一些。]
生:“母亲”爱“我”,还体现在常常到地坛找“我”。
师:为什么要找?怎么找?
生:因担心“我”到地坛去会做傻事,怕“我”自杀,虽然“母亲”在家已作了最坏的打算,但总是要当心的,所以要找嘛。怎么找?就是悄悄地找,不让“我”知道。找到了就悄悄、缓缓地离开,找不到就“四处张望”“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步履茫然又急迫。”
师:“母亲”为什么不让“我”知道她在找“我”?
生:因为“母亲”理解儿子,一方面担心儿子,另一方面又要顾及儿子的自尊心,不能伤了儿子。
师:说得太好了。“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可儿子在那时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有一回,“我”还故意不让“母亲”找到“我”。多年后,我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真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时,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现在想起来,悔恨之情无以复加。朗读这节语气语调该怎样?
生:读的时候应深沉、缓慢,读出“母亲”的焦急及“我”的悔恨。
[生朗读第八节,同学评价,大多数同学说还可以,读出了感情。]
生:我觉得他读得不够好。如“母亲”四处张望的情景,及找到“我”后“她缓缓离去的背影”,读的时候应慢点、轻点。
[生朗读,同学评价说还是前面那同学读得好。]
师:有时,脑子里想的.同实际做的有点距离,我们能听出别人读得好不好,但自己不一定能读好,因此,要想朗读好文章,是要经过长期的练习的。
[PPT3:母亲:
1、帮“我”上地坛:无言目送
2、在家担忧“我”:坐卧难宁
3、到地坛找“我”:悄悄缓缓
读懂: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
师:儿子在“母亲”身上读懂了“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母亲”是爱儿子的,难道儿子就不爱他的“母亲”吗?
生:不是的,其实儿子也是很爱“母亲”的。爱是双方的,正因为有爱,所以儿子才会去设想“母亲”的心理,才会去痛悔自己的倔强和羞涩,才会想写小说回报“母亲”,让“母亲”骄傲,才会在事业有成后到地坛去,整日地怀念“母亲”。
[PPT4:我:
1、设想母亲的心理
2、痛悔自己的倔强羞涩
3、写小说回报母亲
4、整日怀念母亲]
师:史铁生在“母亲”身上读懂了“苦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为所爱的人承受一切苦难,为所爱的人献出一切爱,也为所爱的人更坚定地生活下去。他从母亲身上读懂了生命的意义。“母亲”理解儿子,儿子读懂“母亲”,这一切都是因为有爱。
[PPT5:
读懂
母亲儿子
理解]
师:命运无情,但生命有情。现在我根据大家刚才的建议,以及我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用深沉、深情、悔恨、思念等感情来诵读全文(节选的第二部分)。
[PPT6:一幅画面,上面两个字“魂牵”,配乐《沉思曲》]
(配这一画面,这一音乐,再加上老师感情的投入,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入到这一情境中去。学生也轻声地一起跟着老师读。当读到第五节“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他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时,老师眼含泪珠,语调呜咽,读不出声了。学生也已全融入到这氛围中去了。当全文诵读完毕,已有许多同学流下了眼泪。)
师:(音乐继续)有人说“母爱是一种没有道理没有代价的爱。”那种爱无边无际,随时准备为儿女牺牲一切,却又不要什么回报,只管无怨无悔地付出。面对史铁生的母亲,面对我们自己的母亲,不管你的母亲在还是不在了,你将对她说句什么?
[PPT7:
母亲,我想
对您说……]
生:母亲,请原谅我以前的无知和幼稚。
生:母亲,我想对您说以前是我错了。您工作那么辛苦,可我还向你耍脾气(哭),还跟你顶嘴,妈妈,请你原谅我,我以后一定不会这样了。
师:你母亲一定会很高兴的。
生:(哭,说不出来,停一会后说。)妈妈,我知错了,我不该那样做,那样伤你的心……(说不下去。这位女生在这学期开学第一天就离家出走,一星期后才被父母找回来,回校后一直很压抑,今天,她把这压抑通过眼泪发泄出来。)
师: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你妈妈早就原谅你了,你自己也应从中解脱出来,好好地学习,这才是你对母亲的最好的回报,对不对?(生使劲点头。)
生:母爱是深沉的,含蓄的,我将用我的一生去报答母亲。
师:那么,读完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示?
生:平时,我们要多体谅母亲。
师:(结束语)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不要等到失去才去体会她的珍贵,好好地爱我们的母亲吧。下课!(掌声)
[PPT8:再见!谢谢(配乐《懂你》)]
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目标定位就是体悟母爱,感悟生命,课型设计为诵读课。《我与地坛》这篇散文是篇有很厚重的沧桑感的散文,节选的第二部分主要还是体现在对“母亲”的解读上。当时设想就是想通过诵读去理解去感悟,想要在“读”字上下功夫的。但选文较长,读完一遍需12分钟,一堂课也只能读三遍,因此,在课堂设计上作了如下安排:第一遍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让学生找出感动你的句子。第二遍为分线取舍朗读。重点读了文中第二、三、八节,以体现母爱为主线的。让学生体悟母爱的伟大就体现在“点点滴滴之间,平平凡凡之中”。第三遍是教师的配乐朗读。目的是引领同学们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引起心灵的碰撞。在前面三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的情感和认识得到提升。此时“母亲,我想对您说……”这个设计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因为有了前面那么多的感情铺垫和渲染,学生们正沉浸其中,因此,才会那么动情,流着眼泪,发自内心地诉说自己对母亲的感情。能让学生读出眼泪,是我设计这堂课的最终目标。
在很多时候,感人的文章是要去读的,惟有读才能更好地去体味,去感悟。整堂课下来,感觉学生的“读”还不够充分。教学目标中最后一条“启迪人生”已来不及深化。在“母亲,我想对您说……”这个环节后,结合谢尔盖叶赛宁(俄)的《给母亲的信》,让我们同学感受到自己的文字也如同诗人一样有感情,有诗意。但最后这个环节因时间的匆忙而没有做充分,这是非常遗憾的。
语文课堂要充满朗朗的书声,语文课要成为学生最感动的课,我奋斗追求的目标就是要让语文课充满爱。
11、《隆中对》的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 教学目标 ]
1 、了解 “ 隆中对策 ” 的核心,明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及根据,并学习文章选材精当,详略分明的写作手法。
2 、学习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叙写议论的写法,领略诸葛亮的军事天才。
[ 教学设想 ]
1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枯燥的文字变为直观的图片和生动的动画。
2 、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 教学准备 ]
本案例记录的是第二、三课时的授课内容。
在正式授课前一星期,可布置学生课余阅读《三国演义》中一些描写诸葛亮的精彩片段,对诸葛亮的性格、才能、人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利用第一课时,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培养其较好的文言语感,并借助课下注释或一些古译今之类的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
[ 教学过程 ]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点击课件,屏幕上出现这样一幅画面:黄昏下的古城背景前,大江滚滚东去,一渔夫撑一扁舟划过。同时,在悠扬的古筝乐曲的烘托下,《三国演义》的开篇词缓缓出现)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三国演义》的开篇词。(老师带头,学生齐声诵读)
师:一位退隐江湖的高人,或闲情垂钓,惯看秋月春风;或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开怀畅饮,笑谈古今往事。许多的人事已随滚滚江水飘然而逝,而那些杰出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却如同璀璨的明星长留于人们的心中。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隆中对》中的诸葛亮。今天,我们也来笑谈一把《隆中对》。(点击画面,出现课题。)
(画面切换到刘关张 “ 三顾茅庐 ” 的图片,图片的前景制作成雪花漫天飞舞的动画效果)
生:(倍感新鲜、交头接耳)呀!下雪了!
师:《三国演义》中最经典的故事之一 “ 三顾茅庐 ” 大多数同学都听过、看过,谁来简单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一学生将课前收集的故事大致讲述了一番)
师:由于刘备的诚心拜访, “ 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 ” 的诸葛亮为刘备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特点,对发展前景作出了天才的预见,这就是有名的 “ 隆中对策 ” ,后人也称它为 “ 隆中对 ” 。(点击画面,出现相关文字简介。)
(再次点击鼠标,出现三国时期的战略形势示意图 , 展示出曹操、孙权、刘表、刘璋的势力范围。)
师:我想请同学们来指出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大致在什么位置?谁来指指?
(几个学生上来指点,但不是很准确。)
师:(指着地图上的 “ 夏口 ” )汉朝末年以武汉为中心的地区叫 “ 夏口 ” ,属于荆州管辖,刘表
是荆州牧,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长。我们孝感就在夏口的西北面。
生:噢,原来《隆中对》里讲的很多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这啊!( “ 找位置 ” 的环节一下子从时间和空间上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学生啧啧连声,气氛渐渐活跃。)
二、进入角色,积极探究
(先布置学生齐读文章核心部分 ----“ 隆中对策 ” ,即文章第 4 自然段,教师纠正字音错误、停顿不当的毛病)
师:读完了课文,接着我想请四位同学来扮演刘备的四位竞争对手曹操、孙权、刘表、刘璋,我们来进行一个表演,谁来试试?
(几个大胆的学生跃跃欲试,高高地举起了手。指定了四位同学后,再开始布置任务。)
师:假设你们就是曹操、孙权、刘表、刘璋,请你们分别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将刘备的四位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说出来,记住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最好能借助一些肢体语言和神态来表现。大家先快速看课文,旁边的同学可以为这四位同学出谋划策。作战最有利的条件是 “ 人和 ” ,这四位同学可要好好利用啊!
(学生开始通读课文,接着就开始小声交谈,渐渐声音大起来,甚至有人在指手画脚。几分钟后,大家示意已经准备好了。)
师:好!下面我们先请 “ 曹操 ” 来表演!(底下有学生笑)
生:我曹操拥兵百万,皇帝小儿还在我手里,我利用皇帝可以号令各诸侯,没多久,我就要一统天下!
师:注意神态!再来一遍!好不好?
( “ 曹操 ” 想了想,然后故作昂首挺胸状,拍拍胸脯,又表演了一番。)
师: “ 曹操 ” 表演得怎么样?
生:他把曹操的不可一世、骄横的样子表现出来了。
师:很好!下面请 “ 孙权 ” 来表演!
生:(语速较缓慢)我孙权在势力上虽然比不过曹操,但我们据有长江天险,从我父兄到我已经历三朝,而且我们地势险要,百姓归顺。敌人要想攻打我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师: “ 刘表 ” 呢?
生:唉,想我刘表身为荆州牧,却无法守住自己的地盘!惭愧呀惭愧!
(另外一男生举手,老师示意他起来发言。)
生:老师,我想把 “ 刘表 ” 的表演发挥一下!
师:请!
生:(装出一副黯然伤神的模样,捶胸摇头道)想我刘表不就是刘备和诸葛亮菜板上的鱼肉,任其宰割吗?唉! “ 谁知盘中餐,便宜刘备家 ” !(师生鼓掌,笑声四起)
师: “ 刘璋 ” 来表演一下!
生:我刘璋真是一个昏君呀!我不仅生性懦弱,而且不知体恤百姓,我手下的人才都去投奔明主了!看来我也没有什么好日子过了!(摇头叹息)
(对于几位同学的表演,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从大家热烈的掌声可以看出几位同学的表演都很到位。可以看出,曹操、孙权势力强大,诸葛亮认为不可争,不可图,而二刘昏庸懦弱,所以占领荆州、益州就有极大的可能性。但是,要提醒大家注意:刘表、刘璋就没有优势吗?
(短暂的阅读之后,有几个同学举手)
生:刘表的优势是身据交通要塞,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书上说 “ 荆州北据汉、沔 …… 此用武之国 ” ;而刘璋的地盘是 “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
师:不错!荆州身据要塞,兵家必争;益州物产丰饶,地势险固。那么,大家知道不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刘备拿下荆州、益州呢?
生:这样地势险要的交通要塞,物产富饶的宝地,谁不想占有呢?
师:对,这样的要塞、宝地就有占领的必要。我们再次明确一下曹、孙、二刘的势力情况。(分别点击地图上 “ 曹操 ” 、 “ 孙权 ” 、 “ 荆州 ” 、 “ 益州 ” 等字样,依次出现对四人势力的概括。)
师:对于这四个竞争对手,诸葛亮替刘备制定了什么样的斗争策略呢?
生:要刘备不与曹操、孙权争锋,并且与孙权结为友好,先拿下荆州、益州。
师:这是最终目标吗?
生:最终要打败曹操、孙权。
师:然后呢?书上有没有说?
生:(学生看书,有人说)成就霸业,兴复汉室。
师:不错,这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最终目标。对那些少数民族部落又该怎么办呢?
生: “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 。
师:谁能完整地用书上的话来回答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斗争策略?
生:(讨论后明确) “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 “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点击画面,出现诸葛亮制定的战略方针。再次点击画面,出现两个红色箭头,从荆、益两州向许昌运动,接着,红星闪动,出现 “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 的字样。)(形象直观的运动线路让学生对诸葛亮的作战策略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师:诸葛亮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除了表现在他制定的一套切实可行的政治方案上,还体现在他深知治国不光要考虑到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要体恤百姓、任用贤能。大家能不能在书中找到这样的内容?同桌之间互相帮助,在书中找找有关的句子。
(大家齐心协力找到了答案: “ 贤能为之用 ” 、 “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 “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 。)
师:诸葛亮的这一思想如果用孟子的一句名言来说,应该是哪句?
生: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师:对,就是孟子强调的“人和”。刚才四位同学表演成功、同桌之间能很快找到答案,都是大家注重了 “ 人和 ” 作用的结果。
第三课时
三、龙争凤斗,互动生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领略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从上节课的讨论来看,诸葛亮是不是有惧强凌弱之嫌?
生:有一点。
师:能这么看吗?作者对诸葛亮是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
生:肯定。
师:没错!那么,作者笔下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下面我们进入 “ 谈古论英雄 ” 的'环节。(点击鼠标,出现 “ 谈古论英雄 ” 的画面。明确要求:将男女生命名为 “ 龙队 ” 、 “ 凤队 ” ,每队每次可起来一名同学谈一条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分析,答得有道理者,可分别点击 “ 龙队 ” 、 “ 凤队 ” 字样,电脑将分别在两队下方出现红旗,比比哪队红旗多,也就意味哪队对诸葛亮的分析更准确、更透彻。)
( 学生讨论后,纷纷回答 )
生: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他对曹操、孙权和二刘的情况是了如指掌,他知道避实击虚,先拿下二刘,使自己的势力逐渐强大后,再考虑对付曹、孙二人。
生:我觉得诸葛亮不是一个惧强凌弱的人,如果他是个 “ 惧强 ” 之人,他怎么会有成就霸业,兴复汉室的计划?他这是有头脑的表现。文章里不是说 “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 吗?他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攻打曹操的。
师:除了 “ 隆中对策 ” 这一部分,大家还可以看看其它段落。
(短暂的阅读之后,又有学生举手。)
生:我分析的是第一自然段。首先,我认为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非常自信,试想一下,若没有真本事,他敢这么比吗?其次,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都认为是这样,可见不是瞎吹。
生:我有点不明白, “ 时人莫之许也 ” ,就是说当时世人都不赞同这种说法。我也看过《三国演义》,知道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天才,那文章为什么还要写 “ 时人莫之许也 ” ?这不和崔州平、徐庶二人的说法自相矛盾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诸葛亮是不是有些自命清高,有些狂妄呢?大家同意哪种看法?
(学生开始争辩、讨论)
生:时人,我想是当时社会上的普通人,普通人怎么能发现高人的真正面目,我想诸葛亮是个深藏不露的人,他不夸夸其谈,四处张扬,一般人自然不知。
生:对!这说明他是一个沉稳的人、谦虚的人,要不徐庶怎么说诸葛亮是一条 “ 卧龙 ” 呢?
生:老师,我认为诸葛亮还是个美男子。(众人笑) “ 身长八尺 ” 说明诸葛亮一定是个高大魁梧的人。
生:文章结尾处刘备说 “ 孤之得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这也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
师:大家的思维非常活跃。有几个问题我要问问大家:文章为什么要写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诸葛亮为什么要隐居田野?为什么刘备三请诸葛亮,诸葛亮才出山?
生:诸葛亮隐居田野,我想可能是由于他的性格决定的,前面大家不是讨论了吗?诸葛亮是一个不张扬的人,他深藏不露,我想他的官瘾也不大。刘备三请诸葛亮,诸葛亮才出山,我认为是在考验刘备是否诚心诚意。至于他为什么好为《梁父吟》,我没想出来。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想出来的?(学生摇头)
师:既然这样,我来补充一下。《梁父吟》是一首流传在齐鲁之间的感慨时事,忧伤战争、乱的歌曲,诸葛亮借古抒怀,表达他感伤乱世的思想感情和对军阀混战的不满。
生:这么说,诸葛亮可以说是个忧国忧民的人。
师:不错。他厌恶军阀混战,所以隐居田野,所以甘做一 “ 卧龙 ” 。后来,他被刘备的诚心所感动,才决定出山辅佐刘皇叔。
生:这让我想到,许多人绞尽脑汁想升官发财,而诸葛亮却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身上有一种 “ 傲气 ” 、有一种 “ 傲骨 ” 。
师:你的思维极具发散性。没错,正如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所说: “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他不想升官发财。诸葛亮对名利、对地位的淡泊,从 “ 白帝城托孤 ” 一节也能有所了解。当时,刘备临终将刘禅托付与诸葛亮,让诸葛亮辅佐刘禅,并且说,若刘禅扶不起,让诸葛亮取而代之。可诸葛亮一直对刘氏父子忠心耿耿,绝无贰心。可见诸葛亮对名利的淡泊程度。
师:现在,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作者在刻画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采用了什么方法?(点击鼠标,出现描写方法的提示: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描写人物时,可对其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描写。)
(根据提示,这个问题很快迎刃而解,一学生代表起来发言。)
生: “ 隆中对策 ” 部分应该是对诸葛亮进行正面描写,重点描写人物的语言。开头和结尾处应该是侧面描写,以崔州平、徐庶的评价、推荐,和刘备对诸葛亮的认可,来从侧面烘托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
(显示竞赛结果, “ 龙队 ” 获胜。大家鼓掌祝贺。)
四、古今对话,拓展思维
(点击鼠标,出现下面文字:假设诸葛亮现在就在你的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师:假设我就是诸葛亮,你们会对我说些什么?
生:我会说,诸葛亮先生,你真了不起,您能告诉我怎样才能拥有像您一样的天才头脑?
生:那还用说,好好学习呗!(众人笑)
生:诸葛先生,我认为您看错了人。您的英明远见曾使得刘备能和曹操、孙权抗衡,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刘备和他手下的一些人并没完全照您的意思去做,再加上刘禅昏庸无能,使您统一天下的计划落空。要是您去辅佐孙权的话,结果也许会是另一种样子。
师:你的话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古人注重忠孝,一臣不侍二主;更何况刘皇叔对我有知遇之恩呢?
生:孔明先生,我认为您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您的健康。您若能重视这个问题,我想您会有更多的精彩故事留给后人,历史也许会因您而改变。
师:多谢你的关心!可是,为报先帝知遇之恩,我愿肝脑涂地。当然,若我能再活一次,我一定会注意养生之道。也希望你们能珍爱生命!
(教师小结,结束本节课的授课任务)
[ 教学反思 ]
一般来说,文言文学起来会让学生有晦涩难懂的感觉。所以,要想上好这一课,老师必须在课外花大量的工夫。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以及设计各种丰富的表现形式,这些都花去了我大量的精力。
总结这节课之所以上得比较生动有趣,是因为我准确地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 “ 激趣导入 ” 部分中的 “ 渔樵 ” 、 “ 扁舟 ” 、 “ 雪花 ” 、 “ 三国地图 ” 、 “ 古筝曲 ” 、 “ 找位置 ” 等景物和环节,都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亮笑谈 “ 天下三分 ” 的策略。在 “ 进入角色 ” 的环节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当然,这少不了他人的帮助。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 “ 团队精神 ” 的重要,这和诸葛亮 “ 隆中对策 ” 中所提倡的 “ 用贤 ” 有很多相似之处。 “ 龙争凤斗夺红旗 ” 的环节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 “ 主角 ” 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最后 “ 古今对话 ” 的环节,更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使他们了解了古人与今人对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理解。
课堂要精彩,工夫在课外。这是我这堂课最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