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看雪》的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2023-07-28 12:35:11

  《看雪》的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看雪》的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1、《看雪》的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感悟文中真情,可按如下设计教学。

  一、谜语导入,融情入境

  1.出谜面让学生猜谜底。

  “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干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雪)

  2.学生猜出谜底后,让他们谈雪,老师提问:

  ①你见过雪吧?在哪里看到的?

  ②你玩过雪吗?怎样玩?好玩吗?

  当学生触及这些问题时,学习兴趣被激活,特别是听了某些同学的现身说法,产生了到北方看雪的欲望。此时,学生的情感就和文中台湾小孩子一样:能看到真的雪,真好!为学习课文打下了感情基础。

  3.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初读课文。

  二、“比、读、嬉”结合,探索课文结构及段意

  (一)比较两幅插图,说出各自表达的意思

  1.投影文中插图1,让学生仔细观察

  老师问:“这幅图上画有什么?”

  让学生知道:这幅图中画有用棉花做成的雪景,很多小孩站在商店橱窗前看用棉花做的雪景。

  投影文中插图2,同样让学生学生仔细观察。

  老师问:“这幅图画有什么?”

  让学生知道:这幅图画的是北方孩子尽情玩雪的场景。

  2.投影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出我国台湾省和北京的位置。老师说明:我国台湾省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原因,很少下雪,所以台湾的孩子很难看到雪。

  3.比较两幅插图。

  老师问:哪幅图画的是台湾小朋友,哪幅图画的是北京小朋友?哪里的小朋友看的是真雪景?哪里的小朋友玩到真雪?

  让学生说说两幅图的异同。

  (二)读熟、读懂课文,领悟段意

  1.教师示范读。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当读到“很难”、“惊奇”、“深情”等词语时,语气、表情、动作要协调配合,让学生从老师的范读中感悟词意。

  2.学生读。学生模仿老师朗读。

  3.重点读。让学生重点读文中第二段和倒数第三段。指导朗读四个问句:您看见过真的雪吗?您是在哪儿见过的`?北京离这儿远吗?您什么时候能带我们

  到北京看看真的雪呢?从而完成课后第4题的训练任务。

  4.认识文章结构,悟出段意。

  ①讨论:文中哪些段是写插图1的?哪些段是写插图2的?

  ②图文对照,认真朗读。

  ③卡片游戏,进行“四素句”训练,帮助学生领悟段意。

  A.卡片准备:

  1(什么时候)过春节的时候

  2(谁)孩子们

  3(在哪里)在商店的橱窗里

  4(干什么)看到了美丽的雪景

  B.游戏方法:任选四个学生上讲台拿卡片1、2、3、4。

  老师说:1234,排好队。

  拿卡片学生说:你看你看,我是谁?

  台下学生说:我懂我懂,你是谁。学生们读出卡片所组合的句子: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

  C.老师有意地变换卡片位置,重复上述游戏。通过这样训练,学生逐渐明白:“时、地、人”位置变换,若“事”位置不变,句子意思不改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得到训练,理解句子、领悟段意的能力也得到培养。倒数第三自然段也可以进行类似训练。

  三、演、议结合,感悟文中真情

  二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动,思维形象直观。让学生分别扮演教师、台湾学生,进行师生对话,再讨论,利于学生理解台湾小学生渴望到北京看雪的迫切心情和海峡两岸小朋友希望同欢乐的思想感情。

  1.学生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其中一人扮演老师,一人扮演台湾小学生,练习文中师生之间的对话。尽量让更多的小组有机会上台表演。

  教师当“导游”,学生当“游客”。师生一同站起,“游客”一边观看录像画面,一边听“导游”解说:“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们家到北京来看雪。每年春节前后,北京常常下大雪,满天雪花飞舞,把整个北京城妆点得更加美丽。你看,地面上已铺了厚厚的雪,踩上去软绵绵的,大家说像什么?树上披上了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朋友们,尽情地玩雪吧!”(此时,录像中正播放孩子们尽情玩雪的情景。)

  2.大家议一议:“从他们的表演中,你知道了什么?”通过议论,让学生明白:表演表达了台湾小学生渴望到北京看雪的迫切心情。

  3.播放录像,师生共同观赏北京雪景。

  4.当孩子们仍沉浸在美妙雪景之中时,教师趁机说:“遗憾的是台湾的小朋友们没能来看雪,此时此刻,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有的说:“台湾小朋友,欢迎你们到北京来。”

  有的说:“我想和你们打雪仗。”

  有的说:“我想和你们在雪地里照个相。”

  [编后]

  低年级学生喜动不喜静,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努力设计契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设计。卢老师的教学设计,从课堂教学导入,课文结构及段意的分析,到最后的演议结合,都刻意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动起来,真正体现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这样的教学,学生有兴趣,收效大,而教师不用苦苦地满堂灌,当然好。

2、《看雪》的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能规范书写。

  2.认识橱、盼这2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会难字:湾商堆仗银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台湾省吗?你们对这个地方有哪些了解?(结合课前找的资料请你给大家介绍介绍,如:图片、媒体上了解到的、音像片、有关书籍等)

  2.教师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指一指台湾省的位置。

  3.揭示学习内容: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学习新课,板书课题《看雪》,全班齐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湾商堆仗银讲毯景洁店省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最好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听的能力)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商:先写点、横、点、撇,再写同字框,最后写里面的两部分,里面是八字头和口不是古字,要写紧凑。

  湾:左右结构,部首是三点水旁,右边是弯,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堆:左右结构,运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熟字难去掉又字旁换上土字旁就是新字。注意右边是隹不是住字。

  仗:左右结构,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个丈,笔顺是:横、撇、捺。

  洁: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两个熟字:士和口字在一起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提醒其他同学注意)

  4)理解词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谈一谈。

  (台湾小朋友只见过橱窗里用棉花作的雪,没有亲眼看到过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看雪的愿望。)

  四、练习:

  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2.读一读生字能进行一字组多词的练习

  店:商店、店长、店铺、店规、饭店

  景:景色、情景、雪景、景致、景象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2.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1.挂图;2.北京美景录像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

  1.请同学们打开生字表和词语表,用最快的速度熟悉课文的生字及词语。

  2.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让学生读一读。

  二、学习课文。

  1.小声读课文。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

  边读边想,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回答共有几个自然段。

  3)说一说你知道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了什么?

  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课文一共有11个自然段。)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第一、二自然段写过春节的时候,北京正是下雪的季节,而台湾小朋友只能通过橱窗看见用棉花作的雪,没有亲眼看到过雪。第三自然段――第八自然段讲述了老师和孩子们的一段对话,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看见雪的情景,课文的第九自然段,介绍了老师和同学们玩雪的情景。第十一、十二自然段写孩子们渴望到北京去看雪,说明北京的雪景已经深深的把孩子们吸引住了,他们盼望这一天的到来。

  3.自己再读课文,边读边看插图,图文对照,看哪段文字描绘了哪幅图的内容。

  1)学生自己图文对照。

  2)指名读一读,说一说。

  第一幅图描写的是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第二幅图描写的是第九自然段的内容。

  三、逐段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

  想一想这两段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

  主要想告诉我们在台湾省很难见到雪。

  2)齐读这一自然段。

  你还读懂了什么?(在商店橱窗里的雪景是用棉花做的.。)

  3)观察彩图,体会书中的描写。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过春节这个时候,说明在北京正是下雪的季节,而台湾只能看到棉花做的雪。

  这两个自然段为台湾孩子们渴望见到雪的心情打下了伏笔。

  4)练习朗读。

  2.学习第三至八自然段。

  学习方法:

  一、先读一读课文,看这几段各有几句话。

  二、想一想每段话都讲了些什么?

  三、这几段讲了什么?抓重点词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几段课文。

  我们按照这种步骤学习课文第三至八段。

  1)自己小声读,你是抓哪些词语体会句子意思的。

  2)指名抓重点词句谈自己体会。

  这几段写的是老师和孩子们的一段对话。写出了台湾孩子们对雪(北京)的渴望之情。

  3)有感情的朗读这几段。

  A让学生自己读出自己的理解;根据自己的理解,你认为什么地方应当重读,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就怎样读。

  B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C教师适当范读。

  要读出感情来,读出问句的语气。体现出台湾小朋友对雪的渴望和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4)再读这段课文,体会这段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在老师和孩子们的一段对话中,老师告诉孩子们在北京有他们渴望见到的雪景,激发学生向往北京,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3.学习第九自然段。

  1)自己小声读,看共有几句话,你是抓哪些词语体会句子意思的。

  2)指名抓重点词句谈自己体会。

  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的挂图。

  让学生在图上指一下谁在堆雪人,谁在打雪仗。

  雪毯,说明雪大,把地盖得很严实,像铺上地毯一样。

  3)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加上动作。(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配上音乐)

  4.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学习前三段的基础上,进行自学: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在小组内谈一谈。

  3)参加班级展示

  4)教师指导朗读:

  A出示这些句子,让学生谈谈怎样理解的,然后读一读,教师在恰当的时候再加以范读。

  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

  B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进行,朗读时要注意疑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要读好长句中的停顿。

  5.观看北京的风光片。激发学生向往北京热爱北京的情感。

  五、教师总结:同学们,北京的小朋友盼着台湾同胞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早日和台湾小朋友团聚,让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吧!

  六、布置作业:

  1.与同学交流台湾的有关资料。

  2.要感情的朗读课文。

3、《看雪》的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能规范书写。

  2.认识橱、盼这2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会难字:湾商堆仗银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台湾省吗?你们对这个地方有哪些了解?(结合课前找的资料请你给大家介绍介绍,如:图片、媒体上了解到的、音像片、有关书籍等)

  2.教师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指一指台湾省的位置。

  3.揭示学习内容: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学习新课,板书课题《看雪》,全班齐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湾商堆仗银讲毯景洁店省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最好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听的能力)

  2)看投影,读词语:

  台湾省商店洁白惊奇

  情景打雪仗银装堆雪人

  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商:先写点、横、点、撇,再写同字框,最后写里面的两部分,里面是八字头和口不是古字,要写紧凑。

  湾:左右结构,部首是三点水旁,右边是弯,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堆:左右结构,运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熟字难去掉又字旁换上土字旁就是新字。注意右边是隹不是住字。

  仗:左右结构,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个丈,笔顺是:横、撇、捺。

  洁: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两个熟字:士和口字在一起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提醒其他同学注意)

  4)理解词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谈一谈。

  (台湾小朋友只见过橱窗里用棉花作的雪,没有亲眼看到过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看雪的愿望。)

  四、练习:

  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2.读一读生字能进行一字组多词的练习

  店:商店、店长、店铺、店规、饭店

  景:景色、情景、雪景、景致、景象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2.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挂图。

  2.北京美景录像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

  1.请同学们打开生字表和词语表,用最快的速度熟悉课文的生字及词语。

  2.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让学生读一读。

  二、学习课文。

  1.小声读课文。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

  边读边想,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回答共有几个自然段。

  3)说一说你知道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了什么?

  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课文一共有11个自然段。)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第一、二自然段写过春节的时候,北京正是下雪的季节,而台湾小朋友只能通过橱窗看见用棉花作的雪,没有亲眼看到过雪。第三自然段――第八自然段讲述了老师和孩子们的一段对话,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看见雪的情景,课文的第九自然段,介绍了老师和同学们玩雪的情景。第十一、十二自然段写孩子们渴望到北京去看雪,说明北京的雪景已经深深的把孩子们吸引住了,他们盼望这一天的到来。

  3.自己再读课文,边读边看插图,图文对照,看哪段文字描绘了哪幅图的内容。

  1)学生自己图文对照。

  2)指名读一读,说一说。

  第一幅图描写的是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第二幅图描写的是第九自然段的内容。

  三、逐段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

  想一想这两段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

  主要想告诉我们在台湾省很难见到雪。

  2)齐读这一自然段。

  你还读懂了什么?(在商店橱窗里的雪景是用棉花做的。)

  3)观察彩图,体会书中的描写。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过春节这个时候,说明在北京正是下雪的季节,而台湾只能看到棉花做的雪。

  这两个自然段为台湾孩子们渴望见到雪的心情打下了伏笔。

  4)练习朗读。

  2.学习第三至八自然段。

  学习方法:

  一、先读一读课文,看这几段各有几句话。

  二、想一想每段话都讲了些什么?

  三、这几段讲了什么?抓重点词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几段课文。

  我们按照这种步骤学习课文第三至八段。

  1)自己小声读,你是抓哪些词语体会句子意思的。

  2)指名抓重点词句谈自己体会。

  这几段写的是老师和孩子们的一段对话。写出了台湾孩子们对雪(北京)的渴望之情。

  3)有感情的朗读这几段。

  A让学生自己读出自己的理解;根据自己的理解,你认为什么地方应当重读,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就怎样读。

  B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C教师适当范读。

  要读出感情来,读出问句的语气。体现出台湾小朋友对雪的渴望和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4)再读这段课文,体会这段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在老师和孩子们的一段对话中,老师告诉孩子们在北京有他们渴望见到的雪景,激发学生向往北京,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3.学习第九自然段。

  1)自己小声读,看共有几句话,你是抓哪些词语体会句子意思的。

  2)指名抓重点词句谈自己体会。

  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的挂图。

  让学生在图上指一下谁在堆雪人,谁在打雪仗。

  雪毯,说明雪大,把地盖得很严实,像铺上地毯一样。

  3)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加上动作。(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配上音乐)

  4.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学习前三段的基础上,进行自学: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在小组内谈一谈。

  3)参加班级展示

  4)教师指导朗读:

  A

  出示这些句子,让学生谈谈怎样理解的,然后读一读,教师在恰当的时候再加以范读。

  什么时候/

  能带我们/

  到北京去/

  看看真的雪呢?

  那里的小朋友/

  正盼着你们去/

  和他们一起玩儿呢!

  B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进行,朗读时要注意疑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要读好长句中的停顿。

  5.观看北京的风光片。激发学生向往北京热爱北京的情感。

  五、教师总结:

  同学们,北京的小朋友盼着台湾同胞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早日和台湾小朋友团聚,让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吧!

  六、布置作业:

  1.与同学交流台湾的有关资料。

  2.要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4、《看雪》的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看雪》是小学语文第三册课文,是一篇写实的小短文,以对话为主要形式。隔着海峡,望着海岛,想着美丽的日月潭,那里的孩子们多么希望看到雪呀!什么时候才能使海峡两岸不再成为阻隔,让台湾的孩子们来北京看看真正的雪呢?我们盼望着。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朗读中了解词句,感悟玩雪的趣味,教学的难点是在语境中学会生字词,了解课文的盼祖国统一思想。

  本节课教材为二年级教材,选择的是已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了一年的二年级学生进行实验教学。

  二学习目标分析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2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爱美情趣,进行爱国教育。让学生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4利用网络资源小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学生的信息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打写能力。

  5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喜爱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对网络下的学习环境比较熟悉,具有自学能力,能自主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和阅读。

  2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的打写速度在每分钟8~20个字左右。

  4学生对台湾知识了解较少。

  四学习任务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2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爱美情趣,让学生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五资源

  学习环境:多媒体网络课室

  教材:小学二年级上册人教实验版语文教材。

  课前准备:课题组《看雪》课件资源、ppt课件、北国雪景风光音乐片片断。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展示课文静态橱窗里的雪景和动态的玩雪插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幅插图哪幅更美?课题《看雪》中孩子们想看的是哪幅插图里的雪?

  (二)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在台湾是很难看到雪的,所以他们盼望着见到真实的美丽的雪景。下面就请大家端好书,认真听老师读一遍课文,仔细体会台湾小朋友的感受。

  2自由读:学生自由读课文2-11自然段,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3展示读: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说喜欢的原因。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台湾的孩子们对到北京看雪的向往。

  4引导学生对比朗读。

  A生读第2自然段与第9自然段,边读边想,讨论交流:橱窗里的.雪景与真的雪景有何不同?

  指名说。(都很美,一是静态的,不能玩;一是动态的,能玩的、好玩,因此更美丽,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看风光片体会北国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书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的美丽景象。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9自然段,体会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的快乐情景。

  B生读第10自然段与第11自然段,边读边想,讨论交流:台湾孩子们和北京小朋友盼着什么?(台湾孩子们盼着到北京看真的雪。小朋友盼着和孩子们一起玩,盼望祖国统一。)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0、11自然段,体会孩子们争着问的急切心气和老师对故乡怀念的感情。

  5表演朗读,复习巩固。生分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3-11自然段。(男生读孩子们,女生读老师,老师读旁白。)

  (三)进入资源平台,拓展阅读

  同学们,我们知道台湾现在还没有回归祖国的怀抱,大家都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并且写了很多诗,下面老师就请大家来欣赏一下,喜欢哪篇就先看哪篇,看谁看得多,时间十分钟。

  (四)打写

  同学们,你们想对台湾小朋友说些什么?想为他们做些什么?把它写下来。

  (五)指导写字

  故字是反文旁,候中间有一竖,奇上小下大。

  (六)作业

  画一幅介绍祖国大陆的画,在配上一首优美的小诗或一段话,送给台湾的小朋友。

5、《看雪》的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学习目的:

  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提升,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学习难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

  2、预习课文,疏通文义,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习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同学说雪,激趣引读。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看看他又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简介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小品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教师指导: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

  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

  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

  2、译一译:

  学生圈点勾画,疏通文意,试译小品文。

  拥毳衣:拥,围裹。毳衣,细毛皮衣。

  一白:一,全。

  一芥(jiè):一棵小草。

  芥:小草,形容船小。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3、说一说:

  ①作者为什么“独”往湖心亭看雪?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

  ②作者在湖上看到怎样的雪景?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B、“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你觉得作者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什么作用呢?

  交代这些都是为了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你能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吗?在写景上,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的一种人生情绪。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既然是写景,作者为什么又用近一半笔墨写人,最后还用舟子的话作结,说到了“痴”,这样有何意义?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说明了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这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四、赏析拓展,互动释疑。

  1、赏析拓展: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试将与本文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描写手法,表达感情。《湖心亭看雪》,白描,清高自赏,淡淡愁绪。《江雪》,烘托,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2、互动释疑:

  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作品,并相互交流。

6、《看雪》的教学反思

  和往常一样,我正在给孩子们上语文课。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看雪》。为了提高孩子们的朗读水平,我在他们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让他们同桌互相读,听,纠正读得不对的地方。这篇课文的第九段写了下雪后的景色,语言很美。我就说:“哪位小朋友愿意把课文的第九段读给大家听听呢?”许多孩子积极举手,非常愿意读给大家听。由于课文刚读没几遍,我就请了一位朗读水平比较好的学生先读给大家听,也不出我所料,这孩子读得还真不错。听她读得这么好,下面的孩子有的又举起了手,也希望能读给大家听,为了让孩子们读得更好,我就说:“好,看谁能比 XX同学读得更好。”

  这样我又请了一个孩子读,这孩子确实也读得很好而且还比前一位学生读得响亮,我就说:“你读得真好,比 XX还要响亮呢!”这孩子听了甜甜地笑着坐下了。不经意间,我发现了一个不曾让我留意过的举动,就是第一次我请的那位朗读水平较好,成绩也较好的孩子,一脸气愤,还用鄙夷的眼光瞟了一眼刚读完的那位同学。我的心不禁一怔:这么一句表扬同学的话,就真的挫伤了 XX这孩子的心吗?一时间,我对看到的这一幕不知如何应对,也就没有处理,继续上课。

  课后,我还在想这一问题。也许我的评价真的有不妥的'地方。但是细细想想如果孩子不能接受别人超过自己,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就生气、妒忌的话,这样恐怕在以后的竞争社会中,就很难形成一个良好的心态。我想新课标倡导人文关怀,但是并非不让学生不受任何磨练和挫折。应该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对孩子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

  由此,我也想到现在的很多公开课上,我们只听见一片表扬声。这样的孩子可以说是在掌声和鲜花中成长的。我就在担心孩子们这样一直生活在褒奖中,一但遇到挫折,他们能承受吗?而事实上,一个人在生活中又怎么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呢?这又不由我想起最近发生的一件真实而又令人痛惜的事情:一个读大学一年级的花季女孩,她品学兼优,是学生会干部。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鲜花和掌声中。有一天,学校组织无偿献血,热心的她欣然前往。

  然而,检验结果却是血液不合格,血液呈阳性。一下子,她觉得世界失去了美丽的色彩,变成了灰色;她觉得同学都不再喜欢她了,见了她都远远地躲着她了。于是她变了,她总是独来独往,学校组织的活动她也不再参加了。学校老师也发现了她不对劲,也对她进行了疏导,然而并没有收到良好效果。就在学校放假的日子里,她跳海自杀了。生命是如此珍贵,而这位女孩在遇到这么一点小小的挫折后,却采取如此极端的方式对待,实在令人痛心。而且这样的事例,近年来也频频发生,许多年纪较小还尚不能完全明白生命意义的孩子,却选择了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对待遇到的挫折。

  所以,我想我应该给全班所有的孩子上一堂特殊的课,要让他们知道生活不总是一帆风顺,挫折对每个人来说也是难免的。而且要正确地对待竞争,在竞争中你不可能各方面都是第一,永远是第一的。遇到别人比你好,你应该先高兴地接受这一事实,再想想他为什么会比你好,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力争取,但必须要保持良好的心情,这样你才能更出色。

7、《看雪》的教学反思

  《看雪》一文讲的是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

  当讲到雪景一段时,我便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讲:“寒风呼呼地刮着,吹到脸上就像冰打一样。风停了,鹅毛般的雪纷纷扬扬地飘下来,天地间满是雪花在舞蹈。大雪整整舞了一夜。早晨,打开窗户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上、树上、房上、地上全是雪,白茫茫的一片。柳树上生满了毛茸茸的白发;松树穿了件花褂褂;杉树尖尖像灯塔。我打开门冲进雪地里,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我和小伙伴们打起了雪仗,堆起了雪人。你看,那雪人多美,红高鼻,大眼睛,扁嘴巴。再看打雪仗,他们打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欢声笑语把树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讲完,学生睁眼。我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想象像开了闸的水,倾泻而来:“我看见白茫茫的一片。大地像铺了一床洁白的.地毯。”“我家门前的小树被雪压弯了腰。我心疼地跑去使劲摇,雪花落在了我的头上、衣服上,有的落进了我的脖子里,冰凉冰凉的。可树伸直了腰。我看着它笑了。”“我爬上了房顶,一不小心摔了下来,可一点儿也不疼,就像落在了棉花上一样。”“我从山上一下滑到了山下,像飞一样。好爽啊!”“我和小亮在打雪仗。他向我扔来一团雪,我一闪,马上扔去一雪球,正好打在他脸上。我俩笑弯了腰。”“我们三个堆了一个大雪人,用扣子做眼睛,用胡萝卜做鼻子,用辣椒做嘴巴,再戴上一顶尖尖的帽子,还有两串糖葫芦插在肩上,它正在叫卖呢。我们围着它唱啊、跳啊,开心极了。”“我呢,在雪地上踩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再听那嘎吱嘎吱的响声,就像在奏乐一样。”“哎呀!我开着小汽车在冰河上奔跑,跑得真快。”…… 接下来我还给学生讲了“瑞雪兆丰年”的知识。

  想象力就像一匹烈马,循规蹈矩的人,紧紧束缚住它。结果是平平淡淡一生,放荡的人,任其胡乱驰骋。精力浪费不少,可最终一事无成。聪明的人驯服它,让它按意志奔驰,从而使自己充满创造精神。

8、《湖心亭看雪》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多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读,没有学生的说,更没有学生的思。学生终于没有学会读书,只是死记硬背一些东西,算为所得。宋朝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他们讲的都是读书要提出问题。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善于读书的人”,但是可惜,他们没有提出问题的机会,甚至没有思考的时间,只能竖起耳朵听。甚是可悲!

  今天之所以想到了这个问题,完全来自于教学的实践中。今天我们讲了《湖心亭看雪》,这节课我们一起准备的`非常充分,一个课时预计可以结束。上课了,按板按眼儿的往下进行,先是介绍了作者张岱,接着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把文章里面的疑难字解决掉,读了两遍课文之后,立刻有几位学生举手有问题要问。我示意他们发言,原来几位学生看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文章开头说“余独往湖心亭看雪”,中间却又说“舟中人两三粒”,结尾还说“舟子喃喃曰”,究竟是几个人去看雪了,作者是不是自相矛盾了?其他同学也都立刻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起来。本来,我安排的是疏通文意,掌握好本课的文言实词,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最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现在不行了,学生的兴趣来了,按下不说的话一是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二是再讲作者的思想感情不会有现在这样好的时机了。于是我终于改变了我原本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我请学生们一起议论议论,究竟是不是作者的文章自相矛盾了,然后请说说自己的见解。大多数学生认为作者并非是自相矛盾,而是另有意图,但是究竟为什么却说不清楚。

  接着我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答案,看看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去往湖心亭看雪的。通过理解文章大意,学生们发现是在大雪封湖三日之后,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晚上八点去的。为什么晚上去?一是怕碰上别人,二是怕被别人碰上。到了亭上之后,又与巧遇的人痛饮三大杯,高兴的回去了。这就很好理解了,作者为什么在明明有人同去的情况下说是自己独往呢?学生们很快就能说的八九不离十了,有的说作者没把同去的人放在心上,有的说同去的人不是作者的知己,……,我一再鼓励学生,近了,近了,真理即将大白于天下,学生的积极性就越是高涨,非想说出真理的那个人是自己。终于有个学生说出来了:是作者主观上不想与芸芸众生为伍,同去的人虽在,却犹如不在,正是表现的文人的孤高自傲!

  看到我肯定的表情,全班掌声雷动……

  本节课,关于文言实词和写作手法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是学生们能够质疑,能够思考,并能够在思考中有所收获,实在是一件可与而不可求的幸事!或许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生成吧?!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