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一等奖

2023-08-01 18:12:12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一等奖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一等奖

1、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一等奖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本课设计中,力求体现用身边常见器材进行物理实验的思想。这节知识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2.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是初二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探究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常采用这种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有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器材】

  1.录音机、磁带、外接喇叭、大米数粒。

  2.直尺。

  3.杯子、勺子、适量水(学生自带)。

  4.小铃铛、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

  【教学过程】

  一、提高授课艺术,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1.重视课堂授课艺术,富有魅力的语言,对吸引和保持学生注意力起重要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章首图,教师用抑扬顿挫、有声有色的语言朗诵配文,给学生美的享受。教师巧妙设疑,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非常直观的现象。根据图文,你们有哪些困惑的问题?激励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大象靠什么进行交流?

  2.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课本图1.1-1四幅图,让学生模拟它们发声,激活课堂气氛。学生交流讨论:发生体发声时,有没有共同特征?

2、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一)钟表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了,甚至1.0×10-6S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即可

  (二)分组实验

  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实验步骤:

  1.分组:每组至少6人或根据实际人数调整,不少于6人。

  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 10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5.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6.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记录相应数据,老师进行指导。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距离可以远一点,老师可以根据操场的大小或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三)小结

  我们今天测量了人行走或跑步或者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主要是把路程和时间测量出来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要测量其他物体如火车、汽车……的平均速度,你会设计实验方案吗?其实是一样的,只要能够测量出路程和运动时间就可以利用公事了。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协调也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好的实验方案配合默契的协调,客观的记录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

  老师点评一些同学或小组的表现,指出高效和低效的原因,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学习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学习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方式

  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视频资料,玩具车、玩具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 min)

  〖师〗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第十章内容,认识到多彩的物质世界,知道了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都有质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那么这些物质存在的状态如何呢?

  [讨论]

  [总结1] 今天,我们研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问题。为什么它们会运动或静止?(板书本章课题)

  [总结2] 我们首先看物体的运动该如何描述?(板书本节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机械运动(10min)

  1.现象

  [问题] 大家观察周围的物体,你认为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回答](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2)走路的人是运动的;(3)飞出的足球是运动的;(4)地球是运动的;(5)分子是运动的;……(6)黑板是静止的;(7)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8)公路是静止的;(9)大桥是静止的;……

  也可能回答出一些其他的问题:(1)星星是静止的;(2)太阳是静止的;……

  [分析](1)我们身边有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运动的。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上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

  (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

  [总结] 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2.概念

  [问题] 物体运动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运动的?

  [观察] 大家观看[播放视频1]:运动的自然界。

  [总结]

  凡是运动的物体,它们的位置在发生着变化,所以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板书)

  (二)参照物(15 min)

  1.概念

  [问题] 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在做机械运动,可为什么我们还常说××物体是静止的'呢?如黑板是静止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等等。

  [讨论] 我们常说物体静止也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如果都运动,我们也不容易为物体定位了,房屋、树木说它们静止是因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即它相对于旁边的房屋来说,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我们也常看它与其他物体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平时说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都是以一个物体做标准而言的。

  [总结] 参照物: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视频2] 观察哪辆列车在运动?它们是以什么物体做参照物来研究的?

  2.特点

  [问题](1)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况一定相同吗?

  [分析]当观察一小汽车在公路上驶过时,判断它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选地面为参照物,也可以选路边的房屋做参照物,还可以选树木做参照物,它们都能得出汽车是运动的结论,所以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

  如果我们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如选汽车司机中靠椅,则会判断小汽车是静止的,所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3.练习

  (1)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①某车站并排停放着两列待发的列车甲和乙,过了一会儿,甲列车内一个人看见窗外树木向东移动起来,然而,乙列车内的人通过窗口看甲车是静止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上述表明           。

  ②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人骑车匀速向东行驶。甲感觉顺风,乙感觉无风,丙感觉逆风,则当时刮的是     风。甲、乙、丙三个骑车速度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________ 。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所选的参照物。

  ①(2005年温州中考题)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桥    B.河岸    C.水    D.岸上的树

  ②在一条东西取向的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向东行驶,乙知甲车比乙车快,比丙车慢,则以       为参照物时,三辆汽车均向西行驶。

  (三)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0 min)

  [问题] 同一情况,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会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

  [结论]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图片展示]空中加油机;高空观缆车。

  [播放视频4]航天器的起飞和降落。

  [播放视频5]联合收割机。

  [播放视频6]生活中运动现象举例。

  [播放视频7]同步卫星,火箭起飞和降落。

  [类比]1.说某一同学个子高,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它与谁相比个子高,同理说某一位同学矮,也是不科学的。

  2.某人问路,到某地要用多长时间,该人不答,待问路人不耐烦开始走时,该人才说1小时左右,问路人不解,该人答曰:不知你走多快,如何判断用多长时间呢?这里的参照就是走路人的快慢,可见,我们表达话语时,一定要说话严密些。

  (四)思考与练习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虽然运动是绝对的,但我们平时为了研究方便,仍然说某个物体是静止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平时我们判断某个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选择了一个作标准的物体,这个物体我们叫做参照物。

  对某一个物体的运动状况而言,参照物的选择不止一个,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却并不一定相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叙述严密,说某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一定要加以参照物。如果没加,一般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而言的。

  四、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自然界的物体都是运动的,即运动是绝对的。

  二、参照物

  1.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教学用具

  微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讨论]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8min)

  〖师〗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断的?

  [讨论]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和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播放视频1]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播放视频2]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6min)

  [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

  (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三)速度(10min)

  [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总结]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

  [播放视频3]速度的引出?

  [公式],用符号表示为。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单位换算:1m/s=1×=3.6km/h

  练习:1km/h=______m/s。

  [一些物体的速度]

  阅读课文第31页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练习:速度的单位换算-典型例题

  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哪个大(    )

  A.蜗牛:1.5毫米/秒

  B.炮弹:1000米/秒

  C.发射人造卫星的最起码速度:7.9千米/秒

  D.火车:360千米/时

  [例题]两例题先让学生看,然后变换一些数值进行计算,变换已知条件进行计算,让学生再命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另外的学生计算。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10min)

  [频闪摄影]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用频闪摄影的方法将运动物体的位置凝固住,会看到这样的两种不同情况。看课本图12.2-2,比较两种运动的差异。

  [播放视频4]运动的快慢。

  [结论]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如……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如……

  [计算]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虽然固定,但我们也可以比较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速度。

  公式,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平均速度。

  [播放视频5]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速度表]

  练习:有关平均速度的计算

  [匀速直线的图像]

  将频闪照相与图像结合,会得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练习:有关图像的判断、选择题等。

  [播放视频6]频闪灯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四、作业布置

  P30动手动脑学物理2、3、5。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

  2.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取单位时间或路程来比较它们的路程或时间。

  三、速度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3.单位: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

  2.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

5、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教学用具

  微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讨论]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8min)

  〖师〗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断的?

  [讨论]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和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播放视频1]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播放视频2]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6min)

  [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

  (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三)速度(10min)

  [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总结]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

  [播放视频3]速度的引出?

  [公式],用符号表示为。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单位换算:1m/s=1×=3.6km/h

  练习:1km/h=______m/s。

  [一些物体的速度]

  阅读课文第31页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练习:速度的单位换算-典型例题

  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哪个大(    )

  A.蜗牛:1.5毫米/秒

  B.炮弹:1000米/秒

  C.发射人造卫星的最起码速度:7.9千米/秒

  D.火车:360千米/时

  [例题]两例题先让学生看,然后变换一些数值进行计算,变换已知条件进行计算,让学生再命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另外的学生计算。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10min)

  [频闪摄影]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用频闪摄影的方法将运动物体的位置凝固住,会看到这样的两种不同情况。看课本图12.2-2,比较两种运动的差异。

  [播放视频4]运动的快慢。

  [结论]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如……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如……

  [计算]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虽然固定,但我们也可以比较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速度。

  公式,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平均速度。

  [播放视频5]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速度表]

  练习:有关平均速度的计算

  [匀速直线的图像]

  将频闪照相与图像结合,会得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练习:有关图像的判断、选择题等。

  [播放视频6]频闪灯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四、作业布置

  P30动手动脑学物理2、3、5。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

  2.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取单位时间或路程来比较它们的路程或时间。

  三、速度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3.单位: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

  2.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

6、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个人的教学反思

  1.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作为探究性课程,教材在结构上基本体现了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通过四幅图画,教材试图展现的是生活中的声现象,教材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关注现象开始,学习发现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避免机械使用教材的这种设置,而要充分理解教材结构所体现的“辨证否定”原理,要善于发掘生活,从中挑选能吸引学生的生动现象和事例。对生活中的声现象的提示要能够为引入本节“声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教学主题服务,而不能在一般意义上作为过渡。本节探究课能不能获得学生的全心投入,这个引导是极为重要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揭示两个具有规律意义的结论,使学生获得解释简单声现象的能力。这两个结论是: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材为这两个结论的揭示提供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思路。

  教师必须放弃传统教学中以演示实验揭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结论的做法,必须充分估计到学生的创造力和敏锐性,应当设置适当情境,让学生自己做必要活动,使物体发声,并通过观察、思考和有引导条件下的总结,揭示发声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得到这种结论。

  教师在揭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规律时,必须充分估计到学生对于“介质”概念的认识模糊程度,必须放弃传统教学中试图让学生生硬而机械的记忆的模式。作为对学科本位的一种挑战,教师可以才具形象化、具体化的方法,处理好“介质”概念。如果学生能够理解介质的一般意义,本结论的教学将变得极为轻松。

  本节是探究性质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必须处理好“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之间的关系,努力引导好学生的探究热情,明确使学生感觉到科学探究与一般意义上“做游戏”之间的本质区别,使他们在体验到探究乐趣的'同时,保持对科学严谨性和严肃态度的矜持。

  2.第二节“乐音与噪声”

  本节课的独特之处在于概念多、结论多,教材设置本身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师在教授本节课时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特点对实际教学的影响,要以概念和结论为基础,在教学中注意强调过程与方法,特别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在噪音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把传播科学知识与教育学生成为现代公民结合起来,在教学中体现思想性,把中学实际存在的一些现象(例如学生的喧哗)作为对象,有准备地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注他人、关注自己。

  本节课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把音乐欣赏与物理课程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乐理知识的主动性和学习高雅音乐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3.第三节:超声与次声

  本节课实际上是要引导学生关注声学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教材对本节课的设计并不十分利于初中物理教学,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培养兴趣的目的下,适当使学生了解“声音与能量”的关系,了解声音是通过能量传递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发挥作用的。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的科学内容并不艰深,但是,由于概念多、结论多,如果不能处理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对本章教材的使用,应当特别注重在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为结论做佐证,使学生感觉到本章知识与生活的贴进。

7、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教学反思物理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光学的第一节课,做好章节引入非常重要。这节课学生例举了很多生活中的光知识,兴趣昂扬,体验生活,热爱生活,热爱物理。

  2.整节课始终贯穿用光线研究光的传播,通过教师示范,既培养了学生画几何光路的能力,又养成画好光路的习惯。课堂上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双手积极配合。这与老师课前吩咐带足学习工具密切相关。

  3.对折射定律的得出,书本上一笔带过。这节课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分析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定性关系。并回顾光学研究历史过程,从测量得数据到得出结论经历了一千多年……,学生充分体验到学科之间联系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学好数学和物理的'决心。

  4.由于是第一节光学课,要渗透学习几何光学的思想、方法,同时这节又是重点内容,内容有多,在应用上时间显得太匆忙了。所以课堂上要好好把握时间分配与上课节奏,课件和实验要做好充足准备。最好在这节课前先安排一节课,复习一下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及其应用,在应用中初步渗透画好光路的思想方法。这样这节课专门学习光的折射、折射率及它们的应用。

8、七年级物理上册第十四章《滑动变阻器》的教学反思

  今天上课,复习第十四章,在整合这一章知识时,我抽查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时,顺便提问了王虹娟如下图所示滑动变阻器接入的是哪一部分时,出现了我以前没想到的问题。

  她指出是A点左边那一部分接入电阻,很显然她没弄明白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及构造。没明白哪一部分起到改变电阻的作用。出现这一问题的还有杨科萍,这一问题很简单,但对这两位同学来说,会困扰他们对有关滑动变阻器问题的理解,就是大问题,对他们来说就是大事情。这让我意识到,在落实教学时,应该事无巨细,关注到每一个个体,同时也关注到每一个问题。别以想当然的心态,觉得差不多了就可以了,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关注学生的需求,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

  由此我也给予学生疏导,只要你不会的'就是你要掌握的,问题没有简单不简单之分,只有懂与不懂之别,更不能你觉简单别人不会取笑别人,让不会的同学感觉这样的问题再去问别人,会遭到歧视。反之,自己亦如此,自己不会时,别人也可能觉得很简单,道理一样。当别人有学习困难时,主动去帮助别人,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9、八年级物理上册《质量》的教学反思

  质量及其测量历来是物理教学的重点,一方面由于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其测量是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也是学习密度的基础。

  《质量》这节课的学习目的是: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改变而改变;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我的教学过程设计是:

  1、学习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

  2、认识托盘天平的结构。

  3、讲解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4、课堂基础习题过关检查。

  一节课下来教学内容多,师讲得多,学生处于被动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基本技能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觉得这一节课应该分为两课时来上。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因为现在的`日常生活用品都配有说明书,所以在学习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时,先让学生先阅读课本讨论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尝试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师点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把学习主动权、思考权、发现问题权还给学生,师起到引导和点拨作用,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学生边玩边学,学习兴趣很高,课堂学习效率高。

10、八年级物理上册《热量计算》教学反思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习题课上,虽然老师总是强调要求学生按照规范的步骤解题,并不厌其烦的宣讲其重要性,但有的同学总是自行其是,解题思路乱,呈现出的解题步骤让人费解。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老师没有把问题讲清楚,显然不是。学校组织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方法之后我终于悟出,问题出在规范解题的重要性不是学生亲自体验得出的,他们反而会觉得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写更方便。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在热量计算习题课的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

  我首先从布置的作业中抽出三道题目,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各自的'解题结果。然后让全班同学都来感受这几位同学呈现的解法是否容易看得明白,并请同学上台来评讲一下,怎样写才能把解题思路表达得清楚,最后老师适时总结。由于同学亲身参与到规范解题步骤的总结过程中来,有了亲身感受,建立深刻印象,在后来的月考中,几乎很少有人再出现这方面的问题。

11、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教学反思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创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科特点。例如:本节课一开始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习题,结合学生生活中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物理的基础。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感到物理有趣,在情感上喜爱物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为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创设了情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猜想得出凸透镜分别成倒立缩小像、倒立放大像、正立放大像,引导学生提出“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紧接着让学生大胆猜想并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就很顺利的得出实验数据、实验现象。通过实验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由于凸透镜成像规律非常抽象,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如果让他们自己直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我利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使学生很容易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主动获取知识。总之,我认为本节课设计比较合理、讲解比较到位、学生思维比较积极、气氛比较活跃、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主动的获取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不足之处是时间比较紧张,部分学生完成实验不够彻底。如果能让学生结合凸透镜成像光路图探究认识到物近,像远大、焦点是成虚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缩小像的分界点、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就更完美了。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