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教案一等奖
1、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六册73~74页的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六的1~2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乘、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2。 使学生在推导“单价、数量、总价”这三种数量关系之间的关系的过程当中,学习一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有条理的、清晰的表达、阐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使学生通过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乘、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除法应用题常见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出示投影,学生填空
单价×数量=
单产量 数量=总产量
×时间=路程
工效× =工作总量
2.教师小结
二、新课
1.复习乘法应用题和常见数量关系
1) 出示题目
学校鼓乐队买了8个鼓,每个98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2) 读题,列式解答,并说出数量关系
98 × 8 =784(元)
单价×数量=总价
3) 师板书算式和数量关系并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2.学习除法应用题和常见数量关系
1) 改编应用题:将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乘两道除法应用题
(学生改编后,同桌交流)
2) 生汇报,教师板书改编后的应用题
3) 学生根据改编应用题任选一道解答,弄清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求,写出数量关系
4) 说一说,哪个量是总价,哪个量是单价,哪个量是数量
3.引导学生比较总结
1) 出示题目,学生讨论
a) 这三道题都与哪几种数量有关?
b) 三道应用题有什么不同?
(题目、数量关系)
2) 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例1的三道应用题我们知道:由一个乘法数量关系可以得出两个新的除法数量关系。
4.应用学习例1的方法,根据前面所学过的乘法数量关系,得出其他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5.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将一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由我们原来学习的乘法常见数量关系,得到对应的新的除法数量关系。我们一共学习了四组常见的数量关系,在每一组数量关系中,以第一个乘法数量关系是最基本的,只要记住这个最基本的,其他的我们就能很快想出来。
三、 反馈练习
1、74页 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说出数量关系)
2、判断题
1) 买2件衬衣180元,平均每件多少元?这是求总价的题目。( )
2) 一辆客车5小时行30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这是求速度的应用题。 ( )
3) 已知工效和时间,可以求总价。 ( )
4) 每畦收菠菜46千克,2亩收菠菜多少千克?是求单产量。 ( )
3、说说数量关系
1。草莓每千克3元,买了4千克,一共用多少元?
2。一辆汽车3小时行15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一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9米,8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
4。一棵梨树平均收梨30千克,一共收了90千克,有几棵梨树?
四、思考题
根据20×31=620一道乘法应用题和两道除法应用题,再解答,并出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除法应用题和常见数量关系
学校鼓乐队买了8个鼓,每个 98 × 8 =784(元)
98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单价×数量=总价
学校鼓乐队买了8个鼓,用了 784÷ 8 = 98(元)
784元,每个鼓多少元? 总价÷数量=单价
学校鼓乐队买鼓用了784元, 784÷ 98 = 8(个)
每个98元,买了几个鼓? 总价÷单价=数量
2、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已学过的除法关系应用题的解答,引导学生自己概括整理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掌握并灵活地运用这些常见数量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
通过学生对一些数量关系的掌握,加深他们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的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加深学生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铺垫准备.【演示课件“”】
出示:
根据24×6=144,列两个除法算式.
144÷6=24,144÷24=6
根据230÷5=46,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46×5=230,230÷46=5
观察以上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说说乘法各部分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出示:被乘数×乘数=积
积÷乘数=被乘数
积÷被乘数=乘数
提问:我们学过的乘法数量关系有哪些?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探索新知.
1.【继续演示课件“”】
教师结合课件问:动画看完了,你想到了什么?(要想知道带的钱是否够用,可以估算一下,还可以先算出买鼓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结合课件演示叙述题意.
出示:(1)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问:这个问题中存在哪些数量关系?你想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98×8=784(元)
解决动画中“钱是否够用”的问题.
2.根据“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个问题,谁能联想出两道除法计算的应用问题来?
学生讨论编题,然后口述题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2)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一共需要784元,每个鼓多少元?
(3)学校鼓乐队买鼓需要784元,每个98元,一共可以买几个?
分别读题,列式解答,订正并板书:
(2)784÷8=98(元) (3)784÷98=8(个)
3.观察三个算式,联系题意,推出数量关系式.
(1)观察98×8=784(元) 784÷8=98(元) 784÷98=8(个)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想784、98、8分别代表哪一数量?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除了有乘法关系外,还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己提炼得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应用“总价÷数量=单价或总价÷单价=数量”的.实际例子.
发散迁移.【继续演示课件“”】
学生以小组位单位讨论74页“做一做”,得出“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除法数量关系式.
问:根据“工效×时间=工作总量”这一乘法数量关系,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推理得出这三个量间的除法数量关系.
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带领学生回顾全课内容,从具有乘除法数量关系的三个数量间的紧密联系中体会“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的思想.
布置作业
略.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摆卡片,拼问题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除法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沟通乘法常见的数量关系与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2.学会根据需要提取和处理信息,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将符合本课所学的生产、工作、价钱、行程的问题各选一道,每题分为三张小卡片,卡片正面为条件,背面为相应内容的问题.如:
卡片1:正面为“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背面为“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卡片2:正面为“从甲地到乙地行驶3小时” 背面为“从甲地到乙地行驶几小时?”、
卡片3:正面为“甲乙两地相距180千米” 背面为“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制作这样的卡片三到四组(可以掺入多余条件).
活动过程
发给每个学生或每组一份,使学生通过动手拼卡片,寻找相关的条件和问题编题,说明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3、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在已掌握的“单价×数量=总价”等关系式的基础上推导出另外两个关系式正确理解三个关系式之间的联系.
(二)学会应用关系式解决实际计算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乘法求总价,推导出用除法求得另外两个量.
难点:揭示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投影出示)
14×5= 21×3= 13×7=
70÷14= 63÷3= 91÷7=
70÷5= 63÷21= 91÷13=
32×4= 12×6= 15×8=
128÷4= 72÷6= 120÷8=
128÷32= 72÷12= 120÷15=
(2)请同学回忆一下在乘数是两位数乘法中,学过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可以让学生讨论,互相启发,提醒一下,然后请同学回答.学生回答无序,老师要选择有序的`板书在黑板上)
生:单价×数量=总价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速度×时间=路程
工效×工时=工作总量
师:同学们能牢固掌握学过的数量关系,下面老师出一道常见数量关系的应用题请大家来思考.
(二)学习新课
1.学校鼓乐队买了8个鼓,每个34元,一共用了多少元?(事先写好贴在黑板上)
投影出示讨论题:(几个题都用这个讨论题)
(1)题目中已知哪些量?求什么量?
(2)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3)说出数量关系式.
通过讨论,根据问题回答.老师把学生说的列式板书在黑板上.
34×8=272(元)
使学生充分认识:34元是单价;8是数量;272元是总价.
单价×数量=总价
下面老师把(1)题,已知和所求改变一下,请看(2)题.(事先写好贴在黑板上)
(2)学校鼓乐队买8个鼓用了272元,每个鼓多少元?
投影出示讨论题:
学生讨论时老师巡视、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使每个人都参与.
(可以多请几名同学回答,尤其是中、下等同学,要多给他们机会)
生:已知“买了8个鼓”是数量,“用了272元”是总价.求“每个鼓多少元”是单价.也就是: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关系式:总价÷数量=单价
列式:272÷8=34(元)
(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
请同学按老师说的要求,把这个题目再改编一下,注意听.
如果这道题的总价不变,把问题(单价)改变为条件,把数量改变为问题.
请同学思考片刻,组织一下语言,把这道应用题叙述出来.
(学生回答、老师把事先写好的(3)题贴在黑板上)
(3)学校鼓乐队买鼓用了272元,每个34元,买了几个鼓?
投影出示讨论题:
(根据讨论题回答,请一些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看他们是否掌握了)
(生:已知总价是272元,单价是34元,求的是数量.)
关系式:总价÷单价=数量
列式:979÷34=8(个)
师:通过上面三个题目,你能说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同学们可以互相说一说)
生:已知单价和数量,可以求出总价,用乘法计算;已知总价和数量,可以求出单价,用除法计算;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出数量,用除法计算.
总之,单价、数量、总价这三个量,只要知道其中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单价、数量、总价这三量之间的关系,只要知道这三个量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容易想出另外两个关系式:“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这样我们就能很快地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实际问题.
(三)巩固反馈
请同学利用我们刚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
(1)一辆汽车由胜利村开往县城,用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行35千米,由胜利村到县城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列式:35×4=140(千米)
(2)胜利村到县城的路程是140千米,一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35千米.这辆汽车由胜利村到县城要用多少小时?
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
列式:140÷35=4(时)
(3)胜利村到县城的路程是140千米,一辆汽车由胜利村开往县城用了4小时.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
列式:140÷4=35(千米)
(订正时,老师板书)
下面请同学打开书第75页,练习十六第1题.谁知道每题括号里绿颜色的字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后,老师要求学生请在书上填写.(订正时老师板书)
(1)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2)总产量÷数量=单产量
(3)总产量÷单产量=数量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道题.(出示)
(1)一台织袜机每小时织32双儿童袜,8小时生产多少双?
提出问题再解答,并写出数量关系式.
读题并补充问题.老师填在黑板上.
关系式:工效×工时=工作总量
列式:32×8=256(双)
(2)把上题改编成求时间的应用题.
(同桌两个同学互相编,然后把关系式,列式计算写在自己的作业本上)
一台织袜机每小时织32双儿童袜,计划织256双,需要几小时?
关系式:工作总量÷工效=工时
列式: 256÷32=8(时)
(3)把上题改编成求工效的应用题.
(要求自己独立思考,编后,把关系式,列式计算写在作业本上,看谁最快)
一台织袜机8小时织儿童袜256双,平均每小时织儿童袜多少双?
关系式:工作总量÷工时=工效
列式:256÷8=32(双)
小结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习了几种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单产量、数量、总产量的关系;工效、工时、工作总量的关系.今后可以应用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乘法、除法应用题.
作业:看书第73页.
小资料
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都可以归结为:c÷a=b或c÷b=a(a,b都不等于0).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把数c平均分成b份,也就是求相同的加数a.二是求数c里面含有多少个a,也就是求相同加数a的个数b.至于求一个数c是另一个数a的多少倍,实际上也是求c里含有多少个a;已知一个数的b倍是c,求这个数,实际上就是把c平均分成b份,求这样的一份是多少.
4、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六册73~74页的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六的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乘、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2.使学生在推导“单价、数量、总价”这三种数量关系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学习一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有条理的、清晰的表达、阐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通过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乘、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除法应用题常见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投影,学生填空
单价×数量=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时间=路程
工效×=工作总量
2.教师小结
二、新课
1.复习乘法应用题和常见数量关系
1)出示题目
学校鼓乐队买了8个鼓,每个98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2)读题,列式解答,并说出数量关系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5、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已学过的除法关系应用题的解答,引导学生自己概括整理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掌握并灵活地运用这些常见数量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
通过学生对一些数量关系的掌握,加深他们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的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加深学生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铺垫准备.【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出示:
根据24×6=144,列两个除法算式.
144÷6=24,144÷24=6
根据230÷5=46,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46×5=230,230÷46=5
观察以上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说说乘法各部分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出示:被乘数×乘数=积
积÷乘数=被乘数
积÷被乘数=乘数
提问:我们学过的乘法数量关系有哪些?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探索新知.
1.【继续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师结合课件问:动画看完了,你想到了什么?(要想知道带的钱是否够用,可以估算一下,还可以先算出买鼓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结合课件演示叙述题意.
出示:(1)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问:这个问题中存在哪些数量关系?你想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98×8=784(元)
解决动画中“钱是否够用”的问题.
2.根据“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个问题,谁能联想出两道除法计算的应用问题来?
学生讨论编题,然后口述题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2)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一共需要784元,每个鼓多少元?
(3)学校鼓乐队买鼓需要784元,每个98元,一共可以买几个?
分别读题,列式解答,订正并板书:
(2)784÷8=98(元) (3)784÷98=8(个)
3.观察三个算式,联系题意,推出数量关系式.
(1)观察98×8=784(元) 784÷8=98(元) 784÷98=8(个)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想784、98、8分别代表哪一数量?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除了有乘法关系外,还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己提炼得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应用“总价÷数量=单价或总价÷单价=数量”的实际例子.
发散迁移.【继续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学生以小组位单位讨论74页“做一做”,得出“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除法数量关系式.
问:根据“工效×时间=工作总量”这一乘法数量关系,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推理得出这三个量间的除法数量关系.
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带领学生回顾全课内容,从具有乘除法数量关系的三个数量间的紧密联系中体会“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的思想.
6、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应用题,历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透切理解这类型的应用题,就要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运用转化、对比,使学生了解这类分数应用题特征,再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规律。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组织教学:
一、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本来人体的机体造构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教学一开始我把人体的彩图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使学生从中了解到更多人体构造,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用乘法应用题与例题作比较,让学生从中发现与乘法应用题的'区别,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也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出方程。
三、寻找多种方法,开拓学生思维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尽量找出其它语方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这样做拓展了学生思维,引导了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7、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应用题的教学无论在乘法还是除法中都是重点中的重点,特别是教学除法时,再对比乘法,学生的思维零乱一下子很清楚看出。到底是用除法还是用乘法来解答,是关键,所以教学时该如何把握每道题的重点,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是难点。
分数乘法及应用中,也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学生很容易理解,掌握的非常好。而学习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则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两个问题正好相反,一个是已知“单位1”,一个是要求“单位1”。
所以引导学生审题、找关键的句子或者词语,找单位1、画图分析,写出等量关系。课堂上,我让学生读题(至少3遍),找出关键的句子(谁的几分之几是谁),单位就是(几分之几的前面那个词语),这些好像都不难,难的是写出等量关系,特别是一些隐藏的关系,如:“原来的1/3”,那么隐藏了“实际”的。对于画图也是一个挑战,学生不懂几分之几对应的量,为什么要这样画?
在巩固练习中,我有意出一道分数乘法应用题,一道除法应用题,让学生解答,并观察、分析,学生们通过这两道题建立起了表象,对这两种题型及其解法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在反复寻找单位1和画图,写出等量关系后,接下来的几道题目中,很多学生都能够独立解答,但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有待第二课时的再次启发吧!
8、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对于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学生刚刚学完感到很乱,很难!
其实不然,我们都知道这部分知识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是学生一一学完之后就乱了,混了,针对这种情况,我把分数乘除法的所有类型全部给出了一组对比练习,内容一样,只是单位“1”不同,经过这样6组的对比练习,学生就很容易发现以前讲的规律的实用性了,进而使他记住这个规律,这一节课下来,大多数的同学都能掌握方法,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总是不按照讲的方法去思考,特别是后进生,你讲的`全能听懂,做题多数不会,你引导这问他就会了,这就说明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把老师归纳的知识往心里记。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计算不准的现象特别严重。列式正确,计算错误的同学不止一两个。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给他们总结方法,也让他们养成总结规律方法的好习惯,并把计算的训练常抓不懈。
9、《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和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生活化”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从引入、新课、巩固等环节的取材都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解题方法“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索与创新精神,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列为发展性领域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依靠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和原有的认知水平以外,还需要相应的外部环境。这节课上学生一共提出了5种解题方法,其中有3种是我们平时不常用的,第5种是我也没有想到的。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及时调整了教案,让每一个想发言的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尽管他们有些数学语言的运用还不太准确,但我还是给与了肯定与鼓励。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下,原本素不相识的师生在短短40分钟的时间里就产生了情感上的'交融。学生有了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产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虽然后面还有两个练习没有来得及做,但我认为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比盲目地做十道题收获更大,这种收获不单单体现在知识上,更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3、师生交流“情感化”
数学教学改革,决不仅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时也包括师生关系的变革。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说的话并不多,除了“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说说看”等激励和引导以外,教师没有任何过多的讲解,有学生讲不清楚,教师也是用商量的口吻说:“谁愿意帮他讲清楚?”当一次讲不明白,需要再讲一遍时,教师也只是用肢体语言(用手势指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在自己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明白了算理。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由于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的“隐”与“引”,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
4、值得商榷的几个方面:
(1)形式能否再开放一些
(2)优生“吃好”了,能否让差生也“吃饱”
10、《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学是本册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很多老师都深感在此处和学生说不清,教学效果不佳。我个人通过在本段时间的教学和反思,自认为找到了一些基本的“小窍门”,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
一、加强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要想第三单元学生学的顺利,第二单元知识的学习一定要铺垫好。
一是,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一定要理解好,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二是,能快速地根据题中的关键句判断出谁是单位“1”。比如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时,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出是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怎么确定的?这可以通过题意画图来说明。通过学生实践,让学生归纳出快速找单位“1”的方法:是“谁”几分之几,相当于“谁”的几分之几,比“谁”多(少)几分之几,“谁”就是单位“1”。最简单的方法是:分率前面的量就是单位“1”。
三是,学生要熟练掌握画线段图的方法。比如要先画单位“1”(因为单位“1”是比较的标准,所以要先画),再画比较量。如果是“部分”与“整体”相比较的关系,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如果是“两个不同的量”相比较,就要用两条线段表示。
四是,能根据线段图或关键句快速写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其中根据应用题中的“关键句”进行分析比较快捷。
例:“柳树是杨树的 ”等量关系式:杨树× =柳树
“柳树比杨树多 ”等量关系式:杨树+杨树× =柳树 或者 杨树×(1+ )=柳树 这样学生在学习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找等量关系式”就轻松多了。
二、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时候要复习到位,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比如教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1的时候,就要复习一下学生学习第二单元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例1的知识,如从关键句中找单位“1”、说出等量关系式等。教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2时,就要对应复习第二单元乘法解决问题例2和例3的知识。一节课只有事先的工作做得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学生读题、分析题的能力。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老师常常都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线段图来找分数除法中的等量关系式,以达到“数形结合”的目的,想法是好的,但效果却不尽人意,让学生每道题都画线段图也不现实,时间也不允许。所以,在学生掌握了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后,我就让学生扔掉“线段图”这根拐棍,引导学生从关键句的字面上来分析、理解,从而发现找“等量关系式”的快捷方法。如:柳树比杨树多 。引导学生分析:①谁与谁相比较?(柳树与杨树相比较)②谁是单位“1”?(杨树)③多 是多“谁”的 ?(多杨树的 )④到底多多少,具体的量怎么算?(杨树× )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柳树比杨树多了杨树的 。所以等量关系式应该是怎么样的?(杨树+杨树× =柳树)
当然,还有一种等量关系式:杨树×(1+ )=柳树 可由以下几个问题入手:①柳树比杨树多 ,就是比单位“1”多 ,柳树应该是杨树的几分之几?(1+ = )②即柳树的棵树=杨树的 ,所以等量关系式应该是怎么样的?③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式,想想用算术方法应该怎么列式?为什么?柳树的棵树和 之间有什么关系?(对应关系,从而导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学生等量关系式找到了,就能很容易用方程或者算术方法解决分数除法问题了。
总之,我通过运用以上的教学方法,达到了非常好教学效果,班级成绩也在学年一路领先。
11、《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学是本册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很多老师都深感在此处和学生说不清,教学效果不佳。我个人通过在本段时间的教学和反思,自认为找到了一些基本的“小窍门”,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
一、加强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要想第三单元学生学的顺利,第二单元知识的学习一定要铺垫好。
一是,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一定要理解好,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二是,能快速地根据题中的关键句判断出谁是单位“1”。比如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时,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出是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怎么确定的?这可以通过题意画图来说明。通过学生实践,让学生归纳出快速找单位“1”的方法:是“谁”几分之几,相当于“谁”的几分之几,比“谁”多(少)几分之几,“谁”就是单位“1”。最简单的方法是:分率前面的量就是单位“1”。
三是,学生要熟练掌握画线段图的方法。比如要先画单位“1”(因为单位“1”是比较的标准,所以要先画),再画比较量。如果是“部分”与“整体”相比较的关系,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如果是“两个不同的量”相比较,就要用两条线段表示。
四是,能根据线段图或关键句快速写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其中根据应用题中的“关键句”进行分析比较快捷。
例:“柳树是杨树的 ”等量关系式:杨树× =柳树
“柳树比杨树多 ”等量关系式:杨树+杨树× =柳树 或者 杨树×(1+ )=柳树 这样学生在学习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找等量关系式”就轻松多了。
二、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时候要复习到位,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比如教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1的时候,就要复习一下学生学习第二单元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例1的知识,如从关键句中找单位“1”、说出等量关系式等。教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2时,就要对应复习第二单元乘法解决问题例2和例3的知识。一节课只有事先的工作做得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学生读题、分析题的能力。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老师常常都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线段图来找分数除法中的等量关系式,以达到“数形结合”的目的,想法是好的,但效果却不尽人意,让学生每道题都画线段图也不现实,时间也不允许。所以,在学生掌握了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后,我就让学生扔掉“线段图”这根拐棍,引导学生从关键句的字面上来分析、理解,从而发现找“等量关系式”的快捷方法。如:柳树比杨树多 。引导学生分析:①谁与谁相比较?(柳树与杨树相比较)②谁是单位“1”?(杨树)③多 是多“谁”的 ?(多杨树的 )④到底多多少,具体的量怎么算?(杨树× )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柳树比杨树多了杨树的 。所以等量关系式应该是怎么样的?(杨树+杨树× =柳树)
当然,还有一种等量关系式:杨树×(1+ )=柳树 可由以下几个问题入手:①柳树比杨树多 ,就是比单位“1”多 ,柳树应该是杨树的几分之几?(1+ = )②即柳树的棵树=杨树的 ,所以等量关系式应该是怎么样的?③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式,想想用算术方法应该怎么列式?为什么?柳树的棵树和 之间有什么关系?(对应关系,从而导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学生等量关系式找到了,就能很容易用方程或者算术方法解决分数除法问题了。
总之,我通过运用以上的教学方法,达到了非常好教学效果,班级成绩也在学年一路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