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反思
1、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反思
很多时候,教学的艺术决定与细节处理的艺术。老子曰:“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我们不妨关注一下某些细节,思考一下如何处理这些细节,使课堂教学更科学更有效。
以下是执教苏教版第六册《跟踪台风的卫星》一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句子:台风暴跳如雷,像头疯狂的巨兽,呼呼地向着城市扑去。
请学生读这个句子时,引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台风扑向城市,它会干些什么坏事呢?(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
台风疯狂,处处遭殃。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现台风的可恶?(为非作歹、称霸一方、作恶多端、称王称霸、作威作福、为所欲为、气势汹汹、蛮不讲理……)
此时此刻,你会怎么读这个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关于此教学片段中细节反思:
一、关注语言形式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沟通的渠道,它有其特殊的形式。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它形式的魅力,不同的语言形式有其不同的力量。比如,《第八次》蜘蛛结网那段中“结了断,断了结”就显示了信心和希望,换成“断了结,结了断”的话就显得前景不容乐观了。
教学片段中,“台风暴跳如雷,像头疯狂的巨兽,呼呼地向着城市扑去。”是一句比喻句,它形象地将台风的粗暴、疯狂、凶狠、肆无忌惮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句子,三年级的孩子一读就能知其然了,他们也很喜欢运用比喻这样的语言形式在自己的文章、言谈中,可是很多时候,孩子们所用的比喻是不够确切的。比如,一谈到脸,他们会说“红通通的像个苹果”,也不管是三四岁的小孩的脸,还是三四十的成年人的脸,这样的笑话源于他们运用语言时的“一刀切”,他们没有关注过比喻后面的“所以然”。因此,我们在教孩子一种语言形式的时候,不仅要教会他们其然,还要教他们其所以然。片段中,执教者轻轻地一点拨:读这个句子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台风扑向城市,它会干什么坏事呢?你能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谈吗?孩子们就很自然地将台风“麦莎”过境时的情景和这个句子联系到了一起,真正体验到了什么叫“暴跳如雷”,什么是“疯狂的巨兽”,知道了为什么能做这样的比喻。死的语言形式转换成生动的生活境像后就容易与作者与文本共鸣了。从中,孩子们也会明白语言来自生活,来自不同的现象和体验,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形式,能使真实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力量。
二、关注价值导向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但我们在评价学生时,不能为了屈就“自主”而你好我好大家好,因为每一个文本都有其自己的价值取向,我们在解读它时不能偏离这个取向,要不然,会导致孩子的价值观趋于模糊。如在《狐狸和乌鸦》一课的教学最后,老师问学生:对狐狸和乌鸦你想说什么?大多孩子都对乌鸦说不要盲目地听别人的好话,对狐狸说不能欺骗别人,但有一个孩子却说:“狐狸,你真聪明,我好崇拜你哦。”面对孩子与众不同的回答老师欣喜地大加表扬,殊不知这与众不同的背后可是以认同欺骗别人获取利益为代价的呀,这与文本的价值导向可
正如在教学片段中,老师着力让孩子们理解台风的“暴跳如雷、疯狂、扑”,力求台风“破坏力大、野蛮、凶狠”的形象根植与孩子的心底。因为台风越厉害,就越能显示跟踪台风的卫星的本领高强,越能说明我国科技的发达,越能激发孩子学科学、用科学的豪迈激情。文本的价值取向尽在其中。
三、关注知识链接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孩子从呀呀学语,到进入校园一年一年的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似乎除开头几年进步飞速之外,渐趋平行状态,甚至有很多人认为语文课是可上可不上的,只要你默好词语背好课文,基本上考试也不会大成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语文竟到达了这样的地步?我们孩子的语言运用能力为什么没有得到进一步稳健地发展?我想是因为我们的语文课程不像数学那样循序渐进,那样有完整的体系,那我们就这样坐视语文成为弱势群体?坐视我们民族的文化璀璨失去耀眼的光辉?不!我们不能!路在何方呢?我想,不妨从知识链接做起。
对语言文字我们向来有四大要求,即会读会写会理解会运用。我们孩子的语言水平上不去,我想就是在“运用”这个环节上出了问题。从一年级起,孩子会接触到很多好词佳句、成语名言,我们教孩子读、写、理解,但我们给孩子运用的机会太少太少了。久而久之,这些珠宝就被藏到了大脑储蓄盒的底部,在需要的时候自然就不能轻易地随手拿起了,甚至有很多会蒙尘、氧化、褪色、消失。所以,我们在教新知识的时候,要适时地将那些旧知识拿出来擦拭、穿戴,让它们常用常新。
如片段中,执教者是这样处理的:台风疯狂,处处遭殃,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现台风的可恶?(生曰:为非作歹、称霸一方、作恶多端、称王称霸、作威作福、为所欲为、气势汹汹、蛮不讲理……)这些贬义词学生平时很少有机会使用,此时,它们就像被一跟细绳穿着一般,一个个从孩子的大脑深处渐次跃出,恰到好处地巩固了旧知,同时也丰满了台风的形象,多么巧妙,多具震撼力啊!我想,经常做做这样的训练,孩子脑中的词汇就会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还怕语言驾御能力不上去吗?
四、关注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感悟”和“体验”这两大概念,语文老师在执教时也常思考这两个概念。那到底在什么前提、什么情况、什么时候、如何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呢?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自读课文,一遍刚粗粗地读完,有些句子、段落还没读畅通,老师就急着组织学生交流读后收获了:你读懂了什么啊?什么地方让你最感动啊?试问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有真情实感的'交流吗?会有与文碰撞与灵魂会晤的思想火花吗?答案肯定是不会。有的只能是顺应、猜测老师答案的假感悟假心得。还有老师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时候只是单纯的强调哪个词读重音读响亮读出感叹的语气,这样的读书会能进入学生的头脑吗?过眼云烟罢了。个人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要真切,感悟要个性化。这一目标的实现,唯有依靠多读书、勤思考,要理解文本,走进文本,触摸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做安排,搭桥铺路。
教学片段中,为了读好“台风暴跳如雷,像头疯狂的巨兽,呼呼地向着城市扑去。”这一句话,执教者就做足了功夫,铺设了很多台阶。从联系生活到想象画面到总结成词,一步步活化了台风,也引出了孩子对台风的真实情感。我想最后的感情朗读,即使老师一字不说,学生也会读得入木三分的。
“一滴水能折射出整个太阳的光辉。”细节就是浩瀚大海中的一滴水,万倾波涛里一朵优美的浪花,华美乐章中一个跳跃的音符,欣赏它,把玩它,让它引领我们在有效教学的海洋里劈波斩浪,让它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又一个教育的如诗童话。
2、《跟踪台风的卫星》课文教学反思
《跟踪台风的卫星》是一篇科学童话。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第三代气象卫星紧紧地跟踪、监视台风的动向,为人类预防台风袭击、减少损失作出了贡献,从而形象地向小学生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
本课的教学,注重朗读的训练。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出现了“台风”和“小星星”两个形象,台风的蛮横与不可一世在一出场就表现出来了,而“小星星”面对强大的敌人,却毫无惧色,只是“笑了笑”,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读出台风的恼怒与威胁,小星星的自信与坚定。课文第二部分,作者运用了角色语言,通过台风和卫星的对话,神态及动作生动地介绍了第三代气象卫星的特点和作用。教学时,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角色,在反复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狂怒”“狂暴”“暴跳如雷”等词语,并通过插入台风肆虐的录象,使学生深切体会台风的狂暴和气势汹汹,抓住“偏偏”“没门儿”“嘲笑”“自豪”等词语,读出气象卫星的自信与坚定。课文写了台风和气象卫星的三次较量,用台风的“大”和“气象卫星的.“小”;台风的“怒”,气象卫星的“笑”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貌似强大的台风实际上是“软弱”的,而看起来渺小的卫星实际上却是威力无比的。
在教学时还存在一个薄弱的环节,在抓住“狂怒”“狂暴”“暴跳如雷”等词语帮助学生体会台风的气势汹汹的时候,这三个表示怒的词语其实也是层层深入,但教学时由于一开始学生就把台风的气势充分的展示出来了,后面的两个暴怒很难有更大的进展,没有体现出台风到达极点的气势。
3、《无法阻挡的台风》教学反思
《无法阻挡的台风》第四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带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第四课时教学前,学生已经能够熟读课文,并能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但在回答课后练习“课文是怎么介绍台风的?”这一问题时发现:
1.学生对之前所学知识有所遗忘。
2.学生思维较为刻板,不知道从何回答该问题。
3学生不能很好地组织自己的语言。
在让学生回答这一问题时,我先带学生复习了前面几节课所学内容,提醒学生可以用“课文是从....方面来介绍台风的”这样的句子来回答这个问题。但在请学生回答时发现,虽然学生已经能够口述课文四个然段的大意,但却不能很好的`组织自己的语言来完整的回答这一问题。
由于本班学生已经是八年级学生,且部分学生语言理解能力较好,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利用周五的语文课加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同时通过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4、《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最后一次成长课,我选择了《跟踪台风的卫星》这篇课文。《跟踪台风的卫星》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第三代气象卫星紧紧跟踪、监测台风的动向,为人类预防台风袭击,减少损失作出贡献,从而形象地为小读者展现了最新的科技成果
教完这节课,破有感触,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课后习题课上讲。
本节课,我围绕课后习题“卫星是怎样跟踪台风的”这个问题展开教学。这样做,不仅教学主线清晰,而且真正地实现了高效的语文课堂,不需要课后再去解决习题,加重学生的负担。
二、年段目标明确。
我根据三、四年级学生的阶段学习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在教学“谈话风生”等词语时,我先让孩子们自己理解词语意思,老师总结出示词典中的意思解释,,最后通过句式训练,通过“台风来了,因为,所以人们谈笑风生,一点也不惊慌。”,使孩子们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又再一次突出了卫星的事先预报作用,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词语从而又能理解文意。
三、兴趣先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一开始,我通过自己富有感情的语言和形象的图画,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在教学过程中还运用了动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四、注重朗读,以读促悟。
苏教版语文教材强调“以读为本”,在教学中,我考虑到了如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且紧紧抓住课文中台风和卫星的神态、对话,让学生进入角色读书,在整个课堂中像真的听到了台风和小卫星的对话一样,学生们读得是那么的入情入境,有一位学生在读到狂怒的台风说的话时,他也是“狂怒”得面红耳赤了,就这样让学生真正地触摸感性的形象,同时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知识的熏陶,让他们在读中就认识到了台风和卫星各自的特点。这堂课的教学我没有过多进行理性化的琐碎分析,而是重视以读促悟,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读中感悟,进而加深对课文艺术形象的感知,这样就让艺术的美与科学的真理和谐地统一起来,实现“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不足之处:
1、由于教学经验的欠缺不足,导致在课堂上老师牵引过多,问题过碎,没有起到老师导的作用。不足:
2、如果将课文中描写人物情绪、神态的重点词回归到“跟踪”二字,进行归纳小结会更好。
3、虽然注重了词语的理解,但是如能将这些环节,穿插到课文的说话练习中可能会让学生理解得更好。
5、台风来了教学反思
台风是多变的,现有的科学水平还达不到完全了解它的地步,但我们可以尽量争取避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相信通过这个活动,会有所收获,也相信经过不断的进行课后反思,一定能提升自己的业务教学能力。
6、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反思
很多时候,教学的艺术决定与细节处理的艺术。老子曰:“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我们不妨关注一下某些细节,思考一下如何处理这些细节,使课堂教学更科学更有效。
以下是执教苏教版第六册《跟踪台风的卫星》一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句子:台风暴跳如雷,像头疯狂的巨兽,呼呼地向着城市扑去。
请学生读这个句子时,引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台风扑向城市,它会干些什么坏事呢?(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
台风疯狂,处处遭殃。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现台风的可恶?(为非作歹、称霸一方、作恶多端、称王称霸、作威作福、为所欲为、气势汹汹、蛮不讲理……)
此时此刻,你会怎么读这个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关于此教学片段中细节反思:
一、关注语言形式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沟通的渠道,它有其特殊的形式。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它形式的魅力,不同的语言形式有其不同的力量。比如,《第八次》蜘蛛结网那段中“结了断,断了结”就显示了信心和希望,换成“断了结,结了断”的话就显得前景不容乐观了。
教学片段中,“台风暴跳如雷,像头疯狂的巨兽,呼呼地向着城市扑去。”是一句比喻句,它形象地将台风的粗暴、疯狂、凶狠、肆无忌惮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句子,三年级的孩子一读就能知其然了,他们也很喜欢运用比喻这样的语言形式在自己的文章、言谈中,可是很多时候,孩子们所用的比喻是不够确切的。比如,一谈到脸,他们会说“红通通的像个苹果”,也不管是三四岁的小孩的脸,还是三四十的成年人的脸,这样的笑话源于他们运用语言时的“一刀切”,他们没有关注过比喻后面的“所以然”。因此,我们在教孩子一种语言形式的时候,不仅要教会他们其然,还要教他们其所以然。片段中,执教者轻轻地一点拨:读这个句子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台风扑向城市,它会干什么坏事呢?你能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谈吗?孩子们就很自然地将台风“麦莎”过境时的情景和这个句子联系到了一起,真正体验到了什么叫“暴跳如雷”,什么是“疯狂的巨兽”,知道了为什么能做这样的比喻。死的语言形式转换成生动的生活境像后就容易与作者与文本共鸣了。从中,孩子们也会明白语言来自生活,来自不同的现象和体验,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形式,能使真实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力量。
二、关注价值导向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但我们在评价学生时,不能为了屈就“自主”而你好我好大家好,因为每一个文本都有其自己的价值取向,我们在解读它时不能偏离这个取向,要不然,会导致孩子的价值观趋于模糊。如在《狐狸和乌鸦》一课的教学最后,老师问学生:对狐狸和乌鸦你想说什么?大多孩子都对乌鸦说不要盲目地听别人的好话,对狐狸说不能欺骗别人,但有一个孩子却说:“狐狸,你真聪明,我好崇拜你哦。”面对孩子与众不同的回答老师欣喜地大加表扬,殊不知这与众不同的背后可是以认同欺骗别人获取利益为代价的呀,这与文本的价值导向可
正如在教学片段中,老师着力让孩子们理解台风的“暴跳如雷、疯狂、扑”,力求台风“破坏力大、野蛮、凶狠”的形象根植与孩子的心底。因为台风越厉害,就越能显示跟踪台风的卫星的本领高强,越能说明我国科技的发达,越能激发孩子学科学、用科学的豪迈激情。文本的价值取向尽在其中。
三、关注知识链接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孩子从呀呀学语,到进入校园一年一年的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似乎除开头几年进步飞速之外,渐趋平行状态,甚至有很多人认为语文课是可上可不上的,只要你默好词语背好课文,基本上考试也不会大成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语文竟到达了这样的地步?我们孩子的语言运用能力为什么没有得到进一步稳健地发展?我想是因为我们的语文课程不像数学那样循序渐进,那样有完整的体系,那我们就这样坐视语文成为弱势群体?坐视我们民族的文化璀璨失去耀眼的光辉?不!我们不能!路在何方呢?我想,不妨从知识链接做起。
对语言文字我们向来有四大要求,即会读会写会理解会运用。我们孩子的语言水平上不去,我想就是在“运用”这个环节上出了问题。从一年级起,孩子会接触到很多好词佳句、成语名言,我们教孩子读、写、理解,但我们给孩子运用的机会太少太少了。久而久之,这些珠宝就被藏到了大脑储蓄盒的底部,在需要的时候自然就不能轻易地随手拿起了,甚至有很多会蒙尘、氧化、褪色、消失。所以,我们在教新知识的时候,要适时地将那些旧知识拿出来擦拭、穿戴,让它们常用常新。
如片段中,执教者是这样处理的:台风疯狂,处处遭殃,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现台风的可恶?(生曰:为非作歹、称霸一方、作恶多端、称王称霸、作威作福、为所欲为、气势汹汹、蛮不讲理……)这些贬义词学生平时很少有机会使用,此时,它们就像被一跟细绳穿着一般,一个个从孩子的大脑深处渐次跃出,恰到好处地巩固了旧知,同时也丰满了台风的形象,多么巧妙,多具震撼力啊!我想,经常做做这样的训练,孩子脑中的词汇就会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还怕语言驾御能力不上去吗?
四、关注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感悟”和“体验”这两大概念,语文老师在执教时也常思考这两个概念。那到底在什么前提、什么情况、什么时候、如何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呢?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自读课文,一遍刚粗粗地读完,有些句子、段落还没读畅通,老师就急着组织学生交流读后收获了:你读懂了什么啊?什么地方让你最感动啊?试问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有真情实感的'交流吗?会有与文碰撞与灵魂会晤的思想火花吗?答案肯定是不会。有的只能是顺应、猜测老师答案的假感悟假心得。还有老师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时候只是单纯的强调哪个词读重音读响亮读出感叹的语气,这样的读书会能进入学生的头脑吗?过眼云烟罢了。个人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要真切,感悟要个性化。这一目标的实现,唯有依靠多读书、勤思考,要理解文本,走进文本,触摸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做安排,搭桥铺路。
教学片段中,为了读好“台风暴跳如雷,像头疯狂的巨兽,呼呼地向着城市扑去。”这一句话,执教者就做足了功夫,铺设了很多台阶。从联系生活到想象画面到总结成词,一步步活化了台风,也引出了孩子对台风的真实情感。我想最后的感情朗读,即使老师一字不说,学生也会读得入木三分的。
“一滴水能折射出整个太阳的光辉。”细节就是浩瀚大海中的一滴水,万倾波涛里一朵优美的浪花,华美乐章中一个跳跃的音符,欣赏它,把玩它,让它引领我们在有效教学的海洋里劈波斩浪,让它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又一个教育的如诗童话。
7、《跟踪台风的卫星》的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描写了气象卫星紧紧地跟踪台风,时刻报告台风的动向,全心全意地人类服务。而本篇童话最显著地特点是:作者运用角色语言,通过台风和卫星的对话、神态及动作生动地介绍了第三代气象卫星的特点和作用。
在学习课文第二段时,我让学生先默读课文,再用“——”划出直接描写台风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卫星的`句子,并体会台风、卫星的特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写在相应的句子旁边。然后和同桌读读描写台风和卫星的语句。在交流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狂怒”、“狂暴”、“暴跳如雷”、“泄气”来体会台风的不可一世、狂妄自大以及后来的落荒而逃,并通过“狂怒”、“狂暴”、“疯狂”体会台风的越来越狂。抓住“偏偏”、“嘲笑”、“自豪”等词语感受卫星的自信和坚定。在体会感悟的基础上,学生再分角色朗读,一下子就把台风和卫星的不同语气读得惟妙惟肖
8、《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反思
《跟踪台风的卫星》是一篇科学童话。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第三代气象卫星紧紧地跟踪、监视台风的动向,为人类预防台风袭击,减少损失做出了贡献,从而形象地向小读者展现了最新的科技成果。文章情节生动,语言活泼,读来情趣盎然,引人入胜,在形象的童话情境中传播了科学知识,是加强语言训练,激发科学兴趣的好教材。
本篇童话内容构筑在一个颇具意味的童话情节上,语言、动作特色十分显著,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对话、动作,特别是在关键的对话上下足了工夫。整堂课以朗读台风和卫星的对话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文中角色,借助五次对话的朗读练习层层深入,在有梯度的读书实践活动中反复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感受气象卫星的独特作用。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读是其中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在这一节课中,我始终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层次分明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晓畅直至内化、提高,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
一、读有目的,注重实效
阅读教学十分强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升华。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但学生的读绝对不是小和尚念经式的呆读,学生的每一遍阅读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要求,这样的阅读才会有质量,才能有效果。我在学生每一遍读前都清晰地提出读的要求,首先,以“跟踪”一词为切入点,提出的要求是“默读课文,画出文中三次出现‘跟踪 一词的句子。” 这是对初读情况的检查,也是对全文建立整体印象的过程。“不动笔墨不读书”,提出边默读边批注的要求,有利于学生静心与文本对话,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紧接着进行深入学习台风和卫星的对话,在第一次人物对话的朗读训练时,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自由练习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台风和卫星斗智斗勇的全过程。”这一次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读顺对话,老师提的要求指向性强,学生一听就明白。检查初读效果时,我再对照评价指导,易于落实。学生再读对话,教师要求学生“关注提示语,练习朗读。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请通过你的朗读把它们的作用表现出来。”第三次朗读训练,去掉提示语,直接展示四个回合的对话。教师要求学生“自由练读,看谁的朗读能让老师回想起文中的重点提示语。” 第四次朗读训练,再次出现对话描写,重点标出几个语气助词。要求“注意读出不同语气助词的感觉,同桌自由分角色朗读训练”,旨在让学生进入角色,为下一步变朗读为说话做准备。第五次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脱离屏幕上的对话内容提示,将朗读转变为对话。”读的要求虽然一次比一次高,但教师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提示,每次提出要求的表述形象具体,学生很容易接受,学生的朗读也水到渠成。
学习如登山,如果把为教学“爬坡”所做的铺垫称之为“绿叶”的话,梯度的呈现就是盛放在课堂上的绚丽花朵,使课堂自始至终呈现出一种生长的美,一种不断向上的`美。
二、读得充分,读得巧妙
要想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情感,读出收获,教师一定要把读书的时间和机会让给学生。整堂课教师安排学生16次朗读、6遍学生自主读和1次默读,通过23次不同层次不同目的的与文本对话,学生对全文的理解与感悟随着一次次有质量的阅读已了然于胸。
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还要有技巧地读,才能读出文本的理解、文本的情感。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对读的技巧指导,要求学生首先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再从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中的重点词语、语气助词着手,巧妙地提升读的要求,使学生读出味道和感觉来。在这一过程中,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哪里该停、哪里该重……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去揣摩,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另外在读的过程中还通过及时有效的积极评价促进学生的朗读,不断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处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由学习上的“被牵引者”变成了愉悦的“自我发展主体”。
纵观整堂课,扎扎实实的训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课堂密度不大,但步步为营;训练点不多,但点点到位,不贪多求全,却注重实效。课已毕,但
留给我的思考仍在继续: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