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失物招领》教学反思
1、鲁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失物招领》教学反思
《失物招领》一文主要讲了一年级一班的唐老师带领学生到植物园参观,在吃饭时乱扔垃圾,老师用失物招领的方式教育学生,让学生领回了垃圾,旨在让学生从文中受到启发,反思
个人行为,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
当讲到文中的小学生都把垃圾捡回垃圾箱去时,我环顾教室,说:“我们班也有很多失物需要招领,你们瞧,很多同学的桌子底下,脚底下就有很多垃圾……”正当我要进行一番长篇大论的教育告诉学生我们班级也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大家庭,我们要象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爱护自己的教室,保持整洁干净的环境,而大家也心情舒畅。可还没等我接下去说,只见我们两位小女孩不约而同地弯腰拾起旁边的废纸,走向了垃圾篓。全班同学看见了,大家都蹲下来把地上和抽屉里的垃圾捡起来,排起了长队,纷纷把废纸扔进垃圾篓。
我感到很意外也很惊喜,脑海中闪现出一首古诗的'两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学们在读文中感悟到乱扔垃圾的羞愧,爱护环境卫生的可贵,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他们都愿意为环境保护尽一份自己微小的力量。
2、鲁教版六年级下册《十三岁的际遇》的教学反思
《十三岁的际遇》上完了,我觉得这是我开学以来上得最快乐的一篇课文。从我的个人爱好来说,我比较喜欢散文,文字优美,清新淡雅,本文正好契合这 点。另外,这篇课文也符合学生心理,文中所涉及的.北大是同学们心目中的圣殿,有许多人文资源可以挖掘,田晓菲的少年成才经历也让同学们敬佩不已。抓住这两 点,就很容易地抓住了学生的心,一下子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材的处理上我着眼于人文教育,我觉得正契合了这篇文章的主旨。在教授 新 课的时候我尽量用自己的真实理解和亲身体验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紧扣对文章优美、有韵味语言的品味和作者对北大深厚而复杂的感情展开讨论和交流,努力培养学 生的鉴赏和感悟能力。另外,针对普通班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和恒心的教育实情,授课中我还从田晓菲的自信心开始拓展,鼓励学生树立必要的自信,要他们相信自 己能够化平庸为神奇,化渺小为伟大。同时用作者的读书经历启发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创造!鼓舞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
不足的是我上课在对个别问题进行提问时,引导失误,学生好长时间才把握住要领,还有一些总结性的语言,我总结得不是很凝练。我想,这可能是由于我是新老师,很多经验不足所导致。以后我还要多向老教师请教,多向师傅学习。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地成长起来!
3、鲁教版六年级下册《夸父逐日》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安排了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能切中教材的知识点,把握住教材的人文因素,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设计中我注重:
(一)学法指导,在翻译课文之前,我把“译文六步法”介绍给学生,让他们能够根据方法行之有效地翻译课文;
(二)强化基础训练,字音、重点实词词义、证据的含义一一落实,绝不含糊;
(三)重视知识积累,在学习本则神话故事之时,举一反三了解更多的神话故事。
朗读和背诵是教学文言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本教案中有所体现,但是朗读指导不到位,应多一点方法指导。在人物形象练笔时,我出示填写“夸父小档案”的形式,要求学生从人物的外貌、特长、心理、环境及精神品质等入手,缩小了写作范围,并富有启发性,充分引发了学生的想象,并在课上给了充足的写作时间,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对联训练中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4个内容,可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可因为前面环节的时间安排稍有松散,本环节没能充分体现,没有达到预想效果。在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方面,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方面做得不好,本节课没有很好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缺憾。如果在读文、译文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既能达到全员参与又可节省时间。而在问题研讨中,设计时有研讨,课上却没能组织学生探究。总之,这节课的得与失都是我经验的积累,在今后工作中一定要努力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4、鲁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依依惜别》的教学反思
这是本学期的一组综合性学习的文章,孩子在离校之际与同学、老师、母校都有说不完的话以及六年级语言积累的一次综合应用,效果鲜明。
孩子们即将离开母校,尤其是跟随他们六个多年头的 班主任老师,课堂上孩子都能回忆起从小到大与老师的点点滴滴。其中饱含着深情,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他们将心里读出来的时候,有的同学激昂、有的同学悲伤,这些都体现孩子们真实的一面。
孩子们在作文时,将平时积累的语言,学过的写作方法都运用到写话练习中,有的同学排比反问句的运用将情感推向另一个高潮,拟人比喻的运用恰到好处。
因此,在最真实体验后才是孩子最有话可说的`。
这也是最真实的一节课。
近期每每走进教室,总发现同学们在争相传阅着什么,不用猜都知道他们在写毕业留言,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写毕业留言时除了有真诚的祝福、相互的勉励外,也不乏一些不恰当、不健康的内容,结合最后一个单元的学习我精心设计一节口语交际课。
我设想先以相关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以实践活动,强化认识,深化感情。当我把这四十二张没有雷同的赠言送给同学们的时候,同学们的脸上、心里都写满了欣喜,而我收到的更是七十二颗沉甸甸的诚挚的童心和深情的祝福。然后我展示了一些学生赠言进行探讨,让学生明白赠言应选取合适的内容,组织学生当堂写作,要求学生以生动、得体的语言,写一赠言、赠诗或赠文,送给母校、老师或最要好的同学。最后是学生互赠留言的活动。
真希望能给孩子们一辈子的东西——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一种积极的生存心境、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5、鲁教版六年级下册《十三岁的际遇》教学反思
这节课,节前就想从哪个切点入手,怎样一节课能够上完、上好。先是想,从作者田晓菲这一切点入手。作者13岁就从初中直接考上了北京大学,作为同龄的我们是如何看待她,我们怎样看待自己;作者是如何写自己对北大的情感;面对作者出国留学,最终成为哈佛大学的教授,你又是如何看待她的。学生讨论:留学是否要回国。面对当前的移民潮,我们又是如何看待。后来想了想,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来讲,可能深了,学生不能直接面对这样的社会。于是,又想从北大作为切点:北大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她又怎样的'魅力,吸引着大批的学子?作者眼中的北大是什么样的,作者在文章中主要写了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作者是如何刻画的。
上课时,我以北大的校徽导入,稍微拓展一下北大校徽的含义;并让学生补充一些他们眼中北京大学的资料。接着,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作者眼中的北大。学生一下子找到了文章中的关键句:我喜欢北大的书,更喜欢北大的人。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喜欢北大的书和人,北大的书和人对作者有什么影响。作者是如何写的,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课文中有什么句子,值得我们欣赏。
课后语:这节课,没有我想想中的好。原因有:1.学生进出比较频繁:学生打扫不及时,影响了上课的节奏;有几位学生,不知何种原因,在其他老师办公室。 2.学生反映不积极。有些学生不愿意表现自己,不善于表达,课上我叫了一些没有举手的同学,他们回答得都不错。我要在以后上课时,充分调到学生的积极性。
6、鲁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失物招领》教学反思
《失物招领》一文主要讲了一年级一班的唐老师带领学生到植物园参观,在吃饭时乱扔垃圾,老师用失物招领的方式教育学生,让学生领回了垃圾,旨在让学生从文中受到启发,反思
个人行为,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
当讲到文中的小学生都把垃圾捡回垃圾箱去时,我环顾教室,说:“我们班也有很多失物需要招领,你们瞧,很多同学的桌子底下,脚底下就有很多垃圾……”正当我要进行一番长篇大论的教育告诉学生我们班级也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大家庭,我们要象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爱护自己的教室,保持整洁干净的环境,而大家也心情舒畅。可还没等我接下去说,只见我们两位小女孩不约而同地弯腰拾起旁边的废纸,走向了垃圾篓。全班同学看见了,大家都蹲下来把地上和抽屉里的垃圾捡起来,排起了长队,纷纷把废纸扔进垃圾篓。
我感到很意外也很惊喜,脑海中闪现出一首古诗的'两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学们在读文中感悟到乱扔垃圾的羞愧,爱护环境卫生的可贵,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他们都愿意为环境保护尽一份自己微小的力量。
7、小学鲁教一年级下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教学反思
(一)“趣”求扎实
针对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创设轻松有趣的学习情境很重要,这往往能更好地实现语文训练的扎实。相对于低年级孩子,可以说:趣味是前提,扎实是目的。
为此,我首先从外部形式上动了一些脑筋,如制作了一面是花盆,一面是生字的卡片,既可在复习时作为一种奖励、激励的物质载体,又可贴作板书在后面的许多教学环节中一再使用。又如,国王的不同表情图,既可吸引孩子注意,又可帮助孩子快速集中到以国王表情为线索展开学习的思路上,同时在反馈、朗读等多处环节一再使用。
创设趣味情境的同时,我更注重追求扎实。如“一丝”的词语教学,我分层次进行:一是实物引路,即出示丝织物,直观感知“一丝有多少”;二是迁移理解,即理解“没有一丝高兴”的意思;三是探究原因,探究面对那么多鲜艳美丽、芳香扑鼻的鲜花,国王为什么“脸上没有一丝高兴的表情”;四是感悟提升,明白鲜花背后,其实隐藏的是“不诚实”。
(二)问题尽量做到从学生中来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低年级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本次的课堂我也尽力着。如:看了国王的两种表情图后,让学生提问题,学生提得还真不错。学习一丝,染公海子们自己提有什么不明白的词语,学生一下就找到了“一丝”。当然,我对“表情”等词语也都进行了预设,学生没提出来,看来他们是意会了。
(三)抓好朗读、写字训练。
读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课堂上,我努力抓好学生的朗读,从读正确到读出感情,扎实地训练着。我努力引领学生读好文中的关键句,教师的范读,学生的练读,努力让学生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得有所悟。写字也是如此,一步一步指导好,力求学生写规范、写端正。
不足之处:
课上下来了,在反思的同时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
1、在体会了雄日着急、伤心、难过的心情后,应让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是雄日,你会怎么做?”这样一练说,“诚实”在孩子的心中会留下更深的`印象;
2、本想在教师激情的过渡语、引导语的引领再加上音乐的渲染,引领学生感受雄日当时的心情,由于音响的问题和教师言语的遗漏,课堂的**氛围没有达到。
3、课堂中预设外的“小插曲”挺多,在及时地处理后,发现学生说到“大雄”的“雄”也对(一部动画片里的人名),而我直接把他理解为“熊猫”的“熊”很不应该,应先听听学生的。
8、鲁教版四年级下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从图片入手,让学生从图中悟出“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谚语,然后点出富有哲理的课题。文中“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这句话给了我们人生极大的启示。那作者所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呢?我预设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带着问题边读边思,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想到的,也可以是从文中找到的词语,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加以引导,关注到课文中的关键词。“我”后来所举的两个例子,完全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要是因为一条路不通,你不再去走第二条,那么你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人在这条路不通,走那条路;如走那条再不通,可走另一条路,只有不断探索,才能逐步接近目标,最后走向成功的。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从而达到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课讲述的是一位父亲,通过带领女儿登上高高的塔顶,切实的看到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个生活的事实,从而教育他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一旦遇到坎坷,挫折,千万不能灰心丧气,有时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换一种思维往往会柳暗花明。女儿在父亲独具匠心的教育下,终于获得了成功。
这篇课文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叙述事件的语言,学生还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但是里面也有一些含义深刻、难以理解的句子,在今天的课堂上,我就紧紧抓住“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理解的过程,我发现,当孩子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一旦被切实有效地调动起来,往往会产生预想不到的精彩。教学时,我精心选择了五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理解。通过抓关键词语的品味读,学生也的确在阅读过程中体现出了对文本的感悟 ,并在朗读中表达了出来。在教学中,采取和孩子们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孩子一定的学习空间,让他们拿好笔划划、写写,自己去摸索,自己去思考。我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认识自主学习的意义,由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收获颇丰。在课后,把在课堂上进行训练的内容作为小练笔作业留给了学生,让学生“写下面对困难时心中正想说的话 ”。我想这样也会起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启发的作用。
这次教学活动,我做到了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真正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反思、再次设计、修改、提高,使教案不断完善,使教学流程更趋合理。
9、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荒岛余生》教学反思
1、教者先写批注,做个性化阅读的先行使者。
在备课中,每一篇课文自己坚持自读、自批,自己先尝试“个性化阅读”,真正地让自己的感受做主,让自己的感悟做主,让自己的感动做主,让“教师用书”仅仅成为“参考书”。在自读、自批中,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情感与韵味,也体会到读懂课文、读通课文的艰辛与乐趣。
2、适时点拨升华,是实现个性与共性和谐共生的调和剂。
客观地说,农村初中学生往往对文本的理解比较肤浅,甚至误解文意,教者如果只是一味让学生“个性化批注”、“个性化交流”,而不能适时进行点拨和升华,往往会使学生理解谬误,南辕北辙。如《荒》文中讲到鲁滨孙小心保存“三本很好的《圣经》”、“几本葡萄牙文书籍”、“两三本祈祷书和几本别的书籍”,就有学生交流说,“这说明鲁滨孙很爱惜书”。我肯定了学生的`理解,但同时还提出,“这仅仅是说明鲁滨孙喜欢书吗?”学生通过讨论,统一了另一认识,“鲁滨孙有活下去的勇气,找到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这样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的讨论,对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观点、价值观形成一定的认同,引起相对的共鸣,从而实现文本阅读的“个性”与“共性”的和谐共生。
3、指导简单的批注方法,是促进个性化阅读健康发展的助力器。
对于不善于作批注的学生来说,经常把文章看了多遍之后仍然不知在课本上“写”什么,或只是在旁边批上“好”等空洞词句。如能教以方法,则事半功倍。
如:
刚起步时用“勾画法”,将自己喜欢的句子划上波纹线;
对于线条清晰的课文,采用“概述法”,或一段一概述,或几段一概述;
对于文辞优美的句子,采用“赏析法”,将作者所运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效果作个性化的赏析;
对于内涵丰富、哲理深刻的文段,采用“感悟法”,批上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
对于抒情线索不大清晰的文段,采用“模糊法”,自己摘录关键词句或自己组织语言,模糊地给文段理思路;
对于晦涩的词句,可采用“质疑法”,在词句旁边画个“?”,引起自己关注,如此等等。
有“法”可依,批注有话可说;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多法合用,促进个性化发展。
要实现个性化阅读,首先要让学生从迷信教师、迷信课辅中走向相信“自我”,自信地“我读文章我做主”;在阅读中批注,在批注中阅读,是通向个性化阅读的一座坚实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