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教学反思

2023-06-17 12:35:14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教学反思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教学反思

  上学期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已经掌握了估算的基本方法,本节课的估算教学又就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估算的方法和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本节课内容,能为今后学习多位数除法估算以及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对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例题在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同时还旨在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同的估算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技巧。

  本节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估算的不同方法,在落实课标的和教学重难点的同时,使学生体会算法多样化,并在掌握这些算法的同时能够掌握估算的技巧,即结合具体的题目内容选择最佳算法。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本学期已在我校全面铺开,经过开学以来这一个多月时间的试行,学生对这种学习模式已基本适应,并且很喜欢这种学习模式。本节课依然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表达能力和表达的欲望增强了,学习能力提高了。本课时共设计了四个预习题目:

  问题1: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问题2:说说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有几种算法?

  问题3:如果有多种算法,比一比哪种更接近准确值?为什么?

  问题4:在这几种算法中,哪种更好,为什么?

  在四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都能够解决,而第三、四两个问题班中几位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解决。在教学中我又把这四个问题分为两组,让学生分别进行讨论展示。在第一、二两个问题交流中组内的学生均能畅所欲言,即使是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会因为有了课前的预习也会写出一种甚至两种解题方法,自己有了发言的底气,便在小组交流时抢着来说。大大增强了这些学生表达的欲望,同时通过与组内学生进行交流又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而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补充的.其他方法,他们也能够接受并理解。做到了好中差学生之间的互补,充分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帮扶作用。有了课前的预习和课上小组中的合作交流,学生对所学内容已经基本上掌握,因此在全班展示时,所有学生都跃跃欲试,愿意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以往传统课堂上没有理会老师提问的现象杜绝了。

  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多种解题方法中总结并掌握估算的技巧,即一是怎样估算才更加接近准确值,二是什么时候选择上估,什么时候选择下估。

  通过问题一、二的解决学生已经掌握了解决例题的多种算法。在此基础上小组内再探讨问题三如果有多种算法,比一比哪种更接近准确值?为什么?通过与精确值比较学生很容易找到最接近准确值的那种方法。而这种方法为什么会最接近准确值是学生讨论的重点,也是学生探究和掌握估算技巧的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总结出把算式中的较大的那个因数估成整十数时,得到的估算值最接近准确值。通过问题四在这几种算法中,哪种更好,为什么?再进一步巩固,使学生能够掌握估算的技巧,即使学生懂得在计算时不应忙着下笔,应该先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到最佳的算法,得到最佳的计算结果。通过这样的环节,培养学生的优化思想。

  在例题后设计了一道有关钱的估算题,学生在独立完成估算后,在交流时发现得到答案不一样:上估后得到带1200元就够了,下估后得到带900元就够了,通过与准确值比较带900元就够了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于是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观察例题和本题,想一想到底什么时候该上估,什么时候该下估?通过学生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得到在估算座位够不够时我们一般下估,在估算钱够不够时一般下估。进一步通过观察、讨论掌握估算的技巧。

  每一节课下来总会有些遗憾或不足,本节课亦是如此。

  1、课上虽然总结出了估算的技巧,但是由于对估算前观察因数特点选择估算方法这一环节强调的不够充分,所以出现了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还有一部分学生仅仅是完成估算,而没有选择误差最小的的算法。

  2、由于教学时间分配不够合理,课堂上解题数量较少,课堂时效性不高。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数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例2教学用估算解决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所学乘法知识通过估算的手段解决具体问题。在设计和教学本节内容的过程中,我始终是围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经历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一、围绕具体问题的解决开展估算活动。

  估算不是抽象的乘法估算,而是在解决问题的生动情境中因需求而应运而生的。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我从一开始的创设情境就开始进行着辅垫。课件演示的是会场座位的分配。我引导着:全校有350名学生能坐下吗?这一个引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有关估算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估算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估算产生一种亲切感,为学习新知识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在例2的教学中,我也是充分利用课本中所提供的问题背景,引导学生围绕“一共有多少个座位?”的这个实际问题进行估算的。使学生体会到“22╳18≈”是为了解决我们实际问题而产生的,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把数学与生活更好联系在一起,是我们的新课标的重要思想,也是让更多学生更爱学数学的一种途径。

  二、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互相交流的广阔空间。

  对于例2中“22╳18≈”的估算,学生中肯定存在着多种不同的估算方法、会有多种不同的估算结果。在教学中,我为学生精心设计了既能体现自主探索又能体现合作交流的估算活动。具体操作如下:

  ①独立估算。在引出算式后,我请每个学生应用已有的估算经验独自估算“22╳18≈”,并写出估算的过程。

  ②小组交流。在独立估算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然后总结出本组认为比较合适的一种或几种估算方法。

  ③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让部分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的估算情况。最后组织学生对交流出来的三种不同的估算方法和估算结果进行评价,使多数学生形成共识,并找出符合问题实际、接近准确结果、计算方便可行的估算方法。

3、《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依据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感知新知,注重学生相互交流、启发、探索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勇于动脑,敢于质疑,大胆探究,给学生提供了大的思维和探索的空间。

  1、 创设情景,富有吸引力,激起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兴趣。本课一开始就出示秋游活动图片,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由问题背景“应该准备多少钱”引入估算的学习。

  2、注意了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讨论、启发,共同探索,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开放性、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解决49×104 的'估算和计算时,先安排独立计算,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这样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在讨论谁的估算好一些时,强调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近准确值,引导学生在交流、对比中掌握估算的方法。

  3、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出发进行教学,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情境,从选取学生最熟悉的事件作教学素材,使数学学习变得生活化,最终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能力。

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80~81页的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二个因数得多少个“十”,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的难点是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片段一

  师:文具店新购进一批圆珠笔,一盒是24支.请每个同学都猜一猜,这样的圆珠笔12盒大概有多少支?并说说你是怎样猜的?

  (学生猜测的积极性很高,但是五花八门,从八十左右到四百多不等.)

  师:看来大家猜想的结果很不一致,那么用什么办法可以判断哪种结果最准确呢?

  (有几个学生在下面嘀咕,算算不就知道了.)

  师:(老师马上接过话头)这几位同学说的很好,算算就知道了.下面请每位同学把自己猜测的结果写在纸上,然后独立地、用尽可能多的方法算算12盒这样的圆珠笔到底有多少支?看看自己猜的是否准确。

  (老师布置任务后,很多学生依然带着期待的眼光看着老师。当老师问,你们为什么不动手计算时,听到的回答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没有学呢?”)

  师:对,我们以前是没学,不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想出许多方法。

  (在老师的鼓励下,全班学生都开始了算法的思考,教师则分组进行指导。)

  (学生经过15分钟的独立思考后,教师回到讲台。)

  师:老师刚才发现,许多同学已经有了不同的研究成果,如果相互交流一下就可以学到不同的方法。在同学们相互交流之前,先整理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想想你准备讲哪几点?说哪几句话?

  (准备20分钟后,开始小组内交流,然后请代表报告本组的研究成果,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

  通过交流,全班一共发现了近十种解法:

  1)24+24+……+24=288(12个24相加)

  2)12+12+……+12=288(24个12相加)

  3)24×2×6=288

  4)12×3×8=288

  5)24×3×4=288

  6)24×10+24×2=288

  7)竖式计算

  8)24×20-24×8=288

  片段二

  师:同学们已经探索出十几种算法,下面我们比较一下这些方法的优缺点。

  师生交流后,得出以下几种结论:

  1、用加法计算,容易理解,但计算麻烦,容易出错。

  2、把其中一个两位数转化成两个一位数的积,具有局限性,不通用。(如:24×13等)

  3、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两个积的和(如:24×10+24×2=288),具有一般性,但书写不简单。

  二、归纳法则。

  在比较各种算法特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法,归纳法出笔算法则。

  三、巩固练习。(略)

  [案例反思]

  如何搭建“脚手架”?

  所谓“脚手架”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必备的相关认知经验,是学生汲取新知识的基础。由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会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建构。因此教学中一直很注重“脚手架”的搭建。

  在传统的教学中,“脚手架”往往是以“复习铺垫”的形式存在,搭建“脚手架“的任务也主要由教师承担。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多数教师都是先让学生做一些类似24×6、24×10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或整十数的题目进行复习铺垫,然后再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教师设计的这种“复习铺垫”可能会强化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教学过程比较顺利。但同时也人为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降低了学习的挑战性。久而久之,学生便于工作只会习惯性地沿着教师指定的思路走,失去了主动探究的渴望,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我在教学中,则把搭建“脚手架”的机会还给了学生。在开门见山的提出问题以后,先让学生猜结果、说理由,然后鼓励学生用计算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首先,搭建“脚手架”要引导学生自主提取信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越来越需要能处理信息的`人。“让学生在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提取对对解决当前问题有用的信息,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教师不应当是有用信息的提供者,而应当是学生主动提取有用信息的促进者。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我没有进行复习铺垫,而是直接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没有学”的问题时,又及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对,我们以前是没学,不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想出许多方法。”面对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和教师真诚的鼓励,学生必定会使出浑身解数,寻求问题的答案,必定会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用信息,从而提高了学生根据目标需要检索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在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其次,搭建“脚手架”要蕴含数学思想方法。

  “如果知识背后没有方法,知识只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如果方法背后没有思想,方法只不过是一种笨拙的工具”。(钱阳辉)自新课程提出“三维目标”以来,数学教学扭转了对“知识目标”的单一追求,增加了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的含量。

  如果说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了“知识技能脚手架”的搭建,我则更加倾向于引导学生搭建“方法策略的脚手架”。学生从“五花八门”的猜想,到“灵活多样”的验证方法,从对验证方法的优化,到归纳出笔算法则。学生收获最多的不是知识,而是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在学习过程中“再创造”的体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领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从而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

5、《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教学反思

  上学期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已经掌握了估算的基本方法,本节课的估算教学又就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估算的方法和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本节课内容,能为今后学习多位数除法估算以及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对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例题在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同时还旨在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同的估算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技巧。

  本节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估算的不同方法,在落实课标的和教学重难点的同时,使学生体会算法多样化,并在掌握这些算法的同时能够掌握估算的技巧,即结合具体的题目内容选择最佳算法。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本学期已在我校全面铺开,经过开学以来这一个多月时间的试行,学生对这种学习模式已基本适应,并且很喜欢这种学习模式。本节课依然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表达能力和表达的欲望增强了,学习能力提高了。本课时共设计了四个预习题目:

  问题1: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问题2:说说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有几种算法?

  问题3:如果有多种算法,比一比哪种更接近准确值?为什么?

  问题4:在这几种算法中,哪种更好,为什么?

  在四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都能够解决,而第三、四两个问题班中几位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解决。在教学中我又把这四个问题分为两组,让学生分别进行讨论展示。在第一、二两个问题交流中组内的学生均能畅所欲言,即使是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会因为有了课前的预习也会写出一种甚至两种解题方法,自己有了发言的底气,便在小组交流时抢着来说。大大增强了这些学生表达的欲望,同时通过与组内学生进行交流又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而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补充的.其他方法,他们也能够接受并理解。做到了好中差学生之间的互补,充分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帮扶作用。有了课前的预习和课上小组中的合作交流,学生对所学内容已经基本上掌握,因此在全班展示时,所有学生都跃跃欲试,愿意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以往传统课堂上没有理会老师提问的现象杜绝了。

  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多种解题方法中总结并掌握估算的技巧,即一是怎样估算才更加接近准确值,二是什么时候选择上估,什么时候选择下估。

  通过问题一、二的解决学生已经掌握了解决例题的多种算法。在此基础上小组内再探讨问题三如果有多种算法,比一比哪种更接近准确值?为什么?通过与精确值比较学生很容易找到最接近准确值的那种方法。而这种方法为什么会最接近准确值是学生讨论的重点,也是学生探究和掌握估算技巧的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总结出把算式中的较大的那个因数估成整十数时,得到的估算值最接近准确值。通过问题四在这几种算法中,哪种更好,为什么?再进一步巩固,使学生能够掌握估算的技巧,即使学生懂得在计算时不应忙着下笔,应该先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到最佳的算法,得到最佳的计算结果。通过这样的环节,培养学生的优化思想。

  在例题后设计了一道有关钱的估算题,学生在独立完成估算后,在交流时发现得到答案不一样:上估后得到带1200元就够了,下估后得到带900元就够了,通过与准确值比较带900元就够了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于是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观察例题和本题,想一想到底什么时候该上估,什么时候该下估?通过学生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得到在估算座位够不够时我们一般下估,在估算钱够不够时一般下估。进一步通过观察、讨论掌握估算的技巧。

  每一节课下来总会有些遗憾或不足,本节课亦是如此。

  1、课上虽然总结出了估算的技巧,但是由于对估算前观察因数特点选择估算方法这一环节强调的不够充分,所以出现了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还有一部分学生仅仅是完成估算,而没有选择误差最小的的算法。

  2、由于教学时间分配不够合理,课堂上解题数量较少,课堂时效性不高。

6、《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反思

  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二个因数得多少个“十”,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的难点是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片段一

  师:文具店新购进一批圆珠笔,一盒是24支.请每个同学都猜一猜,这样的圆珠笔12盒大概有多少支?并说说你是怎样猜的?

  (学生猜测的积极性很高,但是五花八门,从八十左右到四百多不等.)

  师:看来大家猜想的结果很不一致,那么用什么办法可以判断哪种结果最准确呢?

  (有几个学生在下面嘀咕,算算不就知道了.)

  师:(老师马上接过话头)这几位同学说的很好,算算就知道了.下面请每位同学把自己猜测的结果写在纸上,然后独立地、用尽可能多的方法算算12盒这样的圆珠笔到底有多少支?看看自己猜的是否准确。

  (老师布置任务后,很多学生依然带着期待的眼光看着老师。当老师问,你们为什么不动手计算时,听到的回答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没有学呢?”)

  师:对,我们以前是没学,不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想出许多方法。

  (在老师的鼓励下,全班学生都开始了算法的思考,教师则分组进行指导。)

  (学生经过15分钟的独立思考后,教师回到讲台。)

  师:老师刚才发现,许多同学已经有了不同的研究成果,如果相互交流一下就可以学到不同的方法。在同学们相互交流之前,先整理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想想你准备讲哪几点?说哪几句话?

  (准备20分钟后,开始小组内交流,然后请代表报告本组的研究成果,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

  通过交流,全班一共发现了近十种解法:

  1)24+24+……+24=288(12个24相加)

  2)12+12+……+12=288(24个12相加)

  3)24×2×6=288

  4)12×3×8=288

  5)24×3×4=288

  6)24×10+24×2=288

  7)竖式计算

  8)24×20-24×8=288

  片段二

  师:同学们已经探索出十几种算法,下面我们比较一下这些方法的优缺点。

  师生交流后,得出以下几种结论:

  1、用加法计算,容易理解,但计算麻烦,容易出错。

  2、把其中一个两位数转化成两个一位数的积,具有局限性,不通用。(如:24×13等)

  3、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两个积的和(如:24×10+24×2=288),具有一般性,但书写不简单。

  二、归纳法则。

  在比较各种算法特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法,归纳法出笔算法则。

  三、巩固练习。(略)

  [案例反思]

  如何搭建“脚手架”?

  所谓“脚手架”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必备的相关认知经验,是学生汲取新知识的基础。由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会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建构。因此教学中一直很注重“脚手架”的搭建。

  在传统的教学中,“脚手架”往往是以“复习铺垫”的形式存在,搭建“脚手架“的任务也主要由教师承担。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多数教师都是先让学生做一些类似24×6、24×10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或整十数的题目进行复习铺垫,然后再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教师设计的这种“复习铺垫”可能会强化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教学过程比较顺利。但同时也人为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降低了学习的挑战性。久而久之,学生便于工作只会习惯性地沿着教师指定的思路走,失去了主动探究的欲望,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我在教学中,则把搭建“脚手架”的机会还给了学生。在开门见山的提出问题以后,先让学生猜结果、说理由,然后鼓励学生用计算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首先,搭建“脚手架”要引导学生自主提取信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越来越需要能处理信息的人。“让学生在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提取对对解决当前问题有用的信息,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教师不应当是有用信息的提供者,而应当是学生主动提取有用信息的促进者。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我没有进行复习铺垫,而是直接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没有学”的问题时,又及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对,我们以前是没学,不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想出许多方法。”面对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和教师真诚的鼓励,学生必定会使出浑身解数,寻求问题的答案,必定会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用信息,从而提高了学生根据目标需要检索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在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其次,搭建“脚手架”要蕴含数学思想方法。

  “如果知识背后没有方法,知识只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如果方法背后没有思想,方法只不过是一种笨拙的工具”。(钱阳辉)自新课程提出“三维目标”以来,数学教学扭转了对“知识目标”的单一追求,增加了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的含量。

  如果说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了“知识技能脚手架”的搭建,我则更加倾向于引导学生搭建“方法策略的脚手架”。学生从“五花八门”的猜想,到“灵活多样”的验证方法,从对验证方法的优化,到归纳出笔算法则。学生收获最多的不是知识,而是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在学习过程中“再创造”的体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领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从而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

7、《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教学反思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例2教学用估算解决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所学乘法知识通过估算的手段解决具体问题。在设计和教学本节内容的过程中,我始终是围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经历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一、围绕具体问题的`解决开展估算活动。

  估算不是抽象的乘法估算,而是在解决问题的生动情境中因需求而应运而生的。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我从一开始的创设情境就开始进行着辅垫。课件演示的是会场座位的分配。我引导着:全校有350名学生能坐下吗?这一个引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有关估算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估算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估算产生一种亲切感,为学习新知识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在例2的教学中,我也是充分利用课本中所提供的问题背景,引导学生围绕一共有多少个座位?的这个实际问题进行估算的。使学生体会到22╳18是为了解决我们实际问题而产生的,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把数学与生活更好联系在一起,是我们的新课标的重要思想,也是让更多学生更爱学数学的一种途径。

  二、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互相交流的广阔空间。

  对于例2中22╳18的估算,学生中肯定存在着多种不同的估算方法、会有多种不同的估算结果。在教学中,我为学生精心设计了既能体现自主探索又能体现合作交流的估算活动。具体操作如下:①独立估算。在引出算式后,我请每个学生应用已有的估算经验独自估算22╳18,并写出估算的过程。②小组交流。在独立估算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然后总结出本组认为比较合适的一种或几种估算方法。③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让部分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的估算情况。最后组织学生对交流出来的三种不同的估算方法和估算结果进行评价,使多数学生形成共识,并找出符合问题实际、接近准确结果、计算方便可行的估算方法。

8、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估算》的教学反思

  关于估算,其能力是学生计算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新课改中加大了估算内容的比重,这也是符合各国数学课改的潮流的。在课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明确要求估算的题多能快速找到其近似的整十或整百数进行估算,但实际上,学生在能否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选择合适的算法上,还是存在欠缺的。比如:数学《补充习题》中:小华平均每分钟走68米,他从家到学校走了19分钟。

  (1)估一估,从小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2)如果每天往返两次,小华每天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大约要花多少分钟?

  对于第(1)题,学生多数采用70í20=1400或 68í19约等于1400的方式解决,但对于第二道题,很多学生执着的`认为用19í4约等于80,究其原因为题目中有“大约”字样,所以必须这样写。其实,细细品味一下,题目中“他从家到学校走了19分钟”这19分钟,未尝不是一个大约数,既然19是一个大约数,那19í4=76中的76分钟也就是一个大约的结果了,并不是说,看到大约就要用约等号,这种想法太过于片面了。理论上,学生能否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是考查其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面。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让三年级的孩子具体的区划分这些情况,还是比较有难度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细化、分类,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