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奔落的雪原》教学反思
1、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奔落的雪原》教学反思
在备课时,自己搜集了大量的有关尼亚加拉瀑布的资料,从瀑布的位置,落差,岸宽到每天游览人数……我很想把这些知识告诉给学生,可最后我决定在学完课文后,再给大家补充这些资料。
课文导入部分我选了一幅图片并配了音乐,想从感官上给大家一个直接的印象。紧接着我借用了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大家带入到一个壮阔的意境。
我感知,走近奔落得雪原。学生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把握大意,标注出作者的参观路线,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在这一环节,同学们的朗读真的是声情并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赏析,品味奔落的雪原。在这一环节,同学们跟随作者的足迹走进瀑布,赏析美景,在语言的品味中感受瀑布之壮观,自然之瑰丽!同时思考:作者为什么把尼亚加拉大瀑布比喻成奔落的雪原?色泽上都是素朴的灵动的白;气势上都是壮观磅礴之势;感悟上都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震撼!这个比喻既形似又神似,用雪原喻瀑布使人体会到大瀑布的壮美图景!
随后,我给大家呈现了一组尼亚加拉瀑布的图片,引导大家去感受它的雄伟,壮观,磅礴,力量,速度……在大家欣赏赞叹之余,进入下一环节——“我运用”,选择合适的词语,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观看图片之后的内心感受。
最后一个环节是“我感悟”,也就是文章的小结。引导学生由瀑布的形态进而感悟瀑布内在的神韵,体悟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整节课上下来,让我感觉最好的是学生的表现太出彩了!他们读得声情并茂,语言分析的也很到位!!在引导过程中,教师倒是做的不过出色!比如,我可以直接由题目开始这节课的教学!文章是写瀑布还是雪原?为什么要用奔落的雪原?“奔”体现在哪些语段中?“落”“雪”“原”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如果以此来贯穿全文,也许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争取在解读下面的文本时,我能切实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
2、鲁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依依惜别》的教学反思
这是本学期的一组综合性学习的文章,孩子在离校之际与同学、老师、母校都有说不完的话以及六年级语言积累的一次综合应用,效果鲜明。
孩子们即将离开母校,尤其是跟随他们六个多年头的 班主任老师,课堂上孩子都能回忆起从小到大与老师的点点滴滴。其中饱含着深情,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他们将心里读出来的时候,有的同学激昂、有的同学悲伤,这些都体现孩子们真实的一面。
孩子们在作文时,将平时积累的语言,学过的写作方法都运用到写话练习中,有的同学排比反问句的运用将情感推向另一个高潮,拟人比喻的运用恰到好处。
因此,在最真实体验后才是孩子最有话可说的`。
这也是最真实的一节课。
近期每每走进教室,总发现同学们在争相传阅着什么,不用猜都知道他们在写毕业留言,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写毕业留言时除了有真诚的祝福、相互的勉励外,也不乏一些不恰当、不健康的内容,结合最后一个单元的学习我精心设计一节口语交际课。
我设想先以相关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以实践活动,强化认识,深化感情。当我把这四十二张没有雷同的赠言送给同学们的时候,同学们的脸上、心里都写满了欣喜,而我收到的更是七十二颗沉甸甸的诚挚的童心和深情的祝福。然后我展示了一些学生赠言进行探讨,让学生明白赠言应选取合适的内容,组织学生当堂写作,要求学生以生动、得体的语言,写一赠言、赠诗或赠文,送给母校、老师或最要好的同学。最后是学生互赠留言的活动。
真希望能给孩子们一辈子的东西——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一种积极的生存心境、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3、鲁教版一年级语文下《柳树醒了》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我都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他们学习的欲望,学习自然事半功倍。然而,《柳树醒了》一课的课堂教学却让我对课堂的“激趣”环节有了新的认识。
一、激趣,应通盘考虑
上课伊始,在黑板上画简笔画的柳树,然后问:“小朋友们,你们认识它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出柳树后,我故作神秘地说:“不,你们还不认识它,如果你么能把这三张卡片贴在柳树相应的位置上,那才是真正地认识它。”然后,我拿出三张卡片——柳枝、柳梢、柳絮,教孩子们读,然后让孩子们将它们贴到柳树的相应位置上。接着,我又以“一字开花”的游戏引出“春”字带头的系列词语——春雨、春风、春雷、春燕。读的时候,孩子们兴趣高涨。
回到文本,我让孩子们去找“是谁叫醒了柳树”,开始进行课堂内容的具体教学。在教学时,我发现这几个词语掌握得不错,但其他的生字却很糟糕,有的几乎不会读。
同样的生字教学时间,我重点教学了三个生字“枝、梢、雷”,却忽略了其他的五个生字,以至于丢失了整片森林。
所以,激趣,应先通盘考虑,在顾及整体知识的同时在进行趣味练习设计,让“趣”成为有本之末。
二、激趣,应避免噱头
在《柳树醒了》的生字教学中,我设计了很多个游戏,除了常规的开火车、小老师领读以外,我还设计了“我读重你读轻”、“石头剪子布”等游戏,课堂很热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高。
其中,在教学“耍”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请两名同学上讲台玩“剪刀石头布”,其他同学和着石头剪子布的节奏念“耍”。
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是帮助学生记忆“耍”,二是让学生理解“耍”的意思,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际的效果是:孩子们读得热好朝天,喉咙震天响,看课件读到这个字时依然有一半的同学茫然失措。
究其原因,在于学生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两个玩“石头剪子布”的`同学身上,没有关注“耍”字本身,尽管学生们口念“耍”字,但他们的心都在关注游戏的输赢。如此身在曹营心在汉,游戏便成了浪费时间的噱头。
而如此噱头激趣在宝贵的课堂45分钟里,要不得!
三、激趣,应注重持久
我始终认为,长久的语文兴趣不是靠一堂课、一次有意思的游戏、几段精彩的动画或是优美的课件获得的。教师在课堂的激趣中,也应顾及到学生语文兴趣培养的持久性。
持久的语文兴趣是如何获得的呢?
首先是文字的魅力。文字是有魔法的精灵,洗尽铅华后,让学生发现文字本身的魔力,感受到文字的美好,兴趣方可持久。
其次是不断的积累。语文学习犹如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经历,形成经验,自身的能力素养得到提升,品味也随之提高。语文学习也一样,当不断积累的文字由量变转为质变,持久的语文兴趣也就形成了。
无论是洗尽铅华的文字还是语言文字的积累,都不是朝夕可至的,所以,激趣的目光,应该放得更远一些,从关注一堂课转向关注学生长远的语文学习。
或许,这样的转变,能改变我们的教学生涯,能影响孩子的一辈子。
4、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奔落的雪原》教学反思
在备课时,自己搜集了大量的有关尼亚加拉瀑布的资料,从瀑布的位置,落差,岸宽到每天游览人数……我很想把这些知识告诉给学生,可最后我决定在学完课文后,再给大家补充这些资料。
课文导入部分我选了一幅图片并配了音乐,想从感官上给大家一个直接的印象。紧接着我借用了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大家带入到一个壮阔的意境。
我感知,走近奔落得雪原。学生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把握大意,标注出作者的参观路线,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在这一环节,同学们的朗读真的是声情并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赏析,品味奔落的雪原。在这一环节,同学们跟随作者的足迹走进瀑布,赏析美景,在语言的品味中感受瀑布之壮观,自然之瑰丽!同时思考:作者为什么把尼亚加拉大瀑布比喻成奔落的雪原?色泽上都是素朴的灵动的白;气势上都是壮观磅礴之势;感悟上都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震撼!这个比喻既形似又神似,用雪原喻瀑布使人体会到大瀑布的壮美图景!
随后,我给大家呈现了一组尼亚加拉瀑布的图片,引导大家去感受它的雄伟,壮观,磅礴,力量,速度……在大家欣赏赞叹之余,进入下一环节——“我运用”,选择合适的词语,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观看图片之后的内心感受。
最后一个环节是“我感悟”,也就是文章的小结。引导学生由瀑布的形态进而感悟瀑布内在的神韵,体悟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整节课上下来,让我感觉最好的是学生的表现太出彩了!他们读得声情并茂,语言分析的也很到位!!在引导过程中,教师倒是做的不过出色!比如,我可以直接由题目开始这节课的教学!文章是写瀑布还是雪原?为什么要用奔落的雪原?“奔”体现在哪些语段中?“落”“雪”“原”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如果以此来贯穿全文,也许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争取在解读下面的文本时,我能切实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
5、语文鲁教版一年级下《看电视》教学反思
《看电视》是一首短小的诗歌,它生动地描绘了一家四口看电视的感人场面,巧妙的将家庭的温情与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融为一体,主要体现了一家人互相关爱,互相谦让,互相体贴,和睦相处的主旨。
作者以“奇妙”为线索贯穿全诗,开头、结尾两次提到我家看电视有些奇妙,中间三小节则具体写到我家看电视的奇妙之处:放弃自己爱看的节目,换成家人爱看的频道。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体会文章的`内涵,陶冶道德情操,我巧妙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基本能够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但是也留下了不少遗憾和值得深思的地方。
一、读出“秘密”、感受“奇妙”。
课堂上由题目入手,采用趣味猜谜语的方法,极富激情地让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的角色中。引入题目后,我让学生学习本课的生字词,小组讨论采用何种方式记住本课的生字,找出能够采用同一种方式记住的生字。学生积极讨论,积极发现,展示自己。然后我让学生把生字词放入课文中自由读课文,思考“这家人看电视,到底奇妙在哪里?”学生通过读课文,大部分能够找到课文中相关的语句,但是部分学生不能整体把握,只能说出一个地方。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再一个小节一个小节的让学生读、思。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家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学习最后一小节时,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来思考“秘密是什么?”在理解课文的接触上,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这个秘密,那就是“爱”。
二、方法指导、能力培养。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学讨论法去读书、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注意保护学生的发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我觉得一年级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学习的潜能是巨大的。
三、动态课堂,彰显精彩。
当然,这堂课也有许多不足,它给了我今后如何进行课堂教学一个启示,告诉我课堂上要针对学情变化发展灵活组织教学。学生还小,把课堂都放给学生还不是很合适,部分学生能够很好的自我控制,参与小组合作,积极展现自己,但是仍有些学生不能控制住自己,不知道该学什么,所以对全班的掌控还不能做到游刃有余。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做到抓放适当,使更多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6、鲁教版三年级语文《东方之珠》的教学反思
首先,就我个人的教态而言,太过于亢奋,而这种教学情绪不太适合《东方之珠》这课的感情基调,这是我在课堂上把握不太好的地方。这种情绪随之而来的是:教学过程中语速较快,给人一种压迫感,课听起来不美。教师讲解过多,剥夺了孩子的话语权,没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其次,在处理课文的内容时,为了教学流程的完整性,总希望面面俱到,结果是重难点不够突出。这对于应试教学下得孩子而言,是不太合适的,这样的.课堂效率就会显得较低。首次尝试制作微课,但是在插入的微课教学内容以教师讲解过多,如果能创设问题,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互动,效果可能会更好。
最后,在课时的安排上不太合理。前面做到了紧凑并且有条不紊,但是在微课讲解后,直接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因为没有创设情境让学生交流,以检验微课的效果,所以不仅在这个环节耗时较长,学生的练笔反馈没有预期的理想,同时这一情况也导致结课环节较仓促。
《东方之珠》这节课虽然上完了,但是仍然存在较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不断的尝试与改进,是自我提升的良方,希望在后面的教学中能继续保持这种状态。
7、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荒岛余生》教学反思
1、教者先写批注,做个性化阅读的先行使者。
在备课中,每一篇课文自己坚持自读、自批,自己先尝试“个性化阅读”,真正地让自己的感受做主,让自己的感悟做主,让自己的感动做主,让“教师用书”仅仅成为“参考书”。在自读、自批中,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情感与韵味,也体会到读懂课文、读通课文的艰辛与乐趣。
2、适时点拨升华,是实现个性与共性和谐共生的调和剂。
客观地说,农村初中学生往往对文本的理解比较肤浅,甚至误解文意,教者如果只是一味让学生“个性化批注”、“个性化交流”,而不能适时进行点拨和升华,往往会使学生理解谬误,南辕北辙。如《荒》文中讲到鲁滨孙小心保存“三本很好的《圣经》”、“几本葡萄牙文书籍”、“两三本祈祷书和几本别的书籍”,就有学生交流说,“这说明鲁滨孙很爱惜书”。我肯定了学生的`理解,但同时还提出,“这仅仅是说明鲁滨孙喜欢书吗?”学生通过讨论,统一了另一认识,“鲁滨孙有活下去的勇气,找到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这样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的讨论,对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观点、价值观形成一定的认同,引起相对的共鸣,从而实现文本阅读的“个性”与“共性”的和谐共生。
3、指导简单的批注方法,是促进个性化阅读健康发展的助力器。
对于不善于作批注的学生来说,经常把文章看了多遍之后仍然不知在课本上“写”什么,或只是在旁边批上“好”等空洞词句。如能教以方法,则事半功倍。
如:
刚起步时用“勾画法”,将自己喜欢的句子划上波纹线;
对于线条清晰的课文,采用“概述法”,或一段一概述,或几段一概述;
对于文辞优美的句子,采用“赏析法”,将作者所运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效果作个性化的赏析;
对于内涵丰富、哲理深刻的文段,采用“感悟法”,批上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
对于抒情线索不大清晰的文段,采用“模糊法”,自己摘录关键词句或自己组织语言,模糊地给文段理思路;
对于晦涩的词句,可采用“质疑法”,在词句旁边画个“?”,引起自己关注,如此等等。
有“法”可依,批注有话可说;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多法合用,促进个性化发展。
要实现个性化阅读,首先要让学生从迷信教师、迷信课辅中走向相信“自我”,自信地“我读文章我做主”;在阅读中批注,在批注中阅读,是通向个性化阅读的一座坚实之桥。
8、六年级语文上鲁教版《斜塔上的实验》教学反思
《斜塔上的实验》是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都是科普类文章,体裁多样,包括人物传记、议论文、说明文,另有一篇文言文章。与第四单元教学重点不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习科普类文章的写作方法,特别是行文脉络及语言特点,同时掌握说明文、议论文的基本知识点。《斜塔上的实验》是一篇人物传记节选,可读性相对较强,内容也较浅显,因此课堂上我采用学生自读、自由讨论,教师予以适当点拨辅助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从实际的课堂效果来看,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没有反复强调课前预习,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造成整个课堂的进度相对放缓,由预期的1.5课时延为2课时。由于预习工作没有到位,部分简单的问题耗时太长,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仍不能正确找到相关段落。对于一些需要搜索信息进行提炼概括的问题,由于不熟悉文本,不能做到准确全面。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把学生的预习工作置于重要的地位,反复强调,从而才能保证课堂效率和进度。对于预习工作不到位的学生,予以适当的.惩戒措施。
2、对于文中最重要的两种写作手法的理解,学生有一定困难,引导的过程还需要放慢。”对写作顺序的改变,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理解得不够透彻。在实际的教学中除了结合文本外,还需列举一下简单的例子,并且结合学生的作文写作,对顺序、倒叙、插叙做一个系统的讲解。并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文章首尾两部分场面描写分析,学生在把握时也只能说出一点两点,不能很好地理解运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的目的和作用。综上所述,我认为问题还在于就目前的教学环节设计来讲,学生当堂的读写结合训练的机会还是比较少的。一方面课时紧张,另一方面学生当堂消化文本的能力有待提高。所以,我觉得在以后的课堂上,要注意将读写有机结合起来。宁愿在课时进度上适当放慢一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堂反馈写作。
3、教学重难点的设置没有与教学时间很好地结合起来。教学重点的时间分配不够充分,其他部分讲解的时候拓展延伸的东西没有把握好多,造成教学时间比较紧凑,反而在重难点部分走得过快。这一点是以后在课堂把握上要注意的。
9、鲁教版六年级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学反思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本单元一篇美丽富有人文性的的童话。有着诗一般的境界,爱的清泉汩汩流淌在其中。主人公是个寂寞的盲孩子,“影子”陪伴他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并带给他快乐温暖,让他重见光明。文学的人文性应该重视工具性,在教学中引导孩子赞美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人性美,学习在关爱別人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本文不仅富有文化内涵,而且文笔优美,适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
我的教学设计重点在指导朗读,读赏结合,设置情境,情感熏陶,探究主旨。
指导朗读的环节中,我选择了“盲孩子最初的生活状况” 的1-6节,“影子帮助盲孩子重见光明”的33-49节,“无数只萤火虫组成明亮美丽的灯光唤回影子”的61-64节,“盲孩子重见光明”的79-83节。在指导理解本段的感情基调后,采用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师生合作朗读四种形式,配合音乐《雨的印记》渲染气氛进行朗读感悟。争取每一次的朗读都能让孩子与作者达到一次情感的共鸣。
读赏结合的环节中,师生合作探究赏析语言,体悟情感。重点赏析了叠词、拟声词、动词,品味美的语言和美的意境。
设置情境的环节中,我请孩子配合闭上眼睛,谈及感受,再描述多媒体上出现的绚烂花朵的画面,再请他们睁开眼睛,欣赏美丽的画面,让学生体会一下盲人对光明的渴望痛苦与无助,让孩子懂得弱者很需要別人的帮助。
情感熏陶贯穿整节课,教师的深情的表述,语言简洁有感染力,音乐的渲染,无不带给孩子们以感动。
探究主旨的环节中,教师设问:“童话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盲孩子、影子和萤火虫的形象在生活中代表着哪一类人?”引导孩子进行深入理性的思考。明确了形象的象征意义,主旨探究水到渠成。
本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积极配合,主动思考,因此达到了预设教学目标。
成功之处:
1、指导朗读,声情并茂。
在指导朗读的环节,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指导比较到位,学生很快进入情境。特别是两段分角色朗读,第一部分的朗读中,因为音乐渲染,孩子情感得到升华。
第二部分的朗读中,全班饰演“好多好多萤火虫”,使感动的气氛达到**。
2、思维灵动,亲和自然。
赏析语段时,孩子提到了“影子常常牵着忙孩子的手”中的“牵”,为了帮助孩子更准确的理解“牵”所包含的影子的爱,我走到一个孩子跟前温和的说:“让我牵着你的手,请你不要拒绝我。”孩子配合着伸出手来,瞬间大家就明白了“牵”包含“主动”之意。盲孩子和影子亲密无间的画面跃然纸上。
探究童话形象的象征意义的环节,本以为孩子会在探究主题时需要探讨,但是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遇到了障碍,于是,我小心的问孩子们:“需要讨论吗?”他们同样的点头回应着我,那一刻,我喜欢上了这些真诚善良的孩子们。最终,在合作交流中,孩子们准确地把握了童话中重要形象的象征义。
3、文本解读,层层递进。
在文本解读中,设置问题时,我用三个问题引导孩子循序渐进理清思路领悟内容。为层层深入探究主题做铺垫。
三个问题是:盲孩子寂寞体现在哪里?谁帮助盲孩子走出了困境?盲孩子的生活最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巧妙过渡,设置情境。
为了避免多数教师将设置情境用于导语的设计,我安排在“了解童话开端的盲孩子生活状况”时,让学生懂得弱者很需要別人的帮助。为下一个文本解读的问题“谁帮助盲孩子走出困境”做铺垫。
5、精心铺垫,探究主题。
本文的主题举例在研讨与练习中,为了帮助孩子循序渐进的理解主题,设置了问题“童话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盲孩子、影子和萤火虫的形象在生活中代表着哪一类人?”
6、拓展延伸,情感交流。
在拓展延伸的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活动“我愿意成为谁的影子”,每一个孩子都能有话可说,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多数孩子都做了短暂的表达。
7、教师示范,读写结合。
“我愿意成为谁的.影子”活动中有教师的示范,帮助孩子明确思路并规范语言;接着引导孩子即兴抒写,最后配乐表达,我给予每一个表达的孩子以鼓励,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拥有了被肯定的幸福感。
8、板书设计,简洁却不简单。
板书的设计体现了设计者的良苦用心。开课时,我用竖体字先写上了“盲孩子”,接着在“盲孩子”的左面影子的区域内写上了竖体“影子”,以字象形。“盲孩子”的右面横体写上了“萤火虫”,以表现萤火虫的数量之多。最后,以“天使”的简画,表达影子和萤火虫的爱包围了盲孩子,改变了他的命运。影子和萤火虫像盲孩子的翅膀带他走出黑暗。
虽然上课过程中,有不少的亮点,但是仍然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讲课的过程中,我因为进入情境有点慢,赏析“盲孩子最初的生活状况” 的1-6节时,没有请学生个读,弱化了深刻体会盲孩子所处困境的悲伤和寂寞之情。另外,在板书“天使”简画时,因为画工拙劣,没有表现出意象的特点,也没有解说。
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初一的孩子要用一课时的时间学习2500多字的童话,我在时间安排上略紧,品味赏析诗一样的语言时间安排过少。
在精心准备这节课时,我得到了同事的大力支持,因此可以说,一节优秀的教学设计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教育之路漫漫修远,我自知自己仍有许多不足,我会把设计这节评优课的钻研探索的精神应用到平时的教学中,继续享受人文的课堂,动感的课堂,智慧的课堂,慢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