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1、一年级语文《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春到梅花山》是一篇写景文,第一段写了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第二段写了人们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教学的重点是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借助课文中的插图,紧扣词句,指导孩子们边想边读,比较容易入境入情,读来生动而有感情。最难的倒是最后一句比喻句“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我是这样讲解的:你们从哪里看得出“人们喜爱报春的梅花?刚开始,他们不明白,只是重复读这一句中心句。他们心里大概在想,课文中说喜爱啊!不过,也有能够明白我意思的,小年龄的操丹感悟能力特别强,马上就说了“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我追问:“这句话哪里可以看出人们喜爱梅花?操丹语塞了。这句要理解的确有点难度,我不为难她了,便开始带着他们分析。我板书了“涌,指名读,并想想什么意思?孩子们大多都知道“涌与水有关,我补充说道:“一般的水缓缓地流动,等到水特别多,特别急时就叫涌动。
2、《春到梅花山》一课教学反思
《春到梅花山》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欢乐情景。这么美的文章,要引领孩子们逐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必不可少的:
一、借助多姿多彩的幻灯片,增加视觉的美感
色彩鲜艳的图,美丽娇艳的梅花照片是很受低年级孩子欢迎的,直观形象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根据《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的特点,我觉得用到图的机会是很多的。为了让孩子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我把各色各样的梅花图片制作成了幻灯片的形式让孩子们大饱眼福,孩子们感受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梅花景象。他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就又有了全新的启示,读得更加朗朗上口,在讲解涌动的人流时,为了让孩子感受到来梅花山游览的游客之多,那种川流不息的景象,我也采用了让学生观察图片,把这生动的教学资源,穿插于语言感知与朗读训练中。图的展示,让孩子们更容易深刻感受到花的美与人的多,增加了视觉的美感。
二、紧扣词句,感悟课文的意境
这篇课文的语言是很美的,也是很注意细节的。比如文中表现梅花开得早,它用了这样的句子: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一个“还没有”,一个“就”,让人联想到了“春暖花开”这个词,梅花与众不同,它不怕寒冷,在早春就怒放了,展现了它独特的美。我让孩子们想想,这句话写出了梅花的什么,学生说出梅花开得早,从而我引出梅花的不畏严寒,教育孩子要学习它的高贵品格,接着学生找出满山这个词,让学生体会花开的多。通过读思关键词句,加深感悟。再如写盛开的梅花很多,它用了“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这样的词句,我先让孩子理解什么叫“挨”,然后让孩子走上讲台和我一起表演,再加以想象配合图片理解“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是怎样一种情景,孩子们结合看图、表演,深刻体会了这句话的意思。在讲尽和挨、寒时,我通过随文识字,给学生讲解汉字的起源,以及这个汉字的含义,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课文,会有更大的提高。
三、充分朗读,培养孩子的语感
在看图、抓词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加以充分的朗读,孩子们对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印象就更深了。朗读的形式多样,且穿插于分析理解的过程中,比如,拎出重点词句时,抓住重点词进行感情朗读,以加深理解;比如,边看图边朗读感受梅花的美、梅花的多、人多,在读的形式上我注重个别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角色读等。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朗读的课堂是干枯的,是没有活力的,有目的的充分朗读,孩子们不仅爱读,同时也读得有效,培养了孩子的语感。
在教学中还是存在遗憾的,比如孩子在字词的复习上有字音读错的,在拓展延伸上虽然给孩子拓展了一些有关梅花的诗句,但留给孩子展示的时间还不够,应该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展示交流。在读书的指导上,我的范读没有起到作用。孩子读书不到位的时候应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引导和示范 。
3、《春到梅花山》一课教学反思
课文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美丽景象和描写休息日人们到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借助图片,紧扣词句,形成画面。让学生置身于春光中学习课文,把观察、想像、朗读结合起来,感悟意境美和语言美。
在教学第二课时时,我打破了以往从第一段开始精读的习惯,从简单的问题“你喜爱梅花吗?”入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追问,“那去梅花山的人们喜爱梅花吗?”学生纷纷表示了肯定,我继续追问,“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呢?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们从“一到休息日,……海洋。”一句读出人们对梅花的喜爱。并且还有学生扣住“涌动”、“人流”也感受到了人们对梅花的喜爱,我相机出示插图,让更多的孩子直观感受到人多的像潮水一样。“欢乐的海洋”是对梅花山花海人潮热流场面的生动比喻,我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在朗读中有所体验。在这一环节中,我还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即是“从图中,我们看到男女老少都被梅花山的梅花吸引了,那他们分别在干些什么呢?”
这时候,孩子们思维的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老人们来到梅花树下,有的在打拳舞剑锻炼身体,有的在下棋聊天,还有的在把这美丽的风景画下来。”
“孩子们在梅花树下尽情的嬉戏,玩耍,更有的忍不住偷偷地摘了一枝藏了起来。”
“叔叔伯伯们在梅花树旁摄影留言,阿姨们伸长着脖子凑过去闻着香味。”
……
然后,我用“那为什么人们会如此喜爱梅花呢?”这一问题过渡到第二小节的阅读,我放手让学生读,边读边想这一节写出了梅花的什么特点?孩子们抓住“早春”、 “寒气还没退尽”体会读出了梅花的勇敢;抓住“满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片片彩云”、“一朵一朵”等词体会读出梅花的多,借助插图;抓住“片片彩云”“晶莹透亮”、“淡淡的清香”这些关键词体会读出梅花的美和香,其中“晶莹透亮”比较难理解,我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观察理解含义,再让学生说说还见过什么晶莹透亮的东西,并出示了实物“水晶”,让孩子直观感受,从而能学以致用。理解“片片彩云”时联系生活实际,曾看到过的彩云的样子和有些什么颜色来帮助感受梅花的美。
但是,我在教学时还未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整堂课并不能较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的节奏还需控制好。
4、《春到梅花山》一课教学反思
《春到梅花山》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情景。这么美的文章,要引领智障孩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觉得以下三个方面是不能少的,我也是这么上的,效果还可以。提炼出来,供大家一起讨论:
一、借助图片,增加视觉的美感
色彩鲜艳的图,是很受智障孩子欢迎的,直观形象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根据《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的特点,我觉得用到图的机会是很多的。上课伊始,出示挂图,让孩子仔细观察图,采用抒情的语言吸引学生渐入情境,问: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孩子们告诉我从图中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梅花,还有很多的人。看来,孩子们第一眼就能感受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梅花景象。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充分利用挂图这生动的教学资源,穿插于语言感知与朗读训练中。图的展示,让孩子们更容易深刻感受到花的美与人的多,增加了视觉的美感。
二、紧扣词句,感悟课文的意境
这篇课文的语言是很美的,也是很注意细节的。比如文中表现梅花开得早,它用了这样的句子: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我让孩子们想想,这句话写出了梅花的什么,接着,一起找出有关的词,通过读思关键词句,加深感悟。再如写盛开的梅花很多,它用了“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这样的词句,我先让孩子理解什么叫“挨”,再加以想象“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是怎样一种情景,接着让孩子们结合看图、表演,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后面的教学同上,如抓住理解“涌动、人流”体会人的多,抓住理解“欢乐的海洋”感受人们的热情,等等。通过抓词句,不仅让孩子们理解了课文,加深感悟,同时也在无形中学会了学习。
三、充分朗读,培养孩子的语感
在看图、抓词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加以充分的朗读,孩子们对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印象就更深了。朗读的形式多样,且穿插于分析理解的过程中,比如,拎出重点词句时,抓住重点词进行感情朗读,以加深理解;比如,边看图边朗读感受梅花的美、梅花的多、人的多、人们的热情,辅助理解;比如,说话训练过程中,通过反复朗读以仿之说话,等等。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朗读的课堂是干枯的,是没有活力的,有目的的充分朗读,孩子们不仅爱读,同时也读得有效,培养了孩子的语感。
总之,对智障孩子阅读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实践。
5、《春到梅花山》一课教学反思
《春到梅花山》一文是苏教版一年级第二册的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课文图文并貌地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而,本课的教学,无须老师过多的讲解,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趣具有很强的领悟和欣赏能力。在孩子们眼中,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词就是一首诗,一个词就是一个童话。课文的重点是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要借助图片,紧扣词句,形成画面。让学生置身于春光花海中学习课文,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感悟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其语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朵朵白云。”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我在和孩子们学习理解“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时,我让一对同桌的小朋友上台做出“挨”的动作,让学生从亲身实践中理解“挨”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用俏皮可爱的语气读出“你挨着我,我挨着你”。
6、《春到梅花山》一课教学反思
《春到梅花山》一文是苏教版一年级第二册的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课文图文并貌地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一开课我就创设了一个让学生走进梅花,欣赏梅花的意境,我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幅梅花图,并问孩子“梅花美不美?”让孩子说说看到的梅花是什么样的。“一朵梅花就这么美,那满山都开满了梅花这山真不知要美成什么样呢!”让我们赶快乘上小火车去梅花山看看吧!意境的创设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课文。开头的导入很成功,可后面的两个小插曲却完全打乱了我的教学预设。
【现象描述1】
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我在和孩子们学习理解“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时,我让一对同桌的小朋友上台做出“挨”的动作,想让学生从亲身实践中理解“挨”的意思。然而,出乎我的意料,有一个孩子看见两个小朋友紧紧挨在一起,叫了一声“哦,他们结婚喽!”于是课堂里一片哄笑声。教者连忙解释:“这两朵是花,又不是人。”可孩子们仍然处于兴奋期,对教者的解说不与理睬。
【教师反思】:
1.教师应学会倾听,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三十个孩子就有三十只青蛙,三十只小鸟。他们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老师应该摈弃了以前那种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而是充分的给时间让孩子
“我口表我意”,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课后我问那个顽皮的孩子:“你为什么在上课时要说他们结婚了?”孩子不好意思地说:“我看见爸爸妈妈挂在墙上的结婚照也是这样紧紧地靠在一起,就说他们结婚了。”我又好气又好笑地想:是啊,这个孩子确实破坏了课堂纪律,但是他的理解是从另一个角度出发的。如果当时的我能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也就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哪些内容。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并做出决策有很大帮助。比如出现“结婚”一说后,教师应该及时发现自己请的同桌是男女生,并马上更换角色,不应一味责怪学生。
【现象描述2】
师:梅花开得很多,梅花好看吗?梅花美丽吗?(美)
指导学生读课文,找出梅花美丽的句子。
生: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现在我们就站在这片梅花丛中。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教师引读,“那一朵一朵的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读完教师问:“现在谁来说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时有位学生冷不丁地:“呵欠。”别的小朋友也跟着“哈欠”起来。教室开始混乱起来。
教师猝不及防,愣了一下,问那个打哈欠的同学:“你为什么打哈欠呢?”学生回答:“因为梅花太香了,我的鼻子会过敏。”教师:“原来你的鼻子会过敏。有没有哪个小朋友的鼻子不过敏的?”教室下面传来了一片哈欠声。教师茫然,不知道如何解决。
【教师反思】:
1、关注学情,准确把握生成
很显然,在本课例中,教师面对始料不及的变故,缺乏随机应变的处理机制,在学生的“狂轰乱炸”下不知所措,被动应招,课堂也由此陷入了散漫的局面。
课后,在教研室居教研员的指导下,教者明白了课堂教学中的“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的特点的具体情况。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但由于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因素具有方向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师在课堂生成中应及时关注“学情”,注意把握方向,适时到作出反应和调整。
当学生说:“梅花太香才会打哈欠时。”教师应马上追问:“梅花是很香的吗?请大家在课文里找一找,看谁有本领找到?”学生读读书,马上说:“不对,梅花不是很香。因为书上说‘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所以不会打哈欠。”在学习下一段时也可以让学生们找找,梅花会让人的鼻子难受吗?学生在深入课文后也能找到:“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说明看花的人很多。如果梅花的香味很刺鼻,就不会有这么多人来看梅花了。”
正如新课标所说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引导学生深入地钻研课本。”这样抓住生成点,引导学生读课文,从而即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之所以认为伟人伟大,是因为我们总是仰视着看他们;我们之所以认为学生幼稚,是因为我们总是俯视着看他们。有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有一句名言:“蹲下来看孩子”。在课堂中,教师如果能搬走讲台,蹲下来倾听自己的学生,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那么我们必定能看到学生眼中的五颜六色,能听到学生口中的五花八门,更能感受到学生思维火花的五光十色。搬掉讲台,设置让学生自由表演、展示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展台”,让学生站起来和我们对话,让我们蹲下去与学生交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争论、去探讨,学生的“伟大”之处一定会让我们大吃一惊的。
课堂是什么?在新课程解读中这样写到——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课堂是师生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让我们和每一位学生一起来享受学习,享受课堂生活,让‘错误 也生成美丽的花朵!
7、《春到梅花山》一课教学反思
《春到梅花山》是一篇写景文,第一段写了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第二段写了人们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教学的重点是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借助课文中的插图,紧扣词句,指导孩子们边想边读,比较容易入境入情,读来生动而有感情。最难的倒是最后一句比喻句“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也许有人认为一年级不需要讲得多么透彻,但是个人觉得对语言的理解,有必要从小从点滴开始感悟。
我是这样讲解的:你们从哪里看得出“人们喜爱报春的梅花”?刚开始,他们不明白,只是重复读这一句中心句。他们心里大概在想,课文中说喜爱啊!不过,也有能够明白我意思的,小年龄的操丹感悟能力特别强,马上就说了“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我追问:“这句话哪里可以看出人们喜爱梅花?”操丹语塞了。这句要理解的确有点难度,我不为难她了,便开始带着他们分析。我板书了“涌”,指名读,并想想什么意思?孩子们大多都知道“涌”与水有关,我补充说道:“一般的水缓缓地流动,等到水特别多,特别急时就叫涌动。所以,从这个‘涌 字我们可以看出,人就像洪水一样多,涌了过来,人多,也就证明了人们喜爱梅花。”课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人多,孩子们一下找到了“人流”,我在黑板上画了“水流”,说“水源源不断地往前流,就形成了水流。那么,人不断往前走,像水一样,就叫——”孩子们马上应声到“人流”。课文写的多好啊,看花的人像海洋里的水一样多,怪不得课文要说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梅花山怎么会成为海洋了呢?”我故意问道。很多孩子陷入了沉思,有几个脑筋灵活的马上喊出来了“梅花山上的人像海洋里的水一样多。”
“欢乐的海洋是什么意思?”我引导孩子们看插图上,想象一下,欣赏梅花的人们一定会?——有说有笑,看看他们的表情就知道,看到如此美丽动人的梅花,人们都笑开了花,梅花欢乐地盛开着,人们欢笑着,所以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这是一句比喻句,要给一年级的孩子们讲透本体、喻体,那太难了,但是,如果就这样似懂非懂读过,似乎也说不过去,为什么说“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讲解一下的,哪怕只有几个孩子听得明白。
在我们苏教版的语文课文中,很多文章写得都很美,除了指导孩子们朗读好以外,细细咀嚼一下,品一品词意,读懂句子,读透文本,还是很有必要的。
8、一年级《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春到梅花山》一文是苏教版一年级第二册的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课文图文并貌地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而,本课的教学,无须老师过多的讲解,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趣具有很强的领悟和欣赏能力。在孩子们眼中,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词就是一首诗,一个词就是一个童话。
一开课我就创设了一个让学生走进梅花山的轻松愉悦的情景,首先在《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背景中让学生观察大自然在春天有哪些变化,进而让春姑娘带大家走进美丽的梅花山,细细的欣赏梅花。
课文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全文分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早春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第二自然段写休息日人们到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借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形象地反映了课文内容,可供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山梅花盛开,人潮涌动的情景,受到美的熏陶。
课文的重点是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要借助图片,紧扣词句,形成画面。让学生置身于春光花海中学习课文,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感悟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其语感。文中描写梅花,“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朵朵白云,晶莹透亮,发出淡淡的清香。”我把几朵梅花做成了贴画,让学生动手贴一贴,理解何为“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然后让学生用俏皮可爱的语气读出“你挨着我,我挨着你”, 远处的梅花用几张远景的梅花图,让孩子们体会什么是色彩鲜艳的“彩云”,让学生以比较高昂的语气读“像蓝天下的朵朵白云”。理解“晶莹透亮”,先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理解的词义,再欣赏几幅美丽的梅花图,感受梅花的晶莹透亮,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们随着镜头看到了梅花山上的梅花像片片彩云,晶莹透亮,一朵连着一朵,开得非常旺盛,他们情不自禁地发出阵阵赞美声。从他们阵阵发自内心的赞美声中我看到了学生了解了文本以外更美的东西,开拓了他们的视觉,加深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学生个个兴趣盎然,一边读一边看画面,接着还让孩子们闭上了眼睛,边听学生朗读,边感受梅花的魅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有人这样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权利还给孩子,才能有“自主阅读”,才能谈“个性化的阅读”。这节课在文章理解方面尽量以学生自己理解为主体,在朗读上也让孩子们在情景交融中进行朗读与感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以后的课堂中会进行改进。
9、一年级语文《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春到梅花山》是一篇写景文,第一段写了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第二段写了人们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教学的重点是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借助课文中的插图,紧扣词句,指导孩子们边想边读,比较容易入境入情,读来生动而有感情。最难的倒是最后一句比喻句“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我是这样讲解的:你们从哪里看得出“人们喜爱报春的梅花?刚开始,他们不明白,只是重复读这一句中心句。他们心里大概在想,课文中说喜爱啊!不过,也有能够明白我意思的,小年龄的操丹感悟能力特别强,马上就说了“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我追问:“这句话哪里可以看出人们喜爱梅花?操丹语塞了。这句要理解的确有点难度,我不为难她了,便开始带着他们分析。我板书了“涌,指名读,并想想什么意思?孩子们大多都知道“涌与水有关,我补充说道:“一般的水缓缓地流动,等到水特别多,特别急时就叫涌动。
10、一年级语文第二册《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春到梅花山》一文是苏教版一年级第二册的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课文图文并貌地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而,本课的教学,无须老师过多的讲解,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趣具有很强的领悟和欣赏能力。在孩子们眼中,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词就是一首诗,一个词就是一个童话。课文的重点是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要借助图片,紧扣词句,形成画面。让学生置身于春光花海中学习课文,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感悟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其语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朵朵白云。”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我在和孩子们学习理解“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时,我让一对同桌的小朋友上台做出“挨”的动作,让学生从亲身实践中理解“挨”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用俏皮可爱的语气读出“你挨着我,我挨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