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民族》教学案例反思
1、《我们的民族》教学案例反思
学习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或CD碟片。
3.词语卡片。
课前准备:
1.学生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好相关的图片、道具和生字词的卡片
3.准备生字书写的多媒体演示。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资料袋中的图片)瞧,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他们分别是哪个民族的,让他们自我介绍一下吧!安排几位学生戴上相关民族的头饰,学生简单介绍这些民族的`资料。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 德昂族
2.顺势切入,初读课文
清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了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朝同一个地方走去,他们要去哪呀?(我们的民族小学)对,那可是一个充满欢笑,美丽而可爱的地方,今天咱们一起去走一走,看一看,保证你们去了就舍不得离开。
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趣味识字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坪坝 傣族 阿昌族 德昂族,摔交 穿戴 招引 蝴蝶 孔雀舞 铜铃 粗壮 凤尾竹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小朋友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例:傣族姑娘的图片下就可以贴傣族孔雀舞)
b、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小朋友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5.同桌相互听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
朗读感悟
1.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同桌间互相说说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些什么?
2.组织朗读比赛,你最喜欢读哪段,读出你的感情来。
第二课时
朗读感悟
1.读读说说,学习第一自然段。
a、自读感悟
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根据下列提示展开想象,读后交流描述:
早晨,同学们来上学了,我好象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
学生读后交流描述。
b、指导朗读:早晨的校园多美啊,你喜欢这时的校园吗?那么就把你的喜欢的情感用你的朗读来表达出来吧。
学生自读自练,指名交流。
2.读读说说演演,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a、你喜欢这所民族小学吗?
分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如:上课时民族小学的学生读课文非常好听,下课时他们尽情嬉戏,非常快乐等等。
b、这读书的声音究竟有多好听啊?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引导学生理解窗外十分安静一句,体会正因为同学们读书的声音非常好听,所以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不飞了,猴儿也来了。
C、情景表演:几个小朋友分别扮演树枝、鸟儿、蝴蝶、猴子,请它们做评委,其他小朋友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如果读得好的话,它们就如课文所示,围拢过来静静地聆听。
d、激情朗读:同学们读得可真好,为了鼓励大家,今天老师允许大家一起和民族小学的小朋友一起游戏,你想玩什么?
引导学生口述,再朗读该部分。
3 、读读画画,学习第三自然段。
a、同桌互读。
b、联系前面的课文,带着你的感情,放飞你的想象,画画你脑海里的民族小学。
复习生字
1.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通过已学过的生字帮助巩固新学生字,如提土旁加平还读píng,虫字旁加胡依然读hú。注意渗透偏旁表义的思想。
2.边用课件演示要求写的十二个字,边指导书写。
3.学生写字,教师相机指导,组织评议。
拓展活动
民族小学的许多学生都很想和大都市的小朋友交个笔友,他们很想知道你们是否喜欢他们热爱的民族小学,也很想了解你们的生活。请小朋友们给他们写封信,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你们获得更多的信息了。
学生写信后在学习园地里展示。教师从媒体上寻找信息,选择一所边疆小学的学生与本班同学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
2、《长城》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师:要知道,那可是两三千斤重的条石!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收)他们是怎样一步一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边说边把“两三千斤重”、“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和“陡峭的山岭”点成红色。)
师:看,这是当年修筑长城的工地。(出示陡峭的山岭,学生一片惊讶,老师也惊讶地仰头观看)别说让你抬着石头上山,就是让你空手爬上去也很……(难啊)!更何况他们态度是……(两三千斤重的条石)谁再读这句?(一生读,读得一般|)
师:两三千斤重的条石,他们靠得可不是现代化的机械,而是……(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他们走的也不是平坦大路,而是这……(陡峭的山岭);他们更不可能大步流星地走,而是……(一步一步地走)。谁再读这句?(一生读,读得好)
师:我仿佛看到了那血迹斑斑的肩膀,仿佛看到了那豆大的汗水一滴……地滚落。谁再读?(一生读,读得更好)
师:我们似乎听到那沉重的脚步声,听到那痛哭的呻吟。全班一起读。(齐读)
反思:这时最重点的,也是最精彩的频度片段——“陡峭的山岭”。由一个质疑开始……(“他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的?”)导出陡峭东山岭图。可以说都乔丹山岭图成为了这一片教学点情感基点,成为学生理解和朗读的重大转折点。
在这里,视觉的冲击(看图)、角色的体验(“就是让你空手爬上去……”)以及残酷的现实对比,一起构成了孩子情感的火山,勃然喷发。特别震撼人心的是,四个排比式的.强烈对比的使用(可不是……而是;也不是……而是;更不可能……而是……),如排山倒海,一波接一波,撼动学生的心弦,于情感至高处引出朗读,恰到好处。特别扣人心弦的是,两个孩子在情感高潮处的朗读点评(我仿佛看到……仿佛看到……;我们似乎听到……听到……)化点评雨情境中,既是对孩子朗读的最高评价,也是对文本的深度窥透,更是对学生情感的强力激引。我想,评价的理想境界就是于文、于境、于情中了无痕迹,既激励了学生,又推动了感悟的深化。
3、《鸟的天堂》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教学案例】
师:作者写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呢?
生:(齐)第二次。
师:想不想到“鸟的天堂”去春游,看看那里的热闹景象。
生:想。
(课件展示“鸟的天堂”。)
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作者笔下的鸟的天堂是怎样一幅情景呢?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三段,仔细读读描写这番情景的段落。
师:读到这里,你一定会对鸟的天堂发出由衷的赞叹,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生1:鸟的天堂鸟儿真多。
师:说得真好,鸟的天堂鸟儿真多!
(板书:鸟的天堂鸟真多)
生2:鸟的`天堂不愧是鸟的天堂!
师:是啊,鸟的天堂鸟儿真多,美不胜收,那么这么多鸟儿为什么都喜欢这里呢?
生:因为这里有一棵大榕树。
师:那是怎样的一棵大榕树呢?哪位同学愿意画大榕树?
(一生上黑板画大榕树!)
师:他画的是不是作者笔下的大榕树?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课文中说,有数不清的丫枝,许多根垂到地上。
师:你读得很仔细,帮助修改一下?
师:现在画得像不像?
生:像,课文第7自然段是这么写的。
师:我们一起读第7自然段。
(生齐读)
(课件出示大榕树)
师:这就是文中指的那棵大榕树。哪位同学愿意用一句话来赞美赞美这棵大榕树呢?
生1:好大的树啊!
生2:好美的大榕树,让我心醉!
师:说得好,这棵榕树的确美!
(板书:这棵榕树真美啊!)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你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老师,我有问题!
师:请讲!
生:课文中说“地是湿的,大概涨潮时河水常常冲上岸去。”河水怎么会涨潮呢?
师:你读得很仔细。这个问题老师备课时也没想到,同学们能帮他解决吗?
生1:河是跟海连在一起的,海上人起波浪,河水当然也会涨潮了。
生2:河有闸门的,闸门一关,河水就涨起来了。
生3:下雨后,河水就涨起来了。
师:同学们讲了很多,到底谁讲得有科学道理呢?我们课外一起去找一找资料。
【教学反思】
教学伊始,通过课件展示鸟的天堂鸟儿纷飞,鸟声悠扬,令人目不暇接的热闹景象,给了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满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中语言文字的优美凝练,同时,片断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采用变序的手法,先学第三段,更能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上来画榕树,并让学生评画、改画,这一环节设计可谓独具匠心,既能检验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又能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学生能在学文后大胆提出疑问,这是很可贵的。只有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能对课文进行质疑,并阐述自己的见解,才能提高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我有一盒彩笔》的教学案例以及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我”用彩笔画了什么?
生:“我”画了小河。
师用粉笔画蓝色的直线。
生:“我”画了明月、远山还有电视塔。
师画黄色的圆、紫色的曲线和直立的三角。
生:“我”画了透明的海洋、绿色的太阳,结满面包的大树。
生:“我”还画小朋友长上翅膀。
师:你们说得不错。现在,请同学们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你懂了什么?
生:这个小朋友画得很漂亮。
生:我懂得他画透明的海洋是为了看清海底的宝藏。
生:老师,他明天的理想很好,小朋友长上了翅膀,就可以在天上飞翔了。
生:……
生:老师,你也画得很好看。
师微微一笑:谢谢你。
师:“我”画得真美!你们想读课文吗?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生:我一个人读。
生:我们这一小组要读。
生:我和同桌一起读。
生:老师,我要表演读。
这时还有学生举起了手。
师:好,想读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吧!
师(激动地):你们读得真好,我好像看到了美丽的祖国,美好的明天。
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这是一盒多么神奇的画笔呀,如果你们拥有它,你们想画什么呢?
生:我想画鲜花。
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鲜花很漂亮,可以装扮祖国。
师:你说得很好,请其他同学回答时要注意,尽量说得完整些。
生:我想画街道,街道上有很多商店,很多人,很热闹!(你能认真观察,真好!)
生:我想画小兔,因为小兔好可爱。(是呀,小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们。)
生:我想画大大的房子,它能让我们一家人住进去。
师:你的想法很好,你还想让谁住进大房子里呢?
生:我画很多的大房子,让流浪的人都住进去。
师:你真有爱心。
生:我想画美丽的花园,让小朋友进去玩。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只要我们用心观察。
生:老师,我家后面有很多垃圾,很脏。(马上有学生附和:“是啊!”)
师:同学们说的也没错,那我们要怎么让那些地方美起来呢?
生:把垃圾扫起来。叫别人不要扔垃圾。
师:那你想画什么呢?
生:我想画一个很大很好用的垃圾车自己扫垃圾。
师:如果每个人都有你的想法,我们的生活就更美了,同学们,掌声鼓励一下。你们还有什么理想呢?
生:我想画撒满金币的大草原,为了永远消灭贫困。
师:说得真好!
生:我想画一本大字典,可以让我们长知识。
生:我想画很多很多的树,把祖国变成绿色的`。
师:说得真好,树木可以让空气变得更新鲜,帮我们挡住狂风,多种树,真好!
生:我想画……
师:同学们,你们的想法多好,你们想不想把美好的理想画出来?
生:想!
师:好,请拿出笔和纸,画出你们的理想,如果觉得有困难,可以和同桌合作,共同来完成。
教学反思:一位大师曾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啊,生活世界对小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语文又是母语教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毋庸质疑,语文教学融入生活,回归生活是教学的真谛。只有这样,学生的获取才会更自然,更主动,更积极;学生的成长才会更真实,更快乐,更健康。
我们所说的生活,不仅包括学生校外的生活,也包括学生的课堂生活。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别人,学会鼓励,学会与别人合作。
诗化的课文不就是生活精彩的缩写?《我有一盒彩笔》这首儿童诗就抒发了儿童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情感。我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生活。孩子与文本的对话就是对生活的感悟。“生活中到处都有美,我们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用自己的语气读出来,用自己的动作表演出来,这就是对生活美的理解和感受。说一说你想画什么?学生想画小兔、鲜花、街道……,这也是孩子眼中的美。诚然,生活中不都是美的。一位学生说到他家屋后有垃圾,这时,我引导他怎样变“不美”为“美”。感受了美,自然而然的会引起创造美的欲望,清扫垃圾,创造美的环境,用鲜花和绿树来装扮祖国,让金币来消灭贫困。这是学生美的呼唤,美的理想;是学生感受美后情感的迸发,真情的流露。我们可以用丰富的语言,优美的动作,美丽的图片,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积累,让学生充分的感受美,让学生创造美,在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生活是语文的大课堂,生活中处处有美,生活又需要创造美,让学生用眼、用嘴、用手、用耳、用脑、用心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让美伴随孩子度过每一个日子,快乐地学习语文,学习做人。
5、《我们的民族》教学案例反思
学习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或CD碟片。
3.词语卡片。
课前准备:
1.学生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好相关的图片、道具和生字词的卡片
3.准备生字书写的多媒体演示。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资料袋中的图片)瞧,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他们分别是哪个民族的,让他们自我介绍一下吧!安排几位学生戴上相关民族的头饰,学生简单介绍这些民族的`资料。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 德昂族
2.顺势切入,初读课文
清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了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朝同一个地方走去,他们要去哪呀?(我们的民族小学)对,那可是一个充满欢笑,美丽而可爱的地方,今天咱们一起去走一走,看一看,保证你们去了就舍不得离开。
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趣味识字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坪坝 傣族 阿昌族 德昂族,摔交 穿戴 招引 蝴蝶 孔雀舞 铜铃 粗壮 凤尾竹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小朋友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例:傣族姑娘的图片下就可以贴傣族孔雀舞)
b、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小朋友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5.同桌相互听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
朗读感悟
1.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同桌间互相说说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些什么?
2.组织朗读比赛,你最喜欢读哪段,读出你的感情来。
第二课时
朗读感悟
1.读读说说,学习第一自然段。
a、自读感悟
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根据下列提示展开想象,读后交流描述:
早晨,同学们来上学了,我好象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
学生读后交流描述。
b、指导朗读:早晨的校园多美啊,你喜欢这时的校园吗?那么就把你的喜欢的情感用你的朗读来表达出来吧。
学生自读自练,指名交流。
2.读读说说演演,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a、你喜欢这所民族小学吗?
分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如:上课时民族小学的学生读课文非常好听,下课时他们尽情嬉戏,非常快乐等等。
b、这读书的声音究竟有多好听啊?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引导学生理解窗外十分安静一句,体会正因为同学们读书的声音非常好听,所以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不飞了,猴儿也来了。
C、情景表演:几个小朋友分别扮演树枝、鸟儿、蝴蝶、猴子,请它们做评委,其他小朋友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如果读得好的话,它们就如课文所示,围拢过来静静地聆听。
d、激情朗读:同学们读得可真好,为了鼓励大家,今天老师允许大家一起和民族小学的小朋友一起游戏,你想玩什么?
引导学生口述,再朗读该部分。
3 、读读画画,学习第三自然段。
a、同桌互读。
b、联系前面的课文,带着你的感情,放飞你的想象,画画你脑海里的民族小学。
复习生字
1.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通过已学过的生字帮助巩固新学生字,如提土旁加平还读píng,虫字旁加胡依然读hú。注意渗透偏旁表义的思想。
2.边用课件演示要求写的十二个字,边指导书写。
3.学生写字,教师相机指导,组织评议。
拓展活动
民族小学的许多学生都很想和大都市的小朋友交个笔友,他们很想知道你们是否喜欢他们热爱的民族小学,也很想了解你们的生活。请小朋友们给他们写封信,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你们获得更多的信息了。
学生写信后在学习园地里展示。教师从媒体上寻找信息,选择一所边疆小学的学生与本班同学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
6、小学品德与生活《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教学案例反思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 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强调教师:“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活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走进儿童的生活,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拓展他们心灵的空间。
作为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教师,当我面对同一节课——《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教学时,只因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运用不同,使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出现不同,从而在三个班教出了三个不同的结果。面对这三个不同的结果,我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教学反思。
第一次探究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是《好大的一个家》主题单元中的第一课,主要是对小学生进行我国的民族认知和民族团结教育。第一堂课的教学,我按照传统的做法,认真地钻研了教材和教参,直到自认为所有的内容都吃透了,也准备充分了,才走进课堂。我预料:这部分内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接受起来难度较大,因为“民族”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生活中没有人为民族挂牌。因此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学生的提问。上课了,我用问话的形式开了头:
“同学们,你们知道‘民族 这个词吗?”
生:“知道!”
“你喜欢哪个民族?”
生:(沉默,茫然,没有回答)
“那你知道自己是哪个民族的吗?”
生:“威海族的。”
生:“中国族的。”
……
孩子们没有任何疑问,也没有任何兴趣,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糟。于是,我费尽了口舌,从民族的生活习惯到民族的风俗文化,自认为很尽力、很到位、很清楚地讲了一节课,但从学生的表情看,“民族”留给孩子们的仍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遥远的感觉,他们并没有获取知识的快感和对这一主题的深刻认知。我知道我失败了。
后面还有两个班要上这一课,我应该怎么办?
第二次探究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使学生成为“乐之者”,才能进入学习的最佳境界。于是,我想到了多媒体对孩子的巨大吸引力。我重新备课,利用网络技术下载了大量的民族生活图片,并精心选取了几个人口较多的民族(蒙古、维吾尔、藏族、傣族、朝鲜)风俗的音像片段,经过剪裁重新组合,还利用这些资源,制成了精美的拼图游戏。把整堂课设计成教师提供资料、学生有选择地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的学习过程。
新的一课开始了——
“哇!——”,“啊!——”在一片惊叹声,几十双小眼儿不由自主地瞪得圆圆的,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声:
“真美!”
“真好!”
“蒙古人接待客人真有趣!”
“维吾尔族人的房子真漂亮!”
“傣族人的孔雀舞真好看!”
……
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用动感的画面,多变的音响把人的思维、情感带入某一时空,实现对未知世界的了解和认识,这是信息技术独有的特点。当孩子们的眼前出现美丽的葡萄架,一望无际的草原,奔腾的马群,热闹的泼水节,隆重的望果节……“民族”的一切都在撞击着他们的心灵。
孩子们坐在电脑前,迫不及待地点击着画面。
拼图游戏开始了,几个小脑袋这一堆、那一簇地凑在一起,嘀嘀咕咕、指指点点,不一会儿,成功后此起彼伏的低呼声又充盈着教室的每一角落……
信息技术带来的人机互动的学习环境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在这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中,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对民族知识的探究。
教完这一课,我的心里有一份激动:我的心血没有白费,这一堂课上得确实很成功!
回到办公室,我兴奋地回味着刚才课堂上的一幕幕情景,高兴之余,我心里掠过一丝疑问:难道这一课就真的这么好吗?就没有一点遗憾和不足吗?能称得上是一堂完美无缺、经得起推敲的课吗?我重新审视这堂课。
我发现,孩子们在这堂课中所表现出的更多的是惊喜和好奇,而其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却没有被凸显出来,“品德”与“生活”两个词被淡化。
第三次探究
我重新进行思考:课标对这一内容的要求是什么?这一课的编写目的又是什么?我的教学是否很好地达到了这一要求?按照新课改的精神,我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我联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吗?还有哪些地方资源没有被我充分利用?
在反思的过程中,我重新梳理了自己的思路。这篇文章编写的目的是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睦,对于国家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怎样正确地进行交往,才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这才是我们这一课的核心。而这一点,我原来忽略了。于是,我豁然开朗:原来我这一堂课的轰轰烈烈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只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的翻版,我不过是借助于多媒体的手段,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罢了。我还有一个班的课要上,我决定再次重新设计这堂课。
我查阅了威海族方面的有关资料,发现威海有46个少数民族居住,我回想我所接触的少数民族,我们班的学生中就有从延边地区来的朝鲜族,我们在华联门口繁华的街道上,还常常会看到从新疆来卖葡萄干的维吾尔
族人和卖土特产的西藏人……我找到了设计灵感。
新的一堂课又开始了。我精神焕发地走进了教室。
“小朋友,林老师是汉族人,每到春节,我们全家人都要凑到一起包饺子吃。到了元宵节,要吃汤圆……你呢?能告诉我,你是哪个民族的吗?”
生:“我也是汉族的,过春节我们家还要剪窗花呢!”
生:“我也是,过春节一定要吃鱼!”
……
“有没有不是汉族的小朋友?”
生:我是鲜族的。
“能给我们说说你们家里人都爱吃什么?过什么节?怎样过节吗?”
生:我家爱吃打糕。过节时大家要凑到一起比赛打秋千,还要比赛走,是顶着一个大坛子走……
从自己、自己身边的人认起,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了解、认识民族,这让孩子们感到“民族”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种真切的感受让孩子轻松地理解了“民族”这个词。
接下来,我又贯穿运用了上节课的多媒体精华,最后,我还特意增加了一个环节:
“小朋友,如果现在你到了蒙古族,主人为你唱了祝酒歌,献了哈达,你会怎么做?
(一生表演接受哈达,敬天地后喝酒的动作)
“如果你到了傣族,人们向你身上泼了一大盆水,你会怎么想?”
生:“我会感到很幸福,泼的水越多,说明他们送给我的祝福越多。”
“如果有别的民族的人到我们威海来,你会怎样招待他们?”
生:“请他吃威海的大虾!”
生:若是回族的,不能用猪肉招待客人。
生:“带他游刘公岛!”
……
一份亲情增加在孩子们的心中。这时音乐响起来:“56个民族,56枝花……”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唱了起来,此时的歌声已分明融入了孩子们的幸福和自豪,孩子们的心灵空间被拓宽了。
体会和感悟
一堂课在不断的反思、改进中,出现了三个不同的结果,这使我感触很深。我理解到,越是生活的,越是孩子们容易接受的。帮助孩子们学会“做人”,才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品德对一个孩子来说,影响着他一生的成长。作为一名《品德与生活》教师,我们只有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走进学生的生活,才能更有效地拓展学生心灵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