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语文的教学反思

2023-07-02 10:22:14

  《陶罐和铁罐》语文的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语文的教学反思

1、《陶罐和铁罐》语文的教学反思

  以“趣”激情,以“读”明理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通过角色的对话推动故事发展,展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处事之理。铁罐、陶罐的对话充分体现出“傲慢”和“谦虚”,具体生动的人物神态、动作,使形象更加鲜明饱满。教学时,我着眼于“趣”,动之以“情”,把握好“读”,晓之以“理”,循序渐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纵观整节课教学,作为执教者个人认为此次教学以下几个方面拿捏得比较到位:

  一、把握教材特点,落实教学目标。

  寓言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巧妙地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教学中,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畅游故事王国,稚趣童真自然流露。与此同时,紧紧围绕寓言“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的特点,抓住“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来展开教学,层层建构阅读话题,步步到达中心意图。

  三年级阅读教学目标有这样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通过第一节课学习,孩子们已经对“奚落”、“和睦相处”、“轻蔑”等词语意思有所了解,在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到铁罐和陶罐各自性格特点的基础之上,通过问题“谁在奚落谁?”导入新课,让孩子们通过“找一找,划一划,圈一圈,读一读”的方式让孩子们再次走入文本,又一次整体感知铁罐和陶罐的不同个性,通过老师的引领达到层层递进、逐步生发。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具体的句子。“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等句子来通过多方式的朗读比方说个人读,分组读,分男女生读,表演读等方式来理解铁罐对陶罐的傲慢、轻蔑、恼怒。就这样,领着学生在文本情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完全符合中段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抓住教学主线,重视主题精讲。

  教学中采用抓住对话,注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教学方法,注意强化学生的感受,以感悟人物性格为主线,淡化对课文的分析,效果很好。首先,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初步有个总体感知;接着,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人物的感受,感受陶罐和铁罐的内心活动;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把学生引入当时的情境,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这堂课的精读部分,利用了“神情”进行主题精讲。如在学习铁罐的话时,紧紧抓住“傲慢”、“轻蔑”、“恼怒”的神情提示语帮助学生入情入境,抓住每次陶罐的回答的语气谦虚、争辩、平静体会陶罐的心情。引导学生补充想象“陶罐、铁罐还有怎样的神情?”课堂上有学生就能用“生气的说,发怒的说……”补充铁罐,用“亲切、轻声、温柔”的词来形容陶罐,体会它们的情感变化,不断丰盈铁罐、陶罐的形象。

  三、强化朗读训练,做到引生入胜。

  有效的朗读应该是“内化性朗读”,即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准确地把握课文内涵,通过“润物无声”的语言真正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只有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基础上的朗读才能有效性的朗读。在这堂课上,我注重朗读的训练,通过理解词语的意思,借助表演感知了事物的特点等方法去理解句子的含义,然后通过读的方式表达出来。以“神情”为朗读教学的落脚点,感悟形象。随着故事的'发展,与学生们一起化身为陶罐和铁罐——“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我确实不敢碰你……”在老师一拨学生一答的交替对话中,老师就是铁罐,学生就是陶罐,随着故事的发展,情绪也自然转换,在朗读读对话时做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我们总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之后,总有或多或少值得我们思考和改进的方面。

  比如在引领孩子,在驾驭整体文本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神情”背后的“心理活动”还有待深入。在我看来,本课对话教学的主题恰恰应该是“心理活动”。只有挖掘心理活动,才能将对话主题往“如何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逼近。正所谓“语文,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而教!”因此,为了内化性朗读,还需要多一点教师的“追问”。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反馈的学习情况,对学生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追问”无疑是实现“有效学习”的指导策略。通过追问,可以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在指名读铁罐说的话时,老师可以这样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读?”“铁罐,你干嘛这么生气?”“陶罐的什么话激怒你了?”“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瞧不起陶罐?”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从而达到老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另外,小学生正处于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模仿性,可塑性非常的强,所以在类似的文章教学同时,老师可依据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对孩子开展适时的教育,引导学生善的理念。

2、三年级下册语文《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们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消失。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

  初读教材时,我感觉对话应该是重点,以对话贯穿全文,给学生呈现一个傲慢自大的铁罐和一个谦虚善良的陶罐。但多读几遍后才发现,作者的这篇童话目的不是给我们呈现两个罐子,而是以两个罐子的形象来说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我们应如何正确的看待人和事物。找到了人文价值,以何种形式来贯穿全文呢?经过深深思索与课堂实验,经过全校教师的同研,我们找到了以“提示语”贯穿对话的朗读,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为了让课堂更加明晰、教学思路更加精细,我们全体语文教师进行了深深的思考。通过这节课,我也有许多的感悟与想法。

  感悟一:放手有益。

  每次拿过课文,我都会着急的去思考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才能想出新点子,让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设计,但每次都没有预想的效果。仔细想想,我忽略了课堂上最主要的人物——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兴趣才是课堂的源泉。因此,我认真听取了岳校长的意思,课堂上放手,让学生随便谈,随便说,随着学生的兴趣爱好走。没想到真的有效果了,学生的表达完全出乎我的意外,而且与我的预设也完全一样。仔细想想,原来站在学生的立场,想想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他们最想了解什么?会给我带来那么多的惊喜。

  感悟二:走进文本,走进学生,达到师生、文本对话之效。

  记得李家栋老师说过:语文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正如淳淳小溪流淌在课堂上。因此,以学生文本、关注学生才是我们上课的最终目的。课堂伊始,我可能没有走进学生、走进课文,因此不知其功效。当我投入的与学生一起挖掘陶罐和铁罐的性格,探究其价值时,我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以学生为本,和他们同感悟、同体验。这时我们的思想相互碰撞,心灵相互交流,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真正的课堂。

  感悟三:抛开设计,以生为本。

  每次讲课前,我都会把教案备的滚瓜乱熟,甚至评价语我都会仔细琢磨。可是通过这节课,让我深深领悟到:课堂是随机的,课堂也是学生的,教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学生的发言进行教学。处处体现学生自主性,当然,这也需要教师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因此,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深深的明白:知识的储备对一个教师来讲是多么的重要。

  这节课,我也深深的反思过,对于我个人来说缺乏一定的锻炼,听的少,练的少,因此也有些不成熟的地方,通过这次教学,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在阅读教学方面的不足,也非常感谢岳校长和老师们的耐心细致的帮助,她们的指导大大提高我的课堂教学能力。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虚心地向老师们请教,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3、三年级下册语文《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围绕“考虑练习”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放手让同学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同学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颇佳。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听一听,画一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我让同学听完课文后,让同学添画表情后问:“你为什么要这样画?”一个同学说:“铁罐在说话时十分生气,后来还恼怒成怒,大发雷霆,所以我要画出它双眉竖起,两眼圆瞪的样子。一位同学画完陶罐的表情后说:“我想表示陶罐当时的谦虚,说话时心情的平静。”所以它的表情应该是笑眯眯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又掌握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为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础。

  2、让同学画一画,抓住“人物”的'特点。

  阅读课文时,让同学自由读课文,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和陶罐说的话。为了指导同学读好铁罐的这些话,我再让同学画出描述铁罐说话时神态的词语,想象铁罐说话的神情。同学很快抓住了“高傲”、“轻蔑”的神气、“恼怒”这些词语;在理解这些词语之后,同学再读句子,将铁罐的骄傲表示得淋漓尽致。

  3、让同学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在同学掌握“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后,我便让出讲台给同学扮演。同学先选定自身乐于扮演的角色,再戴好头饰,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扮演。教师还鼓励他们加上自身设计的动作。同学的扮演可以是绘声绘色,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会心的笑。同学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扮演者还是观看者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再不是我的独角色,成了他们的舞台。

  在上述画、说、演的基础上,我抓住时机出示“考虑练习”的问题: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同学读课文后,我先引导同学对比陶罐和铁罐最终的结局,同学能很快找出,铁罐已完全氧化,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而陶罐却依旧“光洁、朴素、美观”。并说一说是不是喜欢陶罐,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同学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外表光洁、朴素、美观;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已是很有价值的古董;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谦虚,对人友好、善良。同学各抒己见,学习情绪高涨。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加深了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在设计教学中,我尝试了放手让同学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同学更主动参与课堂。

4、三年级下册语文《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以下两点进行教学。

  一、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人物形象。

  本节课,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学生比较喜欢。所以在课前通过让学生自读任务单,观看微视频,自读课文圈画重点等方法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在教学活动时教师再作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动作和神态的词语,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铁管傲慢的说。“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管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抓住重点的词句品读,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陶罐和铁罐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给学生在习作方面以引领。

  二、多种形式朗读,明白蕴含道理。

  在感悟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在朗读环节,我不是抛砖引玉,而是鼓励小组自我展示,其他小组评价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生朗读后我又一“竞赛者”的角色来挑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把朗读时要注意的语气、神态、动作呈现给学生,与无形的教育达到了有形的目的。在我的激励下同学们表演的欲望更加强烈,这时学生就会主动通过演一演的方式诠释人物形象,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自然对于课文所蕴涵的道理有了深刻的领悟——“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在《陶罐和铁罐》这一节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学到的、体验到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虽然还有很多不足和遗憾,但是我所学到的经验都是我今后教学生涯的宝贵财富,作为新课程教师的我,还要不断刻苦钻研,看更多、听更多、学更多、想更多,在永不停歇的学习中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老师!

5、语文《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们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消失。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

  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初读教材时,我感觉对话应该是重点,以对话贯穿全文,给学生呈现一个傲慢自大的铁罐和一个谦虚善良的陶罐。但多读几遍后才发现从语用角度来说,作者的这篇童话目的不是给我们呈现两个罐子,也不是以两个罐子的形象来说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我们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该做些什么努力呢?认真解读文本后,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抓住神态、标点、称呼来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不软弱。”教学难点为“在语境中理解“奚落、轻蔑”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并能运用。”

  第一步,围绕“奚落”一词,通过找找近义词“讥讽、嘲笑、挖苦”来理解“奚落”的意思。

  第二步,学生自己读读2—9自然段,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学生一下

  子就找出了铁罐说的四句话。

  第三步,想一想,圈一圈,从哪些关键地方看出铁罐在奚落陶罐?通过读文,学生找到了铁罐的神态“傲慢、轻蔑、恼怒”,发现了标点“!”和反问句中的“?”并通过表演、分角色对读等把铁罐说的话读得入情入境。我告诉学生还有别的地方也能看出铁罐的“傲慢”,但是学生一直发现不了。后来寿玲丽同学问我是不是“称呼”,大家恍然大悟,“陶罐子”、“懦弱的东西”这些不礼貌的叫法不正说明铁罐的傲慢无礼吗?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有效地理解了像铁罐这样一次又一次用难听的话来挖苦、嘲笑、讥讽、数落陶罐,就叫——奚落。

  第四步,面对铁罐的种种奚落,陶罐又是怎么面对的呢?找出描写陶罐的语句,读一读,也从神态、标点、称呼来说说。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立刻就从语言文字和朗读中感受到铁罐的傲慢无礼和、课文中有很多描写神态的词语、句子,请你选几处摘录下来。陶罐的心平气和、谦虚有礼。

  第五步,让学生把课文中写铁罐和陶罐的神态的词语、句子,选几处分别摘录下来。

  这样的教学,既突破了重难点,又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下节课我打算让学生用上神态词、标点和称呼来写话,把学到的积累并加以运用,才是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真正有帮助的教学。

6、语文《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朗读中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3、理解人各有长处和短处,不要将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做比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陶罐与铁罐的对话、神态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人各有长处与短处,不要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他们是——

  生齐:陶罐和铁罐

  2、你喜欢陶罐还是铁罐,为什么?

  指名说(因为陶罐谦虚,而铁罐很傲慢。)

  二、体会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你从那一句话里看出铁罐很傲慢?去文中找找

  出示句子: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A、 指名读: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B、 理解“奚落”:找近义词。

  体会铁罐的傲慢

  1、 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课文有非常形象的描写。请大家找一找铁罐的话,读一读。

  2、 生自渎后交流:

  ①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说。

  A、 你从哪个词看出铁罐在奚落陶罐?(傲慢)

  B、 怎样读才能读出傲慢的语气呢?谁来读读说说?

  师评:你说的真有道理,这样读的确可以读出那种傲慢的语气。

  C、 其实一个句子有很多读法,请你再仔细读读,看看有没有别的读法呢?师生讨论各种不同的读法。

  D、师:大家真会读书,能用那么多不同的方法读这句话。同桌互读。

  ②“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A、这里有个词我不懂了,什么叫做轻蔑?

  B、 轻蔑是怎样的神态?表演。

  C、多人试读。

  ③ “住嘴!”铁罐恼怒了, “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A、从哪几个词看出铁罐在奚落陶罐?

  B、 理解“恼怒”“相提并论”。

  C、谁能用朗读来表现铁罐的心情?

  D、小组读。

  ④“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 “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a、 指名读,提问:你用什么语气在读?

  b、 师生评价后再读。

  3、铁罐就这样在傲慢、轻蔑、恼怒地奚落陶罐,(出示四句句子),再读读。

  读到这里你想对铁罐说些什么?

  体会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1、面对铁罐一次又一次的奚落,陶罐又是如何的对待?让我们读读陶罐的话吧!

  A、 指名说,边出示句子

  重点指导句: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理解“懦弱”。陶罐的确是容易破碎的,可是他说自己并不胆小。它是怎样看待自己的作用的呢?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理解“和睦相处”

  陶罐的愿望是什么?

  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陶罐。

  分角色朗读。

  A、 师:刚才同学们都读的特别好,现在我们再来个分角色朗读,怎么样?

  B、出示句子,分组朗读。

  C、 指名分角色朗读。

  D、 评价。

  三.整体感知第二个场景,知道陶罐的优点。

  1.了解陶罐的优点.

  师:我们看到了一个傲慢的铁罐和一个谦虚但不软弱的陶罐。

  师读课件上的句子: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个罐子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上面覆盖着厚厚的尘土。许多年代过去了。可是陶罐还是( )

  生填空说。

  师:这么漫长的岁月里,世界上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生: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

  师出示课件与领着学生读:

  师:时间在流逝,一百年过去了

  生接:世界上发生了很多事……而陶罐,还是那样……

  师:时间在流逝,一千年过去了

  生接:世界上发生了很多事……而陶罐,还是那样……

  师:时间在流逝,五千年过去了

  生接:世界上发生了很多事……而陶罐,还是那样……

  师:多么了不起的陶罐啊!人们从泥土里挖出了这么一只历史悠久的陶罐,心中充满了惊喜。

  出示课件:

  “哟,这里有一个罐子!”一个人惊讶地说。

  “真的,一个陶罐!”其他的人都高兴地叫起来。

  “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儿,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为什么人们那么惊喜?

  生读并分角色读。

  2.看到铁罐的弱点。

  师:此时此刻,陶罐身价倍增,成了价值连城的文物了!可是他还没有忘记铁罐呢!可这时,铁罐哪里去了?

  出示最后一段生读。

  师:铁罐到底哪里去了呢?

  生若不知道由师来解释。

  3.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师:很多年以前,那只铁罐曾经是一只坚硬的罐子,可许多年之后,它却化为了泥土,无影无踪了。而那只它认为一碰就碎的陶罐,却成了价值连城的文物。由些,你想到了什么呢?

  出示原文中的结尾,读一读。

  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是没有必要的,别人也有比你强的地方。

7、语文《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以“趣”激情,以“读”明理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通过角色的对话推动故事发展,展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处事之理。铁罐、陶罐的对话充分体现出“傲慢”和“谦虚”,具体生动的人物神态、动作,使形象更加鲜明饱满。教学时,我着眼于“趣”,动之以“情”,把握好“读”,晓之以“理”,循序渐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纵观整节课教学,作为执教者个人认为此次教学以下几个方面拿捏得比较到位:

  一、把握教材特点,落实教学目标。

  寓言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巧妙地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教学中,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畅游故事王国,稚趣童真自然流露。与此同时,紧紧围绕寓言“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的特点,抓住“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来展开教学,层层建构阅读话题,步步到达中心意图。

  三年级阅读教学目标有这样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通过第一节课学习,孩子们已经对“奚落”、“和睦相处”、“轻蔑”等词语意思有所了解,在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到铁罐和陶罐各自性格特点的基础之上,通过问题“谁在奚落谁?”导入新课,让孩子们通过“找一找,划一划,圈一圈,读一读”的方式让孩子们再次走入文本,又一次整体感知铁罐和陶罐的不同个性,通过老师的引领达到层层递进、逐步生发。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具体的句子。“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等句子来通过多方式的朗读比方说个人读,分组读,分男女生读,表演读等方式来理解铁罐对陶罐的傲慢、轻蔑、恼怒。就这样,领着学生在文本情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完全符合中段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抓住教学主线,重视主题精讲。

  教学中采用抓住对话,注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教学方法,注意强化学生的感受,以感悟人物性格为主线,淡化对课文的分析,效果很好。首先,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初步有个总体感知;接着,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人物的感受,感受陶罐和铁罐的内心活动;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把学生引入当时的情境,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这堂课的精读部分,利用了“神情”进行主题精讲。如在学习铁罐的话时,紧紧抓住“傲慢”、“轻蔑”、“恼怒”的神情提示语帮助学生入情入境,抓住每次陶罐的回答的语气谦虚、争辩、平静体会陶罐的心情。引导学生补充想象“陶罐、铁罐还有怎样的神情?”课堂上有学生就能用“生气的说,发怒的说……”补充铁罐,用“亲切、轻声、温柔”的词来形容陶罐,体会它们的情感变化,不断丰盈铁罐、陶罐的形象。

  三、强化朗读训练,做到引生入胜。

  有效的朗读应该是“内化性朗读”,即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准确地把握课文内涵,通过“润物无声”的语言真正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只有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基础上的朗读才能有效性的朗读。在这堂课上,我注重朗读的训练,通过理解词语的意思,借助表演感知了事物的特点等方法去理解句子的含义,然后通过读的方式表达出来。以“神情”为朗读教学的落脚点,感悟形象。随着故事的发展,与学生们一起化身为陶罐和铁罐——“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我确实不敢碰你……”在老师一拨学生一答的交替对话中,老师就是铁罐,学生就是陶罐,随着故事的发展,情绪也自然转换,在朗读读对话时做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我们总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之后,总有或多或少值得我们思考和改进的方面。

  比如在引领孩子,在驾驭整体文本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神情”背后的“心理活动”还有待深入。在我看来,本课对话教学的主题恰恰应该是“心理活动”。只有挖掘心理活动,才能将对话主题往“如何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逼近。正所谓“语文,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而教!”因此,为了内化性朗读,还需要多一点教师的“追问”。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反馈的学习情况,对学生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追问”无疑是实现“有效学习”的指导策略。通过追问,可以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在指名读铁罐说的话时,老师可以这样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读?”“铁罐,你干嘛这么生气?”“陶罐的什么话激怒你了?”“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瞧不起陶罐?”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从而达到老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另外,小学生正处于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模仿性,可塑性非常的强,所以在类似的文章教学同时,老师可依据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对孩子开展适时的教育,引导学生善的理念。

8、《陶罐和铁罐》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陶罐和铁罐》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通过角色的对话推动故事发展,展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处事之理。铁罐、陶罐的对话充分体现出“傲慢”和“谦虚”,具体生动的人物神态、动作,使形象更加鲜明饱满。教学时,我着眼于“趣”,动之以“情”,把握好“读”,晓之以“理”,循序渐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纵观整节课教学,作为执教者个人认为此次教学以下几个方面拿捏得比较到位:

  一、把握教材特点,落实教学目标。

  寓言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巧妙地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教学中,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畅游故事王国,稚趣童真自然流露。与此同时,紧紧围绕寓言“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的特点,抓住“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来展开教学,层层建构阅读话题,步步到达中心意图。

  三年级阅读教学目标有这样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通过第一节课学习,孩子们已经对“奚落”、“和睦相处”、“轻蔑”等词语意思有所了解,在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到铁罐和陶罐各自性格特点的基础之上,通过问题“谁在奚落谁?”导入新课,让孩子们通过“找一找,划一划,圈一圈,读一读”的方式让孩子们再次走入文本,又一次整体感知铁罐和陶罐的不同个性,通过老师的引领达到层层递进、逐步生发。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具体的句子。“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等句子来通过多方式的朗读比方说个人读,分组读,分男女生读,表演读等方式来理解铁罐对陶罐的傲慢、轻蔑、恼怒。就这样,领着学生在文本情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完全符合中段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抓住教学主线,重视主题精讲。

  教学中采用抓住对话,注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教学方法,注意强化学生的感受,以感悟人物性格为主线,淡化对课文的分析,效果很好。首先,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初步有个总体感知;接着,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人物的感受,感受陶罐和铁罐的内心活动;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把学生引入当时的情境,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这堂课的精读部分,利用了“神情”进行主题精讲。如在学习铁罐的话时,紧紧抓住“傲慢”、“轻蔑”、“恼怒”的神情提示语帮助学生入情入境,抓住每次陶罐的回答的语气谦虚、争辩、平静体会陶罐的心情。引导学生补充想象“陶罐、铁罐还有怎样的神情?”课堂上有学生就能用“生气的`说,发怒的说……”补充铁罐,用“亲切、轻声、温柔”的词来形容陶罐,体会它们的情感变化,不断丰盈铁罐、陶罐的形象。

  三、强化朗读训练,做到引生入胜。

  有效的朗读应该是“内化性朗读”,即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准确地把握课文内涵,通过“润物无声”的语言真正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只有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基础上的朗读才能有效性的朗读。在这堂课上,我注重朗读的训练,通过理解词语的意思,借助表演感知了事物的特点等方法去理解句子的含义,然后通过读的方式表达出来。以“神情”为朗读教学的落脚点,感悟形象。随着故事的发展,与学生们一起化身为陶罐和铁罐——“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我确实不敢碰你……”在老师一拨学生一答的交替对话中,老师就是铁罐,学生就是陶罐,随着故事的发展,情绪也自然转换,在朗读读对话时做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我们总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之后,总有或多或少值得我们思考和改进的方面。

  比如在引领孩子,在驾驭整体文本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神情”背后的“心理活动”还有待深入。在我看来,本课对话教学的主题恰恰应该是“心理活动”。只有挖掘心理活动,才能将对话主题往“如何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逼近。正所谓“语文,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而教!”因此,为了内化性朗读,还需要多一点教师的“追问”。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反馈的学习情况,对学生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追问”无疑是实现“有效学习”的指导策略。通过追问,可以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在指名读铁罐说的话时,老师可以这样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读?”“铁罐,你干嘛这么生气?”“陶罐的什么话激怒你了?”“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瞧不起陶罐?”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从而达到老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另外,小学生正处于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模仿性,可塑性非常的强,所以在类似的文章教学同时,老师可依据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对孩子开展适时的教育,引导学生善的理念。

9、《陶罐和铁罐》语文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中感受到,在语文教学中,要想真正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当中去,教师的语言和引导的话语固然十分重要,但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什么设计什么样的教学路子。

  例如,在《陶罐和铁罐》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我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人物的感受,感受陶罐和铁罐的内心活动,我作为记者采访学生。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就会把学生引入了当时的情境,在情感上才会引起共鸣。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意强化学生的感受,淡化对课文分析,效果很好。

  由此,我还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老师的.教学,让学生能看见课文中描写的形象。当然这种“看见”并非亲眼目睹,这是意象上一种的感受,是“仿佛看见”了。这“仿佛看见”虽不甚分明,却是活生生的,虽比不上照相式的“看见”清晰,却更为丰富,更为贴近儿童,而且留有宽阔的想象余地。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就要淡化内的分析理解,强调独特的体验。

10、《陶罐和铁罐》语文的教学反思

  以“趣”激情,以“读”明理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通过角色的对话推动故事发展,展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处事之理。铁罐、陶罐的对话充分体现出“傲慢”和“谦虚”,具体生动的人物神态、动作,使形象更加鲜明饱满。教学时,我着眼于“趣”,动之以“情”,把握好“读”,晓之以“理”,循序渐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纵观整节课教学,作为执教者个人认为此次教学以下几个方面拿捏得比较到位:

  一、把握教材特点,落实教学目标。

  寓言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巧妙地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教学中,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畅游故事王国,稚趣童真自然流露。与此同时,紧紧围绕寓言“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的特点,抓住“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来展开教学,层层建构阅读话题,步步到达中心意图。

  三年级阅读教学目标有这样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通过第一节课学习,孩子们已经对“奚落”、“和睦相处”、“轻蔑”等词语意思有所了解,在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到铁罐和陶罐各自性格特点的基础之上,通过问题“谁在奚落谁?”导入新课,让孩子们通过“找一找,划一划,圈一圈,读一读”的方式让孩子们再次走入文本,又一次整体感知铁罐和陶罐的不同个性,通过老师的引领达到层层递进、逐步生发。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具体的句子。“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等句子来通过多方式的朗读比方说个人读,分组读,分男女生读,表演读等方式来理解铁罐对陶罐的傲慢、轻蔑、恼怒。就这样,领着学生在文本情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完全符合中段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抓住教学主线,重视主题精讲。

  教学中采用抓住对话,注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教学方法,注意强化学生的感受,以感悟人物性格为主线,淡化对课文的分析,效果很好。首先,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初步有个总体感知;接着,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人物的感受,感受陶罐和铁罐的内心活动;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把学生引入当时的情境,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这堂课的精读部分,利用了“神情”进行主题精讲。如在学习铁罐的话时,紧紧抓住“傲慢”、“轻蔑”、“恼怒”的神情提示语帮助学生入情入境,抓住每次陶罐的回答的语气谦虚、争辩、平静体会陶罐的心情。引导学生补充想象“陶罐、铁罐还有怎样的神情?”课堂上有学生就能用“生气的说,发怒的说……”补充铁罐,用“亲切、轻声、温柔”的词来形容陶罐,体会它们的情感变化,不断丰盈铁罐、陶罐的形象。

  三、强化朗读训练,做到引生入胜。

  有效的朗读应该是“内化性朗读”,即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准确地把握课文内涵,通过“润物无声”的语言真正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只有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基础上的朗读才能有效性的朗读。在这堂课上,我注重朗读的训练,通过理解词语的意思,借助表演感知了事物的特点等方法去理解句子的含义,然后通过读的方式表达出来。以“神情”为朗读教学的落脚点,感悟形象。随着故事的'发展,与学生们一起化身为陶罐和铁罐——“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我确实不敢碰你……”在老师一拨学生一答的交替对话中,老师就是铁罐,学生就是陶罐,随着故事的发展,情绪也自然转换,在朗读读对话时做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我们总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之后,总有或多或少值得我们思考和改进的方面。

  比如在引领孩子,在驾驭整体文本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神情”背后的“心理活动”还有待深入。在我看来,本课对话教学的主题恰恰应该是“心理活动”。只有挖掘心理活动,才能将对话主题往“如何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逼近。正所谓“语文,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而教!”因此,为了内化性朗读,还需要多一点教师的“追问”。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反馈的学习情况,对学生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追问”无疑是实现“有效学习”的指导策略。通过追问,可以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在指名读铁罐说的话时,老师可以这样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读?”“铁罐,你干嘛这么生气?”“陶罐的什么话激怒你了?”“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瞧不起陶罐?”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从而达到老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另外,小学生正处于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模仿性,可塑性非常的强,所以在类似的文章教学同时,老师可依据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对孩子开展适时的教育,引导学生善的理念。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