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2023-07-08 12:35:12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方 程

  第一单元计划

  教学内容:方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ax?b?c、ax?bx?c等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解稍复杂方程的策略——转化成简单的方程

  2、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找出相等关系。

  3、突出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

  4、重视培养自觉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课时安排:7课时

  第一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教学内容:第一页的例1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

  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

  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 谈话导入: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

  2、 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启发:你能从中找出它们高度之间的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它们之间高度的关系? 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将它们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

  板书学生交流中可能想到的数量关系式:

  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

  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4、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5、 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交流中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要求学生接着例题呈现的第一步继续解出这个方程。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解方程的完整过程,核对求出的解,并提示学生进行检验,最后让学生写出答句。

  6、 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7、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引导学生关注:1)要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寻找等量关系,而且一般要找出最容易发现的等量关系;2)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3)解出方程后,要及时进行检验。

  二、巩固练习

  1、 做练一练:读题,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等。再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

  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 做练习一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要怎么做,依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

  3、 做练习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

  4、 做练习一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的。

  三、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

  四:作业:做练习一的第4、5题

  教学后记:

  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键在于让学生能正确寻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掌握了数量关系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问题是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缺乏这样的训练,对如何分析数量关系没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这给教学此内容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我在学生的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还要多花时间,多帮助学生,

  “磨刀不误砍柴功”,为了能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始终把数量关系的训练作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在复习了等式的性质后,出示了“看图列方程并解答”的实际问题,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很容易根据图中表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但这并不是最终目的,学生解答师生共同评价,在此向学生抛出了问题:“你是根据什么关系来列方程的?”此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量关系对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重要。“那么,我们怎样写出数量关系式?”出示第2题复习题“根据条件,写出数量关系式。”学生通过这次的练习后,对解方程的已有了足够的经验储备,这时不失时机地出示例题,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便自然地想到了数量关系,那列方程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第二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一的第6-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把已经掌握的方程的解法类推到解新的方程道德过程中,会解形如

  ax±b=c、ax÷b=c的方程,加深对有关方程解法的理解和掌握。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

  等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

  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教学资源:小黑板、投影仪、第13题中的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稍复杂的方程。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有关方程解法的理解,提高我们分析数量关系和能列方程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巩固练习:

  1、第6题

  (1)出示:4x+12=50 2.3x-1.02=0.36

  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校对时,提醒学生要自觉检验。并说说以后遇到像这样的方程一般可以怎样解。

  (2)出示:30x÷2=360

  先让学生说说这样的方程可以怎样解。再让学生做一做,指名板演。集体校对时,说说解这个方程的依据,并让学生做口头检验。

  (3)师生共同总结解此类方程的一般方法。强调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

  2、第7题

  (1)说说两题中的x分别表示哪个数量。

  (2)找出每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第1题如果有困难,教师可提醒学生回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学生解答,指名板演。交流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解题格式(不要设未知量)

  3、第8题

  出示题目,问:你能把与杨树和松树有关的信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吗?让学生试着整理。

  校对后,联系整理的过程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说一说。

  问:你会列方程解答吗?口头说说。

  4、第9题

  出示题目,教师通过画简单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说说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口头列方程。

  5、第11题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后说说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2)问:你会解答吗?可以让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在全班交流时,教师适时提醒学生:像这样的题要用不同的字母来分别表示小亮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可以用x表示小亮出生时的身高,用y来表示小亮出生时的体重。

  (3)学生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三、联系生活,运用知识

  1、第12题

  投影出示题中的发票,让学生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问:你有办法算出墨水的单价吗?

  学生独立尝试。集体交流,注意不同的方法。(方程和算术方法)

  2、第13题。

  (1)出示温度计,教师简单介绍:我国测量温度常用℃(摄氏度)作单位,有时还使用(华氏度)作单位。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进行换算:(教师出示公式,学生齐读)

  华氏温度=摄氏温度×1.8+32

  (2)问:如果温度计测出的温度是86℉,相当于多少℃?

  出示问题,让学生读一读。

  (3)问:你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让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集体交流。

  四、总结:

  五、作业:练习一第8、9、10题。

  第三课时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

  教学内容:P4例2及“练一练”、练习二第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

  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

  程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

  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

  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合适地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数量。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前两节课,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致步骤吗?

  这节课我们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继续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师生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例2

  (1)出示例2。读题,理解题意。

  (2)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生各自独立画线段图。

  (3)展示交流,明确合适的画法。

  (4)师:结合题目和线段图,你能说说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生答,师出示,齐读:

  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5)师:如果用x来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 生答后师在线段图上标注好,并写出设句,齐读设句。

  (6)让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师板:x+3x=290

  说说这个方程与前面学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7)全班交流,师随机板书过程,并说明:解这样的方程时,一般应先化简。

  追问:求出的x的值表示哪个数量?水面面积该怎样求?

  生答师板:3x=72.5×3=217.5

  (8)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后,让生看书P4的检验过程,说说每一步检验的是什么。师随机板检验过程,写出答句。

  2、“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写出检验过程。

  (2)集体交流,说说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的,又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

  (3)比较:

  引导学生说说“练一练”的解答过程与例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追问:你觉得列方程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这几道方程与例题中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解这些方程时先要做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是怎样检验的。

  2、练习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

  提醒学生:填出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要进行化简。

  3、练习二第5题

  (1)先独立解答。

 

2、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上完本节课,感受很多: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面向全体学生,并给他们充分观察、比较和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说,去解决问题。较成功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能够利用孩子熟悉的生活情境来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利用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从而来学习新课,并且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2、融入多种学习方式,促进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给学生充足时间去尝试,交流方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到学生间的思想沟通,集思广益,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思维的多样化,个性化。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班交流,共同学习。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材中用两个班的比赛作为例子,为了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我创设了“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情境,让学生用正负数计分,根据生活经验得出正负数可以相互抵消。这样的安排,更自然,更真实,更开放。

  4、练习贴近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应用。

  联系生活实际的练习,如“学生举例”、“抽查味精的质量问题”、“太空游戏”、“温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又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当然,还有许多不成功的地方:对学生“放手”不够,应该多留给学生自己和小组研讨的时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今后,我将大胆尝试,更加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获取知识,让其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而不是知识的接受者。

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负数》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读法、写法。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负数”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小中”数学的衔接与过渡,因此教学的侧重点、教学的方式非常重要。

  第一节课的重点是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难点是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在设计预案与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也成为此次教学实践留给我的最大收获。

  在预习中,学生对课本上的零上4摄氏度记作+4℃,零下4摄氏度记作—4℃,这样的问题理解很容易,但在练习中很多孩子都不会写出温度计上的温度,询问原因,原来他们根本就不会看温度计,所以课堂上我就重点指导认识温度计,然后再指导根据温度在温度计上表示认识负数,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使学生真正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

  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明白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让学生体验负数产生的原因。我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如:收入5000元用+5000元来表示,支出5000元则用-5000来表示;小红向东走了20米用+20米来表示,向西走20米则用-20米来表示。再次让学生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节课的思路是清晰的,大量的生活中的问题,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认识负数,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新增的内容,也是小学生对数的概念的又一次的拓展。很久以来,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负数就是在初中学习的。我上班的时候,20xx教的那版的小学教材,也没有负数,也是初中开始认识的。现在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的的广泛应用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接触了一些,有了认识负数的基础,所以《课标》将其提前到小学阶段进行教学。

  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天气预报来初步让学生感知负数的意义。我让学生模拟气象预报员来预报各地的气温情况。开始的时候,有的学生不说地方,直接读气温;有的学生说几度到几度,而没有说摄氏度,也是不标准的。最后有的学生读出了零下几摄氏度到几摄氏度。我问学生还有没有不同的读法,几乎没有学生敢起来读负几摄氏度到几摄氏度。这也是受平时生活的影响,因为气象预报员就是读的零下而没有度读负几摄氏度。接着老师示范还可以这样度,也就是是从数学的角度,应该是标准的读法应该是负几摄氏度到几摄氏度。然后,学生再来读一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以零摄氏度为分界点,高于零摄氏度的温度记为正数,低于零摄氏度的温度记为负数。规定零摄氏度时淡水结冰时的温度。零上和零下温度分别表示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接着,教学例2,存折上收入和支出时,显示的数据的不同,让学生明白收入的时候用正数表示,支出的时候用负数表示,收入和支出也是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最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还有那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学生列举了很多,说明学生掌握理解的还不错。

5、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认识负数》单元的教学看似简单,教起来似乎觉得轻松,学生学习起来也看似轻松,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由于正负数表示的是相反意义的量,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的解决实际生活情境下的正负数问题,这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思考的问题。由于问题的存在,不得不想一些办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首先,对教材的编排作了重新的审视。在教材编排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学习负数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经历“具体情境中的数——解释数的意义”这样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设计了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盈亏、收支、增减及朝两个相反的方向运动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明白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让学生体验负数产生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如:飞机上升500米用+500米来表示,下降500米则用—500米来表示;小红向东走了20米用+20米来表示,向西走20米则用—20米来表示。再次让学生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过程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负数与正数表示相反的意义。教材让学生在丰富的显示情境中体会负数的含义后,出现了数轴,这是一个关键。因此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要重点让学生体会数轴上数的排列特点。而这也是想学生利用这一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好的把手。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学生认为0是正数,我采用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情境观察的教学策略。“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分界点,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基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用负数表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此问题基础上,提出更明确的问题:“0是正数吗?0是负数吗?”继而得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0与正负数之间的关系;接着为了让学生在丰富的显示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以大树为起点,一个人往东走,一个人往西走,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引出数轴,使学生在数轴上清楚地看到从左到右的循序就是从大到小的顺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所有的正数都在0的右边,即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一个分界点;然后又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坐电梯到地下的楼层应按哪个数字键?冰箱里的鱼、水中的鱼、刚烧熟的鱼该与哪个温度相连?这样通过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对负数与0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其次,如何在教学的后期,弥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尝试着将数轴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步:心中有一把“尺”,这把尺就是一个数轴。

  第二步:确定基准点。根据实际情境确定每个数在这把“尺”上的位置。

  第三步:根据问题思考解决的方法。也就是在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试图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成图形,借助图形有效的解决问题。经过训练,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这种方法,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6、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负数,是现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它的知识只涉及到负整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联系温度和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结合现实情境教学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初步能认、读、写负数。具体分三个层次:第一,用负数表示低于零度的温度,学生首次感知负数。第二,用正数或负数表示海拔高度,丰富对负数的感性认识。第三,初步揭示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基于此,本节课我力求达到以下几点: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

  本节课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如:转入、转出学生;盈利与亏损……等等,既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在例题的处理上抓住重点,使学生明确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突破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

  教学中,我首先介绍温度计中0刻度线表示0°C,也就是零上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从0°C往上数的刻度为零上度数,从0°C往下数的刻度为零下度数。然后明确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m,把高于海平面的高度记为正数,低于海平面的高度为负数,并通过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

  (3)分层次探究,由简入繁,由易入难。

  先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然后借助温度计、海拔高度等来理解和认识正、负数,尝试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进一步体验负数的意义;进而引导比较帮助学生突破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最后通过适当的生活应用练习,丰富学生对负数概念的理解和建构。

  不足之处是由于课件内容量大,导致习题的处理不及时,没有完成当堂的任务。

7、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苏教版

  本节课教学负数,是过去小学数学里没有的内容。在小学数学里教学负数的知识(只涉及负整数的初步认识)出于两点考虑:第一,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多的,学生经常有机会在生活中看到负数。让他们学习一些负数的知识,有助于他们理解生活中遇到的负数的具体含义,从而拓宽数学视野。第二,适量知道一些负数的知识,扩展对整数的认识范围,能更好地理解自然数的意义。《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教学负数提出的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联系温度和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结合现实情境教学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初步能认、读、写负数。具体分三个层次:第一,用负数表示低于零度的温度,学生首次感知负数。第二,用正数或负数表示海拔高度,丰富对负数的感性认识。第三,初步揭示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认为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本节课是节概念教学,对概念的建构应体现在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的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努力为学生的主体活动提供足够的空间,同时注意适时的引领。因此,本节课预设从生活情景引入后,激发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的冲突(怎样用合适的数来表示北京与上海的温度),调动生活经验,主动接纳负数概念;然后借助海拔高度来尝试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进一步体验负数的意义;进而引导比较反思归纳等理性辨析活动以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提升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最后再通过适当的生活应用练习,丰富学生对负数概念的理解和建构。


8、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苏教版

  自我反思]本节课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生命意义的建构,注重了学生的切身体验和感悟。1.在情境中体验。学生体验的过程是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因此注意了巧设情境,诱发学生的体验。在上课前创设了一个抢数比赛的游戏,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充满乐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情境之中。当学生认识与发现报数规律后不急于指出采用的是倒过来想的思考方法,而是让学生进一步在翻牌游戏中积累更多的切身体验,伴随着体验活动中获得的成功与失败,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感。2.在体验中感悟。在数学活动中,学生仅有体验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去尝试,在体验后集体思辨,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自我选择与自我判断的过程,在扬弃的同时对各种解法进行了自我优化,从而对运用倒过来想的策略解决这类特殊的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9、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方 程

  第一单元计划

  教学内容:方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ax?b?c、ax?bx?c等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解稍复杂方程的策略——转化成简单的方程

  2、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找出相等关系。

  3、突出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

  4、重视培养自觉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课时安排:7课时

  第一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教学内容:第一页的例1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

  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

  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 谈话导入: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

  2、 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启发:你能从中找出它们高度之间的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它们之间高度的关系? 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将它们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

  板书学生交流中可能想到的数量关系式:

  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

  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4、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5、 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交流中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要求学生接着例题呈现的第一步继续解出这个方程。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解方程的完整过程,核对求出的解,并提示学生进行检验,最后让学生写出答句。

  6、 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7、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引导学生关注:1)要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寻找等量关系,而且一般要找出最容易发现的等量关系;2)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3)解出方程后,要及时进行检验。

  二、巩固练习

  1、 做练一练:读题,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等。再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

  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 做练习一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要怎么做,依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

  3、 做练习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

  4、 做练习一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的。

  三、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

  四:作业:做练习一的第4、5题

  教学后记:

  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键在于让学生能正确寻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掌握了数量关系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问题是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缺乏这样的训练,对如何分析数量关系没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这给教学此内容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我在学生的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还要多花时间,多帮助学生,

  “磨刀不误砍柴功”,为了能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始终把数量关系的训练作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在复习了等式的性质后,出示了“看图列方程并解答”的实际问题,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很容易根据图中表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但这并不是最终目的,学生解答师生共同评价,在此向学生抛出了问题:“你是根据什么关系来列方程的?”此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量关系对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重要。“那么,我们怎样写出数量关系式?”出示第2题复习题“根据条件,写出数量关系式。”学生通过这次的练习后,对解方程的已有了足够的经验储备,这时不失时机地出示例题,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便自然地想到了数量关系,那列方程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第二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一的第6-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把已经掌握的方程的解法类推到解新的方程道德过程中,会解形如

  ax±b=c、ax÷b=c的方程,加深对有关方程解法的理解和掌握。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

  等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

  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教学资源:小黑板、投影仪、第13题中的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稍复杂的方程。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有关方程解法的理解,提高我们分析数量关系和能列方程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巩固练习:

  1、第6题

  (1)出示:4x+12=50 2.3x-1.02=0.36

  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校对时,提醒学生要自觉检验。并说说以后遇到像这样的方程一般可以怎样解。

  (2)出示:30x÷2=360

  先让学生说说这样的方程可以怎样解。再让学生做一做,指名板演。集体校对时,说说解这个方程的依据,并让学生做口头检验。

  (3)师生共同总结解此类方程的一般方法。强调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

  2、第7题

  (1)说说两题中的x分别表示哪个数量。

  (2)找出每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第1题如果有困难,教师可提醒学生回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学生解答,指名板演。交流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解题格式(不要设未知量)

  3、第8题

  出示题目,问:你能把与杨树和松树有关的信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吗?让学生试着整理。

  校对后,联系整理的过程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说一说。

  问:你会列方程解答吗?口头说说。

  4、第9题

  出示题目,教师通过画简单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说说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口头列方程。

  5、第11题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后说说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2)问:你会解答吗?可以让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在全班交流时,教师适时提醒学生:像这样的题要用不同的字母来分别表示小亮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可以用x表示小亮出生时的身高,用y来表示小亮出生时的体重。

  (3)学生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三、联系生活,运用知识

  1、第12题

  投影出示题中的发票,让学生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问:你有办法算出墨水的单价吗?

  学生独立尝试。集体交流,注意不同的方法。(方程和算术方法)

  2、第13题。

  (1)出示温度计,教师简单介绍:我国测量温度常用℃(摄氏度)作单位,有时还使用(华氏度)作单位。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进行换算:(教师出示公式,学生齐读)

  华氏温度=摄氏温度×1.8+32

  (2)问:如果温度计测出的温度是86℉,相当于多少℃?

  出示问题,让学生读一读。

  (3)问:你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让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集体交流。

  四、总结:

  五、作业:练习一第8、9、10题。

  第三课时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

  教学内容:P4例2及“练一练”、练习二第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

  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

  程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

  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

  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合适地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数量。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前两节课,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致步骤吗?

  这节课我们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继续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师生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例2

  (1)出示例2。读题,理解题意。

  (2)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生各自独立画线段图。

  (3)展示交流,明确合适的画法。

  (4)师:结合题目和线段图,你能说说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生答,师出示,齐读:

  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5)师:如果用x来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 生答后师在线段图上标注好,并写出设句,齐读设句。

  (6)让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师板:x+3x=290

  说说这个方程与前面学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7)全班交流,师随机板书过程,并说明:解这样的方程时,一般应先化简。

  追问:求出的x的值表示哪个数量?水面面积该怎样求?

  生答师板:3x=72.5×3=217.5

  (8)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后,让生看书P4的检验过程,说说每一步检验的是什么。师随机板检验过程,写出答句。

  2、“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写出检验过程。

  (2)集体交流,说说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的,又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

  (3)比较:

  引导学生说说“练一练”的解答过程与例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追问:你觉得列方程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这几道方程与例题中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解这些方程时先要做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是怎样检验的。

  2、练习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

  提醒学生:填出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要进行化简。

  3、练习二第5题

  (1)先独立解答。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