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上《买球》教学反思

2023-07-10 09:30:13

  小学二年级上《买球》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上《买球》教学反思

1、小学二年级上《买球》教学反思

  1、内容来自于生活。通过生活化的情境设计,让学生明确目标,唤起原有经念,进行有效学习。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从而自觉用数学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问题来自于学生。与传统的数学教学不同,老师只是提供一些来自于生活实际的信息,由于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然后共同质疑,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自主提问、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满足了自尊、交流和成功等多方面的心理需求,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3、解法来自于学生。本节课教师不仅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间的交流也能够帮助学困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

  不足之处。

  1、这节课主要完成了8、9乘法口诀的编制,但是在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需要本节课后加以练习。

  2、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因此在课堂上应注意学困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二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活动区活动刚刚开始,娃娃家就传来了争吵声:“我想当爸爸!”“我当!是我先拿到进区牌的!”“我先拿到的!”我随声望去,只见小于浩与大冯东正在争夺爸爸的角色牌儿。

  于浩的小脸儿气得通红,一双小手却毫不放松地紧抓着角色牌儿。大冯东也不甘示弱,一手抓着牌儿一手还叉着腰。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谁都不让谁!

  “有意思,我倒要看看他们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来到娃娃家的隔壁――小小餐厅,边吃水饺边“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他们的争吵已经升级:小于浩瞪圆了眼睛,大冯东的脸涨得通红,两人就像两只好斗的小公鸡,僵持不下,互不相让。这时,娃娃家的妈妈着急了:“别抢了!老这样抢谁都玩儿不上!”两只“小公鸡”听到妈妈的话,就像见到了“大救星”。

  “是我先拿到!”“不对!我先拿到的!”两人争着向“妈妈”诉说,期望得到“妈妈”的同情。做“妈妈”的听了也很为难。

  “妈妈”歪着小脑袋,紧锁双眉想了又想:“要不你们两个猜拳吧!谁赢了谁就当爸爸。”两人想了想,同意了。

  “了磕!丁丁磕!”经过一番激烈角逐,冯东赢!虽说这一结果使于浩有些不高兴,但他只好服气,去别的组游戏了。

  一场风波终于过去了。“吃”水饺的我暗暗高兴:孩子长大了,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了!幸亏我没有急于纠正,幸亏我给了孩子一点自由发挥的空间,幸亏―…?

  游戏结束时,我把这个小故事讲给了全班小朋友听,并请孩子们想更多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可以换着玩儿,他当一会儿爸爸,我当一会儿爸爸。”

  “可以一个人当叔叔,叔叔也能在娃娃家玩儿,也能像爸爸一样干活。”

  “今天他当爸爸,明天我再当。”

  “做两个爸爸牌儿,让两个人都当爸爸!”

  每个孩子的发言都是解决问题的一剂良方,而这些良方是孩子间的经验分享和经验积累。每个孩子都会遇到难题,每个孩子都难免与人发生争执,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绕过这些烦恼,并努力为孩子铺平前进的道路。然而,我们忽略了,恰恰是这些让孩子、老师头痛的小问题给了孩子可贵的发展机会,他们从中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此,不妨在发生问题的时侯多一分耐心,多一点等待,多给孩子一点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

3、二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习的是列方程解决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学生基本对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步骤已经熟悉,解各种方程也熟练,现在我们主要解决的是如何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这是本节课的关键。但关于行程问题,学生学习过一步解法,知道速度×时间=路程,但两人有关的行程问题较难,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这节课是相遇问题的基础,其拓展的问题会比较多,且更难。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利用实际行动展现,逐步引导学生探究。

  一、复习等量关系,做好铺垫。

  学生已学习了一人行走的行程问题解答方法,我上课开始,举例一步问题,让学生解答,并说出等量关系。同时改变问题,问等量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行程问题的解答依据。

  二、学生上台展示,变抽象为直观。

  相遇问题比较抽象,我让两名学生上台走路,现场照题目要求直观演示。为了让学生观察清楚,也为了更好地贴合问题,直观展示,我特地喊口令,让两学生依口令一秒一秒走,并掌握步幅大小,保证三秒相遇:第一秒,你两步,我三步;第二秒,第三秒相遇。

  理解了题意,问题来了,两学生同时走,到相遇,时间有什么关系?(相等),这段路程几人走完的?总路程怎么计算?通过提问,发现有学生模糊,刚才关注点和问题脱钩,于是刚才演示的两名同学再次演示,这次学生带着问题观察,问题逐一解答。

  三、画线段图,帮助学生建构模型思想对走路演示,学生铭刻在心,脑中有相遇问题的全过程和细节,如两人的时间啦,哪一段路程谁走的?相遇点会靠近谁?等等。首先要求:已知条件要全部表明,连同单位,问题也要标注。师生一步一步,共同完成线段图画法,把心中的理解都画出来。再次直观展示,使学生对相遇问题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帮助学生建构相遇问题的模型思想,两人共同走完,即甲的路程+乙的路程=总路程。同时两人时间相等,即: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学生很快列出方程解答。

  数学实际问题往往比较抽象,老师需借助各种手段,想方设法变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实际问题。

4、二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基础上教学的。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成功之处:

  1.重视解题策略的培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教材中画出线段图直观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同时呈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先求出实际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即14-12=2(公顷);再求出增加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即2÷12≈16.7%。二是先求出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再把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看作单位“1”或100%。用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减去100%,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通过两种方法的教学对比,使学生明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不同解题思路,同时应用线段图加强学生图形结合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题目的变式,训练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例2的问题后进行变式训练,再让学生解答“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为防止负迁移,可以提出问题:能不能说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的含义是什么?在这里是谁和谁比?使学生明确这道题实际求的是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占实际的百分之几,列式为(14-12)÷14≈14.3%。或者先求出原计划造林是实际的百分之几:12÷14≈85.7%,再把实际造林的公顷数看作“1”,求出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100%-85.7%=14.3%。通过变式练习,即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

  学生对于(14-12)÷14≈14.3%这个算式习惯上用等于号,而不是用约等号。

  再教设计:

  在教学中要说明(14-12)÷14≈0.143=14.3%,而不是等于14.3%。

5、二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的教学内容是第六单元的解决问题例8,这个例题要求学生通过看直观图,将抽象的数学信息具体化,进而探讨如何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以买碗为主线,通过学生熟悉的两步计算,建立归一问题的基本模型,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解题思路:先算出一个单位的数量是多少,在根据题目中的其他条件算出最后的结果。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不强,在课件的设计中,主要采用示意图的方式,让学生看图理解题意,从课堂表现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只是有个别差生开始不理解,到后来的练习也能基本完成。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同属于归一问题,但略有不同,第一个是正归一,后一个是反归一,我在处理这两题时,采用了对比方式,让学生在对比之下发现不同,进而减少了正反归一问题的混淆。在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我会提问题”的环节,给出学生一个条件,让学生补充提问题,巩固了学生的新知,但是由于例题时间用了过长时间,本环节没有顺利完成。

  本次课后,通过听课教师的提点和自我反思,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堂讲的太多,不敢放手给学生。在讲例题时,总是怕学生不会,课堂上只是教师主要在讲,学生被动在听。

  2、分析题目时重复过多。在分析问题时,总觉得学生没读懂题目,就反复带领同学分析,这就是造成教学内容完不成的主要原因。3、教学中不想让学生犯错。总想着要让学生一次就对,不懂让学生先犯错。

  4、课堂中口头用语过多。

  5、在全课小结时,学生对于“求单一量”这一问题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只能我自己总结,这个环节就没有起到效果。今后改进的方向:1、课堂要大胆放手给学生,能不讲的就不讲或少讲。2、学生学习要以优带差。让优生教差生,这样既巩固了优生,也帮扶了差生。3、多让学生说自己的做题想法,不能只灌输老师的想法,让学生“活起来”。4、教学中不能怕学生出错,要让学生从错误中发现自己,然后在错误的基础上发现正确的知识。5、多听其他老师的课,积累教学经验,让自己不断进步。6、尽量减少口头习惯用语。

  本次课给我的启发很大,揭露了我的诸多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让课堂尽量向优质与高效靠拢。

6、二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围绕小猴摘桃设计了5个复习题,旨在通过前四道题目,复习加法、减法、乘法,以及两步计算问题,最后一道题目通过学生补充条件不同,提问求出的都是“小猴第二天摘了多少个”,为什么结果不同?强调在解题过程中条件的重要性,引出今天的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另外补充的条件:第三天摘40个,从而引出条件中数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补充的条件和什么有关?在上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一部分有些重复,可以提一两个问题,然后从学生的补充条件中找加、减、乘及两步计算问题可能会更好些。

  在讲授例题: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小猴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我花费很多时间,我觉得是值得的,首先我让学生解释了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大概请了两三个学生说清楚,在讲授例题之前我先提问:小猴第二天摘了多少个?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但是这边存在一些小问题:让学生讲第三天为什么是用35+5,而不是是30+5等等这一块没有让一些学生说出是比第二天多5而不是比第一天多五。最后的例题我是想让学生选择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重点想讲述第三天比第一天多几个5,第五天比第一天多几个5,最后以此类推第10天,第二十天呢?但是可能提问提的不是很好,也或许第五天没有讲透,有些孩子没有完全吸收,导致只有少数孩子能答的上来,如果换一种提问方式:能不能直接求出第五天的?用30加上什么?20怎么的来的等等,会不会更好些?然后可能这些讲的比较拖沓,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讲完。后面的练习题:一个皮球从16米的高处落下,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第3次弹起多少米?第4次呢? 到第四次时弹起1米,如果追问一下滴次呢?既能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做铺垫,更能深刻的帮助学生理解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在练习第二题:1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从左往右数,芳芳排在第8 ;从右往左数,兵兵排在第4。芳芳和兵兵之间有多少人?我是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可不可以喊十八个小朋友上台实际操作一下会不会更好些?

  这节课大致上我自己还算满意,还有些细节地方需要改善,今后我会进一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7、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小熊请客》的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先出示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唤起学生旧知,知道从左往右依次计算,考虑到学生可能受原有知识干扰,乘加也要从左往右计算;因此,我创设小熊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加混合的运算顺序:首先,我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找数学信息,接着提数学问题,重点解决胖胖买一个面包和4个蛋糕一共要多少钱?为了让学生更清楚表示解决问题的过程,我引导学生可以画图,让学生在画图中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也可以列式,大部分学生都懂得分两步计算,接着我再出示笑笑和淘气的算法:3X4+6,6+3X4,这是本课的重点,在交流中,我主要引导学生结合情境重点理解为什们先算乘法再算加法,让学生明白先算3X4表示买4个蛋糕的钱,如果先算加法4+6,4表示4个面包,6表示每个蛋糕6元,不能相加;知道运算顺序后,在讲解书写格式……

  回想本节课,我觉得比较满意的'是把加减混合与乘加混合放一起,让学生通过对比,把容易干扰的知识理清但我发现对于6+3X4脱式计算时大部分孩子会等于 12+6,颠倒了顺序,我想应该是因为孩子觉得乘加先算乘法就把它写到前面了,上课时我忘了再提醒孩子本来在哪个位置应该还是写在哪,没算的先照抄!

8、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看望老人》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尊敬老人的传统教育。本节 课,我有意识的将数学中的教与学与生活中的'“怎样去老人家”以及“帮老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无论从情境的导入还是过渡语言的选择,我都从学 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体验到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实用性。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问题与教师挑战性的语言的有机结合,使孩子 们的好生心被有效的激发起来,学生眼、口、手、脑并用,动心、动情,学习交流气氛较好。到后来,我又以小组合作寻找宝藏这一活动再次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好 奇心,在学生找到宝藏后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架起“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桥梁。

  不足之处:有时出现学生的不规范语言, 没能及时地为其修正。教师的引导语言切入的时机把握不好,到第三个活动帮李爷爷到商场买生活用品,部分学生对起点的理解有误,完成得不够理想。第三活动时 间拖了一点,导致最后的宝藏游戏让学生的能力提升没有在课堂内完成。当然做为一名新教师,教学经验还很欠缺,我将不断地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9、小学二年级上《买球》教学反思

  1、内容来自于生活。通过生活化的情境设计,让学生明确目标,唤起原有经念,进行有效学习。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从而自觉用数学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问题来自于学生。与传统的数学教学不同,老师只是提供一些来自于生活实际的信息,由于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然后共同质疑,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自主提问、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满足了自尊、交流和成功等多方面的心理需求,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3、解法来自于学生。本节课教师不仅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间的交流也能够帮助学困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

  不足之处。

  1、这节课主要完成了8、9乘法口诀的编制,但是在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需要本节课后加以练习。

  2、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因此在课堂上应注意学困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