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桌子有多长》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

2023-07-11 10:22:13

  《桌子有多长》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

《桌子有多长》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

1、《桌子有多长》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

  【教材内容及分析】

  教科书14--15页,《桌子有多长》估一估,说一说,量一量,练一练。

  《桌子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的第二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实际测量活动,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际长度。教材安排了三个活动:一是估计活动,让学生估计一下身边的物体长度。二是说一说,讨论交流,感悟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三是量一量,学习用尺子等工具实际测量。

  【学情分析】

  学生普遍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本节课是长度单位的起始课,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关注单位的换算,而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重视不够,致使学生缺乏对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并通过学生自主的测量活动,逐渐建立厘米的概念。学生估测物体的长度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与物体实际的长度差距较大。教师可在学生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先估计物体的长度够不够1厘米,再在认识几厘米之后,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培养合作意识,锻炼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及推理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看,我们班的课桌摆得真整齐。桌子天天陪着我们学习,小朋友了解桌子吗?知道桌子哪些特点?

  生:桌子是长方形的。桌子的面平平的。桌子是木头做的。每个小朋友的桌子都是一样的……

  2、师:桌子的面有多长 ?你知道吗?(板书揭题)

  【反思:从小朋友身边的事物谈起,引出问题,培养一年级学生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认识声国的意识。从中感悟数学与生活密切关联,增加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师:谁来说说桌子有多长?

  生:有的说1米,有的用手比划说这么长,有的说我不知道,有的说三厘米长 ,有的说量一量……

  2、师:量一量的注意好。看看身边的书本呀铅笔呀,你想到可以用什么来量?

  生:用铅笔来量一量,用手来量一量,用尺子来量一量……

  3、师:请小朋友选择一种方法量一量。(巡视收集学生测量的信息,注意不同方法测量得到的不同数据)

  生:各自量,并交流:

  生1:我用铅笔量,有4枝铅笔那么长。

  生2:我用这枝短的铅笔量,有5枝铅笔长。

  生3:我是用尺子量,有3把多长。

  生4:我是用手量的,有6次那么长。

  生5:我用尺子量,应该是60厘米左右。

  ……

  4、师:(板书4枝铅笔长、5枝铅笔长、3把尺子长、6次长、60厘米)看着这些答案小朋友们有什么疑惑?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一样?

  生:我们用不同的东西来量,当然数字不一样。

  5、师:数据不一样。木匠师傅做这桌子时该听谁的数据呢?

  生:大多数学生说听尺子的,有的说尺子就是用来量长度的,有的说一把一把量不对,该是几厘米……

  6、师:虽然是同样的课桌椅,因为测量的长度标准不一样,得出的数据也就不一样,要想他们测出的数据一样应该怎么办啊?

  生:用同样的长度单位,得到一样的结果。

  【反思:基于学生已有比长短的经验及相关的知识,班上一部分学生学习知识超前,在这个环节中先让学生用元知进行操作测量时,很自然地引出由不同测量工具得到的多种数据,引起学生的质疑、辩论,在认知矛盾中充分体验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起学习新知的兴趣。】

  三、认识厘米,体会1厘米的意义

  活动(一)叫一叫

  1、师:“厘米”,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生:厘米是一个名字

  2、师:有个长度单位叫厘米,请小朋友叫叫他的名字(齐读2遍),他还有一个英文名字叫cm,和cm打个 招呼。

  生:叫一叫厘米、cm

  活动(二)说一说

  1、师:厘米在哪呢,请观察尺子、三角板上有些什么?

  生:有字母cm ,有数字0、1、2、3、4……有一条一条的线,有长的短的。(随学生的回答闪动尺子的各部分)

  2、师:一条条的线和对应的数字叫做刻度(显示刻度)。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吗?

  生1:0——1刻

  度间的长是1厘米。

  生2:我认为4——5之间也是1厘米。

  生3:那么19——18之间也是1厘米。

  生4:我发现了两个数之间的长就是1厘米。

  【反思:1厘米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长度单位,这里需要以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安排了以上的活动,教学效果佳。】

  活动(三)指一指

  1、师:在你的尺子上指出1厘米,用食指和母指比划一下,用眼睛认真观察实际的1厘米有多长。

  生:比划,观看记忆。

  2、师:找找看,在小朋友的身边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写字格的长,写话本上的正方形的长。

  3、师:还有大拇指的宽度呢。

  【反思:“指一指”活动,是学生将抽象的1厘米转化为具体、形象的、易于理解的实物,也就是关注了1厘米实际意义的理解和体验,这样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为下面进行长度估测的活动奠定了基础。】

  活动(四)小游戏

  1、师:做个小游戏吧,先在尺子上比划出一厘米,把他放在脑子里,闭眼想一想,再在脑子中把它拿出来。(教师动作示范)

  生1:老师,放不进。

  生2:记住1厘米有多少长,就放进去了。我还会拿出来呢。

  生3:哦,我会了。

  生“放”、“拿1厘米。

  2、师:1厘米,小朋友都认识了吗?做做课间操。

  生:随音乐拍手。

  【反思:认识1厘米,设计了叫一叫,说一说,指一指,做小游戏的环节。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这样有利地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数感估计能力得到较好发展。】

  四、感悟几厘米的长度

  1、师:接下来请小朋友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指一指、找一找、比划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开始活动。

  生:自主地在尺子、三角板上用手指头去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学生之间互相比划,交流,饶有兴趣地把5厘米、10厘米“放”进脑袋瓜。

  2、师:一起来比划5厘米的长,找到身边的5厘米了吗?

  生:小指头的长大约是5厘米。

  3、师:一起来比划10厘米的长,发现小朋友的大拇指和食指叉开的长大约是10厘米。

  生:我发现我的尺子有二个10厘米那么长。

  4、师:说得真好。

  【反思:针对一年级的学生我采用“先扶后放”的策略。具体指导学习1厘米,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让小朋友自主地去认识其他的较小的厘米数。注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通过类比方法学习更多的知识。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增进了学生与他人的合作、交流。】

  五、学习刻度尺正确测量

  1、师:有只小熊说认识了厘米尺应该怎么测量呢?小熊请你来当评委,评一评怎样的测量才是正确的,请小朋友独立观察练一练第三题,独立判断后再与小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为什么对为什么错。

  生:自主判断,并小声地在组内交流。

  2、师:谁来当裁判评一评?

  生1:第一幅是错的,没有对齐0刻度。

  生2:第四幅也是错的,没有对准测量物体的起点,也可以说数错厘米数,

  生3:我认为第二幅是对的,5到10就是5厘米。

  生4:第三幅也是对的,0到5表示5厘米。

  生5:第二幅测量的方法既快又对,因为小熊笑得最开心。

  3、师:你明白了应该怎么样测量?

  生:先对准0刻度线,再看后面的数字。

  4、师:看蚂蚁搬豆图。先在脑中拿出“1厘米”,估计一下会是几厘米,并用尺子测量验证。(师巡视检查测量情况)

  5、师:现在你能量出课桌的长度吗?

  生:能,但是用尺子量的话要量好几次。

  生:用厘米数很多的卷尺测量较方便,量出是60厘米。

  【反思:如果直观地告诉测量方法,虽然快捷实用,但学生得到的除知识之外,学习过程、探索过程被抹去了,思维训练受到扼制。设计“观察--比较--辨析--发现--实践”的学习过程,培养小朋友的看图理解能力,促其思维的深层发展。测量桌子的长度解决课始问题,并从中感悟测量较长物体用卷尺较方便。】

  六、课堂小结

  1、师:这节课你解决了什么问题?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生:各自说给小组的同学听。

  2、师:看作业纸上作业,先是小组里的同学大家估计,再分工测量。

  【反思:引导小结本课的知识,做作业,不仅加深知识的理解,还注重了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的总结,初步经历简单的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同时让学生通过作业对知识进行拓展,为下一节课的100厘米的感悟做铺垫。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

  了让学生在多次不同的操作中亲身感悟长度单位,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充分展开互动交流,实际教学效果好。

2、《桌子有多长》教学反思

  根据教学目标经历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我首先提出让学生估一估自己课桌的长度,并提示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手比划着估。这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很好地引入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

  在认识尺子和测量物体这一环节,由于课前准备不足(没有提前一天通知学生带尺子)很多学生都没有准备尺子,所以课上学生相互借尺子,课堂气氛有些乱。这一点以后要引以为戒。在动手测量的时候,有小部分学生还是出现的一些小问题,如没有从起点“0”开始测量,尺子反着放等,这些在下节课中要继续强化。

  另一方面,学生可能对厘米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对1厘米、10厘米等到底有多长还没有具体的形象在,所以在估计时都估计的不是很准确,这也是需要加强的一个方面。

  综上所述,我明确了自己第一课时的不足,为第二课时更加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3、《桌子有多长》教学反思

  本课时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测量知识,“厘米”是学生认识的第一次认识长度单位,它将为以后学习“米”“分米”等长度单位做准备。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安排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安排了丰富的活动。

  在教学中,首先我以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引入新课,(动物学校新买来一些课桌,小白兔回家后高兴地告诉了妈妈,兔妈妈问:“你们买的课桌有多长呀?”小白兔摇摇头说:“我可不知道。”第二天,他就去问他的好朋友小猴子,小猴子说:“这还不简单。”说完,就一扎一扎地量了起来……)生动、有趣,激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接着,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体,安排了大量的测量活动,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如:自选工具测量桌子有多长时,学生想出许多办法,如:有的学生用尺量,有的用书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用手量……当学生汇报结果时发现量的结果不一样,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学生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测量,验证他们的发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整节课气氛活跃,收到较好的效果。

  这节课也出现了今后需要努力的问题:如个别学生对于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还需进一步加强;部分学生在填估计与测量的数值时,总是没有先填出估计值,而是先测量出多少估计值也照写;有的学生对于估物体的长度时,与物体实际的长度差距较大。

4、《桌子有多长》教学反思

  《桌子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桌子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不断明确的过程。

  学生年龄虽小,但都已经大略认识尺子,以他们的经验出发,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怎么使用,比如说,在完成课本第7页第3题“连一连”的题目中,有的学生就用尺子画线,他们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线;在裁纸活动中,有的学生没有剪刀,为了将纸撕齐,以尺子压纸边进行,也是取用了尺子的直,可见,学生对尺子并不陌生。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我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比如说:学生在集体中具体认识尺子后,说明尺子上数字的作用;教师指明“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及时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巩固、肯定(或纠正)他们原有的看法,利用这点使他们做到举一反三。

  认识尺子之后,是练习巩固。由学生自己测量同一物体,出现不同答案时,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参与、思考。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此时,我再以一句简练、切中要害的话总结和提示,顺利地达到让每个学生理解和牢记的效果,比起教师限制学生活动,先做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完成,要来得生动得多,积极得多。

  上完课,我反思发现,有些情况是教师始料不及的,有时教师原先设计好的课无法正常进行下去,课上虽也根据突发情况灵活变动了,但因种种原因,变动后课堂把握不是很成功,许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能激活课堂气氛的构想没能淋漓尽致发挥作用。面对突发事件,课堂的驾驭能力还要提高,备课时也要多方面思考周全,不断提高自己的“二度设计”能力。

5、《桌子有多长》教学反思

  在讲过研讨课后,我再次审视自己的课堂,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大家交流。

  ★我的设计理念:

  本课“桌子有多长”属于“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内容,教学活动开展要注意两点:①突出究性活动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②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框架是:

  问题情景 ———— 建立模型 ———— 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

  桌子有多长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尺子 估测与测量实物

  动手实践 合作交流 独立探究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操作与感悟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实践的合作者,问题思考的引导者,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相互促进的关系。

  ★我的设计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4、适当加入一些和数学有关的历史小知识,丰富学生的文化情感。

  每个单元的起始课,或某个知识的起点往往都有一些生活的原型,或者历史发展的变迁。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契机,收集一些简单的历史小知识,介绍给学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思维。所以我在课堂中加入了古人身体上的尺子、关于“度量衡”统一的故事。

  ★我的执教感受:

  1、课时的重新划分。

  课堂上我和学生的互动较好,也一直在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充分观察、发现、尝试、操作的基础上,我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厘米、感受估测的策略、掌握测量的方法。但是课堂上只是把教学任务完成了,没有再进行知识的巩固和练习,没能处理一些书上的练习。所以我在想,本课是否可以作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只讲到认识尺子、认识1厘米。第二课时再感受几厘米、测量方法、估计有趣物体长度、感受估测的测量。

  2、更多的活动帮助牢固建立1厘米的表象。

  在建立1厘米表象的时候,我只是让学生找身边的物体,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是否可以增加让学生用手在纸上画1厘米的线段,是否可以增加剪出1厘米的纸条等。甚至利用自己剪的厘米小段,让学生合作在白纸条上作出自己的“小尺子”,画刻度,标数字。

6、《桌子有多长》教学反思

  在讲过研讨课后,我再次审视自己的课堂,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大家交流。

  我的设计理念:

  本课“桌子有多长”属于“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内容,教学活动开展要注意两点:①突出究性活动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②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框架是:

  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

  桌子有多长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尺子估测与测量实物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独立探究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操作与感悟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实践的合作者,问题思考的引导者,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相互促进的关系。

  我的设计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4、适当加入一些和数学有关的历史小知识,丰富学生的文化情感。

  每个单元的起始课,或某个知识的起点往往都有一些生活的原型,或者历史发展的变迁。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契机,收集一些简单的历史小知识,介绍给学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思维。所以我在课堂中加入了古人身体上的尺子、关于“度量衡”统一的故事。

  我的执教感受:

  1、课时的重新划分。

  课堂上我和学生的互动较好,也一直在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充分观察、发现、尝试、操作的基础上,我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厘米、感受估测的策略、掌握测量的方法。但是课堂上只是把教学任务完成了,没有再进行知识的巩固和练习,没能处理一些书上的练习。所以我在想,本课是否可以作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只讲到认识尺子、认识1厘米。第二课时再感受几厘米、测量方法、估计有趣物体长度、感受估测的测量。

  2、更多的活动帮助牢固建立1厘米的表象。

  在建立1厘米表象的时候,我只是让学生找身边的物体,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是否可以增加让学生用手在纸上画1厘米的线段,是否可以增加剪出1厘米的纸条等。甚至利用自己剪的厘米小段,让学生合作在白纸条上作出自己的“小尺子”,画刻度,标数字。

7、《长城》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师:要知道,那可是两三千斤重的条石!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收)他们是怎样一步一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边说边把“两三千斤重”、“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和“陡峭的山岭”点成红色。)

  师:看,这是当年修筑长城的工地。(出示陡峭的山岭,学生一片惊讶,老师也惊讶地仰头观看)别说让你抬着石头上山,就是让你空手爬上去也很……(难啊)!更何况他们态度是……(两三千斤重的条石)谁再读这句?(一生读,读得一般|)

  师:两三千斤重的条石,他们靠得可不是现代化的机械,而是……(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他们走的也不是平坦大路,而是这……(陡峭的山岭);他们更不可能大步流星地走,而是……(一步一步地走)。谁再读这句?(一生读,读得好)

  师:我仿佛看到了那血迹斑斑的肩膀,仿佛看到了那豆大的汗水一滴……地滚落。谁再读?(一生读,读得更好)

  师:我们似乎听到那沉重的脚步声,听到那痛哭的呻吟。全班一起读。(齐读)

  反思:这时最重点的,也是最精彩的频度片段——“陡峭的山岭”。由一个质疑开始……(“他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的?”)导出陡峭东山岭图。可以说都乔丹山岭图成为了这一片教学点情感基点,成为学生理解和朗读的重大转折点。

  在这里,视觉的冲击(看图)、角色的体验(“就是让你空手爬上去……”)以及残酷的现实对比,一起构成了孩子情感的火山,勃然喷发。特别震撼人心的是,四个排比式的.强烈对比的使用(可不是……而是;也不是……而是;更不可能……而是……),如排山倒海,一波接一波,撼动学生的心弦,于情感至高处引出朗读,恰到好处。特别扣人心弦的是,两个孩子在情感高潮处的朗读点评(我仿佛看到……仿佛看到……;我们似乎听到……听到……)化点评雨情境中,既是对孩子朗读的最高评价,也是对文本的深度窥透,更是对学生情感的强力激引。我想,评价的理想境界就是于文、于境、于情中了无痕迹,既激励了学生,又推动了感悟的深化。

8、《鸟的天堂》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教学案例】

  师:作者写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呢?

  生:(齐)第二次。

  师:想不想到“鸟的天堂”去春游,看看那里的热闹景象。

  生:想。

  (课件展示“鸟的天堂”。)

  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作者笔下的鸟的天堂是怎样一幅情景呢?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三段,仔细读读描写这番情景的段落。

  师:读到这里,你一定会对鸟的天堂发出由衷的赞叹,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生1:鸟的天堂鸟儿真多。

  师:说得真好,鸟的天堂鸟儿真多!

  (板书:鸟的天堂鸟真多)

  生2:鸟的`天堂不愧是鸟的天堂!

  师:是啊,鸟的天堂鸟儿真多,美不胜收,那么这么多鸟儿为什么都喜欢这里呢?

  生:因为这里有一棵大榕树。

  师:那是怎样的一棵大榕树呢?哪位同学愿意画大榕树?

  (一生上黑板画大榕树!)

  师:他画的是不是作者笔下的大榕树?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课文中说,有数不清的丫枝,许多根垂到地上。

  师:你读得很仔细,帮助修改一下?

  师:现在画得像不像?

  生:像,课文第7自然段是这么写的。

  师:我们一起读第7自然段。

  (生齐读)

  (课件出示大榕树)

  师:这就是文中指的那棵大榕树。哪位同学愿意用一句话来赞美赞美这棵大榕树呢?

  生1:好大的树啊!

  生2:好美的大榕树,让我心醉!

  师:说得好,这棵榕树的确美!

  (板书:这棵榕树真美啊!)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你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老师,我有问题!

  师:请讲!

  生:课文中说“地是湿的,大概涨潮时河水常常冲上岸去。”河水怎么会涨潮呢?

  师:你读得很仔细。这个问题老师备课时也没想到,同学们能帮他解决吗?

  生1:河是跟海连在一起的,海上人起波浪,河水当然也会涨潮了。

  生2:河有闸门的,闸门一关,河水就涨起来了。

  生3:下雨后,河水就涨起来了。

  师:同学们讲了很多,到底谁讲得有科学道理呢?我们课外一起去找一找资料。

  【教学反思】

  教学伊始,通过课件展示鸟的天堂鸟儿纷飞,鸟声悠扬,令人目不暇接的热闹景象,给了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满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中语言文字的优美凝练,同时,片断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采用变序的手法,先学第三段,更能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上来画榕树,并让学生评画、改画,这一环节设计可谓独具匠心,既能检验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又能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学生能在学文后大胆提出疑问,这是很可贵的。只有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能对课文进行质疑,并阐述自己的见解,才能提高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9、《桌子有多长》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

  【教材内容及分析】

  教科书14--15页,《桌子有多长》估一估,说一说,量一量,练一练。

  《桌子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的第二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实际测量活动,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际长度。教材安排了三个活动:一是估计活动,让学生估计一下身边的物体长度。二是说一说,讨论交流,感悟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三是量一量,学习用尺子等工具实际测量。

  【学情分析】

  学生普遍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本节课是长度单位的起始课,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关注单位的换算,而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重视不够,致使学生缺乏对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并通过学生自主的测量活动,逐渐建立厘米的概念。学生估测物体的长度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与物体实际的长度差距较大。教师可在学生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先估计物体的长度够不够1厘米,再在认识几厘米之后,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培养合作意识,锻炼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及推理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看,我们班的课桌摆得真整齐。桌子天天陪着我们学习,小朋友了解桌子吗?知道桌子哪些特点?

  生:桌子是长方形的。桌子的面平平的。桌子是木头做的。每个小朋友的桌子都是一样的……

  2、师:桌子的面有多长 ?你知道吗?(板书揭题)

  【反思:从小朋友身边的事物谈起,引出问题,培养一年级学生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认识声国的意识。从中感悟数学与生活密切关联,增加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师:谁来说说桌子有多长?

  生:有的说1米,有的用手比划说这么长,有的说我不知道,有的说三厘米长 ,有的说量一量……

  2、师:量一量的注意好。看看身边的书本呀铅笔呀,你想到可以用什么来量?

  生:用铅笔来量一量,用手来量一量,用尺子来量一量……

  3、师:请小朋友选择一种方法量一量。(巡视收集学生测量的信息,注意不同方法测量得到的不同数据)

  生:各自量,并交流:

  生1:我用铅笔量,有4枝铅笔那么长。

  生2:我用这枝短的铅笔量,有5枝铅笔长。

  生3:我是用尺子量,有3把多长。

  生4:我是用手量的,有6次那么长。

  生5:我用尺子量,应该是60厘米左右。

  ……

  4、师:(板书4枝铅笔长、5枝铅笔长、3把尺子长、6次长、60厘米)看着这些答案小朋友们有什么疑惑?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一样?

  生:我们用不同的东西来量,当然数字不一样。

  5、师:数据不一样。木匠师傅做这桌子时该听谁的数据呢?

  生:大多数学生说听尺子的,有的说尺子就是用来量长度的,有的说一把一把量不对,该是几厘米……

  6、师:虽然是同样的课桌椅,因为测量的长度标准不一样,得出的数据也就不一样,要想他们测出的数据一样应该怎么办啊?

  生:用同样的长度单位,得到一样的结果。

  【反思:基于学生已有比长短的经验及相关的知识,班上一部分学生学习知识超前,在这个环节中先让学生用元知进行操作测量时,很自然地引出由不同测量工具得到的多种数据,引起学生的质疑、辩论,在认知矛盾中充分体验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起学习新知的兴趣。】

  三、认识厘米,体会1厘米的意义

  活动(一)叫一叫

  1、师:“厘米”,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生:厘米是一个名字

  2、师:有个长度单位叫厘米,请小朋友叫叫他的名字(齐读2遍),他还有一个英文名字叫cm,和cm打个 招呼。

  生:叫一叫厘米、cm

  活动(二)说一说

  1、师:厘米在哪呢,请观察尺子、三角板上有些什么?

  生:有字母cm ,有数字0、1、2、3、4……有一条一条的线,有长的短的。(随学生的回答闪动尺子的各部分)

  2、师:一条条的线和对应的数字叫做刻度(显示刻度)。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吗?

  生1:0——1刻

  度间的长是1厘米。

  生2:我认为4——5之间也是1厘米。

  生3:那么19——18之间也是1厘米。

  生4:我发现了两个数之间的长就是1厘米。

  【反思:1厘米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长度单位,这里需要以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安排了以上的活动,教学效果佳。】

  活动(三)指一指

  1、师:在你的尺子上指出1厘米,用食指和母指比划一下,用眼睛认真观察实际的1厘米有多长。

  生:比划,观看记忆。

  2、师:找找看,在小朋友的身边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写字格的长,写话本上的正方形的长。

  3、师:还有大拇指的宽度呢。

  【反思:“指一指”活动,是学生将抽象的1厘米转化为具体、形象的、易于理解的实物,也就是关注了1厘米实际意义的理解和体验,这样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为下面进行长度估测的活动奠定了基础。】

  活动(四)小游戏

  1、师:做个小游戏吧,先在尺子上比划出一厘米,把他放在脑子里,闭眼想一想,再在脑子中把它拿出来。(教师动作示范)

  生1:老师,放不进。

  生2:记住1厘米有多少长,就放进去了。我还会拿出来呢。

  生3:哦,我会了。

  生“放”、“拿1厘米。

  2、师:1厘米,小朋友都认识了吗?做做课间操。

  生:随音乐拍手。

  【反思:认识1厘米,设计了叫一叫,说一说,指一指,做小游戏的环节。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这样有利地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数感估计能力得到较好发展。】

  四、感悟几厘米的长度

  1、师:接下来请小朋友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指一指、找一找、比划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开始活动。

  生:自主地在尺子、三角板上用手指头去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学生之间互相比划,交流,饶有兴趣地把5厘米、10厘米“放”进脑袋瓜。

  2、师:一起来比划5厘米的长,找到身边的5厘米了吗?

  生:小指头的长大约是5厘米。

  3、师:一起来比划10厘米的长,发现小朋友的大拇指和食指叉开的长大约是10厘米。

  生:我发现我的尺子有二个10厘米那么长。

  4、师:说得真好。

  【反思:针对一年级的学生我采用“先扶后放”的策略。具体指导学习1厘米,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让小朋友自主地去认识其他的较小的厘米数。注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通过类比方法学习更多的知识。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增进了学生与他人的合作、交流。】

  五、学习刻度尺正确测量

  1、师:有只小熊说认识了厘米尺应该怎么测量呢?小熊请你来当评委,评一评怎样的测量才是正确的,请小朋友独立观察练一练第三题,独立判断后再与小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为什么对为什么错。

  生:自主判断,并小声地在组内交流。

  2、师:谁来当裁判评一评?

  生1:第一幅是错的,没有对齐0刻度。

  生2:第四幅也是错的,没有对准测量物体的起点,也可以说数错厘米数,

  生3:我认为第二幅是对的,5到10就是5厘米。

  生4:第三幅也是对的,0到5表示5厘米。

  生5:第二幅测量的方法既快又对,因为小熊笑得最开心。

  3、师:你明白了应该怎么样测量?

  生:先对准0刻度线,再看后面的数字。

  4、师:看蚂蚁搬豆图。先在脑中拿出“1厘米”,估计一下会是几厘米,并用尺子测量验证。(师巡视检查测量情况)

  5、师:现在你能量出课桌的长度吗?

  生:能,但是用尺子量的话要量好几次。

  生:用厘米数很多的卷尺测量较方便,量出是60厘米。

  【反思:如果直观地告诉测量方法,虽然快捷实用,但学生得到的除知识之外,学习过程、探索过程被抹去了,思维训练受到扼制。设计“观察--比较--辨析--发现--实践”的学习过程,培养小朋友的看图理解能力,促其思维的深层发展。测量桌子的长度解决课始问题,并从中感悟测量较长物体用卷尺较方便。】

  六、课堂小结

  1、师:这节课你解决了什么问题?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生:各自说给小组的同学听。

  2、师:看作业纸上作业,先是小组里的同学大家估计,再分工测量。

  【反思:引导小结本课的知识,做作业,不仅加深知识的理解,还注重了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的总结,初步经历简单的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同时让学生通过作业对知识进行拓展,为下一节课的100厘米的感悟做铺垫。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

  了让学生在多次不同的操作中亲身感悟长度单位,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充分展开互动交流,实际教学效果好。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