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课《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1、五年级语文课《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他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秘密。 以引读的方式带出第二自然段,重点让学生领悟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也是针对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阅读练习中过渡句的寻找准确率不高,作文训练中还没学会合理地用上过渡句)来设计的'。课文条理清楚,也要求全文复述,所以我在教学3——4自然段时,先要求学生较快地默读,既而思考:这个谜是怎样一步步被富兰克林解开的呢?在指名回答后相机板书:观察推测实验。对于“讥讽”理解得不够到位。我在自己班里对到位。我在自己班里学生提出了提前阅读《拓展阅读》的要求,学生对富兰克林的出生、背景等有了一些了解。这次上课,学生对这些不够了解,感觉设计上可以再细化一些,可以简单介绍背景资料,说不定学生对富兰克林面对重重压力下的决心和信心理解就要深刻些。在交流的目的既是要学生对课文进一步的熟悉(包括实验时相关的一些科学常识,也是要通过朗读、想象、谈话使当时实验的场景能再现在课堂上。最后,学生脱离书本复述实验过程,效果比较显著。
实验成功后,我重点引导学生想象:记得一开始,人们对富兰克林是冷嘲热讽,那现在呢?引读第五自然段。他们会怎么说呢?(可以设想:普通人群、富兰克林的同行乃至那些当时的权威这几种人的语言、态度。)学生说得尚可。最后一段不难理解,以朗读带过,体会富兰克林并没有沉醉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继续不懈地努力,利用科学知识,发明避雷针,造福于人类的精神。学完全文后老师启发:没有大胆的怀疑就没有发明创造,没有不怕险阻、勇于实验的探索就不会推进社会的进步。最后,本着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家精神的目的,学习《综合习题》中的名人名言:
1.衡量一个人,应从他不幸之下保持勇气,信心的方式为准。
2.那些即使遇到了机会,还不敢自信必能成功的人,只能得到失败。
3.信心可以使一个人得以征服他相信可以征服的东西。
2、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今天早上上了一节公开课,这是赴天津学习上的第一节课:《草船借箭》第二课时。一节课下来,心情比较复杂,深切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虽然整堂课都比较顺,都能按教学环节进行,重点能突出,教学目标也顺利地完成了,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也有几处亮点。
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课堂生成的东西比较少,课堂的气氛也不够活跃,感觉是我引着学生按着我的思路、按着我的预设走,好像我变成了主人,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应该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只是起着导的作用,然后能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可我却没能和学生在课堂上碰撞出火花,仅仅是走过场而已。
这堂课,我主要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方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然后进行交流。学生都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这让我感到了我们的学生和津南的学生的明显不同,通常我们的学生能根据老师的问题找出答案,但很少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即使能说也是简单的几句,这的孩子就不一样,每个孩子回答问题时已经习惯性地把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了,这和老师的长时间训练有关,平时注重学生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使每个孩子对所学的知识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不仅如此,这的老师对每个学年段的训练重点都非常熟悉,在教学中都能把课程标准的训练重点落到实处,就像我听导师的常态课,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就以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为主,第二课时就深入地分析课文,抓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主要抓住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来引导学生理解,抓住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会笑谁?。然后通过重点词句的推敲,感受曹操的生性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周瑜的嫉贤忌能。在引导的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可是我觉得自己少了点激情,没有把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营造出来,如果气氛调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总之,一堂课下来,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今后课堂上应改进的地方还有许多,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3、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改自《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课文描述了孔明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表现了孔明的才智过人和胆识。下面把《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分享一下: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改自《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课文描述了周公瑾妒忌孔明的才干,以“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这难题陷害孔明。而孔明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表现了孔明的才智过人和胆识。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贯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下面把《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分享一下:
一、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在《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选取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如,教师作为《三国周刊》的记者采访“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学生会自然地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总结,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2、作业设计,拓展延伸:
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述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总结出: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透过语言,能帮忙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随即设计小练笔作业:想象一下,如果周瑜刁难的是武松,故事情节会怎样?这一练笔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有了十分大的拓展想象空间,而且将本文所学用到了写作上。
二、充分把握文章留白处,感知人物形象
1、本课我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到了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于这个自然段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对话形式组段。在教学中我抛出问题:“分主角朗读第二自然段,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些什么?”我的本意是期望学生能够透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到达了最高点。
可在那里的教学中,在最该体现个性化阅读的时候,我却设计了一个齐读练习,虽然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这与我的本意并不一致。由于我花了超多的时间在学生的引导上,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就显得少了。此刻回过头来想想,语文教学中就是强调透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如果我把更多的时间到学生充分地朗读体会上(合作读、分主角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领悟人物形象,可能到达的效果会更好。
4、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草船借箭》一文时,“例行公事”,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大多数学生就围绕“谁向谁借”、“为什么要借”、“借的经过”、“借的结果怎样”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郭威的小手举得特别高,一直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可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请他发言:“‘借 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诈 箭,为什么要用‘借 呢?”当我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感到为之一震,一名小学生居然敢向老师发问,敢向教材挑战。我马上意识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也应搁置一下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可书中明明用的是‘借 啊!这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呀!”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不一会儿,A说:“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不然诸葛亮怎么能称得上是军事家呢?”B说:“从现在法律的角度看,十万支箭并非是一个小数目,诸葛亮犯了诈骗罪。
”C马上说:“不对,那也得分清什么时间,为谁服务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为的是蜀吴两国的利益,所以我认为这个‘借 最合适!”“‘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地传出。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到一丝欣慰。正是由于我今天的包容态度大度,才使得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新的而且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因而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于是,我没有断然判定他们说得正确与否,而是对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己意见进行了表扬,学生个个喜形于色。
“那究竟用这个字合适吗?课文中你会有新的发现。
”这一过渡自然得体,使得学生乐意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去读文章,去思考。
5、《天火之谜》语文教学反思
《天火之谜》(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课文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献身的事迹本身对喜欢新奇、冒险的小学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且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很有研读价值。针对课文特点,从高年级语文训练的三维目标出发,我精心备好课,积极组织课堂教学,现将本堂课的教学思想及不足总结如下。
一、巧用多媒体
课文第一自然段紧扣“可怕”来写,是本文的一处采用烘托的手法。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在第二课时的教学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段雷电交加的录象,逼真再现了文体的情境,接着问学生:你看到听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感觉怎么样?有了多媒体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情境,学生在观察、表达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了,对雷暴的“可怕”体会得较为轻松深刻。
二、善磨关键词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中要求,应“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重点字词的推敲。
在体会雷暴的可怕后,我出示第二自然段“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让学生细细读读这个过渡段,从中体会到什么?开始学生不能体会到深层次上。我再利用课件功能将“直到……才……”这组关联词变红突出,再让学生从这重点词“才”上体会,通过引导,学生终于能体会到从中可以看出:其一雷暴的可怕,其二解开雷暴之谜是不易,其三富兰克林的了不起。
第三自然段中有个词“冷嘲热讽”,这也是本文第二处采用烘托的手法,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已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在教学一自然时,我也注重这个词的推敲。通过读相关的语句体会,富兰克林当时的推测是那么大胆,让别人非常反感与排斥。接着补充富有成兰克林的成长史:只读过二年书,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都是自学成长的。于是自然而然读到这个句子:“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潮热讽。”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
三、精研重点段
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重点段,第四自然段更是重中之重。在教学这二个自然段,我做到以下几点:
1、训练学生默读能力,渗透学法
体会第二自然段的内涵后,我以“富兰克林是凭什么解开这可怕的雷暴之谜?快速默读第三、四自然段,当关键词找出来。”问题式引入这一部分的学习。通过引导交流,学生找出了“观察、推测、实验”三个关键词,把第三、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牢牢抓住了。再根据学生交流的细细品读相关内容。
2、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以读为本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学生细细品读文本,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在有体会的地方写点文字。给学生充分课堂自由阅读与感悟的时间。接着,是自由交流:
A当学生交流到知道其天气情况,就顺带当文中三处写到实验天气的句子找出来品读。体会富兰克林勇敢无畏、忘我的科学献身精神
B、当学生交流知道实验的材料,马上边让其他学生动笔在书上划出相关词,老师边在课件中当相应的文字标示。再让学生再读读相关语句,想想这些材料有什么用处,是怎么操作的,从中体会富兰克林的一丝不苟。
C、实验结果是什么?哪里看出?读最后一句。此时的富兰克林心情如何?他为什么会如此欣喜若狂啊?读好这句话。体会富兰克林欣喜若狂的心情。
3、演示风筝实验过程,引导复述
本课有复述的要求。当学生说到对风筝的材料有所了解,我又让学生再读课文同桌探讨一下这些材料有什么用。接着课堂公开交流,学生明白这些材料的用处后,再让学生细细体会文中人物动作,明白风筝实验过程。最后,我将老师准备好的风筝及一些实验材料,问:谁愿意当一回小富兰克林,将这个实验过程边演示边讲解给我们听?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不知不觉巩固了风筝实验的一些要点,更为学生的复述提供了良好契机。
四、适延知识面
本课是一篇科学故事,里面涉及到较为广而深的电子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如“静电放电现象、导体、避雷针”等。在教学过程中,当学到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时,我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中了解静电放电现象: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何时感受到了静电放电现象的存在?老师与学生一起交流,秋冬季节,气候干燥,有时碰金属门柄会有一种麻麻的感觉。有时与同学一起碰到手会有一种被电的感觉。还有晚上,关灯,脱毛衣会有蓝色火花伴着“啪”的一声出现。这都是静电现象。这样的交流让学生很好地延伸了知识面并很好地理解了其两者的相似之处,体会到富兰克林的观察细致、全面。当学到“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时我补充说明纤维的特性,及理解带电现象的“怒发冲冠”时,例举干燥时节早上起来用梳子梳头,头发会竖起来,这也是带电有信号。当最后学到富兰克林根椐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我以引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课后阅读了解相关知识,去走近富兰克林,特意为学生引荐《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使本课的学习有了较深较广的延展。最后老师送学生三句相关名言共勉也延伸了课文的学习。
课堂不能完全预设,更需要太多的灵动!第一次借班上公开课,对学生读得不够透,期望值过高。当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交流体悟时,我有措手不及的奥恼的情绪增生,促使课堂灵变不够,以上有些精心设计的知识点的渗透没能如愿实行。走下讲台,一时有挥之不去的遗憾感。反思至今,我又有别样的领悟,这何尝不是一次难得的历练。
6、八年级语文《旅鼠之谜》教学反思
本堂课使用了PPT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生动了文本内容,使知识框架更加明显化、具体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学习方向的明确指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本课的重点是对旅鼠的三大奥秘有所理解,通过PPT课件的教学,顺利完成此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学习本篇科学小品文的独特写作方法,即记叙与说明结合,寓知识于叙事中,在对话中不知不觉就接受了科学知识,内容丰富有趣。本课的教学采用了跳读法,实现了长文短教,有效利用了课堂时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在课堂的朗读教学中,及时灵活地运用了师生分段共读的方法,利于学生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熟知程度,帮助学生查找朗读失误,体会如何更好运用朗读技巧进行文本朗读与理解。
导入新课,使用的是文本串联法,选取了七年级下册的《斑羚飞渡》作为新课导入的“药引”材料。在内容的学习中,采取了大量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学习旅鼠的繁殖能力知识时,将文本中枯燥的.文字与数字转化成结构图加以形象展示,对旅鼠的超人繁殖能力在惊叹之余有了形象的感知。将抽象变为形象,将数字化为具体。
本堂的教学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在成语学习环节中,没有注意将知识具体化,即未对个别较难成语给予一点提示性释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成语积累学习。还可以采用竞赛形式,让学生实现成语的拓展性积累学习。
课堂教学中尽量做到将文本教学内容内化,帮助自己用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与学习反映,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7、八年级语文《旅鼠之谜》教学反思
我通过学习王法宝老师的教学反思,知道了备课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所以对每一节课一定要用“心”去设计,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就会导致课堂教学层次不清、缺乏明确的目标。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不能有效地引导和控制,全由学生的兴趣牵引,这样的课堂效率肯定是比较低的。所以,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认真备课是关键。备好一堂课首先必须吃透课程标准、熟读教材、充分了解学生,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其次要考虑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要关注全体学生,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法,教法必须服务于学法,学法指导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
一堂课分几个步骤,每个步骤有分那几个环节,哪些环节比较重要,一定做到心中有数。二次备课很重要,有些环节可能是效率很低或根本没有实效的环节及时删去,在上课过程中有时会有一些非常好的又是“灵光一现”的好的方法,这时要及时做好记录,有时等上完课就会想不起来了。这样经过多次修改的教学设计,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根据这些在本周学习旅鼠之谜时,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交流含“鼠“字的成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出示的旅鼠和北极的图片,让学生对旅鼠有个直观的了解,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也吸引了学生好奇的目光,让学生饶有兴趣地研读课文。
学生合作探究问题时,我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并采用了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的多种评价方式,几个问题都由集体智慧来归纳总结了。自定义动画生动地再现了旅鼠繁殖能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给我们的启示,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来思考问题。
收集的其他动物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了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奇异现象,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读写结合提供了素材。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来看,百分之九十的同学能成功地运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手法来写其他动物的奇异现象。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发言不积极,口头表述不清晰;解读课文的思维不够开阔。如果让学生以“我是旅鼠”的身份来自我介绍,课堂气氛会更活跃一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趣味性,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敢说、多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8、五年级语文课《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他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秘密。 以引读的方式带出第二自然段,重点让学生领悟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也是针对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阅读练习中过渡句的寻找准确率不高,作文训练中还没学会合理地用上过渡句)来设计的'。课文条理清楚,也要求全文复述,所以我在教学3——4自然段时,先要求学生较快地默读,既而思考:这个谜是怎样一步步被富兰克林解开的呢?在指名回答后相机板书:观察推测实验。对于“讥讽”理解得不够到位。我在自己班里对到位。我在自己班里学生提出了提前阅读《拓展阅读》的要求,学生对富兰克林的出生、背景等有了一些了解。这次上课,学生对这些不够了解,感觉设计上可以再细化一些,可以简单介绍背景资料,说不定学生对富兰克林面对重重压力下的决心和信心理解就要深刻些。在交流的目的既是要学生对课文进一步的熟悉(包括实验时相关的一些科学常识,也是要通过朗读、想象、谈话使当时实验的场景能再现在课堂上。最后,学生脱离书本复述实验过程,效果比较显著。
实验成功后,我重点引导学生想象:记得一开始,人们对富兰克林是冷嘲热讽,那现在呢?引读第五自然段。他们会怎么说呢?(可以设想:普通人群、富兰克林的同行乃至那些当时的权威这几种人的语言、态度。)学生说得尚可。最后一段不难理解,以朗读带过,体会富兰克林并没有沉醉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继续不懈地努力,利用科学知识,发明避雷针,造福于人类的精神。学完全文后老师启发:没有大胆的怀疑就没有发明创造,没有不怕险阻、勇于实验的探索就不会推进社会的进步。最后,本着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家精神的目的,学习《综合习题》中的名人名言:
1.衡量一个人,应从他不幸之下保持勇气,信心的方式为准。
2.那些即使遇到了机会,还不敢自信必能成功的人,只能得到失败。
3.信心可以使一个人得以征服他相信可以征服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