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手指》教学反思
1、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手指》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教学这篇课文,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二、不足之处
为了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个道理,我设计了表演“五指争论”这个环节。小组各人分别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小指,争一争谁的优点多,一番争论下来,请学生谈谈体会。让他们感受到,只看到自己优点是不行的。但在让学生互相找找对方的优点,赞一赞时,学生都显得娇羞。
三、改进措施
多设计些开放的话题,扩展学生的思维,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道理。
2、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手指》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教学这篇课文,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二、不足之处
为了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个道理,我设计了表演“五指争论”这个环节。小组各人分别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小指,争一争谁的优点多,一番争论下来,请学生谈谈体会。让他们感受到,只看到自己优点是不行的。但在让学生互相找找对方的优点,赞一赞时,学生都显得娇羞。
三、改进措施
多设计些开放的话题,扩展学生的思维,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道理。
3、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手指》教学反思
《手指》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是以“把握阅读材料为大意”为主要的阅读目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认真朗读课文,通过读拼音,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并归纳总结出五根手指的特点,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在学生自学结束后,全班交流。此时,我重点引导孩子们分析了写大拇指的自然段。在学生归纳出大拇指特点的基础上,我让他们细读了这个自然段。然后我让他们学习前面的方法,去学习其他段落,找出其他手指的特点,最后学习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的两个自然段,谈谈得到了什么启示,得出“团结就是力量”。但是还有些同学读得不认真,找不出其他手指的特点,有待在作业时去补讲落实,还有读书读不出那种风趣幽默的情感。
4、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手指》教学反思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
所带班级的学生大多爱看书,语感较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对语言文字把握准确。因此,平时阅读教学中,我常常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习内容,并延伸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另一视角上形成自己的新认识,进而加深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
昨天,临时调整教学,先让学生观看《大师·丰子恺》记录片。今天教学《手指》,课后反思:增添“观看记录片”的教学内容,使阅读教学显得更为丰富和深刻了吗?
教学中,我觉得文中所写五根手指的特点,五根手指的长处与短处,学生容易把握;作者表达感悟的方法是在文末直接表达,以直接表白的形式,道出给人的启示:“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个反映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句子无华丽的辞藻,无晦涩用词,用笔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学生易于理解。
教学至此,显然没有激发本班学生的更大的阅读兴趣,还没有拓展学生独立阅读的思维空间,留下思想,提升素养。所以紧接着,我抛出如下问题:
1.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2.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刚才还是“一潭死水,波澜不惊”,马上转化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热闹场面,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
有的学生说作者喜欢食指,因为食指“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就象丰子恺的生活遭遇……
有的学生说作者喜欢大拇指,因为大拇指“身体矮胖、最肯吃苦,讨好生活的事情轮不上他”,丰子恺是一个打定主意,专心学画,把一生奉献给艺术,永不变志的人;丰子恺做任何事也一丝不苟……
有的学生说作者喜欢无名指和小指,因为无名指和小指“体态可爱,但能力薄弱”,就像《护生画集》中的小动物,需要疼爱;丰子恺的画中,不仅对人,就连对小猫小鸟,柳枝梅花都充满了温柔;丰子恺非常疼爱他的孩子,是他作画的最初的动机;丰子恺有一副菩萨心肠,同情穷苦人民……
有的学生说作者喜欢无名指和小指,因为无名指和小指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伴随丰子恺一生的三样东西中就有音乐……
有的学生说作者喜欢中指,中指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丰子恺一生都是个文质彬彬的君子……
学生中有的愿意做中指,有的愿意做大拇指,有的愿意做无名指和小指,这是因为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受到作者的精神和人格浸润。
教学《手指》,我重视“作者”这个教育因素的挖掘,组织学生观看《大师·丰子恺》记录片,了解丰子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即重视“知人论世”。这样教学,学生另有所得,深有所得。
5、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手指》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教学这篇课文,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二、不足之处
为了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个道理,我设计了表演“五指争论”这个环节。小组各人分别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小指,争一争谁的优点多,一番争论下来,请学生谈谈体会。让他们感受到,只看到自己优点是不行的。但在让学生互相找找对方的优点,赞一赞时,学生都显得娇羞。
三、改进措施
多设计些开放的话题,扩展学生的思维,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道理。
6、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竹石》教学反思
《竹石》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本诗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我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读、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课伊始,说到诗人郑燮,有些学生很陌生,但课前做了充分准备的学生知道郑燮就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他素有“诗书画”三绝。诗人十分喜爱竹,所以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竹石》。学生在了解了诗人和创作背景后,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语“咬定”“千磨万击”等词感受竹石的`高尚品质。开头用“咬定”二字,把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也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领悟了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后,再引导学生读诗,以诵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7、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学步》教学反思
《学步》以父母的口吻描述了儿子学步时的情景。文章从看到儿子蹒跚学步,联想到学步只是人生旅途的开始,希望孩子脚踏实地地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顺利地踏上人生之路,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父辈对孩子的一片深情和良苦用心。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例如:“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等。为了突破难点,将学生引进文本,一个个的成为文中的学步者,再现儿时的这个平凡而伟大的经历,那么就不难理解文中所讲的“你的'生活从此开始有了全新的内容和意义”这句话的含义了,也能体会到父母的深情厚意。我是从这几点入手的:
1、让学生再现自己的情感体验
首先,理清文章脉络,由“居然会走路、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入手,让学生找到学步的艰难。学生需精心阅读文本,体会父母的心情。
其次,让学生抓住某一片段精心阅读,归纳出有关描写心理感受的词语,诸如“胆怯”、“自豪”、“勇敢”、“新奇”、“坚持不懈”等。这就是一个感悟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的朗读训练,应该定位于朗诵。
2、体会父母的情感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这些环节的设计是本节课的亮点。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很自然地让学生走进了一种能够共鸣、能够感悟的状态,而我又利用各种契机进行了大量的语文能力的训练。例如,阅读文本时的划句做眉批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习惯的训练,积累句子并合理运用的说话训练,大规模的朗读训练,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能力的训练……
3、提升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
学生已经知道,人生只有学步,才能迈步,直至成长。在作者眼中,儿子学步的意义就在于他开始迈上了漫长的人生之旅。因此,父母会惊喜与兴奋,会赞美和欣赏,还会担忧和焦虑,更会有期望与忠告,将学生的情感提升至懂得感恩,并懂得勇敢地走好人生的坎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