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1、《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的复习》教学反思经过思考的课堂,老师游刃有余,学生思维得到拓展。不同的学生都有所进步。
1、本节课我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而且本身就是一节复习课。所以凡是学生能说清的,我绝不添言;学生说不清的,练着说;还说不明白,优秀学生引领。
2、把教学目的给孩子,把学习方案给孩子。放手让学生自主复习运算定律,并小组同学互说定义和字母表达式,并思考如何把定律和性质进行分类合理。学生的表现让我惊异。两种分类方法说的头头是道。思路清晰:可以根据四则混合运算,进行分类:加法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减法的运算性质;乘法有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除法有除法的运算性质。
还可以根据运算符号变换分类: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减法的`运算性质、除法的运算性质;乘法分配律。给学生机会,他会还你一个奇迹!
3、在乘法分配律的汇报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受阻,一方面原因是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实效性还有所欠缺,只挑选容易的定律进行交流,自主复习内容不够全面。另一方面此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也是本节课复习的重难点所在,后面习题针对此项进行了重点复习,进行了补充。
4、我认为本节课,基础练习题目全面,有口答,有分析判断,有应用题目动笔,拓展训练能够从出题者的思维角度自主发散思维,总结简便运算的规律。使简便运算更加活学活用。
2、《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引导我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很好地应用数学知识。
我在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这部分知识时,作了以下一些调整:
按照教参中的教学进程安排,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需要分两课时完成。我认为将两课时可以合并为一课时。首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相似,由两条加法定律猜想到两条乘法定律,难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两条乘法定律一起学,一方面有利于比较区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实际应用,事实上在计算应用中,这两条定律通常是结合在一起应用的。但是教学后发现,学生在应用时情况较好,但对两条定律的区分不够明确。
于是,在接下来的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运算教学时,我出示了大量的习题,分组冲关夺红旗比赛,让学生通过计算从中去发现问题,并从数学角度去探讨问题,然后再通过举例验证,让学生直观感知乘法中的一些变化规律——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因数位置不变,改变计算顺序,积也不变。
这样,学生参与非常积极,在验证的过程中学生把乘法中的这种变化规律,心领神会。由此,学生在进行简算过程中,得心应手,不但学得愉快,而且用得灵活,效果较好。
3、《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算法易模仿,算理难深入”这是孩子们学习运算是碰到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我们教师教学是面对的棘手问题,今天的主题研讨活动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诠释,既提供了理论支撑,又有了具体操作的章法可循,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这次活动先由来自北京教科院中心的贾福录老师带来的《“数的运算”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思考》微讲座,然后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运算定律》两个单元的单元整体教学说课研究,以实例帮助老师们理解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加减乘除的算理算法。贾老师对运算教学中的“承重墙”和“隔断墙”的区分,让我有了清晰的理解。承重墙“是数学的本质,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石。运算教学中的”承重墙“是:支撑学生探索算法、理解算理的重要”数学意义”;在运算学习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经验与能力。“隔断墙”是不利于学生知识建构、阻碍学生发展的数学内容及表面形式。运算教学中的“隔断墙”是不同阶段学习的运算法则、运算方法。如:凑十法、破十法、平十法等。让学生通过这些方法表面上的不同,体会到本质上的联系,就是打通“隔断墙”。
在《运算定律》单元整体设计中,我们更全面的认识了它的内涵和价值,根据前测数据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已有板块很到位。通过对学习本质、学习内容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列举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教材编排特点抓住了核心概念,从而设计出匹配的教学目标。在两位老师的解读中,我们深入解读课标、梳理教材中的前位和后位知识,从“积累模型建立的学习经验”和“凸显推理、抽象、建模思维方式的构建”两个方面入手,在问题情境、列式解答、发现规律、举例验证、算理解释、模型表达的过程中实现模型的建构,在探寻规律环节通过四个步骤完整地经历建模的全过程,从学习知识到学习方法,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沟通,真正内化运算的意义。
两位老师进运算定律单元进行了整体设计。他们从单元的内容入手进行分析,明确不同内容的层次水平和学习要求,清晰的指出了本单元的能力目标。然后分析不同年级的教材找到了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发现运算律在运算教学中具有核心地位。基于对学情,教学内容的分析,将本单元的内容打通,将具有相同特点的交换律放在一起研究,把简单的“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整合在一课时,承载起种子课的作用,让学生初步形成探究的方法,为后面探究其他运算定律做好准备。
这次课程也帮我打通很多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如:数的运算和数的意义其实是不分家的;课标提出的运算能力是正确的进行运算,在传授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加法和减法其实是单位的累加和累减;学习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时,要沟通算法之间的联系。
听了老师们的讲解和专家们的点评,使我受益匪浅。数的运算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更易理解算理,数形结合,抓住认知起点。数运算教学在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理解数的核心本质很重要。从生活经验出发,直观教学,理解抽象的内容。用实物教学,以及形象的图片讲解,非常有趣味性。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喜欢,主动去学。感谢各位老师的经验交流与分享!
通过这次的研讨,在专家老师的解读与分析,让我对数学学科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有所理解承重墙与隔断墙,今后教学实践活动中怎样把握教材所呈现的知识点间的联系,采取有效的手段引领孩子们学习数学概念,数学知识,受益匪浅。感谢专家和老师们的干货分享,对我来说是实质性的指导,正如视频所讲,我们面临同样的问题,学生算法容易模仿,算理确是难以理解,今天有了更多的方法来指导我的教学,再次感谢这次活动。
4、《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计算能力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计算教学不仅要使小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四则运算,还要求小学生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恰当地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选择合理的灵活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使计算简便。在这样的计算过程中,既要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也要注意发展小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灵活性。同时计算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专心,严格细致的学习态度,善于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计算仔细,书写工整和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小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小学生观察,记忆,注意,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就显得异常重要。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就感到很困惑,觉得非常简单的知识小学生学起来却感到很困难,总是没能达到老师自己想要的效果。
出现这种原因我觉得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小学生对所学运算定律概念模糊不清
小学生的计算离不开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内容,而掌握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
1、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易混淆
为了计算简便,解题中要训练学生合理运用运算定律,灵活解题。而在运算定律中,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非常相似,所以导致学生很容易混淆。如:25×7×4时,小学生总是把它当成分配律来计算,变成25×7+25×4或者25×7×25×4,不能理解概念。结合律的概念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对概念理解不到位,导致在做题目时,老是出现错误。尤其乘法分配律是一个特别难理解的一个定律,比较抽象,而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一个过渡时期,因此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有点困难,总是会忘了后一个数也要和那个数相乘。如:(125+8)×4,他们总是会变成125×4+8。并且特别容易把它与乘法结合律混淆,所以导致教学比较的难。
2、运算中添括号与去括号时,运算符号的改变与不改变分辨不清
如讲括号的作用时,难点是添括号、去括号时括号里边运算符号的变化规律。如:15-4-2=15-(4+2)与20÷4÷5=20÷(4+5),但是很多学生觉得因15+4+2=15+(4+2),所以应该15-4-2=15-(4+2),因为20×4×5=20×(4×5),所以应该20÷4÷5=20÷(4÷5)。这就需要让小学生在充分的计算实践的基础上,自己归纳应该怎样变化,并且知道为什么?因为定律是建立在法则的基础上的。加不加括号,用不用运算定律,最后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这条原则是不变的。只有小学生在熟练应用运算定律、括号后,积累了大量计算经验(如:4×25=100)的基础上再教简算才会显的自然、简单。简算是有效利用运算定律,括号使计算变的简单的一种计算技能,有时可直接口算,而不会改变计算结果,运用简算可提高计算速度。简算不单是在做简算题时才用,是可以随时使用的,这一点也应让小学生清楚。
3、运用乘法分配律逆运算易出错
为了计算简便,要灵活运用定律,而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却是一个难点,小学生难以理解。如计算3.4×0.125+4×0.125,本来小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得出,可是小学生很容易出现错误,(3.4+4.6)×0.125×0.125或者是直接计算,不会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但是有些学生学得比较快,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出一些不同等级的题目,可进一步深化,挖掘学生的潜能,可以让学得快的同学拓展思维依次出示:1.25×0.34+4.6+0.125和3.4÷8+4.6×0.125这样,就不会让学得快的学生觉得无聊。还有在教学中要尽量减少学生计算的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二)前后知识的相互干扰对小学生的影响
小学生都认为:我知道按顺序做是比较方便的,但这样就没有运用运算定律,就不是简便计算!也有的小学生:“我根本没仔细看过题目,因为是简便计算嘛,所以拿上来就运用运算定律。”这种错误是由于小学生不正确的简便意识所造成的,他们认为:简便计算一定要运用运算定律,否则就不是简便计算!
由于不看题,本来直接算括号时,算式会更加的简便,但是有些小学生却认为要用运算定律,式子才会简便。因此利用乘法的分配率,虽然最终答案是正确的,但是导致算式多走了弯路,反而不简便了。
(三)题目本身的数字特征对小学生的干扰
我们在学习简便计算的一个很明显的标志就是“凑整思想”。“凑整”就是利用运算定律凑成整十整百,从而达到使计算简便的效果。但“凑整”必须建立在正确并熟练运用运算定律的基础上,不能盲目地追求“凑整”,一看到可以合成起来凑成整十整百的,就不顾算式的特性,强制性的“凑整”,变成了为“凑整”而“凑整”,造成知识学习的机械性。有些题,由于受数字的干扰,小学生容易出现违背运算法则的思想错误,盲目追求“凑整”。
(四)小学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的能力欠缺
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算定律教学这一部分,教材在编排上安排的课时较短,内容既少又简单,题也典型,教材只是告诉你教什么内容,并提供范例,发挥都在于教师,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一步一步的来,一条一条的说明。所以,在上课时,检查教学效果发现小学生都掌握的不错,都会运用,可是一到他们自己课外去做时,就不会运用了,因为在前面他们学习了四则运算,从而形成了思维定势,一下子比较难改变过来,还停留在前面的学习当中,在上课时,由于老师一直在强调所以才会运用,而到了课后没有人跟他们说,就不知道怎么使用了。如:56×37+56×63,他们只会按照以前所学的从左到右的计算顺序去计算,不知道使用简便计算,灵活的运用到课堂中来。小学生很难转变所学的知识,所以导致在教学时比较困难。
5、《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新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研讨目的是12月份的“新基础”现场活动的前期随堂课的性质,虽说是随堂课的性质,但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不亚与平时的研讨课,因为本次听课的对象是华师大的吴亚萍教授。之前我好几次也洗耳恭听过她的几次评课,对我的启发和帮助是非常大的,因此对“新基础”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这次她能听我的随堂课,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正如学校领导所说的那样是对我的课堂教学的把脉与诊断。在《运算定律》这节课备课前拜读了吴教授的《小学数学新视野》,也试图想把新基础的教育理念能体现在这节课中,但是从课堂执行情况看,教学理念的更新不是搬家这样的概念,学习新基础理论也不是一种即兴状态,要想把新基础理念运用到实践上还要*平时的“练功”,那是一种主动的教学意识的转变。就目前每个教师已经形成的课堂习惯而言,这样的转变在起始阶段是艰难的。听了吴教授的评课我也了了解自己的上课状态。
一.对“从容”的重新认识
对“从容”一词的理解无非停留与遇到紧急的事情冷静、镇定不慌不忙。如果用在教学上,最多是在上课时遇到紧急的情况下也能泰然处之的一种状态。这样的状态要在刚踏上工作岗位时却是需要这样的“从容”,生怕慌乱情急之中乱了教学次序,然而已有近十年工作时间的我“从容”已不再是一向首要的教学指标了,把“拿什么来从容”应该是我的教学追求的目标。对这一词的理解已经不能停留在教师身体的层面,更应拓展到师生身心合一后的一种从容,是教师能处理各种教学意外后的一种从容,从容的背后反映了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能力。
二.对“激情”的再次认可
“激情”原本在我眼里那应该是语文老师的上课状态,因为那是课文的需要,情感培养的需要,而在数学课上如果把“激情”放在首位的话,有些喧宾夺主的味道,所以几年来课堂教学中这样的做作情绪本人一直处于不屑一顾的鄙视,长期下来在造成上课“平”的现象。在听了吴教授的评点之后,我非常赞同她提出的关键时刻释放“激情”,能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渴望。如这节课中,引导学生对规律的验证时,应对突出一些重点的关键词,能帮助学生对规律的验证有一定的指向。只有教师本身积极的投入到教学中,那么学生才有可能对你有一个“热情”的回应,这种回应主要体现的学生的思想意识上的回应。
三.对“数学素养内涵”的拓展认识
在《小学数学教师》第10期《教师应追回失落的数学素养》一文中谈到了有关数学教师的素养问题,这次吴教授也在评点中谈到了这个问题,看来面对当前的课程改革教师的数学素养是一个非常关注的问题。数学教师应当具有广泛的知识背景,不仅要明了小学数学知识的背景、地位与作用,精通小学数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小学数学内部的系统结构。其中包含四个方面: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能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积极性。2、抓住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引发进一步的思考,这些亮点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促进学生对新知理解和掌握。3、合理运用数学知识迁移,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水平,进行合理的数学知识迁移,从而为新知的形成成为可能,变繁琐为简单数学知识学习,变枯燥为有趣数学知识学习。4、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思考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给学生带的绝不仅仅是会解更多的数学题,而是非数学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是目前作为教师的我只注重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时缺少思考的方面,数学学科质量不能仅仅停留于学生“做”的过程,忽视了自身“思与行”的反思。
四.重新认识“数学学科育人价值”
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在我眼中无非是培养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就可以了。听了吴教授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阐述后,我觉得“人人都是教育者”这句话的真正理解。作为无论你是哪门学科的教师,都应该充分挖掘育人资源,因为这是每个教师共同的责任。
“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的改革,从原来关注数学知识的层面向更深的层次开发。数学学科对于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数学知识本身以外,至少还可以提供学生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系统,使学生具有数学的语言系统;可以提供学生认识事物数量、数形关系及转换的不同路径和独特的视角,使学生具有数学的眼光;可以提供学生发现事物数量、数形关系及转换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使学生具有数学的头脑;可以提供学生一种惟有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才有可能经历和体验并建立起来的独特的思维方式。
“教书”是为了“育人”,“育人”就需要育人的资源,这样的资源来自:1.以数学知识的内在结构作为育人资源
2.以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作为育人资源
3.以数学发明的人和历史作为育人资源
4.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作为育人资源
5.以开放的问题设计提升数学教学的育人质量。
一堂短短的35分钟的课,在专家眼里可以发现许多问题,看来作为教师不应该停下学习的脚步,时代的需求远远超过你想象的速度。学习的态度也不能忙于求成,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对内容的本质的理解。
6、四年级教学上册《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定律是人教版四年级教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初步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运用,难点是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本节课,我利用三代导学案进行教学,让学生依据自学导读单在前一天晚上自学本节课的内容,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表达方法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课堂上我们就直接同桌交流自学导读单内容,老师只巡视,不讲评。在交流完自学导读单之后,我们就开始完成分层训练的第一题,这道题是根据已知的等式,写出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通过这道题让学生回顾并展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及字母表示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所以我在黑板上进行了板书。其实分层训练第一题的处理,承载着教学新知的任务,只不过这个新知学生已经提前预习了,课堂上只是一个学生的'展示和老师的点拨。分层训练的第二题,是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填空,对运算定律起到进一步巩固的作用。分层训练的第三题是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到这种题,所以就安排学生先做第一题,并让两个学生演板,一个学生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并不简便,另一个学生是用加法结合律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因为后两个数正好能凑成整百的数。这样,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哪一种方法简便,并且知道了简便的方法就是利用加法运算定律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放在一起相加。接着,让学生完成后两道题,这时,应该有一部分学生能够比较顺利的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困难,我看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发现哪两个数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通过今天的作业来看,今天的内容学生掌握的并不好,还需要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加强练习,不断提高运算的能力。
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学生交流的习惯还没有养成,还不能做到完成后就自觉交流。全班的交流也应该有选择的进行,而不是每道题都交流,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对重难点的内容加以练习和点拨。本节课的难点是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突破这个难点的方法是找出算式中哪两个数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课堂上应该把这个方法告诉学生,比如看两个数个位上的数能否凑成整十数。还有学生的做题格式,还需老师的示范。
总之,本节课看似流程齐全,学生活动积极,但是细节处理还不够得当,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7、《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形成知识体系,教师在充分备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为大家奉献了一节实效又实用的课堂。教师能根据旧知与新知的结合点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教学中,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但并未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抽象出异同。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种运算定律的区别,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教师在总结时不能简单说说收获,可以提一个思维拓展的问题。如:学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你还会想到什么呢?学生猜测后思绪会飞扬起来,甚至会问老师,亲自动手实践。只有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层”走向“深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8、《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的复习》教学反思
《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的复习》教学反思经过思考的课堂,老师游刃有余,学生思维得到拓展。不同的学生都有所进步。
1、本节课我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而且本身就是一节复习课。所以凡是学生能说清的,我绝不添言;学生说不清的,练着说;还说不明白,优秀学生引领。
2、把教学目的给孩子,把学习方案给孩子。放手让学生自主复习运算定律,并小组同学互说定义和字母表达式,并思考如何把定律和性质进行分类合理。学生的表现让我惊异。两种分类方法说的头头是道。思路清晰:可以根据四则混合运算,进行分类:加法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减法的运算性质;乘法有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除法有除法的运算性质。
还可以根据运算符号变换分类: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减法的`运算性质、除法的运算性质;乘法分配律。给学生机会,他会还你一个奇迹!
3、在乘法分配律的汇报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受阻,一方面原因是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实效性还有所欠缺,只挑选容易的定律进行交流,自主复习内容不够全面。另一方面此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也是本节课复习的重难点所在,后面习题针对此项进行了重点复习,进行了补充。
4、我认为本节课,基础练习题目全面,有口答,有分析判断,有应用题目动笔,拓展训练能够从出题者的思维角度自主发散思维,总结简便运算的规律。使简便运算更加活学活用。
9、《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计算能力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计算教学不仅要使小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四则运算,还要求小学生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恰当地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选择合理的灵活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使计算简便。
在这样的计算过程中,既要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也要注意发展小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灵活性。同时计算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专心,严格细致的学习态度,善于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计算仔细,书写工整和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
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小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小学生观察,记忆,注意,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就显得异常重要。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就感到很困惑,觉得非常简单的知识小学生学起来却感到很困难,总是没能达到老师自己想要的效果。
出现这种原因我觉得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小学生对所学运算定律概念模糊不清
小学生的计算离不开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内容,而掌握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
1、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易混淆
为了计算简便,解题中要训练学生合理运用运算定律,灵活解题。而在运算定律中,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非常相似,所以导致学生很容易混淆。如:25×7×4时,小学生总是把它当成分配律来计算,变成25×7+25×4或者25×7×25×4,不能理解概念。结合律的概念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对概念理解不到位,导致在做题目时,老是出现错误。尤其乘法分配律是一个特别难理解的一个定律,比较抽象,而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一个过渡时期,因此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有点困难,总是会忘了后一个数也要和那个数相乘。如:(125+8)×4,他们总是会变成125×4+8。并且特别容易把它与乘法结合律混淆,所以导致教学比较的难。
2、运算中添括号与去括号时,运算符号的改变与不改变分辨不清
如讲括号的作用时,难点是添括号、去括号时括号里边运算符号的变化规律。如:15—4—2=15—(4+2)与20÷4÷5=20÷(4+5),但是很多学生觉得因15+4+2=15+(4+2),所以应该15—4—2=15—(4+2),因为20×4×5=20×(4×5),所以应该20÷4÷5=20÷(4÷5)。这就需要让小学生在充分的计算实践的基础上,自己归纳应该怎样变化,并且知道为什么?因为定律是建立在法则的基础上的。加不加括号,用不用运算定律,最后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这条原则是不变的。只有小学生在熟练应用运算定律、括号后,积累了大量计算经验(如:4×25=100)的基础上再教简算才会显的自然、简单。简算是有效利用运算定律,括号使计算变的`简单的一种计算技能,有时可直接口算,而不会改变计算结果,运用简算可提高计算速度。简算不单是在做简算题时才用,是可以随时使用的,这一点也应让小学生清楚。
3、运用乘法分配律逆运算易出错
为了计算简便,要灵活运用定律,而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却是一个难点,小学生难以理解。如计算3.4×0.125+4×0.125,本来小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得出,可是小学生很容易出现错误,(3.4+4。6)×0.125×0。125或者是直接计算,不会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但是有些学生学得比较快,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出一些不同等级的题目,可进一步深化,挖掘学生的潜能,可以让学得快的同学拓展思维依次出示:1.25×0.34+4。6+0.125和3。4÷8+4.6×0。125这样,就不会让学得快的学生觉得无聊。还有在教学中要尽量减少学生计算的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二)前后知识的相互干扰对小学生的影响
小学生都认为:我知道按顺序做是比较方便的,但这样就没有运用运算定律,就不是简便计算!也有的小学生:“我根本没仔细看过题目,因为是简便计算嘛,所以拿上来就运用运算定律。”这种错误是由于小学生不正确的简便意识所造成的,他们认为:简便计算一定要运用运算定律,否则就不是简便计算!
由于不看题,本来直接算括号时,算式会更加的简便,但是有些小学生却认为要用运算定律,式子才会简便。因此利用乘法的分配率,虽然最终答案是正确的,但是导致算式多走了弯路,反而不简便了。
(三)题目本身的数字特征对小学生的干扰
我们在学习简便计算的一个很明显的标志就是“凑整思想”。“凑整”就是利用运算定律凑成整十整百,从而达到使计算简便的效果。但“凑整”必须建立在正确并熟练运用运算定律的基础上,不能盲目地追求“凑整”,一看到可以合成起来凑成整十整百的,就不顾算式的特性,强制性的“凑整”,变成了为“凑整”而“凑整”,造成知识学习的机械性。有些题,由于受数字的干扰,小学生容易出现违背运算法则的思想错误,盲目追求“凑整”。
(四)小学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的能力欠缺
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算定律教学这一部分,教材在编排上安排的课时较短,内容既少又简单,题也典型,教材只是告诉你教什么内容,并提供范例,发挥都在于教师,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一步一步的来,一条一条的说明。所以,在上课时,检查教学效果发现小学生都掌握的不错,都会运用,可是一到他们自己课外去做时,就不会运用了,因为在前面他们学习了四则运算,从而形成了思维定势,一下子比较难改变过来,还停留在前面的学习当中,在上课时,由于老师一直在强调所以才会运用,而到了课后没有人跟他们说,就不知道怎么使用了。如:56×37+56×63,他们只会按照以前所学的从左到右的计算顺序去计算,不知道使用简便计算,灵活的运用到课堂中来。小学生很难转变所学的知识,所以导致在教学时比较困难。
10、《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新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研讨目的是12月份的“新基础”现场活动的前期随堂课的性质,虽说是随堂课的性质,但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不亚与平时的研讨课,因为本次听课的对象是华师大的吴亚萍教授。之前我好几次也洗耳恭听过她的几次评课,对我的启发和帮助是非常大的,因此对“新基础”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这次她能听我的随堂课,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正如学校领导所说的那样是对我的课堂教学的把脉与诊断。在《运算定律》这节课备课前拜读了吴教授的《小学数学新视野》,也试图想把新基础的教育理念能体现在这节课中,但是从课堂执行情况看,教学理念的更新不是搬家这样的概念,学习新基础理论也不是一种即兴状态,要想把新基础理念运用到实践上还要*平时的“练功”,那是一种主动的教学意识的转变。就目前每个教师已经形成的课堂习惯而言,这样的转变在起始阶段是艰难的。听了吴教授的评课我也了了解自己的上课状态。
一.对“从容”的重新认识
对“从容”一词的理解无非停留与遇到紧急的事情冷静、镇定不慌不忙。如果用在教学上,最多是在上课时遇到紧急的情况下也能泰然处之的一种状态。这样的状态要在刚踏上工作岗位时却是需要这样的'“从容”,生怕慌乱情急之中乱了教学次序,然而已有近十年工作时间的我“从容”已不再是一向首要的教学指标了,把“拿什么来从容”应该是我的教学追求的目标。对这一词的理解已经不能停留在教师身体的层面,更应拓展到师生身心合一后的一种从容,是教师能处理各种教学意外后的一种从容,从容的背后反映了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能力。
二.对“激情”的再次认可
“激情”原本在我眼里那应该是语文老师的上课状态,因为那是课文的需要,情感培养的需要,而在数学课上如果把“激情”放在首位的话,有些喧宾夺主的味道,所以几年来课堂教学中这样的做作情绪本人一直处于不屑一顾的鄙视,长期下来在造成上课“平”的现象。在听了吴教授的评点之后,我非常赞同她提出的关键时刻释放“激情”,能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这节课中,引导学生对规律的验证时,应对突出一些重点的关键词,能帮助学生对规律的验证有一定的指向。只有教师本身积极的投入到教学中,那么学生才有可能对你有一个“热情”的回应,这种回应主要体现的学生的思想意识上的回应。
三.对“数学素养内涵”的拓展认识
在《小学数学教师》第10期《教师应追回失落的数学素养》一文中谈到了有关数学教师的素养问题,这次吴教授也在评点中谈到了这个问题,看来面对当前的课程改革教师的数学素养是一个非常关注的问题。数学教师应当具有广泛的知识背景,不仅要明了小学数学知识的背景、地位与作用,精通小学数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小学数学内部的系统结构。其中包含四个方面: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能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积极性。
2、抓住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引发进一步的思考,这些亮点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促进学生对新知理解和掌握。
3、合理运用数学知识迁移,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水平,进行合理的数学知识迁移,从而为新知的形成成为可能,变繁琐为简单数学知识学习,变枯燥为有趣数学知识学习。
4、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思考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给学生带的绝不仅仅是会解更多的数学题,而是非数学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是目前作为教师的我只注重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时缺少思考的方面,数学学科质量不能仅仅停留于学生“做”的过程,忽视了自身“思与行”的反思。
四.重新认识“数学学科育人价值”
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在我眼中无非是培养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就可以了。听了吴教授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阐述后,我觉得“人人都是教育者”这句话的真正理解。作为无论你是哪门学科的教师,都应该充分挖掘育人资源,因为这是每个教师共同的责任。“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的改革,从原来关注数学知识的层面向更深的层次开发。数学学科对于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数学知识本身以外,至少还可以提供学生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系统,使学生具有数学的语言系统;可以提供学生认识事物数量、数形关系及转换的不同路径和独特的视角,使学生具有数学的眼光;可以提供学生发现事物数量、数形关系及转换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使学生具有数学的头脑;可以提供学生一种惟有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才有可能经历和体验并建立起来的独特的思维方式。
“教书”是为了“育人”,“育人”就需要育人的资源,这样的资源来自:
1.以数学知识的内在结构作为育人资源
2.以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作为育人资源
3.以数学发明的人和历史作为育人资源4.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作为育人资源 5.以开放的问题设计提升数学教学的育人质量。一堂短短的35分钟的课,在专家眼里可以发现许多问题,看来作为教师不应该停下学习的脚步,时代的需求远远超过你想象的速度。学习的态度也不能忙于求成,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对内容的本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