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和同为一家》优秀教学反思
1、七年级历史下册《和同为一家》优秀教学反思
本人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非常的仓促,因为3.15日学校领导通知说3.16日教研员来听我的课只有短短的半天时间还要精心的去准备一堂高质量的公开课对于我一个外行来说真的有些难度,所以只有硬着头皮来讲,导致课后觉得本课讲得很不尽人意,后来经过教研员的点拨指导最后写出这篇反思以供自己今后的学习。
从课本内容上来讲,课程设计的是少数民族的历史,而且文中介绍的少数民族在以往的学习中从未提及,今天突然造访,文中介绍了5个少数民族内容不少,其中吐蕃是本课的重点,其他民族的内容属阅读,自学部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对少数民族的历史知之甚少。很多知识也很难能够产生共鸣从我本人的角度来讲一方面,觉得对少数民族历史的讲解很富有挑战性,因为大多数人不慎了解,需要科学生动的知识传授。另一方面,我们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保存资料不足,确实研究不多,很多东西都是粗枝大叶且略显枯燥,想讲好不容易。
在授课上,为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认识,我特意找来了《步辇图》和学生们一起分析图中禄东赞和唐太宗的表情,心里活动,并且在课前三分钟演讲时一位同学也讲到了有关禄东赞求婚的事情,在加上我设计了3个小问题让学生具体去体会唐与吐蕃之间的往来关系,但是在讲唐与吐蕃的关系时所涉及到的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时我只是一带而过没有详细的去讲解这样就使学生在不是很清楚的情况下就跳跃到了“合同为一家”上,这对于这堂课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漏洞。在以后的三堂课上我及时的纠正过来发现学生的反应和前一个班确实相差很大,这应该是我的失误之笔。
本科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换来了和谐友好的民族关系这也组成了唐初的盛世局面。我感觉这个内容我虽提到了但是在讲解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缺欠的,过度也不过顺畅和精准。看来内容之间的过渡衔接真的需要一定的教学功力,这方面我有待学习,总结和反思。
平时我愿意自己或者找学生给大家讲点和课文内容有关的小故事但是,我发现除此之外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学生掌握情况,课外知识延伸,引发思考等都是不可忽视的,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不是看老师怎么讲的天花乱坠,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创造自己的课堂特色。
其实这节课可以做一些历史剧表演但是由于时间太仓促且学生的经力有限只能放弃,这我觉得很遗憾,因为我觉的在活动中快乐在快乐中学习是一件很好的事,无奈没有时间。
2、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优秀教学反思
在上《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节课中,注意贴近学生的现实,贴近学生的`生活,所运用的事例都是学生的身边事、日常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就是事例的参与者,真正把自己置身于这种情境中来学习和思考问题。因此,学生对本课有较大的热情,能积极思索,较好地掌握了知识,达到了知识和情感的内化。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懂得了“情绪不同,结果不同”的道理,但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易冲动,不稳定,不成熟,自我控制力差,加之目前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在家中倍受关注,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较为严重,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不考虑他人的感受,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绪反应强烈,波动性大。通过本节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合理地宣泄和调控自己的情绪,引导学生做情绪的主人,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七年级生物下册《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优秀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如果只是按照课本来讲述,对于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在历史中也学过一些相关内容。如何激起学的学习兴趣,使这节课上得有新意并与历史课的内容有区别呢?我采用的是讲解加视屏资料的方式,尤其是视屏资料,我选用的是《自然密码》中的人类的起源,学生看的非常过瘾,直喊没有看够。几个班上下来学生都觉得有趣,学的都很用心。以后,在资料的'选择上还是要多下功夫,寓教于乐,让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这才是我所要追求的。
另外,关于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这方面知识少,不要耽误太多时间,可直接讲给学生听。
4、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借鉴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出示学习目标,实现目标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四个自学提示的设置,引导学生完成本课的自学任务,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新课授课任务完成后通过试卷测试,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实现当堂训练,发现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使课后巩固有针对性。
在上课之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优美的旋律中本课的1271次历史列车启程,这样很自然的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已经置身于美丽的蒙古草原,也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愿望。
针对本课涉及到的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马可波罗等历史任务,我主要集中于成吉思汗和文天祥两位人物的事迹去启发学生思考,学习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如:通过讲述成吉思汗的故事,学习他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在讲到文天祥的抗元斗争时,我通过抛出问题“文天祥抗元斗争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感受到文天祥不畏民族压迫的崇高的民族气节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它与元朝统一并不矛盾,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从而达到了历史学科対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标。
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如提问王汉青同学回答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谁的诗?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以及父母为什么取名叫汉青?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讲到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时,通过自学提示,启发学生思考:我国56个民族中有一个是在元朝时形成的。你能说出这个民族的名称吗?你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吗?除此以外,元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还有哪些表现?我让班级里的回斌同学(回族)来回答,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同时也使同学们感受到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最重要的.是通过大家共同学习回族的形成,不但知道回族是蒙、汉、维吾尔、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杂居相处互相通婚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回斌知道自己民族的来源,知道自己很聪明,坚定了努力学习的信念。
本课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关于成吉思汗和文天祥的故事,主要由教师讲述,学生讲述的较少,如果在课前老师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能有针对性的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历史人物的故事,课堂效果会更好,也会更加锻炼学生的收集材料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在时间分配上,前边的内容更紧凑一些,试卷可当堂订正,及时反馈。在教学时,语言应更精炼,尤其是过渡性的语言。
5、七年级历史下册《隋唐文化》教学反思
上了《隋唐文化》这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课学习主题,然后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完成学习目标,反思此课,我感觉最大的遗憾是学生学习的情绪由高涨走向平静最后陷于低落。静静地思考,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组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出现了偏差:只考虑了“我应该怎样教”,而忽略了“学生想怎样学”,课堂上完全按照备课时预设的进行,虽然备课时也考虑了学生的因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给学生留出自主活动的空间没有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让他们沿着自己的思路继续前行,即没有让学生自己从身边的、熟知的知识谈起到引出未知知识,也没有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质疑的时间。
课堂教学中应该为学生的活动留下空间,而且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时刻把握着“学生想怎样学”。不能用自己的问题牵着学生的思维走,学生根本没有自我思考活动的空间。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后把“发球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自学、提问、争辩来完成学习目标,学生在此种开放、宽松的环境中思维也很活跃,思考也很深刻,提出一些教学设计外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这节课,让我体会到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时,要真正做到教师、学生的角色换位:如果我是学生我想怎样去学,我想知道哪些问题……,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际相脱离,教学设计中虽然考虑了学生的因素,但在实际教学中又不知不觉地陷于“老一套”的以教师为主的做法中,这也是今后我应该非常注意改正的地方,即把新课程的理念切实地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而不是只挂在口头上。
6、七年级历史下册《和同为一家》教学反思
一、授课中,为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认识,我特意找来《国宝档案之歩辇图》的视频影片,因为里面的.内容涉及到了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以及吐蕃特使禄东赞求亲的故事。在播放视频之前,我特意设置了4个问题,让学生去具体体会唐蕃之间的往来和关系,结果应该是令人满意的。但从中我也发现一点问题:如果能对视频能做好精确的片段选择和截取就更好了,对于电脑技术上的东西,看来我还是要加强。
二、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换来了和谐友好的民族关系,这也组成了唐初盛世局面。我感觉这个内容我虽然讲到了,但在讲解过程中总觉得过渡得不够顺畅和精准。看来内容之间的过渡衔接真的是需要一定教学功力的,这方面也有待不断的学习、总结和反思。
三、这次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前面引入时间长了点,导致在讲授唐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时非常赶,还有点尾巴没讲玩。现在想想,这部分内容因为是阅读自学部分,所以也可以见机行事,让学生课下自己总结归纳,下节课上课的时候用两三分钟的时间一起完成,这样这节课就显得既完整有从容。
7、七年级历史下册《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反思
追问碰撞思维“火花”
本周在上《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作了充分的预习,然后通过课件把知识作了系统的整合与归纳,并注重了新旧知识的链接,同类问题的“串联”。学生在展示基础知识时我适时的添加追问,当学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我曾问道“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是谁?”学到元朝灭亡南宋时我曾问道“和南宋并立过的政权有哪几个?”“在中国古代史上元朝是第几次完成统一?”“到现在为止我们所学的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有哪几个?”学到元朝运河时我把隋朝、元朝的运河图同时投放出来,并追问道“两朝运河有何异同?”当学到元朝的行省制度时我又问道“省级制度始于元朝,那县制始于哪个朝代?”当这些问题适时抛出时,同学们有时面面相觑思考着什么,有时议论纷纷商议着什么,此时我看得出来学生的思维闸门被打开,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的互助有实效、学生的讨论有意义。我深深感到在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适时的追问能让学生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下课了,一位学生喊道“这节课怎么快呀?”我暗喜、我暗道“你投入了”。
8、七年级历史下册《和同为一家》优秀教学反思
本人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非常的仓促,因为3.15日学校领导通知说3.16日教研员来听我的课只有短短的半天时间还要精心的去准备一堂高质量的公开课对于我一个外行来说真的有些难度,所以只有硬着头皮来讲,导致课后觉得本课讲得很不尽人意,后来经过教研员的点拨指导最后写出这篇反思以供自己今后的学习。
从课本内容上来讲,课程设计的是少数民族的历史,而且文中介绍的少数民族在以往的学习中从未提及,今天突然造访,文中介绍了5个少数民族内容不少,其中吐蕃是本课的重点,其他民族的内容属阅读,自学部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对少数民族的历史知之甚少。很多知识也很难能够产生共鸣从我本人的角度来讲一方面,觉得对少数民族历史的讲解很富有挑战性,因为大多数人不慎了解,需要科学生动的知识传授。另一方面,我们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保存资料不足,确实研究不多,很多东西都是粗枝大叶且略显枯燥,想讲好不容易。
在授课上,为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认识,我特意找来了《步辇图》和学生们一起分析图中禄东赞和唐太宗的表情,心里活动,并且在课前三分钟演讲时一位同学也讲到了有关禄东赞求婚的事情,在加上我设计了3个小问题让学生具体去体会唐与吐蕃之间的往来关系,但是在讲唐与吐蕃的关系时所涉及到的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时我只是一带而过没有详细的去讲解这样就使学生在不是很清楚的情况下就跳跃到了“合同为一家”上,这对于这堂课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漏洞。在以后的三堂课上我及时的纠正过来发现学生的反应和前一个班确实相差很大,这应该是我的失误之笔。
本科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换来了和谐友好的民族关系这也组成了唐初的盛世局面。我感觉这个内容我虽提到了但是在讲解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缺欠的,过度也不过顺畅和精准。看来内容之间的过渡衔接真的需要一定的教学功力,这方面我有待学习,总结和反思。
平时我愿意自己或者找学生给大家讲点和课文内容有关的小故事但是,我发现除此之外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学生掌握情况,课外知识延伸,引发思考等都是不可忽视的,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不是看老师怎么讲的天花乱坠,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创造自己的课堂特色。
其实这节课可以做一些历史剧表演但是由于时间太仓促且学生的经力有限只能放弃,这我觉得很遗憾,因为我觉的在活动中快乐在快乐中学习是一件很好的事,无奈没有时间。
9、二年级下册《语文七色光》优秀教学反思
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课堂上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还要注重听、说、读、写等能力的综合发展,为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和,以及书本知识与实践运用的结合奠定基础。
讲课前我做了充分准备,上网查了有关“团结合作”方面的名言、谚语、俗语等资料,制作了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并根据教学内容以申奥为主线,由浅入深设计了练习题,有机地把教学内容融入到情境中。对于区分形近字,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教学时,学生的创造力和发现也是我没有想到的。先接触的两组形近字,“脑”和“恼”,“到”和“倒”。课堂上学生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脑”的理解:因为表示人的身体器官的字多数都带有‘月 字旁,所以‘月 字旁的“脑”可以组词大脑、头脑;而“烦恼、苦恼”多数与心情有关,所以是“忄”旁。对于“到和倒”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倒水”是人倒水喝,所以是“亻”旁;课堂上全体学生发言积极,学习兴趣高涨。
虽然课堂上学生掌握了一些知识,但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总结有以下几点:
1、要注重学习过程评价
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除了给予学生有效指导外,还应给予学生多一些鼓励,特别是一些学困生,哪怕活动过程的一点点进步和收获,都应充分肯定。
2、课堂上要注重调控
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在这堂课中主要是学生听和说的习惯不好,只注意自己要说,不注意认真听别人的.发言;今后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注重培养他们的听说能力;要善于营造气氛,在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纪律要活而不乱。
这堂课让我又一次深刻地感受到,实施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组织教学时,必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我将为之而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