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里的故事》教学反思
1、《粽子里的故事》教学反思
今天终于迎来了我的公开课——《粽子里的故事》,格外兴奋。绘本《粽子里的故事》,以老奶奶粽子里的故事为线索,展开故事,描述了小动物吃了粽子以想讲故事,但是又讲不出故事,引出小动物想办法去找小姑娘来讲故事,但是由于小动物不会说话,一起冲上去,结果把小姑娘吓跑了!后来小动物又想了种蘑菇的好办法来请小姑娘,最后在蘑菇的指引下,小姑娘来到了老奶奶家,吃到了包有故事的粽子,并给它们讲故事的情节。故事画面清晰,情节简单有趣,句式重复,我想很适合大班幼儿的阅读、理解及讲述。
整堂课下来,我觉得总体效果还不错,孩子们都理解了故事的内容,深深地体会到了故事中老奶奶和小动物不同的心情变化。在课堂中,气氛浓厚,孩子们表现很活跃,非常不错。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没有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孩子们。整个过程,我本想以孩子为主体,自己慢慢引导他们看图说话,想给孩子们充分的发挥空间,激发他们想说、敢说、乐说的欲望,但是我这一部分做的`不够好,引导的不够透彻。这主要体现:
1在小动物吃粽子的环节。在孩子们回答之后,我只是简单地让他们连起来说了一遍,处理的不是很完善,如果我采取不同的形式或者哧励的形式再让他们多说几遍,我想后来的环节孩子们领悟得会会更好,说的也会更完整!
2、没有把故事中好听的、优美的词语加进去。让幼儿积累更多的词汇和短语。
3、整堂课,我显得有点急,在每个环节交接的时候,我的语言引导的不够妥当。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怀着一颗平常心看待事情。《粽子里的故事》这节课不仅带给孩子许多的快乐,培 养了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锻炼了我,
给了我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我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进一步成长,不断进取,更加完善自己。
2、《天鹅的故事》的教学反思
《天鹅的故事》讲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齐心协力勇敢破冰,最后找到了食物的感人故事,赞扬了老天鹅勇敢奉献的品质和众天鹅团结合作的可贵精神。反思今天的课堂教学,感触颇深:
1、尊重学生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教学伊始,回顾了课文主要内容后,让学生找到描写天鹅破冰的感人场面,再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腾空而起”“重重地”“像石头似的”来体会老天鹅的勇敢、奋不顾身和无私奉献。在体会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说、充分地读,再加上教师适当的语言描述,感觉教学效果还不错。课文中三次写到天鹅的叫声,每次天鹅所处的情况不同,心情也不同,含义更不同。我让学生在交流第一次的叫声时,有的学生说因为找不到食物,天鹅很无奈、伤心,叫声应读得低缓,我教学预设时也是这么想的。没想到我请一个同学起来读时,他读得很快,我问他为什么这样读,他说,天鹅找不到食物会很着急。我茅塞顿开:是呀,“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怎能要求学生只有一种答案呢?于是,我又请他读了一次。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不偏离文本价值的多元理解。
2、读“霸”全文
朗读是学生培养和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领悟、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课就应该书声琅琅。这堂课我以读贯穿全文,朗读形式多样。有指读、男女生读、引读、速读、齐读等,有词语的朗读,也有句子的朗读、场面的朗读,如“腾空而起”这个词体现了老天鹅的勇敢奉献、智慧果断,我就指名让学生读,读出老天鹅的“飞得高”、“飞得有力”。老天鹅反复地用身躯撞击冰面的画面,还有众天鹅热火朝天的破冰场面,我都让学生的激情在读中飞扬。
3、 展开想象
语文学习离不开想象,学生需要根据文字来想象它所描绘的内容,从而获得美的体验,而且语文课本中还留有许多空白,更需要学生去想象填补。这堂课中,我设计了几处想象说话,如想象老天鹅几次撞击后会怎样,通过想象体会它的勇敢、坚韧;想象看着老天鹅用身体破冰,别的天鹅会怎么想、怎么做,引导学生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想象天鹅破冰成功后,会胜利欢呼些什么。通过一系列的想象,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情感得到了升华。
3、《天鹅的故事》的教学反思
粉色玫瑰老师执教的是《天鹅的故事》中的第一课时。听完课,我看了粉色玫瑰的教学设计,对比课堂教学实况,好像有一些出入,不知是临时做了调整,还是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果能先看看执教老师的自我反思,评课也会比较准确到位一些。所以,建议大家以后都将自己的反思一起传上来。不在于长短多少,只要把自己上完课后的一个基本的自我认识写下来就行,可以谈谈感受,也可以做个设计说明。
粉色玫瑰老师的教学理念体现了课标精神和年级特征,目标定位也比较准确。如在第一课时,她就拟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大意,练习分段。
2、学会7个生字,理解生词。
3、初步感受课文所传递的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美好品质。品读好最抓心的第五重点自然段。
从课堂实施来看,粉色玫瑰老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其中前两个教学目标落实得十分到位,体现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1、预习扎实。课堂伊始,老师提出“通过预习,你了解了什么?”一个孩子说他知道天鹅的故事发生在30年前;另一个孩子说他了解到斯杰潘老人曾经是个很爱打猎的人;第三个孩子概括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觉得这个环节设计得好,将预习落到了实处了,不仅有布置,而且有检查,检查的结果就是学生学习本文的一个基本学情,而这,不就是教学的起点吗?
2、字词教学扎实。老师课前将本课生字带拼音组新词板书出来,然后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进行生字词的检查,检查分五个步骤:
(1)齐读生字;
(2)快速记忆字音,想一想哪些字音要特别注意的,指名提醒读音,易错字多读几遍。
(3)老师擦去注音,再齐读生字。
(4)开火车读生字,先是按顺序读,然后是随机抽取生字读。
(5)指名给生字组词。如此检查,即面向全体,又重个别指导;即重字音,又重字义,应该是扎实有效的。
3、分段指导扎实。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理清课文脉络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对这个重难点的突破,粉色玫瑰老师也做得较好,体现了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她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看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它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写出你的感受。”指导学生“读书时一段一段地读,读完以后想一想这个自然段写什么?”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本文有几个自然段?写天鹅的故事的是哪几个自然段?”激励学生“真聪明!每个同学都认真地读了课文,只有认真地读课文,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当学生出现了不同的观点的时候,她说:“分段没有唯一的标准,思考的角度不同,分段的结果也往往不一样。”并重点引导学生精读过渡段,弄清过渡段在文中承上启上的作用,以及根据它与上下段联系的紧密程度确定它所归属的逻辑段。我认为这样的指导是扎实的,这样的课堂是真实的。
最后也提一点小小建议:本课的生字词教学固然是扎实有效的,但鉴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中年级阅读教学任务重、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字自学能力这三方面的原因,生字词的教学环节还是应该缩减一些时间,抓住易错字重点指导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果在此处腾出些时间,那么第三个教学目标“品读好最抓心的第五重点自然段”就能有充裕的时间落实完成了。
4、《黑森林里的故事》教学反思
上周我们小博士幼儿园的名师--章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音乐课。对于音乐课幼儿都比较感兴趣。但这次的是音乐欣赏课是让幼儿听、来感受音乐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边听音乐边看森里背景图(阴森森的),使幼儿深深融入到音乐的环境氛围中。使孩子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学习重音乐句中,教师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法与幼儿一起互动,开始是教师拍铃鼓幼儿听音乐拍手,接着是用小脚印的`图谱方式进一步熟悉乐句中的重音,再是分角色表演,在“身体小路”上走,最后利用故事情节设计了游戏,让一名幼儿扮演大灰狼,并戴上头饰,其余幼儿一起体验,给幼儿提供自我感受、自我表现的机会。每个过程都是环环相扣,使幼儿深深投入到角色中,让人意犹未尽。
最后我总结出三点:
1、教具的准备很重要,只有吸引了幼儿,才能一步步上下去,即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抓住幼儿的心。
2、教师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一堂平平淡淡的课程是上不出精彩的内容来的,只有教师用关心去设计、精心去准备了,才能为教学过程奠定基础。
3、在教学中,教师在碰到幼儿出乎意料的问题时,应有敏锐的应变能力,要回应幼儿的回答,不偏离话题。通过“学中教,教中学”的方式,反馈教学时遇到的问题。相信这样定会提高教学。
5、 《粽子里的故事》教学反思
今天终于迎来了我的公开课——《粽子里的故事》,格外兴奋。绘本《粽子里的故事》,以老奶奶粽子里的故事为线索,展开故事,描述了小动物吃了粽子以想讲故事,但是又讲不出故事,引出小动物想办法去找小姑娘来讲故事,但是由于小动物不会说话,一起冲上去,结果把小姑娘吓跑了!后来小动物又想了种蘑菇的好办法来请小姑娘,最后在蘑菇的指引下,小姑娘来到了老奶奶家,吃到了包有故事的粽子,并给它们讲故事的情节。故事画面清晰,情节简单有趣,句式重复,我想很适合大班幼儿的阅读、理解及讲述。
整堂课下来,我觉得总体效果还不错,孩子们都理解了故事的内容,深深地体会到了故事中老奶奶和小动物不同的心情变化。在课堂中,气氛浓厚,孩子们表现很活跃,非常不错。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没有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孩子们。整个过程,我本想以孩子为主体,自己慢慢引导他们看图说话,想给孩子们充分的发挥空间,激发他们想说、敢说、乐说的欲望,但是我这一部分做的`不够好,引导的不够透彻。这主要体现:
1在小动物吃粽子的环节。在孩子们回答之后,我只是简单地让他们连起来说了一遍,处理的不是很完善,如果我采取不同的形式或者哧励的形式再让他们多说几遍,我想后来的环节孩子们领悟得会会更好,说的也会更完整!
2、没有把故事中好听的、优美的词语加进去。让幼儿积累更多的词汇和短语。
3、整堂课,我显得有点急,在每个环节交接的时候,我的语言引导的不够妥当。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怀着一颗平常心看待事情。《粽子里的故事》这节课不仅带给孩子许多的快乐,培 养了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锻炼了我,
给了我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我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进一步成长,不断进取,更加完善自己。
6、《小木偶的故事》的教学反思
《小木偶的故事》这篇童话趣味性强,学生理解课文并不难。重点是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续编故事。难点是提高阅读能力。我在教这课时,采用了以下教学流程:检查预习,导入新课——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读课文,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积累词语,丰富语言------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在第一环节中,我安排了:交流课前预习情况;看词语模拟表演。第二环节中,先让学生回忆读懂一篇文章的步骤,再按照这个步骤和自学提示自学课文。在第三环节时,分四步进行:同桌互读;抽生读,检测读音;说一说在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谈一谈你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第四环节中,先让学生回顾故事情节,进行情景欣赏;再让学生填表情词语,并分角色朗读。最后一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再把编的'故事写下来。按照上面的教学设计上完课后,静心反思,感触颇多。现将本节课教学反思如下:
1.这个设计可操作性不强,实效性不大。一节课内根本完不成教学任务,重点不突出,难点没突破。 2.课文比较长,安排读的次数过多,如其中的同桌互读就没有必要。另外,学生自读时没有强调快速阅读,因此,读书的时间拉得太长。
3.第四环节中的情景欣赏用了五分钟,也没有必要,因为学生对故事情节已经很熟悉了。
4.最后一环节中的把编的故事写下来也可以安排到下节课或课外完成。当然,其中也有我感觉最有特色的地方,那就是:“看词语模拟表演”这一环节。因为这课表情的词特别多,所以我安排了让学生划词、读词、理解词、运用词来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我把“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制成课件,然后让学生读词,以边读边做表情动作来理解词,最后出示“得意洋洋、眉开眼笑、垂头丧气、火冒三丈、大吃一惊、目瞪口呆、愁眉苦脸”,以选词上台表演。这一环节的设计感觉很好,学生因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种表情演示,兴致高涨,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体现了语文味。
7、第三《《圆的面积》教学反思》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圆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特别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本节教学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以旧引新,渗透“转化”思想
在学习新知之前,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探究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
二、大胆猜测,激发探究。
在凸现圆的面积的意义以后,我让学生猜测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猜测出圆的面积可能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时,设计实验验证: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圆的面积,探索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这一内容是旧教材所没有的。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而这些,又正好为他们随后进一步展开探究活动作好了“预埋”。
三、动手剪拼,体验“化曲为直”
学生猜测后,再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同样大小的圆片,将其中一个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学生动手剪拼好后,选择其中2~3组进行观察对比,发现如果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这个图形就越
接近图形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再对比圆形和这个拼成的图形之间的关系。通过剪、拼图形和原图形的对比,将圆与拼成图形有关的部分用彩色笔标出来,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为后面推导面积的计算公式作了充分的铺垫。
四、演示操作,感受知识的形成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由扶到放,由现象到本质地引导,又使学生始终参与到如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探索活动中来,从而感受知识的形成。
五、分层练习,体验运用价值
结合课本中的例题,设计了基础练习、提高练习、综合练习三个层次,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第一,基础练习巩固计算公式的运用,强调规范的书写格式;第二,提高练习收集了身边的实际内容,让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联系生活,得到灵活运用;第三,综合练习既联系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已知圆周长,先求半径,再求圆的面积),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每一道练习题的设置上,都有不同的目的性,注重每个练习的指导侧重点。
但本节课的新课时间过长,使得练习不够充分,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注意。
8、《普罗米修斯的故事》的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景,激起共鸣
课文的第一段是故事的起因,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没有火种的痛苦,我首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情感,拿出一棵生青菜,问:“能吃吗?怎样才能把它烧熟?假如我们失去了火,人类会在什么情况下生活?”这里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他们想象没有火种时,所处的极为艰难的境地。其次,我用富有深情地话语引出普罗米修斯,激起学生共鸣。“看到人类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勇敢而富有同情心的神——普罗米修斯决心为人们盗取天火。”板书:普罗米修斯盗火,并出示普罗米修斯初步图像。这位英雄,接着学生有感情地齐读1、2小节。最后让学生设计问题:故事读到这,你想下面会讲些什么。A.他是怎样盗火。B.结果怎样。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致,更培养了他们边读边想的习惯。
二、自学探研,整体感悟:
课文3~8小节是故事的发展,高潮和结局,为了让学生了解完整的故事情节,我摒弃了繁琐的讲读,而是让学生自主尝试合作探究。首先,让他们带着刚才的问题默读课文,在相关处打上记号,找出最受感动的部分,边读边体会,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完整地熟悉课文内容,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 其次,在初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读盗火经过和受到惩罚顽强斗争两部分,学习盗火经过采用读、划、说、演的方式进行。要求划出关键词连起来,可以口头说一说。也可以一边说一边演一演,调动他们多种感官的参与,激发学习趣味。学习受到惩罚顽强斗争激起并引起想象产生共鸣,教师深情范读6、7自然段,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普罗米修斯受苦难的情景和体会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然后谈体会。你想对锁在高加索山的普罗米修斯说些什么? 这一环节设计突出重点、难点。体现了教师的导更重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后面的复述作好准备。接着我播放人们围着火堆欢庆的录像,及时补充课文空白,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旁白导入:人们得到了火是多么激动、高兴啊,他们围着火堆唱啊,跳啊,歌声响彻了天宇,学生仔细地看,用心地听,我让他们再用自己的话描述你看到的情景,学生深入体会,说得比较完整具体 。
三、复述课文,内化语言
这篇课文叙事性强,故事情节生动、曲折、适合学生讲述,所以让学生读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课文内容讲述出来,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首先,我让学生自己完成板书,理清课文线索列出复述提纲。其次,创设情趣,营造复述氛围:出示投影片,片上一小弟弟指着火问哥哥:“火是从哪里来的?”哥哥紧皱眉头,一手摸着后脑勺,老师扮小弟弟,班里的学生做哥哥。提出复述要求,A.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说得比较流利。B.比较完整地说清故事经过,最好能突出重点说。并当堂练习复述,最后,指名上台复述,力求突出重点。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有效地锻炼了学生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真正发挥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对课文的学习不应该终止在课堂上,更应该从课堂为起点,向更广大的社会课堂延伸,所以,小结课文时,要重视激发学生继续探研的积极性,并起到引导作用。首先,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学了课文后的体会,其次,向学生讲述古希腊神话的特点,火是神从天上盗来,这里没有科学根据的,现代科学认为火是最初起源于物体的相互摩擦,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认识,并激发他们阅读古希腊神话。体验真善美。这样的教学密度大,教学方式比较放开,在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往往会有矛盾,课堂的生成东西比较多,处理不好就容易出现问题,需要老师驾驭调控课堂的能力要强,需要更灵活的应变能力。当然,一节课想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只有懂得舍才能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