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的发现》课后教学反思
1、《观察中的发现》课后教学反思
《观察中的发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的话题。本单元专题是“细心观察”,在导语中就建议学生留心观察,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在观察中的发现:教材编排《花钟》《蜜蜂》《玩出了名堂》《找骆驼》四篇课文,让学生感悟细心观察的方法和结果,并在课后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写观察日记,安排小练笔“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为这次口语交际提供了丰富的可比照的材料,并作了很好的铺垫。《观察中的发现》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以三个小朋友对话的形式提示了交际的内容,导向明确,即生活中各种有趣的现象。渗透着细心观察的思维品质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目标。
《观察中的发现》是一节很有意思的口语交际课。通过这次口语交际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与人交流的乐趣。以下是我的感受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第一次上完这节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铺天盖地的信息使年幼的孩子们应接不暇,他们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但许多学生仍然没有观察的习惯。他们通过电视、网络看着这个新奇的世界,对很多事物只是限于表面上的认知。所以在孩子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时作停留在现象与原理上,而观察过程却说不出来,这就说明学生并没有留心于观察,而是直接从书上或网络上搬来的。教师要引领他们,只有善于观察和发现,勤于思考,积累的知识才会越来越多,人也会越来越聪明。于是我又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中仔细观察,细化观察内容,并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让学生不再觉得那些有趣的现象离生活是多么遥远。
2、重视情境创设。
第一次上的时候,几个情境的过渡不是很自然,经任老师指点,第二次的设计,把之前的几个环节重新整合,由一个大情境来统领,大情境就是学生作为小嘉宾为去参加《观察与发现》节目录制前的演练,由此为统领,从测试到培训,从培训到训练,从训练到模拟,层层推进,自始而终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口语交际。在此过程中,学生真正的投入了,入境了,他们童稚的话语中充满了智慧。
3、要善于不失时机的指导与评价。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方面条件,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给学生创设口语交际训练的机会,善于在学生口语交际的实践中不失时机地进行指导,并给与适时、适度的鼓励性评价,既满足了学生渴望赏识的愿望,使学生对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信心,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培养学生乐于表达,认真倾听,文明交流,善于评价等良好的交际素养,又不动声色地进行了一次口语交际训练,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提高学生的口语基本功,不能仅仅指望几节口语交际课就能实现的。要扎扎实实、认认真真、持之以恒地训练,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的能力,还应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为己任。要培养学生从不会“交流”到会“交流”、从不善于“交流”到善于“交流”。
2、《观察物体》的数学课后教学反思
在“观察物体”中关于平面对称现象学习后,开展平面对称现象的探索活动,在动手实践的探索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数学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产生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地探索未知,进而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也正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需的过程。
再如,让学生查找资料:“湖南电视塔有多高?武冈电视塔有多高?他们的高度相当于几层教室的高度,他们的高度相当于多少个学生手拉手的长度,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形象地描述电视塔的高度?”查资料的方法可谓多样:可以网上查找,可以看书,可以打电话查询,可以问大人等,甚至可以实地观察。这样的设计不正是体现了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这样的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外部操作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学生在动手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大胆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
3、《观察物体》的数学课后教学反思
一、课堂上努力体现“三性”
(1)主体性
张扬、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理应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独立学习,深刻体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去获取和领悟感性材料中的简单数学问题。如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并配以轻柔愉悦的音乐,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活动中,继而让学生独立沉浸在丰富的学习材料之中,有玩具,也有生活用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观察的方向,再画一画,画好后又让他们离开自己的座位,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所画的物体,最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相启迪,体会到在实际的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物体都是立体的,而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2)探究性
本节课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条件,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带东西到课堂上来,有玩具汽车、飞机、水壶、钟、塑料椅子、绒毛玩具等物品,再从中选取信息探究新知;另一方面我也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如应用拓展“摆正方体”,看着组合图形的三视图把图形摆出来,这样的操作活动对于需要教师点拨指导的学生来说,既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能通过他们的探索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实践性
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的工具。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这节课中,大量地创设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学以致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上课伊始的猜冰箱,课中观察玩具、用品,给熊猫照相等,都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旨在联系生活,开阔视野,同时延伸学习,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物体的某一个面,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培养其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本课的所有教学环节都注重借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知识载体,意在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需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观察物体”的内容主要是对简单物体正面、侧面、上面形状的观察,因此本节课选择了大量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观察,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但同时,生活中有些柱形体的几个面没有明显的区别,这些物体的观察又如何与本课的学习目标有机结合,它们的尺度该如何把握,都是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本节课课末的拓展练习中已涉及观察三视图后摆出组合图形,这个要求有一定的难度,但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却是极其有效的。课堂上四人小组通过讨论思考,都能摆出正确的结果,可见一年级学生已能基本达到此要求,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图形的认识”又该如何编排?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这也有待教师进一步思考。
4、《童年的发现》课后教学反思
教学是一门失败的艺术,因为留下遗憾,才有了改进的动力,才使教学不断的更新,不断的进步,不断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项科学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授课前,我清楚地知道:这节课的着眼点不该放在发现的本身,而应放在发现的过程上。我遵循着这一点,却让课堂凝固了
当讲到老师说,按照进化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学生们的问题顿时多了起来提得最多的就是胎儿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这是我预料到的,于是便胸有成竹的回答同学们,这个问题等你们到中学学生物学时会学习的,现在还不适合学习。话音刚落,几个尖锐的声音让我难以应答。为什么到中学再学?什么叫适合?为什么现在不适合?老师,你中学生物学学得不好吗?老师,你就给我们讲讲吧,妈妈说我是石头变的,那我不就成了孙猴子了吗?一阵哄笑,接着,一阵沉寂
学生们如同等待喂食的小鸟一样,等待他们好奇至今还未真正弄明白的问题的答案。
我的思维乱撞,是用哄两岁孩子的方法告诉他们是神仙姐姐放到妈妈肚子里的,还是讲讲生物学的有关知识?前者会被学生哄笑,后者会引起学生更多难以应答的问题。一阵慌乱中想到本节课的着眼点,于是我如同表演课文中那个年轻的女教师一样,一本正经板着面孔,略带生气颜色并抬高语调说: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作者求知若渴的精神和大胆的'想象力,而不是提一些乱七八糟的问题!天啊,我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但总算压制住了学生提那么多难以应答的问题,同时也压制住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表现力。我继续讲课,但是却成了单人表演,课堂气氛让人窒息。
显然,我的处理学生们并不满意,而且失望至极。我知道我的课前准备乃至教学设计都出现了漏洞。这应该是课前准备时预想到的问题,应想好解决的对策,或许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查阅有关的资料,或许可以提前整理好合适的语言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或许太多的或许可以让这堂课不至于如此失败。
叹息?不!当遗憾产生后留下的不仅仅是叹息;
庆幸?对!当课堂让你无法应对时,你就有了进步的动力。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让我因遗憾而庆幸,因遗憾而成长。
5、《观察中的发现》课后教学反思
《观察中的发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的话题。本单元专题是“细心观察”,在导语中就建议学生留心观察,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在观察中的发现:教材编排《花钟》《蜜蜂》《玩出了名堂》《找骆驼》四篇课文,让学生感悟细心观察的方法和结果,并在课后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写观察日记,安排小练笔“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为这次口语交际提供了丰富的可比照的材料,并作了很好的铺垫。《观察中的发现》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以三个小朋友对话的形式提示了交际的内容,导向明确,即生活中各种有趣的现象。渗透着细心观察的思维品质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目标。
《观察中的发现》是一节很有意思的口语交际课。通过这次口语交际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与人交流的乐趣。以下是我的感受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第一次上完这节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铺天盖地的信息使年幼的孩子们应接不暇,他们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但许多学生仍然没有观察的习惯。他们通过电视、网络看着这个新奇的世界,对很多事物只是限于表面上的认知。所以在孩子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时作停留在现象与原理上,而观察过程却说不出来,这就说明学生并没有留心于观察,而是直接从书上或网络上搬来的。教师要引领他们,只有善于观察和发现,勤于思考,积累的知识才会越来越多,人也会越来越聪明。于是我又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中仔细观察,细化观察内容,并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让学生不再觉得那些有趣的现象离生活是多么遥远。
2、重视情境创设。
第一次上的时候,几个情境的过渡不是很自然,经任老师指点,第二次的设计,把之前的几个环节重新整合,由一个大情境来统领,大情境就是学生作为小嘉宾为去参加《观察与发现》节目录制前的演练,由此为统领,从测试到培训,从培训到训练,从训练到模拟,层层推进,自始而终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口语交际。在此过程中,学生真正的投入了,入境了,他们童稚的话语中充满了智慧。
3、要善于不失时机的指导与评价。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方面条件,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给学生创设口语交际训练的机会,善于在学生口语交际的实践中不失时机地进行指导,并给与适时、适度的鼓励性评价,既满足了学生渴望赏识的愿望,使学生对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信心,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培养学生乐于表达,认真倾听,文明交流,善于评价等良好的交际素养,又不动声色地进行了一次口语交际训练,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提高学生的口语基本功,不能仅仅指望几节口语交际课就能实现的。要扎扎实实、认认真真、持之以恒地训练,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的能力,还应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为己任。要培养学生从不会“交流”到会“交流”、从不善于“交流”到善于“交流”。
6、《观察中的发现》的教学反思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教学是最难啃的骨头,课堂指导作文时学生往往无话可说,这样使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同样口语交际课也是各位老师上公开课时不敢涉足的话题,这就值得我们去探究,如何能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使口语与写作相统一。这次通过口语交际《观察中的发现》的教学,让我收获颇丰,感受颇深。
一、充分的准备是口语交际开展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在口语交际前应帮助学生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观察、收集资料,做好记录,为口语交际准备一手材料,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话可说,且说出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同学们求知的欲望,愿意表达的信心。
这次在进行《观察中的发现》口语交际时,两周前安排学生进行观察,并记下观察中的发现。可在首次检查时发现,同学们所观察到的事物只是老师指导时说的几种事物,其中小白兔眼睛为什么是红的最多,且在记录时没有发现的过程,更多的是直接写发现,后面写为什么。从作业反映的问题可以看出,学生们并没有细心观察,他们的材料只是网上搜集资料的照抄而已,那么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等于又一次落空,那么我们的口语交际课也就没有了意义。于是我进行了第二次作业的布置,这次作业安排细化了,教给了学生观察的方法,一是选择身边熟悉的小动物、植物、景物、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为此我列举了一些事例:这几天连续下连阴雨,走在马路上,你看见了蚯蚓怎么活动的;秋季来临观察景物,你发现了什么;早晨妈妈给你吃煮熟的鸡蛋,你又发现了什么……这样打开了孩子们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会留心周围的事物,仔细观察;二是引导学生记下观察的过程,即观察的地点、时间、看到的事物,它们的样子,从中发现了什么?这样安排重视了孩子们观察能力的培养,使他们知道观察什么,怎么观察;三是引导孩子质疑,有了发现、有了问题,要学会解决问题,途径很多,选择便捷的方式,对你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疑答惑,解释清楚即可,不必照抄资料。这样培养了孩子们收集资料、选择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经过这样的引导孩子回家仔细观察了,再次检查孩子们观察的事物已经非常丰富,且是贴近生活的事物,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在课堂交流时孩子们有了自己交流的内容,有的同学看到了生活现象:刚烧开得水,灌进暖水瓶,盖上盖子后,瓶盖为什么能“砰”的一声跳起来;有的观察玉米为什么长胡须;还有的同学发现猫为什么走路不会发出声音……有趣的发现将口语交际推向高潮,这些都离不开课前充分的准备,方法的引导。
由此我们也感受到无论是口语交际还是习作训练,学生课前准备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孩子们才有了说的素材,口语交际才能顺利进行。
二、交际方法的引领是口语交际的关键。
在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交流,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交流的方法地引领,使他们在交流时有抓手,有方向,口语交际顺利进行。首先引导学生在对子中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说者要大胆说,说明白;听者要认真听,听清楚。在相互的说与听中,进行交流、补充、修改,再全班交流,以评价为依托,总结归纳表达的方法。其次进行小组交流,给每一位学生交际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平台上运用已掌握的方法,将自己观察的'过程说清楚,观察中的发现表明白,听者要认真倾听,文明交流,善于评价,这样也实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口语交际的目标:“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方法的引领下学生通过表达、倾听、交流,说说自己和听听别人的观察所得,互相启发,从单一地说发现到逐步说具体,从表达到倾听,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有效地落实了课程目标。
最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相互质疑解疑。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这一环节中为了让学生会质疑,我首先进行示范引路,向我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请求发现者进行解答,其他同学也可进行补充。然后小组内,班级内学生相互质疑解疑,充分展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质疑、解疑、讨论、补充中发展了语言,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识。
整个交流活动,交流方法处处渗透,或在评价中归纳方法,或在小组中总结方法,或在示范中展示方法,从而使口语交际在方法的引领下有序开展,文明交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交际素养得到了提升。
三、和谐的交际情景是口语交际顺利进行的保障。
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因此在口语交际时我为学生创设了和谐、宽松、愉悦的交际氛围,导入新课时以“找不同”的游戏展开,将学生带入了细致观察的情景当中,并引导学生用清晰、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采用学习对子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说一说自己观察中的发现并对自己感兴趣的发现质疑,此时学生间在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他们的身心是放松的,思维是活跃的,交流是积极的,求知是迫切的,评价是真诚的,这种交际情景培养了学生文明和谐的交流素养,为口语交际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口语交际课结束了,但对口交际课的研究还在继续,在这节课中我虽摸索出了一点做法,同时在交流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学生在交流时不能撇开资料,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表达,只会照着准备好的材料读,从这一点也反映出了学生在口语表达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重视孩子口语表达的培养,使他们会表达,愿表达,能表达。
7、《看雪》教学反思课后反思汇素材
《看雪》这课,导入效果较好。揭示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这两个字,你想起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孩子们对雪的印象太深了,所以,谈得也很不错.付容说:“雪像棉花一样白,落在脸上,像冰激淋一样凉。”多好的感觉,说出了他对雪的喜爱。谈到玩雪,更是兴奋,打雪仗,堆雪人,滚雪球,在雪地上画画……他们还自然地背诵起去年学过的《雪地里的小画家》。大家沉浸在美好回忆当中,这时,我话锋一转,用缓慢但是意味深长的语气说:“可是,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见到雪的。”(课文第一句话)学生静了下来。我捧着课本动情地读课文,有的孩子打开了书,边听边看,有的只是坐着听,我都没有说什么。从安静的气氛和孩子们的眼神看得出,他们沉浸在课文描绘的情境中了。读完后,我问:故事讲了什么?他们很快就能三三两两地补充着说出课文大意。这个环节,之所以成功,一个是上课伊始的导入紧扣孩子的生活,又把他们正在谈论的话题和课文开头巧妙地衔接在一起,使学生自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
当讲到雪景一段时,我便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讲:“寒风呼呼地刮着,吹到脸上就像冰打一样。风停了,鹅毛般的雪纷纷扬扬地飘下来,天地间满是雪花在舞蹈。大雪整整舞了一夜。早晨,打开窗户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上、树上、房上、地上全是雪,白茫茫的一片。柳树上生满了毛茸茸的白发;松树穿了件花褂褂;杉树尖尖像灯塔。我打开门冲进雪地里,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我和小伙伴们打起了雪仗,堆起了雪人。你看,那雪人多美,红高鼻,大眼睛,扁嘴巴。再看打雪仗,他们打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欢声笑语把树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讲完,学生睁眼。我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想象像开了闸的水,倾泻而来:“我看见白茫茫的一片。大地像铺了一床洁白的地毯。”“我家门前的小树被雪压弯了腰。我心疼地跑去使劲摇,雪花落在了我的'头上、衣服上,有的落进了我的脖子里,冰凉冰凉的。可树伸直了腰。我看着它笑了。”“我爬上了房顶,一不小心摔了下来,可一点儿也不疼,就像落在了棉花上一样。”“我从山上一下滑到了山下,像飞一样。好爽啊!”“我和小亮在打雪仗。他向我扔来一团雪,我一闪,马上扔去一雪球,正好打在他脸上。我俩笑弯了腰。”“我们三个堆了一个大雪人,用扣子做眼睛,用胡萝卜做鼻子,用辣椒做嘴巴,再戴上一顶尖尖的帽子,还有两串糖葫芦插在肩上,它正在叫卖呢。我们围着它唱啊、跳啊,开心极了。”“我呢,在雪地上踩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再听那嘎吱嘎吱的响声,就像在奏乐一样。”“哎呀!我开着小汽车在冰河上奔跑,跑得真快。”…… 接下来我还给学生讲了“瑞雪兆丰年”的知识。
想象力就像一匹烈马,循规蹈矩的人,紧紧束缚住它,结果是平平淡淡一生.放荡的人,任其胡乱驰骋,精力浪费不少,可最终一事无成。聪明的人驯服它,让它按意志奔驰,从而使自己充满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