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学反思
1、《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学反思
对于刚刚升入四年级不久的小学生而言,《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是他们第一次经历完整的探究活动的几个环节,所以我把教学重点和难点定位于制定“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能说出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后一句也是我们这节课通过探究活动要帮助学生建立的核心概念,也是本节课要达到的主要教学目标,即本次课的工作目标。所有的活动设计和教学策略都应该围绕这个目标而展开。
在指导学生制定“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勺食盐”的研究计划时,我让学生明白实验的关键:1怎样放食盐,2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通过讨论大家达成共识:要等上一勺食盐完全溶解后才能放下一勺食盐。较长时间搅拌后,食盐再不能继续溶解就应该停止往杯里加食盐。由于做了这样的铺垫,接下来的各小组的探究活动都能比较顺畅的进行。
现在我们学校科学科组正在进行“小学科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专题研究,针对此项专题,通过《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是探究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前提。为了探究“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勺食盐”,勺子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溶解食盐的勺数,勺子小,溶解食盐的勺数多,得出的结论误差就小,数据越科学。课前我跑了各大大小小的超市、商场,买了一次性的烫勺、奶粉勺、铁勺,试教时我用了“伊力”牌奶粉罐里的小勺,这是最小的一种奶粉勺,取一平勺时误差很小,可50毫升水里只能溶解2勺多食盐,学生实验时兴致不高,得出的结论不很合理。所以正式上课时采用了较小的这种铁勺子,每勺(1平勺)食盐约2.4克,50毫升水里能溶解8勺左右食盐,这样得出的结论比较科学。
2.让学生懂得猜想是有前提条件的。当我投影出“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勺食盐”这个问题时,学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可以溶解(体积)比水少一点的食盐、可以溶解无限量的食盐(还给出了理由:食盐溶解后看不见了,水变多了又可以继续溶解别的食盐)、可以溶解100克食盐……这些猜想反映出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前概念水平,我把这些猜想的数据一一罗列在黑板上,等有实际溶解的数据后进行对比,期望给学生加深印象。然后我适时出示两个大小悬殊的烧杯,让学生思考:这两个杯子里溶解的食盐会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很快就能说出先要确定一杯水的量是多少,接着我又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勺子,提问:勺子大小不同,得出的结论相同吗?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勺子的'大小先要确定,得出的数据才有意义。
3.活动后的分析、提炼,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验后,我把全班12个小组的数据展示出来,问同学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最少的组只溶解了5勺,最多的11勺。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别?
生:可能他们的实验方法不同,每次取1勺子的食盐量不相同。
师:可见实验时标准要统一非常重要。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算出12个实验小组平均溶解了几勺食盐?
生:我算出来了平均溶解了8勺食盐。
师:我们来计算8勺食盐是多少克?2.4 ╳ 8 = 19.6(克)
接下来讨论交流:
如果给你100毫升水,你认为能溶解多少食盐?200毫升呢?
结论:通过实验,我知道了:——————————————————。
生:我知道了,水越多溶解的食盐越多。水少溶解的实验就少。
师:也就是一定量的水只能够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要求学生不是只仅仅停留在得出几个数据,而是希望学生自己能分析、总结出数据所说明的问题,包括能搞清楚数据出现差异的原因,期望以后做实验时学生在现有的条件下尽量获取准确、有效的信息。关于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勺食盐的问题,我让学生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得出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的数据。还通过总结讨论,从数据当中提炼、升华出新的概念:一定量的水只能够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4.涉及到学生提出的问题、反馈的信息,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关注和及时回复。这是我这节课做得比较欠缺的地方。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回答、发现,有些是和课题有关的值得进一步挖掘的资源,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闪光点或锲入点,及时引导学生研讨、探究,会让我们的课堂有水到渠成的感觉,课堂因生成而美丽,我们的科学课堂会达到一个较高层次的境界。此节课上,讨论第二勺食盐应该在什么时候放进杯中,有同学回答应该等第一勺放进杯中去1分钟以后,如果老师这时追问一下:为什么要等一分钟?等一分钟以后放还是等上一勺食盐完全溶解后放,哪种说法更加合理?可惜,像这样有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在此前和这节课都有地方没有把握住,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够减少留下这样的遗憾。
2、《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
溶解看似比较简单的一个生活现象,同学在生活中也有一些生活经验,如看到糖和食盐等“化”到水里的情形,但要真正弄清楚溶解的概念也并不简单。所以在设计这堂课时要注意循序渐进,让同学在自身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建立溶解的念。
首先从同学最熟悉的食盐溶解的现象动身,一定要注意引导同学加强观察,并学会总结溶解的特征。溶解的特征之一是“溶液不会自行沉淀”,特征之二是“看不见物质的颗粒”。但是我们在溶解食盐过程中,往往由于食盐自身含有杂质,在溶解后在杯底会有一些沉淀。为防止对同学发生误导,一是在实验准备时,把食盐溶液进行过滤,二是在同学实验出现类似现象是,要和时的解释。同学观察完溶解现象后,让同学观察沙在水里的情况,可以更好的做对比,从对比中找到溶解的真正含义。
当同学对溶解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可以让同学根据溶解和不溶解的特征来区分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面粉和食盐与沙相比,溶解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特征处于前两种物质的中间状态,所以同学较难判断,究竟能不能看见面粉颗粒呢?因为面粉溶解后,出现出的是一杯白色的悬浊液,几乎看不清面粉的颗粒,这就需要同学仔细耐心的观察,当放置一段时间后,很明显,面粉沉淀到了杯底。当我们靠近一些,我们还是能看到水中悬浮着的面粉颗粒。因此通过用眼观察,我们就可以判断面粉是不溶解于水的。而后面的过滤实验则更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
同学在进行过滤实验时,出现较多的误差,如有的同学不会很好的使用玻璃棒;有的同学太用力,从而把滤纸戳破了等失误。同学的这些失误是由于我在实验之前,没有给同学充沛的时间掌握过滤的要点,所以在实验之前应该多加强指导。实验过程中,需要把过滤纸很服贴的放入漏斗中。在实验中我把干的过滤纸浸湿了,这样就能很服贴地放入,这也是想当然的做法,不够科学。课后,我查了一下,原来正确的操作应该是把过滤纸放入要过滤的溶液中浸湿。虽然我课上的操作并没有影响实验效果,但这种操作是不够科学的,所以以后在教学中要注意,给同学树立良好的典范。
总之,对于同学科学概念的理解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让同学在亲身体验和感受中获得,这样才会深刻,也才是真正增加了同学的知识。
3、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布置在下午,中午是备课组活动,组长布置的活动正好是观看本课的课堂教学录像。录像中的几个环节引起了我的兴趣,并在下午的教学中做了改进。
1.食盐的份量。原来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好若干份称好重量的食盐,因为每份量不能过多,所以份数很多,工作量很大,导致想合并实验小组以减少食盐准备的份数。录像中发现有一种小勺,一平勺的食盐刚好是1克。印象中这种小勺仪器室里也有,看完录像我赶紧找出这种小勺,进行了验证,虽然不是刚好1克,但基本接近,可以作为计量使用。重要的是解决了食盐的计量问题,从而不必课前准备大量的份数食盐。也不必合并实验小组,可以保证同学参与实验的机会。
2.实验结果的预测。录像中有个环节,教师让同学小组讨论,议题是“一杯50毫升的水里可以溶解多少食盐?”同学讨论了一段时间,纷纷给出答案,后来教师以同学的答案为例,引导怎样加入食盐,中心意思是第一次可以多加点,比方预测60克的可以加入40克或50克。对这一环节我有些不同意见。一是同学的预测只是一个环节设计,其实他们没有前期知识准备作为预测的依据,因此这个环节中根本没有布置讨论的必要,讨论了也是浪费时间。而教师根据同学预测结果讲述如何加入食盐,则更有误导之嫌。很多同学都预测40克以上,那么就可能在后面的实验中第一次在50毫升水中加入30克以上的食盐,这样肯定达到饱和状态,大多数小组的实验也就失败了。因此,我上课前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份30克的食盐,一杯100毫升的水,溶解后每次用小勺加入1克的食盐,这样可以保证食盐数据的准确。而结果也是这样,三个班级二十多个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有近八成的小组实验数据是35、36克,其他也是33、34克。
4、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安排在下午,中午是备课组活动,组长安排的活动正好是观看本课的课堂教学录像。录像中的几个环节引起了我的兴趣,并在下午的教学中做了改进。
1.食盐的份量。原来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好若干份称好重量的'食盐,因为每份量不能过多,所以份数很多,工作量很大,导致想合并实验小组以减少食盐准备的份数。录像中发现有一种小勺,一平勺的食盐刚好是1克。印象中这种小勺仪器室里也有,看完录像我赶紧找出这种小勺,进行了验证,虽然不是刚好1克,但基本接近,可以作为计量使用。重要的是解决了食盐的计量问题,从而不必课前准备大量的份数食盐。也不必合并实验小组,可以保证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
2.实验结果的预测。录像中有个环节,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议题是“一杯50毫升的水里可以溶解多少食盐?”学生讨论了一段时间,纷纷给出答案,后来教师以学生的答案为例,引导怎样加入食盐,中心意思是第一次可以多加点,比如预测60克的可以加入40克或50克。对这一环节我有些不同意见。一是学生的预测只是一个环节设计,其实他们没有前期知识准备作为预测的依据,因此这个环节中根本没有安排讨论的必要,讨论了也是浪费时间。而教师根据学生预测结果讲述如何加入食盐,则更有误导之嫌。很多学生都预测40克以上,那么就可能在后面的实验中第一次在50毫升水中加入30克以上的食盐,这样肯定达到饱和状态,大多数小组的实验也就失败了。因此,我上课前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份30克的食盐,一杯100毫升的水,溶解后每次用小勺加入1克的食盐,这样可以保证食盐数据的准确。而结果也是这样,三个班级二十多个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有近八成的小组实验数据是35、36克,其他也是33、34克。
5、《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学反思
对于刚刚升入四年级不久的小学生而言,《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是他们第一次经历完整的探究活动的几个环节,所以我把教学重点和难点定位于制定“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能说出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后一句也是我们这节课通过探究活动要帮助学生建立的核心概念,也是本节课要达到的主要教学目标,即本次课的工作目标。所有的活动设计和教学策略都应该围绕这个目标而展开。
在指导学生制定“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勺食盐”的研究计划时,我让学生明白实验的关键:1怎样放食盐,2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通过讨论大家达成共识:要等上一勺食盐完全溶解后才能放下一勺食盐。较长时间搅拌后,食盐再不能继续溶解就应该停止往杯里加食盐。由于做了这样的铺垫,接下来的各小组的探究活动都能比较顺畅的进行。
现在我们学校科学科组正在进行“小学科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专题研究,针对此项专题,通过《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是探究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前提。为了探究“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勺食盐”,勺子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溶解食盐的勺数,勺子小,溶解食盐的勺数多,得出的结论误差就小,数据越科学。课前我跑了各大大小小的超市、商场,买了一次性的烫勺、奶粉勺、铁勺,试教时我用了“伊力”牌奶粉罐里的小勺,这是最小的一种奶粉勺,取一平勺时误差很小,可50毫升水里只能溶解2勺多食盐,学生实验时兴致不高,得出的结论不很合理。所以正式上课时采用了较小的这种铁勺子,每勺(1平勺)食盐约2.4克,50毫升水里能溶解8勺左右食盐,这样得出的结论比较科学。
2.让学生懂得猜想是有前提条件的。当我投影出“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勺食盐”这个问题时,学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可以溶解(体积)比水少一点的食盐、可以溶解无限量的食盐(还给出了理由:食盐溶解后看不见了,水变多了又可以继续溶解别的食盐)、可以溶解100克食盐……这些猜想反映出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前概念水平,我把这些猜想的数据一一罗列在黑板上,等有实际溶解的数据后进行对比,期望给学生加深印象。然后我适时出示两个大小悬殊的烧杯,让学生思考:这两个杯子里溶解的食盐会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很快就能说出先要确定一杯水的量是多少,接着我又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勺子,提问:勺子大小不同,得出的结论相同吗?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勺子的'大小先要确定,得出的数据才有意义。
3.活动后的分析、提炼,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验后,我把全班12个小组的数据展示出来,问同学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最少的组只溶解了5勺,最多的11勺。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别?
生:可能他们的实验方法不同,每次取1勺子的食盐量不相同。
师:可见实验时标准要统一非常重要。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算出12个实验小组平均溶解了几勺食盐?
生:我算出来了平均溶解了8勺食盐。
师:我们来计算8勺食盐是多少克?2.4 ╳ 8 = 19.6(克)
接下来讨论交流:
如果给你100毫升水,你认为能溶解多少食盐?200毫升呢?
结论:通过实验,我知道了:——————————————————。
生:我知道了,水越多溶解的食盐越多。水少溶解的实验就少。
师:也就是一定量的水只能够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要求学生不是只仅仅停留在得出几个数据,而是希望学生自己能分析、总结出数据所说明的问题,包括能搞清楚数据出现差异的原因,期望以后做实验时学生在现有的条件下尽量获取准确、有效的信息。关于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勺食盐的问题,我让学生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得出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的数据。还通过总结讨论,从数据当中提炼、升华出新的概念:一定量的水只能够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4.涉及到学生提出的问题、反馈的信息,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关注和及时回复。这是我这节课做得比较欠缺的地方。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回答、发现,有些是和课题有关的值得进一步挖掘的资源,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闪光点或锲入点,及时引导学生研讨、探究,会让我们的课堂有水到渠成的感觉,课堂因生成而美丽,我们的科学课堂会达到一个较高层次的境界。此节课上,讨论第二勺食盐应该在什么时候放进杯中,有同学回答应该等第一勺放进杯中去1分钟以后,如果老师这时追问一下:为什么要等一分钟?等一分钟以后放还是等上一勺食盐完全溶解后放,哪种说法更加合理?可惜,像这样有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在此前和这节课都有地方没有把握住,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够减少留下这样的遗憾。
6、《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
食盐和沙分别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当学生分别把食盐和沙放入水中并搅拌后逐渐发现,食盐缓缓消失,在水中无影无踪,而沙则没有,缓缓的沉到杯底。
由这两个观察实验,学生可以初步的区分溶解与不溶解的区别,溶解就是完全消失,不溶解就是没有消失不见。
而第二个实验,观察面粉在水中的现象是为了什么呢?还是简单的观察面粉在水中没有消失不见吗?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本实验和沙水混合实验有什么区分呢?
把面粉与水的混合物放到阳光下,会发现水不在是清澈的,在水中有了不少的悬浮物,这些悬浮物既没有消失,也没有沉淀,它们会溶解吗?这类没有明显溶解现象,也没有明显沉淀现象的`物体我们如何让学生知道,这不是溶解,它的水合物也不是溶液?此时,教材上安排的过滤实验的作用就体现出来,通过过滤,学生们发现在近似溶液的液体中可以过滤出大量的不溶解物体,这些物体在水中,我们的肉眼难以发现,但这并不表示它们不存在,而是存在的,正是这些物体的存在,使得面粉与水不是溶液而是混合物。
由此,学生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判定是否是溶液的又一标准,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将液体与物质分离,如果可以则不是溶液,如果不可以,则是溶液。
7、《100ml水可以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验证100ml的水可以溶解多少食盐,但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并不能仅仅局限在这一基础教学目标上,而是要借此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及探究精神。
在科学课堂上,我们总会使用实验的.方式,来解决探究问题,并寻求回答,但为什么要要做实验?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怎么做实验?如果不能解答这三个问题,那么实验是失败的,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水不能无限的溶解食盐,可在实验之初如何激发他们对实验的兴趣,即为什么要让学生做这个实验?实验时,方法是什么?过程是什么?注意事项是什么?这就是在解决怎样做实验?做完实验之后,是仅仅让学生知道最终的实验数据,还是由此发散出去,由单独的实验扩散到普遍的自然现象?这就是要解决的实验目的。
在本人看来,本课,绝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100ml水可以溶解多少克食盐,更要由此推而广之,知道,水溶解任何物质都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更进一步则是,任何液体溶解任何物质都是有限的,而非无限的。
8、《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反思
对于刚刚升入四年级不久的小学生而言,《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是他们第一次经历完整的探究活动的几个环节,所以我把教学重点和难点定位于制定“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能说出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后一句也是我们这节课通过探究活动要帮助学生建立的核心概念,也是本节课要达到的主要教学目标,即本次课的工作目标。所有的活动设计和教学策略都应该围绕这个目标而展开。
在指导学生制定“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勺食盐”的研究计划时,我让学生明白实验的关键:1怎样放食盐,2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通过讨论大家达成共识:要等上一勺食盐完全溶解后才能放下一勺食盐。较长时间搅拌后,食盐再不能继续溶解就应该停止往杯里加食盐。由于做了这样的铺垫,接下来的各小组的探究活动都能比较顺畅的进行。
现在我们学校科学科组正在进行“小学科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专题研究,针对此项专题,通过《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是探究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前提。
为了探究“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勺食盐”,勺子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溶解食盐的勺数,勺子小,溶解食盐的勺数多,得出的结论误差就小,数据越科学。课前我跑了各大大小小的超市、商场,买了一次性的烫勺、奶粉勺、铁勺,试教时我用了“伊力”牌奶粉罐里的小勺,这是最小的一种奶粉勺,取一平勺时误差很小,可50毫升水里只能溶解2勺多食盐,学生实验时兴致不高,得出的结论不很合理。所以正式上课时采用了较小的这种铁勺子,每勺(1平勺)食盐约2.4克,50毫升水里能溶解8勺左右食盐,这样得出的结论比较科学。
2.让学生懂得猜想是有前提条件的。
当我投影出“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勺食盐”这个问题时,学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可以溶解(体积)比水少一点的食盐、可以溶解无限量的食盐(还给出了理由:食盐溶解后看不见了,水变多了又可以继续溶解别的食盐)、可以溶解100克食盐……这些猜想反映出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前概念水平,我把这些猜想的数据一一罗列在黑板上,等有实际溶解的数据后进行对比,期望给学生加深印象。然后我适时出示两个大小悬殊的.烧杯,让学生思考:这两个杯子里溶解的食盐会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很快就能说出先要确定一杯水的量是多少,接着我又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勺子,提问:勺子大小不同,得出的结论相同吗?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勺子的大小先要确定,得出的数据才有意义。
3.活动后的分析、提炼,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验后,我把全班12个小组的数据展示出来,问同学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最少的组只溶解了5勺,最多的11勺。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别?
生:可能他们的实验方法不同,每次取1勺子的食盐量不相同。
师:可见实验时标准要统一非常重要。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算出12个实验小组平均溶解了几勺食盐?
生:我算出来了平均溶解了8勺食盐。
师:我们来计算8勺食盐是多少克?2.4 ╳ 8 = 19.6(克)
接下来讨论交流:
如果给你100毫升水,你认为能溶解多少食盐?200毫升呢?
结论:通过实验,我知道了:——————————————————。
生:我知道了,水越多溶解的食盐越多。水少溶解的实验就少。
师:也就是一定量的水只能够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要求学生不是只仅仅停留在得出几个数据,而是希望学生自己能分析、总结出数据所说明的问题,包括能搞清楚数据出现差异的原因,期望以后做实验时学生在现有的条件下尽量获取准确、有效的信息。关于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勺食盐的问题,我让学生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得出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的数据。还通过总结讨论,从数据当中提炼、升华出新的概念:一定量的水只能够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4.涉及到学生提出的问题、反馈的信息,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关注和及时回复。
这是我这节课做得比较欠缺的地方。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回答、发现,有些是和课题有关的值得进一步挖掘的资源,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闪光点或锲入点,及时引导学生研讨、探究,会让我们的课堂有水到渠成的感觉,课堂因生成而美丽,我们的科学课堂会达到一个较高层次的境界。此节课上,讨论第二勺食盐应该在什么时候放进杯中,有同学回答应该等第一勺放进杯中去1分钟以后,如果老师这时追问一下:为什么要等一分钟?等一分钟以后放还是等上一勺食盐完全溶解后放,哪种说法更加合理?可惜,像这样有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在此前和这节课都有地方没有把握住,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够减少留下这样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