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木兰从军》的教学反思
1、小学课文《木兰从军》的教学反思
我教学《木兰从军》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如下:利用文中插图导入新课——解题——小组合作预习——全班交流,检查预习(读准字音,理解部分生词的意思,指导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识字、写字。
得:(共3点)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导入新课。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有序观察,知道观察人物时可以按照从上到下,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一方面利用图中人物的巨大反差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2、识字时充分利用汉字表意功能强的特点,利用形声、会意等造字法来识字,帮助学生记住字形,理解字义,并由此展开联想理解生词的意思,进行扩词练习。
3、表扬与指正相结合,时刻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不断提醒学生说话要完整,字音要读准,注意倾听,读帖时要关注部件间的关系等,老师有个婆婆嘴,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受益终生。
失:(共3点)
1、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把生字词的教学与课文紧密联系在一起。孤立地学字词占用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因此没有在第一课时解决让学生人人都能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的`问题。
2、没能随机应变,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如小组合作预习的环节,一位学生已经说出了预习目标,教师还要再强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其实,这个环节已经成为了一种课堂常规,不说学生都明白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男”字的教学也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用追问的方式,就不用在这里浪费时间了。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沉着机智。
3、识记生字字形时,还在牵着学生走,没有充分地放手。若让学生自己从生字中找形声字,并说明理由,学生会学得更主动,字形也会记得更牢。
4、识记字形也要讲究从整体到部分。如学“利”字时,教师板画后就让学生猜这是个什么字,再追问怎样猜着的,从中引出字的本义。
晚上,听课的老师们在网络教研中就识字、写字展开了激励的探讨,使我对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有了更深的认识,相信我镇低年级识字教学课将会更加扎实、高效。
2、课文《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一、此次执教的《木兰从军》使我受益匪浅:
1、压力也是动力。一次难忘的经历。
上这样的课,压力格外大。原因:这是我上生字教学。第一不能上出模式模块,第二学生对拼音掌握不牢。他们不能自主自学。
2、好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基础。
教学设计我简洁明了,提纲思路虽然也能清晰记下来,但总是觉得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接近现在的公开课甚至作秀课堂。山穷水尽之时同事的导航引路使我做到心里有数。两节课的教学目标分别定位于:第一课时: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识记本课17个生字。第二课时: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目标中可以看出学生的主要活动就是朗读课文了,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读出感情直至熟读成诵。这样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但是在第一教学生字教学中模式的形式环节不完整。
二、反思这节课,有很多不足之处:
1、认读生字期间,由于自己不慎,开火车读后,又开火车给17个生字组了一遍词,浪费学生的时间,真正叫学生练字的时间几乎没有,这一点恰是低年级教学的一处硬伤。
2、课堂上的对小组的评价耗时过多,怎样进行有效甚至高效评价是下来研究的'方向。
课文《木兰从军》教学反思3
本课为《木兰从军》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品读课文,在阅读和体悟中感受花木兰为国为家分忧、战功赫赫的英雄形象。能在情境中展开合理想象,用几句话写出木兰说服家人的话。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读出感受。
这样的历史故事,似乎与学生生活关系不大。如何架设文本与学生生活的桥梁,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展示的舞台呢?
一.丰富朗读形式,注重朗读指导
教学中以读为主,采用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如自由读、默读、男女生读、
分组读、配乐读,想象读等,教师以评价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如“我好像看到了木兰英姿飒爽的样子!”“我感受到了木兰保家卫国的急切心情!”以评促读,读中加深感悟。
二.抓住重点词语,走进人物内心
抓住重点词语,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如“焦急万分”一词的学习。先是读第二小节,找一找朝廷下达征兵文书后,木兰的心情怎么样?说说自己对“焦急万分”的理解,读好词语后联系生活“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可能也会有焦急万分的时候,愿意说给大家听听吗?”联系课文“木兰又为什么会‘焦急万分 ?”找出相应的句子,相机介绍背景,进入情境,想象说话,体会面临家忧时,木兰焦急万分;面临国忧时,木兰更加焦急万分。学生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木兰一次比一次焦急的心情。并进行了适度拓展,帮助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三.采用角色体验,说话写话结合
“如果你就是花木兰,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集体交流后相机请学生补充电视上了解到的战争场面。“木兰也知道战争的危险,但是她为了保卫国家、保护家人,毅然做出了一个决定——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当木兰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时,家人一开始同意了吗?你们现在就是木兰的家人,你们为什么不同意木兰从军?”学生从多角度换位思考,从家人的角度说出了自己对木兰从军的担忧之情。“自古以来,打仗都是男人的事。女子的力气没有男子大。”“要是木兰被发现是女子,就是犯了欺君之罪,要满门抄斩啊!”“一旦上了战场,就可能战死,再也回不来了!”“家人非常担心木兰的安危,百般劝阻,如果你就是花木兰,你会怎样说服家人呢?”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写出了许多精彩的句子——“父亲,您年老多病,恐怕连骏马都跨不上去。弟弟小,连枪都拿不动。我去最合适。” “现在国家遇到了困难,情况很紧急,我自小习武,身强力壮,就让我去吧!”“我会女扮男装,不会让人发现我是女子的!”与人物心灵对话,可以帮助学生充分感受到花木兰爱国爱家的英雄形象。
阅读教学中的写话受教学时间限制,指导的实效性还不够明显。如何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进行有效的修改或指导,使每位学生写话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提升,是今后研究这类课型模式时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3、课文《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在教学《木兰从军》这篇之前,我让学生观看了动画片《花木兰》,还布置学生完成我的预习作业。观看完影片,孩子们已经深深喜欢上了这位女英雄,也认真地按我的预习单进行了预习。现在就来谈谈我这堂课中预习作业的得与失吧!
预习作业之一: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展开想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这段话语言简练,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我就放手让学生朗读,读出木兰的飒爽英姿。然后让学生展开想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因为有了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经验,以及影片中画面的提示,学生很快就能想像出黄河波浪滔天,滚滚的黄河水一泻千里,木兰坐的小船在风浪里颠簸,一不小心,小船就会被波浪吞没。巍峨的燕山高耸入云,山高路陡,木兰的身边就是悬崖峭壁,一不小心,木兰就会从山上滚落下来,摔得粉身碎骨。通过这样的想像,木兰在学生心中的英雄形象就更加高大了。
预习作业之二: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展开想像,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展开想像,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课前学生进行了预习,课堂上,我们主要是表演点评。在表演中,学生能找到课文中的语句: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把这句话作为说服家人的理由。可以说作为考试的话,答案是正确的,但作为课堂上的表演,感觉明显缺少真情实感。课后我想,因为预习的时候,学生不能进入到情境中,只能从文中找出正确答案。正是有了课前预习时的正确答案,课上,学生就不愿意再展开想像了,效果倒没有那么好了。
我想,预习作业设计是很有学问的,设计得好,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像我今天这样,把一个需要情境创设的问题,放在课前预习,那就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4、《木兰从军》的教学反思
上了《木兰从军》这篇课文,这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现在的学生对花木兰了解很少,要让学生通过故事中三件小事的简述领悟到花木兰的优秀品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所以,在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从自己认识的大将军与花木兰身上寻找不同之处,学生模糊地感知到花木兰是一位不同寻常的女英雄;还有我设计了“花木兰说服家人”这个扩展性训练,让学生揣摩花木兰的心理活动,感悟她为国为家,敢于牺牲自我的可贵之处;然后借助插图展示花木兰驰骋沙场的生动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英雄的勇敢形象;最后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战场上的装束和胜利回乡之后的装束,通过读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
通过这一系列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也步步深入,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些语言组织的不是很好,语言不够简洁,明了。我觉得特别是在学生回答问题错的.时候或者偏题的时候,没有加以适当的引导,而是一带而过,我觉得这点做的很不好,现在想想,学生说的很多话都是上课可以利用起来的,通过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来开展教学,这样效果也许会更好!
5、《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木兰从军》苏教版语文二下的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讲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女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我执教的是《木兰从军》第一课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是我这一课时定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豫剧《花木兰》在河南家喻户晓,孩子们有很多也知道这个故事,上课伊始,我让喜欢豫剧的魏樱声情并茂地演唱了“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片段,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兴趣。
二、识字方法多样,激发兴趣。在教学“病”字用一个顺口溜让孩子轻松记住了“病”字的字形和字义;学习“急”时,引导学生记住“急在心里”,急是心字底,可帮助孩子理解木兰焦急似火的心情。
三、发挥想象,促进理解。课文语言精练,同时也留下一些值得学生想象的“空白”。比如,在教学第二小节时,让学生想象、表演木兰是如何说服自己的父亲、母亲、弟弟的,这个拓展性训练让学生深入揣摩花木兰的心理活动,不仅可以感悟她为国为家,敢于自我牺牲的可贵之处,而且有助于学生主动阅读,把书读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 四、补充背景,以读促悟。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很难理解花木兰立下赫赫战功的意思,我补充了背景资料,听了补充的.介绍,孩子们对赫赫战功一词有了更深的体会,在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来体会花木兰的壮举,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并细细品味花木兰的爱国爱家之情。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6、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
本课为《木兰从军》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品读课文,在阅读和体悟中感受花木兰为国为家分忧、战功赫赫的英雄形象。能在情境中展开合理想象,用几句话写出木兰说服家人的话。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读出感受。
这样的历史故事,似乎与学生生活关系不大。如何架设文本与学生生活的桥梁,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展示的舞台呢?
一.丰富朗读形式,注重朗读指导
教学中以读为主,采用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如自由读、默读、男女生读、
分组读、配乐读,想象读等,教师以评价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如“我好像看到了木兰英姿飒爽的样子!”“我感受到了木兰保家卫国的急切心情!”以评促读,读中加深感悟。
二.抓住重点词语,走进人物内心
抓住重点词语,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如“焦急万分”一词的学习。先是读第二小节,找一找朝廷下达征兵文书后,木兰的心情怎么样?说说自己对 “焦急万分”的理解,读好词语后联系生活“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可能也会有焦急万分的时候,愿意说给大家听听吗?”联系课文“木兰又为什么会‘焦急万分 ?”找出相应的句子,相机介绍背景,进入情境,想象说话,体会面临家忧时,木兰焦急万分;面临国忧时,木兰更加焦急万分。学生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木兰一次比一次焦急的`心情。并进行了适度拓展,帮助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三.采用角色体验,说话写话结合
“如果你就是花木兰,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集体交流后相机请学生补充电视上了解到的战争场面。“木兰也知道战争的危险,但是她为了保卫国家、保护家人,毅然做出了一个决定——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当木兰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时,家人一开始同意了吗?你们现在就是木兰的家人,你们为什么不同意木兰从军?”学生从多角度换位思考,从家人的角度说出了自己对木兰从军的担忧之情。“自古以来,打仗都是男人的事。女子的力气没有男子大。”“要是木兰被发现是女子,就是犯了欺君之罪,要满门抄斩啊!”“一旦上了战场,就可能战死,再也回不来了!”“家人非常担心木兰的安危,百般劝阻,如果你就是花木兰,你会怎样说服家人呢?”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写出了许多精彩的句子——“父亲,您年老多病,恐怕连骏马都跨不上去。弟弟小,连枪都拿不动。我去最合适。” “现在国家遇到了困难,情况很紧急,我自小习武,身强力转,就让我去吧!”“我会女扮男装,不会让人发现我是女子的!”与人物心灵对话,可以帮助学生充分感受到花木兰爱国爱家的英雄形象。
阅读教学中的写话受教学时间限制,指导的实效性还不够明显。如何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进行有效的修改或指导,使每位学生写话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提升,是今后研究这类课型模式时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7、小学课文《木兰从军》的教学反思
我教学《木兰从军》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如下:利用文中插图导入新课——解题——小组合作预习——全班交流,检查预习(读准字音,理解部分生词的意思,指导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识字、写字。
得:(共3点)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导入新课。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有序观察,知道观察人物时可以按照从上到下,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一方面利用图中人物的巨大反差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2、识字时充分利用汉字表意功能强的特点,利用形声、会意等造字法来识字,帮助学生记住字形,理解字义,并由此展开联想理解生词的意思,进行扩词练习。
3、表扬与指正相结合,时刻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不断提醒学生说话要完整,字音要读准,注意倾听,读帖时要关注部件间的关系等,老师有个婆婆嘴,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受益终生。
失:(共3点)
1、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把生字词的教学与课文紧密联系在一起。孤立地学字词占用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因此没有在第一课时解决让学生人人都能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的`问题。
2、没能随机应变,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如小组合作预习的环节,一位学生已经说出了预习目标,教师还要再强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其实,这个环节已经成为了一种课堂常规,不说学生都明白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男”字的教学也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用追问的方式,就不用在这里浪费时间了。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沉着机智。
3、识记生字字形时,还在牵着学生走,没有充分地放手。若让学生自己从生字中找形声字,并说明理由,学生会学得更主动,字形也会记得更牢。
4、识记字形也要讲究从整体到部分。如学“利”字时,教师板画后就让学生猜这是个什么字,再追问怎样猜着的,从中引出字的本义。
晚上,听课的老师们在网络教研中就识字、写字展开了激励的探讨,使我对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有了更深的认识,相信我镇低年级识字教学课将会更加扎实、高效。
8、《木兰从军》的课堂教学反思
三月,当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当轻柔的和风抚过我们的脸庞时,包河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在合肥市六十五中学拉开了序幕。我,合肥市义城中心小学的一名普通的年轻语文教师,也不甘落后,积极参加了本次的课评。
我,2002年春参加工作,今年刚好有7个年头。在这期间,我已经参加了几次课堂教学的评比,但今天心里仍是藏着几分紧张和彷徨。许是随着教龄的不断增长,理论的渐渐提升,再加上多次观看的观摩课或研究课,尤其是加入了我区小语工作室和身边的名师近距离的接触,学习的缘故,发觉要上好一堂课,很不简单。面对一份教材,我们要反反复复的去读透它,然后选择一条最合适的路,即学生在教师智慧地引领下,快乐的开始课堂之旅。雀跃、发现、惊喜、困惑与思索都挂在他们的眉宇间,写在他们的眼底下。风景徐徐展开,孩子们的眼睛越睁越大,越来越亮,渐渐地,他们情不自禁走入风景,成为风景。不过,这样的课堂需要深厚的积淀,漫长的修炼,对我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我根本做不到。
这次,我执教的是苏教版二下《木兰从军》一课的第一课时。虽达不到上述的理想课堂,但从上课前后,和课堂的四十分钟内,我收获也不少。
第一、明确课时目标
本次参赛课时都规定是第一课时,老师们都觉得挺难上,因为人们习惯将学生接触新的课文,初读文本的教学称之为第一课时,怎样让这个教学过程不留痕迹的渗进学生的心里,或上出精彩?无论从阅读教育教学研究书籍和报刊杂志,等理论的高度很少对第一课时进行分析研究,也很少从实践操作的层面上给一线教师明确的指点,还是观摩课,评优课、竞赛课、展示课,也都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为此,在赛前的好几天我就对第一课时进行思考,翻阅了大量报刊杂志,搜集第一课时资料;甚至找到了自己曾在04年听了几位名师的完整课的纪录,虽字迹有些褪色,但里面却详实的纪录了他们是怎么安排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让我再次重温了当时精彩的课堂。探究和学习中,我认为第一课时应以放手让学生阅读为主,扫清文字障碍;在学生的大声朗读,反复诵读中,在教师的有效点拨中,达到读得读准、读通、读顺,最终使学生放下书本仍能记得内容为止。同时第一课时的教学还应有整体观点,全盘考虑,合理安排,第一课时的教学要为第二、第三课时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达到课虽分,理不断,思不断,情不断的效果。有了这样的思考,我把《木兰从军》的第一课时,定位在其一:怎样让孩子们正确、流利的读通、读顺课文,认识本课的两个多音字。我主要通过孩子的大声朗读,自纠读音,从多读到少,从少读到多的方法,考虑到低年级就用了填空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又由主要内容想开去,达到读通、读顺文本。其二:使孩子们初步感知人物品质。为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我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英雄?”贯穿整堂课。由朗读想象驰骋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花木兰,为何不怕千难万险,认识到她是一个热爱祖国、英勇善战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女英雄;再与胜利返乡后文静俊美的花木兰进行比较,由认识了了木兰的另一面。最后我留下“木兰为何要女扮男装?”这一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可谓“一曲终了,余音绕梁” 给孩子们留下了想象的一片天空。
第二、抓住“细节”更容易出彩。
“细节”,在《汉语大词典》释为“细小的环节和情节”。教学细节,顾名思义,是在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小处。曾有名家以“小处不可随便”警示自己,说的就可以理解为是细节之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个的细节构成,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对细节的研究与雕琢。上课前几分钟,我就在讲台前踱来踱去,一张张陌生、稚嫩的面孔,紧盯着我,由于备课时没有考虑到这个细节,我紧张的不知说什么好,只是静静的等待着上课的铃声。现在想想,没能好好利用这几分钟拉近我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喜欢我,喜欢我的课,真是可惜。课有张有弛的进行着,随着语言文字所流露出来的情感而跌宕起伏,我抓住了孩子们的每一个回答,将我的语言和孩子们的语言相互碰撞,一层一层在他们的记忆中涂抹上未曾见过的画面,撩起那颗对人物品质敬仰的心,用声音达以倾泻。所以,课堂上出现了一层层不同层次的朗读声,放射出了精彩的光晕。
第三、备课要细,解读要深。
我精心准备的导语是“这位手持铁枪,英姿飒爽的女将军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英雄?”,让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读课文。可是,紧张之余,我把导语中改为“这位跨着骏马,身披战袍的女将军”。在一旁听课的刘琴校长看出破绽,她把图和文一对照,我才发现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说真的,第一幅的插图,我还真没有仔细观察,这幅图告诉我们她已经成为将军了,应和“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这句相对应的。而我却会随口说错,这一点正暴露了自己平时教学中备课就不够细致,对文本解读也不深。
一天紧张的准备,匆忙中参加了课堂教学大赛。三月十九日上午10:40我就结束赛课,可赛后心情至今难以平静。课堂虽然只有40分钟,但是这40分钟包含的太多,太多。若要朝着理想的四十分钟迈进,我还需不停的给自己“充电”,只有这样才会无憾。
让语文教学成为“享受阅读”的过程。
9、《木兰从军》的课堂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12课<<木兰从军>>第一课时。本节课我达到了两个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新词,认识一个新偏旁和两个多音字。生字的书写放在第二课时。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花木兰的英雄形象。
新课程提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课前学生没有预习课文,也没有接触任何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在课堂教学中,我给孩子充分的时间预习课文。先将本课生字新词在大屏幕上显示,让学生在预习中主动探索,进行“检阅词语兵”这个环节,扫清阅读障碍。同时预习中也对木兰有初步的认识。理解字词放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进行。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享受阅读”的过程。给孩子创设问题情境,让孩子在“品读”中识英雄。这一点是我对新课程理念关于阅读教学的体会。“女英雄”是文章切入点,文眼,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木兰是位女英雄?这也是本文的一条线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权力阅读,想象,在“品读”中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替父从军”这一部分紧扣重点词“焦急万分”、“理应”、“英勇善战”进行朗读,“赫赫战功”这一部分紧扣“披”、“跨”、“渡”、“过”四个传神的动词朗读,让学生在每一次的朗读中都有更深的体会,在畅快淋漓的朗读中木兰英姿飒爽的英雄形象在孩子们的眼前仿佛栩栩如生,那一声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就是对女英雄木兰发自内心地由衷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