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反思
1、《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这样几个知识点: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与唾液作用发生化学变化,淀粉与碘酒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的蓝色物质,并应用此性质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在熟读教材教参,把握了科学概念及重难点的基础上,我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自主实验去获得知识。首先以一份神秘的信件引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再以活动反馈和猜测验证的方式获得科学概念,最后以解读神秘信件和制作神秘信件结束教学。整个教学活动环环相扣,体现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具体反思如下:
一、新旧整合,循序渐进
课堂伊始,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状态,也为了衔接本节教学内容,我提了两个问题:物质的变化有哪两种?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本节教学内容。
二、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根据教材中制作神秘信件这一活动,我以校长收到神秘信件,却不知信的内容,请同学帮忙引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惊奇的刺激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大多数孩子面面相觑,也有的孩子说,也许可以放在火上烤一烤,或者放置水中浸湿。我没有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评价,只是告诉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自己寻找答案。学生的胃口彻底被吊起来了。
三、猜测验证,自主探索
淀粉与唾液发生化学反应,使米饭出现甜味,这一内容学生无法解释,我便给出是一段小资料,让孩子自主阅读,然后解释给大家听。这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关于淀粉与碘酒发生化学变化,产生蓝色物质这一科学概念,则是通过先猜测后验证的方法,转变前概念,建立科学概念的。
四、实践操作,分工明确
在大家动手寻找淀粉的踪迹时,则是完全放手,让孩子们先说出实验的步骤,然后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前,我只是简单介绍了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虽然没有此物,但方法得让孩子知道),关于实验中如何合作,没说一句废话。没想到孩子们表现如此的好,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来,而且井然有序,实验效果也好。
五、紧扣主题,小有收获
本学期我的教研主题是“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基点,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的有效策略的`研究”,本节课上,我有意结合教研主题,课堂伊始,让学生帮助校长解读神秘信件时,有学生提出用火烤或浸湿的方法,这主要是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通过此环节,我知道了全班学生没有一个知道淀粉遇碘酒会变成蓝色的这一特性的。在活动反馈中,学生说米饭有甜味,是因为米饭中含糖,然后我出示小知识后,就此引发认知冲突,通过仔细阅读,学生知道了自己的前概念是错误的,并且在以后的猜测验证环节,通过自主探索转变前概念,建构了科学概念。虽然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但我感觉还是有收获的,起码我知道这条路是可行的。
六、感谢同事,全力配合
这堂课整体来说很顺畅,这都要感谢同事的全力配合。感谢张老师为我提供的课件和实验材料,更要感谢五班师生,尤其是班主任金老师的全程配合。且不说课前实验材料的配备,单说课后实验材料的整理工作,无论是桌面还是地面,都极其整洁。再次表示感谢!
七、慧眼辨别,遗憾效果
评课中,几位同事和领导都能说出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张老师提出验证真假钞票中,如果能让学生拿钱验证,效果会更好。我接受了张老师建议,在后来的几节课中,都是让学生提供钱币,孩子的积极性很高。
八、自我反思,评价吝啬
虽然整堂课孩子们的表现很好,但课后仔细琢磨,课堂上对孩子的评价很少,我想,如果评价机制跟得上,孩子的表现会更好。毕竟,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肯定。
九、注重整合,渗透德育
一直以来,无论从教哪一学科,我都很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本节课结尾,让学生制作神秘信件,我便规定了内容——写一句励志格言送给你的好朋友。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教育。
2、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当碘酒遇上淀粉》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当碘酒遇上淀粉》,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获得碘酒与淀粉一起会发生化学反应,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
2、培养幼儿乐于探索的兴趣,大胆动手操作、实验、记录的能力,检验部分水果蔬菜是否含有淀粉。
活动准备:
米汤、碘酒、白纸、小盆、塑料滴灌、塑料杯、苹果、梨、地瓜、土豆、青瓜、香蕉、观察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一、小魔术:无字天书先调动幼儿的好奇心
师:“今天,我收到了刘谦哥哥寄来的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打开信封,白纸一张。
师:“咦?这是怎么回事呢?信上没有写字?”
二、解密
师:“啊~我有办法啦!”
教师拿出装有碘酒(稀释)的盆,把信纸放在里面一泡,取出晾干,上面的字就出来了。
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我来告诉大家:这盆里装的'是稀释的碘酒,这张纸上的字是用米汤写的,米汤里含有淀粉,但米汤干了以后就看不见了,把这写有米汤的纸放在碘酒里,当碘酒遇上了淀粉,就会变成蓝色的字了!”
三、介绍碘酒
碘酒可以杀灭许多细菌,在医院医生给大家消毒时会经常用到,它是红棕色的液体,气味有些刺鼻。用时需要稀释。
四、小实验
给幼儿发放已稀释的碘酒、各种水果蔬菜、记录表、笔,幼儿动手实验,探索哪些水果蔬菜含有淀粉,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醒注意安全。
五、实验结果分享
幼儿相互分享实验结果,如有异议,可再进行实验。
六、活动延伸
把实验材料投放在科常区,供幼儿区域活动时自由探索。
活动反思:
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两个问题情景的创设,把模式贯穿其中。通过孩子的猜想,验证,发现碘酒的秘密,培养孩子严谨的科学态度,懂得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这样几个知识点: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与唾液作用发生化学变化,淀粉与碘酒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的蓝色物质,并应用此性质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在熟读教材教参,把握了科学概念及重难点的基础上,我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自主实验去获得知识。首先以一份神秘的信件引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再以活动反馈和猜测验证的方式获得科学概念,最后以解读神秘信件和制作神秘信件结束教学。整个教学活动环环相扣,体现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具体反思如下:
一、新旧整合,循序渐进
课堂伊始,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状态,也为了衔接本节教学内容,我提了两个问题:物质的变化有哪两种?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本节教学内容。
二、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根据教材中制作神秘信件这一活动,我以校长收到神秘信件,却不知信的内容,请同学帮忙引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惊奇的刺激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大多数孩子面面相觑,也有的孩子说,也许可以放在火上烤一烤,或者放置水中浸湿。我没有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评价,只是告诉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自己寻找答案。学生的胃口彻底被吊起来了。
三、猜测验证,自主探索
淀粉与唾液发生化学反应,使米饭出现甜味,这一内容学生无法解释,我便给出是一段小资料,让孩子自主阅读,然后解释给大家听。这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关于淀粉与碘酒发生化学变化,产生蓝色物质这一科学概念,则是通过先猜测后验证的方法,转变前概念,建立科学概念的。
四、实践操作,分工明确
在大家动手寻找淀粉的踪迹时,则是完全放手,让孩子们先说出实验的步骤,然后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前,我只是简单介绍了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虽然没有此物,但方法得让孩子知道),关于实验中如何合作,没说一句废话。没想到孩子们表现如此的好,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来,而且井然有序,实验效果也好。
五、紧扣主题,小有收获
本学期我的教研主题是“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基点,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的有效策略的研究”,本节课上,我有意结合教研主题,课堂伊始,让学生帮助校长解读神秘信件时,有学生提出用火烤或浸湿的方法,这主要是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通过此环节,我知道了全班学生没有一个知道淀粉遇碘酒会变成蓝色的这一特性的。在活动反馈中,学生说米饭有甜味,是因为米饭中含糖,然后我出示小知识后,就此引发认知冲突,通过仔细阅读,学生知道了自己的前概念是错误的,并且在以后的猜测验证环节,通过自主探索转变前概念,建构了科学概念。虽然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但我感觉还是有收获的,起码我知道这条路是可行的。
六、感谢同事,全力配合
这堂课整体来说很顺畅,这都要感谢同事的全力配合。感谢张老师为我提供的课件和实验材料,更要感谢五班师生,尤其是班主任金老师的全程配合。且不说课前实验材料的配备,单说课后实验材料的整理工作,无论是桌面还是地面,都极其整洁。再次表示感谢!
七、慧眼辨别,遗憾效果
评课中,几位同事和领导都能说出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张老师提出验证真假钞票中,如果能让学生拿钱验证,效果会更好。我接受了张老师建议,在后来的几节课中,都是让学生提供钱币,孩子的积极性很高。
八、自我反思,评价吝啬
虽然整堂课孩子们的表现很好,但课后仔细琢磨,课堂上对孩子的评价很少,我想,如果评价机制跟得上,孩子的表现会更好。毕竟,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肯定。
九、注重整合,渗透德育
一直以来,无论从教哪一学科,我都很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本节课结尾,让学生制作神秘信件,我便规定了内容——写一句励志格言送给你的好朋友。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教育。
4、《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这节课,上得比较开心成功。学生准备了大量的材料和下发了碘酒后,学生对这些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了很第一个环节,请学生品尝米饭。这米饭是我一大早在家新做出来的,学生拿来的,其中有一个怕吃了着凉,我还裹上了毛巾(感动)。很多学生尝到了甜丝丝的感觉。有的孩子没尝到直接咽肚子里了,还有的学生没好意思尝。对于为啥咀嚼是甜的,我进行了细致的解释。
在我讲了滴管的使用方法后,让学生观察了一下碘伏的颜色,将滴管发给了各个小组,学生直接就往米饭上滴了,结果黄色的液体滴到盘子里的米饭上,米饭瞬间改变了模样,好像蓝黑色的液体渗在了上面,学生都很兴奋。这时,学生得到这样的结论,淀粉遇到碘酒后,会变成蓝色,颜色很深,接近黑的了(原因是碘酒多了)
接着,各组迫不及待地验证其它实物里是否含有淀粉,发现有的学生还是忘记了滴管的使用方法,用玻璃口用力地戳蒸发皿里的土豆块、苹果块上,我急忙制止,又强调了一遍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不能用玻璃口接触被检测物体。
5、《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教学反思
研究物质性质的时候,例如水,学生已经知道一些物理性质,我们可以让他认识更多的性质,我们可以让物质发生一些三态变化。
问:水变了吗?前面通过让学生鉴别,利用学生已知的物理性质,如软硬、溶解性、发生形态变化,让学生知道要让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可以让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样认识物质的物理变化就有了功能,有了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接着问:还想研究什么?学生一般想不到化学性质,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就给他一个人为的操作,给他展示一个奇妙的现象,例如让镁与温水反应,再问:水变了吗?让他去解释。只有在解释的活动中,他才会有一种动机,想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这就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的。是因为这个物质有这样的化学性质,所以它才能表现出这样的事实。那么这个化学性质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们再给他化学变化。这种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它说明了这个物质的什么特点?这种物质的性质在生活有怎样的应用?这些都是研究物质的性质,为了研究具体物质的性质而进行的变化,到最后我们才概括出来,反思一下我们刚才经历的变化到底有什么不同?化学上认为一类是物理变化,一类是化学变化。这样我们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认识维度建立一级框架,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化学变化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性质的`,因为我们要研究物质的性质,所以我们要让它发生变化,让他有初步的联系,这是核心认识发展的任务,就是关于物质组成与分类,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建立一级认识框架。
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他们关心物质更多的性质,继续进行镁与盐酸的反应,镁条的燃烧,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在此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化学的研究方法: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实验的现象,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再让学生思考镁条的燃烧及联系前面的“暖宝宝”,让学生思考如何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通过检验生成物进而证明化学反应的实质:生成新物质,这样巩固了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
6、《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这节课,上得比较开心成功。学生准备了大量的材料和下发了碘酒后,学生对这些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了很第一个环节,请学生品尝米饭。这米饭是我一大早在家新做出来的,学生拿来的,其中有一个怕吃了着凉,我还裹上了毛巾(感动)。很多学生尝到了甜丝丝的感觉。有的孩子没尝到直接咽肚子里了,还有的学生没好意思尝。对于为啥咀嚼是甜的,我进行了细致的解释。
在我讲了滴管的使用方法后,让学生观察了一下碘伏的颜色,将滴管发给了各个小组,学生直接就往米饭上滴了,结果黄色的液体滴到盘子里的米饭上,米饭瞬间改变了模样,好像蓝黑色的液体渗在了上面,学生都很兴奋。这时,学生得到这样的结论,淀粉遇到碘酒后,会变成蓝色,颜色很深,接近黑的`了(原因是碘酒多了)
接着,各组迫不及待地验证其它实物里是否含有淀粉,发现有的学生还是忘记了滴管的使用方法,用玻璃口用力地戳蒸发皿里的土豆块、苹果块上,我急忙制止,又强调了一遍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不能用玻璃口接触被检测物体。
7、《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引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实验:研磨胆矾、直接用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大理石与盐酸的反应(不用收集二氧化碳)。学生填变化时的现象空,说:上面几个变化有什么区别,填写后面的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的空——总结出变化分为二种:一、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板书:应该这样写:
一、化学变化
概念:
特征:
常伴随的现象:(课本上有,让学生画上)
二、物理变化
概念:
三、本质区别:
四、联系:蜡烛燃烧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概念出来后,马上给出相应的练习,可以用课件。
五、化学性质
定义:
内容:
六:物理性质:
定义:
内容:
同样给出定义马上给练习。
七、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新策略上的练习。
一个课时刚好。
8、《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实验课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本上是结论性实验,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通过实验发现真理的喜悦,我把结论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首先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白薯中淀粉的由来,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光是不是绿叶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呢?进行假设,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表达交流,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结论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学生进一步熟悉了实验探究的过程,同时对实验组,对照组,单一变量,等进行了巩固,加深了理解。
师友间进行多次讨论,比较,设计出实验步骤,我又对每一步提出相应的问题,如:为什么进行暗处理?遮光时选择同一盆天竺葵的'同一片叶子进行上下遮光,还是选择不同盆的天竺葵进行遮光?遮光后为什么要重新进行光照?叶子为什么要脱色?脱色时为什么用酒精隔水加热?等一系列问题,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积极展示回答,上台展示实验,最后得出了结论验证了自己的假设。
本节课如果选用银边天竺葵,对学生理解绿叶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会加深理解,只是寻找银边天竺葵没有找到,以后应在花卉市场应多注意实验材料的获取。
暗处理的时间应再延长一天左右,以便更好的消耗掉绿叶中原有的淀粉。
由于实验当天太阳光线不够强,应事先准备瓦数较大的白炽灯泡将暗处理后的天竺葵在强光下照射4个小时左右,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效果更佳。
9、《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这样几个知识点: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与唾液作用发生化学变化,淀粉与碘酒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的蓝色物质,并应用此性质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在熟读教材教参,把握了科学概念及重难点的基础上,我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自主实验去获得知识。首先以一份神秘的信件引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再以活动反馈和猜测验证的方式获得科学概念,最后以解读神秘信件和制作神秘信件结束教学。整个教学活动环环相扣,体现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具体反思如下:
一、新旧整合,循序渐进
课堂伊始,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状态,也为了衔接本节教学内容,我提了两个问题:物质的变化有哪两种?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本节教学内容。
二、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根据教材中制作神秘信件这一活动,我以校长收到神秘信件,却不知信的内容,请同学帮忙引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惊奇的刺激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大多数孩子面面相觑,也有的孩子说,也许可以放在火上烤一烤,或者放置水中浸湿。我没有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评价,只是告诉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自己寻找答案。学生的胃口彻底被吊起来了。
三、猜测验证,自主探索
淀粉与唾液发生化学反应,使米饭出现甜味,这一内容学生无法解释,我便给出是一段小资料,让孩子自主阅读,然后解释给大家听。这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关于淀粉与碘酒发生化学变化,产生蓝色物质这一科学概念,则是通过先猜测后验证的方法,转变前概念,建立科学概念的。
四、实践操作,分工明确
在大家动手寻找淀粉的踪迹时,则是完全放手,让孩子们先说出实验的步骤,然后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前,我只是简单介绍了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虽然没有此物,但方法得让孩子知道),关于实验中如何合作,没说一句废话。没想到孩子们表现如此的好,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来,而且井然有序,实验效果也好。
五、紧扣主题,小有收获
本学期我的教研主题是“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基点,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的有效策略的`研究”,本节课上,我有意结合教研主题,课堂伊始,让学生帮助校长解读神秘信件时,有学生提出用火烤或浸湿的方法,这主要是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通过此环节,我知道了全班学生没有一个知道淀粉遇碘酒会变成蓝色的这一特性的。在活动反馈中,学生说米饭有甜味,是因为米饭中含糖,然后我出示小知识后,就此引发认知冲突,通过仔细阅读,学生知道了自己的前概念是错误的,并且在以后的猜测验证环节,通过自主探索转变前概念,建构了科学概念。虽然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但我感觉还是有收获的,起码我知道这条路是可行的。
六、感谢同事,全力配合
这堂课整体来说很顺畅,这都要感谢同事的全力配合。感谢张老师为我提供的课件和实验材料,更要感谢五班师生,尤其是班主任金老师的全程配合。且不说课前实验材料的配备,单说课后实验材料的整理工作,无论是桌面还是地面,都极其整洁。再次表示感谢!
七、慧眼辨别,遗憾效果
评课中,几位同事和领导都能说出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张老师提出验证真假钞票中,如果能让学生拿钱验证,效果会更好。我接受了张老师建议,在后来的几节课中,都是让学生提供钱币,孩子的积极性很高。
八、自我反思,评价吝啬
虽然整堂课孩子们的表现很好,但课后仔细琢磨,课堂上对孩子的评价很少,我想,如果评价机制跟得上,孩子的表现会更好。毕竟,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肯定。
九、注重整合,渗透德育
一直以来,无论从教哪一学科,我都很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本节课结尾,让学生制作神秘信件,我便规定了内容——写一句励志格言送给你的好朋友。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