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复习》教学反思

2023-09-19 17:55:24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复习》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复习》教学反思

1、《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复习》教学反思

  在上这节复习课时,我专门翻开了“24字教学模式”操作手册,网上也查阅了四种课型的特点。就复习课和练习课而言:两者不同,复习课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现和梳理,对学生已经建构的知识进行巩固、深化、扩展,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针对学生的弱点,查漏补缺。要充分发挥复习课的作用,避免将复习课上成重复课,复习课应当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能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连成线,铺成面。而练习课则是上几节新学课后需要巩固知识、提升学生能力的一种课型。它是新学课的拓展延伸,是新学知识的巩固和提升、拔高和提炼,要上出高效的练习课,教师课前得精选习题,备课是关键。

  复习的重要目的在于知识的综合化,因此,复习时要注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1、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本节课前我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是: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在课前的十分钟时间里,采用小组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对自己梳理的知识进行补充及系统化。反馈:每小组里1号或2号学生能用大括号、知识(框架)表格、知识树等形式去归纳,但学生归纳的系统性、条理性欠缺。然后学生又给这棵“树”添加了“绿叶”。如:复习长正方体的`特征: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计算它的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在计算的同时说说计算的依据。这是通过计算,复习长正方体的求积方法,说依据,反过来帮助学生认清了长正方体的特征就是计算方法的根本。根据长正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为的是让学生理解长正方体间的关系。

  2、要让学生质疑困难

  在课前做一些调查,学生对这一单元知识点还存在哪些疑问,教师再把这些疑问集中起来,然后进行归纳分类。在课堂上将所有的疑问摆出来,分小组,让学生交流汇报,老师将学生们的闪光的东西总结出来,通过实践活动,把问题一一解决。

  3、总结归纳,揭示规律

  复习课不能仅仅停留于巩固和梳理,更要为学生的思维创设条件,搭设一个思维深化的平台,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遇到不规则的立体图形求体积时,我们也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进行求解。

  4、分层练习,选综合性强的题,适当提高

  基本练习采取选择、连线等方式把体积与容积、表面积的几种不同的解答方法柔和在一起,同时渗透表面积的判断方法。学生脑中先呈现出一幅图,这幅图就是学生脑中的“形”;然后连线,就是将脑中的“形”抽象成了数的运算,最后请学生讲算理,就是将“数”又还原成学生脑中的“形”,这时学生脑中的“形”就更为丰满。几何知识的教学是“形”与“数”最好的结合点。创设好的情景,架构起学生“形”与“数”之间的桥梁。

  本节课我觉得设计最好的一道题是最后那道鱼缸的题,这道题几乎涵盖了本单元所有的知识点。在选择此题的时候就是看中了它的综合性,在分析时让学生清晰地明确每个问题所求的是什么。比如:求长方体鱼缸一周用了多少米铝合金条?这个时候听到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这是求棱长总和的……本课最遗憾的是学生参与不积极,每次发言总是那几个。结合班情,剖析班状:学生太懒,学习习惯差,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今后努力方向,继续抓学习习惯。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是人教实验版第十册数学的第三单元内容,是在学生探究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第一次接触三维立体图形,是由平面扩展到立体的开始。立体图形是学生初次有了”看不到“的地方,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空间想象。前面两个单元都没有整理复习专项内容。本单元特意安排一个整理和复习板块,这足以说明整理本单元内容是非常必要。着眼复习课和练习课不同,复习课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现和梳理,对学生已经建构的知识进行巩固、深化、扩展。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针对学生的弱点,查漏补缺。要充分发挥复习课的作用,避免将复习课上成练习课,复习课应当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因此,本节课我尝试使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经历了“自学—巩固—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思维培养”四阶段。

  一,尝试回忆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回忆,自我梳理,整理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首先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立体图,让学生猜一猜今天的学习内容,引出课题。再直截了当地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让生明确今天学习本节课的目的,并有方向可循。接着放手给学生自己完成“整理表”,最后引导全班交流,完善整理表,形成知识网络。这一过程,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整理中来,巧妙的帮助学生从概念,公式,单位,进率等角度去整理知识点。学生都能快速完成整理表,对计算公式的掌握较好,但在引导全班交流时,发现学生对排水法的理解不够深入。

  二、再现“难点”,补缺补漏,巩固所学知识。

  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12条棱的分组、排水法理解不透,导致解决问题时不够灵活,阻碍学生解决能力的培养。学生由于第一次接触“立体图形”,空间想象有待培养与发展。我从以下3个问题入手,发展空间观念,知识巩固。

  (1)长方体6个面中,只能有2个正方形,这两个正方形只能相对,不能相邻。

  (2)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

  (3)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学生能独立完成问题(2)和问题(3),但语言组织不够严谨,问题(1)的解决比较困难,从中反应出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待提高。立足我班学生实际情况,此环节我借助了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较直观地再现并解决了这些“难点”,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直观基础”,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三,强化基础训练,促进知识再现,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复习课的主体是知识的再现,而必要的基础训练是再现知识的最好手段。本堂课,我在学生整理完本单元的知识点,设计了疑点追踪后,直接出示如下解决问题,放手给学生独立完成。

  生生商行做了一个长方体灯箱,长0.6米,宽0.5米,高1米。

  1、焊这灯箱框架,至少需要多少米的钢管?

  2、灯箱上贴着一圈商标纸(底面不贴),这商标纸至少多少平方米?

  3、这灯箱占空间有多大?

  接着抽3个出错的学生板书,学生自己相互订正。最后学生自己总结概括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四,灵活运用知识,发展学生思维。

  本节课我力图挑战性和思考性。从学生掌握到的知识出发。提供出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但又必须”跳一跳“才有可能够到的问题,于是,我设计“找不变量、割拼、排水法、铺瓷砖”四种类型的思维突破题,让学生自己选择一至两题进行挑战与突破,最后教师借助课件引导理解问题的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本节课重点解决了“排水法”,问题:一个从里面量长是80厘米,宽是50厘米,高是60厘米的长方体玻璃鱼缸中,装有200L的水,亮亮把一块珊瑚石完全放入水中,这时水深50.5厘米,这个珊瑚石体积是多少?学生一开始不能快速提炼200L水是“水体积”这一知识,我借助课件引导理解,在动画演示放珊瑚、水上升的过程,让生明白“这时的总体积=水的体积+珊瑚石的体积”,要求珊瑚石的体积,就得用总体积—水的体积,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得以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这节课自我感觉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资源的运用,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达成等方面表现的还不错,学生也学到了我预期想让他们学到的东西。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在练习题的表现形式上都是以文字出现的,显得有些单一,如果有实物图就更好了。其次是,一节课复习完后,应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与遗憾,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机会。由于时间关系就草草收兵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合理安排课堂时间,达到灵活调控课堂。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又一个单元的知识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完了,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章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复习,对于这一单元的知识来说,知识点比较多,大多数都是概念性的知识。难度也很大,看上去好像就是个算,可是算起来就比较麻烦了,很容易出错的,所以为了让孩子更进一步的对本单元的知识点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在昨天的时候就布置给孩子让自己本单元的知识点做一个知识总结,今天上课前看了孩子的作品,有很多学生做的不错,但是也有很多学生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所以自己还是在本节课的学习上做了很多的功夫。

  在本节课来说有很多的亮点: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先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一个知识框的概括,然后让学生自己翻阅课本来补充小的知识点;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又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这种方法也是自己第一次实行的一种方法,看来对于这样的整理和复习课有很好的作用。

  2.边讲边练,让学生对于知识点一个一个的回顾,通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的基础上,出示相应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以理解。这样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和以往的课堂上一样,需要做很多的题,但是这样是通过学生一点一点的来完成的,而不是学生一下子做很多题,这样学生的兴趣也比较高,而且也不觉得枯燥和乏味了。而且也能够更一步的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加深理解。

  3.形式多样的练习,丰富了学生的兴趣。本节课中设计和很多不同形式的练习,比如:连一连,森林音乐会,开心作业等形式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有以中国耳目一新的感觉,很有激情。

  但是任何一节课没有十全十美的,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自己发现本节课中对于学生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培养,但是学生的语言和合作做的不够,合作很少。有个别学生就是看着大家做,根本自己没有动脑筋。

  所以如何再教这节课的时候,我会把前面自己帮助学生得出的知识框架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通过学生的合作把知识树种起来,而且让它长得枝繁叶茂。最后让人人都把这颗知识树种下的果实,收获在在自己的囊中。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闪光点:

  从三月份成绩的滑铁卢,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包办代替,过度哺乳并不能促进学童的发展。当时,只要出现错误,我便把学童带到办公室,耐心地一对一地给他们讲解。但是,平均分只有七十五分,还有五人不及格。怎么回事?我可是投入了比以往更多更大的精力呀!百思之下,我发现我省略了一个环节,学童自我反思的过程。所以,这次,进行整理和复习的时候,遇到学童出错,我不是像原来那样,立刻给他们讲解,或者指派一个优等生兵教兵,而是让他们先尝试自己修改。我注意到:当孩子自己怎么改也改不对的时候,他们很自然地会向别的小朋友请教。看到聚在一起研究题目的小脑袋,我觉得我们班正在悄然形成思考和研究的学习氛围。而且,孩子碰壁之后,他们多半能够自己改对。看来,这样一个自我修正的过程,是孩子学习环节中必不可少的过程。我前一阵子是过度“负责”了,过度“负责”表面看起来是负责,其实是不科学的。要不,三月份的成绩怎么会适得其反呢?教育是科学,蛮干和热情都不能提高效率,只有符合学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有效的做法,才会开花结果。这是我在三月份获得的一次极为深刻的教训。所以,改变了自己,也就改变了我的学生。我很庆幸自己发现的很及时,及时制止了自己这种过度“负责”。

  遗憾点:

  做一做中有一道题,是求鱼缸的表面积,好多孩子算成了六个面。在数学和现实之间,要搭起一架桥梁,似乎并不简单。养过鱼的人也未必会想到一个正方体的鱼缸用料是多少。做这件事的目的,不是教孩子做鱼缸,是训练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比解决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思维的训练。

  我认为,思考这个问题,需要这样几个步骤----

  要在脑海里自问自答:

  1.这道题是求什么?鱼缸的表面积;

  2.圈画重点词语--鱼缸。鱼缸的表面积有几个面?5个面;

  3.5个面的计算公式是什么?S=ab+(ah+bh)

  4.把数字代入公式,尝试计算。

  5.对照重点词语检查解题过程,看是否有错误或者遗漏。

  在进行《整理和复习》的时候,孩子们审题的弱点依然暴露无遗。比如,求一对水桶的表面积,85%的孩子只求出一只水桶的表面积。我想数学的本质不是教人学会怎么做一对水桶,让人们都去做铁匠,这件事情的普世价值在于训练孩子缜密地思维,所以,人们才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自己的数学素养不是很高,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理解了教学相长的含义,我和我的学童共同成长。好多问题,当我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没有预设到,当我结束了我的课堂教学实践,我发现了学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才开始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我才发现了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并尝试去改变。

  改讲点:

  训练学童先读题、审题,圈画重点词语,尝试计算,计算完毕之后再次读题,对照关键词语检查计算过程是否有遗漏和错误。三部曲,如果长期对学童进行这样的训练,孩子思维的缜密性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吧。

  虽然接这个班只有两个多月,但是这是我教过的`成绩最差的一个毕业班。尤其在数学方面。其实孩子素质很好,只是缺乏科学的训练而已。我每一天都信心满满,甚至信心爆棚,学习成绩的提高是我的远景目标之一,比之更令我感兴趣的是,我这种训练方法到底会怎样开花结果。所以,我每一天都在对学童进行这种思维的训练。

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复习课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现和梳理,对学生已经建构的知识进行巩固、深化、扩展。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这一课的教学中进行了以下设计:

  1、巧用前置性作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课前精心设计了前置性作业“复习提纲”,让学生自己回忆与整理这一单元所学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使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网络。同时,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展示汇报”等交流互动机会。让学生自主整理,再进行交流互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能展示学生学习的个性,在整理知识点的同时学生还把自己的易错题写出来,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从而使自己的问题在小组内得到解决,针对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集体交流展示这一环节全班交流解决。从学生的反应看,效果非常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并在与同伴的交流对比中完善自己的设计。

  2、注重“理”,让学生主动建构

  促进自主建构、优化认知结构是复习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整理知识可能是无条理的、有遗漏的,但通过对比、交流,进而修正完善,在老师的引领下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认识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比较的基础上,得出关系图;由表面积的概念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结构。

  习题的设计也要有针对性,除了要满足多数学生学习的需要,还要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让数学能最大限度地影响着、激励着一部分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的基础上,设计采取巩固训练、模仿训练、变式训练和综合训练等灵活方式。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题多变、层次清楚,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与数学活动经验有效对接,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开放的想象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激活已有的经验积累,为主动运用知识打下基础,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体现了“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的思想。

  3、小组合作交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在课中大胆地实践,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掌握了数学建模方法。激发了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因为这样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还让学生培养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学会了创造。但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

  这堂复习课,有收获也有遗憾,因为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平时课堂交流的好习惯没有养成,小组展示时出现冷场。而且学生做题反馈慢,后面的练习没有时间进行处理,在练习上处理过快,后进生有点吃力,还有两题没有完成。我将对此问题进行反思寻求解决途径。我想一堂复习课不可能将所有的内容全部呈现,后续还应该有相应的练习课进行补充完善帮助学生查缺补漏,有效的掌握所学知识。

6、《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复习》教学反思

  在上这节复习课时,我专门翻开了“24字教学模式”操作手册,网上也查阅了四种课型的特点。就复习课和练习课而言:两者不同,复习课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现和梳理,对学生已经建构的知识进行巩固、深化、扩展,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针对学生的弱点,查漏补缺。要充分发挥复习课的作用,避免将复习课上成重复课,复习课应当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能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连成线,铺成面。而练习课则是上几节新学课后需要巩固知识、提升学生能力的一种课型。它是新学课的拓展延伸,是新学知识的巩固和提升、拔高和提炼,要上出高效的练习课,教师课前得精选习题,备课是关键。

  复习的重要目的在于知识的综合化,因此,复习时要注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1、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本节课前我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是: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在课前的十分钟时间里,采用小组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对自己梳理的知识进行补充及系统化。反馈:每小组里1号或2号学生能用大括号、知识(框架)表格、知识树等形式去归纳,但学生归纳的系统性、条理性欠缺。然后学生又给这棵“树”添加了“绿叶”。如:复习长正方体的`特征: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计算它的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在计算的同时说说计算的依据。这是通过计算,复习长正方体的求积方法,说依据,反过来帮助学生认清了长正方体的特征就是计算方法的根本。根据长正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为的是让学生理解长正方体间的关系。

  2、要让学生质疑困难

  在课前做一些调查,学生对这一单元知识点还存在哪些疑问,教师再把这些疑问集中起来,然后进行归纳分类。在课堂上将所有的疑问摆出来,分小组,让学生交流汇报,老师将学生们的闪光的东西总结出来,通过实践活动,把问题一一解决。

  3、总结归纳,揭示规律

  复习课不能仅仅停留于巩固和梳理,更要为学生的思维创设条件,搭设一个思维深化的平台,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遇到不规则的立体图形求体积时,我们也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进行求解。

  4、分层练习,选综合性强的题,适当提高

  基本练习采取选择、连线等方式把体积与容积、表面积的几种不同的解答方法柔和在一起,同时渗透表面积的判断方法。学生脑中先呈现出一幅图,这幅图就是学生脑中的“形”;然后连线,就是将脑中的“形”抽象成了数的运算,最后请学生讲算理,就是将“数”又还原成学生脑中的“形”,这时学生脑中的“形”就更为丰满。几何知识的教学是“形”与“数”最好的结合点。创设好的情景,架构起学生“形”与“数”之间的桥梁。

  本节课我觉得设计最好的一道题是最后那道鱼缸的题,这道题几乎涵盖了本单元所有的知识点。在选择此题的时候就是看中了它的综合性,在分析时让学生清晰地明确每个问题所求的是什么。比如:求长方体鱼缸一周用了多少米铝合金条?这个时候听到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这是求棱长总和的……本课最遗憾的是学生参与不积极,每次发言总是那几个。结合班情,剖析班状:学生太懒,学习习惯差,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今后努力方向,继续抓学习习惯。

7、《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是人教实验版第十册数学的第三单元内容,是在学生探究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第一次接触三维立体图形,是由平面扩展到立体的开始。立体图形是学生初次有了”看不到“的地方,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空间想象。前面两个单元都没有整理复习专项内容。本单元特意安排一个整理和复习板块,这足以说明整理本单元内容是非常必要。着眼复习课和练习课不同,复习课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现和梳理,对学生已经建构的知识进行巩固、深化、扩展。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针对学生的弱点,查漏补缺。要充分发挥复习课的作用,避免将复习课上成练习课,复习课应当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因此,本节课我尝试使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经历了“自学—巩固—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思维培养”四阶段。

  一,尝试回忆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回忆,自我梳理,整理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首先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立体图,让学生猜一猜今天的学习内容,引出课题。再直截了当地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让生明确今天学习本节课的目的,并有方向可循。接着放手给学生自己完成“整理表”,最后引导全班交流,完善整理表,形成知识网络。这一过程,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整理中来,巧妙的.帮助学生从概念,公式,单位,进率等角度去整理知识点。学生都能快速完成整理表,对计算公式的掌握较好,但在引导全班交流时,发现学生对排水法的理解不够深入。

  二、再现“难点”,补缺补漏,巩固所学知识。

  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12条棱的分组、排水法理解不透,导致解决问题时不够灵活,阻碍学生解决能力的培养。学生由于第一次接触“立体图形”,空间想象有待培养与发展。我从以下3个问题入手,发展空间观念,知识巩固。

  (1) 长方体6个面中,只能有2个正方形,这两个正方形只能相对,不能相邻。

  (2) 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

  (3) 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学生能独立完成问题(2)和问题(3),但语言组织不够严谨,问题(1)的解决比较困难,从中反应出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待提高。立足我班学生实际情况,此环节我借助了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较直观地再现并解决了这些“难点”,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直观基础”,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三,强化基础训练,促进知识再现,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复习课的主体是知识的再现,而必要的基础训练是再现知识的最好手段。本堂课,我在学生整理完本单元的知识点,设计了疑点追踪后,直接出示如下解决问题,放手给学生独立完成。

  生生商行做了一个长方体灯箱,长0.6米,宽0.5米,高1米。

  1、焊这灯箱框架,至少需要多少米的钢管?

  2、灯箱上贴着一圈商标纸(底面不贴),这商标纸至少多少平方米?

  3、这灯箱占空间有多大?

  接着抽3个出错的学生板书,学生自己相互订正。最后学生自己总结概括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四,灵活运用知识,发展学生思维。

  本节课我力图挑战性和思考性。从学生掌握到的知识出发。提供出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但又必须”跳一跳“才有可能够到的问题,于是,我设计“找不变量、割拼、排水法、铺瓷砖”四种类型的思维突破题,让学生自己选择一至两题进行挑战与突破,最后教师借助课件引导理解问题的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本节课重点解决了“排水法”,问题:一个从里面量长是80厘米,宽是50厘米,高是60厘米的长方体玻璃鱼缸中,装有200L的水,亮亮把一块珊瑚石完全放入水中,这时水深50.5厘米,这个珊瑚石体积是多少?学生一开始不能快速提炼200L水是“水体积”这一知识,我借助课件引导理解,在动画演示放珊瑚、水上升的过程,让生明白“这时的总体积=水的体积+珊瑚石的体积”,要求珊瑚石的体积,就得用总体积—水的体积,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得以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这节课自我感觉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资源的运用,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达成等方面表现的还不错,学生也学到了我预期想让他们学到的东西。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在练习题的表现形式上都是以文字出现的,显得有些单一,如果有实物图就更好了。其次是,一节课复习完后,应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与遗憾,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机会。由于时间关系就草草收兵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合理安排课堂时间,达到灵活调控课堂。

8、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这节课自我感觉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资源的运用、学生的自学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达成等几个方面表现还比较不错。学生也学到了预期想让他们学的东西了。这从课后的测验中可以看出来。

  在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方面,我认为比较好的是在小组自学中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够主动的帮助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而且他们与老师之间形成了默契,既使不是小组学习只要老师的一个手势,他们就能明白应该去帮助哪位同学。

  本节课我认为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课堂的教学程序。而且本节课在授课时是按照自己预先的教学设计一步一步的进行,只是根据设计在课将结束时对学生有一个测验,而这个测验没能在课堂中完成,我把这次测验改为学生的家庭作业,同样起到了检测的作用。

  本节课只所以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得益于本节课的各种教学行为包括活动按排、学生分组的合理性、教学资源运用的合理。在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主要按排在学生每完成一组练习后的小组活动,在小组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发挥了学习优秀学生的作用,他们就会把自己好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其余的人。而教学资源主要利益于课前全组老师共同研讨形成的练习题。这些题一组一组,一层一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各种类型的训练,让学生在自学中掌握了各种类型的解题方法。

  如果现在再让我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

  首先,会把第一环节调整到课前布置给学生去完成,而在本节课上只是进行检查,这样又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自己支配。

  第二,在总结时,会把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几种不同情况(五个面、四个面)的公式给学生总结出来。

  第三,会补充一组关于正方体的几种不同情况(五个面、四个面)的表面积题目。

9、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是人教实验版第十册数学的第三单元内容,是在学生探究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第一次接触三维立体图形,是由平面扩展到立体的开始。立体图形是学生初次有了”看不到“的地方,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空间想象。前面两个单元都没有整理复习专项内容。本单元特意安排一个整理和复习板块,这足以说明整理本单元内容是非常必要。着眼复习课和练习课不同,复习课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现和梳理,对学生已经建构的知识进行巩固、深化、扩展。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针对学生的弱点,查漏补缺。要充分发挥复习课的作用,避免将复习课上成练习课,复习课应当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因此,本节课我尝试使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经历了“自学—巩固—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思维培养”四阶段。

  一,尝试回忆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回忆,自我梳理,整理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首先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立体图,让学生猜一猜今天的学习内容,引出课题。再直截了当地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让生明确今天学习本节课的目的,并有方向可循。接着放手给学生自己完成“整理表”,最后引导全班交流,完善整理表,形成知识网络。这一过程,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整理中来,巧妙的帮助学生从概念,公式,单位,进率等角度去整理知识点。学生都能快速完成整理表,对计算公式的掌握较好,但在引导全班交流时,发现学生对排水法的理解不够深入。

  二、再现“难点”,补缺补漏,巩固所学知识。

  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12条棱的分组、排水法理解不透,导致解决问题时不够灵活,阻碍学生解决能力的培养。学生由于第一次接触“立体图形”,空间想象有待培养与发展。我从以下3个问题入手,发展空间观念,知识巩固。

  (1) 长方体6个面中,只能有2个正方形,这两个正方形只能相对,不能相邻。

  (2) 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

  (3) 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学生能独立完成问题(2)和问题(3),但语言组织不够严谨,问题(1)的解决比较困难,从中反应出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待提高。立足我班学生实际情况,此环节我借助了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较直观地再现并解决了这些“难点”,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直观基础”,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三,强化基础训练,促进知识再现,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复习课的主体是知识的再现,而必要的基础训练是再现知识的最好手段。本堂课,我在学生整理完本单元的知识点,设计了疑点追踪后,直接出示如下解决问题,放手给学生独立完成。

  生生商行做了一个长方体灯箱,长0.6米,宽0.5米,高1米。

  1、焊这灯箱框架,至少需要多少米的钢管?

  2、灯箱上贴着一圈商标纸(底面不贴),这商标纸至少多少平方米?

  3、这灯箱占空间有多大?

  接着抽3个出错的学生板书,学生自己相互订正。最后学生自己总结概括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四,灵活运用知识,发展学生思维。

  本节课我力图挑战性和思考性。从学生掌握到的知识出发。提供出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但又必须”跳一跳“才有可能够到的问题,于是,我设计“找不变量、割拼、排水法、铺瓷砖”四种类型的思维突破题,让学生自己选择一至两题进行挑战与突破,最后教师借助课件引导理解问题的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本节课重点解决了“排水法”,问题:一个从里面量长是80厘米,宽是50厘米,高是60厘米的长方体玻璃鱼缸中,装有200L的水,亮亮把一块珊瑚石完全放入水中,这时水深50.5厘米,这个珊瑚石体积是多少?学生一开始不能快速提炼200L水是“水体积”这一知识,我借助课件引导理解,在动画演示放珊瑚、水上升的过程,让生明白“这时的总体积=水的体积+珊瑚石的体积”,要求珊瑚石的体积,就得用总体积—水的体积,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得以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这节课自我感觉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资源的运用,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达成等方面表现的还不错,学生也学到了我预期想让他们学到的东西。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在练习题的表现形式上都是以文字出现的,显得有些单一,如果有实物图就更好了。其次是,一节课复习完后,应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与遗憾,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机会。由于时间关系就草草收兵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合理安排课堂时间,达到灵活调控课堂。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