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教学反思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教学反思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现代诗歌,篇幅短小语言精炼,展示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渗透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教学中,我认为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补充课题引起阅读期待
上课伊始,我板书“染绿”一词,让学生回答:我们平时会说染绿什么?学生回答染绿小草、染绿树木等,我接着板书“我们双脚”,让学生读课题。再提问:是什么“染绿我们双脚”呢?最后添加“春光”,将课题补充完整,齐读课题,让学生就课题充分质疑。
二、质疑课题串起整篇教学
就本文的课题,学生提了不少的问题,唯独没有问:难道是“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吗?我抛出了自己的疑问,在“春光”二字的上方打了个“?”。当学生自读完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后,我在“春光”下面划上横线,学生立刻说出了是“植树造林”染绿我们双脚,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的主旨。当与整篇文本对话完毕,我又在课题下面划了一道横线,并启发学生:你现在认为是什么染绿我们双脚呢?学生回答是“少年儿童”。我提示贴合文本提炼总结概括,学生立即会意:是“我们”染绿我们双脚。在不断的引领中,学生依托文本逐步深化了中心。
三、首尾比较过渡重点内容
本首诗歌首尾呼应,第一小节和第八小节结构相似。我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精读课文伊始,就让学生找出其不同点,我相机板书“荒山野岭”和“青山碧岭”,并提问:荒山野岭是如何变成青山碧岭的呢?从而引起了课文二到七小节的生本对话。
四、想象写话提高练笔能力
钻研教材时,限于篇幅及题材的原因,我一直没有找到练笔的.着眼点,当然,课后的第四题除外,那是文本对话完毕后的写话内容。在我诵读诗歌时,终于找出了生发练笔的地方:在朗读第五小节后,我抛出问题:植树造林让山上枝繁叶茂绿树成荫,其他小动物会有什么表现呢?在第五小节的旁边写一写。由于这样的练笔内容难度适中,所以学生的补充写话比较精彩。
当然,本篇课文的教学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由于着急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引领学生体会赏析诗歌的准确用词,如“踏”和“撒”等字,这是本课教学最大的败笔,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注意这个方面。
2、课文《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反思
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余韵还未散尽,春光已来染绿我们的双脚。翻开第十册第一课,课题中一个“绿”字已让我满眼春色。正如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一样,这个“绿”字又是何词能换得?只此一字,便激起了我朗读的兴趣。于是,旁若无人地,我一口气读了好多遍。
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烂漫春光里,徐徐春风中,走来一群带着植树工具的少先队员。他们走过的地方,撒下一路欢声笑语,成了一道最美的春光。丁丁当当,锨镐舞动奏歌谣;哗哗啦啦,清水流淌唱乐曲。一番春歌之后,荒山野岭大变样。他们披绿袍,涌林涛,引来小鸟忙筑巢、松鼠叽叽叫,小兔、小猴更是开心得又蹦又跳。动物找到了自己的绿色家园,自然环境也在青山碧岭中发生着变化。“荡漾的碧波轻抚着河畔的小草”,此时的小河似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重新焕发了青春。诗的'结尾更是独具匠心,一方面运用了诗歌反复的修辞手法,再次渲染少先队员的愉快心情,另一方面在反复中又有变化,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我们能不认为在春光染绿双脚的同时,少先队员也在染绿着春光?
读着读着,我的教学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这样一篇语言晓畅、诗韵和谐、极富感染力的诗歌,不读之学生又怎会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里,并引起自身的感受?所以,以“读”为本,是我为本课教学定的基调。让学生在读中想,读中说,读中悟,读中品,读中写,真正地把“读”渗透到本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读出情,读出境,读出志。
教学简单设想:
读中想:初读课文后向学生出示练习——填字成词。()山()岭、()山()岭。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读中说:从变化引入全诗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说话训练。训练点:说一说植树的场景;想象一下,小动物与大山爷爷之间会有什么对话?
读中悟:根据小节训练朗读,在朗读中悟出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和喜爱,在读中萌发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
读中品:在读中品诗歌语言的韵味,修辞手法的活用,诗歌情感的表达。
读中写:充分感知课文后,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词语写一段植树后的美好景象。
3、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教学反思
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余韵还未散尽,春光已来染绿我们的双脚。翻开第十册第一课,课题中一个“绿”字已让我满眼春色。正如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一样,这个“绿”字又是何词能换得?只此一字,便激起了我朗读的兴趣。于是,旁若无人地,我一口气读了好多遍。
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烂漫春光里,徐徐春风中,走来一群带着植树工具的少先队员。他们走过的地方,撒下一路欢声笑语,成了一道最美的春光。丁丁当当,锨镐舞动奏歌谣;哗哗啦啦,清水流淌唱乐曲。一番春歌之后,荒山野岭大变样。他们披绿袍,涌林涛,引来小鸟忙筑巢、松鼠叽叽叫,小兔、小猴更是开心得又蹦又跳。动物找到了自己的绿色家园,自然环境也在青山碧岭中发生着变化。“荡漾的碧波轻抚着河畔的小草”,此时的小河似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重新焕发了青春。诗的结尾更是独具匠心,一方面运用了诗歌反复的修辞手法,再次渲染少先队员的愉快心情,另一方面在反复中又有变化,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我们能不认为在春光染绿双脚的.同时,少先队员也在染绿着春光?
读着读着,我的教学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这样一篇语言晓畅、诗韵和谐、极富感染力的诗歌,不读之学生又怎会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里,并引起自身的感受?所以,以“读”为本,是我为本课教学定的基调。让学生在读中想,读中说,读中悟,读中品,读中写,真正地把“读”渗透到本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读出情,读出境,读出志。
教学简单设想:
读中想:初读课文后向学生出示练习——填字成词。()山()岭、()山()岭。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读中说:从变化引入全诗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说话训练。训练点:说一说植树的场景;想象一下,小动物与大山爷爷之间会有什么对话?
读中悟:根据小节训练朗读,在朗读中悟出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和喜爱,在读中萌发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
读中品:在读中品诗歌语言的韵味,修辞手法的活用,诗歌情感的表达。
读中写:充分感知课文后,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词语写一段植树后的美好景象。
4、《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反思
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余韵还未散尽,春光已来染绿我们的双脚。翻开第十册第一课,课题中一个“绿”字已让我满眼春色。正如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一样,这个“绿”字又是何词能换得?只此一字,便激起了我朗读的兴趣。于是,旁若无人地,我一口气读了好多遍。
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烂漫春光里,徐徐春风中,走来一群带着植树工具的少先队员。他们走过的地方,撒下一路欢声笑语,成了一道最美的.春光。丁丁当当,锨镐舞动奏歌谣;哗哗啦啦,清水流淌唱乐曲。一番春歌之后,荒山野岭大变样。他们披绿袍,涌林涛,引来小鸟忙筑巢、松鼠叽叽叫,小兔、小猴更是开心得又蹦又跳。动物找到了自己的绿色家园,自然环境也在青山碧岭中发生着变化。“荡漾的碧波轻抚着河畔的小草”,此时的小河似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重新焕发了青春。诗的结尾更是独具匠心,一方面运用了诗歌反复的修辞手法,再次渲染少先队员的愉快心情,另一方面在反复中又有变化,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我们能不认为在春光染绿双脚的同时,少先队员也在染绿着春光?
读着读着,我的教学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这样一篇语言晓畅、诗韵和谐、极富感染力的诗歌,不读之学生又怎会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里,并引起自身的感受?所以,以“读”为本,是我为本课教学定的基调。让学生在读中想,读中说,读中悟,读中品,读中写,真正地把“读”渗透到本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读出情,读出境,读出志。
教学简单设想:
读中想:初读课文后向学生出示练习——填字成词。()山()岭、()山()岭。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读中说:从变化引入全诗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说话训练。训练点:说一说植树的场景;想象一下,小动物与大山爷爷之间会有什么对话?
读中悟:根据小节训练朗读,在朗读中悟出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和喜爱,在读中萌发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
读中品:在读中品诗歌语言的韵味,修辞手法的活用,诗歌情感的表达。
读中写:充分感知课文后,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词语写一段植树后的美好景象。
5、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教学反思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现代诗歌,篇幅短小语言精炼,展示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渗透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教学中,我认为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补充课题引起阅读期待
上课伊始,我板书“染绿”一词,让学生回答:我们平时会说染绿什么?学生回答染绿小草、染绿树木等,我接着板书“我们双脚”,让学生读课题。再提问:是什么“染绿我们双脚”呢?最后添加“春光”,将课题补充完整,齐读课题,让学生就课题充分质疑。
二、质疑课题串起整篇教学
就本文的课题,学生提了不少的问题,唯独没有问:难道是“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吗?我抛出了自己的疑问,在“春光”二字的上方打了个“?”。当学生自读完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后,我在“春光”下面划上横线,学生立刻说出了是“植树造林”染绿我们双脚,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的主旨。当与整篇文本对话完毕,我又在课题下面划了一道横线,并启发学生:你现在认为是什么染绿我们双脚呢?学生回答是“少年儿童”。我提示贴合文本提炼总结概括,学生立即会意:是“我们”染绿我们双脚。在不断的引领中,学生依托文本逐步深化了中心。
三、首尾比较过渡重点内容
本首诗歌首尾呼应,第一小节和第八小节结构相似。我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精读课文伊始,就让学生找出其不同点,我相机板书“荒山野岭”和“青山碧岭”,并提问:荒山野岭是如何变成青山碧岭的呢?从而引起了课文二到七小节的生本对话。
四、想象写话提高练笔能力
钻研教材时,限于篇幅及题材的原因,我一直没有找到练笔的.着眼点,当然,课后的第四题除外,那是文本对话完毕后的写话内容。在我诵读诗歌时,终于找出了生发练笔的地方:在朗读第五小节后,我抛出问题:植树造林让山上枝繁叶茂绿树成荫,其他小动物会有什么表现呢?在第五小节的旁边写一写。由于这样的练笔内容难度适中,所以学生的补充写话比较精彩。
当然,本篇课文的教学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由于着急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引领学生体会赏析诗歌的准确用词,如“踏”和“撒”等字,这是本课教学最大的败笔,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注意这个方面。
6、五年级《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反思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节奏欢快,朗朗上口的现代诗,文字优美。诗的主题非常明确,号召少年儿童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绿化祖国,美化我们的家园。对于环保问题,现在的孩子在嘴上都能说出一二,但实际行动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教学这首诗歌很容易上成空洞的说教课,为避免这种尴尬,我尝试着从诗歌的特点入手,感受诗歌内容,品析诗歌主题。
1、在反复诵读中了解诗歌特点。
通过教师范读,自由朗读,学生发现了这首现代诗的一些特点,比如节奏比较欢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另外这首诗的前后呼应也比较容易感知,诗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结构相似,就差了一个词语,“荒山野岭”成了“青山碧岭”。诗人的这一呼应非常巧妙,他把植树造林的前后不同就融进这两个词语里,并且抓住这一前后呼应能够引起孩子读诗的兴趣,理解诗歌的主旨。
2、在想象场景中感受诗歌内容。
尽管诗歌的主题是植树造林,但是限于是诗歌这一体裁,所以文本并没有花大量笔墨进行场景描写,这是文本的留白,是教学的契机。教学时我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补充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的场景以及植树造林以后小动物们安宁幸福的生活。两处想象,孩子读活了诗歌的语言文字,读懂了植树造林给自然、人类带来的真切变化。说教在这里变成了体验,相信体验能产生冲动。面对即将到来的植树节,面对春光无限的大好季节, “植树造林从我做起”一定能化为孩子们的共识与行动。
通过学生植树场面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孩子们植树的'豪情。文章是围绕“染绿”一词而进行的。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范读课文,用自己优美的朗读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写的美好情境中。接着我引导理解开头和结尾“染绿”各是什么意思。第一节的“染绿”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第二个“染绿”学生大多没有回答出来。这时我引导学生读课文,比较前后两节中的句子。学生们很快发现,后一个“染绿”是学生绿化了荒山后的喜悦心情。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我又一次提问学生此时对“染绿”的理解。很多学生认为染绿不仅是绿化,还有给人们来了幸福的生活。孩子们在收获绿荫、收获幸福的同时,还收获着乐观向上、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文本中的美好情感,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深深地融合到了一起,成为了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化为自己下一步生活的经验,去发现更多的美好。
只有文本进入学生精神世界,成为学生的一种审美需求,才能唤起孩子如梦初醒般的天性。
7、《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下学期的第一节课,感受到上课的感觉真好!有好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在做着应付考试的事情,每天忙着让学生背啊、默啊、考啊!哎,迫于无奈,做了太多有害于学生身心的事情了。今天终于可以从繁重的考试中挣脱出来,和学生一起享受语文带来的乐趣:我们用心倾听文中潺潺的流水声,认真感受文中小动物们的欢快,真心体验文中人们拥抱大自然的感觉,走进语文真的很好!
今天上的是《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但我感觉到学生的朗读不行。于是自己先范读了一下。我想让学生感受一下,课文该怎么读?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老师读得好的原因。学生想后说,因为老师根据内容的不同,语调等都有不同的变化。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后,让他们按照老师的方法继续练习朗,随后指名学生起来读。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于是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先让他说说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然后让他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样学生就容易掌握了。但是没有指导过的句子,学生依然读不好了。这种现象说明学生的语感还没有形成,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还处于一般水平。我想这是需要长期练习和积累的,决不能操之过急。
另外,从上学期的观察中,我还感觉到学生在早读时的状态和上课时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早读时他们无精打采,要让他们读得投入,读出情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真的很难,上课时相对来说好一点。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和学生的`心理有关。现在的学生大部分对上学这件事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压力很大,负担很重。你想,每天早上上学后,老师就有各种各样的作业任务下来,几乎没有休息和玩乐的时间。每天在校的所有时间几乎都是在教室里度过的,不是做作业就是背书,不是考试就是订正。每天的作业任务那么多,学生怎么会喜欢读书呢?有的时候,即使老师能够把课上得很精彩,让学生感到很有乐趣,但每天到学校就有那么多的作业在等着他们,他们还振奋得起来吗?难怪每天早上到校,早读的时候,看到的学生都是没有生气和活力的。哎,也真可怜!
8、《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语文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诗歌,生动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变化,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重点是描绘了参加绿化祖国、植树造林活动的少年儿童的群体形象。教学时,我让学生在基本理解每节诗意的基础上,围绕“我们怎么会被春光染绿双脚的呢?”这个问题,采用以下活动来理解感悟。
第一个活动是想象,想象向荒山野岭进军的场面;想象热火朝天参加植树活动的场面;想象寂寞的荒山披上绿袍以及慢慢变得枝繁叶茂的场面;想象小动物来这里安家的场面;想象周围环境变得更美丽的'场面;通过想象,让学生体会同学们欣喜与自豪的心情。
第二个活动是说,我问学生:你觉得哪些诗句写得好?为什么?学生抓住了“小鸟抖动彩翼,来这里搭窝筑巢。”“小兔小猴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荒山披上了袍”这些拟人句以及课文中的对比写法,主动感悟课文内容,既培养了思维能力,又突破了对主题的理解。
第三个活动是朗读,在课堂上,我采用了个别读、议读、齐读、引读、范读等多种方式来让学生入情入境。
第四个活动是写,荒山植树后,展现给大家的是怎样一番景象?抓住这个教学点,开展片段训练,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第五个活动是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植树造林有何作用?”的课题研究活动。让学生查阅图书资料、电脑网站,收集有关森林作用的信息,整理研究,并加上自己的观点,进行交流,从而感悟到建设绿色家园的意义重大。
9、《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教学反思
时光真是太匆匆了!元宵节芝麻汤圆的醇香还在嘴边萦绕就迎来了新学期开学的第二天。今天我们执教《春光染绿我们双脚》。那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
在备课时,我发觉《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首诗歌浅显易懂,诗歌的主旨在开学第一天的晨读课上学生们在小组交流中已经体会到了,又因为是开篇第一课,学生拿到新书时的新奇早就开始了诵读,如今基本上都能背诵了。如果再按照已有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教学,学生必然会感觉索然无味。因此我做出这样的.决定:首先把教学时间压缩为一课时;其次在教学手段上确定以“读”为主线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尽情地读,想象情景读,对比着读,带领学生走进诗歌的场景中,感受欢快,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感受春光的美妙,感受大自然的生机,感受少先队员们的那一份自豪。
课堂上,我以“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这两个词组切入,问他们从这两个词组中体会到了什么情感,为整篇文章的诵读定下欢快的基调然后由我以饱满的状态先朗诵了一遍,鼓励学生尽情地朗诵,尽兴地展示,接着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对文本的理解也相当透彻,最后我简化头绪对文本内容进行设问:少先队员们植树前后,山岭有了哪些变化,再次通过你的诵读来表现出少先队员们植树的愉快。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结束了本课内容的教学。
反思:本节课上,教师的范读起了引领作用。“教师自身就是教学情境”,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可以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整体把握文本的时空。采用了最原始的教学方式——读,而学生们却学得兴致盎然。可见,读真的是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教学手段。
10、《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优秀教学反思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现代诗歌,文字优美。通过学生植树场面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孩子们植树的豪情。文章是围绕“染绿”一词而进行的。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范读课文,用自己优美的朗读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写的美好情境中。接着我引导理解开头和结尾“染绿”各是什么意思。第一节的'“染绿”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第二个“染绿”学生大多没有回答出来。这时我引导学生读课文,比较前后两节中的句子。学生们很快发现,后一个“染绿”是学生绿化了荒山后的喜悦心情。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我又一次提问学生此时对“染绿”的理解。很多学生认为染绿不仅是绿化,还有给人们来了幸福的生活。孩子们在收获绿荫、收获幸福的同时,还收获着乐观向上、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文本中的美好情感,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深深地融合到了一起,成为了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化为自己下一步生活的经验,去发现更多的美好。
只有文本进入学生精神世界,成为学生的一种审美需求,才能唤起孩子如梦初醒般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