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反思
1、对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反思
半个学期的工作结束了,反思自己半个学期来教学工作,有收获,有感悟,也有不足。下面仅就我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点做法加以总结,以便以后更好的开展和进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物理新教材中变以往验证性的分组实验为主动探究式的分组随堂实验,给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究的时空。物理探究式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实验探索,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对研究的问题有一结果,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探究新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亲身体验并从实验中感悟、探究,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或亲身体验获得新知识。下面是我们在半个学期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和感悟:
1、探究式实验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高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在“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中,先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学生得出与亚里斯多德一样的观点,再通过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结论,从而认识到这个结论是错误的,继续演示(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让学生独立分析实验结论得出:摩擦力越小物体滑行越远。进而提出如果没有摩擦,物体将如何运动的问题。这时教师最后通过气垫导轨尽量减少摩擦力作相应实验,并通过光电门测出滑块的.速度,让学生确实认识到:没有摩擦,物体将做匀速运动。
2、探究式实验教学要具有思维开放
探究式实验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探究式实验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探究式实验教学,必须具有思维开放特征,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探究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我们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加速度和物体受力、物体的质量有关,加速度和物体受力成正比,加速度和物体质量成反比。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途径上,学生提出了做实验来验证,在如何验证上,学生提出通过作a—F图象、a-1/m图象,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开放性。
3、探究式实验教学必须让学生有充分时间进行实验操作,进一步落实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实施探究式实验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实验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和处理实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加强实验探索活动,首先要组织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例如“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实验中问题,我们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先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弹簧的弹力大小与弹簧形变量有关,然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弹力大小与形变量成正比。最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确实做好实验,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误差产生原因,找出减少误差的手段,例如在上述实验中,应指导学生如何使弹簧、刻度尺竖直放置,如何进行读数。再者要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及时纠正错误作法,作好实验数据记录。最后要重视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在上述实验中,要引导学生通过作图的方法来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弹力大小与形变量成正比”的实验结论。
4、探究式实验教学要渗透物理方法教育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索真理的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对学生适时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高中物理教材中,潜存着许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自由落体运动探究”中的类比法;“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中的图象法,“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中的等效法;“力和运动关系”中的推理法;“探究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中的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上述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并把这些方法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
5、探究式实验教学要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广阔空间
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探究式实验教学,应根据物理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例如,在设计研究某个问题的方案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能力;在实验仪器的选择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比分析思维能力;在完成某个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实践探索能力;在实验数据分析中,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中的一点收获。在实践的过程中使我们感到,学生是大有潜力可挖的,在与学生交流中,有时会有意外的收获。我们也有感悟和疑惑。如:在实际教学中,那些问题需要探究,那些不需要探究;是把书中所有的实验都让学生去探究,还是有选择的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课堂进度,探究的的时间多少最合适,是一个很难把握的问题。彻底放开,真正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时间就不够用,有时还收不回来;不放开,由老师一步步教给学生怎样去做,又失去了探究的目的。所以,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还很不完善,需要在今后不断进行摸索,不断总结,切切实实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争取在今后教学中更多地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探究式实验为我们探索物理教学规律开创了路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加大实验教学改革的力度,为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而努力。
2、八年级物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有一个深刻的体悟: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
下面我先讲述一下我的上课思路,我从让学生认识杠杆开始:
1、通过用钳子、羊角锤、起子翘图钉为例,让学生从这三种工具中选择一种工具将图钉翘出来。并比较这几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比较容易将图钉翘起来,更省力一些?比较实用这三种工具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点?通过讨论,总结杠杆的定义。
2、以撬石头为例,讲解关于杠杆的几个名词(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我在对于杠杆五要素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一边画图一边讲解,同时让学动手和我一起画图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交流合作,引出杠杆的五要素。特别是力臂概念的引出,我考虑了很长时间,如果直接引出,可以节省时间,但不利于学生对力臂的理解和记忆,这样也不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3、对于画杠杆示意图,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画垂线段时始终画不垂直,究其原因是画图方法不正确!老是利用刻度尺上的刻度来画垂线,由于刻度较短,很难保证所画的垂线段与力的作用线垂直。在这里我着重强调一定要利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垂线段!课本中只是提到力的作用线,我对什么是力的作用线做了进一步的讲解,如何画力的作用线给学生进行了讲解:分三步来画,第一步,找力的作用点;第二步,找力的方向;第三步,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虚线。对于画力臂,分为四步进行:第一步,找支点;第二步,画力的作用线;第三步,花垂线段;第四步,标力臂。这样讲画力臂这个难点分为几个小问题,大大降低其难度,使得学生极易于理解,又容易接受,有效地突破了难点,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然后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我采用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并同时加以引导:
分三种情况进行探究,
第一种情况:保持力臂L1、L2不变,改变阻力F2大小,测量动力F1大小;
第二种情况:保持阻力F2、L2不变,改变动力臂L1的大小,测量动力F1大小;
第三种情况:保持动力臂L1阻力F2变,改变L2的大小,测量动力F1大小;
研究数据时,我针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杠杆平衡的条件是①动力=阻力;②动力臂=阻力臂;③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逐个进行研究,最终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形成科学的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这一节课的关键是对数据的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实验结论隐藏在数据中不易被发现,因而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数据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寻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地得出结论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产生疑问,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然后,通过等式观念的讲解,使学生在明白“如何处理几个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中,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了猜想,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杠杆这一工具,在我国古代使用较广泛,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
但由于在实验结论得出结论之前学生对实验的操作并不是很明确,我在上课时就规定学生怎样操作,这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探索。所以以后上这一节课应在课前布置好预习工作。
但是,我感觉我的课堂语言过于单调,有时感觉有种语塞的感觉。我决定以后要加强语言方面的锻炼。我认为不足之处就是:情景条件引入的不够生动。以后要多加注意!
所以我想说: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教一些探究方法是可允许的要求,要想真有什么探究教学,在很多章节上都只能是做个样子(当然这个样子也是必要的)。也就是说:传授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多时候是巨大价值的。
3、谈课堂部分探究教学物理教学反思
多年的应试教育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灌输式教育方式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优秀学生”。这种教育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阻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物理新课程改革把探究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在科学探究中,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要素,即完全探究;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即部分探究。本文就以“探究平面镜成像”为例,谈谈侧重于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部分探究。
1 提出问题
我们每天都要使用的镜子,物理学中把它叫做平面镜。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能够在镜子里清晰地看到自己,镜中的那个“自己”就叫做“像”。那么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将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2 提出猜想与假设
师: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平面镜,仔细观察物与像有什么特点,像、物与平面镜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
生:像与物在平面镜的两侧,像与物是完全一样的。
生:物运动,像也运动。
师:很好。有同学说像随着物的运动而运动,那么,这样的运动满足什么规律呢?比如当物靠到平面镜时,像是靠近还是远离平面镜呢?当物远离平面镜时,情况又如何呢?
生:物靠近,像也靠近;物远离,像也远离。
师:对了,也就是说像到平面镜的距离随着物到像距离的减小而减小,增大而增大。那么,你们是否还可以做出进一步的猜想?
生: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是相等的.。
师:很好。现在我们就来验证这个猜想是否正确。有时学生提出的猜想比较随意、生活化,教师可通过师生对话,共同讨论,以及在关键时加以引导,使学生提出的猜想更加科学化、模型化以便于下一步探究活动的展开。当然,在探究过程中还要使学生明白猜想虽然是一种假设,但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观察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的。
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师:下面,我们来设计实验验证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请大家四人一组,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经过几分钟讨论,许多组在设计方案时遇到了困难。大多数的同学想到用直尺测量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但与又发现像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无法进行实际的测量比较,只能靠视觉进行判断。要设计出教材中给出的较完善的实验方案对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让学生去尝试设计探究方案,主要是让学生去体验探究过程,并体会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师:平面镜所成的像并不是由实际光线穿过平面镜而形成的,这样形成的像叫虚像。
师:在设计方案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距离的含义是什么,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指的是哪一段?
生:距离指的是垂直距离,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指的是蜡烛到平面镜的垂直线段。
师:我们观察到平面镜的后壁是不透光的,怎样能同时观察到像又能看到镜后的物体呢?大家观察一下窗户上的玻璃板,你们什么想法?老师发给每组一块玻璃板和两支相同的蜡烛,让他们提出合理的方案。
生:我们组认为要测定物与像的距离,最关键的是把像的位置找到。于是,我们想到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使其成像,透过玻璃板把第二支蜡烛放在与第一支蜡烛的像重合的位置上,这样第二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最后我们用粉笔把物与像的标记下来,用直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如果这两个距离相等,就可验证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师:玻璃板的位置需要确定吗?
生:需要。可事先在桌子上画一条线,在做实验时就将玻璃板放在这条线上。
师:这个想法很好,但是粉笔记号会不会很容易被抹掉,或者在测量的时候变得模糊呢?
生:可以用白纸。先在白纸上画一条线,将玻璃板放在线的位置上,然后把蜡烛放在白纸上进行实验,这样就可以用笔标出物与像的位置,既准确又方便。
此时,在老师与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方案已基本形成了,虽然不是很完善,但同学们都跃跃欲试,都想马上动手操作。鉴于本探究过程并不是很复杂,老师可让学生立即进行探究。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老师应关注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每个学生是否都积极参与,及时为学生答疑或提供帮助,必要时也可参与到学生小组活动中去。
最后每位同学可以结合自己的探究过程,完成探究报告。完成报告实际上是对整个探究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总结和反思,也能对方案进一步完善,如有同学提出将白纸对折,而不用画线;有的同学提出直接把物放在距玻璃板5厘米的地方,再测量出像的位置。
设计一个好的实验方案,是整个探究得以完成的关键,这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初中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加之他们对问题缺乏周密的思考,所以实验探究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困难。这时老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尝试,另一方面要针对他们设计的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尽量避免直接将其操作步骤告诉学生。
4、对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反思
半个学期的工作结束了,反思自己半个学期来教学工作,有收获,有感悟,也有不足。下面仅就我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点做法加以总结,以便以后更好的开展和进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物理新教材中变以往验证性的分组实验为主动探究式的分组随堂实验,给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究的时空。物理探究式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实验探索,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对研究的问题有一结果,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探究新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亲身体验并从实验中感悟、探究,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或亲身体验获得新知识。下面是我们在半个学期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和感悟:
1、探究式实验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高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在“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中,先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学生得出与亚里斯多德一样的观点,再通过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结论,从而认识到这个结论是错误的,继续演示(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让学生独立分析实验结论得出:摩擦力越小物体滑行越远。进而提出如果没有摩擦,物体将如何运动的问题。这时教师最后通过气垫导轨尽量减少摩擦力作相应实验,并通过光电门测出滑块的.速度,让学生确实认识到:没有摩擦,物体将做匀速运动。
2、探究式实验教学要具有思维开放
探究式实验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探究式实验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探究式实验教学,必须具有思维开放特征,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探究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我们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加速度和物体受力、物体的质量有关,加速度和物体受力成正比,加速度和物体质量成反比。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途径上,学生提出了做实验来验证,在如何验证上,学生提出通过作a—F图象、a-1/m图象,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开放性。
3、探究式实验教学必须让学生有充分时间进行实验操作,进一步落实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实施探究式实验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实验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和处理实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加强实验探索活动,首先要组织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例如“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实验中问题,我们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先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弹簧的弹力大小与弹簧形变量有关,然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弹力大小与形变量成正比。最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确实做好实验,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误差产生原因,找出减少误差的手段,例如在上述实验中,应指导学生如何使弹簧、刻度尺竖直放置,如何进行读数。再者要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及时纠正错误作法,作好实验数据记录。最后要重视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在上述实验中,要引导学生通过作图的方法来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弹力大小与形变量成正比”的实验结论。
4、探究式实验教学要渗透物理方法教育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索真理的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对学生适时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高中物理教材中,潜存着许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自由落体运动探究”中的类比法;“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中的图象法,“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中的等效法;“力和运动关系”中的推理法;“探究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中的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上述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并把这些方法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
5、探究式实验教学要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广阔空间
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探究式实验教学,应根据物理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例如,在设计研究某个问题的方案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能力;在实验仪器的选择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比分析思维能力;在完成某个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实践探索能力;在实验数据分析中,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中的一点收获。在实践的过程中使我们感到,学生是大有潜力可挖的,在与学生交流中,有时会有意外的收获。我们也有感悟和疑惑。如:在实际教学中,那些问题需要探究,那些不需要探究;是把书中所有的实验都让学生去探究,还是有选择的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课堂进度,探究的的时间多少最合适,是一个很难把握的问题。彻底放开,真正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时间就不够用,有时还收不回来;不放开,由老师一步步教给学生怎样去做,又失去了探究的目的。所以,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还很不完善,需要在今后不断进行摸索,不断总结,切切实实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争取在今后教学中更多地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探究式实验为我们探索物理教学规律开创了路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加大实验教学改革的力度,为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而努力。
5、探究式物理教学反思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在探究式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作用,给学生创设一个亲近生活、亲近社会的环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探究式物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一、 探究式教学首先应创设环境,提出问题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第六章第三节《重力》中,教师提出问题:“手中的物体离开手后竖直下落,杯中的水由高处流向低处,小球从桌面上滚落到桌边后落地,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还能联想到蹦极、瀑布、苹果落地等等,启发学生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二、 探究式课堂教学应使学生思维开放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但是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有关,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等等。整个实验探究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开放性。
三、 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要经过实践探索
物理教学应从生活到物理,再由物理生活。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例如在研究 “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我们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指导学生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等方法。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继续学习生命化课堂理论知识,并积极贯彻到教学中,以期在探究式教学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6、探究式物理教学反思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在探究式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作用,给学生创设一个亲近生活、亲近社会的环境。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和感悟:
一、 探究式教学首先应创设环境,提出问题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第六章第三节《重力》中,教师提出问题:“手中的物体离开手后竖直下落,杯中的水由高处流向低处,小球从桌面上滚落到桌边后落地,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还能联想到蹦极、瀑布、苹果落地等等,启发学生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二、 探究式课堂教学应使学生思维开放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但是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有关,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等等。整个实验探究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开放性。
三、 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要经过实践探索
物理教学应从生活到物理,再由物理生活。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例如在研究 “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我们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指导学生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等方法。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继续学习生命化课堂理论知识,并积极贯彻到教学中,以期在探究式教学中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