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相约北大》读后感

2023-08-14 09:11:19

  《相约北大》读后感

《相约北大》读后感

1、《相约北大》读后感

  出于偶然的机会,拿起《相约北大》这本书。原本是打算引导上高中的女儿阅读,激励她努力奋斗。可是读完以后,确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是北大学子写给高中学生看的一本励志的书。可是,书中所阐述的奋发向上的人生观,所传递的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对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启发教育意义。假如我们每个人能够永远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那么我们也可以在我们的平凡岗位上使自己的人生更精彩!

  用心读完了这本书,静心思考。他们为什么可以在人生第一步路上取得了成功呢?卡莱儿曾经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也是勤奋学习努力钻研的结果。他们的成功,主要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理想做动力

  “一个人主动想把一件事做好与被动去完成一件事,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思想上有无好的.要求,正是学习成败的关键之一。如果要挖掘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源,那就是理想。”这是99级北大学子唐朝华的经验总结。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是辛苦而枯燥乏味的,为什么她能够克制自己的惰性,克制自己的焦躁情绪,调整好心态尽量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理想就是是她前进的内驱力。仔细想想,我们老师的工作同样是非常辛苦的,甚至在工作中会因为个别学生的不懂事,不爱学习,也会产生莫名的焦躁与苦闷,也会在工作中因劳累出现惰性。如何能够调整自己,如何能够使自己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呢?那就是要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来做,而不是把它当作仅仅为了养家糊口的职业。我们应当时时树立一个信念,那就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未来,每一个孩子经过教育都能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天生我材必有用。虽然他们在学校里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个性,各种无法理解的行为,甚至让人难以接受的缺点,但是我们只要心中树立一份信念,相信他们是好孩子,理解他们,爱他们,那么,在我们的工作中,便会自然而然产生一中无穷的动力,自然而然会从心底里爱他们,理解他们。那么,在工作中,我们便会充满了快乐与幸福,工作中便会缺少焦躁与烦恼。工作便成了快乐。

  二、奋斗是人生成功的阶梯

  这是苏小慧的学习体验。仔细回味,难道我们的生活不也是一样的吗?我们的快乐来自哪里?我们生活的意义来自哪里?难道仅仅是下班以后可以坐在家里看电视?难道是周末可以在街上溜哒闲逛?难道是周末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吃吃喝喝?其实我们生活的快乐真正来自于充实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孩子们每一次的成功,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每一次发自内心的微笑,都离不开我们的努力。我们在努力中得到了快乐,得到了幸福,体验了成功的快乐,这就是我们的快乐所在。奋斗是快乐的,努力是幸福而充实的。我们应该不断努力,不断进去,不断充实自己,我们的生活才会拥有更多的快乐。

  三、要善于从失败中站起来

  这是北大学子黄玉峰的个人体验,我想,这也是我们在工作中应该树立的正确的人生观。尤其是我们小学教育,我们每年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个体,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不是一成不变的机器。所以注定了我们的工作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时候的教育是成功的,但是经常会出现新的现象,而导致教育方式的失败。遇到了这种情况,我们更应该冷静分析,仔细思考,找到更有效的教育方法,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这样,我们才能够使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不断进步。教育活动由于教育个体的特殊性,变化莫测,使我们在教育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失败,让我们在失败中站起来,在失败中体验克服困难的快乐,那我们的工作就是甜蜜的,苦中有乐,这就是痛并快乐的感觉。

  四、勤能补拙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现象,每个班级中都有差生,每一届学生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生,学生学习中是存在差异的。假如我们不能够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那么,烦躁情绪会油然而生。该如何面对这种现象呢?那就是,一个字“勤”。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努力去做,勤动手,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积极解决难题,积极面对,那么我们在工作中才可以不断取得成功。播种以后只有实施科学施肥,适时浇水,勤锄草,勤捉虫,才会在秋天收获到丰硕的成果。

  读完这本书,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成功的关键在于树立崇高的理想,在于持之以恒的追求,在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在于勤奋踏实的精神。我们只有不断激励自己,不断奋斗进取,不断求实创新,我们的工作才会取得更多成功,更多幸福,更多甜蜜与快乐。

2、《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的一位记者,主人公莫里是一名社会学教授,1994年被查出身患渐冻症。作者收听电台采访得知这个消息,毕业16年的他前去看望这位大学时的恩师。

  让作者没想到的是身患重病的莫里教授主动要求为学生上最后一门课——人生。因为身体原因,莫里与米奇约定每周二在莫里家上一堂课,而这样的课程约定持续了十四周,莫里将听课内容整理成书,书名《相约星期二》。

  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是在大四的时候,即将走出象牙塔,真实地、真正地走进这个社会,当时的迷茫与焦虑记忆犹新。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它立刻就吸引了我。一位教了一辈子书的社会学教授,短短十四节课,他会怎样展开自己厚重的一生,讲述人生最后一课?我们来看一下书中谈论的话题——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金钱、永恒的爱、婚姻、文化、原谅。

  所有这些都是人的一生中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人们都在面对和寻找答案的话题。如果说大学时看这本书,是为了找到自我,那现在看这本书,则是学会看淡自我。

  在书中,当米奇问及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莫里教授给出的答案是:与生活讲和。如果用一种非输即赢的态度来对待生活,那么面对死亡无疑每个人都是失败者。

  他的生活态度也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位文学家,苏轼。他多次历经官场沉浮,十几年的贬谪生涯几乎是他生命的主题。他却仍心怀天下、坦然面对,曾自嘲道: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人生态度也造就了文学创作的高峰,写下过“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洒脱、豪迈的诗句。

  就像这本书一样,死亡虽然是这本书的主线,也是主人公终将奔赴的结局,但它却教会我们放下遗憾、看淡死亡,真正传递的是生的责任与活的意义。

  如果您还未寻找到自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您照耀一个温暖而积极的方向;如果您已经找到自我,也欢迎您打开这本书,打开一位乐观而博学的老人不一样的一生。

3、《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是一位不认为生活中有“来不及”的、最后走向死亡的智者说给他的学生的对生活的感悟。文中的莫里,是一位社会学博士,以前发誓永远天真活泼的活下去,以前是一位舞迷。

  他得了几萎缩性侧索硬化,病魔一点点侵犯他,从脚到腿,再到肺部。就在他倍感孤独的时候,他的学生米奇捡拾起若干年前的承诺,重新走进他的生活。米奇每个星期二都如约而至,手中持有老师爱吃的食品,即使老师不能吞咽下它们,但可爱的学生仍然持续原来的习惯。于是,这位丧失了驾驶潜质,丧失了行走潜质的老人坐在轮椅上,躺在病榻上开始了每周一次的人生课。爱怜之感常咬米奇的心,老人的怡然、泰然、悠然和坦然也常在我的脑中跑马。再次品读,读完这本书的时候,这匹马跑得不停蹄……

  认识世界——世界的所有人都就应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理解爱。

  认识自怜——人有悲哀,需要时就大哭一场。但悲哀过后要立刻想生活中完美的东西,想要来看自己的人和想听得好听的故事。

  认识遗憾——要习惯于退后一步,经常审视自己的生活。要问自己:“我所做的就是我需要的一切?是不是缺点什么?”

  认识死亡——认识到自己会死亡,并时刻做好准备,但要死而无悔,死而无憾!

  认识家庭——如果没有家庭,便失去了能够支撑的根基。如果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爱抚、照顾和关心,我们拥有的东西就少得可怜。

  认识感情——理解所有的感情。对人的爱恋,对亲人的悲伤,以及由致命的疾病引起的恐惧和痛苦。

  认识对衰老恐惧——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要理解现状并自得其乐,理解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权力。

  认识金钱——钱无法替代温情,权力无法替代温情。因此要给与他人你要给与的东西。

  认识爱的永恒——生活中就应有许多拥抱、亲吻、欢笑、交谈和道别。

  认识婚姻——感情和婚姻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不懂得尊重对方,如果不懂得怎样妥协,如果彼此不能开诚布公的交流,关联都将有麻烦。共同的价值观很重要!

  认识文化——当我们受到威胁时,我们就只会为自己的利益思考,就会视金钱为上帝。要投入到人类的大家庭中去,建立一个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组成的小社会。

  认识原谅——我们不仅仅需要原谅别人,也需要原谅自己。原谅自己就应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不好陷在遗憾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跟它和解,跟自己和解,跟他人和解。

  我的一生没有遇到这么好的老师,不惑之年的门槛旁,莫里老人补充了这个空缺。他用智慧把我打磨得有点发亮。是啊!该是思考就应追求什么,避免什么样的错误的时候了。

  凡事宜早不宜迟!

4、《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以前听说,有一本叫做《相约星期二》的书在美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我慕名看了这本书,没想到,我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了,情绪久久不能平静。

  故事其实很简单,作者米奇,像许许多多有事业心的人一样,发奋工作,拼命赚钱,逐渐在对金钱的欲望中迷失了自己,直到他遇见了大学里的教师,已身患绝症的莫里,两人相约于星期二,共同继续从前的课程。

  莫里老人用濒临死亡者的内心体验,指导着人们如何应对生活。他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与生活讲和;爱是人类一生都该追求的最高感情;最完美的一天并不好怎样的奇异、奢华,而是简单、简单和快乐;他还告诉人们钱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的真实感情……

  我不知道怎样形容我的感受,我只是觉得在看多了江湖中的恩感情仇,催泪弹似的偶像书籍后,这本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我开始明白了这本书为什么如此受欢迎。正因现实社会有时候太浮躁了,人们都在忙碌、彷徨,为功名利禄而奔波,忽略了内心深处真正的感受,因此内心空虚却又不知道为什么,而莫里的生活恰巧填补了他内心的空挡,因此莫里与他的人生观,就开始被人们理解和喜爱了。

  而且,莫里也给我们带来了对生命的反思,真正的智者不仅仅仅勇往直前,还要不时停下脚步,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反思一下从前的生活。莫里也说,很多人在忙着工作,他们有了钱、房子、车,但是他们在精神上却一贫如洗。

  书的高潮以莫里的去世而结束,人虽然已去,而话语犹存,这本书让我知道怎样在平凡中寻找快乐,让我知道如何在缤纷的世界里永远持续一颗纯洁而宁静的心。

  莫里已去,但我知道他的生命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我想,我会用自己的一生去学习、去感受。

5、《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看完书后,久久的沉思着…

  老天安排我在此时此刻拜读这本书肯定有它的用意,正因这不是纯粹的时刻上的偶然。我认识这本书就应是在四年前,读完余秋雨教授在《人生苦旅》中为《相约星期二》写的序,知道了有这么一本书。当时把书名记在日记上,列为必读书目,却一向没有拜读,只到这天,才细细品味。

  书中,濒临死亡的社会学教授莫里和作者米奇约定每个星期二相见,讲授人生的最后一课。书中从世界,自恋,遗憾,死亡,家庭,感情,衰老,金钱,爱,婚姻,文化,谅解,完美的一天和道别十四个方面写出了莫里教授人性的光芒和智慧!

  在我在思索如何生活的时候,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迪——“爱”。一个人只是追求丰富的物质是无法完全满足自己欲望的,唯有精神上的追求才能够,书中经典极致的观点就是“爱”。其中,我对莫里教授和作者米奇的一段话记忆犹新,

  “我当然在受罪,但给于他人让我感觉我还活着。汽车和房子不能给你这种感觉,镜子里的自己也不能给你这种感觉。只有当我奉献出了时刻,当我使一些悲伤的人重新露出笑颜,我才感到我向以前一样健康。”

  上方的一段话,是老教授莫里在生命将要终结的时候理智的思考。情绪浮躁是的人是不可能体会到这份话的真实含义,正因,人们往往更注重于追求物质上的东西。比如,在球场上打篮球,低头看一下,老是在琢磨别人脚下的是耐克,还是阿迪,当是名牌的时候又在想是不是全球限量版。完全忘了打球的乐趣是打球本身,而不是炫耀球鞋。生活中的我,以前赚了多少钱,此刻考过了多少科,都只是短暂的兴奋,其实真正深埋心底的还是对亲人的那份惦念。老教授莫里的另一句话也感触颇深,

  “米奇。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年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向社会的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妒忌你。身份和地位往往让你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然的心方能使你悠然的应对整个社会。”

  同样的时刻,我在《环球时报》上看到了关于“中国梦”的讨论。中国梦是什么?是追求票子,车子,房子,还是追求自我的实现?其实,看完《相约星期二》才发现,这个问题的本身就很不好,正因它只是在物质这个方面来提问,没有注重精神。虽然,政府的政策是“精神礼貌和物质礼貌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可,真正落实到实处的少之又少。电影,电视,广播,体育,超女,中超,CBA,上网,旅游…我即兴的罗列出一堆,都是精神礼貌的一部分,可,此刻人为什么还是抑郁空虚,个性是大城市。竞争强,压力大固然是原因,可不是主要原因。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我刚才罗列的那些根本就是精神礼貌的最浅显的东西,它没有涉及到内涵上的东西,没有涉及到“爱”。内涵上的东西,就应有的是,爱,信仰,世界观,价值观,等等!这些听上去很不实际的东西其实是最实际的。回到关于“中国梦”的话题,中国梦是什么?抗战时的中国梦是“驱除鞑虏,还我河山”,解放战争时是建立新中国,改革开放前是共产主义,此刻是社会主义。表面上是一脉相承,可,此刻有多少人坚信并拥有这样的信仰?我认为“和谐社会”最主要解决的还是,“怎样让现实的人们拥有最基本的社会观,并在其基础上进行“爱”的传播!

  最近我自己一向在想,我到底要追求什么?这天想了想,就应是“衣食无忧基础上的爱”。解决自己的生存生活的物质生活,然后投入到对亲人,朋友,身边的人,社会上的人的关爱中去。

  “每一天晚上当我睡着时,我便死去了,第二天早上,当我醒来时我便复活了!”莫里引用圣雄甘地的名言来表达他当时的情形:随时面临着死亡,并准备好了安静的对待死亡——象睡觉一样。可,这天我更愿意钻牛角尖似的明白成,睡眠够用就好了,剩余的`就是在死亡。虽然,经过我的明白,涵义上和圣雄和莫里差距拉大到不止千里,但是这样明白更适合我的现实生活。床,是人生的第一敌人,战胜不了它,其他的由从何谈起?

  莫里教授最后给自己写的墓铭是“一生的教师”,写到这,我知道,病情吞噬的只是他的躯壳,而他的精神之光,永远教导着迷惑的我们,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去爱和被爱吧,去关注身边的人吧,去从自身中解脱出来吧……

6、《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在书店的一角,我发现了《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小心翼翼地翻开它,仿佛一个初生的婴儿,我在接受着洗礼,如同一个虔诚的教徒,我在轻轻地祷告。那晚,当我终于在手电筒下合上这本书时,《相约星期二》对我的影响之深,是先前的哪一本书,也是之后的任何一本书都比不上。

  莫里老人认为:在美国,乃至全世界,人类的追求进入了误区:拥有越多越好,商业行为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人们反复这样对我们说,我们又反复对别人这样说,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为止,。而对他自己而言,心中最满意,最梦幻的一天的安排轻松,惬意,而毫不奢侈。从某种意义上对他来说,一个人生活的最低标准和最高标准几乎是一致的,没有矛盾的。他的这种平和的心态大概和中国古代的隐士的心态有异曲同工之处吧!他的那种与世无争,归于自然让我思考:社会上那些终日追名逐利,勾心斗角的人,到底活得累不累。他们那样做得到了些什么?如果把他们拥有的一切和莫里拥有的一切比较,那他们用毕生精力换来的那一切究竟还有多重的分量?在莫里最后的这门课程里,爱是永恒的主题。他说:“爱是唯一理性的行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接受爱并施爱于人。没有了爱,我们就象折断翅膀的小鸟。”莫里在向全世界呼吁爱,呼吁人性的回归。

  莫里的课,最终将在死亡里划上句号。他说:“要学会和生活讲和。”他认为这是人生最困难的事。他住死亡面前,真正做到了与生活讲和。他平静地,以一种超然的心态体验着,死亡。这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他说:如果早知道自己可以这么平静地面对死亡,那么过去还有什么困难可怕呢?这句话,是一位临终老人说的,对我们而言,它可以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向生活中每个困难挑战。希望等到几十年后,我们不会心怀遗憾地说这句话。莫里老人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人生,诠释了死亡。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反复回响着莫里老人说的话:“学会原谅别人和原谅白己,人不应该陷在懊悔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这对你是没有益处的。”莫里老人,和他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他说过的话,值得我们在生命细细品味。

7、《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曾经在读者上看到过这篇文章,文章讲述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然后在他过世后,学生把他的笔记整理出了一本书,就是《相约星期二》。曾想过要看看这本书,不过不久就淡忘了……

  寒假有时间整理我的书柜时,因为爸爸的书和我是放在一起的,所以一眼就瞄到了爸爸以前买的书。“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映入眼帘,这句话虽然精练却引起我的注意,记忆被回忆出,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既然当初没有看成这本书,那就趁寒假好好读读吧!

  在书中我面对了一个很乐观,亲切,谈吐幽默的.一个老人。他竟然为自己办了一场葬礼,并且随着每个人给他写的诗而又哭又笑。每天他都要面对他自己的萎缩,今天到哪里,明天到哪里?这几乎比死亡更痛苦,看着自己的身体不断萎缩,自理能力越来越差。但是这位社会学老教授却享受着死亡,并经常和米奇笑谈他仿佛又回到了婴儿期,有人帮他上厕所,有人帮他擦屁股……

  在不同阶段都要享受着这个阶段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而不是年轻时浪费青春时间,老了之后才开始后悔曾经。我欣赏莫里教授的欣然接受,他不羡慕健康人的身体,他只是努力地把这段时间过着充实,享受即使病痛中的美好的事。既然一天天都要过去,那么为什么不能利用我们能享受快乐和幸福的权利?而不是害怕并恐慌死亡,衰老的到来。

  不过:“一旦你学会怎么去死,你就学会了怎么去活。”这句话好深奥的……

8、《相约北大》读后感

  出于偶然的机会,拿起《相约北大》这本书。原本是打算引导上高中的女儿阅读,激励她努力奋斗。可是读完以后,确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是北大学子写给高中学生看的一本励志的书。可是,书中所阐述的奋发向上的人生观,所传递的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对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启发教育意义。假如我们每个人能够永远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那么我们也可以在我们的平凡岗位上使自己的人生更精彩!

  用心读完了这本书,静心思考。他们为什么可以在人生第一步路上取得了成功呢?卡莱儿曾经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也是勤奋学习努力钻研的结果。他们的成功,主要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理想做动力

  “一个人主动想把一件事做好与被动去完成一件事,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思想上有无好的.要求,正是学习成败的关键之一。如果要挖掘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源,那就是理想。”这是99级北大学子唐朝华的经验总结。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是辛苦而枯燥乏味的,为什么她能够克制自己的惰性,克制自己的焦躁情绪,调整好心态尽量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理想就是是她前进的内驱力。仔细想想,我们老师的工作同样是非常辛苦的,甚至在工作中会因为个别学生的不懂事,不爱学习,也会产生莫名的焦躁与苦闷,也会在工作中因劳累出现惰性。如何能够调整自己,如何能够使自己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呢?那就是要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来做,而不是把它当作仅仅为了养家糊口的职业。我们应当时时树立一个信念,那就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未来,每一个孩子经过教育都能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天生我材必有用。虽然他们在学校里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个性,各种无法理解的行为,甚至让人难以接受的缺点,但是我们只要心中树立一份信念,相信他们是好孩子,理解他们,爱他们,那么,在我们的工作中,便会自然而然产生一中无穷的动力,自然而然会从心底里爱他们,理解他们。那么,在工作中,我们便会充满了快乐与幸福,工作中便会缺少焦躁与烦恼。工作便成了快乐。

  二、奋斗是人生成功的阶梯

  这是苏小慧的学习体验。仔细回味,难道我们的生活不也是一样的吗?我们的快乐来自哪里?我们生活的意义来自哪里?难道仅仅是下班以后可以坐在家里看电视?难道是周末可以在街上溜哒闲逛?难道是周末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吃吃喝喝?其实我们生活的快乐真正来自于充实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孩子们每一次的成功,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每一次发自内心的微笑,都离不开我们的努力。我们在努力中得到了快乐,得到了幸福,体验了成功的快乐,这就是我们的快乐所在。奋斗是快乐的,努力是幸福而充实的。我们应该不断努力,不断进去,不断充实自己,我们的生活才会拥有更多的快乐。

  三、要善于从失败中站起来

  这是北大学子黄玉峰的个人体验,我想,这也是我们在工作中应该树立的正确的人生观。尤其是我们小学教育,我们每年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个体,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不是一成不变的机器。所以注定了我们的工作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时候的教育是成功的,但是经常会出现新的现象,而导致教育方式的失败。遇到了这种情况,我们更应该冷静分析,仔细思考,找到更有效的教育方法,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这样,我们才能够使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不断进步。教育活动由于教育个体的特殊性,变化莫测,使我们在教育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失败,让我们在失败中站起来,在失败中体验克服困难的快乐,那我们的工作就是甜蜜的,苦中有乐,这就是痛并快乐的感觉。

  四、勤能补拙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现象,每个班级中都有差生,每一届学生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生,学生学习中是存在差异的。假如我们不能够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那么,烦躁情绪会油然而生。该如何面对这种现象呢?那就是,一个字“勤”。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努力去做,勤动手,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积极解决难题,积极面对,那么我们在工作中才可以不断取得成功。播种以后只有实施科学施肥,适时浇水,勤锄草,勤捉虫,才会在秋天收获到丰硕的成果。

  读完这本书,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成功的关键在于树立崇高的理想,在于持之以恒的追求,在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在于勤奋踏实的精神。我们只有不断激励自己,不断奋斗进取,不断求实创新,我们的工作才会取得更多成功,更多幸福,更多甜蜜与快乐。

9、《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即将进入而立之年的我,还是幸福的。奶奶健在,八十多岁;外婆健在,身份证上显示一百零二岁,身体硬朗,行动自如;虽然爷爷中风五次,无法自理,但能勉强站立,用肢体表达情绪。小的时候虽然经历了外公去世,很清晰记得当时的场景,我知道死亡离我们其实很近,但却未曾想过自然死亡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会如何去接受。经历过死亡的人也无法述说,而濒临死亡的人,或恐惧,或孤独,或病痛缠身,或无法言语,没有多少人能够给我们讲述走向死亡的感觉。《相约星期二》,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课。

  本书以一位患了ALS(霍金教授也患此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的大学教授莫里给记者学生米奇布置作业为开端,以老师的书房为教室,以老师的身体状况为时间轴,每周二约访,最终以葬礼为毕业典礼,开设了十三节哲学课,谈论的话题包括: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对衰老的恐惧、金钱、爱的永恒、婚姻、文化、原谅,以及完美的一天。

  “你总是要死的。这不取决于你对自己怎么说。”变老,是目前人类无法避免的自然现象。但从古代中国的炼丹修仙,到现在采取各种青春常驻的手段,人们都想违背或减缓这一过程,不愿接受它。“我乐于接受老。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会更加丰富。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你会因此而活得更好。

  一旦你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你就不会想回到从前去。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你想体验六十五岁的那份经历。如果你一直不愿意变老,那你就永远不会幸福,因为你终究是要变老的。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接受和坦然,使得我们的时间反而变得更有价值。地球村使得我们已经没有了白天和黑夜,貌似只有“你死我活”。在分秒必争的互联网“风口”时代,慢下来就好像等于死亡。在这个机会稍纵即逝的时代,我们能否把握住自己内心的那点从容,自己控制住节奏?每每重新翻阅这本书,都会让我的心和时光瞬间慢下来。

  “如果给你最后健康的二十四小时可,你会想去做什么?”要我们回答这个问题,就好像问我们“假如有十个亿,你会怎么用?”与“假如只剩六百块,你会怎么用?”往往只有在场景真实到我们思想可以量化的后者,我们才会仔细斟酌每一块钱的价值一样,拥有几十万个小时的我们从未曾置身于真实的最后二十四小时,我们很难想象。假如不是金钱,而是时间,作为我们交易的货币,我们很多想法会不会改变?时间是上帝赐予最公平的礼物,每天都有且只有二十四小时,但我们却更愿意为金钱而努力,去透支未来的时间存储,直到失去健康甚至死亡。控制欲望,在纷繁复杂灯红酒绿、市场创造欲望的当下尤为重要。

  整本书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鸡汤,但花一个小时读完这本书,我从时间的奴隶,回到人生的主人。

10、《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人生”两字,人们向来都会谈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慨,但总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年轻的人,没有老年人那般沧桑沉淀的阅历,年老的人,却又羡慕着青年人那张扬活力的青春。但是有这样一位老者,是那么不同,却又是那么平淡。

  莫里老人,是一位社会学博士,年轻时发誓永远快乐的活下去,不幸的是在垂暮之年得了癌症,病魔一直在无情的折磨着他的身体。他的学生米奇偶然得知此事后,在每个星期二他都会去聆听教授讲授的一堂关于人生的课。他们谈论“自怜”、“遗憾”谈论“死亡”、“衰老”,谈论“家庭”、“感情”、“婚姻”,谈论“爱”谈论“原谅”。

  “死亡”一直都是人们避之不谈,不愿面对的,莫里老人每天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衰弱甚至感受到死亡,但他并没有恐惧,他希望能够把自己多年来的思考留给更多的人,永远乐观积极的活着。他的课堂并没有那些常见的心灵鸡汤似语言,也没有那些警示后人的话语,更加没有泛泛而谈。莫里老人是用他自己整个人生的思考与见解,用他的幽默,与学生交谈,甚至可以说是在与我交谈,与广大读者交谈。语言平淡幽默却富有哲理,更像是与一位朋友用心交流。在面对死亡,莫里老人并不畏惧,他不甘枯竭而死,他勇敢面对死亡。在一次参加朋友的葬礼上,他为死者听不到那些说的很好的悼词而感到沮丧,老人的家人和朋友们为他举办了一场“活人葬礼”,“葬礼”上老人随着亲朋们一起又哭又笑,但所有的情真意切全都说了出来。老人说过一句话“一但你学会了怎么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么去活。”只有当自己意识到快要死去时,看待问题与事物的眼光才会大不一样。只有真正面对死亡时,你才会看到生活的真谛。“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作好准备。这样做会更有帮助。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

  面对衰老,许多人都在与它抗争,大多数人都在抱怨时间的无情,岁月的摧残,他们恐惧衰老,对时间与岁月惶恐。但莫里老人却如此坦然,他乐于接受,他冷静地对米奇说“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多么透彻聪明的老人呀,每个人都有年轻的阶段,没有必要去羡慕他人的年轻,都拥有过的东西何必在去留念羡慕。时间带走的是岁月与美貌,留下的却是真心与阅历。“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更加丰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岁的年龄阶段你就永远是二十二岁的那般浅薄。要知道衰老并不就是衰败。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后,它也有十分积极的一面,你会因此而活的更好。”人生无常,岁月催人老,年龄是无法抗争的,唯有好好的享受跟随年龄一路走过来的每一天。

  “当我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然赋予我们一切权利。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环顾我们周遭,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过往……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有限的生命而已,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了你,你都有权力去享受快乐和幸福,而不是诚惶诚恐地度过余生。

  最后我想说的是关于爱。“爱是唯一永恒的东西”。“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接受爱”。施爱于人,对每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人来说都是容易的,接受爱,就是要懂得感恩,而莫里老人的爱是大爱,是强调社会的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大爱无私,我们也要爱人先爱己,我们要爱在情理之中,要爱的通情达理,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充满爱的社会。

  一位普通的老人,却有这不普通的思考和见解,读起这本书,犹如同莫里教授对话一般,老人希望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上“一个终生的教师”。莫里教授不仅仅是教授学业知识的老师,更是一位心灵的教师。老教授的话语都深深地走进了我的心,让我在浮躁的现世生活中得到心灵的慰藉,能够沉淀自己。用心感受每一天,用爱与乐观体味每一件事,那么每一天都将会是美好的。

  每个星期二会有一位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关于人生的课,向你我讲述着那平淡却不平凡的人生。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