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学习,项目化区域游戏》优秀读后感
1、《另一种学习,项目化区域游戏》优秀读后感
我读了《另一种学习,项目化区域游戏》一文,感触颇多。
目前幼儿对区域的现状:幼儿对教师预设目标、设定玩法的区域操作练习时间不长,或玩法与目标不一致。游戏性区域门庭若市,学习性区域冷冷清清。学习性很强的材料难以满足幼儿的自主发展需求。
以项目化的方式开展区域游戏,弱化游戏和学习的界限,将两者互为融合。项目化游戏的特点:自主:玩什么,怎么玩,与谁一起玩,由幼儿决定;合二为一:学习性和游戏性相生相融;以一当十:单一区域的功能多元;共生共荣:区域游戏在幼儿互动中产生,丰富。
项目化区域游戏就像是一次旅行:起点——游戏的主题(原有经验),方向——游戏的发展(发展的设想),站点——游戏的情节(拓展的经验),风景——游戏的进程(愉悦的收获)
项目化区域的四阶段:随兴趣点而生成;随探究点而创设;随经验点而丰富;随矛盾点而深化。
在以上理论中,我对“自主:玩什么,怎么玩,与谁一起玩,由幼儿决定。”这一句印象最深刻,以往创设区域,教师往往是依据自己的想法将每个区域都创设好,在区域中和幼儿商量互动的情况较少,幼儿在既定的区域环境中玩,显得比较被动。项目化的方式开展区域游戏,最主要体现“自主”二字。这点让我觉得在区域创设过程中,要多关注幼儿、幼儿之间的互动,一些区域游戏的产生都来源于幼儿的兴趣或是幼儿自己的想法,这样就真正做到了“自主”。
结合理论,我们也做了一些实践,下面谈谈针对项目主题区域游戏的.开展理念,我们是如何创设区域的。
1.结合生活经验,共商区域内容。
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KFC是幼儿最喜欢的餐饮场所,经常听到幼儿之间讨论:“我去过肯德基了,吃了鸡腿!”“我还吃过全家桶和冰激凌!”基于这样的经验和兴趣点,创设区域之前,我们和孩子们商议,决定开设肯德基门店。与此同时,发动家长,一起收集材料。
2.情境贯穿,在问题中产生新的游戏内容。
区域生成方面,刚开始只是开设了肯德基专卖柜台,本区域幼儿参与游戏,此时吸引了隔壁娃娃家区域的小家庭,他们也纷纷嚷着要去吃肯德基,这时我们未加干预,实现了两个区域的贯通。可是问题出来了:吃完肯德基有的孩子无事可做,就开始出现混乱,角色也模糊了,于是老师在晨间谈话时与幼儿讨论“平时吃完肯德基,你们会做些什么事呢?”最后师幼一同创设KFC乐园(集建构、阅读于一体)。随后,又一大问题出现:成品食物供不应求。于是根据小班年龄特点,用撕剪贴揉等方法制作食品,衍生出KFC作坊。各个游戏活动内容在幼儿互动中产生,丰富。各区域互通,相互循环。
我们将活动区都布置成了肯德基门店,有食品专卖柜、餐厅、KFC乐园、KFC作坊等。情景再现:KFC门店的营业员都带着小鸡头饰,在柜台边卖东西边提醒来买东西的小朋友排好队。顾客买好东西付好钱后可以在餐厅就餐,就餐后可以在KFC乐园玩搭建游戏。同时还有人专门推着推车来收拾餐桌,回收食品。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带着宝宝来点餐、就餐,在餐厅喂宝宝吃。当顾客将钱用完了,就要去KFC作坊做工赚钱,制作鸡米花、薯条等。赚了钱后又可以到门店消费。
活动中情境KFC贯穿班级区域的各项内容,更有效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2、《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近几日,又再次翻阅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大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他的每一条建议,都凝聚着他的聪明与智慧,都寄托着他的梦想与希望。文章中有谈如何教书育人的,有谈如何关心后进生的,有谈如何提升自身素质的。特别是《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这篇文章对我的触动特别大。
他在文章中说:教育素养的这一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在拥有这一真正宝贵财富的教师那里,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对方(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学生娓娓谈心:他提出问题,邀请大家一起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在分析问题时候,大家会感觉到:在教师跟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密切的交往关系。你,作为教师,也会被学生思想的潮流所带走,你会忘记你是思想方向的引领者,你会感到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你跟一群孩子一起为发现真理而欢欣鼓舞,你在心里回答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可见,教师在他所教的科学基础学科方面,如果没有深刻的科学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那么怎样才能使每一位教师不仅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深知本门学科的渊源呢?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较深的教育理论素养,如何胜任自己的工作呢?受其影响,我开始反思自己:业余时间大都浪费在了闲谈与家务上了。与书籍的接触越来越少,不管是专业的教育知识和自己的知识面,都逐渐狭隘,真是惭愧不已。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作为教师的我怎能不与时俱进呢?从现在开始,逐渐改变生活步骤,多走进图书馆,去翻阅新上架的教育理论书籍以及综合性的各方面书籍,真的很有必要。多读一些国内外的教育家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方面的著作,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并将好的经验应用于教学之中。同时注意积累、总结自己教学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并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让自己的身后也留下一串歪斜而踏实的脚印。
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性表现的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一个人表现自己的领域越狭窄,全体教师的关心越是局限在知识上,那么反而对知识越有害,人对自己在学习上的成就就越冷淡,他的学习愿望就越低落。
如果把学生比作一朵花的话,学习只是这朵花的一片花瓣而己。除了学习外,还有劳动、唱歌、弹琴、绘画、舞蹈、手工等许多花瓣,这些花瓣组合在一起,使得这朵花骄傲得展现自己。我们要做的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总有一些属于自己的长处,让他们的这些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这就是和谐的教育。
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这一点是教师和校长永远不应忘记的。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身上所花费的功夫是一般学生的好多倍,可取得的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苏霍姆林斯基首先强调了教师在教育、辅导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时应当像医生一样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医生对那些身患重病的病人从来都是以鼓励的言行让他们来战胜病魔,让他们树立起生活的勇气。那我们的教育也应具有这种人道主义的精神,认真去思考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7至11岁的儿童的大脑正处于迅猛发育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忘记了必须关心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必须关心大脑两半球皮层细胞的增强,那么学习就会使儿童的头脑变得迟钝。 不应当把学习仅仅归结为不断地积累知识、训练记忆和死记硬背。死记硬背会使儿童变得迟钝和愚蠢,既有害于儿童的健康,又不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我的目的是要努力做到,使学习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使这种丰富的精神生活促进儿童的发展,丰富他的智慧。
4、《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我从事教育工作八年时间,一直做班主任。虽然积累了个些工作经验,但是在工作中依然有许多困扰。《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就像是每一个教师心中的圣经,颇受推崇。从中我知道了很多的道理,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在此我就其中一条谈谈我的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谈到如何对待“后进生”的工作时说道: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主要不是因为他们笨,只是他们把时间多数用在想其他的事情身上。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3、4个星期(而一般是3、4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
首先的一个问题是,究竟后进生是怎么产生的?相信每一个教师一般都会觉得这部分学生永远是一个最为头疼的群体,数量不算多,为害却甚大,投入的精力不可谓少,但得到的结果却总不令人满意,甚至更多的时候往往是徒劳无功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孩子从迈入小学的第一天开始,他就一定是个后进生吗?我想,这个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那我们想想造成他们现在这种状况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能力,还不如不学。古人不是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吗?我们需要学生掌握的很多所谓的知识,除了应付考试,究竟有多少在生活中有用呢?为什么很多后进生过早地进入社会后,往往后面的发展比某些所谓学校里的高才生好得多?我一直在反思,后进生的学习兴趣究竟是如何一点一滴消失的,他们在学校中每天最感兴趣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才能真正走近他们的内心,调动他们内心中的那些积极的因素,活跃他们身上积极的那些细胞。而不仅仅把发展的眼光局限在一些可怜的知识上面?我们应该更重视一些他们想要的东西上。
所以,面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如果有识之士和更多的老师们能在更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考虑现在的学生们全部教育的连贯性和阶段教育目标的一致性,那么,所谓的后进生应该是另有发展能力的一个可塑群体吧。
5、《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幼儿教师在别人的眼中是一个轻松、简单的职业,但在这个外人看来轻松下面却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当这些压力无法得到适当的排解时,会影响到老师一天的工作情绪。一个人快乐的情绪可能会感染一大批人,而低沉、颓废的情绪也可能会使一群人情绪低落和感到沮丧。生活中,喜怒哀乐经常让我们控制不住自己,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然后,在工作中,我们却不能如此,即使我们在家,在外省了很大的棋,带到幼儿园的也应该只有微笑。这一段是《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中给我带来所思所想的。每个人都有情绪,常常会为生活中的各种琐事而烦恼,然后从走进幼儿园那一刹那起,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一句:我做好准备了吗?
合理的装束:
虽说爱美是人的天性,但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诠释都是不同的,有人觉得简短暴露即为性感美,也有人认为简单端庄即为成熟美,那么,在孩子的眼中什么样的老师才是美的?当我们准备打扮起一天的装束时,不访对着镜子中的自己问一问,孩子们会觉得我美吗?当心中有了答案时,想必我们的装束一定会是孩子们心中最美的,也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
情绪的整理: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喜怒哀乐,我们每个人都无法保证世间的万物多变,但我们可以控制对一些事情所产生的情绪。当每天走进幼儿园的哪一瞬间,面对着孩子们一声声稚嫩的叫声和甜甜的微笑时,若是再有消极与悲观的情绪,也请把它们锁紧,放在心中的一角,因为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天真、无邪的童真,这时不访问一下自己我的情绪整理好了吗?当脸上有了答案时,相信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孩子的童真,更多的是他们的信任与依赖!
教学工作的准备: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如果不把育人放在第一,那么做再多的准备也是徒劳。从走进班级那时起,我们承担着的是三十几个家长的信任与重托,更肩负着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任。这时也不妨问自己一句,我对自己一天的教学工作准备好了吗?当有了自信的言语与表情时,相信我们能够更多的体会到“一份耕耘与一份收获”所带来的欣喜,感受到孩子们在成长中“那一节节的拔节声”。
不论是对孩子还是对老师来说,每天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开始,当清晨的朝阳升起时,当我们开始一天的工作时,不妨问一下自己:“你准备好了吗?”
6、《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读苏霍姆林斯基,我读得并不快,也并不急,但每次捧起苏霍姆林斯基,总会得到许许多多新的启迪,总会忍不住玩味再三,当然,用苏霍姆林斯基来看今天教育中的种种弊端,也会感觉很多很多的遗憾与无奈;用苏霍姆林斯基来看自己昨天的教育,也会感觉更多的不安与后悔!我自是没有能力来整体地评价苏霍姆林斯基,但我努力地思索:苏霍姆林斯基何以能对教师、对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真理总是简单的。那就是:实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一切是为了孩子。就是那么实实在在的思想。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我们清晰地感觉到才华的涌动,但我们看不到才华的卖弄;我们清晰地体会到理性的精辟,但我们看不到晦涩的“学问”;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生活的丰富,但我们并不感觉纷杂而烦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一部,有《给教师的建议》。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很多的忙碌而无为的教师低首沉思,我们教了十年、二十年、几十年的书,我们对教育产生了厌倦,我们对孩子产生了厌倦,我请你去马上去打开苏霍姆林斯基!回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里,你还感觉到教育的幸福!你会感受到教师在创造教育过程中,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地得到丰富;你会感受到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教者是那样的幸福与强大!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朋友,让我们读书吧!
7、《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最近,我开始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常我也是这样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各小时挤的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给学生谈心等,还要抽出时间搞教研;下班回家还要忙家务。
可是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另外,我还明白阅读不但对老师有益,而且让每一个孩子能够自由支配时间而且要利用得合理,最好莫过于喜欢阅读。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旅游。阅读是为了能让孩子们扩大视野,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
面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面对新时代的学生,要做一位好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需要我们老师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这个多彩纷繁的世界。书中作者的建议、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来说,如同一条条欢快清澈的小溪,汇集在一起就是浩瀚博大的海洋,常读常新。
8、《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近日又拿起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读了很多,想了不少,但,系统的回顾,说不好,就一些想到的和大家交流一下。
我们的教育目的可以说是为了“促进人的社会化”,我们的孩子将来都是要走向社会的,必须在受教育期间教会他们适应社会生活,使他们从“自然人”变化为“社会人”。但就我们的过渡效果来看,并不是那么有效。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不强,走上社会,发现他们的所学不及所用,往往都是从头学起,给他们的感觉是,唉!那么多年的书白读了,只是拿到了一张进入社会的文凭通行证。现在有许多家长读书观的改变也不是空穴来风,“考不上学不等于没有好工作,学习不好不等于将来挣钱少”。因为在社会、家长看来我们生产的产品不适应社会需求。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做了很多抑制孩子童真、天性的事,从孩子读书的第一天起,我们即在让我们的孩子快速的成人化。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竞争是多么激烈,竞争很残酷,因此,你们从小必须好好读书,在班里、学校就要和别竟争,强烈的竞争意识把整个班级社会化了,用成人的语言教育天真的孩子。我们乐于用成人世俗的实用的功利的眼光来判断孩子的是与非,阻止了他们出于天性的“美梦”。一切所谓的科学教育教学方法手段都应是必须符合孩子天性的,当我们认真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会发现我们有太多出于主观愿望却违背客观规律的事,太多的做法都在剥夺孩子们享受童年的权力。有人主张关起门来教学,关起门来让孩子们做梦,让老师成为学生的朋友,用他们的语言,理解他们的思维,寻找适合他们的方法。我们需要的不是孩子成人化,我们需要的是教师儿童化。
我们面对自己的学生,想尽各种教育方法,因材施教,“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扬其长避其短,让每一位学生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我认为不管成人还是孩子,在管理方式方法上万变不离其宗,即人性化管理,但做到很难。人们常说,看看我们的学生,每一个都那么有个性,那么有天分,为什么到了社会上都不见了个性,不见了聪明才智,都平庸的一个模样。不管孩子还是成人,评价做到不凭印象,不抱成见,不以点盖面,不偏爱,不求全,难。有容人之量,虚怀若谷,从善如流,更难。我们可以去做,不求百分百,只求尽力。
9、《另一种学习,项目化区域游戏》优秀读后感
我读了《另一种学习,项目化区域游戏》一文,感触颇多。
目前幼儿对区域的现状:幼儿对教师预设目标、设定玩法的区域操作练习时间不长,或玩法与目标不一致。游戏性区域门庭若市,学习性区域冷冷清清。学习性很强的材料难以满足幼儿的自主发展需求。
以项目化的方式开展区域游戏,弱化游戏和学习的界限,将两者互为融合。项目化游戏的特点:自主:玩什么,怎么玩,与谁一起玩,由幼儿决定;合二为一:学习性和游戏性相生相融;以一当十:单一区域的功能多元;共生共荣:区域游戏在幼儿互动中产生,丰富。
项目化区域游戏就像是一次旅行:起点——游戏的主题(原有经验),方向——游戏的发展(发展的设想),站点——游戏的情节(拓展的经验),风景——游戏的进程(愉悦的收获)
项目化区域的四阶段:随兴趣点而生成;随探究点而创设;随经验点而丰富;随矛盾点而深化。
在以上理论中,我对“自主:玩什么,怎么玩,与谁一起玩,由幼儿决定。”这一句印象最深刻,以往创设区域,教师往往是依据自己的想法将每个区域都创设好,在区域中和幼儿商量互动的情况较少,幼儿在既定的区域环境中玩,显得比较被动。项目化的方式开展区域游戏,最主要体现“自主”二字。这点让我觉得在区域创设过程中,要多关注幼儿、幼儿之间的互动,一些区域游戏的产生都来源于幼儿的兴趣或是幼儿自己的想法,这样就真正做到了“自主”。
结合理论,我们也做了一些实践,下面谈谈针对项目主题区域游戏的.开展理念,我们是如何创设区域的。
1.结合生活经验,共商区域内容。
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KFC是幼儿最喜欢的餐饮场所,经常听到幼儿之间讨论:“我去过肯德基了,吃了鸡腿!”“我还吃过全家桶和冰激凌!”基于这样的经验和兴趣点,创设区域之前,我们和孩子们商议,决定开设肯德基门店。与此同时,发动家长,一起收集材料。
2.情境贯穿,在问题中产生新的游戏内容。
区域生成方面,刚开始只是开设了肯德基专卖柜台,本区域幼儿参与游戏,此时吸引了隔壁娃娃家区域的小家庭,他们也纷纷嚷着要去吃肯德基,这时我们未加干预,实现了两个区域的贯通。可是问题出来了:吃完肯德基有的孩子无事可做,就开始出现混乱,角色也模糊了,于是老师在晨间谈话时与幼儿讨论“平时吃完肯德基,你们会做些什么事呢?”最后师幼一同创设KFC乐园(集建构、阅读于一体)。随后,又一大问题出现:成品食物供不应求。于是根据小班年龄特点,用撕剪贴揉等方法制作食品,衍生出KFC作坊。各个游戏活动内容在幼儿互动中产生,丰富。各区域互通,相互循环。
我们将活动区都布置成了肯德基门店,有食品专卖柜、餐厅、KFC乐园、KFC作坊等。情景再现:KFC门店的营业员都带着小鸡头饰,在柜台边卖东西边提醒来买东西的小朋友排好队。顾客买好东西付好钱后可以在餐厅就餐,就餐后可以在KFC乐园玩搭建游戏。同时还有人专门推着推车来收拾餐桌,回收食品。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带着宝宝来点餐、就餐,在餐厅喂宝宝吃。当顾客将钱用完了,就要去KFC作坊做工赚钱,制作鸡米花、薯条等。赚了钱后又可以到门店消费。
活动中情境KFC贯穿班级区域的各项内容,更有效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