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儿童的悲剧》读后感
1、《天才儿童的悲剧》读后感
本以为这是关于超常儿童智力开发的,一直没有买。最近才发现,这是一本从精神分析视角看待母婴关系与成年后心理疾病的书。哈尔滨出版社出版,作者瑞士的艾米丽米勒。
这本书介绍了超级敏感的孩子们,他们成年后善于倾听,富有同理心,很关心人,然而他们对于自己童年的回忆却是困难的。他们对待别人或许很和蔼,对待自己的孩子,有时可能十分苛刻。他们好像一直带着虚假的"自我"生活着,因为他们无法跟自己的内在小孩连接上。这或许起因于他们的童年早期,父母是带着他们的期望看着这个孩子,而没有准备好接纳这个孩子的真实。孩子却是极端敏感的,当他们接收到养育者的神情和语调,他们很自然就发展出一套虚假的自我来应对父母,获得他们的爱。
书的第二章,从抑郁和妄自尊大两种情绪上,去分析一个孩子从小没有机会跟自己的母亲真实连接,从而不得不发展出一套机制来满足自己。也就是通过构建出一个虚假的自我,获得周围人的称赞,或者靠外在来赢得掌声。因此他们的情绪在妄自尊大和抑郁两种极端情绪之间摇摆,也就形成了两极情绪。
看了这本书,我不禁想起NLP课程上老师问我的'一句话:你有什么特性是你家人不知道的吗?我睁大眼睛想了半天,无比震惊地摇摇头。那一刻,我的脑袋里浮现出一处被修剪得很整齐的灌木丛。我脑袋里关于自己的性格特征的评价,全是来自父母从小到大日常对我的各种评价。同时我也深深地了解,我的父母并不懂我。然而,那一刻我才清醒地认识到,何止是父母不懂我?我自己又何尝了解自己?我一直以为的"我"在哪里?
活了三十多年都是假相。我一直以为我是叛逆的,不听话的,同时也是温顺的,服从的。结果,我行为上会有不服从;精神上,我全盘接受了父母给我的价值观人生观。我从来没有超越他们!我都没找到那个真正的"我"!我印象中的我,是父母用语言虚构出来的!那一刻我明白我孜孜不倦学习心理学的真正内在动力了。
然而我也是书中所描绘的极其敏感的人群,也就是最适合做心理咨询师的那种人。共情和移情能力很强,很容易捕捉到别人的想法。当我同学第一次给我指出来之前,我还以为人人都有这个本事。当我集中注意力时,我很容易猜出别人的想法,帮他把话说完,或者主动提供帮助。当然,幸亏我比较懒,有这样功能又勤快的人肯定累死了。所以我懒得管成人,而喜欢跟儿童打交道,不会累死。我这样的敏感,我猜一定是婴儿期获得非常好的照顾。
共情能力是母亲和婴儿早期互动时,母亲轻易捕捉到孩子需要,并且满足他。婴儿就很容易形成共情能力。我和我的孩子,这种心灵相通的默契也是一直存在,我还以为是本能。直到看到这本书上记录了一位母亲抱怨,我才知道,这也是早期我母亲的功劳。而早期我母亲对婴儿的这种敏感,自然又得益于她的母亲。一个没有在早期被很好对待的母亲,就很难形成与自己的孩子的自然互动。
动物实验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除了恒河猴子的实验,二十只猴子被剥夺了母亲,长大后,有八只猴子虐待自己的猴崽子,七只猴子对自己的猴崽子视而不见,四只猴子杀死自己的幼崽,一只猴子很笨拙地抚养自己的孩子。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风雨哈佛路》也印证了精神分析的观点。一个生命力极其顽强的孩子,在母亲得艾滋病和精神分裂,父亲吸毒的家庭里成长。母亲去世,父亲被捕入狱后,外公只肯勉强接受她姐姐,不愿照顾她。于是她先跟着一个邻居老太太,后在街头流浪。她从垃圾堆捡来百科全书就认真阅读,并且在一个贫民区补习班流连不返,最后补习几个月,考上了哈佛大学。用家庭系统或者其它来解释这个现象很困难,为什么这个女孩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在那样混乱的家庭里不屈不挠,还是继续顽强地绽放着她的生命力。
电影末尾,这个女孩回忆起她早期的生活,母亲精神分裂没有发作时,()一家人在草地上欢乐地笑着跑着。也许恰好在她生命早期,最需要从母亲的眼睛里看到自己的时候,她母亲的目光一直很温柔,充满了欣喜。那种看自己的宝贝的心情,也许是第一个孩子,她的姐姐没有感受到的。即使后来母亲发了疯似的抢生活费去吸毒,即使后来母亲病歪歪躺床上,她心里那个母亲,仍然是那个欣喜地看着她,像看着宝贝一样的母亲。
我们小时候活在母亲的目光中,大了,也许还活在小时候母亲看我们的眼神里。
2、《伟大的悲剧》读后感
在人的一生中,有喜有忧,有失有得,有笑有泪,而贡献就是那把直尺,用来衡量你人生的轻重,曾听许多人说过;几句“豪言状语”,可他们有履行过自我的承诺吗?在众多人中,令我最敬佩的是“视死如归”这种微弱的身躯包裹着神圣灵魂的人,他们就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你斯科特那组去南极探险的队伍中就有五位永垂不朽的英雄,他们应对死亡是靠那种坚忍的意志,诚然,拥有顽强意志的人是会坦然应对生死的,当时,分出人头地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到了南极,可结果是有人捷足先登,他们之前的努力难道白费了吗?
看着那封由挪威探险队留下的信,他们大能够将之修改,变成是自我先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的,然而,他们没有这样做,为的是自我的良心,他们更不想得到虚假的成功。在回去的路上,每一步都要倍加留意,恐防倒在这块陌生的地方,其实他们早己意识到自我已经面临绝境了,而行动所表现出来的执着,是非一个正常人所具备的,因为他们是勇敢的战士。
当我读到他们的队员一个个升入天堂,他们所表现出的对同伴的敬意,情谊时,泪水己满眶,作者将他们的事迹写得生动传神,令我不禁肃然起敬。
有人说:“死有轻如鸿毛,重于泰山”,让我联想到具有冒险精神的英国探险队,他们不就是泰山级的人物吗?。
3、《伟大的悲剧》读后感
生活总是变幻多姿,有的人把生活当作享受,则有的人把生活当做冒险。我们《伟大的悲剧》中的主人公就把生活当做冒险,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许很多多的启示,他们是伟大的,令人崇拜的英雄! 在人的一生中,有喜有忧,有失有得,有笑有泪,而贡献就是那把直尺,用来衡量你人生的轻重,曾听很多人说过;几句“豪言状语”,可他们有履行过自己的承诺吗?在浩繁人中,令我最敬佩的是“视死如归”这种薄弱的身躯包裹着神圣灵魂的人,他们就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想起现在的社会,不是利欲熏心,纵然嫉妒成性,试问:能有几个人能向他们如许拥有诚笃守信的绅士风度呢?
随着经济的发展,钱已经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东西,人类为了钱,贪心,自私,时常涌现,他们心目中所向往的只有一个字-----钱~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我基本上认同,有较好的经济头脑,但是没有远大满足的心胸的人,总有一天会被这个社会淘汰的。
斯科特的五位队员,他们是人类敬仰的英雄.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他们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战胜了心灵的考验,在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是许很多多的高尚品质。
想起现在的社会,不是利欲熏心,纵然嫉妒成性,试问:能有几个人能向他们如许拥有诚笃守信的绅士风度呢?
当我读到他们的队员一个个升入天国,他们所表现出的对搭档的敬意,情谊时,泪水己满眶,作者将他们的事迹写得生动传神,令我不禁肃然起敬。
你斯科特那组去南极探险的步队中就有五位永垂不朽的英雄,他们面对死亡是靠那种坚忍的意志,诚然,拥有顽强意志的人是会坦然面对生死的,其时,分高人一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南极,可效果是有人捷足先登,他们之前的努力难道白费了吗?看着那封由挪威探险队留下的信,他们大可以将之修改,变成是自己先完成这个伟大的使命的,但是,他们没有如许做,为的是自己的良心,他们更不想得到虚假的成功。在归去的路上,每一步都要倍加小心,恐防倒在这块生疏的地方,其实他们早己意识到自己已经面临绝境了,而行动所表现出来的执着,是非一个正常人所具备的,因为他们是勇敢的战士。
4、《伟大的悲剧》读后感
悲剧,总会催人泪下,确切的来说,它不止催人泪下,还有使人惋惜的,常常被称作喜剧的反义词。悲剧并不局限于戏剧中,现实中也有。不过,有的悲剧是伟大的。这里,我要讲的关于我们学的课文——《伟大的悲剧》。
稍微了解南极的人知道,南极洲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这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洲的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阿蒙森的队伍最先到达极点,然后凯旋而归。可斯科特的队伍慢了他们近5个星期,虽然也到达了极点但回归的途中,南极寒冷的天气提前来到,无情地袭击他们。在恶劣的条件下,他们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着,进行了2个月的搏斗。最后他们体力不支,长眠于白茫茫的冰天雪地之中。
真是一场骇人听闻的悲剧。这些英雄,之所以称为英雄,是因为他们拥有高尚的品德,视死如归的精神。首先是禁卫军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伙,在关键时刻保护同伙,而向死神飞奔。而最后,他们抱着绝望,骄傲地等待死亡。他们无怨无悔地爬进睡袋。尤其是斯科特,到生命最后关头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表达他无私的爱和真诚的情义。所以,当他们与世长辞后,连最高权威的国王也跪下来悼念他们,可知他们在人们眼中的地位——至高无上。
有句话说得好,“死亡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生命的升华。”这就像课文中的那句话: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这已经表现他们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是无比高尚的。
虽然他们去世多年,但我相信,他们的高尚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永远不会被人们放弃或遗忘。悲剧,是伟大的…… 生活总是变幻多姿,有的人把生活当作享受,则有的人把生活当做冒险。我们《伟大的悲剧》中的主人公就把生活当做冒险,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许许多多的启示,他们是伟大的,令人崇敬的英雄!
想起现在的社会,不是自私自利,即使嫉妒成性,试问:能有几个人能向他们这样拥有诚实守信的绅士风度呢?
5、《伟大的悲剧》的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伟大的悲剧》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然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使自然得到最大的利用。
——题记
1912年的3月,南极的一个帐篷里,斯科特和他的伙伴们勇敢地走向死亡。而他们的对手阿蒙森,则意气风发的回航。对于这次探险的`失败,茨威格是这样评价他们的:"所用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但悲剧的发生总是有原因的,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我发现了…
斯科特队伍里,有大量西伯利亚矮种马和少量爱斯基摩狗;阿蒙森的队伍里则全是爱斯基摩狗。狗能和人吃同样的食物,而马不可以。由于两支探险队的食物都是靠外界供给的,所以都出现了粮食危机。阿蒙森在到达南极点后,果断的杀掉了22只狗作为粮食,驾着仅剩18只狗的雪橇返回。而斯科特的雪地狗们因为饥饿袭击了他的马群,再加上南极的极地气候冻死、饿死了不少马,所以最后只剩斯科特五人自己拉着雪橇前进。
西伯利亚矮种马不能抵挡南极的奇寒,而爱斯基摩狗在零下50度的天气里也能行走自如,一天走28公里轻而易举。因此阿蒙森一行人一路优哉游哉的驾着狗拉雪橇养精蓄神,每逢休息日还照常休息。斯科特的矮种马总是出现状况,有时还要用人来拉雪橇,自然行进的路程要比阿蒙森慢了许多。
综上所述,我发现在什么样的地方要用适应那种环境的动物,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例如在戈壁滩上最好的工具是"沙漠之舟"——骆驼。它们千百年来已经适应了那种干旱的气候,可以为人类做许多事;而在森林,我们可以骑一些驯良的大象,它们是最可靠的坐骑和保镖;在大海上,聪明的海豚可以帮我们渡过难关。所有的动物都有特殊的本领,但施展这些本领需要相应的地方。西伯利亚矮种马最适应的地方是西伯利亚平原地带,把它强带进南极,难免会失败。
让所有的生物都有利用的价值吧!
6、《伟大的悲剧》读后感
悲剧,总会催人泪下,确切的来说,它不止催人泪下,还有使人惋惜的,常常被称作喜剧的反义词。悲剧并不局限于戏剧中,现实中也有。不过,有的悲剧是伟大的。这里,我要讲的关于我们学的课文——《伟大的悲剧》。
稍微了解南极的人知道,南极洲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这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洲的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阿蒙森的队伍最先到达极点,然后凯旋而归。可斯科特的队伍慢了他们近5个星期,虽然也到达了极点但回归的途中,南极寒冷的天气提前来到,无情地袭击他们。在恶劣的条件下,他们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着,进行了2个月的搏斗。最后他们体力不支,长眠于白茫茫的冰天雪地之中。
真是一场骇人听闻的悲剧。这些英雄,之所以称为英雄,是因为他们拥有高尚的品德,视死如归的精神。首先是禁卫军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伙,在关键时刻保护同伙,而向死神飞奔。而最后,他们抱着绝望,骄傲地等待死亡。他们无怨无悔地爬进睡袋。尤其是斯科特,到生命最后关头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表达他无私的爱和真诚的情义。所以,当他们与世长辞后,连最高权威的国王也跪下来悼念他们,可知他们在人们眼中的地位——至高无上。
有句话说得好,“死亡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生命的升华。”这就像课文中的那句话: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这已经表现他们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是无比高尚的。
虽然他们去世多年,但我相信,他们的高尚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永远不会被人们放弃或遗忘。悲剧,是伟大的……
7、《伟大的悲剧》读后感
崇尚科学,挑战极限,这是人类探险的意义。没有勇士生命的冒险,就不会有未知世界的探寻,就不会有跨越自我的宝贵经验的积累。探险,这是现实与梦幻的交融;这是笑容和泪水的交织。无论是成功,抑或是失败;无论是生存,抑或是死亡,探险活动所折射出来的人类精神都是那样的崇高与伟大。攀上高峰,趟过深海,跨出地球,远涉太空的勇士们,他们发现或开启的未知领域与他们的生命一起闪耀着眩目的光芒。
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寒风凛冽的南极帐篷里,给英国公众写下了一份绝命书。在这封信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斯科特的崇高献身精神。仅就我个人来说,我对这次探险毫无悔意,因为它显示出英国人能吃苦耐劳,互相帮助,并一如既往,能以坚忍不拔的伟大毅力去面对死亡的精神。斯科特探险队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们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们的心灵接受了挑战,变得无比的高尚。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只要有探索,由拼搏,有竞争,就不可避免有失败者。有许多失败者虽然倒下去了,但是他们的献身精神为后来者签署了通行证。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作出什莫伟大的`事情来。但是生活常常不可预料,一切必须担当的冒险事业都可能遭遇厄运,他们已知道这一点,但还是坚持不懈,至死方休,虽然他们失败了,但是使我们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的献身精神肃然起敬。
谁也不想预约灾祸,如果他不期而至,我们却也懂得:人类的净化,大半来自病疫;人类的互助,大半来自危急;人类的高贵,大半来自灾难。当一切很快过去,回过头来会发现,我们跨出了很大的一步!智者不乱,仁者无惧。余秋雨的这句话表达了对英雄们崇高献身精神的赞誉。斯科特一行的南极冒险随以归途中覆没演绎了悲壮的一亩,但这伟大的悲剧所折射出的人性之光却给我们精神上的震撼与启迪,文中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更是全世界人民的楷模。
8、《天才儿童的悲剧》读后感
本以为这是关于超常儿童智力开发的,一直没有买。最近才发现,这是一本从精神分析视角看待母婴关系与成年后心理疾病的书。哈尔滨出版社出版,作者瑞士的艾米丽米勒。
这本书介绍了超级敏感的孩子们,他们成年后善于倾听,富有同理心,很关心人,然而他们对于自己童年的回忆却是困难的。他们对待别人或许很和蔼,对待自己的孩子,有时可能十分苛刻。他们好像一直带着虚假的"自我"生活着,因为他们无法跟自己的内在小孩连接上。这或许起因于他们的童年早期,父母是带着他们的期望看着这个孩子,而没有准备好接纳这个孩子的真实。孩子却是极端敏感的,当他们接收到养育者的神情和语调,他们很自然就发展出一套虚假的自我来应对父母,获得他们的爱。
书的第二章,从抑郁和妄自尊大两种情绪上,去分析一个孩子从小没有机会跟自己的母亲真实连接,从而不得不发展出一套机制来满足自己。也就是通过构建出一个虚假的自我,获得周围人的称赞,或者靠外在来赢得掌声。因此他们的情绪在妄自尊大和抑郁两种极端情绪之间摇摆,也就形成了两极情绪。
看了这本书,我不禁想起NLP课程上老师问我的'一句话:你有什么特性是你家人不知道的吗?我睁大眼睛想了半天,无比震惊地摇摇头。那一刻,我的脑袋里浮现出一处被修剪得很整齐的灌木丛。我脑袋里关于自己的性格特征的评价,全是来自父母从小到大日常对我的各种评价。同时我也深深地了解,我的父母并不懂我。然而,那一刻我才清醒地认识到,何止是父母不懂我?我自己又何尝了解自己?我一直以为的"我"在哪里?
活了三十多年都是假相。我一直以为我是叛逆的,不听话的,同时也是温顺的,服从的。结果,我行为上会有不服从;精神上,我全盘接受了父母给我的价值观人生观。我从来没有超越他们!我都没找到那个真正的"我"!我印象中的我,是父母用语言虚构出来的!那一刻我明白我孜孜不倦学习心理学的真正内在动力了。
然而我也是书中所描绘的极其敏感的人群,也就是最适合做心理咨询师的那种人。共情和移情能力很强,很容易捕捉到别人的想法。当我同学第一次给我指出来之前,我还以为人人都有这个本事。当我集中注意力时,我很容易猜出别人的想法,帮他把话说完,或者主动提供帮助。当然,幸亏我比较懒,有这样功能又勤快的人肯定累死了。所以我懒得管成人,而喜欢跟儿童打交道,不会累死。我这样的敏感,我猜一定是婴儿期获得非常好的照顾。
共情能力是母亲和婴儿早期互动时,母亲轻易捕捉到孩子需要,并且满足他。婴儿就很容易形成共情能力。我和我的孩子,这种心灵相通的默契也是一直存在,我还以为是本能。直到看到这本书上记录了一位母亲抱怨,我才知道,这也是早期我母亲的功劳。而早期我母亲对婴儿的这种敏感,自然又得益于她的母亲。一个没有在早期被很好对待的母亲,就很难形成与自己的孩子的自然互动。
动物实验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除了恒河猴子的实验,二十只猴子被剥夺了母亲,长大后,有八只猴子虐待自己的猴崽子,七只猴子对自己的猴崽子视而不见,四只猴子杀死自己的幼崽,一只猴子很笨拙地抚养自己的孩子。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风雨哈佛路》也印证了精神分析的观点。一个生命力极其顽强的孩子,在母亲得艾滋病和精神分裂,父亲吸毒的家庭里成长。母亲去世,父亲被捕入狱后,外公只肯勉强接受她姐姐,不愿照顾她。于是她先跟着一个邻居老太太,后在街头流浪。她从垃圾堆捡来百科全书就认真阅读,并且在一个贫民区补习班流连不返,最后补习几个月,考上了哈佛大学。用家庭系统或者其它来解释这个现象很困难,为什么这个女孩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在那样混乱的家庭里不屈不挠,还是继续顽强地绽放着她的生命力。
电影末尾,这个女孩回忆起她早期的生活,母亲精神分裂没有发作时,()一家人在草地上欢乐地笑着跑着。也许恰好在她生命早期,最需要从母亲的眼睛里看到自己的时候,她母亲的目光一直很温柔,充满了欣喜。那种看自己的宝贝的心情,也许是第一个孩子,她的姐姐没有感受到的。即使后来母亲发了疯似的抢生活费去吸毒,即使后来母亲病歪歪躺床上,她心里那个母亲,仍然是那个欣喜地看着她,像看着宝贝一样的母亲。
我们小时候活在母亲的目光中,大了,也许还活在小时候母亲看我们的眼神里。
9、《二十四重人格》《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自我与本我》读后感
最近看了几本书,《24重人格》、《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自我与本我》读后感。今天想说的是《24重人格》、《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自我与本我》,后两本还在读析中。
《24重人格》是看了《读心专家》这部电视剧知道的。本来以前就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可又不知从哪里入手,刚好,就看了这本书。很精彩,讲述了卡梅伦·韦斯特(作者)的身体里有24种人格。他的辛酸、痛苦与艰辛,种种我们所了解不到的痛苦。很难相信,真的有这么多的人格。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是今天开始看的,最近两个月,因为一些事,心很烦,用 “忐忑” 形容,再恰当不过。可是今天看了这本书之后,心里的感觉变了。忽然平静许多。但是,又很混乱。这本书讲的是精神病人的`世界观。以前,觉得精神病是精神不正常,可是看到作者采访的这些人,又觉得精神病人的想法很不同,又或是我自己见识太少。最近几天重感冒,加之心情很差,所以都没睡上安稳觉,可是看了这书之后,我的心,不再专注我所烦恼的事,脑子里尽是那些病人所讲的话,有些东西,在脑子里闪过,想要抓住,却消失了,读后感《《24重人格》、《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自我与本我》读后感》。很多东西,可以想想,深入一些,还可以,可是当我想要再想明白的时候,却开始混乱了。是我的逻辑思维退化了,还是那些世界观是现在的我所不能够理解的呢?没办法,我很想让我这颗翻腾的心平静下来。忽然,看到这样一句话“N个精神病医师曾经告诉我:千万千万别太在意精神病人说的话、别深想他们告诉你的世界观,否则你迟早也会疯的。”
世界真的是界限我们的一堵墙吗?世界到底有多大?——在墙的另一边。
《自我与本我》的作者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发表于1923年,是弗洛伊德最后一篇重要著作,被公认对人的心理及其活动做出了新颖的、革命性的描述。目前,还在拜读中。很喜欢这本书。
不知道会不会有朋友看到我的日志。如果看到,我建议大家也看看这几本书。很是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