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观读后感

2023-09-01 17:55:29

  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观读后感

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观读后感

1、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观读后感

  这本书的作者,小名小豆豆,大名黑柳砌子。日本一名著名的主持人,演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作者的这本书记录的是她真实的一段童年读书生涯。这个事业有成的女士,在她年幼的时候却是一个调皮,好动,与众不同,曾经一度被学校劝退的孩子,但幸运的是她人生中遇上了2个也与众不同的人,首先是她的母亲。对于小豆豆种种异类的行为以及被开除的事情母亲没有像其他母亲一样进行训斥,抱怨,甚至在小豆豆大学一年级时母亲才告诉她曾经被学校开除的事实,因此退学的事情没有给小豆豆的心灵留下任何阴影。

  更可贵的是,当她发现女儿的种种不同时,她所做的,不是像一般的家长一样,拼命用压制的办法去改造女儿的个性,或者说是用强迫的方式使她女儿变成一般人能接受的正常儿童形象,相反,她为女儿选择了另一所,在别人眼里还不能接受的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巴学园。正是这所学校,还有学校校长——小林先生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改变了她,奠定了她一生的发展,小林先生的巴学园和小林先生的教育思想便是今天我要和大家重点分享的人和事。

  一.教育是自然地教育。

  大意有两层。首先他认为应该把孩子放到大自然去。她们的学校建在一个美丽的充满了田园风格的花园里。每天下午,一天的学习任务完成了孩子就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出去散步,玩耍,在田园里散步的时候老师和学生一起,很自然地带孩子们认识各种不同的动物,植物,像植物里难以分辨的“雄蕊”和“雌蕊”,各种不同的昆虫,根本无须用到书本。有时,学校还单独请真正生活在学校附近的农民伯伯到学校教孩子们学习除草和耕种。

  教育是自然地教育,他的第二个层面的意思:爱孩子,首先要理解孩子,顺应孩子的自然天性,用孩子喜欢接受的方式教育孩子。例如:因为条件有限,在不能带孩子真正去野餐的情况下,他让孩子们带帐篷在学校大礼堂里体会野营的快乐;当孩子们很好奇电车是怎么运到她们学校时,他不是直接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们带毛毯和睡衣住到学校里,亲眼目睹在凌晨时看电车怎样被别的车子运到学校的,可以想象孩子们有多兴奋,这样的记忆比起老师的告诉会是多么的`深刻和美好,当孩子胆量小,缺乏勇敢的精神时,小林老师让学生晚上按自己的喜好选择角色扮演妖怪或是路人,在真正黑漆漆的路上行夜路,练胆量;当小豆豆的钱包不小心掉到厕所,小豆豆自己在厕所口使劲掏时,小林先生看到了,没有半句诧异或是责备的话,只说:掏完了,要按原样把脏东西放回去;为了让孩子们可以尽情玩耍不受限制,他让家长给孩子穿最差的衣服到学校来,而不用担心弄脏弄破衣服;当他了解孩子们饭前喜欢说话的特点,就允许孩子们吃饭前叽叽喳喳先把话说个够,甚至还特意设计了每天请一个同学饭前当众说话的活动,培养孩子在众人面前表达的能力和胆量…这一切听起来都是那么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正是这种有趣的教育方式,使巴学园的孩子:每天早晨就只想快快的来到学校,下午放学也不想回家。

  二.最成功的教育是无痕的教育。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教育方式里面,说教法是家长老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育方法,在我看来,说教式的教育是孩子不喜欢的,效果有时还适得其反。在巴学园,在小豆豆的描述中,教育的方式却是:润物细无声。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每个巴学园的孩子管理巴学园的一颗树,在树上写上孩子的名字,下课时可以爬在自己管理的树上玩,平时为自己的树浇水施肥;在巴学园里,有一个残疾的孩子,为了培养孩子平等的健康心理,老师和校长从不对其他孩子说:你们不要欺负他,人人都是平等的,也从不对那个残疾的孩子说:你不要自卑,你和他们是一样的等等诸如此类说教式的的语言。(这是我们中国教育最喜欢采取的方式),而是用特殊的方式:在夏天,他让所有的孩子,包括那个腿有残疾的孩子,在游泳池裸泳,让每个孩子都觉得,无论哪个身体,健康的和残疾的,只要是自然地就是正常的。在孩子们最喜欢最想表现自己的运动会上,小林先生特意为残疾的孩子设置一个让他稳赢的运动项目,让他和别的孩子一样体验成功,让残疾孩子同样得到尊重。为了避免孩子偏食,他鼓励孩子们每天把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带到学校来,种种行为,都让巴学园的孩子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孩子的爱心,耐心,责任心。

  三.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优良的品质。

  在小林老师的眼中,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优良的品质,即使像小豆豆那么调皮那么不可思议的孩子身上,他和孩子交流就看出了她的这种优良品质,而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教育者,不仅要认识到这点,更要好好的培养好每个孩子身上这种品质。他认为:这种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家庭社会的教育而受到影响。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要挖掘每个孩子身上这种优良的品质,并培养他,使之成为一种永恒的品质。正是有这种思想,他对巴学园的每个孩子都充满了信心。对小豆豆种种怪异的行为,他不以为奇,却经常对小豆豆说:你是个好孩子。对那个身体残疾的孩子,他经常说的是:你能行的。

  因为在巴学园的快乐读书生活,改变了那个曾不被别人接受的小豆豆。小豆豆成为了一个自信,大胆表现,能言善辩,情感丰富,心地善良,快乐单纯的人,正是这种优良的个性促使她成为了日本著名的演员,主持人,联合国亲善大使。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小豆豆以后几十年的生活中,巴学园的同学们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每年组织聚会,实践证明所有在巴学园就读的孩子,无论成就如何,他们都拥有乐观健康的心态,并且绝大多数因为这种经历,每位在成才成长的道路上都非常顺利。那个曾经残疾的学生成为了一名高级企业的高管,那个无比爱好物理的学生成了日本一名著名的物理学家,校长的女儿,成为了一名和爸爸一样成功的教师等等。巴学园,短短的几年生活使所有的孩子不仅是事业,家庭都受益匪浅。

  写到这里,我们在欣赏巴学园独特的教育之余,我们应该多些思考:我们的教育隔每个孩子有多远?教育和教育的不同造就了孩子之间的差距有多大?看我们的教育,经历了几个曲折的阶段:在中国人口众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曾经一度把学生知识的获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却忽视了学生健康心理及良好习惯的培养;现在我们改变了观念,明白了其实在人一生的发展中,良好的性格,习惯远比书本的知识更重要时,我们的教育理念有了改变。我们的教育形式却还比较单一。

  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下,更多的教育都是老师或家长规范好的,想当然正确的统一的管理。我们忘了:每个孩子,原本他们都是不一样。这样的教育,就像一部机器,虽然能产出产品,但是没有任何的创意和个性。不同的零件,在统一压制的过程中,他是扭曲而不健康的。如何从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出发点,如何对待不同孩子不同的行为,特别是特殊孩子的行为成了我们都要思考的问题。用小林校长的话说:不要把孩子,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而要让他们自由的思考,孩子的梦想,比老师的计划大得多。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