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电话终于接通了》的读后感

2023-09-28 15:02:35

  《电话终于接通了》的读后感

《电话终于接通了》的读后感

1、《电话终于接通了》的读后感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叫赵晨的小朋友和她的爸爸、妹妹一起在广场上发现一只遗失的公文包,里面有身份证、银行卡、存款单和名片,还有一张五千万的合同。他们一直在原地等待失主来认领,可失主始终没有露面;他们又通过包里名片上的信息来寻找失主,可还是一无所获。直到第二天才好不容易联系上失主,失主非常感动,一时都说不出话来。

  他们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包里面那么多贵重的物品,他们一点点占为己有的想法没有,而是不停地寻找失主,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们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其实,在我身边也有一个这样的好榜样,她就是郁欣宜同学,上次她在超市捡到一个钱包,并把它叫给了服务员阿姨,通过服务员阿姨联系到失主,失主非常感动地给我们学校写了一封大大的感谢信。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也一定会像他们学习,不过我还会通过更快的方法来找到失主,比如:把公文包交给警察,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来发布消息等。我想我们需要学习他们的精神,但不需要刻意模仿他们,可以用新的方法来更好地帮助别人。

2、《海的女儿》读后感关于《海的女儿》的读后感400字

  昨天妈妈给我讲了《安徒生童话》中《海的女儿》故事后,我深深的被王子和小人鱼之间发生的那一幕幕感动着。我觉得,小人鱼是一条心地非常善良的“美人鱼”。因为当她的六个姐姐用自己漂亮的头发,从巫婆那换来了一把可以让小人鱼重生的尖刀。只要小人鱼把尖刀刺进王子的胸口,让王子的鲜血滴在她的脚上,那么她的脚就会立刻变成鱼尾巴,她又可以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活上整整五百年。我在想,假如是我,我一定不会辜负姐姐们的期望的,会把王子杀死。但小人鱼并没有这样做。因为她知道,假如她把王子给杀掉了,那么会有另一个人和她一样痛苦,所以她不忍心下手,更不愿下手。小人鱼宁可牺牲自己,都不愿牺牲别人的幸福。从这可以看出,小人鱼的心灵是多么纯真。善良啊!听了这个故事后,我感到一个人为了自己所爱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幸福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可我们平时在班中为了一点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实在是太不应该了。和小人鱼比起来多么的羞愧啊!小人鱼,你虽离我那么遥远,但我觉得你那么近,近得贴着我的心,因为你纯洁的心灵已让我与你结下了不解之缘。

3、《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读后感350字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历史悠久的长河中涌现出了千千万万的爱国英雄,他们的爱国事迹给予我深深的感动,我无比敬仰他们。

  我在课本上看到一篇文章——《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读完这篇文章心中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感动,文章中写道;当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钱学森迫不及待想回来,他放弃了在美国的地位、名誉与金钱,一心想回到祖国母亲的身边,当在上船的那瞬间,他因被怀疑藏有秘密文件被抓捕,美国政府天天对他严刑拷打,但他并没有向美国人屈服,五年后的一天他终于登上了回国的船,他激动的流下了幸福的泪花,他在天安门上激动的'说我终于回来了。

  钱学森这个名字深深的铭记在我的心中,他为了投入祖国的怀抱放弃了在美国优厚的待遇,放弃了他在美国大好的前程,还惨遭美国人的毒打,这充分体现了一个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我们中华儿女都是坚强无畏的,这是身为中华儿女的骄傲。

  祖国母亲,我爱您!

4、《电话终于接通了》的读后感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叫赵晨的小朋友和她的爸爸、妹妹一起在广场上发现一只遗失的公文包,里面有身份证、银行卡、存款单和名片,还有一张五千万的合同。他们一直在原地等待失主来认领,可失主始终没有露面;他们又通过包里名片上的信息来寻找失主,可还是一无所获。直到第二天才好不容易联系上失主,失主非常感动,一时都说不出话来。

  他们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包里面那么多贵重的物品,他们一点点占为己有的想法没有,而是不停地寻找失主,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们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其实,在我身边也有一个这样的好榜样,她就是郁欣宜同学,上次她在超市捡到一个钱包,并把它叫给了服务员阿姨,通过服务员阿姨联系到失主,失主非常感动地给我们学校写了一封大大的感谢信。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也一定会像他们学习,不过我还会通过更快的方法来找到失主,比如:把公文包交给警察,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来发布消息等。我想我们需要学习他们的精神,但不需要刻意模仿他们,可以用新的方法来更好地帮助别人。

5、《我终于读懂了母亲的凶与狠》读后感百字

  在读完了我终于读懂了母亲的凶与狠这篇小说后,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力。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不顾母子深情,发“狠”“逼”自己的儿子学做家务,儿子做得不好时,母亲还会抽打他。为此,儿子对母亲充满了无限的怨恨,以至在母亲的葬礼上连眼泪也不滴。然而,当一封母亲生前写的“遗书”映入儿子的眼帘后,儿子似乎被雷击了,他半晌说不出话来。最后,他跪在母亲的墓前嚎啕大哭,长跪不起。这封信的内容是十分感人的,以至于可以使全班人痛哭,而后,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已经溢于言表了。

  是的,母亲在给予我们爱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对,感恩。感恩不是对于自家母亲的,应该说对所有母亲。因为她们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聪明的大脑,灵活的手脚,以及学会做家务的能力,都是母亲教导我们的。由此可见,母亲是我们的.导师,母亲的爱是无私的,是比大海还深的。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你取得了多么令人羡慕的成就,你都不能忘记你的母亲,你一定要学会感恩。

  然而,有的人却不懂得珍惜母爱,感恩母亲,反而做出一些伤害母亲的事:某市有一个初中生,因沉迷于网络而荒废学业。他的母亲闻讯后,立即到网吧去找他,但遭儿子的强烈的反抗,母亲无可奈何,一怒之下打了儿子两个耳光,儿子发火了,从身上掏出了一把水果刀当着许多人的面刺死了自己的母亲。这是多么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这个学生不仅不知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他,为的就是他能够成才。可是他不仅不懂得感恩,努力学习去回报母亲,反而在母亲教育他的时候杀害了自己的母亲!这是一个人吗?不,这不是一个人,这是禽兽!甚至一个连禽兽也不如的人!

  虽然有时候母亲的做法会过于偏激,但是当我们从另一角度去想,从母亲的角度去思考,其实母亲是十分爱我人头攒动。有时,换一个方法去思考,你会发现美丽的新世界。

  〃国思想家帕斯卡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正因为人有思想,人才学会了感恩,正因为感,人类的文明才在不断进步。“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感恩吧,在感恩中成长,你将会收获更美好的东西!

6、《祖国我终于回来了》800字读后感

  最近,我一直被一个光荣的故事感动着,这个故事的名字叫《祖国啊,我终于回来了》,这个故事主要内容是:钱学森从小就十分爱国,他为了报效祖国,努力学习,当他学有所成的时候,动荡的社会却没有他施展才华的机会,于是,他留学美国。数年之后,他听说新中国成立了,就义无返顾地要回国,美国人为了不让他回国,使尽种种手段想要打消他回国的念头,最终钱学森还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这个故事使我非常感动,钱学森他不怕敌人的毒打,没有被巨大的财富诱惑,为了报效伟大的祖国,他义无返顾回国了。钱学森曾对友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决不能放弃我的祖国”。他归国的决心是多么坚定,他的这一腔爱国热情,难道不令人敬佩吗?相反,像秦桧这种人呢?他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害死了对祖国有功的爱国名将岳飞,至今仍被定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遭千人责骂,万人唾弃。陶行知曾说过:“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那秦桧为什么会背叛自己的祖国呢?其实,爱国主义原本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就是因为秦桧抵挡不住权利的诱惑,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才会背叛自己的祖国。而钱学森对祖国的一腔热血,是无法用金钱,用权利来收买的的。华罗庚曾说过:“我回国,是要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做一点事情,并不是为了图舒服。活着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祖国。”这句话用来形容钱学森实在是再好不过了。令人心中涌出一种敬意。

  钱学森回国后学以致用,用他的知识研究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使他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成为“主持研制中国洲际导弹的智囊人物。国际技术交流大会上,他被光荣的授予“小罗克伟尔奖章”,使这世界上仅有16个获奖者的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名字。钱学森用他的智慧为中国人争了气,也为自己祖国争了光。

  钱学森为国争光的故事虽然已经读完了,而他那赤诚的爱国之心却深深的感染着我,时时鞭策着我。

7、《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篇文章。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导弹之父钱学森。他在美国拥有金钱、地位与名誉,但是他一听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便决定放弃美国的事业回国工作。但美国当局不准钱学森回国,并将他关在小岛上,钱学森并没有屈服,他坚持斗争了五年终于回到了祖国。

  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浸透着钱学森的爱国情怀。给我感受最为深刻的是这一部分:"在美国,金钱、地位、名誉,他都有了。但是,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读到这里,怎不让人感动?钱学森在美国有着令人羡慕的地位、名誉、金钱等。但是他一听说自己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便立即决定放弃这里所拥有的一切回到祖国。这说明钱学森不在乎在美国拥有的一切,在乎的是自己祖国的繁荣昌盛。这之中充满了钱学森对祖国多么巨大的的爱国之情啊!

  文中还讲述到: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人不同意,将他关在小岛上,他不屈服,坚持跟他们斗争了五年终于回到了祖国。是啊!5年,多么漫长的五年,多么残酷的五年,可是钱学森不管美国人对他怎样进行迫害,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回到自己亲爱的祖国,多么令人钦佩!

  读着读着,那首优美的《我的中国心》再次回荡在我的耳畔……

  我们新中国的史册上涌现出多少像钱学森这样优秀的爱国建设者们而骄傲,有的冒着生命危险在科学领域中奋力探索;有的在受到迫害的同时依然报效祖国,建设祖国;还有的英勇的与金钱、诱惑斗争。是他们开创了我们祖国的.锦绣前程,我们作为新时代中华少年,祖国未来的希望,应该继承老一辈们的那种克服困难的精神,让祖国变得更加繁荣富强!让我们向爱国人士们致敬,祖国在我们所有人心中!

8、《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叫《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的文章,读了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

  这篇文章主要写我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早年留学美国,后来听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立即决定回国工作,放弃在美国的一切成就,但遭到美国的阻拦和迫害,钱学森不断提出要求,要回中国。坚持斗争了五年,美国不得不同意他回中国去了。他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今天,我们的祖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许许多多的像钱学森一样的爱国者牺牲了自己的利益换来的。在战争年代,有无数的英雄为了战争的胜利牺牲了自己,例如,邱少云,邱少云是我国的一位英雄,他在一场战斗中被火烧着了,他为了不暴露战友们的位置,忍被火烧的痛。活活被火烧死,他到死也一动不动,一声也不哼。

  在今天的平年代,也有无数的劳动者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耕耘,他们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他们也同样值得我们尊敬,同样令我们感动。

9、《论语》的读后感我读《论语》论语读后感

  真理并不在于它有多么的深奥晦涩,恰恰相反,真理是最朴实无华的,《论语》语言简练,但千百年来却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名著深为文人志士所尊崇,其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传播,从伦理道德、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前进的方向。其人文思想的光华,已然灼照了千古。

  论语的哲思博大精深,所阐述的内容包罗万象,富含着先哲的睿智光芒。试想在两千多年前,人们无不在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追求物质富足时,孔子,这个有着堪比宇宙般广阔思想的圣人,他捋着髭须行进在苍茫的天地之间,这是怎样的睿智者与开拓者,他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有了礼法、信仰与思想的社会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率性而为、追寻自我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孔子是勇敢的,他敢于直言不诲,他放任精神在天地间自由驰骋,他将小我融入大千世界,于是

  他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方平天下“的道理。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属于孔子的时代,孔子该是骄傲的,他有一个民族的追随者,这世间不会有一个明星可以做到如此。可我又深知他该是平淡的微笑吧,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即使是射箭这样的比赛,也必然是互至揖让之礼。君子之心,与世无争;君子之行,与人无争;君子用世,与名利无争。这便是孔子,他称自己是君子,他便按着君子的准则要求自己。君子,岂名利所能驱使也?

  “大音希声,大道无形”《论语》中最令我折服的是《述而》一章,述而述而,只是阐述而已,述而的开章写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窃比于我老彭”孔子说:“我只是阐述前人成说,而没有创建新的理论,我深信并喜爱古文化,只是力求像老子和彭祖那样谨慎的延续传承古文化精华的工作。”孔子没有创建新的理论么?答案是肯定的:他创建了,并且发扬光大了。他将自己的言行思融入了他所传承的古文化,他发觉了古文化与人的联系,可以毫不怀疑的说孔子是伟大的,他与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可孔子不会急切的立论或夸夸其谈。真理是朴实的,圣哲从不故作高论来炫耀才华,也不刻意危言耸听来惊世骇俗。大道至道,莫不以极简洁极明晰的语言紧扣其真谛精髓而道出,“夫大道不言,而致远也。雀噪聒聒,何所见也。”文化的传承不在于刻意的标新立异,而在与继承和发展。

  孔子73岁归逝,算得上长寿之人,其实在我心里,若不是仔细的看过孔子的生卒年月,怕是我会相信孔子是修行已满升级做了神仙,孔夫子的精神世界始终是安详平淡的,有文为证:“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在生活中神态也总是保持安详快乐的,这便是生活的深度,所谓独处见操守,居家见性情,赋闲见德行。生活是一种境界,不疾不徐,不愠不火,始终保持一种从容恬静,淡泊宁居,安享生活的乐趣与美好。心忧天下不需要整天一副忧心忡忡的苦相,表面的忧形于色,是做给人看的,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为道德文化奠基,并不与生活的快乐相矛盾。既能够平静的高居荣盛的热闹,也能够安然的静处退居的寂寞,超脱于凡尘的琐碎与卑下,显示出的方是人生的境界与深度。

  《论语》开篇讲《学而》,强调‘唯学习为人生的第一要务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主张对崇高思想的执着,对丰富健全精神的向慕,应远在物质追求之上。高行微言,所以修身;博学澈文,所以广知;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才有高下,德无止境,学而无涯,不学则无以立于社会。因此古人说:学是立世之本。《论语》二讲《为政》,三讲《八佾》,四讲《里仁》……这便是孔子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完善与修养

  孔子创造了一种学说,然后用这种学说改变了一个民族,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传奇,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传奇,旧时的《论语》作为封建士大夫走向仕途的敲门砖,而今作为人们约束自我的行为准则,《论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教给人们为政以德、清廉守节、做事勤奋、生活节俭、待人诚信、交友谨慎、精忠报国……这些智慧的睿智语言,对中华民族精英群体有着巨大的影响。《论语》的教化早已不局限于儒学派,它已经成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性的文化标志。在中华民族不断探索的进步中,常有后人研究《论语》时将其神秘化、宗教化,流于其表面的注解,对于其思想精神的把握有所偏差,便对《论语》肆意菲薄,进行牵强附会式的批判,我们不能否认其内容具有一定的封建传统性质的道德偏

  差,例如:歧视女性等。但那是一种时代下的思想产物,带有一定的时代标志,而《论语》对思想的弘扬,经久而弥新。《论语》表现的是一种文化的历史,一种历史的文化,你无法去否决它的价值。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不同人品读《论语》自有不同的体会,这便是其传承千古的内在品质。

  文化的传承是严正的文化是一种观念,一种氛围,一种素质,一种生活态度。任何丰功伟业都只是暂时的,只有文化能够流传久远《论语》便是一种文化,一种深刻的,值得人们不断学习理解探索追寻的文化。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是危险的,而一个拥有良好礼仪文化底蕴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伟大民族,论语就是这样的传承所在

10、《论语》的读后感《论语》读后感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论 理论,理论人生,理论人生沧桑百态,理论孔子儒家思想,《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这十则教给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性,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路、颜回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性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回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有一次,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向孔子请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论语?八佾》意思是,《诗经》上说:有酒涡的脸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真叫人喜爱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 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接着进一步阐明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高兴地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进一步讨论《诗》了。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启发,说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学习的勇气,其精神可敬佩!

  治学方面,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包容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11、《背影》的读后感《背影》读后感

  朱自清《背影》主要描写的是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文章描写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当时灰暗的事态,从侧面反映了的社会现实。

  虽然《背影》描写的事件简单,但全文表现的情感是很丰富真挚的。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开篇点题,思念父亲。“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其次,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出了父亲爱儿子的真挚感情。其中包括向大家交代的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和描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以及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为“我”买桔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最后,描写了与父亲分别后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结尾,抒发真挚的感情,从而与开头相照应。

  《背影》整篇文章表现的是灰暗的基调,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然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都从侧面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累,前途渺茫,境遇凄惨的现实。但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是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抗争,引起了人们的同情、叹惋以及强烈的共鸣。

  整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比较鲜明。首先,比较民族化。《背影》的语言非常忠实朴素,也非常典雅文质。这种民族化的语言和《背影》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以及《背影》整篇文章的结构形成了统一。其次,比较简洁。文章通俗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也没有华美的辞藻和生僻的文字,质朴自然,生活气息浓厚,提炼的非常简洁。然后,也比较朴实。文章全用白描来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和渲染。文章写父亲关心爱护儿子,儿子感激思念父亲,但“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抽象的字眼一点也没有提到,因此,文章比较朴实。另外,比较感人。整篇文章语言平实简洁,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的怀念之情,话语也很平常,是许多人都有的生活经历,但就因为这样,才会让人们产生联想,由此发现身边普遍平常而又珍贵的美好感情,增进了人们对 “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了解。还有文章语言运用白文夹杂。如:不说“失业”或“丢了差使”而说“赋闲”。

  “背影”一词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虽然每次情况有所不同,但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是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述,这次描写的背影,不是常见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场合下,使他特别感动,终生难忘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忘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洋溢出来,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文章还运用了悬念。为什么“我”最不能忘记的不是父亲的音容笑貌,而是他的“背影”呢?这就造成了悬念,让读者想继续追读下去,而作者则很自然的引出了下文的追叙。

  《背影》描写的特别“真”。文章完全写实,几乎没有意境。但所抒发的情是感人的,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对父亲的爱、思念、感激都在文章中表现了出来。感情真挚、强烈,激发了读者的共鸣,让人回味无穷,久久不能忘怀。

  读了朱自清的《背影》,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 记得有一次,父亲和我在田里割麦子,印象中父亲是很强壮,特别能干的。但是,当我看到夕阳中的父亲原本愁苦的脸上挤满了更多像水沟一样深浅不一的褶皱,突出的歡骨像蛋壳嵌在了他泥土一样的骨肉里,佝偻着身子,抱着割好的麦子一瘸一拐的走在田间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随着我一天天地长大,父亲正在一天天的衰老。

  以前和父亲割麦子,父亲总是把我甩在后面很远很远。他在前面,动作敏捷,反应迅速,时不时的还朝着我笑笑。看到被甩在远处的我满脸气馁,他总会抹把脸上的汗水,对我说:“别灰心,加把劲,你很快就会赶上我的。”看着父亲的《背影》,我心里总会想,老爸真能干,总有一天我会赶上他的。而那时的我总会不服输的努力割,但尽管我使出浑身解数,最终还是被父亲甩的很远很远,越来越远。

  在田野间,在夕阳中,总会有这样一个场景,一对父女,一前一后,努力的割着麦子,父亲总会在给女儿打气。

  父亲不仅动作敏捷,而且还不会累。每当我和父亲割麦子,我总会不争气的割一会儿歇一会儿,而父亲就像感觉不到累似的,很久很久也不歇息一下,父亲总会微笑着对我说:“歇的差不多了就行动吧,你越歇就会觉得越累,你使劲儿的割,反而不会累。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你遇到挫折就停止不前,你就会越来越累,也会遇到更多的挫折,但如果你遇到挫折就努力的战胜它,它就会远离你,你也就越顺畅。”那时的我总是是懂非懂的点点头,继续手中的工作,而父亲看到我“孺子可教也”的可爱劲,总会会心的一笑。

  夕阳在慢慢的下山,我加快速度,不一会儿,我抬头一看,原来总是把我甩很远的父亲现在被我甩的很远很远。而当他越是想赶上我,就越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看着父亲弯如弹弓的身子,我的鼻子酸酸的。夕阳中的父亲,身子单薄,形单影只,我的眼眶湿湿的。父亲看着我的`《背影》,无奈的摇摇头,对我笑了笑,说:“女儿长大了,而我却老咯!”

  在田野间,在夕阳中,总会有这样一个场景,有一对父女,一前一后,努力的割着麦子,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是女儿在前,父亲在后。

  我终于赶上父亲了,但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高兴。正如父亲所说,我很快就会赶上他的,因为父亲很早就意识到总有一天我会长大,而他自己会变老。如今我真的赶上他了,但心里却不是滋味。

  还记得父亲说的:“我们的人生,你遇到挫折就停止不前,你就会越来越累,也会遇到更多的挫折,但如果你遇到挫折就努力的战胜它,它就会远离你,你也就越顺畅。”现在我真的懂得了这句话,也决定遇到挫折就战胜它,但父亲却不再像当初说这话时那么年轻了。

  夕阳渐渐地被夜色笼罩,父亲的年龄也随着夕阳日复一日的消失在增长。岁月染白了父亲的头发和胡须,也在他的脸颊上刻满了年轮的印迹。

  父亲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我们整个家庭,把他的慈祥,他的爱无私的给了我和姐姐,留给自己的,只有岁月的痕迹,沧桑的容颜。我很想大声地对他说:“爸爸,我爱你!”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